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 让民间童谣走进语文课堂的理论与实践(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3:1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梅艳 让民间童谣走进语文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梅艳 让民间童谣走进语文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篇:梅艳 让民间童谣走进语文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让民间童谣走进语文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梅 艳

(九龙坡区走马镇小学,401329)

摘要:童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句式短小生动,强调音韵之美,被称为“孩子们心中流淌的歌”。童谣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童谣走进课堂能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积累语言;能把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为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童谣;语文课堂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古镇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注视,有重庆“民间文学之乡”的美称。九龙坡区走马小学被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命名为“民间文化特色校园”、“民间故事校园”,被九龙坡区教育委员会命名为“民间文化教育特色学校”。走马小学从2000年起,就开始利用民间文化中的有益资源,将走马民间文化写入乡土教材,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美的、善良的东西,培养学生对走马民间文化的兴趣。自童谣走进校本教材以来,不仅使孩子受到德育、美育的教育,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认识童谣

(一)童谣的含义

童谣,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谣[1]。如:“地瓜藤地瓜根,我是外婆的亲外孙,我从外婆门前过,外婆喊我进去坐一坐。”这些童谣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传唱在儿童之间的没有乐谱的歌谣。每一个婴儿一生下来,不论是在母亲怀抱里,还是在摇篮中,都会在温馨的童谣陪伴中,快乐地成长,可以说,童谣是人的一生里最早受到熏陶的启蒙文学。

童谣有儿童自发编创的,也有成人教授使之歌唱的。童谣是人类企图强化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由语言的自然节奏,所表现出来的美化语言。这种人类的天性常因民族,年龄,身分,环境.......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以语言为基础却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2]。

(二)童谣的特点

语言平白易懂。童谣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主要对象为婴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童谣自然要平白如话。如:“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背笆篓,背到张家大门口。”仅仅二十个字,描绘出一幅重庆农村静谧祥和夜晚美景图,引发孩子的吟诵兴趣,也道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声韵自然活泼。童谣和其它艺术形式不一样,它十分讲究节奏和韵脚。这是因为唯有强调音韵之美,强调音乐性,孩子才能琅琅上口的记诵。如:“麻猫麻纠纠,下河抓泥鳅,泥鳅蹦又扳,吓得麻猫惊叫唤。”音韵流畅、明快又不失单调,简洁工整又错落有致,这样的节奏给人以回环利落、音韵谐婉的美感。

句式短小生动。童谣大多以三、五、七个字为一句,句式活泼多样。不管是什么形式,童谣都短小精悍。尽管童谣句式多变,字数有多有少,但读起来仍是音韵和谐,有一种和谐之美。如:“小巴狗,上南山,吃金豆,拉金砖。”短短12个字,就给孩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情意俏皮有趣。童谣是针对孩子创作的口传文学,自然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语言要俏皮,富有意趣。孩子们会一边唱,一边乐不自禁。如:“推粑粑,接家家;推豆腐,接舅母;舅母屁股大,三间瓦房坐不下;请来隔壁张石匠,为她修块大石坝。”夸张的情节,幽默的语言,荒诞的故事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谐,让孩子感到游戏的欢乐。

想象奇特语言幽默。富有幽默感是童谣的重要的特征。童谣让人读后会爆发出一阵笑声,笑得开怀,笑得惬意。但从诙谐幽默的笑声中,却悟出了某些道理。如:“金银花,十二朵,大姨妈,来接我;猪炒菜,狗烧火,猫儿煮饭笑死我。”细细品味后发现儿歌通过对猪、猫、狗的拟人化描写,把主人家热情好客,全家老少的忙碌气氛一下子烘托出来。

童谣的五个方面的特质告诉我们,童谣最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它是孩子生活不可分离的伴侣,是孩子心灵的雨露和精神的家园。没有童谣陪伴的童年生命,是乏味的,寂寞的,枯萎的;有了童谣陪伴的童年生命,则是美妙的,多彩的,滋润的。

