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磨课历程(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3:0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氧化硫》磨课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氧化硫》磨课历程》。

第一篇:《二氧化硫》磨课历程

让学生有应用感——《二氧化硫》磨课历程

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的磨课历程。

我一直在思考,正在上高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可以学到有关化学的很多的具体的知识,但是,当他们走出高中的校门,走进大学,甚至走入社会,在高中阶段所学的这些具体的化学知识他们能记住多少呢?我所接触到的一些人中,听说我是教化学的,立刻回忆出水的分子式是氢二氧一,厉害一些的会背起金属活动顺序表,可是真的再去谈化学留给他们的印象时,好像就没什么了,只记得当年自己的老师让自己记住很多的知识点。在困惑中,我阅读了一些理论书籍,才开始渐渐的想明白,具体的陈述性的知识确实是容易遗忘的,但是方法性的知识一旦习得,是很难忘记的,化学教学的精髓,我觉得,应该更多的教会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世界上有千万种物质,掌握了研究方法就可以应用这一方法开展研究。即根据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首先根据已有的知识铺垫对某物质性质进行一定的预测,随后根据预测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并最终获得结论。除此之外,应该让知识真正的活起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不是总是脱节。

一、磨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带着这些思考,我开始了二氧化硫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任何一节课的设计,都应该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下开始设计的,而我更习惯于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寻找适于本节课的内容,直到我找到这样一段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将要经历的社会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磨教材分析

确定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之后,我开始对教材开始细致的分析。必修1的第一章中,学生学习了用于探究的实验的基本方法,掌握了化学计量中的常用方法,为本章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实验的基础。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利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第三章的学习中,学生尝试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开展研究,首先开展理论预测环节,即从类别的角度研究物质的酸碱性,从化合价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氧化性,同时了解和学习相关物质的特性,同时需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在本章的学习中,将进一步强化应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对二氧化硫的性质开展研究。

三、磨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这为利用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来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提供了基础。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验设计经验,但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情感层面,由于媒体的负面宣传,学生较多关注的是二氧化硫的不良应用,对其用途关注较少,在本节课中应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二氧化硫,关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四、磨教学目标

下面介绍一下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通过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知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进一步发展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实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磨课过程中,我最终确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利用分类和比较的方法学习二氧化硫的相关性质,进一步应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进一步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加深对对比实验的理解。在情感层面,利用教学任务的设计,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强对与化学相关生活问题的关注意识,同时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五、磨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硫的公开课的资料是非常多的,为了让自己的课能够更加精彩,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的资料。在第一次的上课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展示一张中国乐山大佛的照片,告诉学生乐山大佛之所以近年来腐蚀严重是因为酸雨的侵蚀;随后展示一张雪白的银耳的图片,告诉学生,这是不良商家为了让自己的二氧化硫卖相更好,违法采用二氧化硫进行漂白,而且食用这种毒银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随后开始二氧化硫性质的教学。作为一节课的引入,确实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也有个别的孩子小声嘀咕,既然二氧化硫这么有害,我们干嘛还要学它呢,听到这种想法,当时我有些愕然,好在他的声音并不大,后面的听课老师并没有听到。但是课后,听课专家也提出了质疑:我们一讲二氧化硫就会从酸雨开始,会讲二氧化硫多么有毒有害,讲不法商家如何利用它害人,搞得孩子们听到一种化学物质往往就从危害开始学习,社会上的人们也会听到化学就会色变,甚至为了迎合这一心理,竟然会出现“本产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广告词。我们化学教育者,更应该尽力去改变这种不良认知的现象,应该从学生的教育说起,就不能继续妖魔化化学了。同时,开篇的素材,只是作为了引入,在后续中介绍很少,只能算是情景素材,专家建议我寻找到二氧化硫的正面的用途,同时将它设计成教学的情境贯穿始终。

随后在二氧化硫物理性质的介绍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方法,展示一瓶盛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描述二氧化硫的色味态等方面的物理性质。在研究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来检验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学生在类比初中学过的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时会想到:首先在干燥的矿泉水瓶中收集一瓶二氧化硫气体,待收集满之后,向其中加入水振荡的检验方法。于是我按照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法,向盛满二氧化硫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倒入了少量的水,立即拧紧矿泉水瓶的瓶盖,然后握住瓶壁,开始振荡,立刻就能发现瓶壁变瘪了,于是,我开始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并开始期待着学生二氧化硫能溶于水的答案。第一次上课时,确实有大多数同学喊出了答案,但是有一位平时爱较真的同学喊道“老师,有可能是被你捏扁的!”由于这位同学的声音比较大,我连装听不见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只好强辩道:我并没有用力捏。有关这一环节,听课专家给出了我好的建议:向盛满二氧化硫的矿泉水瓶中加入水,拧紧瓶盖开始震荡时,将手放在瓶盖的位置振荡,就不会产生那位同学所说的疑问了。当时,听到专家的建议,真是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说不清的一件事情,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就可以完成了,同时也开始感慨自己所知甚少了。

