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诊断与改进工作中《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辅助与支撑作用
中职诊断与改进工作中《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
的辅助与支撑作用
导读在教育部上周发布的《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中,我们又一次发现“数据”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文件精神,诊断与改进工作需要在全国范围搭建学校、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四级架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数据系统”),目前广东、重庆、北京、天津、大连等部分省市、区域已经启动了省市级数据系统的建设工作,未来随着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逐步推进,将会有更多省市区域和学校熟悉和应用这个系统,全国也将逐步推行建设国家版本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系统涵盖了学校的办学概况、教学状态、师资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数据,通过记录学校以及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反映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数据系统可以为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改提供数据服务,为利益相关方参与诊改提供数据参考,为教育行政部门抽样复核与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数据系统也可以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报告提供数据作证和依据。不难看出数据系统是诊改工作、质量年报等围绕着学校质量提升任务的数据基础工作,那么数据系统是如何发挥其作用,如何辅助诊改工作的落地执行和推进,接下来请和小编一起细看分明。众所周知,任何工作都有一个过程,都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并以由一定的体制机制编织而成的网络化体系来保证质量,包含三个环节:质量计划(事前保证)、质量控制(事中保证)、质量提升(持续改进),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也不例外。
(一)设计建标开展诊改工作,首先要构建好学校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围绕学校顶层设计、决策指挥,建立包括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在内的制度设计、目标和标准,例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管理文件制度的制定。
(二)实时监控制度、目标、标准建立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以此执行,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的项目、实施、管理,还有育人的载体、环境、氛围等。那么学校执行的效果如何,执行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问题,这些都需要实时监控,监控就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数据系统。数据系统整体设计理念以知识管理为基础,指标项设计体现学校、家长、企业、社会的需求,所采用的文字、数据等符合规定、贯彻教育部信息化标准。数据实现了源头、及时、公开采集,贯穿整个工作过程的始终,方便学校管理者随时关注反映关键要素(标准)即时状态的主要表现指标,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通过数据系统实现教学工作与信息(数据)的互动以及学校管理与业务运作的互动,达到实时监控的目标。
(三)诊断改进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精准采集是初步工作,采集后更要重视数据分析和挖掘。教育部、各级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可以进行对应层级的数据分析,通过同一指标内在关联、指标之间的联系、关键指标项的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揭示中职教育的整体状态,进一步优化学校结构,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使得资源配置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打下良好基础;学校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使得问题解决更及时、更精准。当然,每个学校、区域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为了突出特性,满足自身的个性需求,学校、区域可以将现有数据系统进行功能扩展和修改,提升管理和分析效率。
(四)质量提升围绕数据系统开展学校诊断与改进工作,覆盖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5个系统:质量标准研制系统、质量组织生成系统、质量监控系统、要素条件支持系统、质量信息网络系统,同时覆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实现学校质量改进螺旋上升。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五个层面依次环环相扣。相交于“诊断”——上一层面的“果”是下一层面的“因”,例如专业层面的问题导致的不良结果是诱发课程层面问题的原因;相交于“改进”——改进必须“双(多)循环”运作,不管是哪一层面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需要同时、双(多)向改进,才能真正高效地提升学校质量。
(五)预警机制产品不合格可以报废,而人才不合格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要追求零失败的教育目标,使得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中职学校在加强对人才培养结果诊断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才培养过程的诊断,充分利用状态数据和相关材料,建好质量预警机制,尽早消除校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可从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师资队伍预警机制、学生综合素质预警机制、教学运行预警机制等方面考虑。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由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第二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是高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家优质院校建设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多个领域。“数据平台”研究将有助于高职学院监测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了解自身优势与存在差距,从而成功应对面临问题与挑战,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据平台;研究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发展与应用现状
