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窦桂梅的执教实录

时间:2019-05-13 03:1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皇帝的新装》窦桂梅的执教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皇帝的新装》窦桂梅的执教实录》。

第一篇:《皇帝的新装》窦桂梅的执教实录

传说,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上课,美丽生动,充满想象,没有终点。想看看吗?

她带领团队探索多年并获得大奖的“主题教学”,体现在课堂中到底什么样?

今天,小编为您献上窦桂梅老师的经典课例《皇帝的新装》,这是她在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召开的“窦桂梅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上的现场原生态课视频。

从这里,您可以看到,她从学科本位走向了课程整合,能够站在教育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课堂关注的不再是教学方法,而是体现了课程观与儿童观——要回到教育本身,培养完整的人。

还等什么,戳屏观看吧!

课堂实录:

在这里种下价值判断的种子

(一)预学:带着问题与准备来到课堂

课始,请各小组结合“预学单”讨论“初读后最大的收获和疑问”,之后进行组间交流。学生从情节、顺序、人物、语言等角度谈了“收获”。“疑问”主要有:

1.为什么大家不敢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而小孩敢?

2.皇帝知道自己没穿衣服,为什么还要继续走完游行大典?

3.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没有看到皇帝的衣服,但他们却说看到了,并且还说它有多么美丽。

4.课文第一段写皇帝特别喜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关键词:诚实、天真;好面子、虚伪等。(二)共学:多方整合中合作释疑

1.聚焦“新装”,整合学生质疑

2.聚焦人物,学科间整合

3.聚焦现实,课内外整合

(三)延学:带着更高的期望与疑问走出课堂

教师出示延学单,鼓励学生继续编排课本剧、中英文对读《皇帝的新装》、延伸阅读《爱你本来的样子》、《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等,并提出新的疑问。课例解读:

我们究竟怎样培养完整的人

我们的教育究竟怎样培养完整的人?我们该怎样深度探索基于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构建与实施?这是清华附小在整合思维下对教育的思考。就语文学科而言,通过语文学习,拥有怎样的语文素养,同时拥有怎样的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态度与行为?让我们先从解读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谈起。

(一)关于“主题”

对这篇经典童话,学生理解不尽相同,但大多停留在诚实、勇敢、天真这个层面。我们发现,名家解读不少,名师授课者也很多,可落脚点似乎停留在“情节”层面或对人物的单一评价上。

这几年,我们学校在构建“1+x课程”中,一直在强调“回到教育本身”。皇帝、大臣、百姓怕被别人认为“不称职”或“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为了面子、虚荣、权力,最终迷失。只有一个小孩子没有任何欲望,这跟称不称职没有关系,跟愚蠢不愚蠢没有关系,只跟他看“什么就说什么”的这件事情有关。也就是说,小男孩看到了事情的本身。而这恰恰是哲学上“回到事情本身”的一个命题。这篇童话揭示的不正是这样一个主题吗?

带着这份激动,我们请教了哲学教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事情本身”指事物的本真、本来的面目,更是指每个人真正的自我。“回到事情本身”意味着排除一切成见与定见,在意识之中追寻事情的本质,反思我们思想世界的“原点”。

但是,怎样回到事情本身?我们每个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客观地认识自己吗?也许在更多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像文中的皇帝、大臣、百姓一样,经常会穿上“新装”。而这也许就是这则童话200多年来经久不衰的原因。

如果这堂课,能将这个主题印在脑海中,这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将多么重要!所以在跟学生对话时,教师要尽量基于对人性的尊重而进行追问与反思。当然,这个复杂的哲学命题,课堂上我们不必刻意为之,适当、适度点拨,在孩子心里种上这颗哲学的种子,可供一生发酵,便是福德。

(二)关于整合“整合”的理念贯穿这堂课。

我们希望藉此为儿童创造接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教育情境,让儿童在情境中获得一个完整的人应有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学科内整合: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学,在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基础上,还编入人教版、苏教版等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这次选用鄂教版教材中的《皇帝的新装》,是对学生们学过的常人体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进一步拓展。

学科间整合:通过语文与科学、英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建立学科与学科的联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提升综合素养。例如,文中加入中英文对照、世界名曲和名画以及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都是体现学科间整合的理念。

=超学科整合:抓住常人体童话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我们与学生一道,将文本深入学习后与社会现实生活对照,进而形成对生活、文本丰富而又深刻的认识,警示自己身上的“新装”,从而促进儿童在与生活的链接中,获取知识、提升价值判断能力。

(三)关于学习过程

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课堂的精彩,一定是学生自我建构的精彩,为了实现儿童的自主、自立、自知、自省,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学习过程的预设中,我们努力为儿童提供自主建构的空间,通过“预学”、“共学”、“延学”的过程,最大可能地让儿童实现意义的创生。窦桂梅的课外话:

用思想照耀孩子们的心灵

准备《皇帝的新装》的过程,是一个深入学习与感悟的过程。我们的备课,首先在文本内部“出生入死”,比如皇帝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是孩子揭穿骗局?新装具有怎样的普遍意义?如果新装替换成其他事物,领导者的意志是否可以强奸民意?皇帝、大臣、群众难道没有可爱之处?„„

越是阅读,困惑也越多。具体的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回到事情本身?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也必须隐藏我们对于事情本身的判断?回到事物本身,究竟是应当依赖于个体的道德水准,还是全社会的民主程度?

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之后,又是海量的拓展阅读,从烽火戏诸侯到楚王好细腰,从秉笔直书到袁崇焕之死,从日本核辐射后抢盐到比利时的小于连,从胡塞尔到福柯„„

我们与哲学教授陈家琪对话,聆听了程翔、王开东、王君、魏勇四位中学特级教师的建议,学校里科学、美术、音乐教师也将自己的元素容纳进来。

文学、历史„„当我们进一步明确有些问题属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范畴,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揭露、讥讽的时候,我们的心中豁然开朗。

“回到事情本身”多么令人回味!从文本中走来,又回到文本中追问,最后再回到现实与人自身,如果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将这个主题印在脑海中,对他一生的发展将多么重要!

于是,这则童话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它仅仅是写给儿童的吗?安徒生说:“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是的,这则童话是写给所有人的。在今天这个不乏“皇帝新装”的社会,它难道不是我们藉此反躬自省的最好契机吗?

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不再追求课堂的完美无缺,更愿意传递一种声音:透过语言文字,要给学生们思想,只有思想的力量,才能如阳光般照耀孩子的心灵!

