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
《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
日照街道第四小学
王凤英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经写过一篇作文《我的学艺之路》,同学们在文中向老师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学艺故事,老师深受感动。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认识一位小提琴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他的学艺生涯中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师:我们先通过一段文字了解一下这位小提琴手:
(出示幻灯片)
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一名同学读)
师:好,谢谢你,请坐。同学们,通过刚才这段文字,小提琴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他很爱拉小提琴。生:他的琴技很好。生:他拉过很多曲子。
师:也就是说他是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板书:成功)
可是就是这位成功的小提琴手在刚开始学艺的时候,却得到了父亲和妹妹这样的评价:(出示幻灯片)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点名读)(板书:白痴)师:由白痴到成功,这中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走进清晨里那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唯一的听众是谁? 生:为什么是唯一的?
师:老师还想知道《唯一的听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读课文)师:唯一的听众是谁?
生:老妇人(师板书:老人)师:《唯一的听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课文讲述了我在一位老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成为小提琴手的故事。(板书:我 老人)
三、精读课文。
师:是啊,年轻人从音乐白痴走向成功,这一切都源于老人的影响,那么老人是靠什么力量来影响我的呢?
(全体同学说语言和神态)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体会。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都找到了哪些句子。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关于老人语言的转述句)
(同学自由发言后出示幻灯片)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前两句话?你来读,好。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
生:在我到林中练琴,自己感觉很不好,心情沮丧的时候。(板书:沮丧)生:在我发现老人,感觉非常尴尬,难为情的时候。
师:同桌合作来读书。一个人读在什么情况下,另一个同学读她说了什么,可以吗?好,在 什么情况下呢?(出示幻灯片)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请一组同位做示范读句子)
师:老人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生:鼓励我,不要懊恼,不要灰心。生:让我打消顾虑,继续练琴。
师:谁来读一下这两句话,读出鼓励的语气。好,谁再来用鼓励的语气读一读。很好。师:在我摇摇头,表示自己练得不好时,老人又是怎么说的? 全体学生读第三句话。
师:老人说这句话的用意是? 生:鼓励我持之以恒的练下去。
师:在作者听来,老人的语言像什么? 全体学生:诗一样。
师:那好。读出像诗一般语言的那种美,好吗?哪组同位再读。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出示幻灯片)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好。同学们说一说,老人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我觉得也是为了鼓励他。实作者拉得不是很好,老人听出他在进步,鼓励他,让他有信心继续练下去。
师:同学们,这样的话语产生了什么作用?谁把这句话读一读,在读中体会?请你读。生:“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师: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被人肯定的快乐。师:在老人的鼓励下,我的信心越来越足了,我更加勤奋的练习,我的琴技也在不断地进步,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大屏幕出示)这句话是一个转述的话,如果给它直接变成老人说的话,怎么说这句话? 生:有一次,她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理解的都是老人的语言。课文还写了几次老人鼓励和关爱的眼神,是不是啊?(大屏幕出示)
2、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一个关键词。3.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找到对应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老人第一次平静的望着我是在什么情境下?从老人平静的神态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第一次平静的望着我是在我拉琴拉的很难听的情境下,她想用自己平静的神态告诉我她
没被我打扰,我从中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心和鼓励。
师:在以后的每天清晨她都会听我练琴,她一直用平静的眼神望着我,她是在告诉我什么? 生:我的琴技有了一点进步,我在为我高兴,她是在用无声的语言激励我继续努力。师:文中第三次写老人用平静的眼神望着我,为什么我觉得她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生沉默。
师引导:我是什么时候觉得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的?
(生答后大屏幕出示)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师:此时的我琴技有了明显的进步,老人对我的期盼到此为止了吗? 生:没有,对我还有更高的期望。
生:我觉得从她平静的眼神中我看出了她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师:很好。同学们,音乐是美丽的,老人给我的感觉是温馨的,老人的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所以„„(点名读)(大屏幕出示)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师:我的听众有很多,为什么我总会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 生:是她鼓励我成才。
生:我敬佩她。她在我心目中地位很高。
师:是啊,是老人的鼓励帮助我从音乐白痴走向成功,所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不吝惜去关心鼓励他人,也要时常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几句话送给同学们,我们一起共勉。
(大屏幕出示)
一个人的成功,既离不开别人的鼓励、欣赏,也离不开自信、努力。只有在爱的土壤里,只有在汗水的浇灌下,人生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做一个倾听者!
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微笑!
愿感恩和付出同时在我们身上体现!
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一个作业(大屏幕出示)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师:今天的可到此结束,下课。
第二篇:《唯一听众》说课稿
《唯一听众》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由此也启迪我们要具有关爱品质,学会祝福、宽慰、宽容、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本文在写作上也很有特点,开头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说说同一词语所包含的不同意思及一些句子的理解。
要求:读懂句子,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含义。
①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终于有一天,我拉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秘密指尚未被发现或揭露的事物。这里指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
②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的美好心灵。————秘密指尚未被发现或揭露的事物。这里指“我”已经知道了真相————老人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的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的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但是“我”没有告诉老人。
(2)对词语的理解。
沮丧:灰心失望或使灰心失望。文中我在家中拉小提琴时爸爸和妹妹说我在“锯桌腿”,使我对在家中拉琴失去信心,有点灰心失望。
诅咒:原指祈求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文中指“我”把这难听的“锯桌腿”声音带到森林,打破了林子的宁静,“我”对自己的愤恨,自己骂自己。
懊恼:心里别扭,烦恼苦恼。文中指“我”虽然听不到父亲妹妹的评论,但对自己又把这难听的“锯桌腿”声音带到森林,打破了林子的宁静而感到心里别扭,烦恼苦恼。
幽静:是指一个地方十分安静,宁静。文中指林子非常安静,宁静。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力。学生基本能在预习中读通课文,独立学习字词,运用已掌握的一些方法自主理解词语,根据一定的提示,运用已掌握的一些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重点词语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中出现的“沮丧、懊恼、诅咒、难以置信”等词需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两次出现的“秘密”指的是同一内容吗?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同一词语所包含的不同意思。
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老妇人的语言,二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感悟老人美好的心灵,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学生对如何通过朗读理解体会老人说得话,如何从我的行为、心理变化的语句中来感悟老人语言背后美好的心灵,以及我受到的激励与震撼,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由浅入深,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语质疑理解、适时的想象说话语言训练来揣摩体会老人语言背后的美好心灵,体悟文章内涵。
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感受到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只停留在从内容到内容,缺乏书本世界与自身真实情感世界的沟通,而且部分同学的感恩意识也较薄弱,所以要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的育人价值,利用换位移情、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创造型的复述课文等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达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真正将文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三、教学目标
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班级学生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预习中自学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文中的“沮丧、懊恼、诅咒、难以置信”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新词佳句。
五年级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根据目前学生已具备的课前预习能力,学生基本能在预习中读通课文,独立学习字词,运用已掌握的一些方法自主理解词语,对于一些易错易混淆的字以及一些重点词语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体会。
目标二:默读课文,能通过人物(教授、作者)的言行神态、行为变化等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年级的第一、第二单元学习能力训练的重点就是默读课文,逐步提高速度,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加快默读速度的方法与技巧,应在后续的课文学习中加以强化,巩固提高。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质疑理解、适时的想象说话语言训练来揣摩体会老人语言背后的美好心灵,体悟文章内涵。
目标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教授对“我”真诚、无私的鼓励和帮助,懂得对人要多些宽容、多些关爱;同时通过对“我”拉小提琴经历的了解,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并尝试以教授为第一人称创造性的叙述文中故事。
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移情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写了很多“我”的心理活动,但对于老人的描写很少,这时结合学习需求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老人当时可能的想法,从而体悟它美好的心灵。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继续练习创造性发的复述课文,特别是要深入到课文中去,真切的体验课文中的情境和人物的情感。在学生已基本上能走进文本,感悟人物的情感,心灵受到了爱的洗礼,此时利用教材后的“说写双通道”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不失为一次有效的训练。
目标四:运用抓住课题及课文关键词句等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问题。
新课程理念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就是必须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主动积极的思考,形成活跃有序的思维方式,主动积极地进行言语的实践,那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年级的学生初步具有了质疑的能力,但是由于受知识经验的制约,有时提出的问题往往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给予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及时总结归纳提问的方法,这节课就是引导学生从课题及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指点”、“秘密”等处提出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
目标五:说话: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谁对你影响最大,请认真回顾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对你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在他的帮助下有怎样的变化,你对他怀有怎样的感情?然后有条理地在小组或班级里说一说。
很多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只停留在从内容到内容,缺乏与自身真实情感世界的沟通,而且部分同学的感恩意识也较薄弱,所以要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的育人价值,利用换位移情、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来设计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真正将文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四、教学设计
在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
(二)抓住人物语言、神态、行为变化,想象人物心理,感悟文章内涵。