二、运用民间童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能力

民间文学中有着丰富的童谣和童话资源。童谣可以丰富儿童的词汇,尤其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认字不多,阅读又困难,童谣中的遣词造句通常是浅白而简练的。由于浅白,儿童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欣赏其中的意境,并很快地学会新的词汇;由于简练,使儿童容易学到生动优美的句子,无形中增强了儿童的语言积累。如这首秋天的童谣:“汗珠撒,露珠亮,颗颗粮归仓;风儿起,叶儿落,层层雨儿凉。星儿瘦,云儿白,夕阳染金黄;天变短,夜变长,别忘添衣裳。”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能够清楚、准确、具体形象地表达秋天的特点,反复吟诵,不但可以从中学习到各种知识,而且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语言。

(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儿童从做中学。”[3]积累语言是为了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不运用语言,语言的积累是没有意义的。积累是表达的基础;而运用能强化、深化发展原有的积累。只有通过运用才能真正使语言内化,完成语言知识的建构。学习那些脍炙人口的童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记忆童谣,吸收童谣的语言,规范自身的语言,发展自身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一是在课堂上,要努力寻找童谣与语文课的结合点,将童谣渗透到教学中。如:每一节语文课前两分钟,新童谣吟唱。课文教学完后,可以安排学生用编童谣的形式概括内容;二是可利用编童话作课后拓展,延伸语文实践的课堂。例如,二年级下册有一课《拍手歌》,这是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节奏念说着压韵的顺口溜。学完以后,孩子们兴趣盎然,可以让学生仿编出这样的童谣:“你拍一,我拍一,我们从小爱学习。你拍二,我拍二,我们从小爱画画。你拍三,我拍三,我们从小爱爬山。你拍四,我拍四,我们从小爱写字。”这样训练,使学生在读、学、创中学习了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与创新的能力

走马小学组织全校师生中开展搜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化的活动。学生通过上网、回家问长辈、民间采集等方法搜集到上千首童谣,然后把这些童谣进行归类整理,并且把灰色童谣挑出来剔除。中、高年级学生不仅采录、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还要对走马镇的民俗、信仰、禁忌等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以及一些简单的民间文化传承的小论文。通过一系列活动,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校师生搜集民间故事2500余个,民间歌谣2800多首,民间谚语2200余条。经过数年的努力,目前学校已整理编辑出版了《黄葛树下是我家——走马民间故事集.学生版》,已整理编辑出版《走马民间歌谣选》、《走马民间谚语选》等书。

三、运用民间童谣的原则

(一)生活化

生活化指走进课堂的民间歌谣应贴近孩子生活,并且是孩子在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能经常感受到的艺术资源,如集会、节日活动中经常演唱的民间歌谣;山坡、田野劳作时人们经常唱的民间歌谣选段等。这些歌谣都不同程度地融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环境,已被孩子有意无意地感知和体认,因此更符合孩子的审美心理。

(二)适宜性

适宜性指在筛选民间歌谣时,一是要注意使之符合孩子的兴趣需要和适应孩子身心发展水平,二是指内容的健康有益。如面向低年级孩子的作品应相对较简单、通俗,教学活动以欣赏作品为主,辅以简单的歌唱和动作;对中高段的孩子来说,作品应相对复杂,在欣赏各种作品的基础上,应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作品反映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并鼓励孩子大胆表现和创造。

(三)生本性

利用童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必须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差异,以学生心理、个性、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以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应以学生需求为本。如在主题、语言和表达形式选择等方面,要尽量避免学校或教师的行政及成人思维的干预。

四、运用民间童谣的建议

(一)与课程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要通过弘扬民间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机地结为一体,创造自主、实践、创新的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体系,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去,善于独立自主地去调查、去探索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抓住事物的本质,发表有创新性的意见或建议。

(二)体现语文味

使童谣走近语文课堂,要善于提炼童谣中的语文味。搜集童谣,读童谣,写童谣,将一股精灵之气融于读写之中;把童谣交给学生,读懂了,就能写,会写了,自然就能读。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既激发兴趣,又提高了能力。

