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时间:2019-05-13 03:3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

2010年12月修订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

先修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际,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具备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绪论

第一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课程论

二、教学与教学论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教授法”阶段

二、“教学法”阶段

三、“教材教法”阶段

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

五、“教学论”阶段

六、“教育学”阶段

七、“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含义

一、“语文”概念辨析

二、语文课程的内涵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特点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二、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几个层面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价值

一、人的发展价值

二、提升素养的价值

三、文化传承的价值

四、审美陶冶的价值 本章重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第二章 语文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简述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三、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简析

第三节 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一、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二、高中语文必修课课程目标简析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目标简析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素养

第三章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一、20世纪前期的国文国语课程标准

二、20世纪后期的语文教学大纲

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外**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结构比较

二、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比较

三、比较中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本章重点:

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语文课程内容概述

一、语文课程内容的概念

二、语文课程内容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

四、教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成

第二节 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

二、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三、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五章 语文教材的编制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

一、语文教材的内涵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第二节 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及构成要素

一、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

三、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一、分编型语文教材

二、合编型语文教材 本章重点:

语文教材的类型 语文教材的价值

第六章 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第一节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基本情况

二、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第二节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基本情况

二、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第三节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人教版

二、语文版

三、苏教版

四、粤教版

五、鲁人版

六、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本章重点:

中小学语文新教科书的价值追求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第一节 语文课程资源概述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别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分布

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筛选机制及原则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宏观开发和利用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微观开发和利用

第三节 语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一、语文地方课程

二、语文校本课程 本章重点: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八章 识字写字教学 第一节 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确定

二、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内容

第二节 识字写字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识字写字教学的历史发展

二、识字教学方法与策略

三、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四、写字教学策略

五、书法教学策略 本章重点:

集中识字 分散识字

第九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阅读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阅读教学方法

一、朗读

二、默读

三、讲述

四、问答

五、讨论

六、提要

七、阅读教学方法的辩证性

第三节 阅读教学过程

一、探究阅读教学过程的意义

二、阅读教学过程模式的历史发展

三、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框架

四、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本章重点:

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章 写作教学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写作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写作教学的原则

二、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

三、供料式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教学方法

第三节 写作教学过程

一、审题

二、选材

三、立意

四、谋篇布局

五、批改

六、讲评 本章重点:

写作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一、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

二、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

三、开展互动的口语交际活动

四、拓宽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过程

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本章重点: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二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及其目标

二、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及其目标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设计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

本章重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体系

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理念

第二节 语文学习评价

一、语文学习评价的特点

二、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

三、语文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

第三节 语文教师评价

一、语文教师评价的原则

二、语文教师评价的内容

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四、语文教师评价的实施

第四节 语文考试

一、考试类型

二、语文考试的题型

三、语文试卷编制 本章重点:

语文教师评价 语文学习评价

第十四章 语文学习心理

第一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第二节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学习

一、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二、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四、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

第三节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二、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三、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本章重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第十五章 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第一节 语文学习方式

一、学习方式的一般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二节 语文学习方法

一、语文学习方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语文学习方法的作用和系统

三、语文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三节 语文学习习惯

一、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认识

二、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

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思考与练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十六章 课外语文学习第一节 课外语文学习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推动课堂语文教学改革

三、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二节 课外语文学习的特点

一、实践性

二、自主性

三、综合性

四、开放性

第三节 课外语文学习指导

一、课外阅读指导

二、课外写作指导

三、课外口语交际指导

四、课外综合性学习指导 本章重点:

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的关系 课外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指导

第十七章 语文教师 第一节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二、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三、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

四、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五、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师德素养

二、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语文教师的心理素养

第三节 说课与评课

一、说课

二、评课

第四节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三、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 本章重点: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

一、远古至西周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三、秦汉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五代时期

