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的几种设想

时间:2019-05-13 03:2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的几种设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的几种设想》。

第一篇:对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的几种设想

对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的几种设想

铜鼓中心校

吴光明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和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学习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习小数的除法时,计算“9.42÷2.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9.42÷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时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不等于9.47,得出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教师作为教育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识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践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教和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材建构。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教师要创造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再如:蜀南竹海的门票每张50元,如果30人以上可以团购,每张40元,我们班共有28人,该如何购票?同学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许多解法:50×28=1400(元),40×30=120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答案。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第二篇:小学数学新课改中的设想

小学数学新课改中的设想

平茶小学 苏新莉

新课程的实施,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都必须对以往的数学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新课程的变化。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 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也主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课堂教学空间方面,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我们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

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民主,达到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2.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把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教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新教材始终坚持设计学生喜欢的情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新教材使学生有更多的 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新理念下,因“材”施教 1.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指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宝典。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合理利用,灵活利用。2.内容枯燥向富有情趣转变

课程设计将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获得体验。3.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

把数学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时处于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4.算法统一向算法多样转变

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在学习中自行探索,独立思考带来的结果。算法多样化不要求为个学生都掌握多种算法。要求统一,既不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识水平的多样性,也体现不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例如:25×16的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台上展示汇报。于是,同学们就有以下多种解法:

(1)25×16=25×(4×4)=(25×4)×4=100×4=400;(2)25×16=25×(2×8)=(25×2)×8=50×8=400;(3)25×16=(5×5)×16=5×(5×16)=5×80=400„„

最后,引导学生自学看书(例题),让学生通过多种解法对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解法。这样再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建构过程,并且通过让学生展示多种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可以说,正是这种关注个性体验的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愉悦。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有收获、有困惑、有思考„„新课改教会我们教与学无止境,新课改倡导反思与重建,它让我们审视每一节课,不断反思,记录成功之处,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和学生创新的火花,再重新设计和实践,这将会让我们逐渐养成爱反思和研讨的习惯,使我们终生受益。

第三篇:对小学数学新课改几点心得

对小学数学新课改几点心得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否定,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新课改,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教材用活,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势,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把学生教活。要让学生不仅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体验成功,彰显个性。

[关键词]新课改 ;基础性学习;课堂教学;学生教活;体验成功

“新课程改革”已经深深地进驻了我们日常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它既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像一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地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对我们这些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它促使着我们去改变以往的那种种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教学手段,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时间过的挺快,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一点点心得,当然困惑也是无时不在的。有时候静下来,老是想起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是如何教育我们的:教学乘法口诀的时候,三两天就强迫的机械的灌输给我们了,天天放学留下来背,不熟练不许回家;教学圆周率的时候,也是直接让我们一遍一遍读,直到记住为止。回想一下,这也怨不得那个时候的老师,毕竟那个时候教育的大环境是应试教育。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进行改革。基础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之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呈现了崭新的面貌:从单纯的教转变到人格的塑造,从灌输现成的知识转变到共同构建,从标准答案转变到合作探求新知。当然,新课改还没有几年,或多或少还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作为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有以下几点的认识:

第一、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否定,虽然它改这改那,感觉改了很多,让我们感觉到应接不暇,你认真去解读,不管它是改思想,改理念,改目标还是改教材,改教法和改评价等,其实都是在改传统和现实教学中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或者是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也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在新课程改革中,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比以前更广泛,课本中习题练习题相对来说比以前还少一些,这样就导致学生的速度、准确性好像比以前的学生要差一些,作为老师就很担忧,对这个新课改也产生了怀疑,担心学生学得不深、不透,补充了许多老教材的东西。事实上,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基本素养它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基本态度”,而过去要求的数学“基础”内涵要求的比较狭隘,只是过分的强调计算速度,计算的准确性,在小学阶段完全没有必要把学生的潜能全部开发。

第三、在新课改后,对自己担任的这个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唯我独尊,学生循规蹈矩。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独裁者,不再是起主导作用,而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一切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效率才会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改革才会不断的深入。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革”。也就是说通过新课改,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通过这十几年的摸索总结,听课学习,查阅大量文章,我个人认为:

首先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就需要我们老师开动脑筋,留意生活,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成课堂中要学习的相关的内容,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小学,还是很有难度的。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你再也不是主导者,再也不是说一不二的,你是个指导者、合作者,在课堂上你要敢“放”,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当然不是“乱”成一团糟就好,要适当的“乱”,要是教师能控制的“乱”,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真正的参加到教学中去,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当然这个课堂上的“放手”对于我们而言还是没有那样的胆量的,总怕“放”了收不回来,教师做到能“放”能“收”。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设计好教学过程,然后在教的过程中当“放”就“放”,当“收”就“收”,游刃有余,也就是教师一定要钻研透教材,一定要备好课。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教材用活,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势,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把学生教活。首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限制,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学习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中,教师要认识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而不是一个个学习的机器,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训练,注意学生的潜能,精心安排好练习,使学生学得轻松,用得灵活。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盲目的追求新课程改革,已成教条。过度的追求“新”,使我们的课堂流于表面,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并没有什么实效性。而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注意:

一、教学内容要充实。要做到教学内容充实,教师首先要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一旦处理好这些,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其次,教学时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保证教给学生的数学概念、法则、规律是正确的,保证学生对这些数学概念、法则、规律的理解也是正确的,即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第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活动、交流、练习的时间,只有合理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才会使课堂结构紧密,环环相扣,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第四、数学课堂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了解知识的起源、发生、发展、用途,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学起来比较有亲切感,真实感。

二、课堂训练要扎实,教学目标要落实。课堂训练应注重讲练结合,注重目的性、层次性、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练习,并注意及时反馈效果。教学目标落实表现在学生的知识、情感、意识、能力、习惯、行为等多方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不仅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体验成功,彰显个性。

面对新课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很迷茫,为什么延续了很多年的经验不再适用了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总结,我对于新课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它是一个完全针对于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提出来的整改经验,它对于我们的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它也正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输入着新鲜的血液。而我们自身也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还要知识渊博,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2]李建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例析 [J].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3]郎玉英.石磊.新理念主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J].教育革新,2005.[4]孙瑞清.数学教育实验与教育评价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

第四篇: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教中的应用

摘要: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谈谈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教中的应用。关键字:探究式教学 数学课教 1 探究式教学理论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1.1探究式教学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inquiry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教学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美国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50年代末创立了发现法,并把它在美国施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认为“发现法(Methodofdiscovery)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Learningthroughdiscovery),并无高深玄妙之意。”(续润华,2003:86)与前人相比,布鲁纳更注意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使之具有科学的基础。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影响了从50年代直至70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这些教学材料的一个共同点是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有关科学的材料,对学习科学的过程比掌握科学知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1.2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要研究探究式教学,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式教学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索式教学又称发现教学、研究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1.3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结构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设问质疑。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2)实验探究。

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3)思考作答。

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分享矫正。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全体同学。由集体讨论、辩论,使不准确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矫正,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注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体现出课堂的民主精神。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以往不少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是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的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1.4探究式教学法理论的局限性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实践中,它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导演”的作用,其备课的内容加大,不仅要考虑教授的内容,还要考虑实施的细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的掌控、课堂的组织也颇具挑战性。其次,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也不好把握,作为强调调动学生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到底能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也是一个难题。第三,作为由国外学者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没有成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国内学者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某个学科的教学体验上,系统的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

探究式教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2 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的引入, 彻底改变教师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的方式, 它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光彩, 并带来一系列的思索。以下就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体味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2.1创设情境, 体验探究学习的开放性

发现是科学研究的开始, 它能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创设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 给予学生自主发现、提问的机会, 是叩开探究学习之门的前提。“年月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所以我在教学“年月日”时, 特意创设了开放性的学习氛围, 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

①师:“通过课前的收集, 你都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A:“我看日历知道一年有12个月。”

生B:“我知道去年是2006年,明年是2008年, 我妈妈教的。”

②师:“小组内观察日历卡, 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后汇报。)生A:“我们发现2月份的天数是一年中最少的。” 师:“你们的发现真多!能详细说说吗?”

生B:“我们的日历上周一到周五和周六、周日是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的。” 师:“真细心!”

生C:“老师, 为什么我的2006年日历上6月1日是星期四, 而同桌2007年的日历上的6月1日是星期五?”

师:“同学们, 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你能帮助他吗?”

