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之自由学习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之自由学习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之自由学习
1.关于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生命的实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必需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 “ 让孩子学会区分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需耐心地辅导他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 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关于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恬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这种人是被 “ 消灭 ” 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和由强制而产生的 “ 不动 ” 完全不同的 说: " 一般学校给每个儿童都指定一个位置,把他限制在自己的板凳上,不能活动,对他进行专门的纪律教育,要求儿童排队,坚持恬静等等。这样的纪律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目的因为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认为儿童的活动应当是自愿的一种自然的潜在趋势,不能强加给他重要的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多次强调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
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认为这种自由不只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地,自愿的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恬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懂得恬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
第二篇:蒙台梭利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蒙台梭利思想
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后,我又读了她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等书籍,我发现“自由”是蒙台梭利一直强调的词,那她是如何看待自由的呢?她认为幼儿早期教育的自由概念必须理解为,他们的环境必须适合幼儿个性最有利的发展。“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须掌握三大原则,即: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观察到一件事:一天,孩子们在水盆旁围成一圈,水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有个刚两岁半的小男孩,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来,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劲,挤不进去。于是他就站着向周围看,忽然,他的目光落在一把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圈外,然后站上去看个究竟。正在这时,老师走过来抓住他,把他举过孩子们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毫无疑问,尽管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所获得的快乐,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有的那种呆板表情。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蒙台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中的自由也是有条件的:
1、自由不等于尽量无所事事
在实践中,很多蒙氏教师对蒙氏教具的操作非常熟练,但是一旦观察到幼儿出现的一些问题,却退缩不前,不知道如何处置,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行为和观念。其实,从理论上讲,教师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充分发挥“从容”的精神来完成教师角色的使命。
2、自由不等于对幼儿不干涉
教师要信赖儿童,并耐心地等待,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蒙台梭利有一次参观某个蒙台梭利学校,看到了一个班级的情况后说:“这里情况已经十分混乱,而我们的教师却依然无所作为。她只是如同幽灵一般地在儿童之间往返穿梭,并时而在某个孩子耳畔低声嘀咕些什么,难道这就是不干涉原则?”同样的道理,在我国蒙台梭利教室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实,教师的不干涉并非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得干涉。而是不要过于积极但要恰到好处,即有必要做最低限度的指导。过于消极,将出出现教师的放任现象;过于积极则会妨碍儿童的自然性。我们必须避免这两个极端的发生。作为蒙台梭利教师的技能之一即是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干涉,及什么时候不得干涉。其原则是:当儿童沉浸在有秩序的、创造性的自发活动时,教师就要尽量不要干涉儿童的活动;当儿童干扰周围的其他儿童时,教师则要注意并加以阻止。
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观核心观念就是“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他们脱离家长和老师,也不是给他们超脱自然法则、国家法律以及社会法则的自由,而是在与为社会服务一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自由”。因此,幼儿教师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时,不仅仅要学习教具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对内在理念的解读,才能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篇: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述评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述评
朱梅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教育家。1907年在罗马贫民窟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提出“有准备的环境”、“不教的教育”、“完全人格培养”、“混龄教学”等理论并付诸实践。她为幼儿工作而设计的一整套蒙氏教具更是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蒙氏教育法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1](P243),对各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蒙氏教育法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流行,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倡导“自然、和谐、人文”的中国,以其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班和学前班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蒙氏教育法存在的局限性
