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本)

时间:2019-05-13 03:4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论》(本)》。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本)

《小学数学教学论》(本)

模拟试卷1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数学问题解决 2.有意义学习3.数学认知结构 4.形象思维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的科学。

A、空间形式

B、逻辑推理

C、数的基础知识

D、形象思维

2.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数学对象的()的思维形式。

A、特征

B、一般属性

C、性质

D、本质属性

3.以比较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相同性质的事物归为一类,不同性质的则归入不同类别的思维方法是()。

A、比较

B、分类

C、综合 D、分析

4.思维的(),是指思维活动的反映速度和熟练程度。

A、深刻性

B、灵活性

C、敏捷性

D、独创性

5.若四个有理数 满足:1/(a-2001)=1/(b+2002)=1/(c-2003)=1/(d+2004),则a,b,c,d的大小关系是()

A、a>c>b>d

B、b>d>a>c

C、c>a>b>d

D、d>b>a>c 6.分类是确定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A、外延

B、内涵

C、延伸

D、扩展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数学学科的特点是()。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发展性

D、思想性

E、应用的广泛性

2、数学思维方式按照思维指向可以分为()。

A、逻辑思维

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

D、直觉思维

E、集中思维

3、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包括()。

A、弄清问题

B、寻求解法

C、实施解答

D、巩固练习

E、回顾评价

4、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

A, C

A、内涵扩大时,则外延就缩小

B、内涵扩大时,则外延也扩大

C、内涵缩小时,则外延就扩大

D、内涵缩小时,则外延也缩小

5、下列学习活动中属于概念同化的有()。

A、操作探索长方形体积公式

B、利用学具探索正方形特征

C、利用整数加法法则学习分数加法法则

D、在“角”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直角”

E、在“假分数”的基础上学习“带分数”的概念

四、判断题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

()

正确

不正确

2、小学儿童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

正确

不正确

3、“3≥2”是一个真命题。

()

正确

不正确

4、互质数就是互为质数的数。

()

正确

不正确

5、我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正确

不正确

6、接受学习指不理解的、机械的、被动的学习。

()

正确

不正确

五、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_______性,实现人人学_______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_______.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_______.统计与概率.______四个领域。4.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 ._______和推理。5.概念的内涵是指_______。

6.若x= 1时,代数式 的值为6,那么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

7.一个均匀的小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有1、2、3、4、5、6六个数字,现任意掷该正方体一次,则朝上的数字是偶数的可能性是_______。

8.根据学习的深度划分,数学学习可以分为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

9.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其标志有两个:一是_______的产生;二是微积分的建立。10.数学命题学习有上位学习、_______和_______三种基本形式。

六、论述题(共11分)

试说明儿童学习概念的基本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论》(本)

模拟试卷2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思维与数学思维 2.自然数 3.同化

4.数学概念形成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2×1可以表示1个人手的数量,也可以是1双筷子的根数,它可以表示天地万物之间某一特定的数量关系,这表明数学学科具有()。

A、抽象性

B、系统性

C、具体性

D、逻辑性

2、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通过数小棒.摆图片等认识了“几”和“第几”,这说明其思维正处于()。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D、以再造性思维为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方形的长是a米,比宽长15米,则它的面积可表示为(a+15)a米2

B、5h表示底为6.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C、10a+b表示一个两位数,它的个位数是a,十位数是b。

D、甲.乙两人分别以4千米/小时和5千米/小时的速度,同时从相距36千米的两地相向出发,设他们经过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4x+5x=36。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方形的长是a米,宽比长短10米,则它的周长可表示为(2a-10)米。

B、10h表示底为

10、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C、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D、甲、乙两人分别以3千米/小时和5千米/小时的速度,同时从相距80千米的两地相向出发,设他们经过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3x+5x=80。

5、已知甲数比乙数多25%,则乙数一定比甲数()。

A、少30%

B、少25%

C、少20%

D、少15%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数学的主要特征是()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发展性

D、思想性

E、应用的广泛性

2、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基本的方法有()。

A、比较

B、分析

C、综合 D、抽象

E、概括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

A、数与代数

B、图形与几何

C、应用题

D、统计与概率

E、综合与实践

4、下面的平面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三角形

E、圆形

5、教育情境下的学习与一般学习的区别是()。

A、是否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标准

B、是否必须经过事事实践

C、是否是在人类发现的基础上的再发现

D、是否是后天习得的

E、是否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

6、数学学科的特点是()。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发展性

D、思想性

E、应用的广泛性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正确

不正确

2、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创建者是布鲁纳。

()

正确

不正确

3、数学的对象是由人类发明或创造的。

()

正确

不正确

4、一切长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

正确

不正确

5、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正确 不正确

五、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1.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主要由有三种成分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学数学规则的主要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数学思维按照思维活动的形式可以分成逻辑思维、_______思维和_______思维三类。4.学生数学认知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5.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_______和_______。

6.一个均匀的小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有1.2.3.4.5.6六个数字,现任意掷该正方体一次,则朝上的数字是奇数的可能性是_______。7.《几何原本》全书共13卷。全书主要以_______ 为研究对象。8.表达数学判断的语句又称_______。9.概念的外延是指_______。10.教学评价是对实现教学目标程度的教学行为进行系统的_______与_______描述,最终作出_______的过程。

六、论述题(共8分)

1.试述作为教育的数学和作为科学的数学之间的差异性。

《小学数学教学论》(本)

模拟试卷3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数学认知结构 2.同化 3.概念形成 4.数学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质数与素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同一关系

B、交叉关系

C、从属关系

D、矛盾关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方形的长是a米,宽比长短20米,则它的周长可表示为(2a-20)米。

B、5h表示底为

5、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C、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D、甲、乙两人分别以3千米/小时和5千米/小时的速度,同时从相距40千米的两地相向出发,设他们经过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3x+5x=40。

3、发散思维又称()。

A、求同思维

B、求异思维

C、集中思维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4、三角形可分为()。

A、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

A、内涵扩大时,则外延就缩小

B、内涵扩大时,则外延也扩大

C、内涵缩小时,则外延就扩大

D、内涵缩小时,则外延也缩小

2、一般认为,数学发展的历史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A、远古时期 B、萌芽时期 C、常量数学时期 D、变量数学时期

E、近现代数学时期

3、根据数学思维的智力品质可把数学思维分为()。

A、逻辑思维

B、再现性思维

C、形象思维

D、直觉思维

E、创造性思维

4、《数学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E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应用题

D、统计与概率

E、实践与综合应用

四、判断题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善于根据条件或问题的变化转换思路,说明思维具有灵活性。

()

正确

不正确

8、“3≥3”是一个真命题。

()

