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力求高效的新思考

时间:2019-05-13 03:2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力求高效的新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中力求高效的新思考》。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力求高效的新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力求高效的新思考

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自己微不足道的见解,或许算不上独特,但它却是我的鲜明感受。下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一、长文短教求高效

在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课文较长,课时又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样求得课堂教学的短时高效呢?经过和教师们的研讨,我们明确,要从提质增效的角度出发,克服面面俱到、求全求细、蜻蜓点水式的常规教学。对于每篇课文的教学,我们要大胆取舍,选择好切入的角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突出特点,真正实现减负增效。长文短教势在必行,在这里,我想从以下两方面来说。

(一)抓重点句品读法

小学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课文中的点睛之笔,能起到深化课文主旨,升华人物情感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领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去细细品读用词之准、仔细揣摩写法之妙,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面五星红旗》一文中第10小节:“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句话具体写出“我”爱国旗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研读,从中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由此引出了文章结尾一句,深化了主题:我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外国面包店老板的尊敬,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这样一来,教路、学路清晰,重点突出,给学生的印象也深刻。

(二)抓中心句辐射法

小学教材中很多课文的中心句特别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紧紧围绕中心句引导学生展开研读,不但能引领学生品读出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还应引导学生揣摩出“是怎样写”的。这样就能很好地做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的有机结合。

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盘古开天地》。学生预习后找出中心句:“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然后围绕这一句找出关键词――创造:由此引出问:①盘古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②盘古献身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做者是怎样写出这些变化的?这样便产生了由感悟中心、品读内容、深化主题的教学思路,减缓了理解坡度,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以上是我对长文短教的两点看法,当然了,也许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二、精心设计求高效

(一)精心设计导语,让教学兴趣盎然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简洁、妙趣横生的导入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入语的设计一般可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开门见山法,即上课伊始教师直接导入新课,减少迂回。这样的导入一般适用于学生熟悉的课文材料或学生有充分预习基础的课文教学。

2.谈话导入法,即上课前教师可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进行谈话。如《掌声》一课的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回忆:你在什么时候获得过掌声?因为什么事而获得掌声?你曾因为什么给过别人掌声?由此引出: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掌声是送给谁的?为什么?

3.故事导入法,即上课前由教师或安排优秀学生准备好所要讲的故事。上课伊始,就开始生动有趣地讲起这个故事,故事可以讲完,也可以讲到悬念处戛然而止,然后马上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小学生都喜爱听故事,所以故事导入法对于那些故事性强,引人入胜的文章很适用。

导入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它能使一节课充满情趣和活力,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伊始就处于活跃的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导入语的设计既要注意它的抒情性、新颖性、简洁性,也要因文而异,注意贴切、自然,切忌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总之,导入是一种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有心,要用心。

(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让教学富有实效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究,真正实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一核心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充分了解单元教学重点、认真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收获。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们就可以结合课题,引导学生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是富饶的?”来进行探究品读。又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我们可结合重点句“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来设计探究的问题:“课文是怎样写出‘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样就由引导学生“感悟内容”走向“揣摩写法”。

(三)抓住想象空间,让思维生花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细节描写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升华。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我抓住课文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当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一股清泉后又会有怎样的奇迹发生?”这样做无疑就培养了学生想象的能力。这个问题出示后,孩子们个个陷入了沉思之中,片刻,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新奇的想法。

三、以读为本求高效

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以读为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读通、读熟、读懂课文。要把“正确、流利”做为保底工程,要求全员达标。把“有感情朗读”做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充分的感悟之后,再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扎实达成。

比如,在《盘古开天地》中“关于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这一段话我分两次出示给学生:第一次出示我用两种颜色的字体,是教师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来读;第二次出示,我采用了三种样色的字体,把红色字体的献给男同学,绿色字体的献给女同学,蓝色字体的留给我自己。师生合作朗读共同感受这段文字的美妙。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朗读,不但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还能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锻炼朗读能力,让学生在师生合作中,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每个学年之初,我都抓住“读”的指导不放松。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学生的朗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许多学生一开口就是纯正的普通话;一朗读,就能声情并茂。本学期我班推荐的两位同学,在总校举办的朗读比赛中,“语惊四座”,一举夺魁。听着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又是一种何等美妙的享受!