随后开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研究,当时向学生介绍了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首先从类别的角度考虑,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理论预测其可能能与水发生反应,可能能与碱性氧化物发生反应,有可能能和碱发生反应;随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对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开始预测,常见硫元素的化合价从低价到高价态的顺序依次是:-2价、0价、+4价和+6价,由于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其处于硫元素的中间价态,其价态有可能升价,也有可能降价,因此判断其可能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在特性的预测时,考虑到不法商家应用二氧化硫对银耳进行漂白,推测其可能具有漂白性。完成了理论预测值后,引导学生开始了实验验证的环节,根据刚才的理论预测,引导学生重点对二氧化硫能否和水放生反应、能否和碱发生反应、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以及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在实验论证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如何根据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论。在学生讨论之后,学生借鉴紫色石蕊试液的显色来证明二氧化硫能够和水发生反应;借鉴酚酞试液证明二氧化硫能和碱发生反应。但是在证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实验设计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说明学生在常用的氧化剂的选择中还存在困难。在完成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后,学生开始进行试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要进行四个滴加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论,学生在做得时候耗时有些长,考虑到后面的教学节奏,我希望能把完整的设计展现出来,就匆匆结束了学生实验,导致一些学生没能完成实验,显得有些走过场。在课后与专家的交流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专家给出了可以利用微型实验的解决方案,这在后续的内容中会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完成了二氧化硫的性质介绍后,按照惯例进入到二氧化硫的用途介绍中来,这是当时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一张图片,这张图片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在介绍了二氧化硫在工业和生活中的漂白作用的介绍之后,提到了草帽的漂白的介绍。除此之外,我还格外提醒学生观察戏台下看戏的这些农民的草帽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立刻就发现了,有的草帽发黑,有的草帽颜色比较白一些,我继续追问,你觉得草帽发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立刻回答,时间长了之后草帽颜色就变深了!我立刻追问,为什么时间长了就变黑了呢!学生猜测,可能是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不太稳定。随后我提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呢?学生会想到加热的方法来证明。当时采用的是试管加热的方法进行的。在课后评课的过程中,有位老师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在加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二氧化硫的释放过程,能不能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硫的释放。

考虑了各位听课专家给出的建议之后,我开始了第二次的试讲过程: 课程的引入做了调整,课程伊始,首先介绍了竹筷子的制作过程:切竹成段、分割成坯、SO水溶液浸泡、反复刷洗、阳光曝晒、打磨上漆。随后提出:为什么筷子的制作过程要用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引导学生正面对二氧化硫的应用做出思考。随后提出,为什么浸泡后还要对筷子进行浸泡、刷洗等过程,学生自然会回答:二氧化硫有害,从而成功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二氧化硫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对比选择SO残留量较少的筷子?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二氧化硫相关知识的应用价值。2

2下面设计介绍一下微型实验的过程:在培养皿中滴加不同的检验试剂,盖上培养皿观察实验现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这四种试剂有的学生在滴加的过程中会混到一起;除此之外,添加完毕试剂之后,有的同学已经忘记了哪个试剂是哪个试剂了,因此现象也记不清楚了,自然得不到结论。课后同仁在磨课过程中,共同想到了解决的方案:在培养皿中添加滤纸,写明试剂名称;试剂滴加稍微向中央靠拢。

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不稳定实验中,进行了改良,向试管上添加气球装置,这样就能尽可能的避免二氧化硫溢出从而污染环境的问题了。随后开始开篇问题的解决过程:如何利用筷子浸取液对比选择SO残留量较少的样品?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设计环节。考虑到时间因素,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实操,专家给出了让学生真正动手实验的建议。

2在第三次试讲过程中,按照改良后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效果良好,课后听课专家给出了一个更好的建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实验装置,从而引导学生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感受其应用价值。同时添加了如何利用筷子浸取液对比选择SO残留量较少的样品实验操作环节,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随后抛出“在外就餐使用一次性筷子时应注意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来降低一次性筷子表面可能残留的二氧化硫的浓度,而且最终归引到自备餐具保护资源,从而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上来。2这是《二氧化硫》这节课的整个磨课过程,感谢大家的倾听,再见!

