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自动边缘化”的地位,所谓的“自动边缘化”通俗的含义就是主动靠边站。因为在所有领导、老师,甚至学生的心目中历史是 “小科”、是“副科”,甚至是“小副科”。再加上中考历史是开卷,所有外行人都认为,开卷考试抄抄书就得了。因此长期以来,我们课下从不留作业,轻易不去辅导,以免冲击主科教学。
其实,历史貌似所有人都能教,但想教好尤其是想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绝对不容易。特别是面对开卷考试,绝对不是抄书那么简单的问题,它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既然是开卷,那么书上绝对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好历史不容易。最近这几年,咱们学校的历史无论是期末统考还是中考,成绩都是比较不错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历史组全体教师踏实肯干、对学生辛勤付出的结果。下面我将我们平时的一些做法、工作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精诚合作,和谐竞争
我们历史组可以说能人很多,朱建军老师和马向英老师能力超强,身兼数职。张海军老师业务精湛,理论水平高。李扬老师,虽然年轻,但善于学习,上进心强,和学生关系融洽。新加入的袁长海老师,专业扎实,学识渊博。与这样的老师一起工作,无形当中给了我压力,也提高了我的能力。因为要想与他们齐头并进,我就必须要百分之百的努力。
同时,我们深知:教学成绩的优异不能靠单打独斗。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只有加强集体备课,把个人的智慧融入到集体之中,打群体战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历史组统一进度,统一要求,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通过集体备课,明确了近期和远期的任务,也减轻了备课的压力,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我们不分时间与地点,有问题随时随地讨论解决,有时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有时是一个知识点的落实,有时是一个考点的分析。看似不起眼的一次交流,却能帮助自己或他人解决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因此我们历史组、以至我们文综组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团队,不管是完成组内任何一项工作,还是出学案、评卷,无论是哪两个人一起搭档,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即便是朱老师或马老师有时因为当领导事太多,判卷可能一般都要少一些,或者说少很多。但是无论我们谁与他们搭档,我们都是大公无私的帮助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埋怨。我想正是由于我们团队的和谐我们才有了一点点成绩。
二、认真备课。历史老师经常说:教历史无论你教了多少年都要备课,因为历史的知识点特别多、特别细,而且它是随着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别是对于初三来说,政治上发生了什么大事,历史与他相联系的内容就成了我们教学的热点和重点。比如说出现了钓鱼岛问题,我们就会讲钓鱼岛问题何时出现的?近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如何?所以即便教了十几年,我们还是精心备课,不敢懈怠。马向英老师工作量那么大,而且对教材特别熟,以前我们都认为他肯定没时间写教案,可后来我们才发现,他的备课本写得特别工整,特别详细。
三,积极引导,培养兴趣
其实,我们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历史,但并不喜欢历史课。那是因为我们的课枯燥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培养兴趣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1)平时多看与历史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有网络资料。在教学中注重引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如《康熙王朝》、《贞观长歌》、《汉武大帝》等等,全方位,多角度,介绍历史背景,故事情节。这样讲课时就能让学生的视野开阔,更好地感受活生生的历史。如果有些学生正好也看过这部影视作品,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在教学中避免“填鸭式”,使学生从学习这种苦差事中解脱出来,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无涯的学海中“乐”作舟。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影视情节与真实历史的区别。
(2)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使每节课的导入别出心裁。比如故事导入,古诗导入,歌曲导入,新闻导入等等。(3)利用历史典故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给枯燥的知识加入些调味品。比如福熙车厢与两次大战;卧薪尝胆与吴越争霸;鸿门宴与楚汉之争等等。利用故事的形式灵活多样的去叙述,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浓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四,多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运用课本知识结合社会热点来激发兴趣,突破考点。
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如当今印巴矛盾、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比如我们在讲《动荡的中东地区》时,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就是很好的素材。学生会探究“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等等。讲冷战时,结合当今的“利比亚”局势,北约军队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这样,看得见的事实更能增加知识、激发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热点知识作为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更好的作为学习的切入点。
五,丰富教学手段。我们都明白:如果历史教学不精彩,学生就会更加排斥这门课。我们课下不能辅导、过关,那就只能提高课堂效果。而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咱们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多媒体对于历史教学出示材料、重现历史场景是非常有帮助的。多媒体带给学生的是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相得益彰,利用视频、音响、图片、知识趣闻加深学生对课本的认知。它有很强大的、动态的、持续的、丰富的视觉冲击。避免了单纯的说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最后,简单说一下初三总复习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开卷更需要背诵。
第二:切忌丢掉教材,搞题海战术,舍本逐末。第三:增强课标和考纲意识。
第四:向课堂要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五:注意复习的全面性。插图和地图考得比较多。第六:讲评课切忌主体不分,重点不分。
第七:加强审题能力训练。特别是材料题的文字、图表、表格等。
总之,教无定法,教贵有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模式。以上是我们历史组一些粗浅的做法,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历史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今天有幸站在这里和各位老师共同交流探讨历史教学的经验,我感到万分的荣幸。但说句心里话,在这么多优秀老师面前谈“经验”两字确实觉得自己还不够格,一些优秀及经验丰富的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文科的赵淑伟老师,理科的折红伟,张彦喜老师等。我总觉的这次成绩的取得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下面我将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各位老师一起交流探讨一下,如有不妥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仔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在备课这个环节上,是不分基础科目和常识科目的;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本课,找出了重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了准备好的关于这一课的爱国人物的事迹的资料,让学生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做好学生的预习工作