自200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中要求“所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自本评估方案发布起,每学必须按要求填报“数据平台”以来,数据采集工作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平台已从最初的标准版(见图1)发展为网络版(见图2)。2013年,高职状态数据中心(见图3)的创立实现了国、省、校数十亿条数据相互关联和贯通,标志着“数据平台”由数据采集向应用发展。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了要“稳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部署与应用,逐步加强状态数据在宏观管理、行政决策、院校治理、教学改革、报告中的基础性作用。”遗憾的是,很多高校虽然开始重视数据平台的应用,但主要集中在数据查询、填写报表、完成质量报告等,制约了数据平台使用效率的充分发挥。鉴于此,对“数据平台”的进行应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数据平台数据功能分析与应用研究
2.1数据平台的功能分析
2.1.1统计汇总功能数据平台作为一个数据采集平台,可以统计汇总学院办学条件与教学工作现状的基本信息:院校基本办学条件、院校领导、实践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信息化资源、固定资产、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社会评价、学生就业信息、他补充信息和案例分析等。这些信息的统计汇总为学院了解自身办学条件与教学工作现状,进行数据查询提供了便利。2.1.2管理监控功能数据平台通过采集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各项主要状态数据,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有效管理的工具和方法[1];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数据平台能及时准确掌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强化宏观监控和指导的针对性;社会各界通过数据平台能了解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监督高职教育发展。[2]2.1.3比较分析功能高职数据中心对每所高职学校自2013年以来的数据平台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形成高职学校的支持度、置信度、发散度和达标率仪表盘;对学校数据与全国示范中心数据、国家骨干及省示范中位数、同类中位数、省中位数、全国中位数和合格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诊改核心指标”“案例分析指标”和“相对分析指标”;对学院数据2013年以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形成“数据综合应用”等。这些非常有利于学校分析评价自身人才培养工作状态。
2.2数据平台应用研究
2.2.1监测办学现状数据平台数据统计汇总功能使高职学校能了解学院发展现状,尤其是案例分析和新增核心指标汇总数据更是方便学院监测发展优势与短板,扬长补短。例如,某院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高于核心指标中评估指标4000元/生,但新增值低于核心指标中设定的10%时,就可监测出其科研仪器设备投入过低,需要适时上调学院科研仪器或实训设备购置预算,以满足学院发展需求。
2.2.2服务内部诊改当前,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校本数据平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数据平台”“校级数据中心”收集数据,开展学校内部诊改工作。首先,按诊改5个层面梳理平台,找出对应关系:学校层面对应平台一级目录基本信息、院校领导、基本办学条件、办学经费、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和社会评价;专业层面对应专业和实践教学条件;课程层面对应子目录课程设置;教师层面对应师资队伍,学生层面对应学生信息。其次,扩展每个层面对应平台子目录乃至字段,进行诊改。当然,数据平台因采集数据有限,要更好进行诊断,最好是将数据平台与校级平台结合起来。
2.2.3科学规划发展战略高职院校通过数据中心数据对比分析,可确定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地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发展的基本走向,从而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3]例如,对比分析表2中某校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可以发现该校该指标高出同类中位数2.27个百分点,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低于省中位数和全国中位数2.66个百分点,略低;分别低于国家骨干及省示范位数和全国示范中位和全国中位数11.29和17.61个百分点,差距较大。据此,该校就可以确定自身师资发展规划,逐步提高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先发展至省级乃至全国中等水平,再发展成为省示范学校和国家骨干学校,将全国示范定为长期发展目标。
2.2.4存在问题数据平台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据采用报表化采集,真实性没有保证,不利于实施有效管理监测;二是数据一年采集一次,不利于及时监测,及时诊改;三是数据分析法多为对比法,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切实提高数据的应用效率。
3数据平台存在问题解决策略思考
3.1加强采集系统建设,实现源头采集和实时采集
随着智慧校园的普及,高职学校现已普遍建有自己的OA办公系统、教务系统、人事系统、学生系统、财务系统等,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数据平台可通过加强采集系统建设,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对接院校内部业务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源头采集和实时采集,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满足高职院校教育与教学管理监测、各级教育主管的宏观决策管理、授权教育专家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的需求。
3.2深度加工分析数据,提高数据应用效率
数据的深入加工和分析,会产生更多的有效信息。高职数据中心若能对数据进行更深层的科学加工与分析,形成报表、曲线图或分析报告,将会更进一部提高数据平台的使用价值,扩大数据的应用层面,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规范各项管理工作。
4结语
