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visiting the masters一课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从visiting the masters一课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从visiting the masters一课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邓静漪 【摘要】我国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展示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第三单元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谈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的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语言教学 阅读课 有效教学设计 反思
一、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room)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受实用主义教学影响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的效益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高低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突出的问题是多为老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学习的效果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倡和践行有效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二、visiting the masters一课的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
(1)授课内容为牛津英语高二第八模块第三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 和Reading部分。本单元是谈论绘画艺术的,是继第二单元谈论音乐艺术之后又一与艺术相关的内容。在Welcome to the unit中,给学生展示了五幅风格迥异不同类型的画,帮助学生了解五种画的类别及其代表作品,从而给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作铺垫。Reading部分Visiting the masters是通过一个中国学生去欧洲旅行参观了著名博物馆(the museum in the city of Malaga,the Louvre Museum, the Musee d’Orsay, the Van Gogh Museum, another museum in Amsterdam), 以e-mail的形式给读者介绍了五位世界著名的艺术家(毕加索、达芬奇、莫奈、梵高、伦勃朗)以及他们的名画(《毕加索自画像》、《蒙娜丽莎》、《睡莲》、《星夜》、《向日葵》、《夜巡》)。文章不是很难,文章的脉络也很清楚。文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文学艺术,提高艺术素养的机会,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本节课教学设计与实施采用以下教学原则:兴趣性原则、交际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采用scanning 和skimming 阅读策略。学习策略:通过学生自主性阅读、小组讨论、问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策略。
(2)教学对象分析:施教对象为高二年级某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但艺术这个话题并不是非常生活化,有相当的学生在此领域的知识相当贫乏,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难度设定不高,主要从课文内容入手,做一些简单的了解和分析,同时学习一些教学策略,在活动设计时给学生充分的提示和指导,在内容升华方面则引领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更要学习艺术家那种投入和专注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2.教学设计
(1)顺其自然的导入,贯通前后知识
新课程标准关于教材使用建议中有这样的说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所以笔者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设计:将Welcome to the unit 与Reading两个内容合二为一,整合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Welcome to the unit主要是谈论画的类别及世界著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的,这与我们Reading的内容有很多相通、相同的地方,所以完全可以将Welcome to the unit作为Reading 的导入环节来处理。为让Welcome to the unit 的内容更为贴近Reading,笔者在此环节全部选用了课文中提到的五位画家的作品来呈现,以此来说明画的类型——抽象画、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壁画。然后由画及画的作者过渡到课文处理。
(2)把握文章框架,从整体入手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而阅读的教学不仅教授内容和让学生口头表达思想,同时也应该通过学习不同体裁文章的构架和写作方法来实现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本课在导入到文章之后,先进行了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y)的梳理。通过给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勾勒出文章的框架结构和主要涉及的内容,从而实现对文章的初步了解。
(3)由表及里,从粗到细
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和框架之后,就应该学习一些细节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文章的领悟。该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作者及姑妈在欧洲游历期间参观的艺术博物馆,着重介绍了几位世界知名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使这两个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旅游路线和博物馆。文章中明确提到了位于不同国家的几个艺术博物馆,要把旅游线路更直观地表现给学生,比较好的方法是地图法加箭头法。找一张标明国名的欧洲地图(涉及到文中那几个国家的那部分即可),然后用箭头标明出发地、途径地、终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博物馆所处位置,也可以对艺术家的出生地有进一步的感受。
第二,画家和作品。文章作者在介绍画家和作品时,主要涉及到出生地、出生/去世时间、代表作、绘画风格等信息。笔者用幻灯片展示画家的照片或画像,然后设计以上信息让学生进行填空,由此,学生对文章细节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skimming这一非常重要的阅读技巧。
(4)活动设计,趁热打铁很重要;情感升华,积极引导不可少
任何一篇阅读的学习都不能只停留在文章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运用和情感的升华。语言的功能在于运用在于交流,而教学的功能除了习得知识更在于育人,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的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这个环节设计的好坏至关重要。在活动设计环节,笔者安排了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用表格的形式再现文章中介绍的几个知名画家的姓名及他们的国籍、时期、作品、画派。学生被要求填出某个画家某个缺漏的信息,这既检查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复习了相关词汇。