(三)家长参与,家校合作

民间童谣是我们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童谣因为地域的不同,其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家长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经历使童谣资源在空间上得到了丰富。因此,将祖辈父辈们的童谣收集起来可以建立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丰富童谣的内容。家长参与童谣的搜集与传授,能更好地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家长与学校共同开发童谣使民间童谣既有民间性又具有现代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中)[A].谭达先.关于童谣[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 雷群明等.中国古代童谣[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3] 黄书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再创造.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

第二篇:让合作展演与评价走进语文课堂

让合作展演与评价走进语文课堂

小榄镇 绩西小学 何艳萍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有些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又让我感到困惑。到底该怎样把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呢?经过这三十年一路摸索着,艰难地走来,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但要活,而且要真实有效。

一、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分小组热闹讨论的场面。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新理念,不合作就不能进行有效探究。一次听某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 “我喜欢的玩具”,她导人新课后,立即请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你喜欢什么玩具,并说说你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带来了许多玩具,如球、毛娃娃等)我观察一下此时的课堂,发现有个别优生还能说几句,其他的学生有的当听众,有的在玩自己喜欢的玩具,有的去捡掉在地上的球……到全班交流时只有个别学生回答说:“我喜欢的篮球是大大的的,圆圆的。”教师看着学生举起来的篮球,也只好“嗯”了 一下。最后该老师在评课时说:“我已经按照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的玩,充分的说,并进行了合作讨论,可学生就是不配合,课堂里乱糟糟的。怎么办?”事实上,形式上的合作是无效合作,更谈不上是探究学习的体现。

名教育家于漪说“讨论追求的境界,应该是学生求知欲高涨,心灵得到解放,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同学对话、师生对话中观点碰撞,对文本的理解、领悟往纵深发展。语言表达做到有序,有物,有理,有情,启发心智,令人信服。”如果合作探究讨论沦为形式,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活动效果,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习得”多少,才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最终参数。为了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些合作交流的机会是必要的,但这种合作不是形式上的为合作而合作,应当是实质性的合作。一堂课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适时地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任务目标要明确清晰。小组合作学习,每位组员要清楚自己做些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还要有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间。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必须弄清合作的目标与任务,然后按照目标与任务,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途径交流学习教学重点的想法和见解,碰撞思想火花,达成共识,最终为课堂学习服务,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这样的合作活动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公平有效的课堂评价。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奖励的手段形式多样,从口头表扬称赞到奖励小红星、糖果、文具等等,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赏识教育吗?事实上,我看到过课堂上有学生因为老师忘记给自己发奖品而打断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小组与小组之间为老师该不该给某个小组奖励之事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我在这三十年的听课中就出现了以下的几个误区:

误区1:评价语言单一,缺少变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了都觉得腻烦,这样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促进作用吗?

误区2:评价语空泛,缺乏准确性。有的教师评价学生总是说:“答得对,你真聪明!”或是“你的课文读得真好!”“你的字写得真好”……诸如此类的评价语就像是一顶大帽子,扣在谁的头上都行,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

误区3:评价语言生硬,缺乏真感情。一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注意了语言的变化性及准确性,但总板着脸,一脸严肃的样子,或是埋头看教案,一边说着赞赏的话,一边关注下一个教学环节。试问接受这样的表扬学生心中作何感想?

众所周知,人喜欢获得新鲜的刺激,对于学生而言,单一重复的评价语会感到厌倦乏味。他们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课堂评价语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才能提高有效性。所以我们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不断更换,常用常新,课堂上使用起来信手沾来,机智善变,时时给学生于不同时空、不同情景、不同对象、不同表现而迥异的评价语,让学生听而不厌。同时,使用时将评价语和体态语结合起来,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地鼓掌,有力地伸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更能感染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以及配以赠送有象征意义的实物或新奇的举动,这些举措传达了老师对学生的肯定,燃起了学生的期待和希望,会使课堂评价语发挥了超凡的高效作用。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活”与“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实”与“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要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为此,我们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要追求实而不死,放而有导,活中求新,而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真正让合作展演与评价走进语文课堂。

