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地理教学的体会

时间:2019-05-13 03:0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课改地理教学的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课改地理教学的体会》。

第一篇:关于新课改地理教学的体会

关于新课改地理教学的体会

新课改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完成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忘我,把自己当成一种媒介,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要关注学生,以学生的立场为角度,感知学生的心理,刺激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时间、空间,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中乐,乐中学。

传统的教学,在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课堂沉闷,学生无奈,就连教师上课也索然无味。所以新课改要求改变师生关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创造情境处理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明白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的需求。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没有独立,但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每每课堂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口若悬河,问题不断;而也有学生一言不发,在自己的世界中忘记课堂。如何来统一这些学生,让他们主动走进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利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心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丰富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让学生感知地理中的世界是缤纷多彩的。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涉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每个区域都有着显著的自然、人文差异,教材中也提供了丰富多彩景观图片,也是通过它们学生对这些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印象,诸如水比油贵的中东,多姿多彩的西双版纳,经济繁荣的香港…也是这些图片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什么中东这么缺水?西双版纳如此独特?…从而带动了课堂的发展。除了图片,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例如,在介绍世界的语言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不同语言,也可以播放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这个世界语言的丰富性,有语言的不同引出语言分布的学习,完成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在介绍中国水资源分布差异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打听身处他方的亲友,询问各地的生活情况,为什么在西部建设的叔叔不经常洗澡,为什么在北方给别人种地的叔叔种的是小麦,这些都和我们不同。通过这些心声,让学生寻找水资源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再探究形成的原因。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见闻也是一些鲜活的引子,学生可以通过见闻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为什么湖南、重庆人爱吃辣,上海人爱吃甜,山东人能喝酒,南方人易风湿,北方人易上火?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见闻,甚至是亲生感受,探究中国各地的气候差异。这些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既亲切又陌生,通过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的心智发展不成熟,有些行为在走过几许春秋的教师看来很幼稚,有时他们也会犯错,会叛逆会冲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感知学生的心理,更要学会理解各种行为,甚至是包容学生的偶尔的错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事情,例如调皮学生捣乱,小矛盾引起的师生冲突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当的话,有时也是有助于课堂的良好发展。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课堂中断,自己的教学被打断,心理受刺激而大发雷霆。因为这些事情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教师的课堂不够吸引力所以有学生说话了,也可能平日学生和教师有矛盾误会因课堂的某个细节而被激化了,当然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有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在课堂中说话捣乱,不管是什么原因,教师都要保证课堂的延续性。因此,此时教师需要做的是缓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问题。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个忍让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次课堂正在学习长江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对于辐射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有些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正好此时一个学生突然笑出了声,接着全班亦哄然,我因势利导——他这小小一笑全班都笑了,这就是一种辐射力啊,不仅顺利的把课堂引回来还把课堂推向了个小高潮,当然这个学生也没有了其他小动作。

新教材的设计也是特别用心的,很多学科具有同步性,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我们还要学会与其他学科融合。例如,初中语文有学习神秘的罗布泊,这个可以与地理中西北地区联系起来;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诗句也可以与地理联系起来,例如学习黄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知道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到地球形状之前设问:为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到天气时可以引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道少”将其与气候概念区别开来。初中物理学习影子的方向时可以将其运用到地理中太阳直射点位臵的学习来。通过这些已学学科的知识,学生有说的欲望,给学生创造条件说,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完成思考,讨论,交流,最终来解决问题。有的时候,教师会有一种畏惧心理,害怕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因此,就自己全盘细致讲解,来代替学生动脑思考这个过程,但效果并不怎么明显。此时,教师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来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时教师的学识也可能有不全面的地方,现在社会信息通畅,学生的见闻、经历有时可能比教师还丰富,所以,停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给学生空间发挥,也许教师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不论能不能即时解决,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做到忘记自己,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骄傲,忘记自己是个知识和经验都比学生丰富的成人,和学生建立融洽的交流环境,创造条件,创造时间空间,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自我探究和学习的过程,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第二篇:新课改后地理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课 改 体 会

一、通过理解课程标准,迁移到转变教学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谈话式、自学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唤醒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机制,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变化,以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比如:过去我们课堂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大多是对、很好或者是不对、再考虑一下等,现在我们可能会说:你的回答不仅正确,而且语言表述也很简练。或者是尽管你的回答不是很准确,但是你已经向成功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如果你能够再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某某知识补充一下,就会比较完整了。

二、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理念转变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行为的转变,其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因为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而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老师自身想不想转变,想转变又怎样去转变,可以说心动不如行动。

(一)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的核心是主体参与,在参与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对地理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总结。有了这样的要求,老师在构思教学设计的时候,必然会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从而诞生了我们现在正在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指导自主探究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两种方案:一种是创设情景——(引导)发现问题——(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初步得出结论——补充(纠正)结论——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另一种是创设情景——(引导)发现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指导)动手实验——(帮助)修改方案——得出结论——学以致用