第二,猜谜。趁热打铁,邀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其他学生,而下面学生依次根据前面操练的内容描述某画家的有关信息,让讲台前的学生猜画家的名字或代表作或国籍或画派。本环节的主要作用在于训练学生完整表达语句和段落的能力,同时可活跃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第三,作为无锡人,学生们对著名的无锡宜兴画家徐悲鸿有所了解,因此,笔者设计了讨论话题:介绍徐悲鸿。为了让学生在对该画家的介绍更为全面,更好地模仿文章中的结构进行人物和作品介绍,笔者在幻灯片上给了一些必要的信息,如出生时间、幼年时期生活背景的艰苦、学画的坚忍不拔、留学和游历情况、擅长的画派,而将出生地,代表画作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这一话题的设计,除了达到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之外,还为下文的情感升华做铺垫。
第三,思想升华融入课堂教学。在文中,几位绘画艺术家的作品固然伟大,但更值得学习的是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这些艺术家都对绘画艺术矢志不渝,或成功或失败,无论遇到怎样的艰苦,从未放弃对于自己所爱的艺术的追求(如梵高);无论多么成功,始终没有自满或放弃对绘画艺术进一步的追求(如毕加索)。作为学生,作为一个平常人,我们或多或少会经历逆境也会享受成功,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成败呢?对于梦想的追求(如理想的大学),会因为某些因素而停下脚步吗?提出问题后,请每个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述自己的观点。3.实践反思
任何一节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会有让人惋惜的遗憾。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几个不足的地方。一是在导入环节中,尽管笔者所给的代表画作非常著名,但有个别学生在该方面的常识实在太少,不能把代表作和画家正确地对号入座。一是本文中有几个词汇的发音学生把握的不是很好,如画家的名字和画派的名称。考虑原因应该有几下几点,一是知识面狭窄,对绘画艺术缺乏基本的认知;二是对词汇课前预习不够,也是平时不注意训练朗读的结果。
但也有很满意的地方。第一,整个课文内容框架和细节理解方面的设计扼要明了,可操作性强,给与的时间也比较充分,另外前后贯穿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很好的预热和巩固了文章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地很流畅。第二,最后感情升华的部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回答积极而正面,表述形式丰富多彩,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芒。
综上所述,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紧扣教材中心,符合学生能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真正学会运用和表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邱金利,《中学英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袁振国,《当代教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有效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有效教学反思
【教研案例】
【案例背景】初中作文有效教学课题的研究与思考都离不开一线的语文教师的参与,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教研深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文教学效率。针对我县作文教学现状,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教学思想的调研是本课题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教研命题】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低效”现象。学生的日常习作和考场作文中“假话”、“空话”、“大话”、“套话”满天飞。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低效状况?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你在作文有效教学方面有哪些经验或体会?请联系作文教学实际写一篇教学反思。
【反思一】“‘两记’让学生作文走向成功”-----“两记”,就是我们常说的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不受写作时间和写作地点的限制,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在日记中,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形式叙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自己的所感所思,抒自己的喜怒哀乐,谈自己的真知灼见,所以,我日常教学总是以最大的热情引导和帮助学生认真写好日记。经常告诫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人事物景,所感受到的生活道理,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不会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坚持写读书笔记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平日教学,不能教学生为读书而读书,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思,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这些语句段落美在何处,好在哪里,然后,把这些优美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把自己的欣赏、品味记录下来,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稳步提高。
【分析】语文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作文其实就是做人,写作教学渗透人生观、审美观的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学生说真话、作真文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育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周围的情与理,日积月累,笔耕不辍,学生定会写出感情真挚,文质兼美的作文。
【反思二】首先要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使文章感情真挚。即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写出来。如成长中的烦恼,以及随年龄的增长对生活认识的改变或对人物事件的态度的变化等。
【案例1】话题“爱”。《放飞》写自己成长中对母亲的不同情感,表现母爱的无私。
童年的妈妈常常带我放风筝,我好喜欢她。9岁时,我被母亲放飞到县城求学,孤独的我开始怨恨她。长大后才理解母亲就是那牵着风筝的线。其间小作者就做到了“书人间平凡事,铸天地自然情”,避免了落入俗套,又写出了真情实感。
其次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张扬自己的个性。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写文章时要写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使文章真实感人。