第三篇:“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研讨会学习体会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研讨会学习体会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研讨会学习体会

2014年5月10日-12日,我有幸去东庭参加了z省“生本高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会上聆听了省语文教研员李家栋老师做的理论讲座。接着便是z省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精彩课堂展示以及薛老师与观众的现场互动。随后,是来自全省的五所实验区学校的推出的7节生本高效课堂展示。时间虽短,收获颇丰。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梳理如下:

李家栋老师先介绍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成果,这让我

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了明晰的方向感。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少,教师无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多;二是课堂预设的教学活动多,生成的教学活动少;三是教师组织检查的活动多,有价值的引导活动少;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少,丧失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多;五是单一的教学资源多,丰富的有文化含量的教学资源少

生本高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目前取得的成果:

1、明确了其内涵。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了学生生活经验,尊重的学生生长需要,遵循了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师生共建的、生态的、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语文课堂。

2、形成了若干理念。如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学课文是为了学语文,教学内容=预设内容+生成资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

3、课堂是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活课堂、生成课堂、学生学习语文是自自主实践,主动预习、主动读书、主动记忆、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合作、主动延伸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是少教中的教,只叫学生不会的。

4、基本要素已经明确。李家栋老师引领大家研讨并确定了“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的结构,即尝试自学、合作交流、探究解疑、拓展补充、评价反馈五步,统一建立《自主学习记录本》。

薛法根老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更让人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薛老师打破了我们以往的教学思路,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反复质疑,引导学生概括出议论文的写法。我相信,学生上完这堂课弄明白的不仅是议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几天的观摩学习,我发现这7节展示课都体现了“生本高效”。比如说,在田晓玲老师的《凡卡》一课上面,学生就表现的很好。田老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来反衬凡卡悲惨的命运一段时,反复指导学生填空:“多么 的日子啊!”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得感情与主人公共鸣。尤其是田老师自创了一段文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时,学生精彩的表现赢得了阵阵掌声。此时,教学难点巧妙的被解决了。再比如说,在王璇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体会内容和表达方法,学生创造性的理解了课文。

两天的学习,有些东西是有感而难言的,因为明确了方向,所以我会坚持不懈地去尝试,追求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

第四篇: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精选)

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金镇小学

郭赵林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承历史,寄托希望”,让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让中国的未来凝聚更牢固的力量,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老师,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把历史拓展,把未来引导——把民间体育活动带进校园,让孩子们在学习与玩乐中体会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和爱我中华的拳拳之心。“民间体育活动”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它既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娱乐性,又有技巧性、健身性,同时还有较强的教育性。根据这些特点,实施起来简便易行,活动开展十分方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可以开辟出新的校园活动领域;通过把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经研究、整理和改编后运用到教学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小学体育教材体系提供真实可行的文本。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为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提供了契机,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融会贯通地落实到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课程具体操作行为,努力使课程更好地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授课时数比重,从选修教材的内容看,不仅包括现代的韵律活动和舞蹈、小球类等课程,更是拓展和加深了民族、民间的体育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编入教学内容。使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我校在2010年大课间活动中,我们创编了本地区的一些民间体育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赞赏。借此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何不将民间体育辐射出去,将民间体育项目编制成体育教材并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呢?由此,我们将进行课题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民间体育活动是一个众所周知、不言自明的概念,有着悠久历史,具有着普遍性、传统性,不仅能强身娱乐,且简单易行,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

活动。民间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就是指选择适合的活动项目,编写出相关的校本教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参插教学。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验证经过收集、整理和创编的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2)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尝试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体质全面发展。

(3)编写符合儿童特点,便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教材。

2.研究的主要的内容:

(1)民间体育活动的安排方案及活动效果;

(2)民间体育活动的各项内容及其作为教材的运用效果;

(3)民间体育活动在校园内推广,对学生、家长以及对学校工作的影响。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教学大纲》、《体育与健身》、《新课程标准》

2、问卷调查法∶通过咨询、调查了解我们这个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有哪些民间体育项目。

