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定稿]

时间:2019-05-14 05:5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定稿]》。

第一篇: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定稿]

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阜阳市第十五中学 杨忠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一切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课堂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关键词:课改 创新 基础

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尝试发现地理问题,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学习与探究体会、见解及成果,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呢?通过我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1.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

中学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 极思考和实践。

2.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材的分析决不是简单的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分析,而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地理教师更要精心地去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要有意识地挖掘教育资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中,更要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要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争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

3.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初中生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是一群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不单纯是抽象的学习者,更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我们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增,替换例子,调整教法。要研究每个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只把他们看做一种知识的容器。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当然,我们绝对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而是在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有机和谐地发展和进步。4.注重“双基”。

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有把课程标准融入课堂的愿望和倾向,但具体怎样做能更好,心里没有底,毕竟这是个新事物,没有任何成形的经验可参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热热闹闹就是成功的课,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有一些课,课堂气氛热闹异常,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各种讨论,但整个课结束后,学生却感觉没有收获。我觉得地理课应有自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学习过程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5.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

我们所说的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单纯是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的经验及其所在生活环境(学校、社区、家庭)校 内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教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本身就是最有潜力的课程资源。新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的倾向。教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材”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载体,掌握知识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材是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恰当选择和组合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像(音)带、图片等]和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及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6.语言表述的趣味性,诱发兴趣。

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驾驭表达语言的能力。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比如: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自转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气候时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冬)。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此外,运用短小精悍的成语或谜语,如用“沧海桑田”描述地壳的运动;“风雨交加”形容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等等。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总之,新课改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如以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形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最优化组合,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第二篇: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也使地理教学多元化、创新化融入现代教育教学当中。那么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可以帮助我们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世界各国的和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亮点、美丽动感的画面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像、课件制作等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同学们,让他们坐在教室能看到世界,了解世界。另外,一些常规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通过“Flash”简化它的难度,让学生深入浅出。如世界地理中的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对于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学生由平时的生活容易理解;但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学生由于立体感差,很难建立多维的空间,教学难点难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学,通过立体的旋转画面学生观看以后经过思考很快就明白了。

二、传统板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虽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传统教学仍不容忽视,因为学生是情感的个体,他佩服的是老师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襟以及驾御和使用教材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技巧。上课讲地理知识能迅速、漂亮地构画出对应的地图和物图,学生会由衷地赞叹和佩服老师。再说,老师描好轮廓图后学生通过听讲、填图更易形成长久记忆,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的意思。比如讲中国地形时,黑板上描绘出中国版图再边介绍边填注出主要山脉和地形区,通过山脉的位置和地形区的海拔特征很自然地导入我国地势的特征和理解三级阶梯的界限及西高东低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 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如讲《保护环境》一节时,一上课,老师第一句话“今天先讲个故事”。全班鸦雀无声。“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 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这是什么病呢? 仅1963--19777年就死了不少人。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个地方一条河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工厂废水中含镉。工厂的废水流进河流,用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 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巨大的疑问,激发着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呀!”教师板书:保护环境。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而读、议、展、点、练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一)读,即预习。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我质疑、思疑、解疑。

(二)议,即讨论。对“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议论、讨论,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讨论,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讨论中,学生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差生可以特别照顾。如遇困难,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让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寓能力培养于无形之中。

(三)展,即展示。同学们根据“读”、“议”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点,即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给予归纳和补充。学生的知识面比较浅,有些深层次的东西,他们挖掘不出来,这时候教师的点评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应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练,即练习。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应用。

五、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乡情教育、法制教育及人地关系教育。拿国情教育来说吧,国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以日渐发达和强盛的新中国作为背景去正确评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即从消极的事实中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

例如我在讲“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我国人口12亿,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了,年青人升学、就业也困难了。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 唯一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讲的都是身边的事,无半点娇柔造作,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并且回家后能积极向亲戚朋友作进一步的宣传

六、开展第二课堂

地理学习的知识内容极其广泛,许多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的,所以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农村的田间地头、工厂的机房生产,大自然的流水植被等都是他们涉猎的内容,这样使地理贴近了社会、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实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