要想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上课的质量,每天在上新课前,至我少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预习,预习的问题达标后,才进行课堂教学。记得在上《辛亥革命》这课之前,学生先进行了预习,但当我检查预习时,发现好多学生都完成的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上课没有任何效果;于是我又给学生给了十分钟的预习时间,并给学生进行了指导,学生很快的就完成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课堂效果很好,尤其是在理解三民主义对辛亥革命的作用时,一些学生的见解确实非常独到。这样就很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开学初,我上第一节历史课的时候,就对学生说历史是非常有趣的,学好历史对我们大有裨益;比如说可以增长知识,增加见闻;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得失,也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上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多给学生讲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并能体现教学重点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历史很有意思,并且还从中有所收获。记得在上《戊戌变法》这一课时,我就给学生讲了谭嗣同说服袁世凯支持光绪帝的经过,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最后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们都能说出袁世凯的阳奉阴违和期骗是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好的方法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历史是常识课,不能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但是历史知识又比较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好这些知识,我觉的用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比较好,在黑板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自己在书上找出答案,重点和难点问题,简单地提示一下,学生明白就行,不用花大量时间进行叙述,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记忆,然后检查,这样一节课就上完了,在上课前在用少量的时间提问巩固一下就可以了。我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考试前几乎不用花太多时间复习,这样不但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节省了教师课余检查督促时间。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最担心的是记不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分析事件的意义,这让我很头疼;最后我想到了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吕珺琴。记得她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一些重要的历史时间及事件编成容易识记的语句,我在教学中也尝试了一下,学生确实不容易忘记。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我就编了一句“看到南京条约我就生气,真想一把把它撕成两瓣。”(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42年)后来我提问学生的时候,学生还开玩笑的回答我编的这句话。
五、复习要注意分类归纳,抓住重点
大家都知道,常识课复习的时间很有限,如果每课都进行复习也不现实。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分类归纳,如我在复习历史的时候就分为战争类,条约类,作用影响及图片类等,然后归纳出各类的重点进行识记,再进行过关,这样以来大部分学生就把复习的重点掌握了,最后通过一两份试卷测试一下就行了。
总之,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存还在不少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还是讲的有点多,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等,这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方法进行克服。以上只是我个人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及浅薄的认识,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及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三篇:历史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中学历史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马凤芝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课程,初学者,既觉新奇,又感到茫然。并非每个学生都爱学,因为历史知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学起来确实有些枯燥,由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它能直接转化成学习的动机。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的:“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的热情,积极主动去学习。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如何使学生快速有效的学会学习,培养初学者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结合自己历史教学经验,浅谈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呢?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学生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比如我在讲述元朝的统一时,以《射雕英雄传》里描述的蒙古攻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步骤。我把它归纳为四步:即记忆→理解→运用→创新。学历史第一步肯定是记忆,即记忆历史年代、人物、事件和历史理论。这些是学历史必须的基本功,这也是中学生不喜欢历史的重要原因。学历史第二步是理解即对历史理论知识要明白其意思。所以学习历史不是死背书本,死背书本那是书呆子。它应该是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明白其中的道理。学历史第三步是运用即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领会历史理论知识的精髓为己所用,来以此分析其他历史问题。学历史第四步是创新即在前三者基础上提出自己不同别人的的历史理论观点,自成一家。这应该是学历史的最高境界。
三、优化课堂教学。
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历史走出书本,走近生活。
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采用了很多手段,比如讲历史故事、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演历史剧、带学生到历史古迹去参观、组织学生举行各种历史方面的竞赛等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吸引学生兴趣的手段,还是在于加强教师自己对历史理论精深研究和自己对历史讲解语言技巧的锤炼。只有靠渊博的学识和妙趣横生的传授才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方法,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主要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其他手段只是辅助手段而已。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的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经验交流材料
