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市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时间:2019-05-13 03:0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连州市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连州市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第一篇:连州市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连州市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负责人:李嗣林

第一阶段名称:准备阶段 本阶段研究时间: 2016.8-2016.11 总起止时间:2016.8-2019.7 课题组成员:李嗣林

刘竣、曾颖嫦、邹学春

2016年11月30日,我组审报的清远市级课题《连州市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获得了立项批准,这使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信心倍增。为了更好推进后续工作,先将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第一阶段已达成的具体目标

1.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本课题进行了客观有力的论证,撰写了合理的课题研究报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使立项报告得以顺利审批。

2.成立了一个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创新精神的课题组成员,保证了课题在第一阶段顺利实施。

二、第一阶段研究对象与方法 连州市高

一、高

二、高三全体学生 问卷调查法、收集整理法、总结法。

三、第一阶段采取的研究策略 1.调查连州市高

一、高

二、高三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现状、摸底地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情况。2.撰写了调查报告。

四、第一阶段取得了部分卓有成效的研究 准备阶段(2016.8-2016.11)

1.认真学习了《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地理教学法》等等理论书刊,加强了校本教研,全体成员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围绕乡土地理教学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和探索为本课题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加强了课堂中采用乡土地理及生活实践活动的探索,开始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初步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慢慢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际应用能力。

3.全体成员积极讨论了每个单元、章节,准确的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在备课的探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融合、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均取得了初步成效

4.积极组织课题组教师查阅了相关的乡土地理材料,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5.在高二开展了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兴趣小组活动,初步推动了乡土地理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6.在高

一、高二开展了问卷调查。

五、目前已经达成的主要任务

1.完成选题立意,收集了许多文献资料,做好了问卷调查、分析,进 行了课题论证。

2.成立了课题组,组织大家学习了有关资料,充分认识了课题研究意义及要求,讨论并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3.完成了课题申报书,做好了开题准备。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合理分工,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优势,让每个人的工作顺利进行且有成效。

六、具体落实 9月份,10月份:

1.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真选择了课题研究主题。2.收集文献资料,做了广泛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课题进行了充分论证。

3.成立了课题组,组织成员学习了相关理论,完成了课题立项申报、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方案等等。11月份:

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查找、学习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提高了大家的理论素养,也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七、课题组成员在第一阶段分工 1.第一阶段计划总结撰写(李嗣林)2.教师问卷调查、分析(刘竣、邹学春)3.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刘竣、邹学春)4.理论学习材料整理(曾颖嫦)

5.关于课题学习心得体会(李嗣林、曾颖嫦)6.收集、审核、整理以上所有资料并上传(李嗣林)

总之,通过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不但学习了很多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大胆的进行了实践尝试也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收获,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再接再厉,做好各项工作,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在实践中。

第二篇: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的深度融合

地理学科是一门抽象的、空间感极强的、现实性更强的、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总是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早已不适应现代的地理教学,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直观,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并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应该按照各自的知识体系特点进行无缝融合,所以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还需谨慎。

首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一味的演示,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会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观光客”,而教师却成为了地理课堂的“导游”。我们只有深入到教材里面,把教材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让课件彻底为内容服务,为学生服务。

其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尽量控制好教学节奏。信息技术使用的最大弊端就是知识点转化太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不能很好的做好课堂笔记,失去了课后复习的课堂笔记,也就无法系统地进行课后复习,最终导致课堂低效。如果采用板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将重点知识罗列在黑板上,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记录和思考,这样既能使重点得到突出,也能使重点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了强化,大大的提高我们课堂的效率。

