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树立新的正确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要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更新知识观念,明确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处理知识,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会思考、会动手”的优秀人才。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改变重优秀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解内容中涉及到科学原理和重大发明等知识时,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等热爱科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同时要抓住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适当补充、延伸、扩展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科技内容,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质疑、模仿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气。
就实际而言,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交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补充现代与未来科学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适应学生未来变化、创造未来生活、服务未来社会作技术上准备的知识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灵活地选取“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能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最大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要有创新评价的意识。评价语言讲究民主,对学生不挖苦、不伤害;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多元化,让学生在新鲜、好奇、欣赏中认识自我表现,从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审时度势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及教师力图通过外在环境与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教学。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是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创造思维:
1、创设情境与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景,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教材中插图发挥好作用。”教材为学生“闻之”提供了前提,插图则为学生“见之”提供了保障。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插图,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社会教材中配有大量彩图、图片,合理利用好这些插图,既能培养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快捷形象地认识社会,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引起应有的注意,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如对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写了有独到见解的作文,制作了有创意的玩艺时,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在其《论语·学而》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前提。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学习的时间更长,即使遇到搓折,往往也归结自己的努力不够,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失败次数越多,创作或制作兴趣越下降。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找到新问题,并在小组内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尝试与练习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事实上,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慢慢尝到了甜头,兴趣产生了,自信心增强了。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 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
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片段写作”、“短剧表演”“自由辩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课堂气氛更活跃,形式更活泼,极大地解除了束缚在学生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绳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再通过效果反馈的回授心理效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和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感性观察转变为理性知识。
创设师生互动机会,促成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创新学习课堂中,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通过讨论、辩论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质疑,开发奇思异想,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其思维活跃,勇于、乐于展现思想火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放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的思维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解决文章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想展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凭借敏锐的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很大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在做中学。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进智慧及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技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除让学生自然受到科技启蒙教育外,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周围的不如意的事物,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把不如意的事物表达出来,让学生相互传阅、参观、思考,再启发学生如何把不如意的事物加加、减减、改改、拆拆,从中引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小设想、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综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打破内容封闭,开放备课;打破教学形式封闭,开放教学 ;打破教学手段封闭,开放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觉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记忆能力,发挥想象能力,提高完成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篇:“建设科普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研究
“建设科普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研究
龙山区福镇路小学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对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是向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宣传、进行科学实验、制作、发明、创造的场所。通过各种活动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科普实验室进行参观、做实验、制作、发明、创造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科普实验室的布置与器材配备方案
1、科普实验室的布置
①科学知识普及画廊,包括古代的四大发明、现代的航空航天技术以及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科学成果等,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②立体化的航模展示。飞机模型、船只模型、汽车模型立体化地展示在科普实验室的墙面,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飞机、船、汽车的型号功能。使学生对这些交通工具有更加具体地了解。
③宇宙中的八大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等科学知识通过大幅的喷绘展示在实验室的棚顶,引领学生走进太空,走进科学世界。
④神秘的地下矿藏通过一幅幅图片展示在喷绘布上,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矿产资源。
⑤手工制作区的展板上展示的是学生的粘贴作品,下面的展示台上是学生和教师的小发明、小制作。
⑥科学实验工作台
生物展示台――展示与生物相关的标本,直观地了解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科学实验教具展示台――展示科学实验的教具,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实验原理。
奇思妙想工作台――提供小学生进行发明创造设计的场所。
科学制作工作台――提供小学生进行科学制作的场所。
2、器材配备
①实验室可供学生做实验的实验器材。
②根据学生实验需要购置的实验用品。
③师生共同在生活中收集的实验用品。
④师生共同自制教学具。
三、科普实验室的使用
1、科学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2、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① 创意生活组——对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进行再创造,设计出更有创意的生活用品。
② 小小发明组——利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发明出有价值的科技作品。