【案例2】话题“理解”。《委屈》通过我为妈妈做生日晚餐而妈妈却大发雷霆的事情,表达我无尽的委屈之情。面对我辛辛苦苦做的晚餐,妈妈大声呵斥:“初三了,还是只知道玩,将来想当橱娘啊?”,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妈妈,你错怪了我的孝心,我真的很委屈。在这里,小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尤其是心理描写十分细腻,有力的衬托了主题。【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确实需要引领学生以“感情真挚”和“独特感受”为突 破口,指导学生写作。如果各位语文教师都能注意到这点,相信作文教学的低效状况定会得到改变。
【反思三】在阅读文本中想办法---以读导写。习作模仿范文是读写结合的手段。元朝学者程端礼曾论述过“读”与“写”的关系:“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在读书上多用功,在作文时就轻松。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消化文章内容,学习写作的技能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要写作的内容按所读文章的框子表达出来。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以所读文本来训练学生作文,比泛泛讲授写作技巧更有效。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很好的写景类作文的典范。以读激趣。在新课程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写作指导时,巧妙得打开学生的思路。要抓住一些好的文章,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想象的火花,激发学生作文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的写作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变厌写为乐写。比如泰戈尔的《金色花》,就是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文本,以“假如„„”作为突破口,训练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分析】新课程标准强调: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阅读当然是这些方法当中的最快捷的方式。
【反思四】
(一)敬业精业,授课精彩。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到听老师讲析作文或课文就是一种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
(二)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自己和同学一起写,共同交流。更重要的是,我的这种做法使学生感到写作不再那么难,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作文其实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必须要有独到的思想和艺术见解。”学生对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认识,就会彻底打消畏难、厌烦心理。
(三)典型引导,正面鼓励。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不做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事。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评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做范文的机会。同时,注意在学生中培养写作爱好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写作成就鼓舞了其他学生的写作热情,许多学生纷纷表示,也许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作家。继而实现了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的喜人局面。
【分析】确实,作文教学的低效与教师关系很大,教师学是否高、艺是否精、业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责任心是否强?往往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方向和程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赤诚的爱。一会培养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反思五】首先,必须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心灵。把他们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有时间读书,读好书,读自己喜欢的书,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知去体验,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想的热情、冲动和愿望,降低他们的写作门槛,不要有太多的束缚和羁绊,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思,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敢写,爱写,想写。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让他们用我手写我心,这样才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有胸中藏丘壑,方能笔下生锦绣。
其次,要正确地引导,激励和唤醒。
(一)强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好的文章大抵都是“不平则鸣”或有感而发下写就的。任何一个作家,只要是他的优秀作品,大豆是他最真实的情感的流露,是一个作家心灵的外化。甚至还有很多感人至深的作品,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好的作文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和真实心灵的袒露。有了它,学生就不写无谓作文,不写应许作文;有了它,学生作文才不会大话、假话、套话连篇;有了它,才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刻体察,对人生世相的深刻感悟,对健全人格的渴求与挚爱。
(二)注重作文讲评和指导的针对性。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即使学生写出来不合老师的口味,只要是真心话,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自主写作,改革命题作文,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减少对作文的统一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激励有创意的表达,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对一些典型的毛病要告诉他们修改的方法,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将信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三)加强写作与阅读、与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表达,创造一切可能创造的写作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互评互改作文,作文展示交流。注重实践和过程,加强指导和引导,让学生在每一项语文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与提高。
(四)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写作。俗话说“打铁必须自身硬”,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自觉与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才能和潜智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语文的魅力,进而对语文教师尊重与崇拜。试想在一个激情满怀、充满文学气质的教师影响下,学生怎么会不热爱作文呢?