3、观

法: 围绕着民间体育及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的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方法。

五、实践过程与成效

(一)确定课题,对收集来的民间体育项目进行分析研究

1、我校在2010年大课间活动中,我们体育组负责创编的一些民间体育项目,如跳绳、打陀螺、跳橡皮筋等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赏识。初步取得成效后,计划在二期课程改革实践中,将全面铺开并扩大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尝试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并将在学校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拓展和加深。因此,我带领体育组全体老师进行《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探索与实践研究》的课题深入研究。

2、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搜寻、查阅有关资料等途径,了解我们国家有哪些民间体育项目,以及开展民间体育的目的和建议,其次对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来完成,了解长辈们儿时玩得一些民间体育项目,最后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作出统计、分析。

分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收集到的民间体育项目进行筛选,筛选出适合我校开展的又具有安全性的项目:打陀螺、踢毽、跳绳、跳橡皮筋、徒手游戏、呼啦圈等。

(二)制定计划、编写教材,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各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民间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民间体育的校本教材。首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适合各年级的民间体育项目,然后由各年级专任体育教师负责编制教材:

一、二年级王峰老师负责,主要以徒手游戏、跳绳、跳橡皮筋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喜欢体育的热情。三、四、五年级郭赵林、杨维祥老师负责,主要以跳皮筋、打陀螺、跳绳、踢毽、呼啦圈等。

(三)民间体育活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探索民间体育的教学有效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开展各运动项目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并且掌握运动技术的方法,从而运用到各项运动中。因此,如何将民间体育贯彻到课堂教学,以及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关键之处,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1)自主学习研究

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作主张”,谈话时学生可以提出批评,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师则积极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

因此,我们在实施民间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原则。例如:在 打陀螺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教会学生一些打陀螺的基本方法,然后由学生分散的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作巡回指导,为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

导的教学模式。同学们在欢快、自由地教学氛围中尽情的学练,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又得到了发展。(2)合作学习研究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通过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能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

a、生生合作。在教学中我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其目的让一些好的学生来帮助掌握动作技术困难的学生。低年级小朋友活泼可爱非常乐意帮助别人,教师略微引导一下,他们会积极地找伙伴,然后根据他们的搭配稍作调整(主要是将一些掌握较快的小朋友与掌握动作困难的小朋友之间的搭配)。如“提高跳绳成绩,有什么方法?跳的好的小朋友愿意帮助跳的差的小朋友做伙伴吗?”再如跳橡皮筋教学时,说实话教师也不会跳,因此请高年级的女同学帮我教会他们„„。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合作与老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b、师生合作。教师在参与学生的练习的同时要善于寻找、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做伙伴,同伴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师来帮助他们,从而掌握动作技术,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五(5)班的一节体育课上,我们分组结伴进行跳长绳练习,我参与了第三组的练习,在练习中我发现性格内向的许珂同学怎么也穿不进去,因此,不断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她就悄悄地溜到了一边,低着头流着眼泪。于是我马上走了过去问她:“你为什么不跳了?”她回答:“我不会跳,同学都笑我,”原来是这样,接着我就跟她进行交流寻找她不会跳的原因,后来才知道她由于害怕而不敢跳,我就鼓励她:“勇敢一点,不要害怕,老师和你做伙伴,找准机会冲进去。”我就拉着她的手找准机会一起跳了进去,一次、二次、三次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终于学会了跳长绳,此时发现她脸上露出成功的笑容。因此通过师生合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直至动作技术的掌握,获取成功的快乐。(3)创新学习研究

a、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学习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学生

