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新课改下的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改下的教学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明确了老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强调了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怎样才是一堂好的数学课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用生动有趣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感知活起来。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着属于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情境去诱发同学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使感知活起来。
曾在一次教研课中,就目睹了精彩的一幕,内容是四年级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许多长短不一的小棒。教师:今天我们做个小游戏,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怎样的图形,试试看?经过一番亲自体验,大多数同学回答说,能摆三角形,此时有一位同学神色凝重,细心的老师及时地让他反馈意见,他吞吞吐吐地说,他的三根小棒无论如何也摆不出三角形,教师追问,那是怎样的?他说:有两根太短了,接不到一起。教师让他重选棒重摆,最后三角形摆成了,可他还是面有不悦,于是,教师让小组合作探究摆不成的原因。整个课堂孩子们都处在认知过程的主动建构中,使新知识顺利同化,故而,孩子在最后给教师汇报探究结果时,个个脸上都洋溢出一种自豪的笑容。
二、扑捉课堂生成,让孩子们的思维突出来。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自尊心与他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用商量的口吻、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索,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发其探求真知的精神,都起着关键性的桥梁作用,其中可能孕育着许多教师不曾预设的生成资源。
有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授整十整百数相加减时,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师:1500-900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500里有15个百,900里有9个百,15个百减去9个百还剩6个百,于是就等于600。
等等诸如此类,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正当教师庆幸教与学的成功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他们都是正着减,我却还能倒减”。倒着减的算法突然让老师愣住了。不过马上教师就让他展示其想法,于是他展示了“1500-900用900-500等于400,就是说500-900不够减,还差400再用1000-400拿来补上,也等于600”。自然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于是纷纷效仿举例验证,自然是殊途同归!在这个活动中课堂上出现了意外生动,教师采取了积极鼓励,而不是漠视,因此,这个原本让人头疼的“意外”有了老师的倾听和真诚期待,竟然带来了“意外”的精彩。
三、春风化雨,让孩子们的自信心醒过来。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两月”。由此可见赞美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人人都需要赞美,小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赞美,一句赞美不但能拉近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更能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责任感。
比如,当好同学拿到一个A+时,给他一句“你不愧是老师的好学生”;当同学出现新颖算法时,给他一句“你是最棒的”;当有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出错,而只有一两个同学做正确时,就在这道题的旁边写“你做的真好”;课堂上,常说“你做对了吗?那么就请为自己鼓一次掌”。而当有学生进步时,更是毫不吝啬地写“老师就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看今天,你不就进步了吗?老师为你骄傲,相信你以后会更好”。长此以往,许多孩子从厌恶数学到喜欢数学,从惧怕老师到依恋老师,从沉默寡言到积极举手。这些平凡的语言如化雨之春风,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快乐的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推进,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角色的转换,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感到自己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内部动力。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孩子们才是最健康的成长,绿草才更绿,蓝天才更蓝!
第二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点滴体会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点滴体会
小学数学新编教材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运用新教材实施教学中,首先要学会走出原来的教材,摆脱旧观念和旧方法的束缚,只有走出才能进入,自己在进入新教材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就自己如何运用小学数学新编教材实施教学与大家商讨。
新教材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让学生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进而产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新教材看起来很浅,挖起来却很深。有些任课教师反映新教材内容很少,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快就上完了,简直不够上。其实这种反映了新教材的一个优点——不繁不难,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我说新教材很浅,是说它可以让每个学生接受;说新教材挖起来很深,是说它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几乎每节似乎很简单很浅显的教学内容都连带着或暗示着丰富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素材。同时,新教材还为教师挖掘数学学习资源,开拓数学学习视野,提供了机遇,提出了挑战,教师如果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要想指点给学生取水的方法,教师就必须善于寻找水源。
传统教学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从头至尾自己讲述。课本内容是讲清楚了,但收效甚微。整节课气氛安静,学生反映被动。而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否定了以“课本为中心”的狭隘教育观,提倡活用教材。新课改教师独立一个人在讲台上单项讲授将大为减少,而学生的自主参与、师生的互动将大为增加,甚至成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只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整体控制,而具体教学活动,则会有极大的灵活性,在某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能完全是一个配角。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社会型的开放型的教师。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其价值取向是“人本与发展”,实现全人教育,为个体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评价体系中它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必须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的发展。以全新的思想面貌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启蒙和精心呵护学生的探索意识,细心培植学生的探索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促成学生成长的可持续性发展。使他们的心灵不再那么封闭与孤独,学会善于合作和分享。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设计,精心策划,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发散机会和发散点。