蒙台梭利的教育主张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但它也不是完美的,有些观点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它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一)关于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
蒙台梭利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认为儿童的心理是一个能动的整体,能够积极地从环境中吸取各种印象,获得经验,得到发展,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她又认为儿童的各种潜能和需要都是先天的,固有的,否定生物因素和人的主动性在发展中的作用,从实质上看,她仍是一个本能论者,即遗传决定论者[2](P149)。在环境的含意上,她一方面解释为是和动植物所需要的环境完全相同的自然环境,而不是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解释是简单的物质环境。我们知道,决定人心理发展的环境主要的是社会环境,而蒙台梭利主张不教的教育,把教师的帮助看作是侵犯儿童的自由,这就否定了教师在儿童个性形成中应起的重要作用。(二)关于感觉和动作的练习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中心内容是感觉和动作的练习。“心理的活动必须与身体的动作相联系,并依赖于它。”[3](P141)她精心设计了相应的教具,但感觉训练是孤立的,只注重儿童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忽视对整体的认识,而且训练方法是机械的,呆板的,枯燥的。(三)关于教育科学实验
蒙台梭利试图利用教育实验,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儿童发展,但在她的实验说明中常常是以个别儿童的表现或偶然遇到的情况作为根据的。至于对儿童言语的产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出现及社会品质的形成等,她没有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而统统解释为“突然的爆发”,这就把儿童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中的“突变”相提并论了。(四)关于“游戏”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喜欢从事真实的“工作”,游戏只会造成儿童思想混乱,认为儿童假想的游戏是“想入非非”,这就完全否定了它的教育意义。事实上,游戏并不脱离实际,而是更深入地了解实际,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手段。
总之,由于宗教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对自然科学的信仰在蒙台梭利身上同时并存,因而在她的教育体系中便出现不少矛盾,使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不能自圆其说。她既相信科学的教育学要尊重事实,又从宗教的神秘主义出发解释儿童的特点;既承认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又反对成人对儿童的干涉;既主张自由教育,又对儿童加以严格限制,用机械刻板的方法进行操作练习;既强调儿童生活的真实性,又设计了整套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具。例如,蒙氏教育法虽然强调个性特点,强调每个儿童可以自己选择教具,材料,自己独立操作,却不能提供儿童社会技能练习的机会,这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五大领域(即日常生活练习,感觉练习,数学练习,语言练习,文化练习)可以看出。幼儿缺乏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就会影响其情感的陶冶和社会化过程。这一切都和蒙台梭利本人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分不开。我国蒙氏教育不良现状分析
(一)偏重教育的形式忽略了对教育精髓的把握。在目前的幼教实践中,蒙氏教育成了一种时尚,一块显示幼儿园档次的招牌。比如,蒙台梭利教具是其教育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成份,一些幼儿园误认为只要肯花钱买一套上万元的蒙氏教具摆放在教室,只要按照“儿童之家”的图片资料布置环境,甚至只要混龄编班就是实施蒙氏教育,没有领会感觉和动作训练的意义和操作方法,没有理解“教我让我自已做”及“有准备的环境”的真含义[4](P4),没有掌握混龄班教学的具体方法。实质上,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而不是教具的简单操作。(二)蒙氏教育造成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更成为商家赚钱的工具。蒙氏教育诞生于罗马贫民窟的“儿童之家”,如今却演变为面向社会高收入家庭的高收费教育。这应该是蒙台梭利没有预料到的。据笔者了解,某市最早实施蒙氏教育法的是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2003年),生均每月收费800元,而当时其它幼儿园的最高收费标准不超过240元,昂贵的玩具,上万元的教具,教师人均几千元的培训费,再加上每个班增加1名~2名保教人员的开支使绝大多数幼儿家长望而却步。误认为没有经济实力就无法搞蒙氏教育,这样就异化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将平民教育变成了贵族教育,使幼儿教育走进了误区。(三)缺乏真正领会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教师。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以成人为本的教学观点,认为老师只是扮演“启导员”的角色,给孩子提供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她说:“你在儿童之家观察孩子们的同时,也是在工作和努力学习一些新东西,这些东西我给不了你,其他任何人都给不了你。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让你洞察孩子们不动声色地显示出来的那些关于什么是重要事情,什么是特别值得关注的灵敏性,那么你必须努力让自己去具备这种能力。”[4]这是蒙台梭利对老师的教导,也是对“不教”的教育思想的诠释。如果按照这些准则来评价我们现在正在从事和准备从事蒙氏教育的教师,很少是合格的。因此,正规的,低收费的教师培训是当务之急。
蒙氏教育法的本土化、园本化思考“本土化”一词,英文为“indigenization”,可以译为“本国化”、“本地化”和“民族化”;教育本土化,可以理解为外来教育思想与本国教育实际的一个组成部分,蒙氏教育法的本土化属于跨文化的教育本土化,园本化应该属于跨地域教育本土化的一部分,多元教育理论的背后是多元的文化底蕴,必须考虑异域文化的差异和影响这种差异的政治、经济等非文化因素。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推崇谦虚、内敛、含蓄、求同、谨言慎行, `不形于言,不动于色。这种文化中熏陶出来的儿童恭顺、听话、谦虚,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大多数幼儿园还停留在“排排坐、吃果果”,“小手背背好,两眼向前看”,律动的动作必须整齐划一的“木头人”状态。而西方文化崇尚思想自由,行动自由,个性张扬,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推出蒙氏教育,使儿童在不失个性的同时具备做人的规范,显然蒙氏教育更适合于西方儿童的特点,符合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完全照搬不利于我国儿童身心发展,要进行有机的改造。(一)还原蒙氏教育平民化的本色。