第三,课堂的设计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记生搬硬套。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仅仅从网上下载几个,简单的组合一下,自己的思路完全跟着别人走,自己要讲的东西无法很好的融入到课件中,这样课堂效率就大打折扣。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课。因此,课堂的设计应该是我们自己设计好的,充分融入了我们自己的思想的,这样课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才能真正地做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总结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阶段总结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程”作为20世纪末的新生事物,以不可抵挡之势来到了我们身边,我校的工作内容也顺应时代的发展,悄然发生着变化。自上学期认识“微课”、制作“微视频”、使用“微视频”之后,这种用时短,知识点集中,表达简洁生动,形式新颖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依托和凭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特别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有了重复学习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学期,我校又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探索与研究。我校教师认真参加培训学习,积极查找资料,内化吸收,并与同组老师交流讨论,提高认识与实践能力。现就本学期的翻转课堂及微课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积极接收新鲜事物。

了解到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的授课搬至课外,通过老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将课堂时间用于小组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对课前学习的内容开展深层次讨论。翻转课堂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翻转的形式多样,课前翻、课内翻或是课后翻,都遵从教学目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为“翻”而翻。自主学习单的精心设计,微课知识点的选择和微视频的制作是实现有效翻转的前提。

二、精心选题,实现有效翻转。

通过微视频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再拿到课堂上讨论,提升理解。在课堂上展示,拉近了学生与微视频的距离,让师生共同感受翻转课堂的魅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再通过展示交流,指导学生运用到课后作业中,实现课后翻转,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难点,读写练都在课内完成,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前翻、课内翻、课后翻与微视频自然结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一次或多次观看微视频,有充分的时间自学相关内容,还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老师进行沟通,实实在在完成学习目标,实现了相对个性化的教育。也正是因为课前充分有效地自主学习,他们在课堂上的互动更为积极,更为高效,教师也就有机会指导学生完成读写方面的拓展训练,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学生们在交流时彼此帮助,互相学习,协作能力得到同步培养。

通过学习,教师们对翻转课的具体操作、运用的形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相对于过去手把手的指导更方便,高效,对教材的处理紧扣课标,练习设计可操作性强。将翻转设计与教学内容巧妙融合,努力实现学生更加个性化的学习。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研究的目标: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通过研究,调动学生学好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3、,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相整合的路径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水平。

研究的内容:

1.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物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研究。

多媒体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研究: 教师主导:设疑激趣→示范指导(或启发引导)→组织讨论→组织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讨论猜想建立假设→设计交流模拟探究→合作探究记录数据→意义建构交流评价→迁移应用联系实际。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生物的实验教学提供虚拟的实验空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的研究。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研究。网络环境为生物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形式。例如:通过网络进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社会调查;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制作生物电子报、编写生物小论文、设计实验等,通过网络环境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活动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丰富了活动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搜集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为一体,创设出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生动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动情入境,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奠基。2.加大知识信息容量,促进师生多维有效互动。

在信息技术下的生物课堂中,这种参与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诱发主题相关的情景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反复浏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的有吸引力的、可操作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趣和特点进行探究……信息技术是为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有益学生发展的;学生的参与能使技术与知识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3.注重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生物学的有些知识不是一定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得到的,可以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品质,其间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设计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第五篇: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

摘要: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应用,为地理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发展,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本人充分借鉴其他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自身教学情况,总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进一步探索适应中学地理教学要求的方法,使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地理日常教学当中,将极大地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真正做到将信息技术融合进地理课程的每一部中,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多元化;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

现代化教育技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悄然走进了地理课堂。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二者的整合应用就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甚至掀起了一场教育的革命。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将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应该按照各自的知识体系特点进行无缝融合[1]。地理学科是一门抽象的、空间感极强的、现实性更强的、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它总是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因此传统的黑板式讲授教学方式早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初中地理教学,把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整合是一件顺应潮流的事情。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完美的结合这一重大课题就落在了每一位地理教师的身上。

一、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整合中的误区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上,总体情况是:定位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科学,缺乏整体考虑;硬件投入大,使用少;教学往往只限于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应用较少;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较多,常规教学偏少[2]。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对象就是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俨然已经成了教育信息资源的标志和代言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也就是开发多媒体课件及应用。信息技术引入地理课程教学被表面化成了制作多媒体课件。可这是我们教师的一个普遍的误区。因此我以多媒体的应用为例阐明我的观点。