总之,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将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本着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单 位:北舞渡一中 姓 名:张瑞琼 学 科:地 理 联系方式:***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实践,力图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地理新课堂的探索过程中体验过艰辛,收获过欣喜。对于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提高地理新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我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初探:

一、强求教育的信息化,打造智能地理课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它对于快速准确地提供大量信息,将抽象变直观、静态变动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的本质在于智慧的创造与传播,这也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真谛。随着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面认识,我不断地寻找着理论与课堂的结合点。经过一次次尝试,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比较适用的课堂设计方式,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中,让课堂变成创新火花不断进发、碰撞、交流的智能培养阵地。

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组合.例如我在教授“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一节知识时,考虑到该节知识点繁杂,要求记忆内容过多,如果一味的采用单一教法,只会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而且,学起来也十分乏味。为此,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教为简单,只是要求学生能快速掌握的这个特点,全课的学习主要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按小组根据四大地理区域的方位划分,他们将各自代表自己的分区开展一次旅游竞标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具有竞争者和游客的双重身份。为了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本节课的学习从座位的摆放上,采取了按分区分组围坐的形式,就象是在开圆桌会议一般。从表面上看这虽然只是学生排座形式上的一种微小变化,但实际上却体现了教师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转变,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在积极的相互交流中,各种智能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每个个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老师只是及时加以鼓励和作简单的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教师如果能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都将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能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在相互交流中,每个孩子的强项智能将带动他们的弱项智能,达到智能整体发展目的。正如加德纳所言:“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类的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

二、注重形式、过程和效果的统一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讲授为主导的传统课基础上,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生成等为主导的新课型正在地理课堂全新亮相,成为地理教师热心探索的新领域。

怎样做到形式、过程和效果的统一?选择适当的课型是关键,也就是要定好教学方式的主基调。教师在优选课型时,要科学地对比分析哪种课型对这种教学内容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更容易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选择的课型应以实用、易行、高效为原则,教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能够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状况、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学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使用一种主导课型。一节课内在以某种课型为主导的基础上,再依据教学实际吸收和使用其他课型中的教学策略并将其进行有机整合。比如以探究为主导、以问题为主导和以生成为主导的课型最好是在以讲授为主导、自主学习为主导、体验为主导的课型之后,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作为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自我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涉及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建议使用以自主、合作、问题为主导的课型,涉及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建议采用探究、体验为主导的课型。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拓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在“人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让学生实验并观察小鱼在清水、污水两种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况,作好观察记录,从而说明污染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危害。又如为了说明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通过把有、无植被的两种土壤放入等体积木槽中,注入等量的水的实验,从水输出的时间、水量、水色等角度观察蓄水能力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状况,让学生接受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

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三、深化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探究思维。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和技术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切不可囿于一个机械的标准答案,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理差异》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探究能力。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精神,为学生搭建一座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怎样确定?教师可设计活动: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这一堂课,教师始终让学生自主去尝试。因为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再次是采取多种手段,培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踊跃发言。不要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去探究、去思考。具体的方式很多,如开展自由辩论、写地理小论文、地理新闻发布会等,只要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就应大胆应用。例如,在教学“北京”一节时,可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学生兴趣高昂,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但整个探究的过程值得充分肯定。

四、让学生在“生成”中体味地理课堂之美

地理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表达,都是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地理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作适当的调整,让地理课堂重现其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一面。

首先搭建地理平台,接受生成性资源。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学习,而不是只有接受学习或只有探究。教师要及时捕捉地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要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凭借教育智慧在地理教学中机智生成,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地理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地理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地理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如在地理教学新知前,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已经知道了多少,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先“动口”,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地理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再如,在地理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地理教学方案,就会使地理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捕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下茬”,教师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教学设计。

其次.预设弹性地理方案,等待生成性资源。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尽可能多地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对策,真正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地理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地理教学过程,推进地理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地理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性质。如在地理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

再次.创设地理氛围,促进生成性资源。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地理教学氛围中,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良好的交往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地理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地理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就应使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

总之,随着新课标准则的提出,地理教学必须走革新化道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扮演好多种角色,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在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新课改的飞跃。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教学