正确

不正确

6、一切正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

正确

不正确

2、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

正确

不正确

五、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42分)1.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_______和_______的一门科学。

2.空间与图形领域在第一.二学段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内容。3.数学思维方式按照思维活动的形式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类。4.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 _______,二是_______。5.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和推理。

6.若x=-1时,代数式 的值为6,那么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

7.一个均匀的小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有1、1、2、3、4、5六个数字,现任意掷该正方体一次,则朝上的数字是偶数的可能性是_______。

8.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划分,数学学习可以分为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

9.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其标志有两个:一是_______的产生;二是_______的建立。

10.数学命题学习有_______、_______和并列学习三种基本形式。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本

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复习题

单选题:

1.法国著名社会学家(B)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

A.孔德

B.涂尔干

C.韦伯

D.马克思

2.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C)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兴起的问题。

A.涂尔干

B.孔德

C.韦伯

D.马克思

3.帕森斯是(D)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4.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章太炎

5.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A)。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6.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7.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C)。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8.(C)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D.印象管理理论

9.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

A.费孝通

B.科尔曼

C.林南

D.格兰诺维特

10.从(C)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11.(B)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12.(D)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理论

D.拟剧理论

13.(C)不属于正式组织。

A.学校

B.公司

C.邻里

D.教会

14.根据(C)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15.()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次级群体

D.初级群体

16.家庭中的传统功能(B)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A.抚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赡养功能

D.消费功能

17.“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B)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A.吉登斯

B.滕尼斯

C.恩格斯

D.哈贝马斯

18.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19.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A)的“二元经济”理论。

A.刘易斯

B.科瑟

C.图灵

D.诺斯

20.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C)。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封闭性结构

D.开放性结构

21.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B)。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22.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B)。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23.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B)。

A.拟剧论

B.标签理论

C.文化传递理论

D.冲突理论

24.(D)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25.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B)。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C.非强制性社会控制

D.社会舆论控制

26.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C)。

A.偶合人群

B.常规人群

C.表意人群

D.行动人群

27.“非典”初期,某些地方政府对病情未予公开,使人们对“非典”的传言更信以为真。这实际上就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B)。

A.结构性助长

B.结构性紧张

C.诱发因素

D.社会控制机制

28.(B)是由一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引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集群行为。

A.恐慌

B.大众歇斯底里

C.时尚

D.传言

29.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信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日益增强,这一趋势被称为(C)。

A.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广义全球化

D.开放型社会

3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31.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是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B)。

A.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开放型社会

D.广义全球化 1.社会学家(B)提出了中层理论。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2.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D)。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3.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C)。

A.社会结构

B.社会制度

C.社会机制

D.因果关系 多项选择题:

1.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BCD)。

A.孔德

B.马克思

C.涂尔干

D.韦伯

2.从研究目的来看,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BD)。

A.定性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定量研究

D.解释性研究

3.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ABC)。

A.问卷法

B.观察法

C.访谈法

D.实验法

4.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BCD)。

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5.社会化的类型包括(ABCD)。

A.初始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逆向社会化

6.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ACD)。

A.角色中断

B.角色认同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7.米德认为自我包括(BC)。

A.本我B.主我C.客我D.超我 8.以下描述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AB)。

A.关系性

B.无形性

C.可转让性

D.弥散性

9.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A.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B.社会控制方式的变化

C.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D.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

10.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ABC)

A.限于两个人之间

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互相依赖

D.有事相求

11.任何一种社会结构,一般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A.整体性

B.有序性

C.稳定性

D.过程性

12.下列属于社会网络特征的有()。

A.可转让性

B.多重性

C.隐蔽性

D.弥散性

13.冲突的形式包括(ABCD)。

A.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

14.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特征有(BD)。

A.成员关系亲密

B.明确的行动目标 C.成员不可替代

D.规范的制度

15.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发生的变迁有()。

A.从“个人本位”向“家本位”的转化

B.平权家庭比重在逐步上升

C.以核心家庭为主

D.代际之间、夫妻之间的独立程度增大

16.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BCD)。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17.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CD)。

A.符号互动论

B.家长制理论

C.结构功能理论

D.社会交换理论

18.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BD)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19.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ABD)。

A.私有产权制度

B.公有产权制度

C.集体产权制度

D.混合经济制度

20.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是(ABC)。

A.自然起源

B.社会组合C.农村建设

D.城市衰败

21.社会学在社区研究中比较重视的社区分类是(BD)。

A.自然社区

B.农村社区

C.法定社区

D.城市社区

22.按照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类型,社区可以分为(ABC)。

A.亲缘社区

B.同事社区

C.邻里社区

D.朋友社区

23.以下社会分层制度中属于封闭性分层结构的是(AD)。

A.奴隶制

B.农村社区

C.城市社区

D.种姓制

24.(ABD)是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 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25.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BCD)。

A.家庭背景

B.社会声望

C.财富

D.权力

26.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

C.越轨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

27.下列哪些属于研究人口问题时需要考虑的维度?()

A.人口数量

B.人口结构

C.人口素质

D.人口社会化

28.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非正式控制包括()。

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

C.伦理道德

D.社会舆论

29.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ABC)。

A.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B.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C.集体上访

D.集体出游

30.以下是集群行为特征的有(ABCD)。

A.无组织性

B.不稳定性

C.非常规性

D.易受暗示性

31.以下属于行动人群行为的有(AD)。

A.暴民

B.表意人群

C.偶合人群

D.骚乱人群

名词解释:

1.代沟: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神话态度、生活方式、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其存在反应了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的差异。

2.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与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3.镜中我:“镜中自我”,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从他人那里发现自己

4.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它是社会学一种独特的学科视角,是一个对社会具有总体性分析研究的概念。

5.弱关系理论: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

6.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7.初级群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形式。初级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8.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9.代际流动: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10.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强调的是人闪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社会分层制度大体分为4种:奴隶制、种姓制、等级制和阶级-阶层制。

11.社会控制:简单说就是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抵制的机制。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控制就是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以限制人们做出不利于社会的行为。

12.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还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13.越轨:就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

14.集群行为:指许多人面对某种哄同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缺乏组织、难以预料、没有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具有无组织性、不稳定性、非常规性、易受暗示性。

15.社会麦当劳化:它为消费者、工人,以及经理人员提供了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的合理化过程的真谛之所在。麦当劳快餐店的原则正在主导美国社会,也主导世界其余地方越来越多的部门。麦当劳化不仅影响到餐饮业,也影响到教育、工作、医疗、旅游、食品、政治、家庭生活。

16.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还会引发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并带来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迁。社会变迁可分为整体性和局部性社会变迁。

简答题:

1.社会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答:①特定的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活动的灵魂。②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至少由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系统。③制度化的组织结构。通过不同职位的权力结构体系,协调各个职能部门或个人的活动。④普遍化的行动规范。通过辅助的奖惩制度,制约组织成员的活动,维护组织活动的统一性。⑤社会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首先有四种显功能:

1、人格塑造;

2、文化传播;

3、筛选;

4、革新;还有某些潜功能:

1、看护孩子的功能;

2、解除家长照顾孩子的负担;

3、学校的封闭建制使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从而形成独特地的学生亚文化。

3.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

答:

一、利益-冲突模式。关注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的的利益冲突。即两个人的支配关系。

二、权威---合法化模式,关注核心是具有合法化的权力。

三、生产--运作模式,权力具有多种形式,不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和司法领域,是作为关系的策略。不是可以占有,分配,是生产性实践。

4.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中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工业化和进程。过去60多年间,中国城市发展历程几经反复。按照中国城市化的趋势,我们可以把中国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的平衡发展时期。

2、第二阶段1958年-1965年的急速调整时期。

3、第三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时期。

4、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起,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市场的推动,是市场主民型。

5.简述城市社区的特点。

答:

1、从经济基础看,城市社区的成员职业门类多样,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社会分工非常精细,工作的专业性强。

2、从人口结构看,城市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社区的人口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

3、从社会结构看,城市社区成员间的异质性突出,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较大;

4、从社会关系看,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互动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5、从社会控制看,城市社区秩序维持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章制度;

6、从社区文化看,城市社区的文化比较多样,因此城市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容忍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

6.社区具有哪些基本要素?

答:社区一般具有5个要素:

1、群体要素;

2、地域要素;

3、生活要素;

4、文化要素;

5、认同要素。

7.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韦伯使用三项指标来划分社会层次结构,即财富、权力和声望。也就是说,韦伯把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和政治标准三方面标准综合起来划分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标准不是对生产资料占有与否,而是一个人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经济能力,即实际收入当作社会分层标准。社会标准: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所得到的评价和尊敬,社会声望独立于经济因素,生活方式相同或相似、社会声望基本一致的身份群体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关注点。政治标准及权力,权力并不单纯来源于人们财富或对财产的所有关系,人们在科层制中位置也是权力的主要来源。

8.社会控制的类型有哪些? 答: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用品社会的正常运行机制,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抑制的机制。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以限制人们做出不利于社会的行为。

9.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一、越轨行为未必不可接受的,坏的、甚至恶的行为。反常和不遵从属于越轨行为。多数犯罪可归为反常行为,犯罪人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社会规范。

二、越轨分为不从俗、不道德、违纪、犯罪。犯罪行为是被国家命令禁止,对其他成员或社会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三、出个人越轨外还有群体甚至组织越轨,如;侵吞公款、私设小金库,偷税漏税。

10.社会问题的特征有哪些?

答:

1、破坏性;

2、普遍性;

3、复杂性;

4、时空性。

11.简述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些区别?

答: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10人以上群众自发参加的、主要针对政府的群体聚集事件,期间发生了较明显暴力冲突,出现了较严重违法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其中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而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利益损害或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两者无论在行动目标,还是在组织机制上都存在重要差别。而且,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上升是中国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新特点。

12.社会现代化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经济生产形势看,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第二、社会结构看,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第三、社会关系看,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不在是主导经济模式。第四、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看,工业化推动了新型组织管理结构的建立。对效率的推崇促进了科层制组织的出现。第五、政治权力看,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现代国家的建立。第六、现代化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头影响。物质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论述题:

1.试述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及其作用。

答: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组织和大众传媒等。

1、家庭是人们来到民间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庭为个体身体的抚育和感情的需要提供了条件;使人获得像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技能,及评议、思考、与人交往等进一步社会化的手段;家庭使儿童开始接受和内化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使人能够按照社会的要求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2、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和组织机构。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功能的变迁,学校越来越成为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学校社会化具有半强制性、系统性和组织性等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服从教育制度的安排,传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文化遗产,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如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使之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并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甚至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3、同龄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自发结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该群体对个人有较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群体规范和价值标准常被群体成员当做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参照系;该群体中同伴间的交往与活动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语言、交往方式、服装发型,构成了独特的亚文化群体。可以大大提高儿童自身的独立意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积累解决人际冲突的经验,学会灵活扮演多种社会角色,为今后进入成人社会做好准备;

4、工作组织是个人在社会结构中从事某一职业所归属的社会单位,是个人社会化的又一重要机构。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工作组织中的职业生活可以检验个人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到的训练是否适应社会,是否需要根据工作组织的实际情况,校正自己与职业行为规范不协调的行为习惯;个人还可以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属于一种业缘关系,个人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学会应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达到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目的。

2.试述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

答: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社会学在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变迁的同时,着重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特定社会结构要素或社会局部变化的研究。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会变迁既包含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中国社会转型较快,使得社会很多人一时难以适应,发生各种社会问题,但是,经过30多年的尝试,改革的效果凸显,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的状况,市场的日益兴旺,显示出社会结构中的人的变化,从单位人道社会人,从单一经济到多种经济并存发展,人口家庭结构由多重家庭向个体家庭空巢家庭变化,形成型社会结构。养老银发工程,促进就业行动。更形成新型社会的结构。

3.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 答:大约二十多年以前,中国民间开始流传这样一句民谣:“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我认为这句民谣很好地从“里面”概括出了中国单位制度的本质特征,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做出如此精彩概括的。将近六十年以前,我们经历了一场暴力革命,这场革命摧枯拉朽一般摧毁了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社会的基本单元家族和氏族,被在解放区根据地实行过的社会行政组织“单位”取而代之,换一句话说,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专制主义以家族和氏族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形成其统治基础,“在一九四九年发生的社会制度变迁中,一种以'人赋人权'为基本原则、融合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施政方案、以社会底层人物为施政对象的社会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是官僚政治赖以生存的行政基础。”这就是说,与之相应的单位制度取代家族和氏族而成为了维持政权和社会运转的基本单元,它们被赋予了特殊的职责与义务。“单位制度是一种权力和福利的再分配制度,它是国家赋予一些精英人物和追随精英的人物以特殊国家权力的形式。”“单位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没有单位制度,中国的公有制就无从建立。”

我们必须注意到,即使是一场革命,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历史文化的遗传基因。实际上,“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因袭了作为专制主义基本社会单元的家族和氏族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在某些方面还有了很大加强--比如,单位拥有远比家族和氏族更直接的作为“父辈”对于家庭成员的人身控制权,拥有远比家族和氏族更直接的作为“母辈”的后勤服务功能,它所拥有的所有“子女”(单位人)事实上都处在被“御使”和“豢养”的状态。“单位制度涵盖了一个城镇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一种制度体系,同样也能个性化地决定人的具体存在方式。”