(五)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应该变换着花样,让你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享受着语文的美丽,体验到作文的快乐。比如,你可以在你的班级中开辟一个写作专栏,把学生作文中优美的句子或段落展示出来,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自编一本学生优秀作品集,让学生在激励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方法太多,只要你愿意做,并能有计划的去做,每一种方法都能使学生作文有所提高。
(六)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学会观察、搜集、摘录、整理。可拓宽视野,培养兴趣;可组织活动,启迪兴趣;可表扬激励,诱发兴趣;可行为世范,引导兴趣。
【分析】释放心灵,激励和唤醒是对学生作文的深层次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真的能从以上五个方面去引领,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教师的极大热情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热情回报,形成教与学的共鸣。
【反思六】快乐作文----
1、命题要准:标题是作文的眼睛,有人说,题好一半文。题目不仅要折射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含量,让自己的命题新颖准确,这样才能使读者“一见钟情”。好多学生只会死板的根据材料提取一个题目,不会艺术的加工,为了启发学生在命题上多动脑筋,我曾经让学生把一些同类题目放在一起比较:《一个都不能少》和《老师》;《我的遥远的乡愁》和《思乡》;《世界上最疼我的人那个人去了》和《母亲》;很多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指认哪个命题更能吸引读者,有些学生还能随即举出几个例子,如:《幸福像花儿一样》、《拐弯处的一回头》、《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等,通过比较,辨别,大部分学生在命题上也有灵机一动的冲动。随着长期类似的训练,每一个话题作文出来,我都想法设法引导学生慎重命题。现在的作文课,很多学生都非常轻松,他们等在课堂上亮出自己最有创意的作品,比赛谁的拟题更能获得掌声。在如此快乐又极具诱惑力的氛围中,自然就拉近学生和作文之间的距离。
2、选材要新:选材不能过于狭窄,要选择那些新鲜的,能让读者然前突然一亮的素材。有的老师抱怨:一写母爱,就是织毛衣,送雨伞;一写爱心,就是给希望工程捐款;一写老师,就是补功课,解难题;一写家乡变化,就是盖楼房。对于这种说法,我有同感。曾经练习过一篇关于教师的话题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我做了个总结,学生笔下的作文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学者型。如:陈老师工作负责,敬业奉献。有一次,我为了给班级出黑板报,回家晚了,这时我发现突然发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凑近一看,啊,陈老师荣然在伏案办公,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第二种,母亲型。如:天有不测风云,早上上学的时候,天气晴朗,放学的时候忽然乌云大作,下起雨来,同学陆续离开了,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候陈老师发现了,他和我同撑一把伞,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难走,陈老师背着我走。我感动的哭了。第三种,奉献型。如:陈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他爱我们,我们也爱他。有一天上课,他疲惫的走上讲台,豆大的汗珠从他脸上滚落下来,他晕倒在讲台上了。第四种,神话型。如:人有旦夕福祸。体育课,我不小心摔伤了腿,在家休养,想着落下的课程,我一阵伤心。这时电话铃响了,陈老师在电话里给我补课。我的泪爬满脸颊。评讲的时候,很多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些作文我小学就写过,有的说,办公到深夜的教师效率太低,有的说,教师晕倒在讲台上的事例经不起推。在笑声的评讲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在选材上不能敷衍了事。
3、语言要美: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在语言上下功夫,能让文章锦上添花,干巴巴的叙述,单调的写作,多少给人苍白无力的感觉。韩军老师说,文字是立体的,是有生命的,需要我们用身心去拥抱。朗朗上口的文字轻而易举的就鲜亮了读者的感觉,会博得阵阵喝彩。给同学们举过这样的例子:阳光温柔的照耀着花草树木,也翻晒着老人脸上的皱纹。清新的语言让我们感觉耳目一新,我们同样熟悉这样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所以在语言上要求学生多琢磨,多推敲。可是很多学生容易走极端,过分追求语言华美,拼命的涂脂抹粉,把文章打扮的华而不实。其实新鲜和朴素都是一种美,通俗的语言同样能博得读者的青睐。
【分析】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写作的快乐应该是心灵的快乐。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培养写作的兴趣。快乐命题,快乐构思,快乐表达,自然就能快乐的写作。真诚的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快乐的执笔,并把这份快乐传达给读者。
【反思七】
1、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不能一味地去求新,求异,求快。进行拔高训练,加深训练。
2、要让学生说想说的话。写文章应该是有感而发,有需而写。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平时练习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3、要学生独立写,自己改。独立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历练,训练形式可以是写日记,观察笔记,读书笔记,以及各种形式的练笔。自己改,改作文不能只认为是教师的事,文章修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一步,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修改文章,才能较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训练形式可以是自己改自己的文章,也可以互相批改;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改,也可以是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修改。
【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完成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反思八】坚持下水引路,引导学生产生写作兴趣----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比千言万语还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都坚持与学生同题写作,平等研讨,共同修改。本人的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在省级、市级各家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消息、通讯百余篇。更重要的是,我的这种做法使学生感到写作不再那么难,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作文其实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必须要有独到的思想和艺术见解。”学生对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认识,就会彻底打消畏难、厌烦心理。例如我曾给同学讲我如何写《我学会了„„》一文,如何写《我的老师》一文等等。有时候,我还亲自在黑板上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选材、写作、修改的全部过程。事实证明,这种亲自下水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感情,而且还能以丰富的泀汇,精彩的篇章等感染学生,陶冶学生。这种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激趣,使学生更加喜欢习作。
【分析】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善读善写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而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写“下水文”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中的作用。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谈论写作的切身体会。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是身教胜于言教。
