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历史教学之赢在课堂[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21:3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历史教学之赢在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历史教学之赢在课堂》。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历史教学之赢在课堂

教学经验交流会材料

――历史教学重在赢得课堂

薛村中学贺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今天的这个会是工作交流会,经验谈不上,我是做历史教学工作的,就历史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历史要实现其学科价值,必先赢得学生。而有限的课时,超强的跨度,决定了要赢得学生必先赢得课堂。

1.目标设定,主题确立。

设定目标无需太多,毕竟一节课时间有限。目标多则注意力涣散,致使主题不集中。分清目标主从,确立课堂主线,使目标任务在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是课堂有效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如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般教案目标如此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知识与能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概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分析问题;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评价戚继光。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写一篇游记,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很显然,上面设定的目标是必要的,但目标繁琐,让人无所适从。真正操作起来,很难避免顾此失彼。其实,三维目标无法分割,犹如人之血肉。一切目标的达成与实现,源自史实本身,自然而然,绝非刻意为之。经过分析,我最终确立了本课的主题:国力。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倭寇、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入侵。明朝的对外关系围绕国力强弱而变化:郑和下西洋,突出其强;倭寇、欧洲殖民者入侵,凸显其弱,一强一弱,三维目标动态生成。

2.切入与过渡

切入点即爆破点。一个好的切入,往往能凸显主线,易于突破重点。以《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为例,本课着重讲述了三件大事:郑和

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如何让三个事件连贯成一个整体,上下贯通一气,而不是突兀地切入,这是个难题。很显然,“郑和下西洋”需要一个切入点;“戚继光抗倭”需要一个过渡。我试着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方式演变上切入(即:丝绸之路~海路)结果发现耗时太多且对本文重点突破作用不大。于是,调整为视频切入,直击主题:郑和下西洋。用时一分左右,宏大的场面、神秘的船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辅以视频中的语言设问:“‘郑和要率领他的船队穿越海洋而驶向彼岸,去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郑和与他的船队要去哪?他要完成的这个使命又是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这样切入、点题,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学习教材。

一个好的过渡不仅能使前后浑然一体,上下文气贯通,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其间,情感的渗透与渲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间的过渡最能体现这点。一般教案在设计上往往从戚继光或澳门上寻求突破,但往往会割断前后联系,使事件显得突兀而孤立。“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是盛与衰的对比,水火不相容,必须有个必要的铺垫。我尝试着这样处理: 先铺陈渲染郑和下西洋之盛,并随之作一设想;然后,语气一转引出海禁,遗憾、慨叹,切入正题。过渡语如下——“我们可以这样设想: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中国已打通了与亚洲和非洲的贸易通道。而且不久,欧洲的航海家们也开始了远航,亚非欧三大洲通过海洋已紧密地连成了一个整体,人类正在进入大航海时代。当时就有人断言: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请问同学们:当时的世界,谁更有实力拥有海洋?当然是中国。中国的造船业在宋代就已经居世界首位。中国发达的造船业、发达的制瓷业、发达的丝织业以及繁荣的商业,再加上这么庞大的一个国际市场,想想看,中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至少是一个超级大国。可惜的是,随着明成祖与郑和的先后去逝,明朝的后代皇帝终于被守旧的儒家大臣们说服,实行了海禁。就是不许中国人通过海路与世界来往,中国向世界关闭了国门。那支曾经纵横四海给大明朝带来无限荣耀的超级舰队,中国刚刚起步的航海事业,连同一个超级大国的美好梦想一同烟消云散。明成祖与郑和用时二十八年,耗费了巨大国力开创的二十多条海上航线连同一个庞大的海外市场,拱手让给了后起的欧洲国家。郑和下西洋,竟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事,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倘若郑和泉下有知,不知心情会

怎样?唐代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或许是对郑和心情的最好描述吧。之后的明朝,陆续闯入了一些不速之客,有来自日本的„„”无可否认,情感的宣泄会占用一些时间,甚至会延缓整节课的进程,但隐匿于历史事件本身的情感倘若不能及时激活,历史又怎能实现其人文功能呢?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追问人之为人,而适宜适时的情感激发所引起的共鸣,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效应吗?