国家通过单位对个人实施绝对控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来源,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前在解放区内部对公职人员所进行的管理,学者路风把它描述为“供给制”与“新政权系统的建立”两个过程:党的革命队伍是以党员为核心但外延大于党员群体的集团,根据地党组织、军队和政府机构同属于一个主旨的不同职能部分;供给制根据所能筹集到的财力和物资状况进行实物分配,按照个人职务和资历定出不同的分配标准;供给制极大压缩以至于取消了私人生活空间,其生活完全依赖于“公家”的集体分配。所有这些机制,都在新政权建设过程中被继承了下来,这就是说,“单位制度的多功能性来源于党对成员的高度控制,它要求完全取消成员的私人空间,将成员的一切活动纳入党的控制之下。”从而构成了中国单位制度的主要社会特征,显示出一种独有的社会状态。

4.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单位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5.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答: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通过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所达成的联结已经弱化。城乡之间这一联结的削弱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格局,使得城市和农村相互割离。一方面,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大,农业生产与城市生活的联结削弱了;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也降低了中国城市居民对中国农业生产的依赖,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割裂。这种新的城乡分割不是由行政制度造成的,而是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因此,这种新的城乡二元格局可以称作“市场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市场经济发展造成的城乡割据,对农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影响都更为深刻。这也是理解近年来中国城乡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要理解今天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就需要注意三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叠加。“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表明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此外,改革开放30多年间,虽然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但并未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区别对待也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市场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这种新的城乡二元结构表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未能够消除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反而削弱了中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结,加深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队里和割裂。这三种城乡二元结构叠加在一起,是造成当今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6.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的特点和趋势。

答: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分层基本有4大特点:

1、以政治身份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制度被基本打破,韦伯阶层论中所描述的以经济因素为主、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为辅的社会分层制度逐渐形成;

2、虽然政治因素在中国社会分层中不再起主导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能力并没有被严重削弱;中国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社会,中国的社会分层制度仍然受国家政策的严重影响;

3、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大量国家控制以外的经济资源是新经济精英出现的基础;国企改革与单位制的衰弱对社会分层造成一定冲击,特别对工人阶级造成较大影响;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出现把城市的社会分层与农村的社会分层联结在一起;

4、中国社会阶层仍然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分层有4大发展趋势:

1、中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

2、社会分层在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聚合趋势;

3、社会分层标准中弥散型的资源配置逐步转变为一体化的资源配置;

4、社会分层结构逐渐出现了定型化的趋势,各社会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逐渐清晰;社会阶层内部认同形成;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是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体现。

7.请举实例说明谣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谣言传播开来的过程。

答:08年地震时候有人说:“李四光曾经预测过中国四大地震,其中唐山、松藩、XXX已经震过了,就差YYY没有震了。”

1、挂上地质学家李四光,如果有这么回事,政府会隐瞒吗?

2、预测毕竟只是预测,不能说“就差YYYY”,这就是断头接尾制造恐慌的伎俩。

3、科学家的预测一般只会对一个地貌特征带进行,不会对某个城市进行。通过以上实例说明谣言有如下特征:

1、谣言往往是带有欺骗性,因为欺骗性,所以他们必然会抓住人性的弱点“害怕、恐惧”。因此谣言的描述的结果是越恐怖越让人紧张。

2、谣言往往会跟一些社会当前发生的事件相结合。所谓无风不起浪,他们的真正目的也许只是为了戏弄人民,或者为了干扰大众,然后看热闹。

3、谣言往往会编造一些科学或者社会合理性进去,比如一些天气、天文、地质常识。当然他们为了迎合他们的编造的结果,就必然使用偷梁换柱的方法扭曲某些规律常识。

4、谣言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真实”,必然会拉上一些名人或者科技人员作为垫背,这个也是民众长期迷信权威的结果。

5、谣言往往要进行夸张,对正常变化的东西进行局部放大,迷惑人们的眼球。比如说地震频繁、气候反复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但他们会把一些莫须有的东西串起来声称科学发现云云。

6、谣言往往具有明确的确定性,比如准确到连科学技术人员都无法确定的精度。又强调会产生确定的结果。最后说明谣言的大面积传播常常是因为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造成的。

8.请结合实例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

答:群体性事件不同于革命、叛乱或暴动的特点在于,它尽管是制度外的群体政治行动,但并不旨在挑战社会基本制度本身的合法性,而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它不同于团伙犯罪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以哄抢财物、破坏秩序、伤害人身为直接目的的刑事犯罪,而是带有某种合理性的行动渊源或背景,违法犯罪行为只是这种行动的“派生”后果。它不同于群体械斗的特点在于,它不是民间的群体性纠纷,不是纯粹的治安性案件,而是群众把目标指向政府、企事业或社会其他管理者、由利益纠纷引发而又具有某种政治性质的群体行动。可以说,群众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背景,行为违法是它的客观后果,但它真正的驱动力却在于情感。例如2008年在贵州发生的翁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因此,我们可以把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分为六个层面:

第一层为结构问题层。这是指由结构性利益失衡造成、弥散在事发地区的“气”。失衡与弥散是这层“气”的基本特征。第二层为道德震撼层。这是指某些具有“道德震撼”性质的触发事件将“气”从弥散状态转入凝聚状态。指的是在社会运动刚开始时,一个未曾料想的事件发生或一个未曾料想的信息被公布,引起了人们的道德愤怒,从而使人们倾向于参加集体行动,无论是否有人对他们进行动员。第三层为概化信念层。这是指由于信息传播的迅速和过滤,已经凝聚起来的“气”被不断加压,使人们产生了所谓的“概化信念”.“概化信念”是人们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归因的共同认识,它与事情本身的真相无甚关联,而是对既有的结构性怨恨和相对剥夺感的凝聚、提升和再造。第四层是次级刺激层。如果说触发事件构成了群体性事件的初级刺激的话,那么,当事者或处置者的失当言行则构成了次级刺激,并引爆了已处于高压状态的“气”。有的时候,次级刺激源可能不止一个,多个刺激源可以相互叠加。第六层是终级刺激层。在极其紧张的最后关头,政府临场处置稍有失当,或者控制不力,处置不及时,或者控制过头,滥用警力,都可能引发“气”以大规模骚乱方式的彻底释放。