【反思九】“我以我手写我心”----首先、要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也应当是写作教学和习作的源泉。要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特性变化,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感受,启发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只要处处留心,身边事事皆可入文。如此,文章写起来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了。其次、教师指导写作应强调要有真情实感。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因此,教师不能够给学生设置不必要的写作障碍,特别不要引导学生过高或过多地拔高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把每一篇文章都写成表扬信,一写到家乡就是家乡变化真伟大,国家政策多么好,也不要过分地贬低自己的行为,甚至鞭挞自己的心灵,把每一篇文章都写成检讨书,我们教师一定要通过正确的指导让我们的学生“真”起来,让他们“做真人”“抒真情”“讲真话”。再次、加强阅读与口语表达训,练鼓励学生多读多说。阅读是一种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凡写作好的同学,书总是读得多的,阅读和写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口语表达跟写作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在每一次作文课上都会花费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一项“我口说我心”的口语表达训练。随意抽取三个学生到黑板上随意写三个词语,然后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把这三个词语包含进去,说出你见到三个词语时内心的所思所想,长此以往,不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且养成了学生说真话,述真情的良好习惯。
【分析】《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意思是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感动人,让我们语文教师不解努力,鼓励学生放开手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吧!
【反思十】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没话写”的难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挖空心思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或开设话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例如初三级学生在复习写一人数事的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不是恼于没有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数事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用“引联式”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灵活运用教师教给了写作思路和方法来作相应的变通来布局。这个教给是作出示范,并不等于会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就像一个人,首先教会其走路,他才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这样才有可能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
【分析】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去改进教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训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目标、系统的进行,深入到学生中去查漏补缺,有序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谈高年级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
新课程背景下
谈高年级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
扬州市花园小学 邓慧
摘要:随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文教学越来越急功近利,学生只能“闭门造车”,在“虚假”中失去了“真情”,在“空洞”中失去了“实感”,在“内涵”中失去了“纯真”,在“模仿”中失去了“自我”。借助综合实践的这把东风,为孩子的作文水平提升推波助澜„„ 关键词:教学 综合 整合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传统的作文指导侧重于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对于写作素材,教者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新课程要求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及活动内容的科学性,无疑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十分丰富、有趣的内容。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恰当的习作训练,又能得以强化和提高,这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与体验生活情感相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将学生的作文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材习作2,要求是让学生向父母表达自己真挚的谢意,懂得报答,学会感恩。这次习作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而且还要让他们用语言和行动向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表达敬意。育人大于教书,所以这是一堂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和习作训练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
1.调动情感。课的开始,可以播放歌曲《母亲》,创设温馨的爱的氛围,使学生在动情的旋律中受到深深的感动,让爱浸染每一个人的心灵。为了让这份爱多一丝感动,孩子们找来朱自清的《背影》电视散文的录像,清晰的画面,细腻的场面,感人的细节,让学生思想上产生了震撼,许多同学泪流满面,情为所动。感悟爱就在身边,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无私的。
2.启发感恩。
启发学生学会感恩,将自己想对父母说的感谢的话写在纸上,请学生回家后向父母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想一想父母关爱自己的事。
3.回归生活实践。
要求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表达爱,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父母的神态和动作。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体验到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爱是博大无私的,因此他们的习作篇篇感人肺腑。
生活处处有作文,只要用心体会,用情感悟,生活就会色彩斑澜,习作内容也会鲜活而具个性。由此深信,这样的课,教育的意义大于教学本身,将会使他们记忆一生,萦绕于梦。
二、与体验地方特色相整合。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写作能力的提高源于生活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活动,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借助古城扬州的地方特色,我们设计了“扬州美食”的活动,学生查阅资料,走进社会,去寻找发现扬州美食。大到正餐大菜,小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学生兴趣盎然。
活动过程设计如下: 1.调查美食。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总有一些美味给我们的味觉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调查身边有哪些美食这一部分的活动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认为最具有特色的美味。2.收集各种美食的相关资料:形状、颜色、材料、做法以及文人骚客的诗词评价等相关资料,知道扬州名点的起源、特点、制作原料等相关的知识,对自己钟情的美味作一个全面的了解。
3.动手锻炼。
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自己尝试动手做一做自己最喜欢的美味,从而更清楚的了解美味的材料,更准确的掌握美味的营养,更加深自己对美味的情感。当然这项练习也要量力而行。
4.推广美食。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的欲望,生活中真实的美味把孩子的思维激活,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了表达的欲望作文也就轻松了很多。
综上所述,尽管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作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勇于将综合实践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融入到作文教学中来,对孩子的作文水平的提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与活动作文实践相整合
所谓活动, 特指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活动。孩子们是最喜欢活动的, 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可以释放学生的天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成长。以训练为目的, 活动过程细节化。
一般的活动都以其教育意义为重, 而作文实践活动除了这一作用外, 更重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服务的。所以, 它的活动过程形式要比一般的活动更细节化、更容易控制, 教师可以随时进行点拨指导。