3.方式与方法

首先说说设置情境,体验感受式。学习科举制时,为了让学生领会科举与推举的优劣,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我可以推荐一名学生不用参加中考就能直接到临沂一中就读。随即点了三名同学,其中一个是我的历史课代表。请同学们猜一猜:在同等条件下,我会推荐谁呢?很快,结论出来了:我的历史课代表。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历史课代表肯定与老师的关系要近一些。这个结果对于其他两名同学来说,公平吗?自然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呢?考试呗。历史离我们很远,因为时过境迁;历史又在我们身边,因为事在人为,人有共性,它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有所改变,比如: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历史与我们,唯一缺少的是情境。只要能创设一种情境,我们就能与历史人物息息相通。

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当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到爪哇小国时,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和西王正在打内战。西王打败了东王并占领了他的地盘。当郑和的船队上岸到集市上与当地人进行贸易时,被西王误以为是东王的援兵而杀害了一百七十名将士。西王得知是误杀后,非常害怕,要出五万两黄金赎罪。你若是郑和,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讨论随即展开。让学生和历史人物换位,是感受历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再说说比赛竞赛式。学生都是有好胜心的。有些内容,比如文化类,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倘若教师再讲,一是枯燥乏味,二是浪费时间,不划算。不如把机会让给学生,在其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抗方式展示出来。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信心,而组内合作组间对抗,还可以强化荣誉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嫌学生把握得太肤浅,你大可以提高对抗的难度,相信学生的表现会超出你想象的。比如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课本讲述的够具体了,可这样设计:首先给学生时间准备,然后展示:比比看谁说的信息多。在把握得差不多的时候,通过视频《郑和下西洋》重温历史,加深感受。还可以把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制成动态课件,和学生一起沿着郑和的足迹,重下西洋,去感受这段航海传奇。最后说一下“调侃”式。“调侃”式教学,往往能在历史学习中发挥意想不到作用。笑声中的历史更迷人,印象更深。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我在讲《戊戌变法》时是这样说的:光绪皇帝虽然亲政,但国家的实权仍然掌握在已经退休在颐和园的慈禧那个女人手里,这也注定变法会失败,何况新法要人家丢饭碗,不能享受低保。所以袁世凯会出卖维新派。同时光绪帝的一生都是一个悲剧:4岁做皇帝就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从此一辈子被人控制,变法失败又被囚禁失去自由,最后,还被慈禧拉去陪葬,先于慈禧一天死。光绪和慈禧他们是亲人、恩人、敌人的关系。调侃宋:无论输赢,都送岁币,送(宋)呗!哪里弄钱?发展海外贸易啊,赚外汇。瞧,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鼓励嘛。历史更需要幽默,会心一笑,拉近了距离。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最后祝各位领导、老师

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谢谢大家。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历史教学之赢在课堂

历史教学重在赢得课堂

励志民族中学

何昌伟

历史要实现其学科价值,必先赢得学生。而有限的课时,超强的跨度,决定了要赢得学生必先赢得课堂。那么如何赢得课堂呢?各位同行的评价是我富有激情。对这确实是我的一贯风格。有激情才富有感染力,有感染力才能感染学生。当然这只是我赢得课堂的外化表现。其实要赢得课堂功夫在备课与实际操作上。

首先,在整体上,我要让我的教学设计呈现出行云流水般完美的说理性散文,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性强,让学生一旦进入情境就无法分散注意力。

其次,在具体设计操作过程中,我是按以下步骤做的。1.目标设定,主题确立。

分清目标主从,确立课堂主线,使目标任务在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是课堂有效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如《中日关系专题复习》一课,我紧扣考点设计目标,重点在于知识目标

1、鉴真东渡

大化改新

戚继光抗倭

2、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全面侵华 3、1972年中日建交

至于过程与方法这是预设与变数生成的过程

可预设但充满变数不可故步自封,故不在强调之列。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不必要生拉硬套有牵强附会之感。所以也不必太过于强调。这样授课过程中就可以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就明确,自然动力也足。