摘编自《窦桂梅:回到教育本身——整合思维下的<皇帝的新装>》,该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14年第2期。

第二篇: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皇帝的新装》 教学实录

一、梳理情节人物,学会复述整理

师:咱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文章的情节,在复述之前,老师有个要求,按照“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来梳理,不能看课本。老师先给大家做个示范。比如,引子部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皇帝的爱好,特别喜欢穿新装,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换,非常疯狂。所以我可以把引子部分概括成“皇帝爱新装”。好了,剩下的就交给你们了,给你一分钟的整理语言的时间。

生:开端部分:是文章的2——4段,京城里来了两个骗子,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这种衣服还有一种......的功能,于是皇帝就花重金让这个骗子为他织新装。我可以概括成“骗子织新装”。

发展部分:是文章的5——22段,皇帝前后派了两个大臣去看新装,这两个大臣明明没有看见衣服,却怕别人知道而向皇帝撒了谎,而皇帝最后也亲自去看新装,骗子的骗术也蒙骗了皇帝。我可以概括成“君臣看新装”

高潮部分:是文章的23——32段,骗子连夜为皇帝准备新装,皇帝穿着新装举行游行大典,每个人都对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我可以概括成“皇帝展新装”。

结局部分:是文章的33——36段,一个小男孩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百姓们都纷纷议论,而皇帝还故作骄傲地游行。我可以概括成“小孩揭新装”。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篇文章是以什么来作为线索的?(新装)提到了几类人?那现在老师再给你提供一条线索,这个故事都是围绕“骗”字来写的,如果我说骗子是在行骗,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神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生:皇帝受骗。

生: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

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众生:骗人。

师:对。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生:老百姓也是既受骗又骗人。对他们来说,受骗是主要的。

师:你学了马上就用,很好。老百姓受骗,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吗? 生:不是。是听别人说的,逐步就谈论开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师:很好!你那个“传”字用得好。

生:那个小孩不受骗。

生: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

师: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小孩揭露了骗子。

师:很好!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皇帝的新装》这个骗局,在外人看来并不算高明。可是所有人居然都被骗了。这是一个喜剧,更是一个悲剧。从这个悲剧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人性的弱点。那这些人究竟为什么会被骗?他们为什么在骗局中迷失了自己?下面我来扣住文本语段,交流一下。

二、回归文本语段,交流文章主题。

师:每个小组可以在“大臣、百姓、皇帝”中任选一个进行组内交流,一定要结合文章中的语段来探究被骗的原因。(让小组人员选择,4个选皇帝,两个选大臣,两个选百姓)大臣:(生)他怕说出真相来,别人就会认为他是一个愚蠢的人,别人就会认为他不称职。而皇帝认为他是称职的,诚实的,很有理智,万一说错话就可能丢了官,甚至丢了命。

师:能不能再挖掘的深刻一些,因为他身上有怎样的人性的弱点?(引导:虚伪,自私,看重名利)

在真相面前,他最先想到的是自己,是明哲保身。

百姓:第5段,大家对这件衣服充满了期待,都想通过这件衣服看看他们的邻居究竟多么傻、多么笨,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百姓既无知愚昧,又自私自利,光想着看别人的笑话。32段: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皇帝的衣服漂亮,百姓人云亦云,随大流,从众。真相就在以讹传讹中消失了。(引导:愚昧无知,自私自利、从众)

皇帝:

1、因为皇帝很爱美!所以他才会被骗,从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看出。

师:童话多么幽默、夸张!爱美有错吗? 生:有错!

师:有错吗?

生:没错!(学生快要被老师问晕了,不能确定!)

师:所以我专门跑到我母亲那里拿了她一件颜色鲜艳的外衣,跟黑色的裙子搭配起来漂亮吗?

生:漂亮!(笑)

师:那你们说我爱美有错吗?

生:没有!

师:爱美没有错,但把爱美成了嗜好就不对了,变成癖好就危险了!请刚刚这位同学把爱美写在黑板上。(引导:虚荣)他用一件衣服检测大臣的称职与否,自作聪明。

(师出示相应文段 : “那正是我最喜欢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织出这样的布来!”)那你现在来做皇帝,给大家读读这段话。(读得很生硬,感情不够)师:童话可以大胆地夸张,我们也可以大胆地夸张读!再请一位同学读!

2、因为皇帝很爱面子。因为小男孩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后,他还是继续游行,而且摆出一副更高傲的样子!他怕别人嘲笑他,所以他宁愿受骗,也不愿接受事实。

师;皇帝真的只是爱面子吗?

(师出示相应文段:“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真是荒唐!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配做皇帝吗?这真是我从来没有碰见过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师:皇帝害怕的是--(引导:权力)请你来体会一下皇帝的内心世界,读一读这个语段。(读得快速、震惊、害怕、担忧)

皇帝此时真是胆战心惊、可怜巴巴呀!如果前两个大臣说实话,他还会这么窘吗?如果他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转身会对大臣和骗子说什么?

生:你们俩居然敢骗我,这布料明明就不存在,你们不想要工资了吗?

生:你们胆敢欺骗我,犯的可是欺君之罪,来人,拉出去斩了!

师:多么威严的皇帝!如果皇帝是这样说的就好了,而皇帝为了权力最终是这样说的:“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要把声音读得高一些。而这样一个骗局最后是被一个小孩子揭穿的。(看幻灯片,齐读: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为什么这个小孩子没有被骗?(没有私心、实事求是、诚实、纯真)师:多么荒唐的一个骗局,多么无知的一群大人,他们虚伪、自私、虚荣、愚昧,在名利、权力面前他们只想到自己,以至于迷失了自己。所以我们要慢慢祛除内心这些肮脏的弱点,在生活中我们不要像那些大臣一样虚伪自私,要敢于说出真相,我们也不要像那些百姓一样人云亦云,要勇于追求真理,我们更不能像皇帝一样虚荣愚昧,要敢于正视最真实的自己。今天咱们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就要去传播这最纯真的品质。

三、你言我语,传播“纯真”品质

这件新装就像照妖镜,照出了大人的嘴脸。同学们,在你们读过的历史故事或接触的人和事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情。

1、一天,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中是否有苹果的气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说:“难道 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蜡苹果。”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2、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3、1958年,我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活动,许多新闻都报道有些地方农民水稻的亩产已经达到了十几万斤。但凡一个有常识的人,谁会从内心真正的相信呢?但是,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又有谁在当时就说出了事情真呢?

师请出一组(四人)学生到台前表演,一人读旁白,一人扮演皇帝,两人扮演大臣,师请一男生扮演小男孩,其他同学扮演老百姓。学生的表演很滑稽,引得全场哄笑!

师:我来采访采访,请问皇帝,你明明没有穿衣服,为什么还要走完游行呢?

扮演皇帝的学生:因为我要维护我的面子和尊严,保证我的权利!

师:看来你迷失到不可救药了!(全场哄笑!)

师再请出另一组(四人)学生到台前表演,人员分配同上。学生的表演也很滑稽,照样引得全场哄笑!

师:我来采访采访大臣。这位大臣,你看到你们的皇帝在你们前面裸奔,你们的心情好受吗?