蒙台梭利教育法最初是为处境不利的儿童设计的,与追求入园率,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任何联系。幼儿园不能把它作为招牌,作为形式,做给家长和领导看。没有蒙氏教具,没有所谓标准的“儿童之家”设施同样可以进行蒙氏教育。(二)学习蒙氏教育法的实质而非形式。
学习蒙氏教育法的目的在于服务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于儿童的发展。幼儿园在移植蒙氏教育法之前,首先要正确解读蒙台梭利教育法,了解其教育精髓而非形式。比如本文提及的“有准备的环境”,要求我们探究这种环境对儿童发展是否真正具有积极作用,是否适用于各年龄段儿童,教师如何创设环境,如何利用环境进行教育,如何在环境中指导幼儿的操作,如何使幼儿积极合作,如何评估,等等。况且,蒙氏教育法只能作为幼儿园综合课程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补充,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用它取代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三)合理改造蒙台梭利课程中的教育因素。现代幼儿教育在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同时,十分强调幼儿社会适应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陶冶,幼儿应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群,互助,合作,分享,应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建立友谊与解决冲突的能力,蒙氏教育法孤立的感官训练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应进行合理的改造。在班级编制方面,幼儿园可以采用混龄与分龄并举的编班形式,这种形式对促进幼儿发展可起到互补作用。
在教育内容方面,本着让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得到能力,使能力转化为智慧的教育理念,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原有的五大领域加以扩展,除了数学、语言、科学、美术、音乐、体能等科目外,增加文化教育,社会教育,角色扮演等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幼儿生活,更加新颖。
在教育实施方面,克服一味个别活动不利于合作的弊端,采取团体活动、小组活动,走出“儿童之家”的小天地,到大自然中、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成长。目前,课程设计者已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与单元主题方案有机结合起来,更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篇: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后,引起了众多教育学者的关注。从收集的资料来看,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虽历经百年,人们对其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台梭利的生平、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具的简单翻译介绍上;20世纪90年代后,理论研究虽有一些进展,但主要围绕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本土化问题或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的,关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以及引进所产生的影响,人们还未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这无形中影响了国人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以及引进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的了解程度。笔者提出这一问题,希望能激起更多人对此问题的关注。本文力图综合各家研究成果,结合史料研究,在回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进历程的过程中,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做粗浅的思考。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使人们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引进历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致力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研究的学者提供更丰富的历史资料。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中国的原因。社会的变革,学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国外兴起的蒙台梭利运动推动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第二部分回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百年引进历程。文章把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13年—1949年;第二阶段,1950年—1977年;第三阶段,1978年—1989年;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并对每个阶段引进的现状、引进的内容、引进的途径、引进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勾勒出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第三部分考察和归纳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中国后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积极地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改变了人们的学前教育观念;引进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引进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造成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盲目效仿,同时导致人们办园功利心的加剧两个方面。第四部分针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作粗浅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必须走出移植、模仿的形式,以扬弃的态度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引进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纬度使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的应用走向深入;同时引进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抓住思想的实质,不能流于表面形式的学习和模仿。