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标内涵说明(教高司函[2006]16号)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要有利于加强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这就中职地理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看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职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为本,亲化师生情感,创和谐课堂,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地理,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亲化师生情感,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石,在教学中我多给学生信任、鼓励、机会,多尊重关爱他们。我做到与自己所教的学生平等相处,并真心的把朋友的角色扮演好,在学习过程中对答错的同学永不进行训斥、责备,并尽力从他们的答案中捕捉积极因素,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多用鼓励性语言,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多用“请”,如“请你回答一下”、“你太棒了”、“很好”、“请继续”、“请坐”等带情感的语言。这样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敞开思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学生被动的听”,片面强调教师怎么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把学生大脑当作被动吸收、储藏知识的容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教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我在课堂上引进了引导发现法、自主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调查考察法、演练式教学法、讨论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旅游地理学习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旅游地旅游资源情况,分析旅游价值与特色,进行导游讲解等。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了与劳动组织近似的工作小组,并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因此,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模仿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由于采用工作小组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有发表自己独创见解的机会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之功效。又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同学们备课、讲课,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当然在他们授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讲解深度不够、呆板、生硬等。但我认为如果教师不怕麻烦,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即使真的受到些损失,增加了一些麻烦,但与给予学生参与讲课机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在实践

中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及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应当渗透于学科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现代社会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但是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仍然是不可替代和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其亲临其境进行观察、判断和体验,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书本里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内化为素质。此外实践教学可把旅游地理新事物、新现象以及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反映出来,使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及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我们合理安排旅游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时间。并选择典型的、且开发较成功的旅游景区作为实习地点,还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到丹霞山实习后,不仅加深了对山岳旅游资源、丹霞地貌形成原因、景观特征的认识,而且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有直观的认识,体现出了地理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性,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总之,只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会得到发展,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大埔家炳第一中学 地理教研组

从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开始,全国各省份也随之开始了贯彻落实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理念作为改革的长久目标。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革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历史使命,但在具体推行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转变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着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基于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浅析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的提出到现在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由于教育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也跟其它学科一样,仍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难题,使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理理论知识滞后于实际社会的发展

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但实际中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是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地理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致使书本知识滞后于客观实际,与中学生通过外界传媒得到的地理实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个别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割裂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统一,脱离了地理事物的时代性和变化性,从而大大降低了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同时也没有体现出中学地理的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好处。

2.地理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不强

现今的地理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课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课堂教学仍没有脱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还未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使新课程改革并未真正实现,而仍处于“30分钟的教师授课,10分钟的学生练习”的僵化模式中。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并未实现,新课标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理念,更无从谈起。

3.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不合理

现代教育手段体现在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非单纯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目前广大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上,只是局限于教学工具,单一的将书本上的内容穿插相关的文字、动画和图片,让课本上的知识形象化后展示给学生,就视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应用。而事实上,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评价中,都应充分考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课前学生学习材料、课堂相关知识的链接、课后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强大的现代信息渠道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应该为发展学生主体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创设适宜的环境。新课程理念下的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也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手段的革新而体现出具有实效性的不同评价机制。

二、地理教学评价的现状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这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也有了新的思考。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要发挥教学评估的导向作用,才能使各项教学活动不偏离新课程的标准,保证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行。与此同时,由于“中考”等因素的影响,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教学受“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及模式影响很大、积存的问题也很多。几年来,广大地理教师在各级领导部门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论教”等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从课堂教学到命题考试,从方法、内容到评价角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本

“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讲得多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多精彩”,这是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评价理念方面最突出的变化。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的是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即:以学论教。

1.学生的活动状态。

课堂上,“情绪”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参与”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保证;“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分享体验、感受成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促使评价者和授课者对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能否进行主动探索、自由表达;是否勇于质疑、善于合作;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行为是否自觉;学习环境是否民主、宽松;学习氛围是否和谐、融洽等活动状态和气氛更加关注。在教学评价的引导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能做更深入的挖掘,积极创设利于学生安全、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目前,多数地理课堂已经走出课改初期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真正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思维负荷不足的“形式课”误区。而以强调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状态为切入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的学习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要求,使得教学评价由过去只重视一个维度的“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发展成为定位于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课堂上,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的获得,还要有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并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应在真实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跟进,积极投入,感受真挚的情感和探索体验。超越传统的评价要求,促进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也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应有的知识;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等,都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中对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 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二)以发展为本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却存在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重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过分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获取知识的过程的评价;过分偏向个别学生,忽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选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个体素质的综合、主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必须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1.关注了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有效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发现学习”、能否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成为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2.关注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教学评价由过去的“以知识为本”,过渡为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同步发展、协调统一。在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阅读及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能力、运用各种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地理学科尤为注重的联系与发展的态度与情感等,都成为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3.关注了地理学习过程