第二篇:我的磨课历程

我的磨课历程

教师的成长,跟一节节的公开课是分不开的。从毕业至今已有三年了,我上了好几次的公开课。《小蝌蚪找妈妈》《花钟》《妈妈的账单》《女娲补天》《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次次的公开课,让我从一个英语教师慢慢地蜕变成语文老师。这一次次的磨课经历让我渐渐懂得了语文,也让我明白:磨课,是教师成长的一个个坚定的脚步。

在接到通知说要我下周进行校公开课的时候,一种莫名的恐惧又袭来。这是一种对自己不信任的表现。我害怕面对自己的失败。可是,这些安排不会因为我的胆怯而取消。我只能按照安排而完成任务。我抱着认命的态度,提醒自己要努力,努力做到不至于太难看的地步。抱着这种退缩的心态而奋力向前。我开始寻找途径,一种可以让自己可以少走歪路的途径。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磨课经历。

我提前一周备好了课,请金老师等人帮我看了教案,然后在第二周进行试教。如同预料之中的糟糕,我紧张,忘记了教案,我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教学步骤,没有按自己的教学设计去完成,也并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多问题都由老师自己帮学生解答了,根本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变成了教师是整堂课的主体。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糟糕的第一次“磨课”。

下课后,我请之前帮我一起听课的老师给我提了意见。天哪,好多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没有备好课。备课,不只只是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而且要备学生的回答与表现。得到了提示之后,我大量地阅读别人的教案,借鉴他们的教学设计,解读教学参考,修改教案,预设学生的回答,还自己对着镜子进行了试讲。

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我换了个班级进行第二次试教。这一次试教以我自己的话来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进步”!看到自己的进步,我稍许有点激动。但是,整堂课下来,我将本是略读的课文教成了精读的课文。这又让我再一次思考略读课文的教学方式。这一次,我请教了刚参加略读课文培训的老师。弄清了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之后,我再将尤其会容易出现问题的品读感悟部分再深深的研究了一番。这时候,我将一些细节也备进去了。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过渡。还将教师品读的引导词也备进去了。

终于,要公开课了。紧张啊!经验尚浅,依旧有很多的不足。在引导学生感悟的时候,我没有深究下去,这样导致蜻蜓点水,要学生理解的这种感情没有深深地扎根进去。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过于复杂了,要简洁明了,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在教学讨论的时候,大家给了我很多的建议。

不知在哪里看到那么一句话:语文是什么?也许,她是一种执着,也许,她是一种精神,也许她不仅仅是山顶上的高远,她还是攀登的辛苦和快乐,是沿途并不逊色的风景。我的磨课历程虽让我感觉很辛苦,但却让我懂得了许多。不管未来我还要经历多少次磨课的经历,我都不后悔自己的磨课。耕耘,并收获着;辛苦,并快乐着!

第三篇:感悟磨课历程 提高专业素养

感悟磨课历程 提高专业素养

摘 要:基于校本问题进行的磨课方式,在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备课、再上课的过程中,对于老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既提高了教学实效性,也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磨课;教学实效;专业素养

今年是我校教学质量提升年,以“三磨”(即磨课、磨卷、磨学情)这一校本问题展开教研活动,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经历这阶段课堂实践后,回想自己的磨课经历深有感触。准备的日子,虽然紧张、忙碌,也收获快乐和专业成长。当我整理自己所打印的一份份教案学案时,当我回看设计的一个个课件,回顾老师们经历的磨课日子,感悟过后是记忆犹新的体会和思考。

磨课的课题是上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二课时内容,本节选择空气开始,研究物质组成的教学活动。磨课活动经历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提高专业成长我有真切感悟,以下摘选本课时的几个教与学环节,仅供商榷。

一、创设情境,重视实验操作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引入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即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能“捕捉”到它吗?然后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具体如下:

探究活动1:将烧杯倒扣入水中;

探究活动2:水赶空气实验(将一个集气瓶中空气“捕捉”到另外一个集气瓶中);

探究活动3:空气赶水实验(将针筒中空气“捕捉”到一个装满水的试管中)。

感悟: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本教学环节所创设的情境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补充的两个实验,操作简单,现象直观,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初步认识到空气会产生压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气体制取和排水集气法做好铺垫。

二、互动探究,提高科学素养

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我对教材安排进行改动处理,做法是:按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设计教学,增加趣味实验和学习科学家实验探究原理,这样做能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符合科学探究认知过程,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发展需要规律。主要设计了3项教学活动:

1.阅读课本及观看课件:拉瓦锡“空气的成分的发现”实验。

2.小比赛:用胶头滴管吸水。

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怎样才能吸入更多的水?吸入水的体积与挤压出的空气有什么关系?