文章有两条线索交替行文:一条是老妇人的言语和神态对作者的鼓励,二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作者主要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感悟老人美好的心灵,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学生对如何通过朗读理解体会老人说得话,如何从我的行为、心理变化的语句中来感悟老人语言背后美好的心灵,以及我受到的激励与震撼,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两条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抓住老妇人的语言描写为主线,穿插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和我的心理、行为有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作牵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找出老人的语言,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串读来理清文章线索,其次,引导学生细读老教授的前3句话,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学生换位移情进行想象说话:“现在如果你就是老教授的话,请联系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说说此时你会怎么想?”接着再引导学生换位移情思考:“现在你就是“我”的话,听了老教授的这3句话,会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感受老人美好的心灵。最后,引导学生从我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中进一步体会老人美好的心灵以及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三)抓住课题、文中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课题后,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妹妹前后评价“我”的两句话,抓住重点词语“指点”理解并进行质疑,引出深入学习课文的一条主线索。
在学习体会“我”的心理及行为变化时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秘密”进行质疑,(这两个秘密指的是同一个内容吗?……)来感悟我在老教授与众不同的的激励、鼓舞下行为的变化及内心的感激之情。
(四)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在朗读形式上,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在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心理,感悟文章内涵。思考划批时用默读;理清文章线索时用串读;换位移情走进人物心理时用自由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以读代讲用引读;增强气势、渲染气氛用齐读。
五、训练材料
1、用已经掌握的品析语句的方法理解语句:(任选2句)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②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③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2、想象老教授的心理活动
①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②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③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老人对“我”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请连线。
老人的言行 真正的目的
“我的耳朵聋了” 鼓励“我”
每天做听众 消除“我”的顾虑
“真不错,我的心已感受到了。” 要“我”坚持练习
“我”的琴声给她带来快乐幸福 肯定“我”的进步
4、生活故事。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经历”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唯一听众》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11课的《唯一的观众》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目标:
我现在针对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初步感悟课文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如下:
一、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乐律、节奏等体位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就是告诉我们第三学段的学生可以通过看注释,了解诗词义、边读边想象诗词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
二、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唯一的听众》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心灵之歌”,编者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在《唯一的听众》一文中,由于那位德高望重、音乐造诣极深的老教授对一个初学者的尊重,才有了令人惊讶的结果,“我终于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乐在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文章在叙述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妇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老教授的美德。
三、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四、基于对学情的认识。《唯一的观众》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相似,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在某一方面不太自信的状况,也深深地渴望能够被人理解,得到他人的支持,理解“我”的心理不是学生的难点,但是对于文中老教授用心良苦的几句话,学生要在把握人物情感、心理变化的基础上加以分析,透过语言理解人物的内心,相比之下会有一些难度,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角色转换,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语言的深刻内涵,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浓厚的感情。因此,本课时我确立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说教法及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所以这节课我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力争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选择“以读入手,生发想象”,“以想为器,培养思维”,“以说为主,锻炼口语”。在过程中安排想象的练习,既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又促使学生动情、动心去学,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法。
因此在学法上,我的学法指导是:
1、自主实践法。给学生创设一个默读、静思的氛围,让学生读文章、思问题、划重点、悟感受,学表达。
2、探究交流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师生交流讨论与汇报解决疑难。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童趣:
新课导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导入能奠定一堂课的基调,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开课伊始,随着小提琴曲的伴奏,出示课文“我“前后变化的句子,引起疑问,激发阅读期待。
(二)自主探究,了解人物内心:
这个板块分为两部分:
一是分析语言,了解原因。
认真默读课文2-8自然段,找出老人说的话,用“~~~~”划出,再想想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相关的句子用“——”划出。通过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老教授鼓励我的语句,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她对我的影响。
二是深入内心,体悟感情。
通过抓住老教授几次平静的望着的心理活动的`想象小练笔,引导学生体会那种无声的鼓励,深刻理解老教授那种“看不见的爱“的巨大力量,使学生在体会语言的同时达到文理、情理、道理三理交融,从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在此过程中,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三)适时解题,拓展延伸
1、解题:课题《唯一的听众》,用唯一来修饰听众,有着“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了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也点明了课题。
2、拓展延伸: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你能说一说,发生在你身边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吗?本单元的习作就是要求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通过这个说的练习为习作做下铺垫,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的灵魂。本课的重难点就是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而这一板书正好简洁明了的呈现了我的重点。
六、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诗一般的语言、平静的眼神
音乐白痴
小提琴手”
鼓励、关心、爱护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教学本来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语文阅读教学致力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虽然在教学中我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但是有很多地方都还是不到位,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希望大家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
《唯一听众》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唯一的听众》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拉琴十分刺耳感到沮丧,躲到树林中练习遇到了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下,我重拾信心。后来我知道了这位老妇人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善意的谎言帮助一个自卑的我成才,赞扬了老教授对年轻一代的呵护。
文章在叙述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妇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老教授的美德。
2、教学目标:预习课中已扫清字词障碍,针对第二课时,我制定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交流。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3、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力。基本能在预习中读通课文,独立学习字词,运用已掌握的一些方法自主理解词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重点词语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感悟。
本课中学生对如何通过朗读理解体会老人说的话,如何从我的行为、心理变化的语句中来感悟老人语言背后美好的心灵,以及我受到的激励与震撼,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由浅入深,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句质疑理解、适时想象说话,通过语言训练来揣摩老人语言背后的美好心灵,体悟文章内涵。
三、说教法:
2重点抓住三次对话、三次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四、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生为本,因学而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小提琴曲《月光》。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听众)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床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唯一的(理解词语)
2齐读课题,提问:“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做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妇人
(2)“唯一的听众”做了什么事情?
明确:鼓励“我”,帮“我”树立信心。
(三)、火眼金睛
1、请你找一找文中“我”在遇到老妇人之前拉小提琴时的表示动作、心理的词语。(男生)(沮丧、蹑手蹑脚、脸顿时烧起来、抱歉、溜走)
读了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音乐学子?
3 2、请你找一找文中“我”在遇到老妇人之后拉小提琴时发生变化的词语。(女生)(无法割舍熟练)
透来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这位年轻人有什么变化?
(四)、研读老妇人诗一般的语言
1、我们怎样学习写人的文章?
2学生默读,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1)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2)“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3)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4)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与幸福。
3、分析句子
(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明确: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也发现“我”缺乏自信。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一个聋子呢?)
明确: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五) 、研读老妇人平静的眼神
1、我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大家在文中找找,描写老妇人眼神的句子。
(1)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思考:为什么老人的眼神总是平静地望着我,而且像“深深”的潭水呢?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4这是平静的眼神,更是(慈祥、鼓励、关爱)的眼神。
3、此时无声胜有声,老人平静的眼神背后,又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写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六) 、回顾内容,思考问题
1、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2、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呢?
“唯一的听众”——
老妇人(老教授)
这个“唯一”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的帮助,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七)、总结
做一个倾听者!
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微笑!
愿感恩和付出同时在我们身上体现!
六、说预期效果:
1、第一个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交流。应该完全能达到。
2、第二个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绝大多数同学能达到,极个别基础差的同学很有难度。
3、效果预期:学生能充满热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真情,在读中想象,补充文本空白。
《唯一听众》说课稿4
说教材: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说目标:
1、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重难点:
1、运用写人类文章的学法深入研读。
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感受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说教法:重点抓住三次对话、三次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说学法: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采取“议一议、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进行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的内容,一是复习课文,二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深入课文,感受人物
(一)重点交流
第一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一次交谈的内容。
2、学生交流:从“我”与“老教授”的谈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进行反馈。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第二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二次交谈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总不忘”、“真不错”、“谢谢你”体会老教授的高尚品格。
第三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三次交谈的内容。
2、交流:老教授说“我”的琴声给了她快乐和幸福,你认为这样的话有什么作用?
