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请先“倾听”文本的声音

时间:2019-05-13 03:1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老师,请先“倾听”文本的声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老师,请先“倾听”文本的声音》。

第一篇:语文老师,请先“倾听”文本的声音

语文老师,请先“倾听”文本的声音

——关于《春酒》的二次解读及教学反思

浙江奉化城北中学 孙来昇

著名学者孙绍振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费事„„(语文教师)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1]那么,面对琦君的散文《春酒》这一文本,学生“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又是什么呢?观之《春酒》一课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将品味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与生动传神的语言作为重头戏,不惜为之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然后在即将下课前略点“思乡怀旧”主旨,匆匆收场。至于《春酒》这篇散文的“思乡怀旧”主旨与他人的“思乡怀旧”主旨有何不同,在表现“思乡怀旧”主旨上有何独特之处,“思乡怀旧”背后又隐藏着琦君怎样的内心隐秘等问题往往视而不见。对这些问题的忽视,自然无法真正走进琦君的内心世界,也必然造成该文本独特教学价值的流失。本文试就自己对《春酒》一文的两次解读,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解读之一:《春酒》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异质同构

《春酒》一文,一开始即以轻松欢快的笔触,在娓娓的絮语中,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农村新年场景,为全文定下了一个甜美的感情基调。随着行文的展开,由对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喝会酒等事情的描述,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纷至沓来„„直至倒数第三节为止,其画面的喜庆热闹、人物的兴高采烈、回忆的甜蜜温馨,情感基调一直都是明朗欢快的暖(亮)色调。品读字里行间的情感和趣味,我们不禁被如此美好的快乐之乡所陶醉。但到末两节,文章却出现了“不和谐音”:今年自己如法炮制的八宝酒,儿子却挑剔地向母亲指出,她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道地家乡味”。由此引发了琦君末节的如下感叹:“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至此,文章戛然而止,但怅然若失之情却跃然纸上。在前文暖(亮)色调画面层层叠加、欢快热烈场面层层渲染之际,陡然由温馨美好的回忆跌入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的冷峻现实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情感逆转”产生的矛盾对读者所造成的冲击,不得不使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末两节冷(暗)色调的出现,是否破坏了前文甜美的情感基调?前文围绕春酒的甜美回忆已经流淌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已经完成了它所承担的任务(至多再加一段与前文情感基调一致的抒情点题文字,我们学生关于童年回忆的文章就是这样写的),末两节大煞风景的文字的出现是否为多余的蛇足,应当删去?

细读《春酒》一文,可以发现此文在深层结构上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极其相似。虽然两者文体有别,一为散文一为诗词(异质),但行文结构方式却如出一辙(同构)。请看《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 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上阕诗人着重从军中用餐、演奏军乐和检阅军队三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梦境中的军营生活。下阕在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之后,抒发了凯旋而归、了却心愿的快慰,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

用心

爱心

专心

高点。结句感情陡转,“可怜白发生”,诗人从想象的幻境回到眼前的现实,从激情豪壮的情绪跌落到深沉痛苦的悲愤。从结构上讲,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基调是豪壮的,但最后的“可怜白发生”一句,犹如凌空翱翔的苍鹰突然坠地,使全词陡然由壮入悲。所以,此词的核心句是“可怜白发生”这一句,无论前面“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举动,还是军营的雄壮声势,还是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都是在衬托“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同理,《春酒》一文的核心也在结尾部分的末两节上。前文占用大量篇幅来回忆温馨美好的童年人事,无一不在反衬“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的冷峻现实。前面的层层蓄势(描述),正是为了末节“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的喟叹(抒情)作好铺垫。之所以前“暖”后“冷”的色调采用前详后略的行文布局策略,正是为了积蓄足够的势能,以便为转化成更强的动能——抒情——服务的。于是乎,在与“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的冷峻现实的巨大反差中,浓浓的思乡之情便凸现在了读者面前。这一结构与辛词《破阵子》可谓异曲同工。而这种陡然下落,同时又戛然而止的写法,也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于是,我们不得不将视线集中到对《春酒》核心句所产生的强烈效果的追问上来,这就有了对《春酒》的二次解读。