扮演大臣的学生:不好受,但是如果我们说出来的话,那我们不就不称职、不聪明了吗?我们会丢掉权利、面子甚至生命的!

师:看看你们,这可不仅仅是虚荣啊,已经变成虚伪了!师:同学们的表演很精彩!请回!

第三篇:《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很多听课老师,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我们以凤鸣山中学的热情欢迎所有老师,好吗?(热烈掌声。)谢谢同学们。我们今天上《皇帝的新装》。(师板书课题。)哪位同学告诉我你最早看《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时候?

生:我第一次看这篇童话是六岁时。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它是一篇童话。他六岁就看了,真不错。你说说它讲了—个什么故事。

(生概括故事。)

二、成人世界

师:老师与同学们课前没有见面,这些问题来源于我的学生,老师把它们串联起来,组成了我们今天的教学设计。我们看第—个问题:为什么皇帝对衣服有不一样的追求?我们来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哪些词需要重读。

(生齐读。)

生(杂):“既不”“也不”“也不喜欢”“除非”“炫耀”“每一天每一点钟”“都”„„

师: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真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你们觉得这样的皇帝能做好皇帝吗?

生:不能。

师:不仅做不好皇帝,还引来了谁?

生:骗子。

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两个骗子会轻易得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来看第2自然段。

生:骗子说衣服很漂亮,皇帝正好軎欢漂亮的衣服;还有这件衣服任何不称职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皇帝正好能通过这件衣服检验他的大臣们。

师:你相信一件衣服能检验—个人吗?

生:不相信。

师:你都不相信的事情,皇帝却相信。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三个问题:皇帝是怎样—个人呢?

生:他是愚蠢的人。

师:只是愚蠢吗?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生齐读。)

生:我觉得皇帝不愚蠢,他还先派了一个人去看工作进展。

生:他有些心虚,有点小聪明。

师:心虚是他的心理,你说有点小聪明,小聪明带有一点贬义色彩,我们能否用其他词来形容。

生:做事比较谨慎。

生:狡猾,世故。

师:这个词好,皇帝还有狡猾的一面。齐读第21自然段,顺便了解“骇人听闻”是什么意思。

(生齐读。)

生:害怕使人听到,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师:“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从这两句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皇帝很惊谎,内心紧张,不自信。

(师板书“不自信”。)

师:“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皇帝觉得最可怕的事是什么?

生:我觉得皇帝最害怕的是自己不能当皇帝。

师:当过皇帝的人,一下子不能当了,那真是无法接受。那么他会怎样做呢?

生:他肯定不会承认自己看不见。

师:于是他怎么说?

生:“哎呀,真是美极了。”

师:如果你是皇帝,会不会这么说?

生:我也会这么说。

师:你跟皇帝心有灵犀啊。(生笑。)以前读到此处,总以为皇帝虚伪,不实事求是,但此时,你又读到了他怎样的内心?

生:他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做皇帝。

生:皇帝虽短暂反省,但最终仍欺骗别人。

师:刚才这位男生说了,如果他是皇帝的话,他可能也会这么做。这种情况下,他觉得不得不欺骗人了。

(师板书“欺人”。)

生:我感觉皇帝也挺可怜的,他没有退路,只能在欺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师:这位同学读到了别人没有读到的皇帝。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简单下结论,应该读到深层次的东西。老大臣那么忠诚,他肯定应该实事求是地告诉皇帝,可是结果呢?于是,我们又有了—个问题:为什么老大臣忠诚于皇帝却又不说真话呢?

生:因为那位老大臣不想承认自己是愚蠢的。

师:皇帝最初想要检验大臣。你们觉得老大臣需要检验吗?请齐读第6自然段,看看老大臣集聚了哪些品质?

(生齐读。)

生:最“理智”,最“诚实”,最“称职”。

师:这样的人需要检验吗?

生:不需要。

师:可是老大臣敢说实话吗?齐读第8自然段。文章一定要多读,理解才能深入。

(生齐读。)

生:我认为老大臣不敢说出来,因为他害怕皇帝责罚他。

师:为什么皇帝会责罚他呢?

生:两个骗子说了,只有称职的或聪明的人才能看见,他没有看见,就证明他不称职。

师:是的,怕不称职,皇帝要惩罚他,所以只能说谎。在专制社会中,皇帝享有最高权威,皇帝要做事,大臣们能否反对?皇帝要做新衣,大臣们能不同意吗?

生:不能。这是挑战皇帝的权威,皇帝要做什么,大臣只有无条件服从。除非遇上像唐太宗那样的明君,但文中的皇帝显然不是。所以,在这条道路上越是忠诚,就越要罨维护皇帝的权威。

师:说得很好,不过老大臣说谎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这位男生你说。

生:我想补充一下,老大臣他很理智,如果他说没看见,并禀告皇上,要是那两个人真是骗子,真的没有在织布的话,他就立功了。但皇上和其他人如果看得见的话,那他自己就会身败名裂。于是他选择了—个比较保险的办法,撒了—个谎。

师:这位同学的认识更进一步了。为了稳妥,老大臣选择了“非常保险的办法”来保全自己。

生:我认为老大臣不敢说出来的原因是老大臣过于自信了。

师: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师板书“自信”。)

生:第10自然段有两个问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因为他很自信,他不敢相信自己看不见衣服,他不认为自己愚蠢。是他的自信欺骗了皇帝。

师:这位学生有一双慧眼,皇帝是不自信的,而老大臣是自信的。可是老大臣最终还是选择了欺人。除了这位同学刚才说的这些,还有原因吗?我们齐读第9自然段,看看同学们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

生:两个骗子让老大臣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其实这是在诱导老大臣认为面料是真实存在的。

师:祝贺你又有了新的发现,是骗子在诱导老大臣。后面老大臣说的话跟这话有什么关系?回到第12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渎。)

生:“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老大臣的话受到了骗子的提示。后来皇帝、诚实的官员、骑士和老百姓只能也都这么说了。

师:前面给予老大臣三个最——最“诚实”,最“理智”,最“称职”,其实带有什么意味在里面?

生:讽刺的意味,对他越褒奖,就越讽刺。

师:看来皇帝也罢,老大臣也好,不管自信还是不自信,都一样在欺人欺己。虽然我们也读出了他们的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个问题:为什么老百姓也都不敢说皇帝没有穿衣服?我们先看—个视频,他们都在干什么?

(播放视频。)

生:都在鼓掌,面露微笑,似乎在赞叹。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句话。

(屏显。)

(1)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2)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师:文章中多处用到“都”字,比如“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这说明了什么?

生:所有人都很感兴趣,非常关心,充满好奇。

(师板书“好奇”。)

师:“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这句话老师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快乐呀?