六、宋元时期

七、明代

八、清代

第二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材

一、蒙学教材

二、经学教材

三、文选教材

四、诗选教材

五、作文教材

第三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

一、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弊端

第四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家

一、孔子

二、孟子

三、荀子

四、韩愈

五、胡瑗

六、朱熹

七、王守仁

八、曾国藩

第五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论著

一、《学记》

二、《颜氏家训》

三、《朱子读书法》

四、《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五、《家塾教学法》

六、《教童子法》 本章重点: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问题和弊端

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语文课程

一、清末民初的语文课程

二、“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文课程

三、建国初至“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语文课程

四、“大跃进”至“文革”时期的语文课程

五、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语文课程

六、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

第二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材

一、清末民初的语文教材

二、“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文教材

三、建国初至“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语文教材

四、“大跃进”至“文革”时期的语文教材

五、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语文教材

六、21世纪初的语文新课程教材

第三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学

一、清末民初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法时期

二、“五四”前后学习欧美教学方法时期

三、20世纪30至40年代“精读”、“略读”时期

四、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时期

五、20世纪60年代“精讲”、“多练”时期

六、“文革”以后多元探索时期

七、21世纪初新课程语文教学

第四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

一、蔡元培

二、夏丏尊

三、叶圣陶

四、朱自清

五、吕叔湘

六、张志公

第五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论著

一、《新著国语教学法》

二、《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三、《中学国文教学法》

四、《阅读心理•国语问题》、《阅读心理•汉字问题》

五、《美日苏语文教学》

六、《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

七、《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八、《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

九、《顾黄初语文教育论集》 本章重点: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对当今语文课改的启示

教材: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徐林祥、张中原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教学参考书:

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吕叔湘著《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张志公著《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钱梦龙著《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于漪著《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徐林祥主编《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教材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2015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1、试卷满分:150分

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

4、论述题

5、教学设计

三、主要参考书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四、考查内容

(一)语文课程涵义、特点与价值

1、掌握“语文”和“语文课程”的概念与内涵

2、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及不同层面的阐释

3、了解新课程四个方面的核心价值

(二)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

1、掌握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2、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3、掌握不同学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4、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概念、历史沿革和内容结构

5、理解语文课程内容的内涵,掌握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以及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语文教材

1、掌握“语文教材”的含义和主要功能

2、了解新课程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及其构成要素

3、掌握语文不同版本语文教材选文的特点与结构特点

(四)语文课程资源

1、了解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2、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开发途径,基本模式

3、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语文学习心理、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1、了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学习理论。

2、熟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和语文学习的关系。

3、能分析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4、理解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的内涵,并能有自己的理解

(六)阅读教学

1、掌握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2、了解阅读目标的内涵,并能结合案例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3、了解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在阅读教学过程的运用

4、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的意义、模式的发展并能运用到语文课例中

5、能运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写作教学

1、掌握和理解新课标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2、了解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新要求,并能对写作教学目标进行学理分析

3、掌握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能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4、了解写作教学一般流程,并能运用新课程理念对写作教学课例进行评析。

(八)语文教师

1、理解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2、知道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3、掌握说课与评课的基本方法并能具体运用到校本教研中。

4、了解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基本路径。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科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一)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教师专业发展观。2.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构成与运行规范,具有中学语文教育理念。

3.能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第一编 语文教育

第一章 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第一节 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

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四、建构主义视域内的语文教育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四、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五、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育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

三、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第二章 相关学科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宏观背景

一、社会学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三、语文教育的社会学特征

四、学习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心理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心理依据

一、心理学与语文教育

二、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育

三、心理学方法与语文教育

第三节 教育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基源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二、教育学与语文学科理论的关系

三、教育学对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

四、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二)考查内容第三章 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

第一节 语文教育理念及其变革

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内涵

二、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背景

三、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 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

一、传统的传话式语文教学观

二、从传话式向对话式的转变

第三节 语文学习观念的变革

一、以接受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二、以发现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三、接受与发现相统一的语文学习观

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第四节 语文师生观念的变革

一、传统语文师生观

二、新型语文师生观

三、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语文教师

第五节 语文评价观念的变革

一、评价功能观的转变

二、评价方式观的转变

三、评价主体观的转变

第六节 语文教育理念的提出

一、语文教育本体论

二、语文教育主体论

三、语文素养论 第四章 语文教育目标

第一节 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目标

二、语文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

三、制定语文教育目标的依据

四、语文教育目标的分类和描述

第二节 我国语文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

一、解放前语文教育目标的脉络

二、解放后语文教育目标的发展

三、2l世纪语文教育目标的阐释

第三节 当代国外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取向

一、注重实用与共享知识

二、注重民族感情,立足“语言教育立场

三、注重文学素养与信息交流技术

四、注重共同文化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五、注重多元目标与共同责任 第五章 语文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语文课程

一、课程

二、课程形态

三、课程资源

四、当代语文课程 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

一、教材——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二、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

三、学生——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 语文学科课程

一、语文学科课程的历史

二、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

三、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 第四节 语文活动课程

一、我国语文活动课程的历史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类型

四、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

第五节 语文教育中的隐性课程

一、校园文化中的语文隐性课程

二、大众文化传播中的语文隐性课程 第二编 语文教学 第六章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标准及其特征