四、自主预习求高效

为了真正实现“先学后教”“学生不学就不开讲”这一目标,做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好习惯,掌握预习的好方法。这里我只就低年级预习能力的培养――“四读法”做一下简单介绍:

1.初读课文,要求标出自然段序号,借助拼音读全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可以请教学习伙伴。这一环节要求达到:正确朗读课文。

2.再读课文,要求读完文章后,在文中圈出生字,把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这一环节要求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三读课文,要求第三次读完文章后,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这一环节要求达到:读懂课文。

4.四读课文,要求第四次读完文章后,试着提出一些问题,试着解答课后问题。这一环节要求达到:学会思考。

我给每个学生印发了一张“四读法”贴在语文书的扉页上,每次预习课文的时候,学生先看一看该怎样预习,而且学生回家后,家长也可以根据这种预习方法指导学生预习,让预习落到实处。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读书比以前更自信了,回答问题不像以前不着边际了,教者感到轻松多了。

(责编 闫祥)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三明学院附小 刘颖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情感体验。正因如此,学生的一些思想火花常常让我为之一惊,也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为了鼓励孩子们大胆展开想象,在课后我精心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以后,它会怎么想?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想象到青蛙后悔自己目光短浅,再也不回井里去了。但是有一个孩子却这样说道:“青蛙不听小鸟的劝说,还是坐井观天,回到井里去了。”我一听,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见那孩子看着我,说:“刘老师,我觉得青蛙跳出井后,看到天虽然很大,但是周围的环境太差了,天也不全是蓝色的,我爸爸说大城市的天都是雾蒙蒙的,空气也不好,井外动物虽然很多,但是很可能会被人类杀掉,太危险了,还是呆在井里好,水清清的,还有小雨小虾和它一起,过得更开心。”听完他的话,我顿时感慨,这年仅8岁的孩子内心世界竟是如此丰富,他的眼睛如此锐利,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现象。同时,他的这一想象也为我了敲响警钟,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求学生只能答出老师希望的答案。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还要给学生自由飞翔的翅膀。

《龟兔赛跑》这则童话故事家喻户晓,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学兔子骄傲自满,要学习乌龟的坚持不懈。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我们也是这样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的。大家都不曾怀疑过。但前不久,我看见一篇文章——《父亲的礼物》。文中讲的是儿子要参加一场足球赛,父亲为了鼓励儿子,就提醒他不要学《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应该像乌龟那样有耐心,有毅力,没想到十岁的儿子回答:“乌龟能赢兔子是它运气好,要不是兔子睡着了,乌龟再怎么有耐心,再怎么坚持,最后也是输。”这位父亲也是一名老师,他哑然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他,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从未引导学生思考过。可见,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问题:思想上一成不变,教参中怎么写,老师就怎么教,前人怎么教,我们也怎么教。没有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同时,思维定式也让我们自己束缚住了自己,束缚住了学生。

新课标在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尊重主体,多向思维,课堂才能充满活力,鼓励质疑,共同解决,课堂才能 五方八位,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尊重,多思考,多引导。让孩子们更加体会到学习,阅读的乐趣。

第三篇: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1.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能力

1.1要懂点书法,把字写好。老师要敢于说:“看我写。”书法,能表现人的修养,表现人的气质。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因为一切艺术的核心都是情。

1.2要会朗读。老师要会朗读,备课要备朗读。老师要敢于说:“听我读。”教师要范读,翻开课书,让学生听到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声。很多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些呢?教师没有把课文读好,自己尚且感动不了,怎么能感动别人呢?“朗读文章――这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读得好,文章就成了老师“自己的”,学生就能把老师看成是作者,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大秘诀。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2.语文知识教学要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如: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组织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按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并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要复习前面所学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读法;最后,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如: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首先,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包括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和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其次,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学生学习领会。再次,要组织并督促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新学习情境中,即做到面对适当条件就能立即作出反应。最后,明确教学效果强弱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如:写作文时选择适合的写作方法,选择表达个性的写法,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节处作细腻描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看学生如何观察,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还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仿效,如:教师是如何写作的,有哪些技巧等。最后,评价教学效果时要看“学生会学习”的情况。