(1)概念发散:尽量让学说属于某种概念的外延中的事物,要求他们多举例;(2)语言发散:对于同一问题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3)条件发散:让学生设想出能达到规定结果的各种条件;(4)问题发散: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5)方法发散:一题多解。不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要渗透到学生作业中去,比如教材中的想想做做。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今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特别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因素,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上的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努力向上,积极的进取。”
人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动力,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在“巧”,在教学中把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新问题有意识的通过故事、谜语、游戏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我在教“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送小动物回家去”的游戏,用硬纸板做成各种形状的小动物,并写上加法算式,再在黑板上画好标有号码的房子,计算动物纸板的算式得出得数后,对号贴到小房子上。并编出儿歌“小动物迷了路,我们赶快来帮助,请你快快告诉我,它的房子是那间?”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游戏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充沛的精力得到正当的发挥,并积极地进行观察试验和探索,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同时,还可以起到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在进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时,设计“摘苹果”、“对口令”、“找朋友”、“放鞭炮”、“挂灯笼”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并提高了教学能力。利用口算卡片、口算表或小黑板上抄好的题进行试算,采用“对口令”、“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有时通过“找朋友”——把算式与数的组成图用线连接起来练习口算,有时用“动脑筋”等方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选择方法注意搭配得当,动静结合,简便易行,讲究实效,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
创设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教改的一项重大内容。教学时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它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自然,新课改更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体验相互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气氛是和谐、宽容、民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
新课改给孩子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放飞了孩子的想象,正如雨果所说的:“想象就是深度”。
随着近几十年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需要。打破旧的模式,建立新的模式,已成为必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教学领域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科学依据。这些理论改变了人们头脑中认为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与学的新模式——立体化教学。这种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一改过去教学的单一性,把教师的传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放到一个立体化教学中去。他们的心灵不再那么封闭与孤独,学会了善于合作与共同分享!
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入新课改。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陪伴新课改一路走好。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体会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提供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参与,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材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新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列举了许多真实的数据,插入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并提供了大量的数学题型,内容的截取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观察”“思考”“探究”“活动”等栏目,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动手动脑在合作与思考中获得新知识。这对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外,必须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要求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使学习活动得以启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还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应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能力大小不在于只是“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地兴趣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法有很多,如在导入新课时以猜谜或悬念作为开场白,或以有意义的数学故事,或以生活中的数学等方法导入新课,如在将勾股定理时,让学生看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提出问题为什么会选择赵爽弦图作为会徽,有什么意义?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可以以学生吃过拉面为例,让学生想一想拉面的长和宽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组织讨论,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本节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使学生通过争一争,议一议,明确和掌握各个知识点,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勇气和合作交流的精神,同时学生在争论中可以从对方的思想受到启发从而更加开拓自己的思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起鼓励、点拨、解惑、引导作用,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面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于一些分歧大的问题,教师应把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不要轻易地把结论说出来,代替学生思维,而是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还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三年的新课程教学证明,若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实践,勤于动手,很多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解决。如在讲“等腰三角形”一节,研究其性质让学生动手用剪纸的方法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再研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自己得到结论,从而明确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比老师单纯地讲解不知要强多少倍。通过实际操作既便于学生得出结论又会加深学生对知识地理解和记忆,使学生乐意学,想学。