(二)教材特点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方式。

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经验型的逻辑水平,他们在理解和解决很多抽象问题的时候,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地理新教材中色彩艳丽丰富的图象资料,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从各种图象资料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这些图象资料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桥梁。苏联彼得罗夫斯基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必须要教会学生识图、记图、用图,切实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工具——地图。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地理课上要用图教,教用图;学生要学用图,用图学。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因为导演“导”的艺术直接影响“演员”的“演技”,最终影响学习的效果。我们平时主要提倡:教学生识图、记图,让学生填图、绘图,指导学生析图、用图。

(三)、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的有机融合逼迫我们转变教学方式。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开放式的教材观,推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所以教材并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教科书。地理知识可以来自课本,还可以来自报刊、新闻、电视、网络,更可以来自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改变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分析,然后逐渐引向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理解,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同样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中提供的地理现象的分析,引申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另外,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富有生活气息和较强的时代性,这也为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提供了保障。

课 改 体 会

实施新课改之后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把课堂的更多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学生;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和老师共同探讨、相互促进的交流者。但是在这些转变的背后,也隐含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值得反思。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互助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这些道理教师们都能接受。但在实验中,一些教师在转换角色时,不适度地由以前的教师至上变成了学生至上。课堂由“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大放羊”,教师在课内是旁观者,是陪客,不能过多干涉,学生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不论对否,教师都一味地给予肯定,“对”“很好”“很有道理”。至于对在哪里,好在何处,道理是什么,是否真的有道理,教师全然不管。殊不知,一味地肯定,不但不是尊重学生的做法,还在某些程度上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模棱两可,不臵可否。并且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新的危机,那就是将教师的作用过分淡化。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只能导致课堂上的失控和混乱。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绝不是说可以听凭学生信口开河,信马由缰。恰恰相反,改革之后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它要求教师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深层次地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能力预设好种种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循循善诱地引导,层层深入地点拨,有理有据地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另外,我们提倡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但是,我们并不赞成老师把问题推给学生后就不管不问。因为有时候我们老师的参谋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比如:有一位老师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做一个社会调查,这个调查涉及到了3个部门。学生们先是根据需要划分了小组,选出了组长,然后老师放手让小组先商量一下调查的方案和具体的分工,然后推荐一个或两个组长说说本小组的打算。结果这位老师发现孩子们的有些想法太幼稚,缺少可操作性。接着,老师作为“参谋”对具体的方案进行了评价、指导、修改。由于老师的参与,孩子们避免了很多麻烦,少走了弯路,成功地进行了调查,可见,老师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二、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落到实处,不能只流于形式

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打破了教师一讲到底的旧格局,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及时培养他们合作竞争的意识。合作学习在课堂上主要是指师生、生生合作。生生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动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品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体现在一些涉及面比较广、答案比较灵活的问题当中,有些问题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便可解决的,就不需要合作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单凭个人的能力无法解决的,就需要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统一认识。但现在许多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摆设,只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常常是一遇到涉及面比较广、答案比较灵活的问题,教师就下令讨论,于是前后四人便开始忙活起来,还没等交流完毕,教师就喊停止。至于怎样合作,如何分工,估计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合作,教师按怎样的奖励机制激励学生,似乎并不重要。教师关注的是他们在合作中有无完成他布臵的任务,并想通过这种形式,向大家显示已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了。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学习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协商、互助、思考、表达、交流,只有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火花,学生的智慧在合作中得到了展现,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认为在设计讨论这个环节的时候应该注意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设臵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高度、难度或深度,值得学生去讨论。而是设臵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导引学生去讨论。比如:一位老师在讲《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时,他设臵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图2-19,讨论一下赤道横穿了拿几个大洲的大陆?这样的问题学生一看图就能解决,没有深度、难度,不值得讨论。还有一位老师在上课时设臵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对第一个框题的内容分组讨论学习,然后回答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呀?无的放失。

三、拓展教材,不能漫无边际,要把握好一个度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冲破教材和课堂的束缚,大胆构建开放式课堂和开放式教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空间,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随意拓展,要认真学习理解课标,以课标为准则适当扩充教材。一是扩充教材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为某个问题打基础,为某个问题埋伏笔或是为培养学生一种能力、一种情感。二是扩充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应适可而止,不能漫无边际。比如:《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有人却把地球称为“水球”,“地球”与“水球”这两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基本能够说出来,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给地球起错名字呢?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很多可能存在的理由。最后老师可以小结: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随着科技条件的不断提高,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时间也可能颠倒,我们只有严谨治学才能获得更多的真理。通过这一问题的拓展,使学生明白了治学要态度严谨,勇于探究。