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小绵羊,不敢轻举妄动。老师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着老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探究,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b、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因为创造性来自于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不能按照以往的教学安排,把学生的个性捆得死死的,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留点时间给学生进行拓展性的练习,让他们做些自己喜欢做的练习。记得有一次,在打陀螺的复习课上,小朋友都能按照老师要求熟练地进行打击,刚开始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不多久有些小朋友喊好累呀!只练习了5、6分钟,怎么办?我灵机一动,集体讲评,表扬小朋友们都能掌握了打陀螺的技术,那么除了老师教的你们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进行打陀螺吗?“能”,这下可好了,他们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各种各样“怪招”,有的一个人打2个、3个;有的画一个圈,不许打出圈;有的一小组的同学打一个大一点的陀螺;有的一边跳一边打;有的用陀螺摆出各种图案,各种“怪招”层出不穷,通过这样的创新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顺利完成。

2、从“兴趣”入手,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兴趣”是积极参与活动的动力和基础。有了“兴趣”对任何事物取到一个积极因素,会主动地参与到某种事件中,其效率很大程度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实施开展课题研究,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对民间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中。

(1)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可单一,教学方法应该形式多样,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采用了以上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2)开展民间体育系列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好胜心强,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校级运动会开设民间体育比赛项目,曾多次举办民间体育系列比赛。学生比赛兴趣十足,能积极地投入到民间体育活动的学练中,将课题推向高潮。

3、民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深受同学们喜爱,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在其乐融融的民间体育活动中体验民间体育的乐趣,掌握民间体育活动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民族体育文化得以传承,达到我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跳绳、跳橡皮筋能发展学生的耐力、跳跃能力;打陀螺能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协调能力„„等。

六、结论与思考

课题实施近一年了,通过民间体育项目的实施开展,同学们基本能够了解到我国的体育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到民间体育的来源,并能通过实施掌握了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的方法和技巧,不断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断地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回顾这一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了许多问题。

1、每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掌握各种民间体育活动,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对于踢毽、跳绳、不能够重视,并没有能熟练地完成这些动作,越是不会跳,不会踢,也就越不想利用空余时间去练习,这样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明显。

2、踢毽、跳橡筋、花样跳绳等项目的拓展思路不是很开阔,想到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动作,欠缺新意,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来说也就减少。

3、在掌握打陀螺技术中,只能是一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好,尤其是男生。相对来说女生在这一环节也较薄弱。打陀螺,不仅需要脑力技巧,也需要体力。学生启动时不能很好控制陀螺的方向,在打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速度,造成转速过快的现象,而不能自如的打陀螺。

以上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不因课题结束而终止开展民间体育活动,我们将不断地开展下去,深入研究它,使其更加完善,真正地体会民间体育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上海教育出版社 《体育与健身》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标准解读》 ●少年儿童出版社

第五篇:荔波地方民间民族艺术走进中小学校园的探索与实践

荔波地方民间民族艺术走进中小学校园的探索与实践

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玉屏一小姚志细

随着对新课程改革认识的逐步深入,我们逐渐领悟到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课堂各学科的有效教学,也包括课外学习和实践,既包括国家课程,也少不了地方课程。让地方民间民族艺术进入小学校园,对于引导学生领略民族文化魅力,改善艺术课堂教学结构,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常常陶醉于家乡的民间艺术,更觉得肩上的责任是沉甸甸的,近几年,我对家乡的民间艺术作了深深地思考,并用于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收获,现就探索与实践、整合与运用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探索与实践

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为了将其传承下去,我便尝试着把地方民间民族艺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开发地方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时发现学生对此了解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和接受地方民间民族艺术。从2006年到2010年来,我常常到民间收集地方民族艺术,整理后整合到课堂中教学,并思考怎样从自己收集到引导学生集体收集、从坐在课堂聆听理论到走向民间亲身体验、从个人爱好的引导到集体主动的参与,我认真设计了一些活动,在开展活动中不断地反思与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走进乡土气息的村寨,采风寻艺。

我县是贵州的旅游大县,她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国家级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和风光秀丽的荔波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又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故乡,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刚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收集整理后与大家分享,可每次让学生来进行汇报的时候效果总是不理想,孩子们都反映收集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不知道哪些是有价值的地方艺术,看到和听到的不知道如何汇集。针对这样的困难,我 1