例如,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7》, 要求描写一次体验活动。为了写好体验活动的真实情感, 我先组织学生举办了班级跳蚤市场, 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既有时代感, 又很有创意, 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活动虽为创设, 但是真买真卖, 学生有“真情实感”, 写作起来能自然“流露”, 且极富个性。再穿插的几个典型的情境, 帮助孩子提炼主题的作用, 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的能力。
随后,写作指导贯穿整个活动, 叙述活动经历和感受在活动中, 文章结构指导放在最后, 这样既指导了学生整体构思, 又交流、点拨了细节描述, 学生动手写起来能得心应手, 毫无畏难的情绪。通过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家庭,走向社会,亲近自然,最后再回归课堂,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能够在生活这片沃土上撒下希望的种子,并生根、发芽、成长,最终迎来收获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菊娣.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点整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24)
[2] 徐爱芬.新课标背景下的实践作文探究[J].校长阅刊, 2005,(Z2)
[3] 周范恒.跳蚤市场——体验作文案例与反思[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 2006,(35)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这么说,是不断的反思,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而进行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是教师个体有效进行反思的综合表现和快捷的训练方式。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反思应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就是对“失”的反省,对“得”的归纳。
二、教学反思应遵循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一节课过后要趁热打铁,及时的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二)持久性原则
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并使之升华、凝结,必须以大量的课后反思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写教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锲而不舍,在持之以恒中提升水平,把教师闪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三)简约性原则
课后反思要及时记录,但不是写长篇巨著,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突出重点,捕捉亮点,抓住要点,在言简意赅中有所收获,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则
教学反思要重视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对话与研讨。采用专家诊断、同伴互助、学生反馈等方式,通过交流互动,学习他人长处,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成长。
(五)探究性原则
记录的课后反思内容和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格物致知。
(六)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结合前几次课后反思中记述的情况和感想,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写课后反思记录,要不断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炼与升华,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高。
三、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内容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料,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反思。它通过反思教学日记、录音录像资料、他人(包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他人的教学经验等方式进行,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动研究式
行动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师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问题出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渐进的过程,即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采取有效的行动;行动结束后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进而又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研究计划„„。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叙事式
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拔出来而概念化抽象化,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放回到鲜活的现实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这就离不开叙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学反思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编写案例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培养自身的洞察力。要从分析教学任务的目标出发,多方面地获取有关信息,做教学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学背景。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价值。每个教学案例都充满了决策时的理念与困惑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多种诠释或理论阐述。第四,发挥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拿出各自的案例,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众多的案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提供了佐证。案例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案例是教师业务进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师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对比式、参与互动式、观摩式等。
(1)对比式
在进行有对比的反思活动中,就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两位或更多位教师来进行对比,先通过听课或集体备课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改进方法,再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参与互动式
参与互动式的反思,是指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既可以与专题主讲人或公开教学的当事人直接对话,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有意识地让自己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 我提高。也可以通过向学校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专家加以诊断;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同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观摩式
观摩式通常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上示范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切磋和进行反思,最后由教研员(或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之授课教师与听课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教师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除现场观摩外,教师还可以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观看时可采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课的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让观摩者认真研讨,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么?