生:这些老百姓都很虚荣,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说自己看到了,别人就觉得他聪明,就满足了白己的虚荣心。

师:那他们到底有没有看到呢?

生:其实他们都没有看到,因为根本不存在。

师:他们以为别人看到了吗?

生:他们以为别人都看到了。

师:他们以为别人是可以看到的,那么这个“快乐”怎么理解?

生:别人不知道自己看不到,为此他们感到快乐,觉得成功地欺骗了别人。

师:所以最终他们也如权贵们一样,走上了一条什么路?

生:欺人的道路。

(师板书“欺人”。)

师:从皇帝到百姓都说了同样的话,都走上了欺人的道路。结合这个结论,我们想想为什么文章的题目翻译的是“皇帝的新装”而不是“皇帝的新衣”?“装”能组成什么样的词?

生:假装,装扮。看来他们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欺骗别人,假装自己。

师:也许是虚伪、阴暗,也许是出于无奈,最终他们集体选择了“装”。既是“新装”,更是“心装”。在这件新衣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难道我们的世界真就这么不堪吗?不。总会有—个声音如晨曦般划亮黑暗的世界,童话中孩子的声音就带给了我们希望。

三、孩子天地

师:丰子恺先生说:“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个可冷的残废者了。”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小孩子为什么要揭开那个谎言?男孩说了真话后会有什么后果?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说真话好吗?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并参与。)

生:孩子的内心最纯真,他们不会被世间任何事物改变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的内心没有畏惧,没有私心,所以敢于说真话。(因为无私,所以无畏!)

生:小男孩说这话的后果有两种。好的一种是,孩子的真话使皇帝终于明白衣服是不存在的,终于反省了自己,给了小孩奖赏;坏的一种是,皇帝不相信他说的话,因为那么多人都说他穿的是真正漂亮的衣服,小孩子这么说就是在挑战他的权威和尊严,小孩会被处罚。

师:分析得很全面,像个哲学家。鼓励他一下好吗?(生鼓掌。)哪种结果的可能性会大些?

生:我觉得第一种结果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师:我们的孩子怀着十分的善意认为第一种结果可能性更大一些。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

生:由“皇帝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可以看出皇帝并没有改变自己。

师:哪个词更能体现这一点?

生:“更骄傲”。

师:能看出皇帝有悔改之意吗?

生:以骄傲的神气来看,皇帝回去后有可能会变本加厉责罚孩子。

师:那么你预想小男孩的结局会怎样?

生:有可能全家人都受到皇帝的追杀,并且不惜任何代价。

师:结局如何,作者没有给出答案,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放手让读者去思考,不断去丰富它的内涵。好的作品令我们充满无限想象,但结局似乎又隐含在其中。真的很感动,你最初能善意地解读皇帝。但是,也许现实并非如此,要改变现实世界中的荒谬、虚假、丑陋乃至欺骗等不合理的事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我们应有怎样的选择?

生:不同的价值观,便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愿意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硬的生存方式;有些人可以忍受当下的屈辱,换得将来创造不朽的功绩,比如司马迁等。

(师屏显写给学生的诗。略。)

四、思考启迪

师:最后两个问题:这则童话只是在讽刺当时这样的人吗?近1 80年来它为何经久不衰?

生:这则故事不仅只是讽刺,也有同情和怜阀。这样的故事现在依然在发生,比如个别同学想要抄作业,同学之间知道了也不会指出来。处在那个位置上,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生: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皇帝的新装》的影子。安徒生说童话不仅是写给孩子看的,也是写给成人看的,每个人都能够从童话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带给自己启迪,经典的童话永远不会过时。

生:老师,我能上来一下吗?

师:好的。

生(板演):我要讲点心理学知识,我们每个人一开始都是天真的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慢慢变得虚伪,也许会一辈子虚伪下去,而且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可是真正的伟人,比如毛泽东、马克思等,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突然加速,不再天真,而是求真,因此成就了他们的伟业。

师:你不仅看到了事物的共性,也看到了事物个性的一面,以后不是政治家,也是哲学家。老师希望你也能在求真的道路上奔跑,最后成为—个伟大的人。

生:事实上,我更想成为—位普通人。

师:这么优秀的孩子,能否让老师拥抱一下?老师感觉你也给老师上了一课。

(师生拥抱,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执教感言

一语三文教《皇帝的新装》 徐建利

(杭师大附中桐乡市实验中学,浙江嘉兴 314500)

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

1.关于语言。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在跳读的基础上,牢牢抓住语言这根弦,让它发挥最大作用。集体朗读第1自然段后,圈出“所有”“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让学生体会皇帝爱新装到何种程度,因此才有后面的故事发生。此时引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让学生体会骗子的高明骗局: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为什么骗子会轻易得逞?”学生的理解源于皇帝爱新衣,体现了皇帝的昏庸、愚蠢。可是读到第3自然段,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其实皇帝还希望通过新衣来检验大臣。统治者都希望能长久维系皇者的权威,缺乏智慧的统治者更需要拥有一劳永逸的检验大臣的手段来稳固自己的地位。皇帝的心思无人知晓,而骗子却洞若观火。此举正中皇帝下怀,可谓一拍即合,到此,学生对皇帝的了解更进一步。然后通过抓四个“难道”,来体会皇帝和大臣不同的心

理。老大臣看到空织布机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皇帝如此感慨:“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皇帝和老大臣有不同之处:皇帝内心充满着恐惧与不自信;老大臣却充满自信,从“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可以看出;老大臣比皇帝更世故,从“我决不能让人知道”可得知。他们也有相同之处:从内心有所挣扎而言,他们人性中都有善的成分,但最终无一例外却在实施欺骗手段。读到此处,学生们的内心很复杂,他们不认为文中的人物只有可恶与可厌了,而是读出了无奈与可怜。

2.关于文章。课文很长,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梳通课文,考验的是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此次教学设计的问题来自于我的学生,我把它合并归为三大类串联起了本次的赛课,即三大板块:成人世界;孩子天地;思考启迪。每一个板块再由一些小问题串联,比如“成人世界”板块包含如下问题:

(1)为什么皇帝对衣服有不一样的追求?

(2)为什么两个骗子会轻易得逞?

(3)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4)为什么老大臣既然忠于皇帝,却又不敢说?

(5)为什么老百姓都不敢说皇帝没有穿衣服?