数据平台采集数据涵盖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信息,是政府监管高职学校和制定政策的有效凭据,也是社会了解高职学校的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做好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真实和准确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数据平台进行自我监测、自我诊断,通过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学校所处处地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与策略,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平台信息采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加强体系建设,实现数据的源头采集和实时采集,并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分析,以满足各方对平台应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5).[2]周慎.基于V2.11a001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功能与使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6).[3]郑卫东.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探索———从数据采集走向数据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第三篇: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国家级培训心得
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国家级培训小结
6月2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国家级培训。此次培训针对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工作,由职教领域研究专家教授、教学诊改工作优秀试点学校领导等担任导师,为学员们作了系列精彩讲座。此外,培训班还安排实地参观、专题研讨等活动,多种形式提升培训效果,我个人获益良多。
一、对诊改工作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工作已经启动多年,我们学校作为广东省试点单位也非常重视该项工作。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在不少老师的意识中还是存在对诊改工作的认识偏差,尤其是对于诊改内生动力的形成问题,学校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引导,导致部分教师还习惯用“评估思维”去看诊改。本次培训中,多位专家教师引导大家去对比评估与诊改的异同,明确诊改对学校发展的意义,从而使我个人确立了比较清晰的诊改意识和诊改思维,清晰地认识到诊改不仅是学校的一项具体工作,更是日常工作中实现工作质量效率提升就具体工作方法。教学诊改源自学校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是一个过程性的工作。学校只有通过教学诊改,建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学习到很多诊改工作的具体方法。中职学校开展教学诊改工作是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学校也根据上级要求,开展了教学诊改工作,但对比起盐步职校、广州旅游职校等优秀学校,差距还是很大。目前学校的教学诊改工作主要工作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质量报告的编制等方面,有两个专业开展教学诊改工作,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本次培训中,学习到优秀学校的很多先进经验,如数据分析方法、诊改路线图编制、课程改革新理念等等,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日常工作,对学校提升诊改工作效益、提升办学质量很有作用。
三、坚定了诊改工作信心和决心。通过参加培训,更明确地认识到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工作,落脚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诊改工作依托学校教育教学、日程管理工作开展,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整体规划、周密安排。为顺利开展诊改工作,做好教职员工动员和思想引导是先行,制订科学的方案和诊改路线图是关键。通过诊改工作分解表,把工作具体化,责任到人,分解工作难度和压力,使诊改工作变得具体而可操作性强。参考了同行的先进经验,站在成功人士的肩膀上,我们是幸运的,可以沿着优秀试点学校探索出了的路径开展工作,坚定了我们开展诊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本次培训,收获很大,随着诊改工作的全面铺开和深入开展,希望随着诊改工作的推进,华南师范大学也推出针对诊改工作不同开展阶段的培训,使中职学校的诊改工作紧随上级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有效科学地开展。
第四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管理办法
广 东 创 新 科 技 职 业 学 院
广创职院„2017‟013号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 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管理办法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上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 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平台”)的要求,为使数据采集、分析统计等相关工作常态化,规范和分级推 进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明确各级职责,提 高状态数据填报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 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根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 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充分认识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数据采集平台直接反应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运行状 况,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对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加强常态和动态管理、提高管理 效率和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深 入分析该平台采集的数据,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职能部门及教 学单位的管理,引导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引导学校各层面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数据采集平台工作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主管副校长