3.简单解读课标

我认为语文本来就不是复杂的东西,课标应该是大家都看得懂的,是简单的。

我自己看课标,发现自己能看懂,回头看一些杂志发表解读文章,与自己的理解往往并不完全相同,我们提倡学生要个性解读,老师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解读。

4.以“读写联动”的方式展开语文阅读教学

读写联动要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目标巧妙练。一般来说,中低年级以模仿为主,在规范的基础上表达出真实想法。当然,模仿只是手段,创新才是最终目标。因此,高年级时,应在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运用中,强调思维的独特,让学生潜心触摸语言文字,一方面接受情感熏陶,另一方面揣摩表达方法,巧妙地把知识训练点融合在文本的感悟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感受到理解,再到积累、运用的过程,使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有机融合,让学生言意兼得。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读文中紧扣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感悟慈母深情,体会到作者如何表情达意的方法后安排学生练笔――运用刚才读文中学到的“外貌、动作、语言”等人物描写方法,用三两句话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慈母情深”。在“自主选材,抒写母爱”的语言实践中学会表达,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写字指导要到位,要加强板书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有时可以“无师自通”的话,而小学生写字,入学儿童大多是零起点,一定要“有师指导”。在课改实验中,有的老师对指导写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软任务,教学时间不够,往往就把指导写字和学生练字的环节省掉了;有的老师虽进行指导,但指导不利,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展示写字的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写字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字写不好,就没有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老师的板书字不好,就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从修订大纲到课程标准,都十分重视写字,强调打好基础,包括“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体现了加强写字、提高写字质量的指导思想。加强写字,一要从思想上重视。电脑时代仍需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这不仅是交流的需要,还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二要以身作则。语文教师一定要练习就一手规范、美观的板书字。

6.有效活动

有效活动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思想的碰撞,整合各种好的想法,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可以流于形式。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教师要考虑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讨论的价值。(2)教师要做好小组成员数量的分配,考虑各成员间的个性差异,提出具体的合作要求和秩序,还要安排好合作的次数。(3)把握好最佳合作时机。教师可在创新处提出合作学习,在出现疑难问题时合作学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时合作学习,在需要发展发散思维时合作学习。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自由阅读教学思路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由阅读教学思路思考

【摘 要】

阅读成为传统小学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驱使下,学生循规蹈矩的按照老师的安排学习,把语文学习变身成单一的阅读,不能深入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样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以及个人修养的提高是没有帮助的。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对教育的不断深入,使自主阅读的理念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受到语文教学的极大关注,下文是笔者根据自身教学总结的经验,针对小学语文自由阅读教学理念问题进行的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由阅读 思路思考

自由阅读理念就字面意思来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并不能说出它的具体含义,自由阅读,就是让学生遵循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资料完成阅读。自由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要对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推崇,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

一、自由阅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老师们都清楚地明白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授课效率的有效方法。自由阅读就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图书,小学语文通过自由阅读,让小学生在语文学生过程中感到放松,就改变了他们对语文课堂枯燥的印象,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兴趣,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

在古板的就教学课堂中,学生一直丧失主体地位,成为老师容纳知识的盒子。单单在单一词语和句型的解答练习中,学生的能力是得不到加强的,这样的课堂环境由于枯燥会使学生丧失原有的学习热情,达到反效果。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在语文的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留下自由阅读的空间,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语言的艺术中遨游,深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一个好的学生应该拥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由阅读让学生充分了解书中所描绘的环境,把自己看成作者,对问题换一个角度来看,可以更好地解析问题,以及作者所创造的语言和环境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这种环境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就进入到学习状态,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自主解答问题的能力提高,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解放,更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4.有力与学生审美感的提高

读书不仅能净化人们的心灵,也可以使人的人格得到升华,阅读成为学生提高个人品味的重要途径。自由阅读更是让学生广泛接受知识,接触新鲜事物的有效方法,从而提升自身修养,丰富阅读经历,扩大知识面,见过的多了,审美感也随之提高。这样不断的增加学生的美感,学生对于学习其他知识也将会抱着一种审美的态度去学习。