地理课改经验交流

高三备课组 2011、12

地理课改经验交流

高二地理备课组 2012、6

第三篇:新课改教学体会

为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我在教研工作实践中,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现将一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制定教学

目标课前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这一节分三步:第一步,确定知识目标。教师统揽教材,学习大纲,弄清所授课(含章、节,下同)的知识点及其在学段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及所授知识的目标独立性,按课后习题要求,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所授课的知识教学目标。第二步,确定能力目标。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所授课在认知领域的目标,细分为不同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再依据这个划分标准,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层次,对每一学习能力层次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用可以观测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第三步,确定思想目标。挖掘所授课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找出思想教育点,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的情感领域目标,细分为接受、确信、性格化三个水平层次,定出具体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实施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分四步操作,其要求是:

第一步,前提诊断测评。在学习历史新课前,对学生应具备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进行诊断测评,看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历史新知识的技能基础和思想情感基础。前提诊断主要是通过测试、问卷、谈话、提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诊断摸底。诊断的内容要紧紧围绕那些与新授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测试后,教师要迅速作出订正、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然后转入新课。前提诊断测评,不是每一节课前都要作这一步工作,仅是新授课开始时,或遇到重点教学目标内容与有关学科的知识存在密切联系时,或与重点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时实施。这一步所用时间一般在35分钟。

第二步,教学目标认定。上课时,教师将所授课教学目标,采取适当方式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听课学习,教学目标认定方式要灵活多样。就认定的时间和层次而言,有课前认定、课中(终)认定,有一次性整体认定,有教学过程中分层次逐步认定。教学目标的认定不仅应让学生知道学什么(知识点),而且应先告诉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认知水平),还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学(达标方式)和最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预期达成度)。教学目标认定的时间一般在12分钟。第三步,指导学生达标。这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和使用教学媒体,组织教学活动。这一步的实施主要策略有三:

其一,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活动情景和问题情景。转化为活动情景,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学生口、脑、手并用的智能活动。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说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具体内容可转化为以下问题群:秦始皇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了哪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制度是如何体现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经济、文化上又是怎样统一的?统一前与统一后有什么不同?思想上进行了哪些强制统一?后果怎样?学生经过思考,一定会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书、思考和讨论,课文知识就容易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具体的能力。

其二,对教学重点目标,教师要精讲点拨,增加信息强度。讲解要突出重点,关键处可加重语气,放慢速度,增强语气信息;设计板书要突出重点,直观演示要体现重点,使用好教具,增强形象信息强度;指导自学要指出重点,充分利用教材(包括小字部分),让学生对重点内容反复读,增强文字信息强度;提问和练习要紧扣重点,并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反馈信息强度。

其三,分层达标。有人把课时认知目标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主张低级目标引达,中级目标导达,高级目标助达。所谓低级目标引达,就是对识记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开导、点拨下,学生经过阅读、预习、讨论等方式达到迅速掌握。所谓中级目标导达,就是对理解、应用层次教学目标,教师采用启发式讲解、引导、探索、质疑等教法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逐步达到目标。所谓高级目标助达,就是对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学生欲通而未达时给予帮助,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给予指点。对于课时情感目标实施诱达。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于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动力作用,主要靠教师以史为据,情从史出,以情动情,有机渗透,自然联系,逐步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品德个性的养成。指导学生达标的时间,一般在2025分钟。

第四步,教学目标测试。教学过程中通过形成性测试不断检测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活动。教师对应课时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编制两套形成性测试题,题目考查的内容要覆盖全部知识点,又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对理解以上水平层次的知识点,要编制不同形式的题目,从各个角度测试。为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水平的需要,可设计A、B两组预测题进行测试。每节课在教学目标按学习进程进行完毕之后,在当堂课运用形成性测试题,花57分钟时间进行一次形成性测试。可采取测试与课堂作业的形式以提高测试的效果。

(三)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掌握学习的重要策略。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时间一般为35分钟,其要求是:

第一步,目标测试评价。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形成性测试后作出正误判断。根据对每个学生当堂测试有80%以上学生达成作为标准,找出未达标学生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进行问题分类,确定学生的问题是共性还是个性,为矫正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二步,知识矫正补救。对目标测试评价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再次进行知识矫正补救教学。对少数学生某些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教师要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还可以通过学生重新看课本的某一部分或指定的有关材料自我矫正。对大部分学生都未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采取新的策略进行集体矫正补救,对学生历史知识补救情况进行第二次形成性的测试评价。

第三步,课堂达标小结。为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依据板书回扣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尽量把课时的目标整体化、结构化,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二是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肯定成绩,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三是对与下节课有关的重点内容,拟成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新课改教学体会