(1)营造地理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在当前地理教学评价中被普遍关注。在评价的触动下,地理课堂上转变了压抑、沉闷的学习环境,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具、板书、学案等的辅助功能,营造浓郁的问题情境、思维情境和探究情境,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2)体现地理教学生成。教学评价由改革初期的为追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课堂学习气氛”,或是频繁的将小品、情景剧、才艺展示等统统搬进课堂,或是千锤百炼、反复彩排的“作秀课”、“表演课”等现象,逐渐过渡为关注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从错误到正确、从失败到成功;如何体现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真诚帮助,以及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对教学预设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等方面。(3)实施地理过程性评价。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几年来,我市地理学科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关注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教师必须由“传授者”、“监督者”、“指令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把握程度,决定着教师是传授知识还是激励思考、是循规蹈矩还是鼓励质疑、是唯我独尊还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些都成为教学评价时所强调的内容。

5.关注了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即时评价 课堂上教师能否从“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角度,对学生思维品质、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等方面进行激励性评价,是课改以来教学评价与以往比有明显区别之处。

三、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以初中地理《世界的地形》为例

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地理教学要使课堂达到快乐民主高效,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背会的;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提高自己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学习《世界的地形》这节内容时,以制作模型为了来教会学生新知识的方法。<一> 要求:

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

课本上建议用沙土制作,考虑到我校实际情况,沙土不好携带,对卫生有影响,好动的学生可能利用沙土互相攻击等后果,决定改用橡皮泥制作。

<二> 说明:

本节课通过改变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锻炼动手能力,通过设置制作目标,让学生大胆地探索,独立自主地实践,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又能体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种方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个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准备阶段

通知准备材料(提前一节课通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人至少带一盒橡皮泥(最好组内商量一下,颜色要有区别)和一团线(线的颜色和橡皮泥对比要强烈一些)。

<四>布置制作任务:

上课后先由小组长检查材料准备情况,并领取写有制作任务的卡片。1.制作一座山地模型,每人必须有一份作品,而且要求在课堂上当场完成。要求:(1)突出五要素:山脊、山谷、山顶、陡坡、缓坡。

(2)再缠上3—5条线,代表山地的等高线。

参考:课本中的绿色山体模型,教师可以当场做一个供学生们参考。

(这一部分耗时较多。多数学生在反复研究和改进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没有完成的同学,在有了范例后,都很快完成了制作。为了区别地理制作与美术制作的不同,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好等高距后互相提问某两点的海拔、相对高度,以及山坡的陡缓等,并指导学生绘制自己所做模型的等高线图,对地形知识做进一步的探讨。)

2.制作陆地地形中的四种(高原,山地,盆地,丘陵),按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到位,每人制作一种地形,并能简要介绍所做地形的突出特征。

(这一部分要求形似即可,不要求细节。将重点放在对地形特征的解说上面。)教师巡回参与制作、指导、提示改进等。<五>评选最佳作品:

每小组选出一个优秀作品,展示出来,保存好,并创造机会在全校展示,获 奖情况张榜公布,由备课组向学校申请经费,进行适当奖励,摄影留念。每份获奖作品均写上班级、姓名、座号,获奖作品的照片送给每位获奖者一张做纪念,好的图片留做资料。

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习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优化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到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面

问题1:课堂组织不够周全,难以发挥学生自主性。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但在有些教师组织的活动中不难发现:表面上看似乎照顾到了所有学生,每个学生都在说、都在做。不过,有个别学生只是在聊一些与探究问题无关、甚至与教学无关的话题。

建议:

①探究式小组合作活动:1.分组分工:尽管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时,教师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小组内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2.领导辅助:教师可在征求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指定组长、副组长;或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他们承担不同的职责,形成最优组合。每组有组长,有记录员等等。3.分享成果: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各派一名代表发言,并且不断地角色互换。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励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

②全体探究活动:1.设计可以面向全体同学的活动习题,如《利用经纬网定位》以竖排为经,横排为纬,首先指明任意一个同学的方位,再让其他同学确定自己的方位并提问(特别是学习相对困难的和默默无闻、不爱发言的学生),由于答案的各自独立性,每个学生的参与无形中得到了加强。2.转换多种模式增加趣味:如教师或其他同学说出一个方位然后去找此方位的同学,学生的警觉性也极大的提高,不仅训练强度大了,而且像捉迷藏一样,趣味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速度提高了,这样就可以每个学生都兼顾到了,真正实现新课改的课程标准。

问题2: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是教学改革的必然。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创设赏心悦目的学习情境,并以境激情、以境引趣、以境助学、以境促知,因而使学生学得快捷,理解得透彻,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率。不过,另一面会出现一种现象:一些课热热闹闹的下来,电脑一关,黑板空白,没有留下任何让学生回味的东西,学生只是品味到课堂的趣味性,最应该体会到知识内容却被忽略了。

建议:

①多媒体教学搭配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确实好,但传统的教学手段仍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板书、板图、板画。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使教学内容的精华,是知识的骨架,使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利于学生对照教科书进行复习巩固。

②图文结合构建空间概念: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一些板图、板画,学生通过图文转化、绘图、填图等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在头脑中建立了空间概念,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海陆的变迁》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加以展示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与张裂拉伸)、大陆的漂移,也可以让学生将各大洲轮廓描好,然后按轮廓剪成卡片拼一拼、做一做、填一填,学生印象也会很深刻。不仅利于学生对“大陆漂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利于学生领略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动手实践意识。

问题3:学法指导不够,学生不会学地理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态度日渐平和亲切,教学方式、方法出现了多样的变换,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断的提升。学生有时就会难以控制情绪,很容易造成课堂混乱。

建议:

①教师针对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作为地理教师,应该联系学生、课堂实际,适当挖掘教材、调整教材内容,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

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如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学会作笔记,查阅地图及资料、使用工具书、类比、归纳等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在成绩中感到乐趣,还因为成功的学习感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感到地理学习中大有用武之地,激发了兴趣。例如在讲地图上的方向时仅限于通常地图的识别,即使有教师把《地图上的方向》单独开课,对学生有关的如何在野外判别方向(在没有地图的时候)较少涉及,完全背离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建立,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乡土地理的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问题4:教学资源贫乏,缺乏合理开发

课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内容浅显,知识点少,难度降低,但这并不说明课就容易上。比如说,自然地理部分中很多内容的教学,若单单就教材讲教材,未免显得有些单调。

建议:

①恰当地选择多种课程资料: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多媒体、录像(音)带、实物标本、照片、图片等等都可以用来丰富课堂教学。

②采用多种方式:可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如果合理的开发和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如《海陆的变迁》一课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动画加以展示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与张裂拉伸)、大陆的漂移,不仅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还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降低学生认识、理解的难度。识和理解,还有利于学生领略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动手实践意识。<二>教学评价方面 问题1:形式化问题

地理教学的评价者多是工作在一线的地理学科教师,受个人素质及理论根基等因素的影 响,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并不统一,导致对地理教学的评价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表层的“形式”,而尚未触及“实质”和“内涵”。

例如:(1)关注课堂上是否设计了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却忽视了对探究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一定的 启发性、趣味性、时代性、层次性和思维含量;探究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足;合作学习时主题是否具有合作的意义;学生小组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是否严谨等具体情况的评价。

(2)课堂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意识浓厚,评价水平却有待提高。①“很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频繁与贫乏或过于简单的评价语言,使表扬变得廉价,学生表现得不痛不痒,失去应有的“鼓励”作用。②重复学生的回答,对答案不置可否,使学生在回答问题过后仍是不明所以,既无法认识自己的不足,又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方向。③一味的夸奖或夸大其实的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误区没有正确的引导,短时间内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却对学生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④评价的单向性。多数课堂的教学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缺少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欠缺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过程,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和民主性。⑤评价的单一性。多是教师的口头评价,对目光、表情、动作手势等评价介质的利用不充分,致使评价缺少更大的感染力。