(一)“蜻蜓点水”式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很多教师为了追新,一上课就使用多媒体,有时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明明大屏幕上显示课件,教师也依然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全然不理会课件的存在和学生的感受。这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就叫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的现象着实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就如“蜻蜓点水”,将信息技术留在了“水表面”,不曾深入整合。

(二)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 观光客”

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视觉、听觉、感觉的全方位冲击,索性将一切与本节地理课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全都用上。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如同走马观花,确实是热热闹闹,可实际上,学生们对于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几乎没有印象。同时这种情况在授课时,因受时间的限制,教师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请问这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把“人灌”改为了“机灌” [3]。我们教师成了地理课的“导游”,而学生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观光客”。

(三)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有些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授课时,只顾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整个教学过程就像是座位上被黏上了万能胶水,不能移动。教师埋进课件里,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忽视了授课过程中的“生成”,也忽视了学生的“微表情”,造成师生之间丧失了交流的机会。有时候由于设备故障,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这位教师就无法授课,只能灰溜溜收场,失去了教师对课堂的主动把握。

如此种种实事无疑证明了一件事: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上,整合还不够彻底。因此,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使教师成为积极的、正确的引导者,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摆脱传统的角色[4]。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论创新

要真正做到“整合”的关键是“融”。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更需要的是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等,要营造一种新型的课堂环境,实现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即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还有我认为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如说成是“融合”,更能反映时代的特征。以后我们只谈融合二字。

(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育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具有了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品德。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变成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方法亦出现了多样化: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真实性问题解决等。教师根据课程以及学情确立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提供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提供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流互动,完成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无不体现着“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地理课程的每一部分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所追求的目标。

1.让备课“信息化”

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设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交搜、索流、下载有利于我们备课的各种资源,例如:我常用的几个课件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第一课件网)、http://wenku.baidu.com/(百度文库)、http://www.xiexiebang.com/(课件之家)等等。再加上精心地运用PowerPoint(微软公司出品的制作幻灯片的软件)、Author ware(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多媒体技术)、Director(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多媒体开发工具)、FLASH(Macromedia公司出品)、Science Word等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和文档处理软件,呈现出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减少抽象概念认知具像化的负担。

2.电子课本、人机界面必将取代传统教育模式

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必将为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学生不用再背着沉重的书包,取而代之的是电子计算机、U盘等存储设备。这样一来既省去了国家印刷课本的费用,又让孩子们摆脱了书本的束缚。或许我国的减负可以如此行事,必将带来新的体验。这个想法如同英国的教学,英国政府将信息通讯技术(ICT)应用在教育领域,不仅是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电脑的更新速度更快,值得一提的是,交互电子白板在英国基础教育中已经普遍展开。那清晰的可视化界面、便捷的操控方法和灵活的交互功能不仅节省了教师授课时间,而且容易激发其教学灵感;另一方面,电子白板生动、形象的展 示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些都让人向往。

3.让学生放开接手脚触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的信息素养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穿插讲授各种信息如何取舍,课件如何制作等等,教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初级信息素养。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东》和八年级下册的《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上网搜寻资料、制作课件,并以小老师的身份用自己制作的课件给同学们讲课并且将自己分析整理后的资源同大家分享。这种体验会让学生快速成长,同时也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颠覆。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既然放手,就不要再“自以为是”地插手了。你别看他们是初中生,他们的总结、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一点也不差。如此反复让学生思考、练习,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各种能力,正好符合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何乐而不为。