成员:评建办公室、学校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学 生处、财务部、设备资产部、招生就业办、实训中心、图书 馆、教育技术中心、科技处、继续教育学院及各院(系)部 负责人
职责:1.评建办公室负责确定数据平台建设标准及有关 要求,牵头负责数据平台的组织安排、培训、上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及总结数据采集各项工作;2.各部门、教学院(系)部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信息数据采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 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数据的采集和输入; 3.各部门、教学院(系)部按照职责分工要求统筹数据平台建设;
(二)数据平台审核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主管副校长
成员:评建办公室、学校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学 生处、财务部、设备资产部、招生就业办、实训中心、图书 馆、教育技术中心、科技处、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
职责:召开审核会议,将审核意见反馈数据源头,并督 促完成整改工作。
(三)主要部门职责
各职能部门按照上级的要求和学校部门职责分工,根据 数据采集平台表格特征的数据,负责采集、汇总、审核、上 报等工作。
1.学校办公室: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基本信 息、学校获奖及重大制度创新等数据。
2.教务处: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在校生人数、开设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文件、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基 本情况、评教情况、质量工程等数据。在每次数据采集提前 5 个工作日将开设专业、课程设置数据源表提供教育技术中 心并抄送各教学单位。
3.人事处: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机构设置和 师资队伍等数据。教工号以人事处提供为准。在每次数据采 集提前5 个工作日将教工号、姓名、性别、学历等教工基本 信息数据源表提供教育技术中心。
4.教育技术中心: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校园网等数据,并对教务处、人事处提供的数据源表进行系统导入和对数据定期备份、系统优化升级、数据上报等提供技术 支持。
5.招生就业办: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招生计 划、招生方式、就业、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基本情况、就业单 位与联系人、应届毕业生信息等数据。6.财务部: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办学经费、社会(准)捐赠情况等数据。
7.实训中心: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校内实践 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资格证 书、应届毕业生获证等数据。
8.图书馆: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图书资料等 数据。
9.科技处: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产学合作、社会培训、教师论文、课题及专利等数据。
10.设备资产部:主要负责采集、汇总、审核学校教学科 研仪器设备、社会(准)捐赠情况等数据。
11.各教学院(系)部负责本单位的实践教学条件、师资 队伍、专业、社会评价和根据学校实际由院(系)部配合提 供的有关数据的具体收集、汇总、审核工作,并按要求提交 至有关职能部门。
三、数据采集的组织实施
(一)学校评建办公室负责全校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工 作,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部设立数据采集信息员。
(二)由评建办公室定期举办数据采集培训,讲解填写 数据采集平台表格的详细项目,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要求,对 数据采集平台表格中具体数据填写进行具体指导。
(三)采集周期的规定:按照国家规定的采集周期安排 采集工作,以教育主管部门发文为准。
(四)采集数据方法:所有数据项均由数据产生源头直 接填写。按照即时即地填报的原则进行数据采集,谁发生谁 填报,即在数据产生的当时就由产生数据的岗位人员即时填 报。学校领导、教师等的个人信息由本人亲自填报。部门所 管理和发生的数据,根据数据发生的岗位由具体工作人员填 报。各部门要针对本部门发生或管理的相关数据,明确具体 数据的填报责任人,由数据填报责任人填报本部门相关状态 数据,部门负责人要对数据填报的原始性、即时性及有效性 进行审核。
涉及到职务、职称、学历、课程、课时、科研、论文等 属于个人信息,由教师本人填写,文责自负。
(五)数据采集具体要求:
1.原始性要求。要求从数据的产生源头开始填报,采集 最初始状态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原始性及真实性。
2.即时性要求。采取即时化的数据采集方式,各部门及 人员要及时将本部门或个人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数据,及时报送数据采集平台。
3.规范性要求。要按照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字段及字段 内涵、格式等要求规范填报。4.完整性要求。数据采集平台中的相关字段要填写完整,要尽可能全貌性的反映部门及个人的实际状况及工作状态。5.责任制要求。数据采集实行层级负责制,数据汇总部 门对校长负责,材料填报部门分别对相应的汇总部门负责,教研室对所在院(系)部负责,教师、兼课人员及信息员对 所在部门负责,数据产生源头的人员对填报数据的原始性和 真实性负责。
6.各数据产生源头填报数据的同时要提交佐证材料,由 审核部门汇总交评建办公室审核后交学校档案室存档,以备 检查。按照档案管理办法,保存期限为短期。(详见附件一 人才
培养数据采集平台佐证材料清单)
7.数据填报或汇总职能部门及教学院(系)部要认真研 究数据平台的项目内涵,仔细阅读注释,把握要点,改进工 作;涉及到校外兼职教师、兼课教师的数据采集,教学院(系)部要对所采集数据进行重点审核;各部门要根据原始数据情 况,分析状态数据的差距,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 方案,编制整改进程表,采取有力措施整改达标,创建要点。
8.各职能部门负责对教学单位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核与汇 总。如人事处需对相关教师基本信息如学历学位、资格证书、培训进修等信息逐行逐项审核;教务处需对课程基本信息如 教师授课情况等信息逐行逐项审核,数据审核通过后汇总到平台后台。
(六)数据平台上报
数据采集系统关闭后 10 天内,数据审核组要对各部门 所提交数据认真进行审核、校验,核准无误后由评建办公室 提交校长办公会审定,审定通过后,由评建办公室上报教育 部数据中心云平台。
(七)撰写《数据平台分析报告》及《人才培养质量年 报》
评建办公室统筹学校《数据平台分析报告》以及《高等 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撰写工作。