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对面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创新的”火花捕捉:学生发生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4、“缺失”在何处?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5、“效果”如何?
每一节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一)让教师塑造反思的意识,营造全员反思的氛围
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少反思的氛围。因此必须承认教师是有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这里的潜能不仅是指教师先天具有的而尚未显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尚未激发的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能量和兴趣。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只有激发这种潜能,才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焕发出强劲的动力,推动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而推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是学校管理者应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着眼于激发和培育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这环境条件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因此,上述从各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组室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是为了这一点而服务,让教师在反思的氛围下受到内心感染而融入集体中去。
(二)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1、关于对教学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教育事件虽然没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具有实践的生机活力,是教育教学的血肉之躯。事件是突发的、不规则的、个性化的、未经设计的;同时,事件也是具体的、流动的、历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组合。每个学生都生存或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之中,每个事件都是个性化的独特境遇,都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点对点的教育关系。教育事件是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师的教育反思往往关注学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长,侧重于境遇的独特性。事件的中心词是“事”;事的主体是人。对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能力、学会做事,生成态度情感价值观,并确认自己的存在,促进人不断的生长与生成。
2、关于对教育对象的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观察,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来自学生方面的反思无疑会增进教师更理性化的教育行为。
3、关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还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也是一种反思,是对一个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疏于思考,使鲜活的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将所有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关于对教材教法的反思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疑用到各种知识,而且教师本身也无法描述和预测具体哪些知识。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掌握所教学科及其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么”的知识与“怎么教”的知识在性质上还有所不同。“教什么”的知识在于掌握,在于知道“它是什么”,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而掌握。“怎么教的知识”不是教师被传授的“应该怎么教的理论”,而是教师的所体会,理解和实际拥有的经验和信念,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是基于教师日常不断的反思实践而获得的,包含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又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学反思应把握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反思的广度就是要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其中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及核心,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揭露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远因),并且善于预见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三)让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将反思有效地融入评价机制中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在评价教师过程中以弘扬教师的主体性,高度重视被评教师本人的积极参与、自我反思。
五、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形式
1、教后记
“教后记”又称“教学后记”,它是教师在一节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后记”是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师进行教学控制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改善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对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查找,以求发现和纠正教学系统及系统目标偏差,通过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议,备课笔记在最后留出空处撰写教后记,可以只字片语,可以洋洋洒洒,视这节课的情况而定,在第二轮该知识重新备课时,教师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经验。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是既应有课堂设计,又应有教学后记的。
2、反思性日记
开设“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议教师记反思日记,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学习共同体能够把不同背景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教育问题,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共享问题解决的方案,将有助于教师认识到不同人个体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更有助于他们自己的个体教育观念的确立。教师的反思性日记主要是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之后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它可以在记录任何形式教育活动:与同行老师的交流、与学生的某次谈话、与家长的一次沟通、对一次公开课或讲座的点评和体会等等,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区别于单纯的教后记。养成教师撰写反思性日记的习惯有利于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并为教师经常性的反思提供丰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师将反思性日记进行经常性的集体交流与分享,将更有助于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成长。
3、听课。
听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年轻教师要多听年长教师的课,从中吸取上课的一些宝贵经验,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资深的或者年纪大一点教师也应放下架子,主动去听年轻教师的课,并将此与自己的教学做比较,通过这种反思来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作为反思型教师,还应主动邀请别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让他人来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学细节,探讨改进措施。
4、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策略是指导教师应定期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反馈是多样化的,有对教师上课的看法,有自己学习的总结,也有向教师倾诉自己最近不悦的事情,征求建议等。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然,教师要想从学生那里得到如实的反馈,平时须与学生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
5、专题反思