解读之二:人非物亦非——对传统“物是人非”模式的超越及精神家园的营构

如上所述,《春酒》一文的核心在于末节“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的喟叹抒情上。任何轻视、忽视乃至漠视该文末两节文字“存在”的教学都将是“不完整”的教学。作为《春酒》有机整体之一“部分”,末两节文字在全文中实具举足轻重的地位。按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部分”与“整体”存在如下关系:如果观察者将注意力固着在“部分”上,就不能发现“整体”的意义。但是,就其相互关系而言,“整体”的意义也离不开部分。事实上,是“部分”暗示着或指示着“整体”。从这方面而言,整体又是存在于“部分”之中的。[2]所以,对《春酒》末两节尤其是核心句这一关键“部分”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体”;而仅将教学重点“固着在”前文童年“部分”的描述上,自然也不能发现“整体”的意义。

首先,如果没有末两节有关“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春酒的叙述,全文结构上的今昔之比就无法形成。而只有往昔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琦君原文结尾处那一股难禁的惆怅之情所形成的淡淡的感伤情调也就不复存在了。而这恰是琦君写作意图所在,也是琦君散文独特的美,正是这烟一般的浅愁反过来又给全文笼上了丝丝缕缕的愁绪。甜蜜温馨与伤感惆怅共存,美好童年与冷峻现实并置,通过这组对比,琦君表达了内心的向往与企盼——企盼寻回童年的天真纯洁与那份恒久温暖的亲情。

其次,文章结尾“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戛然而止的疑问,所造成的文本“空白”,在召唤读者进行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吁请读者积极参与思索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所谓“家醅”,即是自家酿的酒。联系前文,母亲自己泡的八宝酒由八种材料组成。至于每种材料要放多少,母亲的说法是“大约莫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可见,即便不用“美国货葡萄酒”,随着母亲的去世,依然无法炮制出当年母亲自己所泡的八宝酒。如果说,人亡物在、物是人非是传统怀旧题材中经常运用的表达伤感的模式的话,那么这里琦君采用物人不再、人非物亦非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模式的成功超越与突围。如果说,前者尚能睹“物”思人,聊以自慰的话,《春酒》则以对“物”的否定,表达了内心更深的怆痛。所以,“真正的家醅”的“道地的家乡味”是再也无法找到了,这是不言自明的。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明知故问呢?我们知道,春酒是与作者童年、母亲、家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已经成了作者情感的载体,对春酒的怀念即是对作者童年、母亲、家乡的怀念。由此,春酒也就成了童年、母亲、家乡的同义语,成了那段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在作者的记忆中,童年生活是如此快乐美好、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家人般的氛围,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只有在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中,作者的用心

爱心

专心

心灵才能得到安宁和栖息。可以说,这一方“净土”是作者心灵的家园。所以,这里的“找”字就有了多重含义:对“真正的家醅”的寻找,即意味着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寻找,对童年那种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的寻找,也即是对自己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寻找。可见,对“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的疑惑,即是琦君对自己“精神家园”在何处的困惑。那么,何处才是她理想的“精神家园”呢?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其实,作者已通过对春酒这一“物”的否定,暗示了“精神家园”的不可觅,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这一方“心灵的净土”只存在于往昔难再、故人难再的不可逆的时光当中。所以,关于“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答案只能回到前文大量篇幅的往事描述中——记忆里去寻找了。这样,本文又形成了一种“起结呼应,如圆之周而复始”的圆型结构。这也就是为什么今昔之比前详后略的深层原因:琦君正是通过对往昔美好生活场面的描绘,为我们营构了她心中的世外桃源,而不仅仅是为了形成今昔的巨大反差。这是《春酒》一文在表现“思乡怀旧”主旨上的独特之处。虽然思乡怀旧题材的文章许多人写过,而且至今仍有人在写,但琦君却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

再来看该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二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你读过这类作品吗?把你所读作品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从习题设计可以看出,编者将《春酒》的教学内容主要定位于思乡主旨的情感体验上,而思乡主旨的情感体验又是通过对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的品味来实现的,练习三仅是对练习一的课外拓展延伸而已。许多教师也正是这样教的。的确,细节描写是该文的特色之一,需要也值得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但如果将这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甚至唯一,我们的学生在对《春酒》一文的学习中仅仅感受到细节描写的精彩与语言的生动,仅仅感受到细节描写中所体现出来的轻松欢快(因为细节描写都出现在前文中),而轻视乃至忽视了末两节“沉默的极少数”文字那含蓄的抒情对前文的制约关系和暗示作用,忽视了欢乐喜庆背后的“愁”味,实在是对《春酒》的极大误读,也是对琦君内心情感的误读。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的品味,获得的更多的是“童年趣事”般的内心体验,而几乎感受不到琦君内心那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尤其是对那些没有远离过家乡的学生而言,所谓的“思乡之情”云云,不过是外在于他们内心的抽象概念而已。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琦君内心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就必须如上文所述,通过语文教师的专业引领,在对文章结构的赏析及对结尾处核心句的重点品读中,“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来完成。唯其如此,才能实现“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掌握表达这样一些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和语言形式”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3]也唯有如此,才不致在实际教学中将《春酒》上成了“童年忆趣”课而不自知。