3、小组交流。
(二)抓三次平静的眼神,感受老教授的真诚无私。
教师相机点拨:
1、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2、体会出老妇人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我艺无止境,还需不断地努力。
3、指导朗读:就这样,我们深深地陶醉在美丽的音乐、温馨的感觉中,你能把这样的温情留驻心头吗?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的设计,重点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去品读,在朗读、体味中深入领悟人物的品性,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滋养,并且从中学到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角色扮演,感情升华
自己找伙伴,两人选择喜欢的一次交谈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体会人物的高尚品格,同时,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培养。)
四、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设计:
设计此板书,是为了学生能够孤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唯一听众》说课稿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唯一的听众》,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课件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课件2)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位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传授朴拙无私的资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可以大概在种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歌颂了老传授敬服、勉励年轻人成才的优美心灵,表达了“我”对老传授的敬佩感谢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生理、举措的变革,一条是老传授的语言变革。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太婆的语言形貌、样子容貌形状形貌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田,感觉老传授的美德。
2、学情分析:(课件3)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初读课文后了解大意,教师应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知,将阅读空间与时间,表达的权利充分放手给学生。所以本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3、说教学目标:(课件4)
根据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通过自读自悟、创设情境、朗读、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潜心会文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同时把目标(1)中的第二项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课件5)
本课我将重点抓住老人的语言、三次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引生入境、换位思考、情境想象等方法,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感悟人物的美好心灵。
三、说教学过程:(课件6)
今天我所说的是第二课时。
一播放乐曲,引生入境:(课件7)
播放小提琴曲《月光曲》,教师导入:
多么美妙的小提琴曲啊!可是要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却绝非易事。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刚开始,他被父亲和妹妹认为是音乐白痴,(板书:音乐白痴),他拉出的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可后来呢?他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演奏家。(板书:小提琴演奏家)那么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奇迹呢?(老教授)是的,这都得益于他的这位——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对小提琴曲有了初步的感受,还回顾了本课的内容。
二走近老人,感悟内心。
1、我首先以问题过渡:唯一的听众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为什么年轻人把她视为自己唯一的听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入课文。这时出示自学要求:(课件8)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找,用——线画出老人的语言描写,用﹏﹏画出老人的神态描写。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也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学之后全班交流老人的语言。(课件9)
课件依次出示老人的语言,每次都引导学生想象:这句话是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如果你就是这位老人,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这样设计重点是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品读,创设情境,换位思考,使学生真正地融入文本,受到心灵的启迪,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老人对年轻人的鼓励与关爱。(板书:鼓励关爱)
4、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平静的眼神。学生找出描写眼神的三处语句后课件出示:(课件10)
老人的眼神是平静的,可她的内心却是极其的不平静。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并填空。
课件出示:
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揣摩人物内心,来感受老人的美好品质。
三创设情境,指导说话:
分角色朗读9、10段,当妹妹惊讶地告诉“我”真相时,我会怎样想呢?此时创设情境,出示画面(文中的插图)(课件11):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老人已早早地等待着“我”,我一如既往地来到树林,此刻,“我”有着千言万语想要对老人说,让学生针对文中的省略号想象补白。
说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年轻人对老人的感激敬佩之情。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此刻,你明白了吗?到底是什么使我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老人是那么懂得去尊重、引导、鼓励这位青年人。真是一位教育艺术家。
五拓展延伸、传递关爱:(课件12)
让我们伴着这柔美的旋律来同读这首小诗,也把这份关爱,这份温暖通报下去!(大屏幕出示一首诗):
给你一支蜡烛,点亮一段人生。给你一句勉励,灌溉一片心田。如春天的甘露,如隆冬的暖风,如夏季的清泉,如黑夜的明灯……
给渺茫的心灵,指明进步的偏向,
给无助的人生,系上盼望的风铃……
在这里我再一次插播小提琴曲,并共读一首小诗,目标是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声中,感觉勉励与关爱的气力。
《唯一听众》说课稿6
说教材:
鼓励也许是一个眼神、鼓励也许是一句赞美的话语,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起了人们的勇气,更给了他人可贵的自信。文中老太太的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造就了一个学琴少年在音乐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讲述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开始学琴时不掌握要领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丧、自卑。我来到了一片树林中邂逅了一位称自己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和激发下,我重拾信心,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当我已拉成曲调时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根本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发了我的刻苦精神。读罢此文,我不由得唏嘘不已,为人物前后的突变感到吃惊,为文中“我”刻苦练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对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感到无比欣慰。课题“唯一的听众”表面指文中的老太太,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是文本核心价值所在。在写作上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同时老太太的几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将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老太太的语句,走入人物的内心,凸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说教学目标:
1、学会联系语境理解相关词语:沮丧、庄重,了解文中两处引号的用法。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4、学习作者学拉小提琴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和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2、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说教学设计:
一、课题质疑,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默读全文,自行解决浅显的问题,并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来概括。
二、朗读体会,没有听众的沮丧
1、读文找一找当时我心情的语句(沮丧)因为父亲和妹妹是这样评价我的,出示开头几句话,练习朗读,抓住“简直一一个白痴、数次折磨、锯床腿”这几个词,读出我当时无比沮丧的心情。相互议议。体会亲人对我的轻视和失望,由此我的学琴之路更加迷茫。
三、品读感悟,有了唯一的听众的自信和兴奋
这一块我抓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老太太的几处语言,让学生细细体会。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转变。
1、我通过引读第二小节,让学生感受我对学琴的热爱
2、让学生找一找描写老妇人的外貌、神态和语言的句子。抓住外貌、神态的特点是十分的慈祥而又静谧,请一名女生读读这几句话。
3、接着小组讨论,老太太说这些话的用意。我估计学生只能浅显地说出老太太话里表面的意思,所以,我进行点拨和提升:第一处: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第二处:鼓励我拉给她听,并声称自己是个聋子。激发我拉琴的欲望。第三处:请求做我的听众,愿意用心听取。第四处,由衷的夸赞我,激发我信心
4、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理出一条我的心理活动的线索来,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兴奋交织、有些自信了。引导学生思考我变得自信起来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励和赞美。(板书:鼓励、赞美)
5、与第一小节前后对照,自读第8小节,找出我练琴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找变化,练琴时的动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终归结到我对学琴的信心。我的转变都来源于老太太真诚的鼓励和赞美。对比朗读,女生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第8自然段,感受我的心理转变。
四、补白想象,为唯一的听众而感动。
1、先是语言引出妹妹的话,朗读指导读出妹妹的惊讶。
2、让学生补白想象我听了妹妹说的真相我会怎样想呢?此刻出示一幅画面: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一位老人正坐在长椅上独享幽静。
3、创设情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第二天早晨,我一如既往来到树林,老太太已早早等待着我,此刻,我有着千言万语感激的话想要对老太太说,可是话到嘴边,觉得滑了、涩了,太轻了。我只能把他融入了我琴声中,我比以往更忘情的演奏着,听——此刻播放《月光》曲,让学生边听边感受我内心的心潮起伏。曲子结束后,让学生说说你从悠扬的乐曲中听出了什么?此刻我预设学生能够感悟到我对老太太的深深感激之情,其实他们已经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我作进一步的提升:琴声即心声,我还向音乐老前辈表达了自己会克服困难在学琴的路上一路走下去的决心。
4、最后,让学生再次读读老太太的几次话语。深刻体会到她是那么的懂得去尊重、引导、鼓励这位青年人。真是一位教育艺术家。
5、引读最后一段,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我每次演奏时都会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
五、推敲课题,学习引号的用法
1、教师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推敲课题,为什么以“唯一的听众”为题?
2、找出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引号,说说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唯一听众》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众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三是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根据这一目的,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情感与思想】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拓展与延伸】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对自己默默关怀和鼓励的人,并仿照课文写法试着写一写。
【重、难点及突破】本文重点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是抓住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合理发挥想象,尝试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二、说学情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在学习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对“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竺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加上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读自悟的能力,初步养成了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因此对学生来说理解这篇文应该不是十分困难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教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学生学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要保证学生读书的旱伞是,引导学生能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
2、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3、要开展有效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我的琴技这样突飞猛进除了我自己的努力,离不开自称耳聋的老人的鼓励,这位老人真的是一个聋子吗?她为什么这样说?(发现我缺乏自信心,不想给我更多的压力,好让我逐步增强信心)那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直默默鼓励你,支持你的人吗?
六、作业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写生活中一直默默鼓励你的人。附:板书设计
11、唯一的听众
沮丧:没有观众
受到老人鼓励
自信:成百上千观众
五、说预期效果
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该课时目标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以及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学习,应该可以充分感受到课文所赞扬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到作者对德高望重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的。
《唯一听众》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冀教版小学教材是新课改后的新教材,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唯一的听众》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做人需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在《惟一的听众》一文中,由于那位德高望重、音乐造诣极深的老教授对一个初学者的尊重,才有了令人惊讶的结果,“我终于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乐在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文章在叙述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妇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老教授的美德。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预习课中也已扫清字词障碍,我现在针对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交流。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3)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有信心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力。基本能在预习中读通课文,独立学习字词,运用已掌握的一些方法自主理解词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重点词语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感悟。
本课中学生对如何通过朗读理解体会老人说的话,如何从我的行为、心理变化的语句中来感悟老人语言背后美好的心灵,以及我受到的激励与震撼,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由浅入深,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句质疑理解、适时想象说话,通过语言训练来揣摩老人语言背后的美好心灵,体悟文章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重点抓住三次对话、三次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2.说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生为本,因学而教。
四、说教学过程
1.谈话解题,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当我们的听众,(相机板书听众)是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要不要好好表现?