2.切入与过渡

切入点即爆破点。一个好的切入,往往能凸显主线,易于突破重点。以《中日关系专题复习》为例,本课着重讲述了纵贯古今的中日关系。如何让一句话概括古今中日关系史,使其连贯成一个整体,上

下贯通一气,既具有适合孩子们的文艺小清新的气息又能引起学生思考从而进入情境,而不是突兀地切入,这是个难题。经过反复分析中日关系史我总结出:“亦师亦友亦为敌” 这一句来。所以我问:“历史上我们与哪个国家的关系是曾经是老师、朋友、近代以来还是敌人?”当然,因为是口头表述自然不适合“亦师亦友亦为敌”所以我转化为白话,之后再屏幕上打出 “亦师亦友亦为敌”。老师朋友敌人这三个关键词让学上马上想出了“日本”踊跃回答,这样局面打开情境进入,开端还不错。紧接着就让学生举出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就自然流畅了。

一个好的过渡不仅能使前后浑然一体,上下文气贯通,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其间,情感的渗透与渲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讲完古代史进入近代时我说曾经的师生朋友在以前多年后情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近代篇“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千多年后我们哪些境遇相同,又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同样是变法为什么日本就摆脱了危机呢?具体了解一下。

曾经的难兄难弟在经过一番自救的蜕变之后首度相逢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纵使相逢应不识”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又发动了一场更为疯狂的侵华战争是什么?

中国人民会任人宰割吗?“举国烽烟正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情况如何呢?“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些过渡性语言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能够引起同学们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又让诗化的语言得以升华知识让课堂更具魅力。

3.方式与方法

首先说说设置情境,体验感受式。还以本课为例。创设情境,近年来日本的所作所为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有哪些?这些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相关的事实,自然能引起学生们的在思想波动,自然不吐不快。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平时不学习的孩子都踊跃发言。那么站在国家的角度看看我们该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对于未来中日关系,中国应该做出哪些努力?以习近平智囊团成员身份出谋划策。回归本身,青少年自己应该怎样做?这样即引起思考又让课本知识得以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其实,历史与我们,唯一缺少的是情境。只要能创设一种情境,我们就能与历史人物息息相通。

让学生站在历史现实的高度上去体验去换位思考,是感受历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再说说比赛竞赛式。学生都是有好胜心的。有些内容,比如文化类,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倘若教师再讲,一是枯燥乏味,二是浪费时间,不划算。不如把机会让给学生,在其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抗方式展示出来。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信心,而组内合作组间对抗,还可以强化荣誉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嫌学生把握得太肤浅,你大可以提高对抗的难度,相信学生的表现会超出你想象的。平时上课时我就以智慧树的形式进行小组竞赛式学习,效果很好。课堂气氛尤其热烈。

最后说一下“调侃”式。“调侃”式教学,往往能在历史学习中发挥意想不到作用。笑声中的历史更迷人,印象更深。历史更需要幽默,会心一笑,拉近了距离。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有限的课堂,无限的知识,激情的渲染,思想的碰撞,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材料

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材料

2010年4月1—2日,全市初中思品、历史教学研讨会在东港宾馆会议室召开。我作为青云三中中学历史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为了进一步落实课改精神,贯彻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探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评价,安排部署教研工作。

在历史组分组会议上,首先,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陈星涛老师给与会教师解读了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认识:

一、关于《课程标准》的理解。

1、《课程标准》的不足:①对历史学科性质表述不准。必修课不是它的性质,反映不出历史学科的特质。②对课程理念表述不清晰。义务教育中历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但如何培养现代公民的历史意识。③课程学习内容布局不合理。六大板块的构成比例不均衡。④对教学指导不具体。教学建议流于形式,给人肤浅的感觉。⑤教学评价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监测。因此,在实践中指导性不强,不易操作。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课程标准》还将作大幅修改,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新的课程体系需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水平,符合学科特性和教学规律,形成一个独立的学问体系;应整体思考历史,不能人为的割裂历史;在主题和专题上下功夫,把握人文发展趋势,要有全球意识。