这就又从一个侧面凸显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一、语文教师如何处理教材编辑意图与教材内容实现手段的“错位”问题;

二、语文教师如何对待文本创作意图与教材编辑

用心

爱心

专心

意图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以《春酒》为例,教材编辑的意图是明确的。这在“研讨与练习一”中已有暗示,即想通过本文的学习实现对思乡怀旧主旨的情感体验与把握。而其实现这一意图的手段则是“研讨与练习二”中对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的寻找与品味。现在的问题是,“研讨与练习二”这一教材内容并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理由已如前述)。怎么办?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开发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新内容来,即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去实现。

关于第二个问题,也可这样表述:在文本创作意图与教材编辑意图之间,语文教师究竟是先服从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还是先服从教材编者的编辑意图?应该说,这一问题是不言自明的。对于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设定在文本“倾听者”的地位上,而不是成为教材编者的“传声筒”。因为“对某一选文,语文教材编撰者、语文教师乃至学生,都可能、也可以生发自己的阐释,即使是权威的阐释也会因时代、因人而有所不同。”[4]语文教师应该“有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和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只有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才能起到将这个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为一个活的语言肌体的作用。”[5]所以,语文教师在教课文之前,应先“倾听”文本的声音,而不是“死守”教材编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名作细读》第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第22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5] 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语文学习》2003.1 [4]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第1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

1.小鼓发出声音是因为()。

2.做拨钢尺实验时,拨动钢尺后立即按住它,这时尺子会()。3.声音是由()产生的。

4.物体停止发声是由()向()转变的。

物体传声

1.()()()可以传声。

2.一个同学耳朵贴紧桌子,另一个同学在桌子另一侧轻轻敲打。第一个同学可以听到么?为什么?

3.小明在水中轻轻磨动砂纸,小丽贴紧鱼缸听。她能听见吗?为什么?

4.出固体,液体传声的例子么(每个举例3个)?

5.月球上没有(),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的(),他们只能依靠特殊装置来传递信息。

倾听声音

1.小鼓发出声音是因为()。

2.做拨钢尺实验时,拨动钢尺后立即按住它,这时尺子会()。3.声音是由()产生的。

4.物体停止发声是由()向()转变的。

物体传声

1.()()()可以传声。

2.一个同学耳朵贴紧桌子,另一个同学在桌子另一侧轻轻敲打。第一个同学可以听到么?为什么?

3.小明在水中轻轻磨动砂纸,小丽贴紧鱼缸听。她能听见吗?为什么?

4.出固体,液体传声的例子么(每个举例3个)?

5.月球上没有(),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的(),他们只能依靠特殊装置来传递信息。

第三篇: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

1师:上课之前我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叫两个学生到讲桌前表演

2师:是谁在说话?你是如何知道是哪位同学在说话的。学:听出声音。

3:看来大家都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今天我们就学习《倾听声音》。4:很多同学都善于观察,我给大家准备了几段声音,你们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播放前5段声音

5: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之中,有的声音是很动听的,就像音乐的声音,大家听一听这些是什么乐器?

播放后两段声音。

这些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那么谁能告诉我发音的部位在那里呢? 大家讨论一下。

6: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小吉他和一个小鼓,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发音部位在那里?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回答。

7:我们知道了乐器的发音部位了,你能告诉我它们是如何发声的呢? 学生回答。

8;下面我们做三组实验,看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橡皮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尺子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鼓(放上黄豆)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我们平时说话,我们身体有没有振动呢,跟老师摸着嗓子一起说,我真棒。

10、你对声音还有那些问题

第四篇:3倾听声音

3倾听声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声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音乐

音乐好听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你能找到哪些地方有声音吗?(播放课件,找声音)

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好听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倾听声音。(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说)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今天我们就从最根本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开始研究,(板书:声音是产生的)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同学们还记得观察的方法吗