设计思路:通过“小比赛”合作互动把学生情绪引入另一个教学小高潮,同时让学生感受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产生压力,把水压进胶头滴管,为测定一定容器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的实验打下基础。

问题情景: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能不能用类似胶头滴管吸水方式测定氧气的含量呢?启发学生通过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引入以下新课的探究活动。

3.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含量。

①猜想:(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2)。

②实验原理:利用某些物质(如磷)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不生成气体,生成固体),使容器内压强减小,让水进入容器。测定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③实验设计(含实验装置图);

④进行分组实验;

⑤记录现象;

⑥实验结论和解释。

感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也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以说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化学新课程中组织实施化学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三、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解疑释惑,将巡视分组实验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设计了四个讨论如下:

讨论1:实验结束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前后现象的对比,思考和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气体是氮气吗?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 的水?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还增加了3个讨论内容:

讨论2:如果我们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讨论3:用其他物质代替红磷能否得到这样的结论呢?

讨论4:你能对课本中的“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提出改进的意见吗?

展示课件:某同学的一个实验设计方案,要求学生指出优点。见附图。

感悟: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平台。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庞慧珍.我的感悟:磨课促进我专业成长[J].都市家教月刊,2011(3):207.编辑 温雪莲

第四篇:磨课

磨课

一、什么是磨课?

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二、磨课的意义

记得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行,这是教育行为修炼的颠扑不破的法则。是的,“好课”不仅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更是为之奋斗的目标。

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使教师对新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同时,磨课还能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

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时由理论走向实践、走向成功和进步的绿色通道。它也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更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镜子。

三、磨课的形式

磨课的形式一般有“多人一课”式磨课活动和“一人多课”式磨课活动,本期我校开展的磨课活动为“一人多课”式磨课。

四、磨课的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磨课内容和执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备课不是一人的行为,而是全组的齐心行动,共同备课,确定一位重点备课和执教教师,每位教师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同时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体研讨,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体现、教学过程的设想、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方面反复思量,看哪些地方是可以配合教学过程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力求做到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要切实为教学内容服务。执教老师按照说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形成磨课第一稿。

第二阶段:上课、听课、评课。

1、上课。教师按照备好的教案进行第一次上课。

2、听课。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听课时要有目的,几位教师听课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下面几点考察。

(1)教师方面 教师语言。。。是否准确清楚、精当简练;是否生动形象具有有启发性。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否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目的性是否明确;学生是否有话可说。

教师教学智慧。。。是否使消极变积极,是否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评价。。。是否贴切、自然,是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2)学生方面 参与。。。气氛是否热烈,受益面是否广,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发言。。。思维是否活跃,是否注重倾听,是否围绕文章主题,语言是否流畅清晰。朗读。。。是否声情并茂,是否正确流利。理解。。。是否深刻。合作。。。是否会分工、合作、探究。(3)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层次是否清晰,是否有独创性,课堂中的实际效果如何。环节衔接。。。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是否符合规律。问题设计。。。启发是否得当,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有回答的空间。教学策略。。。是否多样,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否恰当。板书设计。。。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言简意赅;是否富有艺术性或条理性。作业布置。。。是否创新,是否合理有梯度,是否扎实有效

3、评课。评课是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艰苦的反复修正的一个过程。在评课时,大家坐到一起,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堂课,我们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从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正是有了这样的对比,不仅让执教的老师看到了自己教法、学法、课堂生成方面的不足之处,也让听课的教师感触颇多,更加注意自己上课时的这些方面,对大家的课堂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关注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学习,关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关注学生发言的精彩度。每一次磨课之后,大家都会滔滔不绝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教学方案。

第三阶段:教学反思。

我思、我感、我悟!这是我们每个成员的深切感受。光是单纯的上研讨课或单纯的与教学同伴进行分析,没有每位教师发自内心的体会和感想,再多的“磨课”也是达不到提高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执教教师不仅在课后进行体会,还把上课过程中的“优”与“缺”进行言语组织,认真写好每一节课后反思,其他教师也在内化的同时,把自己的反思发表在小学基础教育网站上,成为很好的文献资料,为大家的教学活动积累珍贵的资料。大家共同来反思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鞭策自己在教学时注意自己的各个方面,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阶段:结合大家的意见,再次精心修改教案,完善教学思路,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反复磨课。

五、成功与收获

一次磨砺,一次进步。经过多次的磨课实践,在一次次激烈的讨论中,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执教的老师以及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收获着,也一起进步着。