围绕问题,通过跳读法,在长文中争取到了时间,不仅读完了故事,也读深了故事。通过抓语言的方式,充分理解皇帝和老大臣内心深处的苦楚。老百姓又为何不敢说呢?通过看一分钟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老百姓的全城狂欢、赞叹,这背后是集体无意识。他们以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看不到而快乐,扭曲的内心折射出人性的自私、丑陋与恶念。但除皇帝之外,其他人都有无奈,即在专制社会中说真话需付出沉重的代价。

3.关于文学。《皇帝的新装》具有很强的张力,留白令人深思默想。这节课第二个板块是“孩子天地”。我的学生提出过三个很有价值的问题:(1)小孩子为什么要揭开那个谎言?(2)男孩说真话后会有什么结果?(3)这种情况下说真话好吗?这三个问题文中都没有给出答 案,全部是文章的空白。这些问题正是引发学生发散想象的契机。第三个问题只有一位学生提出。说真话是否会带来灾难?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真话?在什么情况下不能说真话?这引发了讨论。依照文本走势,童话的结局可能是令作者和读者不忍心的,但毕竟留白带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可以任由我们去发挥、揣测,也算是给读者的一点宽慰。

4.关于文化。《皇帝的新装》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它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度。我们身边也时常有《皇帝的新装》在上演。从指鹿为马的秦,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还有为了实现贪玩目的抄袭作业而欺骗父母、蒙蔽老师的学生,都从另一角度在实践着

《皇帝的新装》的把戏。《皇帝的新装》就像一面镜子,自始至终照出人性的弱点。最后“思想启迪”板块的问题“作者写的故事只是在讽刺当时这样的人吗?”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童话的普适价值和文化含量。

第四篇:皇帝的新装(推荐)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什么?(指屏幕)生(齐):皇帝的新装 师:声音大一点!

生(齐):皇帝的新装(声音明显响亮)师:很好。我们知道这是一篇? 生(齐):童话。

师:大家熟悉吧,这个作者? 生(齐):熟悉。

师:早晨有没有预习这篇文章?预习了,是吧?请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个故事。生:骗

师:他用一个“骗”字概括这个故事,非常好!生:欺骗 生:愚昧

师:从人物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内容大家都还能读得懂? 生(齐)读得懂。

师:故事的内容、情节大家还能读明白。那么老师要问的是作者是怎么写的,他为什么这样写,这一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生:好。

师:打开课本。同学们,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吗? 生(异口同声):不可能。

师:不可能发生。但是你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可信吗? 生(零星回答):不可信

师:有人认为不可信。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大部分):可信的。师:哦,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很可信。那么为什么可信呢?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设置了一个机关,能不能把那句话找出来?

生:裁缝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师:哦,他说裁缝说,其实是什么人? 生:骗子

师:哦,是骗子。大家再来把这句话一起来读一下。

【PPT显示】

骗子: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生齐读)

师:把这一句话画出来。这是一个机关。还有一个条件让这个故事我们读起来很可信。能说说吗?(生无人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小节来读一读。许多年前„„

(生齐读)师:这写了什么啊? 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故事的起因,内容写的什么?

生:在很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他特别喜欢换衣服。师:特别喜欢换衣服,喜欢到什么程度 ? 生:喜欢到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光。师:用了什么写法? 生:用了夸张的写法。

师:用了夸张的写法,很好。我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把这种夸张的意味读出来? 生:没有。

师:读书注意语速,语调,轻重音。要注意哪些词语的重音?

生:不惜,所有,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是。师:好,一起来把这种夸张的意味读出来。

(生齐读第一节)

师: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起来读一下。(师领着学生读,读出夸张的味道。)

【PPT显示】

皇帝:酷爱新衣,几近疯狂。

师:有了这两个条件,使故事的展开引人入胜。哪一部分,让一个个的人物纷纷登场,原形毕露的呢?好,我们同学自己来读一读8—22小节,把节次画出来,好,读起来。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提示个别同学放声读。)师:读完了吗?让我们来演习一下,同桌之间合作,第一个出场的是老大臣,一个读老大臣心里想的,一个读老大臣嘴里说的,老师读旁白。看PPT。

【PPT显示】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得花纹!多么美得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师生合作朗读。)师:他们读出了人物的心情吗? 生:没有。

师:第一个男生读得稍微快了点。“愿上帝可怜我吧!”它用什么句子? 生:感叹句。

师:难道„„难道„„ 生:反问。

师:在问谁?问自己。如果改为陈述句,想一想有什么不一样。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还要注意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生:决不能„„

师:好,在说的时候注意反复,这个时候老大臣心理是怎样的? 生:不安,恐惧,害怕。师:内心很忐忑,他看不见这布料。再来一组读一下。读心里想的时候把声音压低一点,读出自言自语的意味。读“不成”的时候要显得果断些。

(师生二次合作朗读。)

师:第二个男生读得比第一个男生好一点,第一个男生稍微快了一点。老大臣内心的那种不安,恐惧,他说话时用言不由衷的赞美来掩饰。在皇帝的眼里是个怎样的老大臣?

生(快速地):诚实。

师:回到文本,从文章中找找看,圈画出来。生:善良的,诚实的,理智的,称职的。师:怎样地称职? 生:谁都不及他称职。

师:在皇帝眼里谁都不及他称职。但这样的老大臣他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 生:不一样。

师:第二位官员,哪一组愿意读?女生读,女生没有男生积极哦。看PPT。

【PPT显示】

“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女生和老师合作朗读。)

师:“同时对他们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能不能换成这个官员直接说?他直接说怎么说,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我们想象一下,皇帝会怎么问?第一个问题,这位官员在现场直接说会怎么说?看文本。生:这个布料非常美妙,花纹很巧妙„„

生:花纹很巧妙,颜色很漂亮,我感到非常满意。

师:还可以怎么说?能不能把这种夸奖的意味整浓一点?好,这位男生。生:哦,这些美丽的色彩,这些巧妙的花纹真是太美丽,我无法再对它有一丝半点的挑剔。师:依靠文本,他又作了一些想象。如果模仿前面老大臣的话,多么„„多么,怎么说?

生:多么美丽的色彩,多么巧妙的花纹,我感到很满意

师:再说一遍(生齐说)。再想象一下,皇帝会怎么问?你来说说看,你也当一回皇帝。

(学生答不出。)

师:想象一下,作为皇帝大家说说应该怎么问? 生:爱卿„„

师:这位同学还是有王者风范的哦。称呼很准确。爱卿,这些布料是不是很美丽?一起来问一下。

生(笑着,齐问):爱卿,这些布料是不是很美丽?

师:“是的,那真是太美了!”同学们,这个大臣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是怎样的一个大臣? 生:诚实。

师:皇帝眼里仍然是一个诚实的大臣。皇帝亲自上场了。看PPT,哪组同学再来读读看?