二、小学语文自由阅读的有效途径

1.教导学生会读书

自由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资料,但又不是一味放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引者,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同时不要走上坏的阅读之路,使学生形成健康自主阅读习惯。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进行合理推荐,形成和谐自主有趣的教学课堂。

2.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即使学生处在自由阅读的时间里有充分的自由决定自己阅读与学习的内容,老师也不能对此毫不关心。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课外活动,以此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督促与监督,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与思想上的变化。例如开展“读书分享会”“读书笔记展览会”,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来对学生自由阅读加以限制,使学生不要偏离健康阅读的轨道。

3.放宽对学生自由阅读内容的限制

自由阅读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理解,自主判断。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要过多干涉其中,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候帮助学生查找所需要的资料,这样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自由阅读过的成功。可以采用竞技的方式,让学生们结成小组,或者一个人的,轮流用不同方式进行儿歌的诵读、歌唱,对表现好的小朋友,给予棒棒糖之类的小奖励,让小朋友在竞争中获得独特的乐趣。

4.多交流,多沟通

老师的任务并不是在学生选择的了资料后就结束了,因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应该既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给出明确的答案,再加之一些心灵情感上的沟通,使学生的学习情感丰富起来,老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心理多加关注,通过心理情感了解学生所需要的知识类型,让学生感受到理解与被关爱,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小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小学语文教学是他们打好良好基础的第一步,总的来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是自由阅读,不仅使学生阅读经历丰富起来,还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加之学生心理情感上的丰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自由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晓利.多一份自由,多一种想象――浅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青年文学家,2011(24)

【2】沙小莉.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2(7)

第五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 的几点思考

安宁市实验学校 杨国丽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

几点思考

常听身边的语文教师这样慨叹:语文教学,难!难!当一个语文教师更是难!教语文越来越难!真是爱恨交加。为何有这样的感慨?是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各种方式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搞得我们教师很茫然,语文课真的不知如何上了,太复杂,高不可攀。

有这样一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茅塞顿开:曾有人问他非常崇拜的一位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回答:“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太对了,为语文课剪枝,留下主干,剪除多余的侧枝,删繁就简,教师在课堂上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培育主枝上,那么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定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可是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主干呢?著名教育家、语文大师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有人会说,人的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语言可以自然习得,不需要正规训练。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研究显示:正常的幼儿,一岁以内开始学话,七岁左右,基本掌握了母语。六一七岁幼儿语言的发展状况是:掌握的词汇可达2500—3000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法结构形式(单句和复句),能说长度为15个字的句子,内部语言开始产生。以上研究说明,人的语言能力或者说仅限于口头语言能力,可以不通过有意的、专门的、系统的训练自然习得。但是这样的语言能力,还处在语言能力较为低级的层面,没有人会认为这就是语言能力的全部。口头语言可以自然习得;书面语言则不可能自然习得。因为读书和写文章的技能不会与生俱来,不经过专门的系统的训练,学生就不认得字、不会写字,字不认到一定的数量,不写到一定的数量就无法阅读和作文。

一、重视阅读,让校园书声琅琅。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它特别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朗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读、写训练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朗读更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材料、积累词汇,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情感的理解。当今小学生的读写能力不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课上读的训练太少了,一堂课老师讲读课文,变成了老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忙于应付回答问题,在这一问一答中,教师强化了分析,淡化了训练,从而造成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学完了,而此时好多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顺畅,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训练形式的花哨,轻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只搞花架子,只注重形式,华而不实,一会儿自学,一会儿小组合作,一会儿看大屏幕投影,甚至演、唱、画都搬进课堂,表面上看来热闹非凡,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效果很差,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学生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没捞着。如此这般,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安下心,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认真地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呢? 记得曾有人说:“文章自得方为贵。”实在是太有道理了,我们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学期的一本语文书,学生都捞不到细细读、细细体会、熟读背诵,哪能肚里不空空?写作哪来的语言材料、丰富的词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读的训练摆在第一位,要使课堂书声琅琅,真正让语文课姓“语”,使语文课成为语言文字训练课。