首先,磨课能指导我们的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教师在与同组老师讨论教材时,大家不同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判若云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习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其次,磨课能指导教师精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磨课是老师原生态教学,从教学中更能使教师感受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更能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用扬鞭自奋蹄。

第三,磨课能指导教师学会精益求精。使执教者对于磨课过程中其他教师所提出的中肯的教材分析、精彩的教法设计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使磨课更加完美一些。

第四、研讨活动中,整个教研组的老师们被捆到了一起,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受到碰撞,学术气氛异常活跃。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群体的行为,工作方式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在强调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师个人的主体悟性。整个教研组都被带动起来了,为建设和谐教研组、提升教研组的研究功能搭建了平台。

磨课需要教师间协作互助,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组内教师要协作共同完成多轮的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议活动。所以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务实、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研氛围在教研组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新的精神气象,它慢慢渗透在教师的潜意识深处,显露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使教师获得心领神会的氛围感染和心理鼓舞。通过磨课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使与同事合作成为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职业习惯,同时随堂课的自发磨课活动也已成为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

六、磨课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它的价值在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它的成果应该是任教者个人创新和参与者碰撞成果的整合;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应该尽量使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诊断技术和信息平台。要使“磨课”成为有源之水,必须着力于建设一个丰富的信息平台。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而精心备课,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因她本身的独特性而具有自身性格、能力、好恶等情感的不同。因此,我们在磨课中应该注意因教师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是教育的悲哀。教育因个性而精彩。只有充分展现不同教师的个性,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精品课,才能形成绚丽多姿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到:磨课只是一种形式,如果不注重每个教师素质的提升,再磨也只能是磨人误教育。“磨课”需要的是一种“自我敞亮”,“道不同,争相为谋”是“磨课”倡导的基本原则,那种搞“一言堂”、“绝对权威”的假“磨课”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百家争鸣”和“知无不言”的研讨氛围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以最放松的心理、最自然的心态来袒露自己最真实的思想。也只有人人都充分参与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相互交流与对话,“磨课”活动才能让执教老师从根本上理解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使教学的优化得到保证。

七、结束语

确实,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周都要上七八节、十几节甚至更多的课,每节课都精雕细刻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在一个学期中、在二三年内、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甚至在一生中,能切切实实地磨好一节课,对于教学乃至对于人生,都是十分必要的。

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反复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却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流失,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的时候,才会破茧而出,这时,当你回头望时,你会发现原来的一切都被抛在了身后,自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便是磨课的魅力

我们知道,随堂课养人,磨课炼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与反思之中,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如此“磨”下去,必将“磨”出一堂又一堂好课。山高水远,几多岁月曾虚度;来日方长,应将信念自砥磨。好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人生也是这样磨出来的。

第五篇:磨课

七、研究问题解决的情况

针对“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的运用”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维度去进行观察,一个是学生活动,一个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有效性的数量、无效性的数量,老师捕捉到的有效资源的运用情况、对无效资源的处理情况。通过观察,我们认为学生的七个活动都是有效的,小调查、为什么会是100%的结果?情景剧场、逃离现场是吃亏还是赚便宜、小寒应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遇到下列情况该怎么办、诚信宣言等,这几个学生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也贴近社会,真实有效。

老师对课堂上有效资源的利用占80%,还有个别的没有利用好。如:在比如一开始的小调查:选择承担责任的同学达到了100%,这明显是一个不合实情的比例,也就是说,有的同学说谎了,不诚信了,这时老师就可以反问,“这个数字真实吗?为什么说谎?这说明什么?”最后得出结论: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出于种种顾虑,很容易出现不诚信的言行,做到诚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面对这个100%出乎老师意料的无效资源,老师则一语带过,没有通过追问,将无效变为有效,属于利用不当。从一开始就出现的紧张气氛,影响到了课堂教学。老师应该感觉到了,但没有采取措施加以改变,属于对无效资源的无力改变,因为老师也紧张,没有完全放开。究其原因,在老师。情景剧的表演《小寒逃离现场后》,学生表演时明显紧张,导致第一遍出错。这是无效资源,老师可以号召大家给他们热烈的掌声以缓和活跃气氛,但老师漠视了。情景剧后老师的评价,“这几位同学表演的惟妙惟肖”,此话有些不诚实,在场的人都看出来了,表演的还行但达不到惟妙惟肖。老师的评价过了,老师说了违心话,违背诚信,属于处理不当。诚实的积极评价可以是“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表演,紧张难免,如果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准备和更多的机会锻炼,相信他们一定更精彩!”

