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性总结
《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性总结
《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性总结
本人负责主持的课题名称是《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
(一)课题开展的原因:
目前在诗词教学上,出现两种研究动向,一是纯粹的诗词赏析,教会学生从诗眼、意象、风格等方面进行品读,这种研究只是过多地渲染赏析而未能化作有声的诵读,而诵读又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又一要求,二是余映潮老师提倡进行富有“诗意美”的朗读教学,在每次都有具体的细腻的角度要求上进行朗读,孤立地看每节课都很有亮点,但整体看略显零散,未形成初中阶段系统的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可以在别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有利的资源,结合课题班学生实际,站在整个初中诗词教学的高度上,构建一条融诗词赏析、诵读、练笔等一体的特色明显的教学框架,最大限度地挖掘诗词的魅力,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课题研究已经达成的目标
(1)探讨了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上的总宗旨是意在通过不同的诗词特点,摸索一条融合赏析、诵读、练笔等一体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诗词的魅力。目前有几种课型受学生的欢迎,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诗词整合课、朗读脚本展示课等。
(2)探讨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
教师举行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有朗读脚本展示,有手抄报比赛,诗歌朗诵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转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讲座,让学生和诗词能有更多机会的接触,能静下心来读诗词,并且能有所创作,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4)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查学生的评价机制。
根据初中三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摸索建立一套考查学生诗词提高与否的评价制度。
(三)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在课题准备阶段,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采取如下的措施保证课题的开展:
(1)补充了相关理论学习。
(2)利用早读、课堂、自习课等时间段进行诗词熏陶。
(3)勤写课例类型、教学反思和案例论文等。
(4)探讨了愈加有效的具体的教学模式。
(5)收集学生的平时学习的成果,包括手抄报、微型作文、诗词分类等等。
(6)举行多种形式的诗词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1、学生朗读脚本集
2、学生自创诗歌集
3、教师下水诗歌集
4、各册教材(含赏析)集
5、学生活动相片集
6、教师论文(含获奖证书等)
7、课堂录像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反思这一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不够。
本课题研究人数不够,未能更好地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会使课题进入相对逼仄的研究范围。
2、生源水平不高,接受能力相对较低。
课题研究的学校、班级生源相对水平不高,对课堂传授的技巧,课后应交的作业等等不是领悟及时,材料收集不能及时进行。
3、课题教师充电机会不太多。
因为参与课题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繁忙,加上学校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有限,充电机会不多,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根据上一学年度课题的开展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课题计划,让课题研究更有计划性:
1、向别班非课题实验班宣布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与其他非课题组的教师共同探讨课题研究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与今后调整方向。
2、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汇报展示。
争取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最终成果以专栏、网络展示等形式展示学生成果,考证、推广课题实践的可行性。
为使计划不致于落空,课题组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课题教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专家著作、理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专题理论。
2、争取学校经费支持,外出培训,拓宽眼界。
在学校原有的支持上,进一步争取更多的经费外出培训、学习,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3、加强对实验班学生的深入研究与调查。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分为三个等级即好、中、差,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提高三个等级的诗词鉴赏等水平,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第二篇: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有效教学策略是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合作互动教学模式是其中重要一种形式。合作互动教学模式具体策略包括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情感体验教学、分层教学等。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情感体验;分层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是基于当前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一项新的课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综观目前的教学现状,虽然“减负”的口号喊的轰轰烈烈,但“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教学负担依然很重”却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把知识的某些部分减去,更不是不要考试,不要教学质量的“放羊式的教学”。“减负”后,不但不能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提高课堂效益,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因此,“减负”的实质是“增效”,即适量投入时间,多产出知识。“减负不减质”,“减负要增效”。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以追求教学的整体效益和价值最大化,《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正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笔者尝试着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摸索,优化课堂结构。
一、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这个策略就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强调两个词语:听和说。
“听”作为语文学习上的一项基本能力,一个训练有素的作家可以从作品中获得比旁人更丰富的感受,一个掌握了“听”的能力的学生,能够从语言中获得比旁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出更深刻的思维和反应。如果对语言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感受、思维和反应,即缺乏“听”的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智力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叶圣陶等我国教育界老前辈都十分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大声疾呼:“要在口、耳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怎样才算认真听呢?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说”是表达,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感悟,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爱说善说的习惯。那么在课堂上具体怎样做呢?1.要鼓励学生大胆、响亮地说。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对于大胆发言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表扬。2.教给学生说的方向:紧扣课文内容说;结合自己经历说;联系身边现象说。3.提示学生说的方式:运用关联词语说;提示开头说;词语串联说;提示概要扩张说等等。
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是越俎代庖,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
二、自主合作学习策略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博采众长,营养智慧。合作伴随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合作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解决疑问。合作形式有两人合作,多人合作。每一组成员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学习的最佳搭档,好互帮互促,互为对方负责。每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根据小组学习的效果,评出“最愉快的合作小组”。对于课文的识记由小组成员互相检查,教师随机抽查,如果学生学习不过关,检查人应引咎自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
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1)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以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上述一系列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成人也是深有体会的。因此,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
三、情感体验教学策略
作品主题、结构的不确定性决定“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答案的对错应着重看