曾经,有一位演奏家在最初演奏时,他只有唯一的听众。(相机板书:11唯一的)
板书后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要读流利。
多媒体出示问题:
作者先后在哪些地方拉过琴?他又先后拥有过哪些听众?分别流露出哪些心情?(用此问题既帮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又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师生合作表演学习第一自然段
作者一开始说他十分沮丧,虽然拥有两个亲人听众,但这两个听众给了他一种什么评价?
引导学生扮演爸爸、妹妹对我进行评价“像锯木腿”“简直是个音乐白痴”这些话像一盆凉水,浇灭了我练琴的热情。但后来一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温暖了我的心。
然后围绕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住老人的语言变化,让学生细细体会。二是抓住我碰到老人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动上的转变。
(2)分组合作自主学习:多媒体出示问题
默读课文,画出老人的语言。看一看,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作者产生了什么作用?
(3)全班交流。
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
第一次对话:她说了什么?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理解溜走。老人真的 “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我”听了这样的话,心理有什么变化?
第二次对话:她说了什么?课件出示语句,她为什么这样说?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理解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第三次对话:她又说了什么?课件出示语句,她为什么这样说?我为什么常常忘记她是耳朵听不见?
(4)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平静的眼神。
找出关键词语和语句,同桌交流感受
多媒体出示描写眼神的三句话
课文三次反复出现老人平静的神态描写,可见看似平静的眼神实际上是意味深长,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揣摩,品出其中的内涵并填空。
多媒体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然后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她慈祥的眼神为什么像深深的潭水?
(5)分角色朗读9、10自然段。
(6)配乐朗读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不了那唯一的观众?
板书:真诚无私 敬佩感激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真诚无私
老教授 我
敬佩感激
《唯一听众》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鼓励也许是一个眼神、鼓励也许是一句赞美的话语,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起了人们的勇气,更给了他人可贵的自信。文中老人的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造就了一个学琴少年在音乐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讲述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开始学琴时不掌握要领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丧、自卑。我来到了一片树林中邂逅了一位称自己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和激发下,我重拾信心,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当我已拉成曲调时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根本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发了我的刻苦精神。读罢此文,我不由得唏嘘不已,为人物前后的突变感到吃惊,为文中“我”刻苦练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对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感到无比欣慰。课题“唯一的听众”表面指文中的老人,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是文本核心价值所在。在写作上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我将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老太太语言的句子,走入人物的内心,凸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三、【说教学设计】
(一)、课文的导入
1、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月光曲》请学生欣赏。因为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取得有没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让学生说一说文中的听众是谁?让学生初步地感知课文,进而提出了教学的重点:既然有那么多的听众,作者为什么说是唯一的听众呢?这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二)、感知课文
在感受到作者重点在写一位老人的时候,提出了作者为什么就写这位老妇人呢?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同学们在读中感悟到老人对我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说对这位老人的了解。通过这样的说,我想让学生对这位老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研读课文
1、在同学们对老人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的人呢?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老人的为人的情况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没有一问题。同学们从文中有关的句子体会到了“我是一个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我也是非常喜欢拉小提琴的。”进而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把“我”的心理读出来。学生们很深情地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了“我”的内心感受。
2、对老人和我的初步了解下,我引导学生理解老教授是怎样引导我走向成功之路的呢!
在我儿我抓住“一位极瘦极瘦的人妇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平静地望着我。”这一句子,设计了二个问题:在这之前老人一定看到了什么?此时,老人的内心可能在想什么?在学生想像的基础上我要学生把刚才的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我想通过此环节不仅让学生会说,而且让学生会写(问题挂牌小练笔)。“请你用第一人称,把老人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如果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那就更真切了。”同学们很会表达:一天清晨,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见一个小伙子------用心拉------但十分沮丧---我要想办法鼓励他,让他找回信心。
3、当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时,老人叫住了我说---------当我没有反应时--------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她说----------引导学生说一说老人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呢?这时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同学们对老人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老人的三句在我听来是那样的温欣,而父亲和妹妹他们认为我拉的小提琴是在锯床腿,而这位老人却这样说,我被老人诗一样的语言打动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又发生了什么事?在这样的疑问下,学生们很想读课文,此时我结果了本节课,相信同学们会在课外去读课文。
(四)、结束课文
老人的真情是否让我感动,会让我变得自信,变得勇敢吗?
评课:
胡良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吴老师在整堂课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读书、质疑、讨论等形式,体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一、抓中心词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兴趣。
思源于疑,刚开始上课,吴老师就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舞台,紧扣课题中的“唯一”,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再分层次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改变了学习中的被动位置,变得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抓重点句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文中老人对作者鼓励的三个句子,表现了老人的慈爱和善良,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吴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这三个句子,然后让学生自读感悟老人的高尚品质,然后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反复朗读,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促使学生感知了语言之精妙,洞察了语言之精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唯一听众》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课文简介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能力目标: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德育目标: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3、教学重、难点
(1)、学会运用写人类文章的学法来对文本深入研读。
(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神态以及心理的描写,感受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研讨法、活跃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品赏文章,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法: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采取“议一议、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进行学习,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经过上节课的初步了解,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在这里配上一段小提琴独奏,让学生在美丽的弦律中把这个感人故事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的内容,一是复习课文,二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情感。
1、重点交流文中“我”与老教授的三次交谈。
第一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一次交谈的内容。
(2)、学生交流:从“我”与“老教授”的谈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进行反馈。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第二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二次交谈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总不忘”、“真不错”、“谢谢你”体会老教授的高尚品格。
第三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三次交谈的内容。
(2)、交流:老教授说“我”的琴声给了她快乐和幸福,你认为这样的话有什么作用?
(3)、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教师小结:老人的话语给予“我”很大的鼓励,那么老教授的眼神呢?又会给“我”带来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老教授的眼神。)
2、抓三次平静的眼神,感受老教授的真诚无私。
教师相机点拨:
(1)、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2)、体会出老妇人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我艺无止境,还需不断地努力。
(3)、指导朗读:就这样,我们深深地陶醉在美丽的音乐、温馨的感觉中,你能把这样的温情留驻心头吗?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的设计,重点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去品读,在朗读、体味中深入领悟人物的品性,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滋养,并且从中学到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角色扮演,感情升华。
自己找伙伴,两人选择喜欢的一次交谈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体会人物的高尚品格,同时,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培养。)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我的琴技这样突飞猛进除了我自己的努力,离不开自称耳聋的老人的鼓励,这位老人真的是一个聋子吗?她为什么这样说?(发现我缺乏自信心,不想给我更多的压力,好让我逐步增强信心)那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直默默鼓励你,支持你的人吗?
(六)作业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写生活中一直默默鼓励你的人。
四、说教学板书
xx
《唯一听众》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文主要以歌颂人们美好心灵和人们之间真情的美好为主题。它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于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千上百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另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根据这些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他的敬佩感激之情。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三、说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他的敬佩感激之情。
四、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五、说教法
本课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六、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我采用了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三交流感悟,研读课文。四总结课文,情感升华。五搭建平台,语言实践。)
第一个环节: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月光奏鸣曲》
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这首曲子的作者就是本课的主人公,曾经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据桌腿的声音,当时他感到十分的沮丧和恢心,后来他终于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同时教师板书课题。(板书)
学生齐读课题,质疑:“唯一的听众”是指谁?“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
(用音乐导入,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读题、解题、质疑,培养读文质疑思索的学习习惯。)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
(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整体的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环节: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品词析句,感悟老夫人的高尚品格。(出示小黑板)
①“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
②“我猜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③“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老师出示中心问题,学生边读边思考:老人真的耳聋了吗?为什么她要这样说?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里采用了以读为主,以读代讲,同时抓住了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要持之以恒的练琴,从而感悟老夫人的高尚品格。)
集体交流后,提炼板书(老教授真诚无私)
读说结合,体会我的变化。(出示小黑板)
①“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我被这位老人是一般的语言打动了。
②“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难以置信……”“……大吃一惊……”
学生品读交流:“我发生了哪些变化?”