学校:夏邑县第一初级中学 姓名:马凤芝 学科:历史
第四篇: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尊敬的校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能够和各位老师进行经验交流。我作为一名教龄不到2年的新教师在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我批评指正,这将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次收获。下面我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向大家进行介绍。
一、在教学中多进行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我教的是九年级的历史,在教这届学生的第一天,我就对他们说:“九年级历史是关于世界历史的学习是全新的内容,所以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我对大家将一视同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是这样做的,不放弃一个学生,在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都会给予鼓励,不因有些学生学习不好就放弃他,在教学时做到因材施教,减少坡度,保持兴趣。减少坡度,这一点对后进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后进生就好象公路上的烂残车,不堪负重,如何使这部烂残车平稳地行使呢?就是让他们选择比较平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这部“烂残车”抛锚,打击学习的信心。这样在不断鼓励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对于我们开卷考试的科目更是这样。在人们的印象里开卷考试,就是抄书,非常简单,有什么难的。所以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不够端正。表现如:上课说话、开小差、作业乱花等等。所以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我就会给学生进行分析中考情况。在中考中,每一门学科都很重要,所以要抓紧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不要偏科。去年的中考中政史得到10分的同学就两个,9分的也很少,8分的偏多。这说明政史想要拿高分不容易,因为你在中考中面对的对手来自全农四师。还有就是去年的一位同学政史考了4分这让他和师中失之交臂,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的去学习政史。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通过我的努力现在九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已经大幅改变。比如:九(1)班的覃天亮同学学习有些偏科,历史考试成绩不太理想,通过我的引导之后历史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从50到54再到这次期末考试的62分。我相信在他们的学习态度端正后,成绩还会有所提高。
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激发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首先是让学生感受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学期我进行了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运用,而这一模式就很好的诠释是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句话。预习----展示-----反馈,都是由学生自主进行,老师进行辅助教学。在预习环节,我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展示环节,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分小组进行主持课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课内知识进行展示。在反馈环节,各个小组间进行比赛性质的知识问答,课堂气氛活跃,当大家做的好时老师就会给予鼓励性评价。当学生有问题难以解决是老师就是助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加强。
其次,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四、在教学中努力的夯实基础
通过去年对九年级的教学,我发现中考还是以考基础知识为主,还有就是现
在历史为开卷考试,有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只等着考试时翻课本、资料以应对开卷考试。这实际是对开卷考试的一种误解。政史考试两门科目合在一起考只有120分钟的时间,光靠翻书显然是做不完试题的。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运用知识,快速答题。所以开卷考试必须夯实基础。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第一项为知识和能力。知识又是能力的基础,因此,每讲一课都要求学生把本课的重点笔记进行记录加深记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熟练程度。另外,我在历史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逐条落实。落实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讲完课在学生自学时,要对学生进行逐个提问。检查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人人过关。
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现在的历史考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教学为社会为时代服务的理念,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整合。学生如果只记知识点不能将知识相互联系、重新整合,就答不好这类题。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复习中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体系,按照多种标准进行重新归类、整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状态。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有方法可寻,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板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兴趣。
以上就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点经验,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中考历史教学经验交流汇报
中考历史教学经验交流汇报
2012年我校历史中考成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历史组全体教师踏实肯干、对学生辛勤付出的结果。下面我将我们平时的一些做法、工作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精诚合作,构建合作基础上的和谐竞争