四、平台运用及奖惩
为确保数据的高效采集,要求每个单位每个教职工高度 重视,各司其职,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并达成学校的发展目 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一)各部门要根据学校学年发展规划,落实部门具体 工作目标,依据数据采集平台导向工作的落实。
(二)平台数据要与国家同类院校数据作对比,为学校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存在问题提供决策的数据参考。
(三)部门数据与学校目标考核挂钩,教师资格评审和 职称晋升、评先评优、项目申报等涉及绩效考核的以数据平台数据为准。
(四)学校办学的内部诊断与改进质量监控以平台数据 为依据。
(五)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为依据,学年目标不完成的,部门及个人直接列入考核不达标。经学校内部或省教育厅审 核发现数据存在问题且造成不良影响的,依照《学校行政处 罚条例》实施责任追究,个人或部门不得参与学校年终各项 评优评先。
五、实施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评建办公室负责解释。8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2017 年5 月22 日
第五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反思与改进
摘 要 2004年至今,按照教育部五年一轮的评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已进入第三轮。以安徽省高职评估实践和数据为切入点,发现高职评估在促进办学条件达标、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仍存在评估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指标过于统一、主客体关系尚未理顺、专家队伍不够优化、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必须从坚持质量为本,实施分类评估,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强化高校评估主体地位;优化评估专家队伍;建立整改回访评估长效机制;加强评估文化建设等方面改进。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安徽省;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8-0030-05
2004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标志5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即首轮评估)正式启动;200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明确要完善5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以下简称“高职评估”)体系,启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即第二轮评估)。历时4年,高职评估发生两个转变:一是院校名称由“高职高专院校”转变为“高等职业院校”,二是评估内容由“水平评估”转变为“工作评估”。这充分反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对高职评估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一、安徽省三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情况
新世纪以来,安徽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良好,这与高职评估发挥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安徽省高职评估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教育厅制定评估规划和方案,以行政评估方式实施。2004-2008年,安徽省完成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首轮评估);自2008年始,按照新方案新要求,安徽省对没有接受过首轮评估,且满足3届毕业生的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轮评估。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职院校(新升格除外)基本完成第二轮评估;从2014年开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试点工作(第三轮评估),2015年全面开展个性评估。
笔者在参与安徽省三轮高职评估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做了一些分析与思考,以期通过高职评估实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改进高职评估的方法。
2004-2008年,安徽省共有16所高职院校接受第一轮水平评估。评估结论定性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第一轮评估结论为优秀和良好的学校数分别为12所和4所,占比75%和25%,评估结论为合格或不合格的学校数均为0。见图1。
2008-2012年,安徽省有43所高职院校,2013-2015年,又有8所新升格高职院校共计51所学校接受第二轮评估。评估结论不定性,不分等级,只设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以是否通过评估来分类区分。安徽省为了鼓励和表彰评估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在下发至学校的评估结果通报文件中,将评估结论设为通过(优秀),以资鼓励。评估结论为通过(优秀)、通过和暂缓通过的学校数分别为12所、36所和3所,占比为23.5%、70.6%和5.9%。暂缓通过的3所学校复评结论均为通过。从评估结果看,优秀率为23.5%。见图2。
2014-2015年,安徽省有23所高职院校接受第三轮评估,其中2014年2所,2015年21所。2016年,另有11所高职院校个性评估纳入下半年工作计划。
总体而言,安徽省已接受评估的高职院校,认真落实评建方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教学中心地位较为突出,教学经费优先地位有所保障,教学改革核心地位已经确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效显著。
笔者选取2010-2012年安徽省参评的23所学校(涵盖综合、师范、工科、医学、财经、艺术等类别),对其二级评估指标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2个指标中,“1.2办学目标与定位、2.1专任教师、3.1课程内容、4.5双证书获取、5.1特色、6.2学生管理、7.2就业”,这7个指标所有学校评估结论均为合格,说明学校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
对上述23所学校评估结论不合格二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主讲教师占比最高,为43.50%;社会服务占34.80%;实践教学条件占30.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占26.1%;教学方法手段占17.4%;质量监控占13%。见图3。