2、历史教师应树立的历史教育观点:①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课程,即课程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②不能为历史确定一个纯科学的标准。历史本是一门精神学科、人文学科,重在培养精神品质,关注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③不能将历史学科视为一种能力训练的工具,它是培养公民人文素养的基础,不需要那么高深、系统、专门。④历史并不对公民的日常生活构成任何实际意义,但历史意识的形成会成为有教养公民的重要部分。⑤对历史的理解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其基础是社会生活。⑥人类创造了历史,就能理解自身的历史。

二、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几种错误认识:①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代替学生的学习思维及参与过程。②以能力代替方法。③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空泛与笼统性。④求全贪多,缺乏选择,忽视课堂教学的时间性和实效性。其次,就中考复习备考提出了几点意见:一是九年级本学期基本完成教学内容,但期末检测只考《世界历史》第一册。二是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规划。三是以《中考方略》为指导,有一定的体现。四是筹备成立全市历史中心教研组。第三、与会教师就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达成了一些共识:①单元试卷,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卷的题型、分值应与中考接轨。②教材版本变化不能过于频繁,否则难于把握。③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太少。④缺乏研讨、交流的信息平台。建议建立全市历史教师QQ群,最后,与会教师听取了泰安市教科所所长和新泰市教研室主任的报告。

总之,本次研讨会使我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一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二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三要走出去,多交流,多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使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

“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

白花小学

在这一次“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中,有朱国荣、蔡宏圣、刘松、许卫兵、张齐华、黄爱华、曹爱华、华应龙等8个特级教师主持,其中上的有二、三、四、五、六年级的教学内容的观摩研讨课。

朱国荣在上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指名板演,得到了两种结果,即:5×7=35(平方厘米)和3×7=21(平方厘米)。他让学生讨论,你在计算面积时是怎样想的?学生就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时他请学生上台拉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最后成了一个长方形,拉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学生得出了结论,拉成的长方形变大了,所以利用拉后的长方形计算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变大了。最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把它理解成拉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所以5×7=35(平方厘米)的算法错误。

那应该怎样算才对呢?学生开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学生动手画再剪拼,在画和剪拼的过程中,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无趣,也不再是老师把课本上的知识硬塞进学生脑袋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老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再者,老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对课本外的一些数学常识要了解,比如在上认数时,在课的最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110”除了表示数还表示代码如电话号码,可表示“6”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去查资料,但在学生去做之前老师对这样的典故就应有所了解。

张齐华老师在上《圆的认识》时,先是在一堆平面图形中找出圆,再让学生自己对比圆与其他图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画圆,得出圆之所以如此饱满,是因为它的半径都相等,由此又引出半径,再由半径引出直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概念,而且知识点是一环紧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后由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n边形引出圆是一个正无数多边形,边数越多的正多边形越接近圆。学生还了解到一个图形,当它旋转后的轨迹能形成圆。而且在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语非常风趣、贴切,这样能达到师生配合的最佳效果。

从这次研讨会来看,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上课的特色,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比拟的,但有些方法在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可以用到的,而且是每个教师都能用的,如:教师上课要对教学内容熟悉,当然不是单指一课或者一本书熟悉,应该是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熟悉,因为高年级学习的知识是低年级学习的知识的加深或者升华,如果你能准确地了解到每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级的不同说法,那么在教学是你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那么陌生,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其次,教师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要广,特别是在农村,学生受生活条件的限制,它们所了解的知识、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课本和教师。它们就是坐在井里的小蝌蚪,没有跳出井口的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它们时也只是一只坐在井里的青蛙,那可以想象,学生对外界的了解对知识的不了解又能有多少。但相反,如果教师知道的多了,通过教师的教育传导给学生,学生知道的东西也自然会增多,哪怕他只是井里的小蝌蚪,他们也能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再次,农村学校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学习能力弱,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就应注意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尽量解决本节课中的难点,掌握好新知识,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增强,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如果当堂课出现的问题不及时解决,那学生堆积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从而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也不会得到提高。但怎样发现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呢?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多关注学生,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说:“你们会了吗?你们做好了吗?”如果你只这样问,而不去看,不去了解,那不会的学生他也会说:“会。”没做完的学生也会说:“做完了。”等批改作业和考试的时候才发现问题那就晚了。