三、在演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练是指学生在经过基本理解教材内容后要进行练习和作业,通过演练可以使学生更加掌握解题的方法,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造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精心的设计习题,做到
1、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梯度,照顾到全面,促使每一位同学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提高,并不断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2、习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进行猜想;
3、习题样式要新颖,可以通过口答,笔答、板演、竞赛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精神状态,同时训练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
四、自我小结,促进知识技能的综合化
将课堂小结让学生来完成,这样能促使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把握重点,难点知识,归纳、概括规律和方法,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概括化,技能综合化,从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已达到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技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加灵活地综合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
综上可知,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活动,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搭建表现自己的舞台,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的提高。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常常在想:我的学生是怎样看待这门学科的,从中他们又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呢?事实上,有的学生喜爱它,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则是无所谓;还有学生甚至表现出厌恶的态度,只是因为设置了这门学科,考试由必须要考,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学,其学习的状态可想而知。学生有如此大的差异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有责任帮助那些对数学没感觉,怵数学的学生找到自信,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让一名讨厌数学的学生爱上数学往往要比培养一名尖子生要困难的多。为了迎合考试,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提高了试题的难度,为了完成进度,我们要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而不管是否已消化,我们时不时的以题海战术训练学生做题的准确度而轻视了学习与个人的意志品质之间的互相影响„这些都会将那些已厌倦数学的学生推的更远。2005年天津正式实行了新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有了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我们有了更多机会去实践新的教法,我做了一些尝试,从每节课入手,从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开始,努力寻找着让学生爱学数学的方法。
首先,我积极地改变课堂面貌,设计好各个环节,以精彩的课堂吸引学生。
在引入上,我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节课的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应该说,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大部分章节都是以问题导入的对此,对此我充分利用,例如,在讲算术平方根时,我会让学生在课前亲手画一幅画,并为画制作面积为100平方厘米正方形画框,通过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对算术平方根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再讲起来已是水到渠成。除了教材中的实例外,我还应搜集其他相关资料,力图使资料丰富,准确。例如,在讲授余角,补角的时,我先给出了比萨斜塔的图,让学生计算斜塔和地面的夹角,从而引入余角的概念。对于书中有些实例可作必要的调整,贴近学生生活如:在讲垂线段最短时,书中以灌溉水田为例展开的。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讲,这一问题情境是陌生的,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因此,我将其调整为在公路旁修建加油站的问题,学生对这一情景较为熟悉,思考起来比较顺畅。
其次我安排了较多的探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有着它独特的优点,它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吸收,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对于这些优点,我们充分利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说明的是,探究活动不一定每节课都搞,毕竟我们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探究活动也不一定从一节课的开头已直到结尾,它可以很短,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行,最重要的是探究活动一定不要流于形式,要注重它的时效性。例如,在讲授镶嵌时,我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利用一种或多种平面图形拼图案,最后由小组代表说明结论。学生不仅在这个过程中悟出镶嵌的条件,会可以创造美丽的图案,受到美的教育,培养创造性。这样的探究活动可以安排整节课的时间,但大部分的知识,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完全由学生探究得出,我们可以在部分环节上安排探究。如,我在讲垂线段最短时,我在黑板上画出如下图形,让学生先猜测以下图中的那条线段最短,在通过测量验证结论是否正确,继而得出结论,这个过程用时很短,但却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
反馈练习形式多样,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提到反馈,总是会想起一张张的试卷,想起浩瀚的题海,这正是有些学生怵数学的原因。所以,我在安排这一环节时,根据教学的情况,灾区多种方式。比如,在学习了三视图后,我布置了手工作业,根据三视图(简单的),还原实物。学生们做的很认真,实物做的很漂亮,出乎我的想象,学生们在对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再如,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安排了这样的练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点的坐标画出各点,并将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猜猜是什么图案。同样是描点练习,但由于连接这些点可以画出特定的图案,学生做得饶有兴趣,顺利的达到了目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动脑筋,练习也能成为吸引学生的又一武器。
在我们关注课堂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在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不要忽略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因为相当多的孩子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学不好数学的,他们当中很多是因为心理的因素或是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造成的。又的孩子曾经在数学的学习中受过挫折,从此对数学失去了信心,他们总是有“我是学不好数学”的心理暗示,恶性循环使他们对现在的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对于他们,我们在小心呵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要努力为他们寻找成功的机会,一次成功的提问,一次有了进步的试卷,我们都要牢牢地抓住,用我们的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重塑自信心,他们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往往是他们转折的开始。有的孩子则是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知识,不肯努力深究,得过且过,最终造成知识的漏洞。对于他们,我们要加强对他们学习品质的培养,增强他们的毅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让学生爱学数学是一个大的课题,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三亚市林旺初级中学麦文强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思想引导整个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真正做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