9.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影响的方向上是国际国内双向互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也对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双向互动过程,集中表现为“国内经济政治国际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国内化”。第二,在影响的内容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直接地推动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世界一体化,不仅是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一体化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化”。但在文化上仍然是文明的冲突与文化的整合并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还没有出现一体化的可能性。第三,在影响的机制上是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功能性影响,更有结构性影响,是一个结构功能关系的整体互动或者制度化发展过程。总的表现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控制为核心、文化整合为归属,使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逐步达到制度化的发展格局。第四,在影响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稳定的影响,既有破坏安定团结的不利一面,也有促进政治稳定的有利一面。总起来看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第五,在影响的趋势上是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答题方法提示

论述题凡是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分析的,请一定要在答要点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联系实例是占一定分值的。1

第三篇:论本科教学评价中的办学特色

论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

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设立了一个“特色项目”,并明确规定,评估结论为优秀的学校必须“特色鲜明”,良好的学校必须有特色项目,从而推动了各个学校认识、总结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工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但各个学校在总结办学特色的过程中,由于对特色的认识不一,对办学特色的内涵把握不一,因而概括出来的办学特色,有的比较准确,有的离特色的要求相去甚远。本文针对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如何认识、总结办学特色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怎样认识特色 在认识办学特色时,有人仅仅将办学特色当作工具理性与生存战略来对待;有人认为“特色是落后的代名词”,二三流的大学才会去考虑特色。这些认识都没有将办学特色当作价值理性和发展战略来对待。特色是一个事物特殊的质量和品质,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特色是事物的内在价值。

张岱年先生指出:“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亦即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价值的基本的含义是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能价值,价值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其本身具有优异的特性,这是内在价值”。[1]由此可见,优异的特性即特色,是一个事物的内在价值。

2.特色是一个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标志。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人的基本结构、样式都是相同的,人们之所以能将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就在于这个人的特色。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区分,也在于其特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亦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指的是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无所谓共性。可见,特色是一个特定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标志。

3.特色就是水平。

特性与共性密切相关,特性改变共性,共性的丰富性取决于特性的多少。特色是一个事物的优势所在,有了优势,才谈得上水平,因此特色就是水平。

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沉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得到公认”。[2]办学特色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独特性,本校特有的,二是优质性,优于其他学校的;三是稳定性,长期起作用并得到社会公认的。办学特色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教育上的特色,如教育模式、人才特色;教学上的特色,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大问题,教学管理上的特色,如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所谓“特色鲜明”,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二、办学特色的基本内涵

任何一种办学特色,不管如何进行总结、概括,都应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1.独到的教育理念

独到的教育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结晶,是一所大学中相对最稳定的因素之一,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就中国的当代大学而言,如果说已形成自己的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还不多,那么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统一,从而导致缺乏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3]国外一些著名大学之所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首先是因为这些大学具有独到的办学理念。例如,牛津大学“求实、辩证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奠定了牛津大学办学特色的基础。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顾,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是其办学特色形成的依据。斯坦福大学“实用教育”的理念,影响着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决定着斯坦福研究园区和硅谷的成功。因此,总结办学特色,首先要考虑办学理念。2.学校成员认同的规章制度

学校成员认同的规章制度,是形成办学特色的保障。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学校改革发展的实现,要以制度创新采作保障。制度具有规制性,它告诉人们能够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给人们的行为规定了边界,正因为如此,制度可以使人们的行为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要形成办学特色,不仅要进行制度创新,而且要使这些制度为学校成员所认同,成为所有学校成员的行为习惯。例如,19世纪初的柏林大学,为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形成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实验室制度,以研究高深课题为中心的研讨班制度。纵观我国凡具有办学特色的大学,都是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障的。

3.独特的优良传统和校风

独特的优良传统、校风是办学特色的标识。办学特色不是短时期能形成的,而是办学历史的沉淀,是学校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具有稳定性。在独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创建特色的办学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和校风。例如,北京大学提倡“兼容并包”,有“民主、自由”之风;清华大学提倡“厚德载物”,有“严谨、认真”之风;南开大学提倡“允公允能”,有“开拓、活泼”之风等等,都是这些学校办学特色的标识。

4,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是办学特色的体现。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被社会广泛认同的实际贡献。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办学特色的价值越大,特色也愈鲜明。办学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突出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从一定意义上说,“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所在,也就是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在,大学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4]。同时,人才培养质量十分重要,毕业生是否有特色,是否在社会上有优势,能否为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亦是办学特色十分重要的体现。

笔者对近几年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近100所学校总结出来的办学特色进行了一次分析,认为以下一些“办学特色”大体涵盖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办学方略方面,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他们概括的办学特色是:“秉承百年办学传统,植根浙江人文文化,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学生科研基金、设立创新学分、建立校外创业基地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了一批创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特别是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求知求实、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办学理念方面,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他们概括的办学特色是;“融合江苏人文底蕴,秉承百年师范传统,坚持奋发进取,开拓创新,铸就了以'厚生'为主体的南师精神。”

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他们概括的办学特色是:“建立教育发展服务区,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开通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直通车',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发展良性互动。”

在教学管理方面,以上海大学为例,他们概括的办学特色是:“长期坚持以'三制'(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造性地实施了基于学生社区管理的'三自'学生管理体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

还有一些总结得很好的办学特色,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总结办学特色中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笔者发现,对办学特色的总结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把办学成绩当成办学特色。

每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会取得一些成绩,都会有所发展。总结办学特色,应该从取得的办学成绩人手,但不能停留在办学成绩上。把办学成绩当作办学特色,是在总结办学特色过程中首先容易出现的问题。例如,某大学把自己的办学特色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激发了师生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招生规模连年增长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初步实现了‘质量双赢’。”这主要是办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而非办学特色。

2.把学校共性当成办学特色。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抛开共性追求个性是不可能的。总结办学特色,不能离开高等教育的共性,不能违背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但不应将共性当特色。在总结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把共性当特色是又一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某所大学将自己的办学特色概括为:“树立全面'育人'理想,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努力去做的。

3.把学校定位当成办学特色。

准确定位是办好任何一所学校的前提和基础。总结办学特色,离不开学校定位。但学校定位不等于办学特色。在总结办学特色中,把学校定位当作办学特色,是又一容易产生的问题。例如,有几所学校将自己的办学特色概括为:“准确定位,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育服务于某某行业的应用型人才”;“立足什么,服务什么,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些都是学校定位,而不是办学特色。

4.把特质、特点当成特色。

特色是由特质、特点发展而来的。特质是指灵感,新鲜的点子、设想,是特色的胚芽状态。特点是特质发展为特色的过渡阶段,突出“点”,是相对独立的某一点,具有显在性。我们不能把特质、特点当特色。例如,一所学校将自己的办学特色概括为:“创建新校园,给每个教授一间工作室,副教授二人一间工作室……”这只能说是特质、特点,而不能称之为特色。当然,在总结办学特色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此不赘述。