【PPT显示】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师生合作朗读。)

师:第一,读心里想的时候,除了要注意“难道„„难道„„”这样的反问语气,还要注意哪个词语?对,这可“骇人听闻”了,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皇帝内心怎么样啊?对,非常惊讶,非常害怕,窘迫。看他说出来的话,“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

师:皇帝的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仍然是不一样的。他挑选了一群大臣。看PPT,黑字部分老师读,红字同学读。

【PPT显示】 跟着他来的全体官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红色)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些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这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红色)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说不出的快乐。

(师生合作朗读。)

师:这些大臣们一个个在皇帝面前极力地赞美他,他们向皇帝建议,这个建议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我觉得不能。因为这个建议的话就是体现出那些人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师:怎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是都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议吗? 生:他们都是比较偏向皇帝,在拍皇帝的马屁,想要皇帝开心。师:哦,对皇帝阿谀逢迎。那位男生还有补充? 生: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师:这两位同学讲了两个理由:对皇帝阿谀奉承,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我们把下面一句再来读一下。三个感叹句(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一,二!

(生齐读,声音洪亮,情感饱满。)

师:皇帝接受了大臣的建议,穿着并没有、并不存在的衣服举行大典。那么,老百姓们又是怎么说的呢?看PPT,先想象一下,这些老百姓看到皇帝的时候会怎么想?直接用第一人称把想法说出来。

【PPT显示】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的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生:皇帝没穿衣服,天哪,太不可思议了,我是个愚蠢的人吗?我可不能让别人知道。

师:他这样想对不对,符不符合前面的情节?是的,和前文是呼应的,这位同学读进去了。看PPT。哪位同学们用常州话把这一段读一读?我们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但自己的家乡话也不能忘却哦。

(迟疑一段时间,有一生读。生笑,一生读。)师:还不错,这位同学能用家乡话说出来。你想,老百姓在街上七嘴八舌的。“乖乖„„”一起读!(生齐读。)

师:我们来想一想,上至皇帝,官员,群臣,下至老百姓,他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啊?

生: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师:有一个成语叫? 生:口是心非。

师:他们首先欺骗的是谁? 生:自己。师:然后再欺骗? 生:皇帝,他人

师:这叫?对,自欺自人。同学们看看这些人,他们心里想的是一致的,嘴里说的话呢? 生:也是一致的。

师:人物的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除了遣词造句的个别差异,大多是一致的。这就是童话中人物的“统一性”特点。你看看那么多人如此的相似,不同的人又使人物丰富,这体现了童话中人物的统一性之外的第二个特点:丰富性。大家说说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点?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PPT显示】

心口不一

自欺欺人

在谎言面前心照不宣

师:大家一个一个掉进了骗子所设的局里,要么承认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要么就只能干嘛?对,只能撒谎。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啊? 生:不是

师:是什么出了问题? 生:集体。

师:哦,是集体,是这个社会。对,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PPT显示】 整个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谎言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心术不正,而是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

师:放开声音来再来读一遍。(生读)这些人说话在文字上有些差别外,内容上是惊人的一致。我们说是人物的统一性,那么多的人在统一中又强调丰富,是谁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上演了这样一个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这样的一个闹剧的呢? 生:骗子

师:对骗子这样的角色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看PPT。

【PPT显示】

骗子、小丑、傻瓜„„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权利,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作外人,不同这个世界任何一种相应的人生处境发生联系,任何人生处境都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董小英《叙述学》

师:这段话虽然理性了些,可是能让我们认识我们读到的童话中的这一类人物,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从这个意义上讲,骗子就是一面透视人性虚伪的镜子。

【PPT显示】

骗子就是一面透视人性虚伪的镜子。

师:那么,同学再思考一下,是谁造就了这样狡猾、精明的职业骗子呢?对,是这个社会,这个异化病态的社会。有了这样的社会,所以骗子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圈套。故事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没有,戳穿这个谎言的,使谎言真相大白的是谁啊? 是的,小孩!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PPT显示】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出来。

师:我请同学把这种“叫出来”的感觉读出来。(一生读)有点意思,你说说为什么是叫出来的呢?

生:因为小孩看大人他们都是心口不一的,他有一种惊奇感,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师:小孩子想都没想就把看到的说出来了。和大人不一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一个小孩子说? 生:因为所有的大人都知道要阿谀奉承,只有小孩子是比较天真纯洁的,通过小孩子的口说出来,更容易让人相信。

师:哦,她讲了,成人一个个阿谀奉承,撒谎,虚伪,小孩子呢,天真;第二个,小孩子也与成人形成了? 生:对比。

师:从写作手法上看是对比。用小孩子来揭穿真相,有其深意。我们来看一个成人的自省,读一读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给孩子们的信》。他这样写到„„

【PPT显示】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师:这是一个父亲的反省,儿童在他的眼里是这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这样写到„„

【PPT显示】

丰子恺《儿女》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师:这样一个成人的反省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有的哲人这样说,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成人之父。

【PPT显示】 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成人之父。

师:同学们,我们正走在走向成人路上,所以我们要葆有我们内心的纯洁,作者在这里用小孩子来揭露事物的真相,是有他的深刻意义的。其实,真相并不难被揭穿,小孩子的一声叫喊它就完蛋了,真相一出来,故事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并没有就此停下笔,把故事进一步推向了深刻,先看看老百姓的反应。看PPT。

【PPT显示】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师:这三句话,看上去是不是差不多啊?能体会到这三句话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吗?

生:“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是第一个说的,然后又有一个人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是跟说的,还有就是她们最后老百姓她们本来是心口不一说穿衣服的,后来是听有那么多人说的然后就也说了,因为有人开始说了,他们就不怕了。

师:这位小朋友看好文本,你手一直在弄笔,所以你没有注意这个文本到底是怎么回事。嗯,老百姓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说完这句话又加了一个“有个小孩子说”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为什么说完第一句话后要加上一个“小孩子说”呢?人物的内心有没有波澜,他说完第一句后,人物内心是怎样的?对,还有一点忐忑,加了一个“小孩子说”是要逃避,逃避自己的责任。最后是“实在”,这时候终于觉醒了,确信了啊。

师:你看,人物内心通过语言表现出了波澜,在读文本的时候,要关注文字的内部。你看,老百姓一觉醒,就形成了汪洋大海,皇帝老儿怎么样啊?一起来读最后一小节。

【PPT显示】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把这个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呢? 生:给自己留点面子。

师:维护自己作为皇帝的尊严。还有吗?但他在真相面前还是显得有点害怕。同学们,这个童话的主题,作者是一步一步把它推向了深刻。你说这些谎言这些欺骗这些社会的丑陋一面是不是在真相揭露以后就完全消失啦?(生:不是)他的消失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这个童话深刻之所在。那么同学再来思考,标题起什么作用? 生:讽刺。

生: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现在再读读,的确是有讽刺的意味。老师是这样理解的,看PPT。

【PPT显示】

皇帝的新装,象征着华丽的外表。外表再华丽也无法掩饰内心的虚伪与丑陋,更何况是一件并不存在的外衣呢?就是有,这新装,也只不过是肮脏灵魂、异化社会的遮羞布罢了。

师:继续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国度交代了吗?(生齐说:没有)为什么不明确交代呢? 生:这是童话,不真实

师:是虚构的,是想象中的虚构,不真实的就没有时间和地点吗?