围绕教师个体在一个阶段(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深刻的反思,这有利于教师从较高的层面对教学行为及其远距离的效果作冷静的分析,进而概括出教学行为表现的背景原因,并从宏观的角度对今后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这是教师开展教学专题探讨或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最佳途径。如果说每节课后的“教后记”,每一阶段的“反思性日记”零星地、真实地记录了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微观和琐碎的教学心得的话,那么专题反思这一行动研究就是有明确主题的教学反思,由于它联系的是更长周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从宏观着眼,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提炼、概括,并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后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6、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
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能力的增强,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关注情感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一旦上升到一个高度,就对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理论的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力,并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反之,教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当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与理论不相符时,应先反思自己教学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确信无误,也可对理论产生怀疑,并向理论的提出者挑战,共同探讨。这样,教师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反思性教学为广大教师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具有反思意识的优秀教师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围的学校“土壤”中,也是很难延续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相应的政策、时间和经费,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阶段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阶段总结
靠山中心校 王一丹
我校开展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合理分解,建构一种有效教学的分析框架,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将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去,在微观层面做群体性、持久性的行动研究,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本课题于2006年10月获准立项。12月份,市教科院专家对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通过课题开题,课题主持人和主要研究成员明白了本课题研究概念的界定,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根据专家建议我们及时召开了主研人员和教研组长会议,将研究主题进行了细化,确定了我们的课题研究必须“行动化、实践化、可操作化” 的研究思路。明确了学校层面和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和步骤。目前,课题研究已进入中期阶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前段所做的工作
1、加强学习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本课题涉及全体老师,为使老师们认识到有效教学的意义、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老师集中学习了有效教学理论和策略,我亲自做了“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的确立与落实” 的讲座。通过学习老师们觉得本课题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普遍欢迎。实现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业务素养,教育理论的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新课程理念和有效教学理论的学习。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细实恒,确保教学高质量。
全面落实好教学常规,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在每学期期初的工作计划中,学校就把“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全程管理,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实现有效教学”作为工作重点。(1)组织教学常规学习,明确教学常规要求。
开学第一天,由教务处负责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教学常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常规、作业布置、批改要求和格式规定、各学科课堂教学要求等。通过学习,全体老师进一步认识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性,重温了各学科的常规要求。(2)加强检查,落实教学常规要求。
为使课堂教学常规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学校教务处采取平时巡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督查教学常规落实情况。
针对我校个别班级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学期期末语数成绩较差的现状,开学初,我们就把这些班级列入本期关注的重点。经常深入年级组,重点了解班上学生状态,深入课堂听课,检查落实平时教学要求是否到位,了解教师的困惑,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上进行指导,总是处想方设法,帮助提高班上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其中,三年级上期语数成绩较低,任课教师费尽心血,但收效不大。我们多次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经过几位老师的辛勤劳动,现在这几个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都有非常大的进步。
3、开展了促进教师行为转化的教学研究,实现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学习和培训,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如何落实在行为转化上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让老师们通过磨课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老师们“行为转化”。每个学期都会有各级竞赛课进行,这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良好契机。我们抓住了每一个竞赛机会,认真组织了校内选拔,选定人选后又组织老师们集体听课、研课、磨课,在课的研讨中参与听课的老师教学教研水平得到提高,执教老师更是在一次次研讨反思中成长。二.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实现了“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有机整合。
我们认识到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于是把课题研究纳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重点,将课题研究和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将课题实验研究同与专家对话和引领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切实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开展的课题研培活动有:有效教学理论学习;有效教学观摩活动、精品课堂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和评课;聚焦有效课堂研讨;有效教学设计研讨、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的确立与落实,校本研究中的案例引领法;与教师谈怎样写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及思考;名师教育教学艺术系列学习;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及有效性教学策略等。通过课题研究,拉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推动课程实施。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结合让我校教学研究焕发了新的活力。
2、教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本课题组前段的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但今后的研究工作难度还很大。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在前段研究工作中的体会,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工作将解决以下问题。
1、进一步细化研究主题,采取措施提高主研人员的自主能动性。
2、重点开展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实施北星小学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评价活动。
3、重点加强备课、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研究。4.重点抓好课题研究成果总结与提炼。
5.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