总之,“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无穷无尽的色彩。”[5]在多样化的开放世界,各高校必须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造特色,保持特色,强化特色,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高等教育研究》2005.6)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曾经说过,“儿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逐渐地把知与行结合起来。在所有的学科中,数学似乎是能最完全地满足这一要求的唯一的一类学科”。

足以见得数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就四年级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表一下个人的拙见。

在学习单位换算时,其中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重量单位。学生屡考屡错,唯独货币单位是学生公认的没有疑议的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货币换算来源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我想应该没有人会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吧!这样学生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亲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会迅速高涨,学习气氛自然就活跃了。说到长度及面积单位,众所周知,长度单位是学习面积单位的基础,如果长度单位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面积单位就更不易下手了,所以难就难在长度单位。学生这时候往往会一再强调:学习数学要注重理解,不能死记硬背。那我就想说了,如果z知识点可以用y知识点来理解,y知识点可以用x知识点来理解,那最初存在的知识点a用谁理解呢?所以必须有一个最初的知识点是无法用其他知识理解,只能单纯记忆的。难道这就说明这些学生不聪明或接受能力差吗?我个人不这么认为,事实上这类学生不占少数,他之所以这样问那是因为他过多的认为一切知识点都可以理解并且没有拥有一个好的记忆力,想必你只要把这个理说清楚,就可以说服孩子们了,其次就是要找一个好的办法更利于学生记忆。这类要记忆的知识点并非只有单位换算,以后初中、高中、大学还会遇到很多,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在学习小数乘法及除法时,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必须将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结合教学,离开了整数乘除法,单说小数乘除法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何将整数乘除法与小数乘除法结合起来成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教师一句“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一笔带过的话,就违背了新课标基本理念(这里以小数乘法为例)。学生学习应当

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首先你要有一个合理的情境导入,人们常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计算出小数乘法的结果,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好的进行下去,单位换算是很好的方法,情境的选择也要更贴近生活,在六一儿童节奖励学生玩具可能要比妈妈买牛奶这个例子来得更有趣吧,也更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保证数字相同,大小不同的基础上,列一个竖式,(如1.25×

8.3,1.25×83)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计算结果与乘数之间的关系。一组竖式可能不足以让学生肯定自己的结论,这时候也可以再次利用单位换算写出一组竖式。随着例子的增加,学生一定能得出结论,老师趁热打铁肯定学生的结论,并作总结。学生自主体验了知识的生成,有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验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课堂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不行的,每一位老师都知道自己会和教会别人完全是两个概念,书本上的知识是高度概括且抽象化的,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备足课,除了阅读大量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以外,还要考虑学生会问什么问题,有的老师可能要说了,这些知识这么简单,学生能有什么不会的。这就错了,说明你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事实上要想弄清楚这一点很简单,回忆一下当年你上学的时候都遇到过哪

些问题,或者同龄人在学习时都遇到过什么问题。

数学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史知识沉淀,并对现代教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外,还要关注数学未来的发展。例如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熟悉并掌握中学数学的知识和内容,还要对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体系有一个通彻和整体的了解。要能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形成统一的数学知识观。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对所教授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更为广深的知识背景。例如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在三年级时,他们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了解可能性大小的出现与相关条件有关,在四年级时,教材利用游戏公平活动的情境导入,让学生认识到等可能性,在五年级时,学生要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因此在四年级的《游戏公平》的教学中就应该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思想做相应的渗透,这样学生在进入五年级的学习时思想上就相应轻松许多。方程及观察物体等的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无论在课程设置、教材处理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对教学有一个横向的透视,而且要有纵向的穿透,要“前瞻后顾”,寻求数学的源于流。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这么一道题,一斤苹果5元,①买5斤苹果多少钱?②买5。5斤多少钱?③买a斤多少钱?可以说第一小问,一个四年级学生肯定会,第②小问有一部分人开始糊涂了,第③小问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从第一问到第二问是从整数到小数的跨越,从第二问到第三问是是从小数到字母的跨越。体现在学生的思维上就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跳跃,一时之间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对于刚接触小数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可能直接列竖式的题目孩子们会,当把它放在解决问题一类的题目中就开始郁闷了。事实上,应用题只不过是多了一步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即使是这样,后进生依然视这些题目为难题。字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如果说学生不知道总的钱为5a,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①教师在教授公式:钱数=

单价×数量时,没能强调数量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也可以是字母。②没有引导学生当遇到字母不懂时,可以先转化成最熟悉的整数思考,字母的算法与整数是一样的,一道题目的思路不会因为数字是整数或字母而改变。

总之,学习数学,我们必须有希尔伯特的精神。“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李贺来

内容摘要:教学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求;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的需求;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需求。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应该让学生通过看、听、摸、折、剪、画、摆、算、等多种实际活动和数学游戏活动,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从而促进知识内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参与意识

主动参与

知识内化

当今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必须参与学习,参与工作,参与研究,参与竞争否则必然被淘汰。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数学教师的责任。教学理论和实践也都比较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学效果的好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参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在参与中深入思考,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参与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额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呢?现结合教学实际,来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解决问题,使其求知需要得到一定满 足,从而强化其求知兴趣,进而转化为探求新知识的动机①。

为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是这样的一种学习情境:其中所包含的问题,依靠学生以有 ① 杨孟萍.《教育心理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5年172页

的认知经验不能立即解决,但问题中表露出的矛盾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这就吸引学生非要把问题解决不可。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造成学生的期待心理,便于契机倒入新课②。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不通过艺术化的讲课,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通过意义上的建构而主动获得③。在教学中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只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以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究,从而建立表象,形成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

例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意境,启发学生参与,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极高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上课伊使,我拿出一捆18本的课外读物,要把这些课外读物分给3个小组,第一小组分到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到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到这捆书的九分之三。然后问同学们:这样分合理不合理?哪个小组分多了?哪个小组分少了?结果分完没有?这几个问题刚提出,有的说:“这样分不合理,第三小组分多了。”有的说:“第二小组分多了。”还有的说这样分比较合理。我借机叫三个小组长到台前依次把这捆书平均分成3份、6份、9份,各自拿去应得的份数。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后,我在黑板上板书: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同学们看到板书,一下子明白了:三个小组分得同样多,刚好分完。这三个分数是 ② 杨孟萍.《教育心理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5年 172页