实践证明, 在开放而自由的空间中, 学生的思维将更广阔。教师在这里的角色是引路人, 只负责设计一个更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情境, 而把“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权利尽可能地让给学生。2.2沟通交流, 追求探究学习的研究性

未来的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 探究学习需要博采众长, 集思广益, 课堂上合作的对象可以是同学, 也可以是教师。沟通交流, 使得学生有了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 并可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认可;沟通交流, 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 更利于建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学生个人的发现毕竟是有限的, 合作交流才得以互补。正如上面第②个例子中的学生C, 他提出的是计算星期几方面的困惑, 这本是个人的疑问, 但他问题的提出和最终得到解决, 却影响到全班学生, 不少学生心中都会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有的甚至会为他提供解决的方法, 全体学生都会因此受益, 这正是交流沟通的优势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探究性学习所提出的合作交流, 并不是特指小组学习, 课堂教学中当前产生了“只要学生分成小组, 他们就能进行合作学习”的误区, 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应放在小组中, 否则, 会形成个别学生对小组其他成员的依赖性生产思维的堕性。2.3动手实践, 品味探究学习成败的过程性

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我听了就忘了, 我看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 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 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深化。在“年月日”的教学中, 学生们知道了每“四年一闰”后, 不少人猜想用年份数除以4后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反之是平年。我提出让学生验证, 并出示2000-2007年的平年闰年表, 学生们纷纷拿出课堂练习本, 和周围的同学自由分组用4除这8个年份数, 并且很高兴证明出这个猜想是对的。体验成功, 学生们是愉悦的, 许多小脸都展示着兴奋的微笑。

我继续让学生检验: 1986 年和1900年是否闰年。让学生继续操作计算方法, 并用万年历和他们对得数, 结果发现1900虽然能被4除没余数, 但不是闰年。这时不少学生, 投射出惊异的眼神, 挫折的尝试, 激起不少同学思维的不平衡,从而进一步钻研, 得知1900年不是闰年的真正原因后, 学生们恍然大悟, 并总出闰年的计算方法是有两种不同情况的。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 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困难, 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但是要意挫折的强度不能大于学生的承受能力。2.4张扬个性, 重视探究学习的独创性

在探究式教学中, 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和机会, 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 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只要教师有耐心, 多给学生自信, 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有独特的办法和模式。

在“年月日”教学中, 我让学生验证1996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生A:“ 是闰年, 1996÷4=499 没有余数, 同学们, 你们同意吗?”同学们都表示赞成, 我正准备出下一题, 这时,生B举手。生B:“是闰年, 但这样算太慢了, 表格上有2000-2007年的平年闰年表, 每4年一闰, 1996+4=2000, 所以它和2000年一样是年。”同学们掌声响起的同时, 生C也举起了手。生C:“我还有个方法, 表格上1997-1999连续3年都是平年, 根据平年闰年排列规律, 前一个一定是闰年。”不论学生的想法是新颖、奇特还是荒诞、离奇, 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敢于表露自己、积极 思考的精神表示赞许和肯定, 让这创造性的火花迸发出更璀璨的光芒。2.5课外延伸, 体现探究学习的迁移性

课堂教学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结束, 探究活动在课外的延伸, 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年月日”的课堂教学结束之际, 让学生们探寻一个星期为什么是7天等课外知识。还布置了年历、月历的记法、特征等课外实践作业,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年月日”一课的学习中, 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乐此不疲地去探索, 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 共同发展。对学生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 但从获得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却是无穷的。探究式教学的反思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80%以上的课堂,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设计与实施或多或少还存在薄弱环节,学生自主探究行为也还存在一些偏差,值得进一步追问以期引起同仁普遍重视,积极关注,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改。3.1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探究都是必要的吗?

实施新课程以后,很多教师重视安排学生的自我探究活动,认为这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克服“灌输式、讲解型”教学弊端的主要方式。因此,常常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学习内容、有没有一定的理解基础,而不分场合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例题后提问:“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相加。”师再问:“能把它转化成分数单位一样的分数吗?”学生回答:“能。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就可以计算了。”教师接着问:“怎么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呢?”让学生自主尝试答例题„„在这种“打乒乓”式的师生连续一问一答下,此时学生的思考变成了琐碎的步步应答,自主探究应有的挑战性已经荡然无存,“探究”中的摸索、寻觅还有必要吗?虽然学生也在热热闹闹地计算、讨论,但仔细思考: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了吗?只不过是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当作配合教者不断提问、亦步亦趋的“过场戏”而已。

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激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载体,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必要的自主探究活动。首先教师提供的数学探究内容要“值得研究”,即探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有可能通过学生的探究而获取新知,对一些全新的起始概念,不可能由学生探究而出的,就不要勉强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选择好探究学习的材料,深入思考、恰当处理教材所呈现的学习内容,择材而用,当讲就讲,该探就探。处理中或添加、或隐藏,把比较明确、直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其次,教师提供数学探究内容的方式要适当,坚决摈弃连续细化“打乒乓”的问答。让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真正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意义。最后,安排学生探究时,教师就应当真正地放手,不要老是固守发问的思维高地,让学生吞咽的是教者“嚼过的馍”,使得他们的探索感淡而无味,要尽可能使得学生自我生成一系列问题,自我经过寻觅,产生问题的解答。3.2安排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备课和教学中要作何准备?