针对“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上,我们从小组的设计有效、分组合理、分工明确、指导有效、评价到位这几个维度评价小组合作的广度、深度、有效性。从观课的结果看,这几个方面实现的基本上不错。当然,也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如个别组员并没有全身心地参与,每个人的意见并没有充分被吸纳,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则只顾自己讲;在小组汇报环节,通常都是少数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作为代表,汇报合作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师也往往更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而合作学习展开的具体过程则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八、学生学习效果的佐证材料

本课中授课老师从学生的“走近诚信”、“感悟诚信”、“践行诚信”、“诚信宣誓”四个环节进行课堂活动。我们分为两个观课小组观课,一个着重“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利用”,以朱德生为组长,一个着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以刘庆溪为组长。1.课堂中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利用

魏耀蕃、朱德生、周烨、郝俊峰、张学坤、刘持君、郭宝向、李民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焦老师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以“小调查”的形式作为本课的教学起点,调查的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促进了有效资源的生成。她在“感悟诚信”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计了由学生参与的小品表演活动,促进了有效资源的生成。在“合理想象”和“生活剧场”环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成了许多有效资源。这是我们所有观课老师都需要学习的。精心的预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预设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诚信宣誓”环节设计比较好,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背景音乐声中集体宣誓,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凸显了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学科特点。2.小组合作有效性

刘庆溪、王会芳、谢兰杰、陈威刚、祝玉芹、崔潇月、郭花

焦老师设计的合作探究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深度有梯度,效果好;分组是四个人小组,合作有效;每个成员分工明确,都有展示的机会;老师的指导也很及时,并且鼓励性评价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参与的广、参与的深,有效的解决了问题。

九、本课例研究对校本研修的启发和建议

1.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首先立足教学现实,围绕今年的研修主题,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研讨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锁定本次课例的研究问题。

2.一以贯之追踪研究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后,研修组老师在计划研讨、备课研讨、观课研讨等问题研讨区一以贯之追踪问题,全方位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磨课——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新手段

——浅谈2013年山东省初中思品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关于磨课的认识

郓城县黄堆集乡初级中学 谢兰杰 题记: “我们所讲的磨课,其目的,绝不是让每个研修组去打造一节优质课,而是要发现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而用研修组的团队力量,用远程研修的协同智慧、专家智慧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这里,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的研修才是真研修,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中获得的体验和认知才是真收获,也才是真进步。”

-----------张志勇

2013年11月20日至28日,我有幸以山东省初中思品骨干教师的身份去聊城大学政治和公共管理学学院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研修第一次集中培训。此次研修的目标和任务是:围绕贯彻新课标这个中心,通过学习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骨干教师面向学生学习设计,实施和研究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骨干教师指导2014年初中教师全员研修的能力,促进新课标的全面贯彻和基于网络的协同研修常态化。

短短的几天培训,让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研究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或协同发现自身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省项目办专家蒋敦杰教授所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因问题而真实,因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因问题而具有上升空间。问题已然存在,课程研究不回避问题,而要将问题揭示出来。问题是一个要解决的困惑,一个要克服的障碍,是需要跨跃的,横亘在当前情景抵达期待结果之间的一个鸿沟。这个困惑、障碍和鸿沟是任务承担者自身的,不是他人的,是面临挑战性任务而没有现成办法完成时产生的。对于教师来说,是贯彻课标教学新要求没有现成办法实现时产生的。问题要指向任务,与任务共存;要指向承担任务的人,与人适配。”

因此,我认为此次研修的最大亮点就是为我们广大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开启了一扇方法之门。

基于此次研修的目标和任务,依托省项目办提供的研修平台,我们以研修组为单位,每个研修组承担了一个真实教学场景的课例研究。运用混合式课例研究中的基本式进行了磨课。所谓磨课,就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课。磨课与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极大,一位教师,要想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教育家,必须要经历无数次的磨课。

磨课的基本流程是:

1、选定磨课课题——开展备课分析;

2、编制教学方案——在备课组说课;

3、集体讨论修改——专家指导,同行对比研讨;

4、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观课、议课;

5、三改教学方案——二次执教,课堂实录回放,同伴议课、评课、实践反思、必要研究;

6、四改教学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形成终结教案——撰写磨课体会——磨课教案结集共享。

混合式课例研究基本式的课例打磨主要突出了“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也就是先由个人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然后进行“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一次飞跃,最后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飞跃。

有效磨课必须遵守以下以下基本要求:

一、磨课活动要以十人左右同组为宜。这样,易于发现不同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因为,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中才能对各种观点作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全面的认识,才能实现共同提高。

二、遵循磨课程序,实实在在地按顺序推进。平时磨课活动中,参与磨课的教师有的不进行备课分析,而是直接编制教案,对编制教案的基础是什么?课标、教材还是学生?教师们的回答是经验。缺乏课标和学情基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这种固守经验、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磨课的本意——教师在生成好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专业成长。

三、反复但不重复。反复是不断地推敲,是质量的螺旋上升,而非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磨课正是这种创造性呈现的过程。磨课可以使我们在推敲中产生新方法、新理念,促使教学更加完美,这才是反复的价值。

四、经常化和制度化。要坚持每课必磨,周有小结,月有精品课。习以为常,我们的教学工作才更具艺术气息,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迅速提高。

五、将学生前测情况的分析作为确定教学流程的重要依据。在课例打磨过程中,建议做学生前测,了解学生的基础。通过考查,我们发现,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及时弥补缺漏;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调整教学策略;了解学生的知识类型,调整学习任务;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调整学习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设立使能目标。

六、观课不用太专业,抓住一点分析透彻就行。换句话说,教学研究要向专题化、深入化转变。我们以前的听课大多都是每个人全盘听,听完之后泛泛而谈,很多时候评课一般都是:教学设计合理、教师语言精炼、基本功扎实等等,一个人评完课之后,后面的人就不用再评了,因为再评都差不多重复了。教学研究也大多是泛泛的研究,而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观课则不是这样,观课时,每个观课教师都承担着某个维度(教师维度或学生维度)的某个观察点进行深入观察,并在观课量表上记录观课结果,然后整合所有观课教师的观课结果,形成有效的观课数据,依据数据作出对本节课的评价,进而研究授课教师这节课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只有这样,老师才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个问题,更加注重锤炼自己。如果我们对每位老师都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那么对于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磨课,国家专家鲁子问曾说:“磨课的终极目的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磨一部分课,磨出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原则,磨出我们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磨去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找到解决低效、无效、负效的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我想,这也正是磨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吧。

基于以上认识,建议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应当以一个教学研究者的身份来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自己,研究学生,研究问题本身,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正如蒋敦杰教授所说的那样:“真实教学场景的研究 是老师基于现实起点的常态课研究,是老师自己想做能做的研究,是促进老师自我发现、自我调整和自我超越的研究。唯有真实教学场景的研究,才能有真正的教师自己研究和研究自己。”

磨课计划表最后修改:2013-12-25 15:32 魏耀蕃(指导教师)2013-12-26 08:44 很好。有见地

朱德生(指导教师)2013-11-23 10:40 我们2013年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4组在专家指导和组员努力下,21号制定和通过了磨课计划。我们借助课例初二上册第六课《与诚信结伴同行》研究追踪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效资源;二是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效资源关系到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和教学时间局限性等。一个教师的不具有广博的知识涵养,就难以回答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就可能有意回避问题。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心中只有自己的预设资源,上课搞一言堂,就会漠视或藐视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置之不顾,按部就班授课。教师如果教学机智不够,教学艺术不高,对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不能及时捕捉,合理利用,课堂就会缺乏活力、缺少激情,缺少高潮。如果教师能对教学中生成的一些新的教学信息(例如学生突然提出的一些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进行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就会使课堂更加灿烂,愈显生机。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长期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索不够,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责任承担的意识,没有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缺少深度,是一种假合作;教师置身于合作之外,只有小组合作,缺少组租合作、师生合作;合作的结果不能合理评价,有效利用,教师只是为活动而设计合作,忽视了对结果的有效利用;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方法掌握比较生疏,教师缺少合作技巧的指导等。我们将会通过磨课、观课、评价等方式研究这些问题,力求解决一些问题。我相信,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在大家的精诚团结下,我们一定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谢谢!

课例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项目《与诚信结伴同行》——山东人民出版社 所属类别

思想品德初二 研究目标

通过对研究问题的归因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目标任务:1.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更有效的运用。一堂课的优劣,设计很重要,它体现着老师对学情、教情的理解和把握;生成同样重要,决定着课堂的宽度和厚度,往往更多的亮点就出在生成上。但是,在课堂上,老师往往忽视了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没有及时捕捉、合理利用。生成的资源自生自灭了,就象点了一个哑炮,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老师忽视生成资源的原因一是课堂经验不足,没有这种资源意识、追问意识和生成意识;另一方面就是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面略显狭窄,不能有效的应对课堂中出现的资源;或者是老师的理念问题。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引导老师加强自身素养,提高生成意识,能自觉追问,从而提高课堂的内涵。同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2.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大重点。现在全国各地小组合作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是小作合作的实效性却不尽人意,假合作、现象比比皆是,成了困扰老师们的一大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就是引导老师能意识到并能有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甚至是领导能力。研究问题

本组的研究问题确定为:

1、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的运用?