数学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二、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
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
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
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如讲授“灯光与影子”(第二课时,九上)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当我们乘车在公路上往前行驶时,前方那些高的建筑物好象“沉”到了位于
它们前面那些矮的建筑物后面去了,当经过它们之后,又逐渐“冒”出来,这
种现象如何解释?面对这一他们熟悉的题材,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却要涉及到本课所要学习的“视点、视线、盲
区”等与投影有关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创设引入数学情境,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良好效果。
三、个性化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个体间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特别是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上存在差异,这些都影响学生参与数学
学习活动的深广度,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加强开放性问题的训练,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也能很好地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如:学习完“探索勾股定理”(八上)内容后,可安排这样的训练题:如下
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有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在图中找
出若干个图形,使得它们的面积的和恰好等于最大的正方形面积。尝试给出两
种以上的方案。
此开放性问题不同于在固定条件下研究固定结论,学生在寻求多种方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对此类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既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又能
进行适当的数学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彼此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以改变
自己在认知上的单一性,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求异、求变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知识容量大等特性。因此,老师要充分
利用户外测量、制作活动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
如:学习完“相似三角形”(八下)后,指导学生开展“测量我校旗杆的高
度”的活动——
第一步,分组讨论测量的方法;
第二步,小组分工,分别用以上讨论得出的方法进行测量;
第三步,讨论比较上述各种测量方法,找出最好的测量方法(见下图);
第四步,推选代表在全班介绍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和结论。
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测旗杆的高度利用标杆测旗杆的高度利用镜子的反射测旗杆的高度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逐步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阻
隔,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
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重视应用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
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短数学课程与学
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获得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数学呢?这就需
要我们重视应用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以求得
问题的解决。
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八下)后,我安排这样的训练题:
某信公司有甲、乙两种手机收费业务,甲种业务规定月租费25元,另外每通话
1min收费0.4元;乙种业务不收月租费,但每通话1min收费0.6元。
(1)分别写出甲、乙两种收费标准下每月应交费用y(元)与通话时间x(min)
之间的关系式;(2)选择哪种业务对顾客更合算?
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把学生置于决策者的地位,需要学生借助函数
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决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和科学态度都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
问题的钥匙。加强此类问题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也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进行数学学习,如在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黄金分割”的应用,从结果来看令我赞叹不已。如:(1)“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中的应用。如,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作底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就是该边的“黄金分割”点,这样的三角形叫黄金三角形;(2)“黄金分割”在建筑中的应用。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雅典的他依神庙,印度的泰姬陵,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这些世人瞩目的建筑中都蕴藏着“黄金分割”;(3)“黄金分割”在美术方面的应用。如,世界名画“最后的晚宴”中犹大的位置就处在“黄金分割”点上;等等。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和探索的机会,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课本以外的渠道获取有用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
第五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复式教学有感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复式教学有感
复式教学是一门教育科学,也是一门课堂教学艺术。它是在同一教室里编排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课时内完成与单式班同样的教学任务,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今天,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引,我结合前几年在犁牛河小学期间参与的复式教学观摩活动的心得,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复式教学的认识。
一、深刻理会新课改教学理念,融合复式班课堂教学“动”“静”规律
新课程标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有人认为在复式班的数学教学中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思维。我认为数学这门课程,是一门逻辑思维强的学科,儿童的思维方式需要各种环境和条件,才能达到教学所定目标。复式班课堂教学线路是“动”“静”结构规律,它是在一堂复式课中,依赖“动”“静”轮换、交替的方法,把教师各年级的教与各年级学生的学紧紧连接成为一个教与学的整体。这条教学纽带正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完全吻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及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和学习空间。因此,他不但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合作、互教互学、促进发展的和谐教与学环境。