2、实验:

(1)实验指导: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样物品,它们是?(鼓、橡皮筋、玻璃烧杯、弹簧片)怎样让它们发声?指导方法

你也可以用身边的其他物体来试一试,然后把它也填写在报告单中。

(2)实验:

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实验一下吧,别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呀!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1)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

(2)提问:在这些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

大家看,不论是什么物体发出了多么不同的声音,它们产生了一个共同的现象——振动,由此可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由物体振动)

4、应用:

我这里有一面锣,想让它发声该怎样做?(敲)也就是让锣产生?(振动)锣声是悠长的,当它被敲响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马上停止吗?(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试一试)为什么他这样做声音就停止了?(因为振动停止了所有声音也停止了)

你们也可以在鼓上试一试(学生实验)。

(指名几个组汇报一下)我们让物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停止了,这说明了什么?(没

有振动就没有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研究的很认真,有了许多发现。其实声音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下课。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反思:

第五篇:倾听声音说课稿

《倾听声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倾听声音》。《倾听声音》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寻找声音的室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着重观察了解了“声音是由谁发出的”“物体发生时的变化”等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索声音奥秘的兴趣,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本课主要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为后面《物体传声》、《制作小乐器》、《声音与生活》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用“耳”和“眼”共同感知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四、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游戏引入、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针对小学生好玩的天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模仿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请其他同学猜他模仿的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倾听声音。接着我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现在都能听到什么声音,从而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激发了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我会进一步引导:“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一起找到本节课最想探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共分三步:

第一步 使物体发出声音,并提出假设

我是这样做的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的物品,并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他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看谁想的方法多。

(3)观察发声物体,提出假设: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后找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最后教师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可以使它们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第二步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实验,从正反两方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活动一:观察发声物体,并做记录

实验要求:使物体发出声音,通过听、看、摸等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填写实验报告1。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1。接着小组进行汇报。

我让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归纳它们的共同点,最后将学生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如摆动、抖动、运动等过渡到规范、准确的科学术语“振动”。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振动”就是指物体某一点做来回运动。

活动二:反面验证假设,并做记录

实验要求: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观察现象,填写实验报告2。

做实验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学生会说出“用手按”“用手抓”“用其它物体压”等不同方法。

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2。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填写实验现象时要用科学术语表达,让学生习惯使用“振动”一词。实验完毕后找小组进行汇报。

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透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步 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所发现的规律,归纳推理,概括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欣赏乐曲、思考延伸

1、首先课件播放一段乐曲,让学生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

2、学生一边听乐曲,一边观察声音的波形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有高有低的,并让学生课下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下载语文老师,请先“倾听”文本的声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老师,请先“倾听”文本的声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倾听声音教案

    3、倾听声音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

    倾听心灵的声音

    常常地喜欢一个人独坐在无言的宁静里。我喜欢这份无言的感觉。环境是无言的宁静,气氛是无言的宁静,心情也是无言的宁静。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心灵在无言的宁静中所发出的声音才......

    倾听的声音作文[精选合集]

    精选倾听的声音作文6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

    《倾听声音》课后反思

    《倾听声音》课后反思 《倾听声音》课后反思 《倾听声音》是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中关于声学的一部分,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通过让学生倾......

    倾听记忆的声音

    倾听记忆的声音 有一种印记,无论时光如何飞逝,它却依然透明清晰;有一种情感,无论岁月如何蹉跎,它却总能温暖甜蜜;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在何处,这总有一根无形的线牵挂着你。就算你已离......

    倾听平凡的声音

    倾听平凡的声音花朵开得鲜艳,是因为有根给它提供养料。可是往往人们只夸奖花朵的美丽,忽视了根的付出。根虽平凡,却也伟大。让我们也倾听一下平凡的声音吧!卖豆汁的中年人 “刚......

    倾听花开的声音

    倾听花开的声音自然界中,如果是棵小草,就要把绿色献给春天;如果是朵花儿,就要把美丽带给人间。 今天,听到一句话,说:“好孩子是你教出来的,也不是你教出来的,但坏孩子却是你教出来的......

    倾听自己的声音

    倾听自己的声音 我孤独的站在山的那头,一声空灵清澈的声音响彻天空,“我要倾听属于自己的声音”。 多少次迷茫,残留下一颗困倦的心仍在原地等候。 多少次艰辛努力,换来失望与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