(3)教学评价中对教师如何处理“教学生成”、怎样把握“生成资源”?等问题的理念性引导不足,导致教师不敢放手,不少课堂仍很大程度的束缚在固有的教学设计之中,难以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4)教学评价中意见多、建议少,无法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5)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被“简化处理”,未能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和变化,评价、反馈不及时,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只局限于期末一次性给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难以记录学习轨迹,改进学习。

问题2:理想化问题

(1)追求大而全的教学评价。抛开了教师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和起点,要求过高,面面俱到却主次不 分,缺少循序渐进的完善过程。

(2)过于追求单位时间内结果有效性和过程有效性的协调统一。有些课堂上,评价者在下课时以检 测题的形式对学生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测试,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首要依据。这种评价手段,恰恰忽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内化过程、忽视了对应有技能的运用与熟练过程和情感的领悟与升华过程。因为这些过程很难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统统完成。所以,个人认为,就一节课的时间而言,如果以知识点检测的形式来考察学生,那么关注三维目标,注重思维及探究过程的课堂,很可能不如“灌输”、“强化”下的课堂效果更明显。因此,这种评价手段,如果只作为教师当堂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途径尚可,而如果成为教学评价的标准,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误导教师,影响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问题3:功利化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阵地多在各种评优、观摩及研讨活动的现场,使得教师对最关键、最重要的常态课重视不够,日常教学中缺少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及时反思、专研的精神,未能实现教学评价功能的最大化。建议:

①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及方法,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层 面予以更多的指导,促使教师教学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使教学评价从“形式”到“内涵”,“触摸”教育本质问题,对其进行“把脉”和“诊治”,引导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学工作自觉地进行理性思考和剖析,使教学评价在“自评”与“他评”中“常态化”,真正服务于教学。

②制定符合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在一定方案设计的指导下,有所遵循和侧重地实施教学评价。

③注重对学生地理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以适当开展“读图比赛”、“地理能力竞赛”等丰富多彩 的学生活动,突出地理学科的“有用性”和“发展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及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考察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地理信息、探索可行性方案、进行科学决策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内化知识、熟练技能,将“以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④改变地理考试“闭卷”的唯一性。从目前来看,书面考试仍然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进行 评价的重要方式。但从考试的形式上看,封闭式考试评价受到时空限制较大,无法对学生探索问题的水平和创造性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可以适当设置开放型或操作型的考试评价。例如:结合2009年世界气候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布置命题:就气候问题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进行评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命题的引领下,查找资料、思考问题,真正地深入到研究主题之中,通过撰写小论文、演讲、辩论等形式呈现研究结果,教师对研究结果及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情感等进行评价。用开放型考试评价弥补闭卷考试时无法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缺憾。再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测量工具,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一定时间内分别完成校园平面图、楼层平面图、教室平面图的测绘任务,以此对学生进行操作型或合作型考试的评价。多形式评价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评价本身,更使学生有机会从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丰富情感、提高兴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⑤加强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管理,使过程性评价真正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中学地理教学评价,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评价将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教师常态化的教学行为,还要在诸多问题中不断探索。

总之,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是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为更好的推进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自课程改革以来,我通过那么久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秦勇 发布时间: 2010-8-2 13:35:23 新课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作为第一批感受新课改精神的青年教师,接触新课改也已经整整一年了。在过去一年的教学......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定稿)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定稿)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安远县版石中学 林春吉[内容提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地理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转变,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初中地......

    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新教材习题量明显减少,课时也相对减少,再加上教材对数学问题的呈现具有多样化的形......

    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活动课教学设计策略初探论文[合集]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于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又开始了。初中地理活动教学......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反思 程玲香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

    新课改下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改下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1.学生分析,暴露问题。高考题的设计主要体现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也是暴露学生知识缺漏很好的方式。在具体的复习课堂中,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