二、品词品句,体会词语间细微的差别。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式,是学习语言的首要任务。小学生学习语言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实现的。因此,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词 语、句式。课文中的新词汇应该让学生吸收、积累;课文中新出现的句式应该让学生熟悉,内化。这样才能丰富学生词汇,提高语文水平,发展学生的语言。然而,目前的教学仍然大量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往往是里面的思想内容理解了,语文知识也学会一些,但是课文都没有读熟,课文中的词汇,句子在脑子里印象不深,甚至没有什么印象。

语言文字的训练应从低年级甚至学前教育抓起,形成一整套训练体系,不同年龄、年级有不同层次的训练内容、标准。初入学的儿童因为掌握的词语少,且不熟悉不理解词语,我们从教学开始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使之真正掌握理解词语。如学“田”字,借助田地里绿绿的禾苗被“十”线分开而呈现的“田”字,让学生形象地识记字形,仿佛置身于田地之中,理解“田”地里生长秧苗,收获粮食,此时让学生口头扩词便容易多了,水田、稻田、田地等,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扩出词语的意思,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来教学词语,则使词语伴随着形象与情感出现,即便于理解又容易加深印象,从而使词语“鲜活”地储存于儿童的词汇仓库中,运用时就能“召之即来”。如此下去,学生再也不会词语贫乏,肚里没东西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找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结合点,把词语形象生动地储存于学生的头脑中。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由于草原距离我们这个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文中“翠色欲流”和“轻轻流入云际”这两个词语产生了疑问:“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此时我鼓励学生 的发问,并引导他们细读课文中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限,望不到边际,像绿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得鲜亮,微风吹来,绿色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草色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的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地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让学生体会意境,领会字词,这是重要的一点,不能表层滑过,打擦边球,教师这样一步步地引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才真正使学生积累了词汇,体会了词语的意思。另外,还要借助情境掌握句式,使学生的表达丰富多彩。

造句也是品读词语和句式训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指导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句? 生:菜子结得多饱满,豆粒长得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一挺,头微微昂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 “饱满”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颗粒丰满,二表示精神充足。此时如果单纯使用抽象的语言,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法真正理解 的。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运用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精神饱满”就是昂首挺胸,双目有神,这样理解就够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造句较易陷入范句模式。其实,有时候学生造不出有新意的句子并不是学生不动脑子,而是头脑中没有适合与表达的客观事物,缺乏造句的基本素材。斯霞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昂首挺胸,双目有神的动作,填补了学生感受上的空白,给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情境,提供了造句的素材。于是“老师精神很饱满”就脱口而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步到位。

除了以上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换词换句,让学生掌握较多的近义词„„只要我们教师做到精心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步一步地精心指导,就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词语,熟练的运用词语。

三、兴趣是进行训练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方法,把学习的兴趣引导出来。例如在一年级进行拼音教学时,如果在课堂上总是让学生直着嗓子拼读音节,对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很枯燥的,时间稍长,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就差。反过来,在拼读音节时,适时采用“送信”的游戏来组织教学,师生一起念儿歌:“叮铃铃,叮铃铃,邮递员阿姨来送信,什么信?拼音信。”老师扮邮递员阿姨,一边念儿歌时一边将一张张拼音字母卡送到学生手里,接着教师拿着不带拼音的方块汉字。如“上”字,拿到“Sh”和“ang”的同学就走到讲台前,然后再由拿 到“”调号的同学来标调“shang”----上,齐读一、二遍,然后再换另一个。这样儿童拼音节的兴趣就油然而生。

反之,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这样肯定会事倍功半。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语言文字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好之”“乐之”,当然就“爱之”,爱读是多读的必要前提,多读则是爱读的必然结果。从学完汉语拼音以后,最重要的不是要让孩子读多少书,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书,跟书交朋友,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大都爱听故事,表现欲强的特点,可以借着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来交流看故事的情况。最后,语言文字兴趣积累要逐渐升华为审美积累。审美积累才是一种恒久的有强大内驱力的语言文字积累。