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联系

三、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正与发展

三、从语文课程标准到语文教学大纲

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回归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特点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第四节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

一、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二、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 语文教材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

一、语文教材概念的界定

三、语文教材的功能 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编制

一、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

二、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

三、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建设

一、蒙学、经学与文选

二、文白合编,单元组合

三、“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

第四节 语文教材的使用

一、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

二、把握语文知识体系

三、把握范文体系

四、把握练习体系

五、合理选择与使用教材

第八章 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教学

(一)语文知识的特点及其分类

(二)语文知识教学

二、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

(一)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本质

(二)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

(一)语文程序性知识与语文能力

(二)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四、语文知识的建构

(一)语文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

(二)语文知识体系的静态建构

(三)语文知识体系的动态建构

第九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上)

第一节 阅读与语文阅读

一、阅读的本质

二、阅读的基本类型

三、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最优化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学以致用原则

第四节 语文阅读心理

一、语文阅读的心理过程

二、语文阅读障碍

三、语文阅读障碍的排除与阅读能力培养第十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下)

第一节 语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单元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二、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三、单课时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第二节 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

一、常用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

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设计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内容交叉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二、教师主导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三、师生互动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四、学生自主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第四节 语文阅读技能训练

一、朗读训练

二、默读训练

三、速读训练

四、精读训练

五、略读训练

六、语感训练

第十一章 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中的“断层”

二、“作文”与“写作”的滥用

三、作文教学目标的含混

四、作文中“教”与“学”的颠倒

第二节 作文教学的目标

一、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二、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

第三节 作文教学的体系

一、文体写作训练体系

二、作文能力训练体系

三、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

第四节 作文教学的设计

一、制定作文计划

二、展示作文要求

三、开展作文指导

四、进行作文评价

第五节 作文心理

一、作文过程

二、作文策略

三、作文指导

四、作文评价 第六节 作文能力

一、作文能力的构成

二、作文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

三、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 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口语与口语交际

一、口语

二、口语交际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

一、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四、口语交际教学与说话及听说教学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一、交际策略

二、场景策略

三、互动策略

第四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

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 第十三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与综合课程

二、综合课程与语文学科

三、语文本位的综合课程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及形式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

一、教师意识的觉醒

二、教学途径与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原则的掌握 第十四章 语文教学艺术

第一节 教学艺术的本质及特点

一、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本质

三、教学艺术的特点

第二节 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

一、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特点

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原则

三、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

第三节 营造语文教学氛围的艺术

一、教学氛围及其作用

二、教学氛围的维度指标

三、积极教学氛围的营造

第四节 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艺术

一、教学节奏

二、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三、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条件

第五节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基础

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

三、提高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第十五章 语文教学技术

第一节 教学技术

一、教学技术的概念

二、教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语文教学技术的种类

一、传统语文教学技术

二、现代语文教学技术

三、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 第三节 传统语文教学技术

一、教学语言

二、板书

三、图示材料

第四节 现代语文教学技术

一、视觉媒体

二、听觉媒体

三、视听媒体

四、视听综合训练媒体

第五节 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

二、语文远程教学 第十六章 语文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特点

三、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

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施 第二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四、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五、自评和他评

第三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日常检查法

四、纸笔测验法

五、表现评价法

六、卷宗存档法

第四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识字和写字

二、阅读

三、作文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十七章 语文学法指导

第一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与目标

一、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

二、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

第二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

一、语文学习常用方法指导

二、识字写字学习指导

三、阅读学习指导

四、写作学习指导

五、口语交际学习指导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

第三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与途径

一、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

二、语文学法指导的途径 第三编 语文教师

第十八章 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指导思想、原则、要素

二、语文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三、语文板书与练习作业设计

四、语文教案设计 第二节 语文说课与评课

一、说课的功能、特点与要求

二、说课的类型与程序

三、评课的意义、依据与内容

四、评课的原则与类型 第十九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概念的辨析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重构与专业能力、情意的发展

四、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

第三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提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激发语文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8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

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2.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3.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有利于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4.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变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探究式、活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体现主体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更有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生疑”可见,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和研究: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2.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我认为:

其一,教师可以做好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其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比如,当学生学习《果敢的判断》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与“考虑再三”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再三”?都考虑了一些什么?怎么从考虑再三中看出小泽征尔的“果敢”? 3.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答问题 可想而知,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立钻研的兴趣必将增加不少,再加上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热情鼓励的话语,真诚赞扬的眼神,幽默巧妙的点拨……学生必将不断主动探究,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拥有基本的读书能力,是让学生具有主体性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尝试:

1.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享受快乐。2.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3.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体验成功

布鲁诺说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同时,这些做法也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全面性、主动性,使学生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进而获得全面、主动、多样的发展。

(三)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保证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头、课的重点段、课中突破难点时、课的结尾……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想像空间,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发挥想像,不断探究,从而使主体性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四)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实现了远距离、交互的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能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1.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广开信息源,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2.注重体现个性特点,激励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新大纲特别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要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积极鼓励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提高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读书作文谱》。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 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语

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第二章

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

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4)联系日常生活。5)激发儿童的兴趣。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

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中》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章(普通高中)

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程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第五章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集中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3.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3)适应社会需要。

5.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可理解的。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5)要有具体表现程度。6)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治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7.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8.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而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9.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单元教学的基本特点:传统语文的基本特点是文章选编,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单元组合。随着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变化,单元教学逐步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结构形式。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

11.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板书主要内容有文章结构提纲,人物形象提纲,情节发展提纲,写作方法提

纲,景物描写提纲,知识讲解提纲,训练要求。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有书写、表姐、图示等。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书写必须符合硬笔书法的基本规则。首先要做到字体规范化,工整、流利、醒目、美观等。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3)版面设计的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难点、疑点等,来设计版面的形式、结构、顺序等。要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完整。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1)简洁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的内容作高度概括,做到语约义丰,以简驭繁。2)含蓄美。简练和概括,使一切板书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白”,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含蓄美。3)缜密美。能够展示课文内容特别是繁杂课文内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谨严、缜密的总体美。4)映衬美。板书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区别等方法,将具有对比或类比性质的方法显示出来,相映成趣。

14.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第七章

1.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至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一)阅读感受力 二)阅读理解力 三)阅读欣赏力 四)阅读评价力 五)阅读迁移力 六)阅读创造力。

3.写作教学的任务: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三、思维训练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 二)深入地思考问题 三)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四、语言训练 一)准确生动 二)简明得体

五、简明训练 一)审题的能力训练 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 2.弄清写作的要求 二)立意能力的训练 1.正确2.深刻3.新颖 三)选材能力的训练 1.真实2.典型3.新颖 四)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 五)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 六)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4.写作训练方式: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象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七)自主作文训练。

第九章

1.口头语言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景化,书面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符号化和规范化,书面语言较之口头语言是更为高级的发展形式。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口头语言的继续和提高,能够规范和指导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口语交际的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 2)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识别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

3.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听讲 二)诵读 三)复述 四)答问 五)讲述故事和见闻 六)专题演讲 七)即席发言 八)讨论或辩论 九)创设生活场景。

4.综合学习的主要特点:一)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最基本的层次。较高层次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各个学科的综合。最高层次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自主性。语文教学的其他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三)开放性。学习目标不以获得知识为唯一目标,而以语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5.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

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一大亮点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由过去“一把尺子”的评价变为“多把尺子的评价”。四)强调过程和方法。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6.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是顺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唯一途径。

7.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7.语文教师的转换:

一、教师角色的隐喻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四、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1)与学生的合作 2)与其他教师合作 3)与家长合作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5)学会合作的三大技巧(倾听、交谈、沟通)

五、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1)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的精神 2)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得条件 3)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4)语文教师的创新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8.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1)单相交流方式 2)双向交流方式 3)多向交流方式 4)综合交流方式。

9.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教学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纵向结构指教学环节的教学结构,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体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1)教学语言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得体。2)课堂组织能力—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学习的正确形式。

三、语文教师应提升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1)设计练习的能力 2)处理作业的能力 3)综合评价的能力。

四、语文教师应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五、语文教师应提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1)是它的物质形式,它的基础设施等 2)是它蕴含着的人类高级智慧。

10.导入方法:1)释题入手,步步深入(释名物、释题意、释结构)2)联系旧课,以故引新 3)制造悬念,引起注意 4)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5)描绘形象,引入联想 6)演示练习,激荡思维 7)精于设问,循之善诱 8)比较异同,变换角色。

提问层次:知识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评价水平提问。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 课程:广义的课程它包含了教育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五大层面,涵括者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是赋予学习者的一个学习经验的总体。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得角......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名词: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14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1、试卷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2、1949年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复习总结 填空题10/1’ 判断题5/1’名词解释8分2/4’ 问答题20分 4/5’ 应用题57分2/6’1/45’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