生:它是一个例子,发生的故事可以放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不需要时间和国度。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很到位,就是这个故事不是一时一地的,可能在许许多多的地方,许许多多的时候都有这样的问题。再来思考一下,这些人物为什么没有名字呢?

生:因为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类人

师:很好,人物代表一类人,有种象征的意味。我们认识一下童话,童话运用想象夸张来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童话具有模糊性、荒诞性、统一性、丰富性、深刻性。课文学完了,老师问一下:2005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安徒生,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一个雕塑前进行吊唁。大家想一想,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生(齐):儿童。

师:事实呢?是成人去的多,所以说“童话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年人”的(PPT显示)。

师:同学们,我们正在走向成人的路上,保持童年时的真实和纯洁吧,我们也用我们这双慧眼去认识、发现这个社会,让我们健康成长!最后布置一个作业。

【PPT显示】 发挥你的想象,用下面的三个成语写一段富有故事性的话: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第五篇:《皇帝的新装》

“浅浅”地教语文,是肖培东老师一贯的教学理念和不变的课堂追求。钱梦龙老师说:“在语文教学被各种貌似‘深刻’的‘理论’折腾得面目全非的当下,培东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是显得‘浅’了,但正是这种‘浅’,却深入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1]在《皇帝的新装》课例中,肖老师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并深入到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的呢?笔者试从文本文体、学习主体和语言文字三个方面进行评析,赏鉴肖老师的“浅”教之妙。

一、重视文本文体,清浅地教

教师考虑文章的体式特点,因文体而教,是对文本的尊重。纵观《皇帝的新装》课例,肖老师从“童话”的文体出发,教学思路异常清晰,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带给人清新舒爽之感。没有精心准备的“导语”,肖老师一开课就直奔“童话”而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皇帝的新装》是一篇

”,学生答出是“童话”。他接着追问:“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怎么就判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的”,然后对学生的“判断”进行点评。而后用PPT展示“童话”的定义——“童话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想象甚至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思想启蒙教育。”继而,肖老师提问:“再来说说,童话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丰富的想象和夸张。”“读完了《皇帝的新装》,你们想一想,这个童话当中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一个细节是什么?”水到渠成般,肖老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了童话文本内容的学习上。咀嚼字词、品味语句、朗读体会,在此环节,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紧紧围绕着童话的主要特征“夸张”展开。

不仅如此,和学生们品评了诸多的“夸张”后,肖老师接着引申:“这个荒唐的闹剧成功上演的最主要的因素,你认为是谁”,进而带领学生分析童话中出现的各类人物,“探寻大人的内心世界”,“走进大人的‘心’”,使学生们明白成人世界的私心欲念导致了这出荒唐闹剧,于是才有了皇帝赤身裸体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游行。肖老师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们重新设计童话的“结尾”,这本不足为奇,可肖老师却出人意表地把自己改写的“结尾”(由一个小孩子的爸爸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真相”。)和课文“结尾”进行比照,得出了“原来童话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也在教育大人”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童话的理解。从什么是“童话”,到抓住童话的主要特点“夸张”铺开教学,再到潜入文本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直至最后理解童话的教育功能,笔者的切实感受就是:肖老师是在教“童话”,清清楚楚地教“童话”。不错,要学生学“童话”,教师就要教“童话”,不能教成小说或散文!郑桂华老师给出了中肯的评价:“这就好比一个既专业又聪明的导游,到了一个景区,能从纷繁的游人、杂乱的景点还有满布的荒草中劈开一条简洁、清晰的小径,带着游客直达目的地,而几个主要景点又没有错过。”[2] 肖老师对文本文体的重视,让他的课堂有条不紊、生动高效。

二、尊重学习主体,浅慢地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任何教学情境下都应该受到尊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不同文体的教学语境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方式又须不同。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它的主要阅读群体是未谙世事的少年儿童。“作为教师,应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尊重孩子对童话的理解,尊重孩子在阅读童话时经验的不足和策略的缺失。总之一句话,尊重童话的法定读者——儿童。”[3] 笔者认为,肖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在《皇帝的新装》课例中突出体现为一个字:慢。

肖老师在出示主问题时往往提示全体学生要慢慢来,别着急,想好了再说。比如:“同学们,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怎么就判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的?别忙着举手,想想看。”“你们想一想,这个童话当中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一个细节是什么?也先别忙着举手,回到文章再看一看,找一找。”“接下来,我要问一个问题。是谁导演这场戏的?别忙着举手,找出文中的根据。” 再比如: “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别急着举手,想一想,话想好了再说。”在肖老师“慢慢”来的教学节奏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童话气息。不是吗?童话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讲给孩子们听的。很难想象:急速的话语能读出童话的瑰丽多姿,催促的声音能让孩子们快乐地获取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慢条斯理,娓娓道来,这不正是我们从父母长辈那里感知童话的节奏吗?肖老师“慢”的潜台词是:孩子们,不着急的,肖老师陪着你们呢,我们慢慢地,稳稳地,共同走进那个璀璨的童话世界吧。

肖老师不仅对全体学生以“慢”待之,对个别学生更是如此。教学片段一:

师:那除了衣服的特点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特别夸张的?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生9:就是第一自然段这里,“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师:怎么说呢?

生9:他竟然每一天,每一点钟啊。师:有了这句话,你想要表达什么? 生9:皇帝穿衣服很夸张。

师:皇帝爱新衣到了夸张的极点了!给大家读读看这句话。生9:“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较快)

师:要想把皇帝的这个爱衣服成嗜好的性格读出来,要读好那几个词儿? 生9:“每一天”,还有“每一点钟”。

师:哎,你们发现他说的都是些什么词,同学们? 生(齐):数量词。

师:哎,时间词,数词。来,我们来读读看,“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老师范读至此。)

生(齐读):“一套衣服。”(“一套”重读,稍长)

师:童话啊,就是这样说出来的,来,你自己加油,试试看!生9(读):“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重音有感觉了)师:好,同学们来一起帮帮他,预备,起!