二、设置情景,提高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式班的数学教学关键是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质量与效益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新的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和求知欲望。首先,要通过创设情景,使他们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四年级“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时,在教学线路安排上首先安排“静”,利用投影仪布置这样一道自动作业题进行导入:
唐僧师徒四人从西天取经回来,正赶上中秋佳节,皇帝特意吩咐御善厨做了一个大月饼慰劳他们,悟空捧起月饼说道:“师父,您吃这个饼的1/3,八戒、沙僧各吃1/4,我吃1/6”。八戒一听很不高兴地说:“师父,我肚子大,吃得多,应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这个月饼的1/6,大师兄吃1/4。”悟空听了大笑,马上切了1/6给八戒。师徒四人有说有笑地吃了月饼,悟空问八戒:“呆子,究竟是1/4大,还是1/6大呢?”同学们,你们谁能帮八戒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门一个个学得津津有味,各小组都小声的讨论着,等待着老师直接教学的到来。三年级的教学线路是安排(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老师首先在投影屏幕上展示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
古时候,有一天30只猴子爬到一棵大桃树上摘桃子,一会儿把桃子全部摘完后,数一数正好是500个。这时,一只狐狸走过来,看见桃子,口水往下流,它说:“我帮你们来分。”猴子们同意了,它在纸上一算说:“你们看500除以30等于16余2,你们每个人分得16个桃子,剩下的2个归我分得吧!”小猴子点了点头,各自拿着16个桃子准备走。这时,老猴子说:“狐狸,别耍花招,我们可不会上你的当。”为什么老猴子说狐狸耍花招?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新课,这样激起了学生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新课改教学 理念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喜欢探究,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复式班教学教师的直接教学时间短,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长,教师只能做一些指导、启发性的教给学生一些掌握新知识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从表面看它是一个劣势,教师讲不透。但我们剥去“外皮”看内涵,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来解读复式班课堂教学所生成的“动”“静”结构教学线路,对教与学,导与思,讲与练,是潜在一定的优势。这一平台,是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把学校比作是工厂,教师是机械手,学生就是一台大机器,真正出产品还是要靠机器自己转,机械手只能起一个发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所扮演的角色定位应是设计师,设计蓝图,定好坐标,只能起指引、指点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去发现,去探究,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对所学的知识易记难忘,达到终生收益的目的。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三年级“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时,首先让学生用火柴棒摆出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量出这个正方形四周的长度,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找出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很快理解了计算周长的方法。有的说:“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有的说:“边长×4”。教师加以肯定:“两种方法都对。但是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可以把相同加数连加,变成乘法计算。”由此得出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学生再动手摆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找出正方形与长方形四条边的特点与规律。老师问: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看图形,去思索、去讨论、去发现,有的说:“有两条长边相等,有两条短边相等,可以把两条长边加两条短边,即:长边+短边+长边+短边=长方形的周长。”有的说:“量出长边和短边的长度,然后把四条边加起来。即(长边+短边)+(长边+短边)=长方形的周长。” 有 的说:长边×2+短边×2=长方形的周长。还有的说:(长边+短边)×2=长方形的周长。老师把同学们在兴奋时探索出来的方法都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掌握“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但其中还有通往罗马的捷径,同学们又热烈争执寻找,得到了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捷径是:长方形周长=(长+宽)×2的道理。
四、发挥“动”“静”线路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是“教学之本”,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要改变教与学的方法,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复式课堂教学的“动”“静”搭配规律,就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充分的时间练习,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更多的动手机会。
复式班课堂教学所生成的不为人们意志所转移的“动”“静”结构线路规律,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搭起了一个好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是台上“唱戏”的,学生是台下看戏的,那种依赖性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应要转变那种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我能学、我会学。我认为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独立性教育在课堂教学很重要,特别是对复式课堂教学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堂教学中对另一个年级的学习就会受到干扰。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复式教学时,在进入“动”(直接教学)的年级中,注重对学生启发、点拨、疏导新知识;进入(静)的年级,充分发挥自动作业优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非常有效的做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出示这样一道题目:
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3厘米。如果把他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拼成一个长方形呢,他的周长又是多少?
有的同学会不加思考的举手说:“它的周长就是把原来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周长加起来。”也有的会说:“周长=(6+3)×2×2=36”。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需要每个学生按题目中的长和宽,剪两个同样的长方形,然后各组拼图,合作探究计算方法。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加上老师在拼成图形的重合线段上画上一条醒目的红线的点拨,使学生知道这两条重合线段在图形内,不要计算。于是,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周长时,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错误。用这样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结合新课程理念对小学数学复式教学的一点肤浅认识,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复式教学有感
灵宝市朱阳小学 胡立军
200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