充分地利用了第二课堂,把我班64个学生都带到具有乡土气息的村寨去。刚开始的时候,班上有几个同学把这样的活动当作了“春游+野炊”,没有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这样的学习。韦群波是班上最调皮、最好动的学生,记得在06年的一次外出活动中,他不仅不学习,还不听老师的指挥和同学的劝阻,爬到了一颗大石头上不小心摔了下来,把脚扭伤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只能让队伍返回了。回到学校后,我把他送到医院并通知家长,家长急急忙忙地赶到医院后把我臭骂了一顿,埋怨我不该带孩子出去。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知道把学生带出学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学校领导及老师们看到这样的现象都知难而退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决定每周利用一节班队课进行“生命的安全在于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主题班队会,唯有让学生懂得生命的重要他才会有意识地去提高保护自己生命的能力,并在主题班队会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当孩子们再次走进由天然博大的旅游资源组成的民间美术宝库时,他们变得更成熟了,走进农户时孩子们变得更有礼貌了。他们在旅游中凭着一双能发现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慧眼,把民间中的一对虎头鞋、一把古色古香的木梳、一顶自编的草帽、一个木质的水瓢、少数民族少女炫丽服装上美丽的绣花图案,等等,都是民间珍贵的艺术品。我便及时地在现场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时做好收集,整理后要与同学一起分享。活动结束后,每周五下午我以“我的发现”在班级开展展示活动,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韦群波同学为大家展示出了他在水族阿妈发簪上拓印下来的图片,还滔滔不绝地讲解了其图案象征了水族人民热爱劳动的意义。

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在学校迅速传开,老师们都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使他们用最直接的方法认识及了解地方民间民族艺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之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在我班的示范与带领下,学校18个班,1170多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和活动中,而且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参与民族节日,感受特色民间艺术。

民间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艺术的大荟

萃。我们让学生亲身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体验民间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荔波是个多民族集居县,也汇集了多民族的民间艺术。比如:大土境内苗族的跳苗节——那是一个欢庆的节日,在寨脚专设的约1000平米的跳苗场里,男男女女穿着节日的盛装在芦笙乐队的伴奏下,围绕场中央一株高七、八米的雕龙画凤跳苗柱翩翩起舞;瑶山陀螺节——瑶山白裤瑶人过大年最热闹的节日活动就是赛陀螺,瑶族小伙子自己亲手制作的陀螺比一般的要大

一、两倍,重二、三斤,并在陀螺上漆上各种颜色,以示区别;布依族的四月八——四月八日是祭“牛王”的节日,也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人们怀念耕牛,对它一年四季拖犁负耕,辛辛苦苦的慰问,慰劳的“特殊礼物”是黑糯米饭,并让耕牛休一天“假”,这一古俗沿袭到今天,经久不衰,在这个节日里,布依族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一起,听着指挥者的击鼓声跳起了刷把舞。我要求孩子们不仅参与到活动中还要在活动中感知艺术,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创作。2006年我带着班上孩子们自创自演的水族原生态舞蹈《水妮子行歌乐》参加了荔波县教育局举办的第四界中小学生艺术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荔波县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特点,以古老、神秘的独特表演形式获得了观众的掌声和评委的好评,荣获了比赛的二等奖。2009年的全县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再以荔波县地方独有的傩戏展现舞台,学生现场用最原始的打击乐器敲打出独特的音乐,古老的行头、凶恶神煞的面具让在场的每位评委及观众一饱眼福,并取得了全县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通过参与这些民俗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民间艺术,激发他们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还要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整合与运用

当地方民间民族艺术一幕一幕地展现在生活中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地欣喜,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卡通世界”,让学生去乐学这些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文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不仅去开发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文化资源,更需要我们去梳理它、关注它,形成地方艺术

课程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情怀,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总结出了在校园推广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几点有效措施。