评估发现的问题如下:一是专任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名师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主讲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二是服务社会能力和范围有限,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和效益难以发挥;三是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顶岗实习未能有效落实;四是教育教学改革意识不够强、氛围不够浓,专业与课程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五是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与高职院校对评估的目的、意义和导向认识存在偏差有很大关系。
1.重结果轻过程
很多学校对评估认识不够准确,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评估工作是常态的、长期的。表现在:迎评时,学校评估工作开展地轰轰烈烈,成立了评建办,宣传到位、氛围浓厚;但专家组一离校,评建办随即撤销,评估时的良好工作状态也随之放松。按照评估规划,下一轮评估时间来临前,学校再次启动评估工作。可见,学校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评估,评估缺乏内在自觉性。
2.重硬件轻软件
软硬件关系把握不当是普遍现象。评估发现,很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硬件条件好的学校注重展示校园面积、办学规模、设备设施和投入经费,弱化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差的学校则想方设法凑“指标”,努力达标。从评估结果看,学校硬件基本达标;但在师资队伍、课程改革、质量监控等内涵建设方面,缺乏相应的目标、计划、长效机制、评价等保证体系。3.重理论轻实践
很多院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具体表现在:一是从专家现场考察的听课记录表看,理论课评议成绩基本为a等,实践教学评议成绩主要为b等;二是从不合格二级指标统计情况来看,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顶岗实习不合格占比相对较高。
4.重形式轻实效
个别学校迎接评估,突击制造材料,填报虚假数字,大会小会不断,干扰了正常教学工作。评估气氛紧张,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引起师生的反感甚至厌倦。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做法,违背了评估初衷,影响了学校工作。
(二)评估指标过于单一
现行的评估指标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即各省的评估指标主要按照教育部2008年印发的评估方案执行。也有省份,如安徽省在教育部方案基础上,制定了本省的评估指标。评估指标统一化,“一盘棋”的做法,有利于专家实地考察,在前两轮高职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评估指标高度统一并不科学,也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没有充分考虑区域、行业、校际、公办民办院校的实际,更无法兼顾综合、医学、师范、林业和艺术等不同类型院校的特点,指标缺乏区分度,无法体现学校差异性,改进建议不能有的放矢,评估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成为空谈。
(三)评估主客体关系尚未理顺
一般认为:评估专家是评估主体,被评学校是评估客体。因此,学校被动迎评成分较多,评估主动性、积极性不够。评估方和被评估方在思想感情和心态上,常常处于对立状态,由于人为等原因,一些评估信息受到怀疑,使评估的信度和效果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评估的作用[1]。事实上,学校和专家都是评估主体,客体是人才培养工作。突出评估专家的主体作用,是主客体关系尚未理顺的表现,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高校开展评估工作的自发自觉性缺乏,常态化内部评估无法实现。
(四)评估专家队伍不够优化
一是专家结构不合理。人员组成相对单一,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偏多,行业企业和外省专家均达不到30%,缺乏用人单位、一线教师的有效参与。二是专家安排不够规范。专家大多为省内高职院校负责人,省内院校之间平时的学习和交流本就频繁,专家与被评学校领导互相熟识。在评估反馈时,“讲人情”现象不可避免,对发现的问题可能会避重就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三是专家培训力度不够。有些专家对高职教育特点和运行机制缺乏了解,对评估指标内涵把握不准,宽严不一。
(五)评估长效机制不健全
评估目标是否实现,取决于学校整改的力度、深度和广度。现在的评估工作,重视预评估和专家进校考察,而对被评院校的整改回访工作重视不够、开展不多。各省的评估文件上都提出要按时报送整改方案等整改工作要求,但是不能有效落实。以安徽省为例,虽然相关文件对整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学校落实不到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回访、监督也不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尚未形成评估――整改――反馈――整改――回访监督――促进评估的长效机制[2]。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改进方向
(一)坚持质量为本,引导高校内涵式发展
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在校生数的迅速增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也面临着严峻考验。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声誉的载体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3]。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评估导向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建设”,从“硬件建设”转变为“软件建设”,从“重在建设”转变为“提高质量”。保证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一轮高职评估的根本目的。一是引导高职院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依法自主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引导高职院校充分认识评估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硬件与软件、理论与实践各方面关系,重视过程,淡化结果,突出内涵建设。三是引导高职院校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以学习心、开放态接受评估,把精力投入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把评估要求融入学校日常工作,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突击训练,不干扰师生正常工作与生活。
(二)实施分类评估,促进高校特色发展