安排学生课堂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为了让他们产生问题意识,体验问题的价值,生成问题演化的需求,实现意义的自我建构。作如是安排,教者需要有所准备,考虑学生探究的途程,预想学生探究的困惑,提供探索中的所需学具和操作材料,留置探索受阻时的“救助预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明确了促进学生有效自主探究的准备工作:一是要做好充分的课前物质准备。准备好教具、学具,甚至多媒体课件,不能临场取材;二是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可以用故事、游戏、实物或多媒体生活情景,突出一个“趣”字,激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三是要抓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探究发现的有关知识复习铺垫。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会有起点、有凭借、有方法、有创新。3.3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还需要教师的即席临堂指导吗?

学生自主探究,贵在“自主”,落脚点在“探究”。有的教师,在安排“自主探究”时理解学生“自主”为“放手”仍至“放任”探究;而有的教师正好相反,表现得不放心,活动安排上不放手,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其实,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有效引导,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索避免盲目,进而生成探究性学习成果。

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在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审时度势,预察过程,把握进程,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候给予学生以恰当地临堂指导,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参与交流合作,以求加深理解、拓展思维,主动求知、自主发展,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小学数学课堂观察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时,教师的应对失当的表现有:因为赶进度,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问题意识不强,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些学生喜欢“占强”,往往独自利用学具操作,不愿与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分工或轮流地配合;探究后,少数学生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主探究成果;不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不能为别人取得成功而高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效益。

总之,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前进中思考, 在思考中前进”, 每一次反思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对自己而言, 将是一次心灵感悟,更将是下一次自我尝试和飞跃的新起点, 我们要立足新课程, 积极思考, 要“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让我们带着激情在长期的教学中, 实践探究性学习, 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 让课堂动起来,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五篇: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感想

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感想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这半个学期,略有感想。下面我谈谈让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教材的编写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为教师的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半个学期来,我深深感觉到教材编写更具人文性、灵活趣味性。如《观察物体》这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教抽象,但是教具随手可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上课时我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各种长方体代替正方体摆一摆,学生摆得津津有味、余味未尽。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初步建立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我不拘一格让学生摆弄长方体,学生们居然能用这些看似简单的长方体摆成了许多有趣的不同的形状的物体。有的同学摆成长长的火车;有的同学摆成可爱的小狗;还有的同学摆成了酣态可鞠的机器人,真是妙趣横生。

当然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教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质疑、补充、变更。

二、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摘几条《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目标的阐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要求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我们去听课时发现不少班级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质问权威(有的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时,跟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是常有的。)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兴趣勃勃、情趣盎然。如教材41页的“数学故事”,我按照常规让学生讨论后,让学生汇报情况是,前面汇报的几位学生编的故事各有千秋,但大体上都大同小异:机灵狗不小心把装有12条金鱼的鱼缸打破了,淘气和笑笑又拿来2个鱼缸装金鱼,现在每个鱼缸里有6条金鱼。正当我准备总结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响亮地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其大意大致是,机灵狗不小心把装有12条金鱼的鱼缸打破了,死了4条金鱼。淘气和笑笑又拿来2个鱼缸装金鱼,现在每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这样的想法真实让我为之叫绝。

下载对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的几种设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的几种设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对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认识

    综观当今小学数学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新课程改革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对数学教学的改革提......

    小学数学教研设想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章源小学数学中心教研组 集中教研安排1、请有经验的教师作教学上的经验介绍(如何使课堂更高效) 黎旭珍、 吴敏、 郭定祥、郭二娣 2、请对我校教学有贡......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反思 1 小学数学学科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在小......

    小学数学新课改工作教学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改工作教学总结 张 慧 通过一段时期新课程改革的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

    小学数学中看新课改

    小学数学中看新课改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主”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论,提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小学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一、 学生角色的转变,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

    数学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1近几年的我校课改,我们在摸索中前进,一路走来,更多的是启迪与收获。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我对课改的......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复式教学有感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复式教学有感 复式教学是一门教育科学,也是一门课堂教学艺术。它是在同一教室里编排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课时内完成与单式班同样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