第五篇:解读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
摘 要: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就是要帮助生命的自发活动,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独立性的创造精神。然而很多一线蒙氏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把握自由教育的尺度,本文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寻找自由的实践精神。
关键词: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教师
在世界幼儿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蒙台梭利教育法或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幼教模式,或被成功渗入到其教育模式之中,对当今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珍尼特•沃斯(J eannet te Vos)和戈登 •德莱顿(GordonDryden)在 《学习的革命》 一书中,将蒙台梭利教育法称为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 和 “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
同样,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也具有借鉴意义。早在二十世纪初,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就传到了中国,她的有关著作被译成中文,江苏还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蒙氏教育法并没有在我国得以推广。直至世纪八十年代,蒙台梭利教育思想重新受到我国幼教界的关注。近几年,“蒙台梭利教育”逐渐成了一个在行内很流行的词汇,出现了一些蒙台梭利幼儿园,很多教育机构成立蒙台梭利研究机构推行蒙氏教育法,并且培训蒙氏教师,这是我国学前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证明。
一、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内涵
自由教育思想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同时,蒙台梭利认为:独立是自由的根本所在。因此,儿童个体自由的积极表现,首先必须通过自发活动引导他走向独立。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婴幼儿教育有效,那它就必须帮助孩子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因此,蒙台梭利教室中的教具,大都有错误订正,目的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改正;成人不可急于帮助纠正,要学会等待,给孩子独立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所以,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孩子的自由应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限度,从各方面考虑,这应该是教养孩子的良好方式。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对他人有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
二、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实践
自由是蒙台梭利一直十分强调的词,她是如何看待自由的呢?她认为幼儿早期教育的自由概念必须理解为,他们的环境必须适合幼儿个性最有利的发展。“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须掌握三大原则,即: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观察到一件事:一天,孩子们在水盆旁围成一圈,水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有个刚两岁半的小男孩,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来,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劲,挤不进去。于是他就站着向周围看,忽然,他的目光落在一把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圈外,然后站上去看个究竟。正在这时,老师走过来抓住他,把他举过孩子们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毫无疑问,尽管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所获得的快乐,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有的那种呆板表情。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蒙台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误区
1.自由不等于尽量无所事事
在实践中,很多蒙氏教师对蒙氏教具的操作非常熟练,但是一旦观察到幼儿出现的一些问题,却退缩不前,不知道如何处置,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行为和观念。其实,从理论上讲,教师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充分发挥“从容”的精神来完成教师角色的使命。
2.自由不等于对幼儿不干涉
教师要信赖儿童,并耐心地等待,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蒙台梭利有一次参观某个蒙台梭利学校,看到了一个班级的情况后说:“这里情况已经十分混乱,而我们的教师却依然无所作为。她只是如同幽灵一般地在儿童之间往返穿梭,并时而在某个孩子耳畔低声嘀咕些什么,难道这就是不干涉原则?”同样的道理,在我国蒙台梭利教室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实,教师的不干涉并非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得干涉。而是不要过于积极但要恰到好处,即有必要做最低限度的指导。过于消极,将出出现教师的放任现象;过于积极则会妨碍儿童的自然性。我们必须避免这两个极端的发生。作为蒙台梭利教师的技能之一即是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干涉,及什么时候不得干涉。其原则是:当儿童沉浸在有秩序的、创造性的自发活动时,教师就要尽量不要干涉儿童的活动;当儿童干扰周围的其他儿童时,教师则要注意并加以阻止。
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观核心观念就是“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他们脱离家长和老师,也不是给他们超脱自然法则、国家法律以及社会法则的自由,而是在与为社会服务一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自由”。因此,幼儿教师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时,不仅仅要学习教具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对内在理念的解读,才能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