(三)敞开信息资源的大门,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交流互动

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中学生。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E-mail请求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初级信息素养,通过这些基本能力实现知识探索和创新,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你想象不到的能力。例如:在讲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时,我提前布置一些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日本多火山和地震到底是什么原因?火山的类型,各种火山喷发的情形,以及火山喷发后只会给当地带来恶劣影响吗?日本的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相关,这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哪个特性?学生在浏览相关网站之后,经过讨论并作相应论述,条理清晰,丝丝入扣,实在让我刮目相看。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应用分析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知识,接受新技术、新思想、新手段,实现自主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显著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一)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有效运用,有的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太低,还有网络教室的设备不会使用,不会打开,关机,也不会控制网络教室软件,严重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5]。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同时课件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还要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这种“渔”,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鱼”。地理课上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并学会使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课程要求达到的目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收获“鱼”以及“渔”这种能力。

(三)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但是计算机辅助地理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图1:简单的图却能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做出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夏天正午的杆影要比冬天的杆影短。冬天太阳照入室内的阳光要比夏天照进室内的阳光要多。借此可以用简单的现象来解释地球公转致使同一地区的太阳高度不同。(如图1所示)

(图1)

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那所谓的“重点、难点”已不再是教师难啃的骨头。

(四)尽管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仍不能忽视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 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或方法都要紧扣教学内容重难点的需要。不能一味追求新潮,对教学内容不加分析地套用多媒体技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技术也有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一面。

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文字和背景的色彩对比非常强烈而且多变,容易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但却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放映过程中,文字、图片一幅幅的放过去,学生对其板书内容只有零碎的而没有整体的概念,学生只顾看和听,不能顾及思考与练习,而独具匠心的板书,灵活的板图,既能很好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分析和理解[5]。

一组好的地理板书,不仅可以完整地表明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整堂课知识的回顾和记忆。(如图2、3所示)

(图2)我国东部雨带推移图(图3)黄河流域各河段存在的问题 在讲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我用了这样一个板书(如图2所示),动静结合地讲了雨带推移这一难点,同学们大部分可以在我的指引下自己描绘雨带推移图。

“5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此时我国华南地区开始进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以及西南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准静止锋的影响,出现“梅雨”。7月中旬—8月中下旬夏季风北跃到华北和东北地区,为夏季风鼎盛时期。9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势力减弱迅速南撤。10月,冬季风频频南下,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带随之结束。”

又如我在讲完黄河流域存在问题时,还剩5分钟下课,忽然意识到少了点什么,于是我临时设计了这个板书(如图3所示)。先引导学生和我一起画出黄河主干图代表流域,标出中下游,按照河段边回忆,边提问,标出存在问题,同学们不仅说出了本节重点,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严重的地上河,还开拓思维,讨论出了黄河上游荒漠化问题、黄河流域两个平原(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灌溉、饮用水等过量用水问题、“塞上江南”是黄河水的功劳。同时还激发了我的兴趣,我饶有兴致地讲了凌汛的发生条件、危害以及治理措施,并把凌汛的现象引申扩展到凡是有结冰期且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南北向的河段都会发生凌汛。例如:俄罗斯的叶尼塞河就会发生凌汛。这节课因为这个板书,我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升华。

因此,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法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寻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切入点,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才能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才是高效的教学方式。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地理日常教学当中,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地理教师任重道远。真正做到将信息技术融合进地理课程的每一部中,还需要更多教师去亲身实践。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课程,它不仅能融合到地理学科中,我们或许可以统一叫它“通用技术”,它可以应用于任何学科,帮助任何学科发展壮大。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践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道路上,与我同行。

[参考文献] [1]蒋鸣和.融合 重构 拓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创新[ J ] .教育情报参考,2007(39-40)[2]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 J ] .电化教育研究, 2 0 0 5(1)[3]高娟.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 J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2 0 11,(124-125)[4]丘萍 彭玲.浅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A ] .教育与职业, 2 0 0 8,(186-187)[5]李庆红.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推进生物教学改革创新[ J ]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17-18)

下载连州市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连州市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以视频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吸引学生兴趣;另一方......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1. 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5篇模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系马庄小学 余文英 随着教改以及高效课堂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我见 摘 要: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范文大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验1: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二级培训 思南县田秋小学:李勇凤 10月10日至10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2017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为期5天的......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015年济南市电化教育参评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平阴县龙山小学 郭英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