(目的在于以读促悟,使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的读,自觉的读。)
由这些变化反应出小提琴手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师相机板书。
这个环节的设计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环节: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有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激人奋进,获得事业的成功。所以我们要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目的是培养学生关爱品质,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第五个环节:搭建平台,语言实践。
让学生把读这个故事的感受写下来,互相交流。(这种课内外结合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也暗示给学生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
《唯一听众》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主题课文。单元围绕美与丑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努力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通过讲述我一位音乐白痴在素不相识的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获得成功的故事,赞颂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同时也告诉读者,无论做什么事,条件有多差,但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标》强调要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力争立足于学生,着手于教材,联系广阔的生活,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我首先由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重点:老人是怎么鼓励我,让我今天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在过程中安排想象练习,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促使学生动情、动心去学,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法,培养其想象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学生重点要致力于综合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课文的思路,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理解语言,体会人物
美好的情感,明白文章告诉人们的道理:默默的关注、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也鼓励学生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2、课文生字词的选择与学习,放手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解决,继续
培养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浏览、精读、跳读、朗读等能力的训练应在教师创设的阅读情境中得到锻炼。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自己读书心得与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领悟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构思
独特的写作特点,通过体味语言感受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细腻的刻化以反映其美好心灵的写作手法。
教学构想:
文章很美,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人物,美的情节美与惊喜充斥于字里行间,特别是那戛然而止,语音绕梁的结尾,在给人美的享受之余,带来对人物美好心灵的敬佩、赞服和关于做人与人生态度的多重启迪。
教学本文,教师不应以过多地自我理解,激情诉说、琐碎的讲解来牵引学生,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能力现状,教师应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知,将阅读空间与时间,表达的权利充分放手交给学生。而教师则要成为学生真诚的阅读伙伴,努力做到三点:1、真诚交流:与学生一起交流独特理解,分享阅读心得;2、有效组织:组织学生有序自信的开展交流使更多地学生畅抒己见;3、适时点拨:适时点拨引领学生升华对人物美好情感的理解。
教学思路提倡简约,紧扣美这一主题。教学设想如下:
初读感知美:(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用美组词形容文中人、事、物)→→→自读体会美:(围绕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奇迹这一提炼的重点,寻觅感动自己的句段深入理解品味)→→→交流分享美:(交流赏析重点的句段,品味朗读,升华对人物美好心灵认识和理解),→→→拓展升华美:(引导学生对文章写作思路进行重组,选择想象老人每次的心理活动、假想初遇老人就告知自己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文章的发展等话题引领学生进行拓展交流探究。来领悟作者构思之美)。
《唯一听众》说课稿13
【说教材】
鼓励也许是一个眼神、鼓励也许是一句赞美的话语,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起了人们的勇气,更给了他人可贵的自信。文中老太太的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造就了一个学琴少年在音乐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讲述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开始学琴时不掌握要领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丧、自卑。我来到了一片树林中邂逅了一位称自己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和激发下,我重拾信心,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当我已拉成曲调时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根本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发了我的刻苦精神。读罢此文,我不由得唏嘘不已,为人物前后的突变感到吃惊,为文中“我”刻苦练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对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感到无比欣慰。课题“唯一的听众”表面指文中的老太太,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是文本核心价值所在。在写作上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我将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老太太语言的句子,走入人物的内心,凸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人语言的内在含义,感受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梁祝》请学生欣赏。因为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取得有没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学习课文1和14自然段
1、我让学生分别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十四自然段,来看看我在学琴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找到了我由一名音乐白痴变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并能在成千上万观众面前演奏。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就带着心中的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
三、品读感悟
这一块我抓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老太太的几处语言,让学生细细体会。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动上的转变。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体会老人每次说的话的含义及对我的影响:
接着小组讨论,老太太说这些话的用意。第一处: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第二处:鼓励我拉给她听,并声称自己是个聋子。激发我拉琴的欲望。第三处:请求做我的听众,愿意用心听取。第四处,由衷的夸赞我,激发我信心。第五处,不失时机地鼓励我,给我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也让学生理出一条我的心理活动的线索来,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没有信心、有些自信了、到最后的充满信心。引导学生思考我变得自信起来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励和赞美。在汇报第8小节,找出我练琴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找变化,练琴时的动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终归结到我对学琴的信心。我的转变都来源于老太太真诚的鼓励和赞美。由此得出,我由一名音乐白痴转变成真正的小提琴手的原因一方面是老人对我默默地关注、持久的关怀、真诚的鼓励,使我有了自信,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刻苦的练习。在学生对老人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我再问: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是学生的回答就由慈祥、善良上升到了对老人美好品质的理解上。
2、引出妹妹这一角色,问:妹妹这一角色在文中并不重要,我们能否删去呢?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答案,通过妹妹的语言,我知道了这位老人并不是一个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再次感受老人她美好善良的心。这时我再问一句:假如在初见老人之时,老人就告诉我他的真实身份,那我又会如何?从而使学生明白,老人她还是一位有着高超教育技
巧的教育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时,我主要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问:我为什么每当拿起小提琴,就会想起这位老人,我唯一的听众呢?使学生明白,我的成功离不开这位老人,这也表达出了作者一直对老人心怀感激之情。
四、拓展练习
1、你学完课文之后,我想对老人说_________,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_________,我最想对自己说_________。
2、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这位老人一样,一直默默鼓励你,支持你,帮助你的人呢?
五、小练笔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帮助过你的人,请选取这个人给予你帮助的事例,要着重突出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
老人:关怀、帮助、鼓励、信心
我:自信+勤奋刻苦
【教学反思】
1、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进行拓展练习之时,你想对老教授说什么这一问时,同学们有不少精彩的发言,徐灵珊同学说道的,“如果说老教授是一个梯子,那我就是从这个梯子攀上了高峰,如果说老教授是一艘船,那我就是乘着这艘船驶上了成功的彼岸。”“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可以看出,同学们能对文章有一个独特的理解。
2、教学完本课,我可以感受到我最大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对学生的朗读上指导不够,学生读得太快,效果不好。在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时,我设计的是全班配乐朗读,我专门挑选了《月光奏鸣曲》来作背景音乐,但是学生读得太快,没有读出效果来,这一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3、由于我教学的容量比较大,在各环节的授课中,感觉还是不够深入,应该细细的品位其中的深刻含义。
《唯一听众》说课稿14
说教材:
1、教材简析:《唯一的听众》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拉琴十分刺耳感到沮丧,躲到树林中练习遇到了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下,我重拾信心。后来我知道了这位老妇人不是耳聋,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善意的谎言帮助一个自卑的我成才,赞扬了老教授对年轻一代的呵护。
文章在叙述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妇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老教授的美德。
2、教学目标:预习课中已扫清字词障碍,针对第二课时,我制定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交流。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3、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力。基本能在预习中读通课文,独立学习字词,运用已掌握的一些方法自主理解词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重点词语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感悟。
本课中学生对如何通过朗读理解体会老人说的话,如何从我的行为、心理变化的语句中来感悟老人语言背后美好的心灵,以及我受到的激励与震撼,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由浅入深,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句质疑理解、适时想象说话,通过语言训练来揣摩老人语言背后的美好心灵,体悟文章内涵。
说教法:
重点抓住三次对话、三次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生为本,因学而教。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解题,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当我们的听众,(相机板书听众)是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要不要好好表现?
曾经,有一位演奏家在最初演奏时,他只有唯一的听众。(相机板书:11唯一的)
板书后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要读流利。
多媒体出示问题:
作者先后在哪些地方拉过琴?他又先后拥有过哪些听众?分别流露出哪些心情?(用此问题既帮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又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师生合作表演学习第一自然段
作者一开始说他十分沮丧,虽然拥有两个亲人听众,但这两个听众给了他一种什么评价?
引导学生扮演爸爸、妹妹对我进行评价“像锯木腿”“简直是个音乐白痴”这些话像一盆凉水,浇灭了我练琴的热情。但后来一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温暖了我的心。
然后围绕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住老人的语言变化,让学生细细体会。二是抓住我碰到老人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动上的转变。
2、分组合作自主学习:多媒体出示问题
默读课文,画出老人的语言。看一看,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作者产生了什么作用?
3、全班交流。
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
第一次对话:她说了什么?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理解溜走。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我”听了这样的话,心理有什么变化?
第二次对话:她说了什么?课件出示语句,她为什么这样说?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理解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第三次对话:她又说了什么?课件出示语句,她为什么这样说?我为什么常常忘记她聋了?
4、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平静的眼神。
找出关键词语和语句,同桌交流感受
多媒体出示描写眼神的三句话
课文三次反复出现老人平静的神态描写,可见看似平静的眼神实际上是意味深长,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揣摩,品出其中的内涵并填空。
多媒体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然后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她慈祥的眼神为什么像深深的潭水?
5、分角色朗读9、10自然段。
6、配乐朗读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不了那唯一的观众?
板书:真诚无私 敬佩感激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教授和一位怎样的小提琴手?