③ 趣味实验组――教师提供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方案或制作方案,供学生选择到科普实验室来做实验。
④ 趣味种植组――对感兴趣的植物进行种植、栽培,定期观察并拿到科普实验室进行交流展示。
3、科普实验室开放的时间为周一到周五中午和第八节课。
四、科普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1、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且对科学探究有兴趣的教师担任科普实验室的辅导老师。、定期开展辅导经验交流。
3、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工作。
4、定期派出到相关学校取经学习。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科普实验室建设阶段:(2010.10——12月)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以“科学与我们”为主题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的科学水平和科学方面的兴趣。
3、确定科普实验室的布置方案,进行实验室的布置与完善。
4、确定实验仪器的购置项目,配齐相关的仪器设备。
5、制定好科普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3——2012.12)
1、配备开放性实验室的指导老师。
2、组织学生定期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3、通过科普手抄报、科普书籍阅读、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4、组建各年级的科学兴趣小组。
5、由指导教师有计划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到科普实验室开展活动。
6、展示学生的研究、实验和发明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2012.12)
1、总结在科普实验室建设使用中的经验,形成论文。
2、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测,形成报告。
3、对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进行展示、申报。
六、研究人员分工
1、赵刚,校长,负责课题的策划与指导
2、李佳霖,教学校长,负责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制定及实施。
3、赵宇,教导主任,负责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制定及实施。
4、刘新峰,科学教师,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与策划、实施与调控等有关具体工作
5、葛宝珠,科学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及相关活动的组织
6、郭文丽,科学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及相关活动的组织
2011.3月
第三篇: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使我深深懂得,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
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
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
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9月—10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6月)10月—12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2013年1月 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2月—6月 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13年7、8月)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篇:浅淡低年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淡低年级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株洲县三门镇三门学校吴力专
摘要:分别谈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将两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关键词:创新思维、口语交际、重说轻听。
语文教学乃百科教学之母,新时期研究、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教革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活泼健康地发展。”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式多样,但是要用得巧、用得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自才会进一步思考。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想方设法营造学生的积极性,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无论提出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是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都应给予鼓励的表扬,充分尊重的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指导质疑问难,让学生会质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产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
1、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提出不理想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与中心紧密相连的词句。
2、对课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
3、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这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这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此外,还对文章的标点,表达方法等进行质疑。
其次激起争论,争论是知识的交锋,这种交锋最能撞击出创新的火花。学生通过争论,不但能表达出看书的想法,而且能从别人的反驳言辞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不断加深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使看书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不妨来个“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激发学生的争论。
再次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许多科学发明家就是想象与创造思维相结合。十九世纪著名荷兰化学家特霍夫曾经就“想象”这种才能对许多科学家作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间是杰出的人都具有高度丰富的想象力。有了大胆的想象,才能有大胆的创新意识。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表现出杰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以上所论述的方法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的动机。信念、意识和情感,引导学生多观察事物,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等。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养好了学生装的创新能力,接着要做的是教学怎样表达。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初步听说能力。进入小学则是系统地学习语言的开始。小学低年级,由于学生识字较少的限制,语言训练着重在口语,听说是衡量低年级学生语文素质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低年级语言训练要注重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品,让语言如此美丽。让学生演,站语言如此富有人情味。
一、听说训练要走出“重说轻听”的误区。
听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内心的一种活动,比较难以体察,因此常常被教育者忽视。低年级注意力集中在说、写上,这是一个误区。据美国口语专家研究统计,在人的语言交流活动中听的方面所占的比生最大,占45%,说占30%,读和写分别占16%和9%,由此可见听力是非常重要的。
低年级听力训练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首先,要求做到“认真地听、正确地听”。这主要体现在听话的姿势的态度上,即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眼睛看着说话的对方,集中注意,不插话,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这既是训练听力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做人。第二,要求做到“主体地听”,即要求学生能大体听懂对方的话,考虑对方的说话内容。口语训练要摆正听者的位置,强化听者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当中。
二、听与说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说,是用口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闻、所想、所感。低年级说话训练最基本的先要学会“规范地说”,即用普通话完整的一句话。连贯的几句话。第二,要求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说”,即学生明确自己是在对“人”,说话,态度大方,有礼貌,说这前要有的虑。
听与说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听是说的基础、是获取信息积累材料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自身感知事物摄取信息的能力还很差。听,是他们有话可说的保证,而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式中还能学到很多说话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说,是检验听的效果,是培养各种素质的重要手段。如:听后的转述、复述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听后的译述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听的理解能力和辨析力。