1、营造和渲染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艺教氛围。

让学生从感受入眼,真正回归到民间艺术的土壤中去,学校应从营造和渲染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艺教氛围做起,使其一点一点地融进德育教育中。我校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老师自己到民间搜集到的风土民俗资料。比如荔波县水族卯节,卯坡上人山人海,五颜六色的雨伞像一簇簇花团在涌动。未婚男女青年身着盛装,满心欢喜聚会卯坡上,只要见到称心如意的对象,便尽情地与之歌唱而毫无顾忌。小孩们穿上独特的盛装,在卯坡上嬉戏追赶,笑声不断。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情景,自己恨不得跑到屏幕中与少数民族的孩子一起玩耍。再比如,我把到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来一些有艺术价值的物品,利用得到的物品为班级进行布置,几年以来,我班拥有自己的地方民间民族艺术展台,孩子们还定期更换自己采风得到的收获,与同学一起分享。除此之外,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每天都播放当地少数民族民歌,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好花红》,还有由地方艺人谱写的布依族歌曲《依呀乃》是学生随口能唱的歌曲。每天大课间时间我班学生便手拉手欢快地跳起了我运用荔波本县境内的水族迎客歌及典型的布依族、瑶族、苗族舞蹈动作融合的而成舞蹈,这样一来,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每天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2、发展校本课程,推动地方民间民族艺术在校园传播。

建立校本课程,让所有老师都成为“艺术先锋”。我校将收集到的有价值的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整合到各个学科中。如:音乐课上,老师可以播放布依族的对酒歌,地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热情好客。美术课上,进行“剪纸制作大赛”,把地方民间艺术剪纸元素融入其中,锻炼动手能力。政治思想品德课上,可以用“故事会”的方式把地方民间的老艺人们的故事讲述给同学们听等等。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热爱精神,并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大大提高了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我校参加全国希望小学歌咏大赛(29个省市):

才艺表演二等奖、古诗文朗诵三等、最佳组织奖、团体总分第四名;同时,我校的合唱队演唱的布依族歌曲《依呀乃》还参加了CCTV3《激情广场》栏目的表演录制,并且登上了最高的舞台人民大会堂进行演出。

3、搭建地方民间民族艺术学习和展示平台。

地方民间民族艺术走进校园,就意味着要将这颗艺术的种子种进了那些孩子幼小的心灵。学校要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及老师搭建学习的桥梁,积极挖掘民间艺术人才的资源,聘请他们担任校外辅导员,既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又能为学校培养教师,从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水平。开办各种民间艺术学习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动学生搜集地方民间民族艺术的图片、道具、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小组亲身体验民间艺术魅力。还可以利用好“家长教师”这一现有的教改创新模式,鼓励学生在家人或亲属中寻找有一定特长的民间民族艺人“拜师学艺”,在学校举办“地方民间民族艺术文化节”一展身手。让学生领悟到艺术家身上丰富的人生阅历教会他们的不仅仅是手工技能,更多的是优秀精神的传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学生参与了,就会从中得到体验并且获得快乐。在2009年全县中小学艺术节中,学生绘画一等奖2人次、书法一等奖4人次、手工一等奖6人次、剪纸一等奖3人次;2009年和2010年学生参加全省青少年科幻画比赛荣获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一人,三等奖三人。通过省科协层层筛选现将我校学生作品推荐参加全国参加青少年科幻画比赛。2010年我校合唱队参加黔南州“班班有歌声”校园歌曲合唱大赛获得了二等奖,2010年底我校以创编了以苗族舞蹈特色为基础的大型集体操,参加了黔南州教育局组织的全州中小学校园团体操比赛二等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方都有着自己的民间民族艺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带有浓郁民族艺术氛围的内容和形式,能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向善向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这几年的探索与

实践,我找到了怎样从小在孩子的心灵中埋下地方民间艺术种子的有效方法,并在课堂是推广实施,效果显著,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为传承民间民族艺术发挥我微薄的力量,如果每一位站在一线的教师都能献出自己一点力量,我相信地方民间民族艺术会在孩子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作者:姚志细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详细地址: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玉屏镇向阳南路

工作单位: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玉屏一小

邮编:

联系电话:

10号558400 ***

下载梅艳 让民间童谣走进语文课堂的理论与实践(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梅艳 让民间童谣走进语文课堂的理论与实践(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