2、当堂检测:
(1)的老教授 ()的小提琴手
(2)我想对老教授说,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我更想对自己说。
3、课外小练笔: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帮助过你的人,请选取这个人给予你帮助的事例来写一写,要着重突出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说预期效果:
1、第一个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交流。应该完全能达到。
2、第二个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绝大多数同学能达到,极个别基础差的同学很有难度。
3、效果预期:学生能充满热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真情,在读中想象,补充文本空白。
《唯一听众》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鼓励也许是一个眼神、鼓励也许是一句赞美的话语,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起了人们的勇气,更给了他人可贵的自信。文中老太太的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造就了一个学琴少年在音乐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讲述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开始学琴时不掌握要领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丧、自卑。我来到了一片树林中邂逅了一位称自己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和激发下,我重拾信心,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当我已拉成曲调时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根本不是聋人,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发了我的刻苦精神。读罢此文,我不由得唏嘘不已,为人物前后的突变感到吃惊,为文中“我”刻苦练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对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感到无比欣慰。课题“唯一的听众”表面指文中的老太太,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是文本核心价值所在。在写作上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我将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老太太语言的句子,走入人物的内心,凸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人语言的内在含义,感受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梁祝》请学生欣赏。因为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取得有没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学习课文1和14自然段
我让学生分别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十四自然段,来看看我在学琴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找到了我由一名音乐白痴变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并能在成千上万观众面前演奏。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就带着心中的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
(三)品读感悟这一块我抓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老太太的几处语言,让学生细细体会。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动上的转变。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体会老人每次说的话的含义及对我的影响:接着小组讨论,老太太说这些话的用意。第一处: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第二处:鼓励我拉给她听,并声称自己是个聋人。激发我拉琴的欲望。第三处:请求做我的听众,愿意用心听取。第四处,由衷的夸赞我,激发我信心。第五处,不失时机地鼓励我,给我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也让学生理出一条我的心理活动的线索来,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没有信心、有些自信了、到最后的充满信心。引导学生思考我变得自信起来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励和赞美。在汇报第8小节,找出我练琴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找变化,练琴时的动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终归结到我对学琴的信心。我的转变都来源于老太太真诚的鼓励和赞美。由此得出,我由一名音乐白痴转变成真正的小提琴手的原因一方面是老人对我默默地关注、持久的关怀、真诚的鼓励,使我有了自信,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刻苦的练习。在学生对老人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我再问: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是学生的回答就由慈祥、善良上升到了对老人美好品质的理解上。
2、引出妹妹这一角色,问:妹妹这一角色在文中并不重要,我们能否删去呢?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答案,通过妹妹的语言,我知道了这位老人并不是一个聋人,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再次感受老人她美好善良的心。这时我再问一句:假如在初见老人之时,老人就告诉我他的真实身份,那我又会如何?从而使学生明白,老人她还是一位有着高超教育技巧的教育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时,我主要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问:我为什么每当拿起小提琴,就会想起这位老人,我唯一的听众呢?使学生明白,我的成功离不开这位老人,这也表达出了作者一直对老人心怀感激之情。
(四)拓展练习
1、你学完课文之后,我想对老人说_________,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_________,我最想对自己说_________。
2、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这位老人一样,一直默默鼓励你,支持你,帮助你的人呢?
(五)小练笔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帮助过你的人,请选取这个人给予你帮助的事例,要着重突出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老人:关怀、帮助、鼓励、信心我:自信 + 勤奋 刻苦
第三篇:唯一的听众(本站推荐)
案例展示二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蒋秀云(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说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品味老教授诗一般的语言、体会平静如水的表情蕴含的深意以及与“我”萍水相逢却用特别的方式鼓励、帮助素不相识的“我”树立信心,最终走向成功的美好心灵、感悟“我”对她的无限怀念与感激之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2.通过理解“我”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体会学好一项本领必须具备兴趣、信心以及坚持、刻苦的精神。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衬托主人公品质的写法、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
4.体会文章省略号的意味,通过对文章情节的发展脉络、语言风格的初步理解,想象省略的情节,写一个片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3、4、5。
三、教学难点: 3、4。
【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导入:
文章中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在文中有几个身份?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虚假的?(大屏幕出示:耳聋的老人、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加重最有声望和首席)这样一个她为什么要装聋呢?耳聋又怎么帮助我呢?学习音乐对耳朵有很高的要求,指导别人更要凭借听。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美丽的早晨,走进那个铺满落叶的小树林。
二、默读第二、三自然段
1.思考:老人装聋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她为什么要帮助“我”这样一个萍水相逢的人? 你能通过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到答案吗?
提示:文章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所以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发挥你的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像看电影一样,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年轻人的形象?你看到的形象就是老人看到的“我”的样子。思考: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这位老人,使她决定帮助“我”呢?
出示: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2.顺势出示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我”?环境描写有形象、有声音、还有心情。为什么是沙沙的足音? 3.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今天“我”和老妇人见面后灰溜溜的走了,以后的“我”会怎么样?此时老妇人要是不装聋,会怎么样? 4.有感情地朗读
三、她是怎样帮助我的?
1.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老人说的话,想一想: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有什么用意?为什么在“我”看来这是诗一般的语言? 出示句子对比:体会状语后置的强调作用及语言断开后表现的诗意。一方面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体会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每天早晨做你的听众吗? 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2.在她的帮助下,我有哪些变化?概括出我的变化。
3.老人的神态有什么变化?虽然都是平静,内含一样吗?划出句子,体会平静背后的不同、变化。
当我第一次来到小树林与老人相遇的时候,听到我那像锯床腿一般难听的琴声,她平静地望着我。平静中是 ______________ ; 当我每天入约来到小树林,依然很难听的拉琴的时候,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平静中是 ______________ ;
当我经过刻苦练习,琴技逐渐提高的时候,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深深的潭水就是深深的 ______________。4.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续写片段
1.当从妹妹那里获得真相以后,文章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2.续写文章的内容。
3.出示原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读一读最后一段:为什么“我”会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表达了“我”对老人怎样的情感?
六、总结:题目为什么叫“唯一的听众”?说说你的理解。“唯一”有几层含义? 出示:词典中唯一的解释,你觉得这里是什么意思?独特在哪里?
案例评析二
案例名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
评析教师:蒋秀云(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张雪莹(北京慧忠北里二小,小学高级)张 琳(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小学高级)
金立颖(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小学高级)【评析文本】
金立颖: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参加评课交流的老师有《唯一的听众》的执教者、北京市骨干教师、朝阳分院中学高级教师蒋秀云老师;有北京市骨干教师张雪莹老师,区骨干教师张琳老师;我也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副校长,兼职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金立颖。能和全国的老师们一起交流我们倍感荣幸,下面就请大家各抒己见。
张琳: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课标版第 11 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落雪,在编入人教版教材时有删改。同时这篇文章也被收入到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和沪教版教材第十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几乎没有删改。蒋秀云老师在讲本课的时候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但是蒋老师最后把删去的原文又呈现给了学生,并且还在这删减处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我感觉蒋老师把教材用的很足,而且在课下做了很多关于文本的工作,所以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游刃有余。整节课始终给人以一种平心静气的与学生交流文本的氛围,像好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感觉。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放松,很自然的随着老师走进文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蒋老师 , 您先谈谈您对教材的解读吧。
蒋秀云:
谈不上解读,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唯一的听众》是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爱”的主题中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文在写作方面颇具特色:以“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为外在线索,穿插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并用大量笔墨描写“我”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老人带给我的是怎样的一种独特而美好的情感体验。全文就像一曲优美的散文诗,轻轻叩击着读者的心扉,让读者在平缓而内敛的情绪情感抒发中不知不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受到一次美的洗礼。文章对主要人物——唯一的听众只有短短的几处语言描写和始终如一的“平静地望着我”的神态白描。它不同于小学阶段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老人帮助“我”的这件事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作者也没有在叙述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过程中展现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刻画,这样学生就不容易从文本外显的描写中找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突破口。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时,需要从更广的视角构建文本阅读理解的策略,从看似天衣无缝统一和谐的描写与叙述中寻找到内在的矛盾,通过补白、比较、联想、想象等途径,力求展现真实的生活图景,通过揭示深层矛盾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众所周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是经过了作者立意、构思、选材、组材、剪裁等一系列加工过程后的主观“产品”,是观念化、价值化了的。面对同一事件由于视角不同,不同的作家可能会写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而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不一定都在作品中找到痕迹,因此需要借助想象在作者呈现的内容中寻找“蛛丝马迹”,把事情发展过程的“原生态”还原出来,揣摩、推测出作者没有写出来、又是真实发生的符合生活逻辑的内容,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这类作品深处的重要方法。
由于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需要换个视角读懂“我”。作者叙述描写的着力点都在自身,对老人的描写多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衬托的,所以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我、审视我的一举一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老人为什么要帮助“我”?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有着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吗?绝不仅仅是这样。文章在写“我”遇到老人之前,用了不少笔墨来渲染“我”的小提琴拉得糟糕的程度,然后又浓墨重彩地渲染我离开家来到小树林练琴时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环境描写更烘托出人物此时内心的欣喜。如果说以上内容都不难理解的话,那么接下去我的举动就让人费解了:“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练琴吗?这分明是一个出色小提琴手即将面对观众演奏时才会有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呢?跟下文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就是那个与“我”素不相识的老人,看到这里,没有听到我的琴声之前,会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提琴手?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都是基于这个与现实生活中的练习拉琴相矛盾的外在表现的深入追问。于是我们明白了:家人的冷嘲热讽,并没有浇灭我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啊!所以我的举动让老人看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这一点深深的打动了老人,也是老人决定帮助我的重要原因之一。接下去,当我发现老人的时候,我的局促不安、羞愧又说明我的敏感自尊以及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性。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说来,好不容易离开家人的讥讽,终于轻松了,在不想让任何人看见自己的窘态时却偏偏又遇到了人,在这种情况下对“打扰”自己的人有一种怨,也不是不能理解,然而“我”内心却为自己难听的琴声打扰了别人而深深的自责。这样的举动怎能不让人感到人性的善良呢?这么好的年轻人,怎能不帮他呢?这也许正是对老人内心世界比较符合情理的还原。文章没有写,但是我们通过对“我”的描写的分析,得出了这样合乎逻辑的推测。
于是在以课题入手明确了老人的真实身份后,直接追问:为什么在音乐领域有着如此深造诣的人会帮助“我”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呢?又是怎样帮助“我”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装作耳聋是多么独特而又充满智慧的方法啊!装作耳聋可以只看见了“我”的举动——感觉像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正准备演奏,因为听不见,所以断定琴“一定拉得非常好”就显得如此合乎情理;装作耳聋可以让“我”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装作耳聋可以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装作耳聋“我”才会相信她所说的一切,帮助才能最终实现——一切都与下文照应得天衣无缝,这正是作者构思的精巧细腻之处。张琳:
蒋老师对文本的研读十分下功夫,这在整堂课的设计上都能体现出来。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蒋老师正是抓住文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比如对“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句话的设计,为了达到使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循循善诱,首先让学生读出这个句子的优美,然后思考这是属于什么描写,最后抓住“沙沙、悠悠”这两个叠词,体会这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营造出一种仿如音乐的优美韵律,从侧面反映出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对音乐有着深深的挚爱,还巧妙地解决了老师在课的开始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一个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会帮助我这样一个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拉琴又像锯床腿的人”。此处的设计,紧紧抓住文本,又前后勾连,使听者有茅塞顿开之感。我想蒋老师的作用正是这样不留痕迹的为学生指点、解惑。类似的设计还有对老教授这句话的理解“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诗一般的语言”,蒋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并运用课件调换语序让学生对比朗读,从而体会出诗意般的语言就是充满韵味,短小而充满节奏的。
蒋秀云:
是的,老人一共讲了三次话,话语中包含的鼓励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通过删减比较、调换位置比较,一切不言自明:“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去掉“每天早晨”可以吗?或者把“每天早晨”放在句子中间表达上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一来,看似不经意说出的“每天早晨”,含义就没那么简单了:状语置后的强调作用凸现了;强调背后的督促与要求浮出水面;放在最后句子缩短了,诗意盎然。比较是深入理解内涵的绝好方法。再看“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这种彬彬有礼背后实际上暗含着挽留,其言外之意:你如果走了就说明介意我的存在,这是自尊敏感的“我”不可能做的,所以挽留的如此巧妙,不留痕迹,令人回味,诗意也自然蕴含其间。那么为什么要挽留我呢?试想:如果老人没有留住我,我溜走了,会怎么样呢?由此想象开去:也许我再也不会拿起心爱的小提琴了,因为家里没法练,出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竟也没逃得过人的目光,我绝望了„„后果不堪设想,老人的良苦用心就在这简练却不简单的语言中了。对老人语言内涵的深度挖掘,是走进老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渠道。对诗一般的语言的体味使得对文本深藏的内涵显现出来。这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的合理想象都是深度解读文本的方法。
张雪莹:
是的,我也由同感。在以往的阅读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发现少,结论性解释多,剥笋性解释少。学生有好多的形成解释,在于只停留在搬套文中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缺少个人理解的言语,缺少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深层的发现。在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层层推进,剥笋式的帮助学生对文章形成深层地发现。如在理解老人语言的这个环节中: 蒋老师引导:老人的语言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从自卑到自信,老人的语言是对“我”的鼓励(这些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读出来)。蒋老师接着又问:这些话里还有别的内容吗?学生抓住了“每天早晨”,知道了老教授每天早上都希望他来练琴,老人是在挽留他。
师:(继续引导)如果没有这个“每天早晨”意思有什么不同?
学生理解到“每天早晨”也是老人对“我”的一个要求,而且这个要求提的又是这么的委婉、含蓄,让人容易接受。蒋老师再次引导,如果把“每天早晨”放在句子中间可以吗?从语言的韵味、节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对比,终于体会到了这样的语言像诗一般。金立颖:
我感觉蒋老师在教学中,抓文中的三个“平静”,使文章主题深化得非常自然。第一个“平静”是在老人见到“我”拉琴之前装聋,这是善意的谎言,她已经听到“锯床腿”的声音,看到了“我”的沮丧,这个平静中有爱,平静中有对“我”热爱音乐而又苦于不得要领的理解,她是一个懂得人心理的教授。蒋老师引导学生读懂了老教授关爱中透出的为人善良;第二个平静是出现在“我会用心听”,以此慰藉这个年轻人,不让人尴尬,是对人的尊重。“我会用心听”是如诗之诚,如诗之美,是心灵的沟通,是心灵的鼓励让这个年轻人毫无负担充满自信地去拉琴,这是懂得教育的教授对人的真心。学生的表达也让我感受到学生们体会到了是老人坚定年轻人的信心、尊重中透出她待人的真诚;第三个平静出现在“我”从树林回到家中苦练之后,在“我”拉琴时,她说“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而“我”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在教授悄悄拍打节奏中,他们的心在琴中相通。此处的平静是教授仍在掩盖善意的谎言,但眼神深如潭水,说明一个艺术家对得意弟子的技艺由衷地赏识。平静中有赞许、有欣慰,这是艺术家成功者的仁慈之爱。在听课中,不由得让我们的听课者都能看出学生能自主发现老人慧眼识人的欣喜,在爱的眼神中透出艺术家育人的美德。
由此,我想到善良就是善解人意;真情就是为人之道;美德就是艺术家的德艺双馨。三个“平静”可以透出身俱琴手、指挥、教授三个身份的艺术家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这是融为一体的人格、品格。
蒋老师的课堂通过“抓关键,想意图” 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重点段落,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达到了领悟事件隐含的目的,弄清“为什么而写”。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蒋老师教学《 唯一的听众》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在教学中,蒋老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老教授神态的句子并加以体会,从老教授“平静的眼神”“我”感受到什么?进而理解“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之情。
蒋秀云:
文章三次描写老人“平静地望着我”,这始终如一的神态,背后的内涵却大不一样。第一次是在“我”拉琴声音像锯床腿的时候,第二次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每天听“我”练琴时,最后一次是我的“琴艺”明显提高时。由此想象开去: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每天听着像锯床腿一样难听的声音是一件多么折磨人的事啊?可是老人却能忍受这样的噪音如此长的时间,背后的内涵不言而喻;接着“我”的琴艺提高了,那如“深深的潭水”一般的平静就包含着深深的期待了„„看来这平静之中蕴含的深意还真是值得品味一番呢!老人一如既往的不变的平静背后却是“我”的巨大变化:心理由自卑变得自信了;练琴的态度由随便变得刻苦认真努力了;琴艺由锯床腿一样难听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这些变化文章中都有较具体的描写,这些外在的看得见的变化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老人不变的平静中蕴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这样的写法表面上波澜不惊,却让我们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老人平静的神态带给我们的是无法平静的心湖的荡漾。这一静一动、不变之中的巨变的对比就是作者写作高明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将老人神态的变化与“我”的变化联系起来,揭示出内在的关联,教学流程自然、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次平静背后的深意用一段诗意的语言来表达也暗合了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只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或许提示在明确些,或者将句式呈现在大屏幕上,能够对规范学生的语言起到更好的效果。
张雪莹:
我感觉这节课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听罢此课,让人头脑中不由自主地蹦出“朴实”“扎实”“灵动”“富有实效”等词语来。整节课始终强调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课堂上没有沉湎于表面上的热闹,没有摆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是把工夫下在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拥有一种丰富的安静,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实现读写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综合、整合,可谓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正如皮特科德所言:“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结合的过程”,在蒋老师这节阅读课中,这种整合的意识体现在教师利用教材的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在老师点拨下,学生发现了文章通过运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写作方法把内容写得生动具体的这个特点,帮助学生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其次,教师还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创设问题情境,如:“要求学生先画出老教授说的话,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背后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话,在我看来像诗一般?”等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拓展学生读、写的思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教师抓住文章中的省略号,也就是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师:“课文省略了,第二天我又如约的来到了那篇小树林,又跟老人见面了,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你能以第二天早晨开头,想象着写一段话吗?”在整个课堂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力图体现“读”是“写”的基础,无论是词语的积累、句式的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而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以读带动写作,再以写作促进阅读,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使语文教学成为一个读写结合的整体。
纵观教学过程,朴素自然地彰显出“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点上的理念。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进行着引导、激励和唤醒。给人的感觉是,它完全卸去了披在语文外面形形色色的彩衣,显露了原本朴实健壮的容颜;它告别了繁琐的内容问答与分析,担当起语文课堂本该担当的字词句篇的教学责任。
金立颖:
本课蒋教师在适时之处设计练笔环节,也是一个亮点。练笔的设计巧妙地顺着文章的文脉,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写出第二天再在来到小树林,我将会怎么样?学生充分进行充分地想象,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此处的实施能够比较自然地体现新课标中对于动笔的要求。
张琳:
对于这一点,我也有很强烈的认同感。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针对六年级的学生,蒋 老师在设计这个书写环节可谓独具匠心。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检测和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融为一体,做到了读写结合,真正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体现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的学科特点。此环节老师让学生足足写了九分钟,然后请两位学生进行了展示,让我们看到老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将本课所学的对人物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如果每节课都能这样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么会不提高呢?更巧妙的是在学生写完后,老师把教材删减的原文又呈现给学生,既让学生对文章的全貌有一个了解,又可以对照自己所写找到差距,有了提升的方向,一举多得,使得课堂实效性大为提高。在这个环节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可以让学生在作文纸上按格式书写,在学生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实物投影将学生所写展示给大家,在欣赏内容的同时也欣赏书写,这样可以更好的落实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目标。再次,蒋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巧妙地将课后的练习题融入其中,既落实了教学目标,也精简了教学环节。此外,板书的设计也很全面清晰,体现了人物的心情变化线索,重点句背后的含义,还有文章写法的相关知识,可以说是整堂课的一个微型教案,便于学生积累知识,很有实效。
金立颖: 的确像张琳老师所说,本课的板书设计也有特点,既突出了文章主题,又做到了自然贴切。紧紧抓住两条线:“我”的变化,缘于老人对“我”真诚无私的帮助,这帮助是默默的,无私地。老人不仅帮助“我”步入了音乐的殿堂,更在做人的道理上为“我”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对老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是发自于心底的,是永生难忘的。而那把小提琴的旋律贯穿于始终。所以,在总结课文,结束课文的学习之时,蒋老师在激情的话语中,寥寥几笔,将板书的内容整合,升华了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是课文学习的又一个高潮。张琳:
蒋老师这堂课的教学我还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本节课虽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但是我觉得老师足够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而在语言文字的细致品评上还可以更深入。比如在文中出现两次的“沮丧”一词,可以通过对词义的理解使学生揣摩出人物内心的自卑以及对音乐的热爱。沮丧的意思是灰心失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语境理解“我”对拉小提琴灰心失望,既是失望,那么必定曾经有期望,这期望不就是“我”对音乐的热爱吗?而且两次的沮丧是在不同的情况下,第一次是在家人的批评后,其实这次“我”并没有真正失望,因为“我”又找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继续练,这是不是可以说明“我”的锲而不舍呢?是不是可以表明“我”对音乐的热爱呢?而第二次的沮丧恐怕是真的了,若没有老妇人及时出现,“我”会真的把拉小提琴这一爱好割舍了。由此还可以凸显出这位唯一的听众在“我”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以上是我听课的一些感受,旨在和大家交流学习,水平所限,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第四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
《唯一的听众》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唯一的听众》,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课件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课件2)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好心灵,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教授的语言变化。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妇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老教授的美德。
2、学情分析:(课件3)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初读课文后了解大意,教师应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知,将阅读空间与时间,表达的权利充分放手给学生。所以本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3、说教学目标:(课件4)
根据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通过自读自悟、创设情境、朗读、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潜心会文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同时把目标(1)中的第二项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课件5)
本课我将重点抓住老人的语言、三次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引生入境、换位思考、情境想象等方法,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感悟人物的美好心灵。
三、说教学过程:(课件6)今天我所说的是第二课时。
一、播放乐曲,引生入境:(课件7)播放小提琴曲《月光曲》,教师导入:
多么美妙的小提琴曲啊!可是要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却绝非易事。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刚开始,他被父亲和妹妹认为是音乐白痴,(板书:音乐白痴),他拉出的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可后来呢?他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演奏家。(板书:小提琴演奏家)那么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奇迹呢?(老教授)是的,这都得益于他的这位——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对小提琴曲有了初步的感受,还回顾了本课的内容。
二、走近老人,感悟内心。
1、我首先以问题过渡:唯一的听众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为什么年轻人把她视为自己唯一的听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入课文。这时出示自学要求:(课件8)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找,用——线画出老人的语言描写,用﹏﹏画出老人的神态描写。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也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学之后全班交流老人的语言。(课件9)
课件依次出示老人的语言,每次都引导学生想象:这句话是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如果你就是这位老人,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这样设计重点是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品读,创设情境,换位思考,使学生真正地融入文本,受到心灵的启迪,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老人对年轻人的鼓励与关爱。(板书:鼓励关爱)
4、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平静的眼神。学生找出描写眼神的三处语句后课件出示:(课件10)
老人的眼神是平静的,可她的内心却是极其的不平静。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并填空。课件出示:
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揣摩人物内心,来感受老人的美好品质。
三、创设情境,指导说话:
分角色朗读9、10段,当妹妹惊讶地告诉“我”真相时,我会怎样想呢?此时创设情境,出示画面(文中的插图)(课件11):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老人已早早地等待着“我”,我一如既往地来到树林,此刻,“我”有着千言万语想要对老人说,让学生针对文中的省略号想象补白。
说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年轻人对老人的感激敬佩之情。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此刻,你明白了吗?到底是什么使我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老人是那么懂得去尊重、引导、鼓励这位青年人。真是一位教育艺术家。
五、拓展延伸、传递关爱:(课件12)
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旋律来同读这首小诗,也把这份关爱,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大屏幕出示一首诗):
给你一支蜡烛,点亮一段人生。给你一句鼓励,灌溉一片心田。
如春天的甘露,如寒冬的暖风,如夏日的清泉,如黑夜的明灯…… 给迷茫的心灵,指明前进的方向,给无助的人生,系上希望的风铃……
在这里我再一次插播小提琴曲,并共读一首小诗,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鼓励与关爱的力量。
目的是让学生
第五篇: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家里拉小提琴遭到了家人的不重视,心灵创伤,决定要拉好小提琴,不被小看。后来到了树林里练琴,受到了一位“耳聋”的老奶奶的鼓励,最终拉小提琴拉得非常好。在这变化中,“我”的心理也产生了变化,从毫无自信—沮丧—兴奋—沮丧—羞愧—兴奋—恢复自信。这些的变化都与“耳聋”的`老奶奶有关。其实这就是鼓励的作用。
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做什么事其实都需要鼓励,但是其实就是充满自信的人,在被鼓励后,做事也能发挥得更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表扬,被鼓励,有哪个人会在被表扬,被鼓励后不开心呢?虽然我是一个很自信的孩子,但是我却仍然时时刻刻期待着爸爸的鼓励与表扬。
有一次我有一道题做不出来,急得想来想去,抓耳挠腮,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叫来了爸爸,爸爸认为这一道题很简单,觉得我能做出来,便对我说:“爸爸知道你能做出来,你肯定能做出来的!多读读题!我相信你,孩子!”听了爸爸的话,我急躁的心,平静了很多,也有了些灵感,我按照爸爸说的话,一点点的认真读题。我居然发现这道题其实真的很容易!爸爸看到我做出来后,又表扬了我一句,说:“你真棒!做的不错!”我听到了爸爸的表扬,鼓励,心里开心极了。在做剩下的题目时,我一直带着愉快的心情,每一道都做得很认真,非常好。这就是表扬和鼓励的力量。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每个人也都在这过程中体会到了被鼓励,被表扬的快乐。鼓励的力量,如此强大!它能让失去自信的人恢复自信,它能让充满自信的人做的更好。让我们也时时刻刻准备着鼓励别人,让人人都能体会到被鼓励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