四、注重教学中“口语交际”的训练。

口语交际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亮点,整合了听说能力,凸显了交际的情境性和互动性。提口语交际,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提口语交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过去听话、说话的训练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教师往往不够重视。更主要的是过去的训练方法存在与生俱来的缺陷,练说话就是一张或几张图,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和言语交际实际,故而根本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效率可想而知。现在提口 语交际,指出了训练听说的主要途径就是言语交际活动,而并非“纸上谈兵”。另外,听与说有时是单向的,但口语交际则是双向互动的,可以是师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助于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这样的教学势必能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孩子作文的开始,忽视不得。五、一定量的语言积累促使语言技能的形成。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不少,这些文章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各种形式的语言应有尽有。语言没有一定量语言的积累,则无法形成语言技能。语言的积累,既是对具体的、个别的语句的积累更是对各种语言现象和句子形式的积累,这种积累是更高层面的语言积累。如果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语言熟视无睹、反应麻木、迟饨或仅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缺乏敏锐的感觉,那么他就很难形成语言技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累,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对低年级的阅读,也有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积累总量不少于5万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诞生,舆论的导向已将积累放在凸显的位置来看待。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我认为只有读得多,记得多,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六、语言训练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不是无意言。”有人读《落花生》,仅 理解为对花生的赞美,有人却由此悟出做人的道理;有人学《白杨》,仅认为是对一种高大挺拔的树木的描写,有人却能联想到默默奉献的边疆建设者。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感受能力的不同。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是语文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过:“至于文字训练,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传统的教法往往是由教师将词句的含义告诉学生,一味地让学生记背,以应付考试,而不引导学生去体味,由此下去,不仅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相反会更迟钝,脑子里死背的词语也在应用中不会使用,所以要重视训练学生体会,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意境。”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课文详细叙述了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的外表,内心活动却没写,而教学时又必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邱少云的心理。因此,提问时,先问:在座同学中有没有或身体其它地方被火烫过的经历?当时什么反应?(学生会回想起当时缩手喊痛,或刻骨铭心的巨痛),接着引导学生说:但邱少云不是被火烫,而是被火烧,不只烧了几秒中,而是半个多钟头,那是啥滋味?进而让学生体会:邱少云所忍受的是我们无法想象、无法说尽的痛苦,但他趴在火堆里,像千斤巨石,没挪一寸地方,没发一声呻吟,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一种意志?这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邱少云在烈火中被困的事实获得强烈的语感,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语感虽然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复对各式各样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反复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并积淀社会、自然和人生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就会逐 步从肤浅、狭窄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可以说,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自觉能力正是语言训练的灵魂所在。

语感在听话、阅读、说话、写作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在听、读时表现的是理解功能;在说、写时表现出的是遣词造句的功能。如在写作时,有时需要反复斟酌、推敲,但更多的时候是想说(写)什么就自然而然地说(写)出来了,而不是靠临时现想有关的语言知识或事先想好每句话的结构、语法成分以及用哪些修辞手法来说(写)的。这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他平时对语言的感受、理解、积累的结果。在这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中,哪些词语使用得不够恰当,哪一处不够顺当流畅,哪些地方表述得不够尽情尽意,都会自然而然地加以调整和修改,这些都不能不归功于语感的遣词造句的功能。

希望“语言文字训练”这棵树茁壮成长,硕果累累!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中力求高效的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中力求高效的新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梁玉芳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致力于学习方式转变的种种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品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课堂(5篇)

    品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课堂 【摘 要】所谓“高效课堂”即在最短的时间里,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每??学生都有锻......

    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仓小——蔡群 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思考 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四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古诗在文化的传承中占有者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同样需要教师找到......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思考 【摘要】文字是民族文化及其历史最有力的传承载体,是文明延续的基石。所以识字教学不可轻视,小学教学必须注重识字教学的教育。教师不仅要教小学生识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设计高效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设计高效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五个方面的讲解、剖析,提出了“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高效堂”的观点。首先引入介绍设计高效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高效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高效教学 培训教师:申琼 培训时间:2017年3月20日 参加人:全体语文教师 内容: 从古至今,古诗词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

    关于如何打造小学二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

    关于如何打造小学二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 从事小学二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已经将近两年了。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我经常会去听学校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