生(齐读):“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夸张味浓)

师:嗯,再看看,“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下一句你来读,“除非”,预备,起!生9(读):“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炫耀一下”“新衣服”读得很到位)

师:真棒!记住啊,好童话是读出来的。

此教学片段记录了肖老师集中指导一个学生(生9)“曲折”而“缓慢”的过程。该生找出一个夸张句:“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但他没有说出为什么是“夸张”以及对句子的理解。肖老师一点也不着急,问学生“怎么说呢?”学生回答:“他竟然每一天,每一点钟啊。”学生的言外之意很明显,这还要多夸张啊。但肖老师似乎明知故问,“你想要表达什么”,他要听到学生亲口说出来才罢休。该生说出“皇帝穿衣服很夸张”,肖老师马上认可:“皇帝爱新衣到了夸张的极点了!”本以为教学就此打住了,肖老师却让该生“给大家读读”。一读,问题又来了:“夸张”的句子好找,关键是理解的深浅。该生“较快”的语速,说明他对皇帝爱衣成癖的性情领会不深。于是,肖老师开始进行读法指导:抓住表时间和数量的词“每一天”、“每一点钟”、“ 一套”,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去读。该生读得虽“有感觉”了,但还是不如人意;肖老师让全班同学范读给他听,生9终于读出了很浓的夸张味。对该生的指导总可以完美收官了吧?可肖老师还是不紧不急,他要验证一下该生的学习效果。“‘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下一句你来读,‘除非’,预备,起!”生9很到位地读出了下句:“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好一个“慢”字了得!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成长,肖老师不惜力,更耐得住慢。肖老师“童话”世界里写满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三、凝视语言文字,浅近地教 每堂课伊始,在精心设计的“导语”中,我们总要说上一句“今天,让我们走近文本某某某”。但平心而论,一节课下来,我们真得敢确定,是走近了文本,而不是离文本越来越远吗?我们太怕自己的课被认为深度不足,肤浅有余了,所以我们不自觉地深挖主题,旁征博引,力图穷尽文字背后的“大义”。“教思想”、“教情怀”,固然不错,但脱离文本,刻意求之,无异于弱化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因此,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通过一个个文本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那么,未经“凝视”的语言文字又会怎样呢?当我们用爱与耐心来“凝视”那些优秀的语言文字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童话的特定读者是儿童,所以童话的语言一般是生动形象和简明易懂的。如何立足于形象简明的童话语言来教童话?肖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和学生们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推敲一下字词,品味一下语句;通过引领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进而揭开文本思想情感的内核。由于对语言文字的“凝视”用心且用情,肖老师总能和文本靠得最近,也最亲近。教学片段二:

师:这些句子出现在文章不同的地方,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字是相同的,哪个字?一起喊!

生(齐):“都”。

师: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别急着举手,想一想,话想好了再说。好,你先来说。

生23:全城的人都认为这衣服是多么的漂亮。师:全城的什么人? 生23:全城的大人。

师:全城的大人都在说这个谎话。请坐,你说。

生24: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全城的大人,一起造就了这个荒唐的闹剧。师:荒唐源于所有的大人。你来说。

生25:我觉得这样就可以更加体现出全城的大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很笨,不称职。

师:所有的大人,无论是有权力的,还是没权力的,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还是贴着地气的善良百姓,都卷入了这场闹剧当中。所以同学们(有学生举手打断),好,还想讲,你来说。生26:我认为是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看不见布料,所以这个闹剧才能顺利地进行。

师:那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有这份虚荣心吗?

生:因为他们不愿意在皇帝面前显示出自己的愚蠢,皇帝如果听见他们说看不见,就会认为他的国家的百姓太愚蠢了。

师:在皇帝面前,也就是在权力面前,在生存面前。百姓迫于压力,说了假话,迫于生存生活的需要说了假话。同学们,这个时候是不是更能发现《皇帝的新装》其实讲的就是成人世界的故事?这样一想,对这件新装我们就该有更深的思考。

肖老师屏显了来自文章不同地方的七个句子(略)。学生齐读后,肖老师请他们找出七个句子中相同的一个字(“都”),为凸显此字的重要性,还要求他们大声喊出来。“都”,是表范围的副词,强调范围之广。肖老师把“都”字从句中提出,意欲何为?

第一个分析“都”字的学生说:“全城的人都认为这衣服是多么的漂亮。”肖老师马上追问并纠正:“全城的什么人?”学生答出,全城的大人。好了,是“全城的大人都在说这个谎话”!我们要探寻的就是“大人”的内心世界,因为所有的荒唐都源于“大人”——包括高高在上的权贵和善良的百姓!如果说昏庸的皇帝、愚蠢无能的大臣们主演了这场闹剧应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那些善良的老百姓竟也成了助演,该如何理解呢?所以当有学生“打断”肖老师的话,认为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时,肖老师巧妙地问:“那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有这份虚荣心吗?”事实是,老百姓也不愿意被皇帝认为是愚蠢的。所以在残酷的现实和生存的压力下,善良的百姓也会说假话!太不可思议了,“大人”的内心世界会是这样的功利与复杂!

肖老师在他的博文《语文,可以简单实在些》中说:“我们为什么要解读文本?解读文本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立足于言语形式的教学解读。”上面的童话教学片段中,肖老师由一个“都”字牵引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对“立足于言语形式的教学解读”做了最好的诠释。“凝视”童话语言,方能走近童话文本,阅尽童话之美!

重视文本文体,清浅地教;尊重学习主体,浅慢地教;凝视语言文字,浅近地教。肖老师的“浅”教,让安徒生的童话名篇《皇帝的新装》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注释:

[1]、钱梦龙 为“浅浅地教语文”喝彩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3 [2]、郑桂华 一堂舒服的童话课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317 [3]、贾龙弟 诸雪峰 童话阅读要有童话感——从两个童话阅读题说开去 [J].语文教学通讯 2014(12B):14.

下载《皇帝的新装》窦桂梅的执教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皇帝的新装》窦桂梅的执教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刘飞耀老师执教)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刘飞耀老师执教) 一、 导入新课: 一首小诗 《献给童话的诗》 (顾城) 第一节写什么?(美人鱼) 第二节写什么?(丑小鸭) 二、 出示新课课题《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

    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肖培东/川师大附中/2014.10) 第一步:认识童话这种文学体裁,以及童话的主要特点。(在学生已知基础上建立新知。由模糊到清晰)师:大声地喊出今天要上的课文......

    皇帝的新装剧本

    大七班——六一童话剧方案 编剧:陈文梅曹清 活动目标: 1、通过夸张的动作表演,掌握皇帝、大臣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2、引导幼儿做一个纯正无邪的人,提升价值观。 活动名称:《皇帝......

    《皇帝的新装》教案

    《皇帝的新装》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并积累重点生字词。2、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能理清文章的结构。4、分析人物形象以......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 《皇帝的新装》写了一个皇帝,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说他们是织工,他们能织出谁也想象不到的美丽的布,他们还说穿上他们织的布做出的衣服还能识别出哪些人不......

    皇帝的新装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皇帝的新装》 一.说教材: 《皇帝的新装》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第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等......

    皇帝的新装教案

    学号:AS0801115姓名:黎青兰 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的发展,感悟文章的主旨。 2、了解什么是童话,理解想象和夸张的作用,并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

    《皇帝的新装》教案[大全]

    《皇帝的新装》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生动的复述全文。 2.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知小说中人物的形象 3.了解通话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听出童话味(听出荒诞)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