我们九年级历史组确立的核心价值观是“精诚合作”,“人心齐,泰山移”。因为我们深知:教学成绩的优异不能靠单打独斗,而是合作的结果。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绩只有加强集体备课,把个人的智慧融入到集体的智慧中打群体战才能取得最完美的胜利。我们九年级历史备课中实行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每单元先由主备人说课,提出授课方案,其他人共同讨论,最后形成统一要求,说课人整理出授课思路。这样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效果明显。尤其是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复习时,备课量相当大,集体备课的优势更加明显。如果一个教师单枪匹马地干很有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效果也不一定好。我们将复习内容预先分工,每人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精心准备。这样通过集体备课,老师明确了近期和远期的任务,也减轻了备课压力,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我们还不分时间与地点,有问题随时随地讨论研究解决,有时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有时是一个知识点的落实,有时是一个考点的分析。看似不起眼的一次交流,却能帮助他人解决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通过集体备课,大家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平常复习过程中,发现一个既重要而又难解决的问题时,我们都是通过集体讨论解决。我们历史教师共享网上资源,并使之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益的补充。我们组集体深入研读教材,取舍教材,整合教材,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都学会做课件,借鉴课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二、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产生低分现象是因为在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学困生,这些学生表现为行为习惯差、厌学,也有个别学生的确是因为智力方面的原因。这类学生如果要是再遇到来自学校、家庭或社会方面的冷落、歧视或者指责,得不到他们这个年龄应该得到的关注、尊重、温暖和平等的话,就会让他们自暴自弃、甚至形成自卑偏执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就外现在不爱学习,把学习当作苦差事.由此就派生出考试中的低分。
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我们历史学科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多,须对学生加强理解的背诵训练,确保选择题不失分,历史老师还得和班主任配合,做好时间分配和学生识记协调工作,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分层次布置识记内容;利用自习课及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互助,帮助他们降低学习难度;每一次考试,考后还要通过召开质量分析会、有针对性的个别分析谈心等形式帮助学生查找问题,这对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大有帮助。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妥、心理不够稳定,容易自暴自弃,走极端。在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时,我们历史组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例如,顽皮型后进生,用疏导、迁移的办法,促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和智力用到历史学习上,用到为班集体做好事上;迟钝型后进生,必须在开发智力,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等方面狠下功夫,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补上拉下的历史课,解除自卑感;对于学习成绩一般,思想意识较差的后进生,则肯定他们的学习成绩,着重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采取各种办法防止外界不良因素对他们的干扰和诱惑,引导他们去阅读,观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影视及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抵制精神污染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了学困生考试成绩,把控制低分率工作也便落到了实处。
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趣。我们九年级历史组用电子白板教学常态化了。我们都明白:如果历史教学不精彩,学生就会更加的排斥这门课。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白板带给学生的是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相得益彰,利用视频、音响、图片、知识趣闻加深学生对课本的认知。它有很强大的动态的、持续的、多层次的、丰富的视觉冲击。避免了单纯的说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参与性、互动性。
三、细化复习三阶段:过关、突破、提高;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信,最佳的心态面对考中考
学习应从细节入手,从训练着手,增强临考意识,提高应变能力。九年级第二学期, 我们把历史复习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阶段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阶段是是应用能力的提高。
第一阶段让学生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所以全盘通读历史教材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还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另外,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降低要求,延长会背时间,并且一个一个过关,课堂上没有时间就利用课间;对于学习实在太困难的同学我们也不放过,把重点告诉他们让他们背会。
第二阶段是对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在本阶段的复习里,我们完成了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达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以历史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历史的应用方面,注意历史知识与生活热点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穿插专题复习。对于复习中的重难点我们还通过学习历年各地的中考试卷,对照课程标准进行总结,然后在复习中将其突破。第三阶段的复习我们抓住知识、能力的深化和巩固,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不过多但精选,进行强化训练。这阶段主要是进行检验复习,教会学生把前两阶段复习过的内容想出来,强化记忆。教会审题、重抓落实。审清题是答好题的第一关。确定回答项、把握限定词,限定知识范围——回归课本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回到材料找有效信息——分析说明的道理、结论——组织知识点答题。让学生明确审题的三注意:一注意关键词,二注意提示语,注意看要求;三注意分值数,能够根据分值大小决定答题内容的多少。在试题解答效果上加以训练。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对学生解题格式,解题步骤以及书写做严格训练,并有意识让学生了解试卷结构,试卷要求,参考答案及评卷标准,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得分率。在答题速度上加以训练。为使学生在考场上能够正常发挥,准确、有效把握做题时间,在平时模拟训练中,有意识的适当缩短答题时间。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做题速度,训练了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有效性,能够提高得分率、提高总成绩。<莲 山课件> 考试要规范,我们把平时的考试当作中考,紧张有序地、定时定量地完成任务;心理要规范,看到试题,无论难易,都要冷静,这是超常发挥的前提,认真细心,周全考虑,是超常发挥的关键;做题要规范,步骤要完整,不能因微小不慎而掉入陷阱;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不能丢掉卷面分。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中考前我们以答题卡的形式模拟了几次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的书写,对写得不符合要求的学生重点帮教,尽量避免学生因不注意书写而丢分。同时,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心态作出调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们教会了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以最佳的心态从容地面对考中考。
虽然我们2012历史中考取得了好成绩,但是和其他学校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有许多困惑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需要向其它兄弟学校学习,更需要领导专家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