新课改教学体会 ——音乐新课改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愈觉得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下面是本人在音乐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小学音乐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聆听、观看和分辨自然环境、自然景观、自然声响并用某些音乐要素(如: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节奏、旋律、和声、节拍、调性、调式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人音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材适应幼小衔接的发展阶段,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充分考虑了儿童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学习的心理需要。儿童刚刚开始小学生活,对他们影响最大是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儿童这时最需要的是人际间的关爱和温暖,只有老师和新朋友间的友爱温暖,才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和对新集体的依附感,才会对他的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因此,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计了"好朋友"的单元主题,体现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游戏"的单元中,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单元活动以游戏为载体,创造多样的"玩法",挖掘"一起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机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地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性,音乐课程应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就没有了艺术。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手拉手",通过《让我们手拉手》、《一对好朋友》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感受,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达到情感体验和提高审美素质。

音乐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努力挖掘音乐教育的多方面功能。

首先,通过音乐与文化的连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到参与社区、家乡的节目、庆典、联欢等活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戏曲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了解与尊重。例如:在"过新年"的设计中,可在聆听和感受《小拜年》、《窗花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不同地区过年的情景,通过看录像、图片等,了解与中国年文化有关的年画、剪纸、春联及相关风俗。如《小拜年》则以湖南农村为例,感受那里庆丰年、闹秧歌的热烈气氛,然后再进行演唱湖南花鼓调《小拜年》,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剪窗花、写春联、扭秧歌等,分组参与制作、绘画、创编歌词、学走秧歌步、学打秧歌鼓点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情趣,同时了解中国年文化有关的习俗。

其次,还可以通过音乐与科技手段的简单结合,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常见科技产品中蕴涵的艺术要素,了解艺术想象和审美要求对科技发展的价值和促进作用,让学生对所学所知的科学内容进行艺术的创造与表现;探索现代科技手段对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古代和现代人有哪些艺术想象激发了科学探索。如人们对飞行的想象和需要促进了飞机的出现,对太空的想象促进了火箭和飞船的研制;音乐想象对服装设计、汽车造型、建筑造型、舞台设计等产生影响。例如:《音乐》教材第一册"静静的夜"单元中的《闪烁的小星》、《星光恰恰恰》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音乐中的"想象美",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关注音乐、关注科学,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从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新课改教学体会 ——音乐新课改体会

张秀爱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教学

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标内涵说明(教高司函[2006]16号)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要有利于加强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这就中职地理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看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职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为本,亲化师生情感,创和谐课堂,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地理,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亲化师生情感,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石,在教学中我多给学生信任、鼓励、机会,多尊重关爱他们。我做到与自己所教的学生平等相处,并真心的把朋友的角色扮演好,在学习过程中对答错的同学永不进行训斥、责备,并尽力从他们的答案中捕捉积极因素,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多用鼓励性语言,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多用“请”,如“请你回答一下”、“你太棒了”、“很好”、“请继续”、“请坐”等带情感的语言。这样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敞开思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学生被动的听”,片面强调教师怎么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把学生大脑当作被动吸收、储藏知识的容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教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我在课堂上引进了引导发现法、自主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调查考察法、演练式教学法、讨论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旅游地理学习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旅游地旅游资源情况,分析旅游价值与特色,进行导游讲解等。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了与劳动组织近似的工作小组,并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因此,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模仿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由于采用工作小组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有发表自己独创见解的机会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之功效。又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同学们备课、讲课,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当然在他们授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讲解深度不够、呆板、生硬等。但我认为如果教师不怕麻烦,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即使真的受到些损失,增加了一些麻烦,但与给予学生参与讲课机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在实践

中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及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应当渗透于学科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现代社会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但是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仍然是不可替代和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其亲临其境进行观察、判断和体验,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书本里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内化为素质。此外实践教学可把旅游地理新事物、新现象以及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反映出来,使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及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我们合理安排旅游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时间。并选择典型的、且开发较成功的旅游景区作为实习地点,还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到丹霞山实习后,不仅加深了对山岳旅游资源、丹霞地貌形成原因、景观特征的认识,而且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有直观的认识,体现出了地理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性,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总之,只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会得到发展,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下载关于新课改地理教学的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课改地理教学的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体会

    新课改体会 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为手段、是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我认为,如......

    新课改几点体会

    新课改几点体会 一小学翟海峰 通过近一年来的课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自课程改革以来,我通过那么久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秦勇 发布时间: 2010-8-2 13:35:23 新课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作为第一批感受新课改精神的青年教师,接触新课改也已经整整一年了。在过去一年的教学......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定稿)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定稿)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安远县版石中学 林春吉[内容提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地理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转变,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初中地......

    新课改高一地理教学论文

    1芮城县新课改高一地理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1初中地理“副科”观念的影响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

    地理新课改总结专题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总结 甘肃省开始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