坚持“一校一策、一校一尺、一校一色”,引导高职院校立足地方、面向市场、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各安其位、彰显个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是调整评估方案。将高职院校分为两类:新建(升格)高职院校、参加过第二轮评估的高职院校。针对这两类学校,分别制定评估方案。第一类学校实施认证式评估(即“合格评估”),第二类学校实施审核式评估(即“个性评估”)。二是调整评估标准。合格评估继续沿用教育部制定的统一标准;个性评估在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个体差异基础上,制定弹性灵活的审核范围。以安徽省为例,高职院校个性评估重点考察五个度: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和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全面评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情况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 [4]。具体操作上,按照教育部高职院校类型划分方式,同类学校分为一组,便于专家统一尺度,规范操作。三是调整评估结论。合格评估给予认定性结论,分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个性评估结论不分等级,主要分析被评院校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
(三)探索放权分权,强化高校主体地位
积极探索放权分权,明确不同评估主体权责。一是深入推进“管评”分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逐步放权,主要负责制定高职评估方案、标准和规划,统筹管理评估工作;评估具体事宜由具备教育评估资质、社会认可度高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同时进一步发挥社会公众的咨询与监督作用,保障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近几年的安徽高职评估工作由省教育厅委托安徽省教育评估中心实施,效果良好。二是强化高职院校评估主体地位,完善院校内部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内部评估是院校为实现质量方针、目标,而运用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阶段、各环节进行全方位评估的制度[5]。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评估机制,要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依托,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为主要内容,以“自亮家丑、自找软肋”的方式,促进学校发展。这些举措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实现多元参与,优化评估专家队伍
评估工作的效度取决于专家的水平。建立高水平的评估专家队伍有三种途径:第一,优化评估专家队伍。专家组实现多元参与,由具备丰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专任教师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与外省专家均不少于1/3。多元参与,还意味着参与评估的专家不仅是教育相关领域人员,还应辐射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生关系的社会各方面,涉及用人单位、学生代表、家长、社会公众、举办方等,从而使评估专家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坚持多元,评估结论才能实现客观、全面、科学。在具体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背景、性别、区域等因素,实现全方位交叉评估。第二,加强专家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选派专家参加教育部培训;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如开设高等教育评估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举办高教评估培训班;每次专家进校评估前,召开专家培训会,安排参加过教育部评估、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现场培训指导。第三,开展评估研究。鼓励评估专家和高校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估研究,不断提高专家水平。
(五)注重整改回访,建立评估长效机制
建立评估长效机制是保障评估工作有序运行,评建结果有效落实,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其重点是完善整改回访工作。评估工作,从方案制定、专家遴选、评估实施、学校整改到监督回访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每个环节执行到位,才能形成评估――整改――反馈――整改――回访监督――促进评估的长效机制。针对整改回访环节重视不够的现状,要做好两点:首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重视整改回访环节,加大对学校整改工作的检查力度,实现由注重评估结果向评估结果与整改结果并重转变。同时,将学校整改情况与质量工程、科研项目评审和评先评优挂钩,对整改不力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逐步引导学校重视整改工作,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其次,评估回访专家组尽量安排原评估专家参加,更利于查找问题;简化人员、流程和时间,专家组3~4人,时间1天,主要通过审核数据平台、听取整改汇报、深度访谈、走访等形式,对学校的整改建设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重点督查被评学校以评促改的落实情况,特别是专家提出的问题改进情况。
(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评估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成为新常态。高职评估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营造高校重视自评、正确对待专家进校评估,社会全力支持评估,政府正确引导并服务于评估的氛围,着力构建诚信评估、阳光评估、公正评估、务实评估的评估文化,实现由“要我评”向“我要评”的评估环境转变[6]。一是加强高等教育评估政策法规的建设与宣传,实现依法、依规评估。二是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基础上,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监控机制,强化被评学校和评估专家对评估规范、纪律文件的落实,实现规范评估、廉洁评估,营造风清气正的评估风气。三是加强评估正面宣传和引导。积极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和评估结果公示制度,实现评估全过程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减少社会公众对评估产生的不必要误解。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正确认识评估,形成全社会了解评估、支持评估的舆论氛围,为高职评估在我国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