2、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普遍遇到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能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说明事项

1.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本组在讨论教学问题归因采取了每位老师写两个本人认为是制约课堂效率的两大问题,汇总结果发现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的运用?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如果我们

2、研究问题的追踪过程:在备课研讨中,围绕探讨解决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修改教学设计;在观课研讨中,围绕研究问题确定观察维度及相应的观察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课堂观察,检视问题的解决情况;在课后研讨中,分析观课数据,得出观课结论,在课后评议和实践反思基础上,群组教师对学习支架的认识、设计和利用上获得共同提高。并完成第三次教学设计,形成更高效的解决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流程分工 时间安排

群组成环节 上课老状态 磨课任务

制定计划

11/21-11/23 √师

焦爱玲 参与计划制定员分工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

提供相关资源√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

在“计划:问题研讨” 区开展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协同讨论 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

归因花√

刘庆溪√李民√郝

备课1 11/22-11/23 √备课研讨

11/23-11/24 √焦爱玲 基于个人经验备课 发布教案

焦爱玲 参加备课研讨会议,发布备课研讨记录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焦爱玲√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

网上修改教案

对教案跟进评论

√张学坤√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

在“备课:问题研讨” 区开展问题解决策略和活动设计的协同研讨 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

李民

√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

备课2 11/23-11/24 √观课准备

11/23-11/25 √焦爱玲 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 发布教案

焦爱玲 参加观课准备会,提交观课准备会记录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焦爱玲√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

参与制定观课量表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

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

在“观课:问题研讨”区开展对指向研究问题的观课维度、工

具和方法的协同讨论

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上课-观课

11/24-11/25 √上课 发布课堂实录

焦爱玲

分工观课 分析观课记录,发布观课报告杰√陈威刚√张学坤√焦爱玲√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

观看、阅读上课实录并进行评论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

课后评议 11/25-11/26 √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焦爱玲 依据观课报告对研究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议,提交评议会记录

郭花√刘庆

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

在“课后:问题研讨” 区开展依据观课记录分析解决问题的效

果、总结反思和对教案修改的协同讨论

√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备课3 11/29-12/12 √基于实践反思的备课 发布教案

焦爱玲

对教案跟进评论

刚√张学坤√ 焦爱玲√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 总结自评

12/13-12/15 √焦爱玲 参与总结反思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

撰写并发布总结反思文章

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

群组互评

12/13-12/15-

填写自评表焦爱玲 群组互评

√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王会芳

教材原文

学科:思品

学段:初中

教材原文:山东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第六课:合奏好生活的乐章——《与诚信结伴同行》周烨 郭花 刘庆溪 李民 郝俊峰 焦爱玲 郭宝向 祝玉芹 崔潇月 刘持君 谢兰杰 陈威刚 张学坤

下载《二氧化硫》磨课历程(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氧化硫》磨课历程(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磨课

    磨课总结 “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参加磨......

    磨课

    在磨课中成长 好事多磨,指的是一件好事情,在进行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和失败,但到最后成功了,同理,一堂好课的诞生,也需要老师反复地去打磨,最后才能成为一节好课。 课堂永远......

    磨课

    摘要:体育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结合3年教学经验,剖析了体育教师成长过程中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广博观摩众家之课,初步形成......

    磨课

    “磨”出“型”,“研”出“挚” 撰写时间:2011年8月6日 8:16 ——磨课总结 纵观《相遇问题》的课例打磨过程,不难发现“如何构建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这一专题有以下三大亮点:......

    磨课(模版)

    “磨课”变形记 中铺小学 赵 萍 通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每次听完后,我总是一头雾水,磨课?磨什么?平常的上课不算磨课吗?直到本学期初,校领导通知我上一节县级示......

    磨课,磨什么?

    磨课,磨什么? 磨课到底要磨什么? 本周是来张化万名师工作站培训的第二周,接连三天的听课安排,让人的精神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坐在教室的后边双手不停地敲打键盘,认真记录下......

    磨课方案

    城关逸夫小学 教学能手磨课活动实施方案 (2014——2015学年)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基本功,为本学年县级......

    《掌声》磨课

    培养习惯,回归朴实本位 ——《掌声》磨课历程【案例背景】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节课中,我们希望,学生能踏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