再有就是转变差生的一些方法:第一,激发兴趣。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你还担心他会学不好吗?第二,培养习惯。学习差的学生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用一定方法培养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如培养预习、看书、整理复习、小记的习惯,相信你会看到学生有明显的进步。第三,打好基础。学习差的学生基础非常重要,如果最基本的知识、方法他都不会,那你讲深奥一些的他就更蒙了。这点我深有体会,我教的有一个学生在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别人做作业,他就坐着不动,当我问他为什么不做时,我才发现,原来他连几加几和几减几、十几减几这类似的计算题都不会,于是我布置作业时就选最基础最简单的让他做,他会做了再增加难度,最后我发现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当然,不能在一次两次的练习中提高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但长时间的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

这次我们学习的是“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即重视课堂上的教学,所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在上新课的时候给学生留下新的问题和难点,最重要的还是课堂上的那四十分钟。

第五篇:历史教学研讨会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

——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讲人:张定义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没什么太好的教学方法,更谈不上什么经验。下面我把平时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些做法向老师们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证。

在初中近两年多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的教学感受颇多。我认为要想把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课外材料进行有机重组。备课时,我们要认真阅读课本,依照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本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再加之典型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每次上课前再温习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取得良好的教学的关键。我认为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在备课时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或是他们感兴趣材料,以材料为主线来完成课堂教学,避免单纯的说教。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已的见解、看法,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乐于表现自我。在我看来,下面的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1、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的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往往对于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比较感兴趣,能否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的根本。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3、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诚然,历史教学往往理论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从而有利知识的巩固。这样,会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讲,效果要好的多。

4、运用课本知识和社会热点知识激发兴趣。

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在讲课时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并适时的引入社会热点知识。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不善于就地取材,利用教材现成的材料。孰不知,教材上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较高典型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善于吸收消化,灵活运用,辅之恰当适量的社会热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5、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声行色并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情景交融,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直观、生动,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容易接受新知识,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于理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一个班由几十名年龄相仿的学生编组而成,他们虽处在同一年龄段,但性格差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对此应因材施教、培养补差,对成绩良好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对中等生制定追赶目标并督促其定期赶上;程度差的学生更需要关爱、鼓励,不排斥、不挖苦、不放弃,给其特殊的关注,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当他们取得一点点的成绩的时候,都及时的给予表扬,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宽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如果能坚持下去的话,对改善中下等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科任老师与班级学生们的关系,那么我们科任老师的工作也就如鱼得水。

四、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每阶段学习结束后,我都要进行阶段检查,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用一套题来进行一次考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把这段时间的知识加以归纳小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成绩反思自己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

五、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工作之余,一定要经常听课,积极参加组内教研活动,经常性地与同事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探讨,参加有关的网络教研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经过真心的求教,总结吸取别人的教学精华,努力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经过反反复复的教学实践之后,就会形成自己上课的一套方法。

金 兰 中 学 2012 — 2013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研讨会)

稿

教师:张定义

2013年6月25日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历史教学之赢在课堂[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历史教学之赢在课堂[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今天有幸站在这里和各位老师共同交流探讨历史教学的经验,我......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中学历史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马凤芝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课程,初学者,既觉新奇......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自动边缘化”的地位,所谓的“自动边缘化”通俗的含义就是主动靠边站。因为在所有领导、老师,甚至学生的心目中历史......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尊敬的校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能够和各位老师进行经验交流。我作为一名教龄不到2年的新教师在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我批评......

    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会

    赴鹿泉一中参加“第三届全国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会”后的体会与反思 xxxxx职专xxxxx 第三届全国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会在河北省鹿泉一中如期召开......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历史课堂的实效性[五篇模版]

    关于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一、告别无效提问; 演绎课堂精彩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当下被许多教师作为课堂师生互动、教学落实乃至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落实素质教育的经常性教......

    历史教学研讨会一

    历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主讲人:王丽佳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叫一起交流。今天的这个会是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经验谈不上,我是做历史教学工作的,就历史......

    浅谈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浅谈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两年前我接到8年前一个学生的电话,“老师,黎平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1934年12月18日”我回答了他,当问及原因才知这天他去参加一家央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