10史勤蒙.《小学数学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的策略》 00年第2期38页

相等的,即

=

=。接着我提问:它们的大小为什么会相等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又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教师立即说出能否被3整除。还能说出它除以3的余数是多少。连续正确说出几个树后同学们学习情趣高涨,都想知道老师采用了什么方法迅速做出判断的,有的学生甚至又已经学过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去试。学生产生急于解疑的心情,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思维也开始活跃。二.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著名教育作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④”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发表过这样的感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要根据小学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态度密切相关。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直接的稳定的求知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会作出的努力达到惊人的程度。⑤”可是一节课内,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能持久,在课堂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注意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并以次为动力,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使他们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把学生在课使引发的兴趣逐步深化与提高。由于操作活动总在动态中进行,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特点,既可集中注意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也能改变学生被动听 ④阴国恩 梁福成 自学军.《普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98年 366页 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94年178页

课的状况,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巴普洛夫也曾说过:“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联系。⑥”因此,操作活动就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运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师首先要把握住操作的时机、内容、程序以及学生的思维脉络,为学生顺利地形成概念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通过教具演示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后,可引导学生质疑,是否所有的圆的周长都是直径得倍多一些呢?小圆的周长是否比它的直径的3倍还要少一些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用硬纸板剪好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或用软尺将圆围绕一周,测量出圆的周长,通过学生亲自这样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确信所有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接着教师把教学过程引向深入,学习圆周长的普遍规律。投影里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让学生热边观察边思考: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至得出: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⑦。

三.注重指导学法

保证学生参与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传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参与学。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一定要加强学法的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变为“会学”。例如应用题教学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种题型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使学生知道从哪想起,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 ⑥ 方广鉴.《动手、动脑、动口、操作思维语言结合》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94年第12期 15页

⑦ 赵学漱.《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2年 57页

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有什么解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学法指导因年级而异:一二年级主要指导学生用加、减、乘、除和“倍” 的概念来分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初步学习用综合法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三四年级主要指导学生用分析法和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步、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理解相遇问题和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五六年级主要指导学生熟练地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分析较复杂的应用题与分数、百分数、比例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答应用题,解题思路灵活,会选用最佳方法解题。

在求组合图形面积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先观察组合图形有哪几种基本图形,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如何求,再想组合图形的面积如何求;做计算题时,让学生本着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方法;把这些方法必须教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不断巩固,使学生遇到每种类型题都有法可依。久而久之,学法得当→成功率高→信心增强→进一步探索→再次成功,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证了学生的有效参与。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独立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又如何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等。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过程。⑧ 四.采取积极评价

鼓励学生参与

多数教师认为,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按照常态分布的,学习好、中、差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这种看法带有主观性,是不科学的,学生中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固有的。在适当的条件下,好与坏,快与慢,这些学习特征都可以改变。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在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如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我相信有白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能够学习一门学科达到高水平掌握。为了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掌握,必须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因材”调节“施教”。在调节 ⑧ 叶立群 田本娜.《小学教育学》[M].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 97年150页

“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想法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信心极为重要,特别是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使平价成为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催化剂。如何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可以采用分解评价的方式,即在教学中不是凭一个完整无缺的发现或解答作为评价学习结果的唯一标准,而是对学生思维、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都加以肯定。

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学习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要求也要严格,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更加严谨,更加谦虚。当他们学习却有水平或创建时,又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次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鼓励学生参与,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五.及时反馈调整

强化学生参与

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认为课堂教学是完整的信息与闭合回路的可控系统。教学的去路与反应回路的信息往返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⑨。课堂反馈应遵循小循环、快反馈、变式多、强矫正的原则,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很重要,实验证明,教学中,反馈信息愈流畅,愈及时,教学成效就愈大。可是我们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基于知识基础、理解程度、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给予调整,如果教师收到学生对新知识完全理解的信息,就可强化原设计的教学方案;如果收到学生对新知识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的信息可调整原设计的教学方案,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本身是个自控系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馈调节。实践表明:当学生及时得到学习结果反馈信息时,他们就能在印象鲜明、记忆犹新的情景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调整,对的,就强化正确答案和处理过程,错了,在尚未形成思维定式之前,就给予否定重新检查输入信息或处理过程,错误的痕迹就会得到及时的消除。一个班级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掌握知识有快有慢,练习时,有些学生题目做错了是正常现 ⑨ 吴也显.《教学论新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94年 144页

象,问题是要使他及时得到反馈,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针对存在的难点,作出必要的剖析及点拨,从而辨正误,杜绝错误再次发生。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教材只要求学生观察图形中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从感性上认识分数的含义,但学生作业时,对图形所分的份数必须是平均分容易忽视。如图却认为其中阴影部分 占这个三角形的三分之一。为了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把阴影部分剪下来与空白部分进行对比,以辨是非,加深对平均分理解。我们在教学中还会碰到学生在作业中出现

一些让我们感到不该犯的错误,比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明明知道先乘除后加减,但在运算诸如“982­982÷0.5”时,有些学生竟然会得0。如果强化学生参与,把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划出来,则绝不会出现错误。

如果反馈上来没有多大问题,教师则在各个学生之间进行个别的面对面地启发与辅导。现代教学论主张多边活动进行信息交流,发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反馈作用,既不但有“教师——学生”的信息反馈,还有“学生——学生”的信息交流。对一些比较基本的内容,可组织同桌两人交流;有些问题可组织小组交流;有时也可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和集体的力量,全班学生发表各抒己见。这样通过交流每个学生都可输出信息,同时又能获得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有利于辨别真伪,同时发展了智力。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作为主线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参与的同时才能逐步学会求知,并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学漱.《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2年 2杨孟萍.《教育心理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5年 3叶立群 田本娜.《小学教育学》[M].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 97年 4阴国恩 梁福成 自学军.《普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98年 5吴也显.《教学论新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94年 6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94年

7张延会 姜玉芹.《小学教育》《主动参与 积极探索》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99年第5期 8方广鉴.《小学数学教育》《动手、动脑、动口、操作思维语言结合》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94年第12期

9相友才.《小学学数学教育》《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01年第9期

10史勤蒙.《小学学数学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的策略》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00年第2期

毕业论文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04秋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作者:李贺来

学校:天津电大宁河分校

专业:04秋小学教育

学号:

指导教师:廉如安

联系电话:***

关于宁河县江洼口小学“新基础教育”实验情况

调查报告方案

一、调查目的

自我县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活动以来,全县各小学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实践中。三年多来,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为了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新基础教育实验”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下去。我对江洼口小学“新基础教育实验”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江洼口小学的全体教师和四、五、六年级各20名学生。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两种形式相结合组织进行。

四、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内容分五个方面:

1、教学质量。

通过三年多的实验教学质量变化情况。

2、学生学习品质变化情况。

(1)学生的课堂表现。

(2)作业完成情况。

(3)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

3、实验中的典型个案。

4、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新基础教育实验”对学生巩固所起的作用。

五、调查过程1、2006年1月4日,针对全体师生“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有哪些好处”的问题进行调查。

2、2006年1月9日,针对四、五、六年级各20名学生我设计了如下问卷进行调查:

“新基础教育”实验情况学生调查问卷

序号问

题备 选 答 案是否1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2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课上表现是否有进步?3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作业是否按时完成?4你对新基础教育实验后教师的改变是否满意?