三、注重实践,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它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一方面口语训练必须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离开了实践训练便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口语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说话能力,走向社会进行交际。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第一,要利用语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以低年级最常见的看图说话训练为例,无论是看图学文还是基础训练中的看图说话训练,在学生弄清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考虑说话的内容,不仅是要把图意说清楚,还要发挥想象力,力求具体生动,吸引听众,上台说话声音响亮。站姿端正,面带笑容,目中有人。其它同学听完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发言更理想。
第二,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形式,站每个学生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比如训练转述能力。现行二年级下期教材提供的练习材料是请学生将一个家长会的通知转告父母。通达这个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转述的挟持技巧;听清、记准、说对。但是,一个练习不能满足能力形成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其他小朋友转告某人,然后进行分角色说话练习。这是将生活带入课堂,使训练的内容丰富;我们还可以把训练发散到课外,使训练的形式多样化。日常交际常常需要学生将一个人的话转告另一个人,教师可以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三,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用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学生口语交际的过程,进行反馈交流。这既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激起上进心;同时也让学生看到看书的不足之处,增强克服缺点的决心。再如,我们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语言类节目(相声、小品、短剧等),激发学生锻炼口语的愿望。
总之,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
期,教师应抓住时机,扎实训练为孩子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要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结合起来,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宽自己的思维,从面更好地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师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给知识的经济时代一个响亮的回应。
作者简介:吴力专,出生于1959年,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二十八年,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获过县优秀班主任。
第五篇: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课堂教学改革下,学生学习的方式变化成为必然趋势。我们教师不能再用旧的观念去看待,不能再用传统的模式教学,要清醒认识教学改革给我们所提出全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夺走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形象,强调背诵记忆的教学方式,将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手段的评价方式,你教我学,你说我记等传统的课堂呈现将无法在适应课改的今天。新型的课堂模式已成为我们实现新课标的重要因素,那么新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实现新教学呢?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门艺术。故而语文阅读教学要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要结合各种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学生是主人,让主人充满激情。在很多时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是一句口号,走进课堂,我们看到的还是老师在前面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有浓厚的兴趣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兴趣对于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有多么重要。千方百计设计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创新。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跃起来,课堂就“乱”起来了,学习气氛才会轻松快乐,学生才能在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同时还要做到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形成梯状的结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既有东西可学,又较轻松,这样所有学生的兴趣就都调起来了,都会积极参与进来。
其次,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导引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让学生放开手来,大胆地“动”起来,真正地“活”起来,“乱”起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和老师“抬杠”,因为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只会看人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样,怎么爆发创新的火花呢?我们还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可以“朝令夕改”。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把我们的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为他们导引正确的方向。
所以现在的课堂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模样,我们常常能看到师生们团团围坐讨论的热火朝天,学生们你争我辩进行的面红耳赤,教室里时而有朗朗书声,时而是清脆歌声,时而有惟妙惟肖的表演,更有那深深沉沉的探究思索,好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
再次,要打破定式,开放课堂,让学生眼睛亮起来。教材只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教学活动所要掌握的目标,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不能只围绕教材转,要理解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打破定式开放语文
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眼睛亮起来,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挖掘文本、充分体验感情。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文字的教学,无论是美文的感悟,主题的理解,问题的探究都离不开对文本的体验。为了让学生更深更真的进入文本,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付出多倍的功夫。
2、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必须拓宽学习空间,如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当小记者,采访有关人员了解校园新闻,利用校报、宣传栏、楼道版面,开展“让错别字无处藏身”的活动,办手抄报,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校园成为语文学习的丰富课堂。还要努力开发地区资源,访问当地的名人,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由来,了解当地历史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破以前沉闷僵硬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要加强实践和综合学习。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阅读教学更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框架来定格,唯一不变的宗旨是“学生是主人”,而关键又在于我们要敢于将手中的线放开,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广阔的蓝天自由飞翔。
最后,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是我们的又一个指导思想。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学校又是孩子们第二个温馨的家园,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也变得温暖人,感染人,感动人,吸引人,我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微笑常伴,以情动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情感人,以微笑感人,感情上就有共鸣。如果扳着面孔进教室,绷着脸教学,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就很难想像了。
2、巧加姿态,引人注意。语文教学是有声语言,但往往不经意的无声语言,常常能给课堂增添几分魅力。我们常说此处无声胜有声。比如向来被称为经典的《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在拿出铜钱时的两个动作“排”与“摸”的分析往往成为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单纯的讲当然能热闹感学生明白其中的感情差异,但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一下具体的排与摸,那不就更加淋漓尽致了吗?
3、板书要清晰、醒目。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教师的板书似乎越来越被淡化,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语文课堂中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那似乎就是教师的第二张脸。
4、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东西,而在于深藏的奥秘。”每个人都有探究奥秘的欲望,学生当然与不例外,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的想知道,思考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懂得恰当把握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总之,曾经的语文教学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我想呼吁,让我们用流水的营盘去打造如铁的兵,在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努力创建一个“服务学生,激活学生,创造学生,温暖学生”的语文新课堂应该是我们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