六、预期效果

通过进行“新基础教育实验”的调查,打算达到以下效果: 推进教师观念的更新。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拉近师生的关系。强化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实验教学质量初见成效。

关于宁河县江洼口小学“新基础教育”实验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自我县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活动以来,全县各小学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实践中。三年多来,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为了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新基础教育实验”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下去。我对江洼口小学“新基础教育实验”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江洼口小学的全体教师和四、五、六年级各20名学生。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两种形式相结合组织进行。

四、调查过程1、2006年1月4日,针对全体师生“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有哪些好处”的问题进行调查。

2、2006年1月9日,针对四、五、六年级各20名学生我设计了如下问卷进行调查:“新基础教育”实验情况学生调查问卷

序号问

题备 选 答 案是否1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2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课上表现是否有进步?3实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后你的作业是否按时完成?4你对新基础教育实验后教师的改变是否满意?

五、结果分析

“新基础教育”实验调查结果数据统计表

问题序号抽样人数人数统计是所占比例否所占比例1604848%1212%2605252%88%360100100%004605555%55%除了以上列举的数据外,“新基础教育实验”还取得了以下收获。

1、推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师注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注重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和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2、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由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教会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了原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3、拉近了师生的关系

改善师生关系是“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突破口。切入点。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信任、尊重。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下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对学生惩罚和变相惩罚的现象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感情的互动,心灵的沟通。

4、学生巩固磨练得到提高

由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师生关系的和谐,课业负担的减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促进了巩固率的提高。

5、强化了学生集体主义的观念

由于实验班大多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加之教师的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提高,为了整体的利益,他们互帮互助,一人帮多人,多人助一人,已成风气。

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厢情愿设计过高的现象,对学生的感情和接受能力估计过高,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或勉强完成效果不高,使教学目的成不中月,镜中花。同时由于期望值过高,学生与教师不能很好互动,才是往往不自觉流露出对学生的不满,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2、共同发展与个体差异

教学计划、课堂标准是通过课堂形式来完成的,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差异造成了学生共同发展和个别差异形成了矛盾,使教师很难面对全体共同发展,不好就会形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局面,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3、在师生互动中有失教育的公正性

师生互动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交流方式,它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种类 型,但在互动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的差异便显露出来。这两种类型的互动中,一部分人或少数几个人不动,或得不到动,这就有失教育的公正性。

4、实验中教师有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存有急躁情绪,恨不得几节课教学后,学生个个过,水平一般高,总跟别的校、别的班别的学生攀比。由于这种急躁心情的存在往往在课堂教学中违反了客观规律,对学生给予不正常的评价和待遇,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5、课堂教学方式缺少灵活性

课堂教学方式不能按教学内容的不同、实际情况及客观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存有千篇一律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生厌,失去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6、偏爱不等于关爱

“新基础教育”理念之一就是关爱每一个学生,这种爱是公平公正的爱,但有的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存有一种过分的偏爱,对学习好的学生总以怎么看怎么顺眼、爱看,即使有缺点也看不到心中,对些的偏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有缺点也不敢纠正,怕伤学生自尊心,影响师生关系。这样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七、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与培训,增强推进课改实验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树立新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把转变观念作为第一要务认真抓好,要充分认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清醒地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

根据有关部门对课改实验情况的调查,课改中存在的第一位的问题是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其中,有老师的问题,也有行政领导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存在巨大惯性,有些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改革还存在误解,再加上全社会对课改必要的认同,这些都影响了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健康实施。对此,我们必须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组织广大干部、教师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学习周济部长在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组织广大干部、教师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学习与讨论深入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并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贯彻落实。要切实加强对教育行政领导,特别是校长的培训。领导者应首先转变观念,才能带动广大干部教师来转变观念。校长是一所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观念的转变是否到位,决定着学校课改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多层次的读书班、培训班、研究班或校长论坛等,切实转变领 导者的观念,引领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切实把教师培训作为课改的基础性工作,列入重要日程。

目前,我市小学已全面启动开始实验。初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是不是要全面推开,还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各区县要充分汲取小学阶段课改实验好的经验、先进的理念以及有效的教学行为,积极延伸到非课改年级,当然也包括初中学段。因为这些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是不分年级的,不分课改与非课改的。高中课改从2004年秋季,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启动实验,2007年在全国要全面铺开,我们也要对高中课改积极关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认真组织课程实施,大力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课程改革的实验进程中,促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责无旁贷的任务。能否建立起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是课改成败的重要标志。要牢牢抓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评价与考试制度是课程改革的瓶颈,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学生评价,考试改革的着力点是评价与考试 的内容和方式。要组织广大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增强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的信心。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形成性。我们致力于新的评价与考试办法的探索与改革,目的在于使教师能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因而更加尊重学生,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张扬自己的个性特长,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学生学习、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学生应该成为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应该善于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要特别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国一体,更好地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四)继续深入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要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激发他们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从而形成教研活动的颌参与、全程参与的良好局面,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增强校本教研的意识,提高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把学校作为研究的基地,使学校的教学研究与学校的整体发展需要、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各级教研室担负着研究、指导、服务的重要职能,要进一步发挥专业台引领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充分发挥“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宁河县江洼口小学“新基础教育”

实验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孙伯顺

学校:天津电大宁河分校

专业:04秋教育管理

学号:041190411

指导教师:赫惠

联系电话:69261695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论》(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论》(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标题规范

    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标题规范 摘要:毕业论文代写指导涵盖了选题、文献检索、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写作规范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标题的写作是选题和论文内容好坏的一个间接......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惠州市洛塘小学 二年级陈丽婷 学生学习各科知识后有什么用处呢?学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思想品德,可以学会做人的基本规范;学科学,可以对这个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

    2016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

    小学数学教学常规

    埭头中心小学数学科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试行稿2013.9) 为了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规范教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福建省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若干意见》和......

    小学数学教学常规

    小学数学教学常规 为了更好地实施《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范教学教研工作,提高教研教学效益,特制订本常规。 一、课前准备 第1条 教师应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是所任......

    浅谈小学数学复式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复式教学 张家庄小学教师——张凤珍 复式教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由于地域间的自然差异及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复式教学植根......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武龙小学 阳光 各位领导大家好: 站在这里我感觉很惭愧,因为我没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更谈不上什么教学经验。 下面我把平时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