是否能从中找到依据,哪怕是很幼稚的看法,教师也应认真对待,学生认识作品的过程决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个性化的再创造,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创造自我的过程。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探讨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扮演特殊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的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因此,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如笔者让学生总结《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作启示,学生竟然总结出了十条:(1)确切的比喻、拟人。(2)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3)准确用词。(4)寓情于景。(5)层次井然。(6)文段应有中心句。(7)描写要展开联想。(8)虚实结合。(9)用对比突出事物特征。(10)从不同观察角度写景。而笔者备课是只注意到前五条。事实证明,四、分层教学策略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业布置,那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而能力弱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能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可以分一些层次,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比如在完成拾贝集,即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仿写,或写出读后感。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只要求摘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效大,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效果。课后作业要精选适量。要做到有的放矢,难易结合。避免简单重复抄写,杜绝题海。同时,作业要及时批阅,决不能拖沓,以获得及时的信息。有针对性进行讲解和纠正典型错误,对存在的问题多的个别学生应该进行个别辅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下一节课利用4至5分钟的复习时间去重点澄清,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这样,学生的学业负担自然就轻了。但是,减负增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有耐心,责任心和时间去认识去探索,而且这项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家长,学生,老师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学科教师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见成效。我们相信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地去做,一定会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极大地改变我校的课堂教学面貌,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我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玉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第2、17、20页.[2]卢正芝,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6.[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2002,2.只有学生内心体验过的知识,才真正能铭记于心。
第三篇:初中语文复述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复述教学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复述”的重要性,但实际教学中“复述”犹如“鸡肋”,教学中虽然安排了复述训练,但缺少有效的指导,甚至没有检查反馈。理清复述的类型、复述教学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及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式、时机进行复述训练,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文复述形式
《课程标准》中这样反复强调“复述”,相应的教材中也多次体现,既反映了“复述”在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又体现了对“复述”这一教学环节的高度重视。叶圣陶先生曾论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时,强调了听、说、读、写同样重要,必须同样严格要求,其实,“复述”训练就是解决先生所说问题的一种很好形式。语文教学中的“复述”是读的训练,又是说的训练,既有吸收,又有表达,它是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木、进行说话及语感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认真领会、落实《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中的“复述”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锤炼语言,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直接服务于写作。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的开展复述教学,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呢?我是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理清复述类型特点及运用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我们可以将复述分为这样几类: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综合性复述和艺术性复述等五种类型,它们各有特点。
1、详细复述即为用课文语言复述。要求尽量忠实于材料,其特点是在复述时多引用课文中的语句,但应该时原文进行必要的加工,主要是把结构复杂的长句变成短句,把书面语言口头化。例如:教学《背影》一文时,要求复述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一情节。笔者让圈画出父亲买橘子的动作。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详述,并要求学生复述时不要漏掉文中那些生动的词汇。这种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中那些重要的或有特色的部分的领会。
2、简要复述就是把原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出来,是一种纲要性的复述,要求学生能够抓住课文中最基本的内容,有重点有层次地复述出来;要求在最关键的地方引用课文的语句,反映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骨架。简要复述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删选和概括。要求学生筛选并保留材料中的重点语句,舍去那些次要的材料,使学生分清主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学习《木兰诗》后,笔者出示了精心选自课文的几个词语,“闻、问、点兵、替爷征、旦、暮、赴、归、赏、还、惊”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复述,学生很快的组织了语言概括性地复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既锻炼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又巧妙的落实了文言词的积累,达到了积累内化的目的。
综合比较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后,笔者认为在操作时可以这样做:
(1)编写简明复述提纲,把重点语句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篇概要文章,按提纲复述。
(2)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按顺序先分段复述,再全篇复述。
(3)抓住重点词和关联词进行复述。
3、创造性复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复述方法。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用不同的方式改组原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这种复述需要较强的创造性。
具体操作:
(1)改变人称。这种复述是把原材料的叙述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改换人称后,注意把线索交待清楚,人称要前后一致,不要出现视角混乱。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进行复述,不仅要课文的内容,更要注意人称变换后的人物语言。
(2)改变顺序它是把原材料中的顺序改为倒序,或把倒序改为顺序。这样的复述可以培养口头表达中合理的组织内容的能力。
(3)改变课文的文体形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童趣》等,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进行复述,将《石壕吏》这样短小的故事诗改编为散文形式复述。
(4)除了“改变”之外,还可以通过对课文的“空白”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充复述。这种复述是增加原材料中所没有的部分内容,对原材料加以充实和加工,既可对原材料某些细节加以补充,也可以对结尾作情节继续发展的叙述。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想象口述《于勒发财归来》。这样一些创造性复述,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处。
4、综合性复述就是这是把读到的多种材料加以归类比较后根据要求作的一种综合性复述。如学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之后,可以让学生综合复述一下这两课在反映的主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等方面的异同。这种口头综述有利于培养学生重新组合材料并进行简要复述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养成新旧知识相联系的好习惯。在进行综合性复述的时候要注意
1、充分熟悉原材料。熟悉原材料是进行复述的基本条件。
2、合理加工原材料。在复述中,字、词、句式可以改变,内容可以增删,结构可以调整,但决不能改变材料的原意;并且要有顺序,有条理,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不能出现内容错乱或断章取义的问题。
5、艺术性复述,就是表演性的复述,这种复述就是把有人物形象、情节生动的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的手、眼、身、步等边复述边表情地动作化和声响化,做到具体、生动,形象感人。这样的复述方式适合篇幅较长的课
文,比如学习《威尼斯商人》后,笔者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角色,配上合适的头饰,自编课本剧,然后进行登台表演复述课文。除了对话,其余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动作、表情也要尽力表演出来,不加说明,让“观众”一目了然。在一组表演的同时,其余同学以课文为标准评价表演学生的语气、神情等是否得体到位。这样复述注重了全体学生的参与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也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信任、理解、支持的情境中不断得到强化。戏剧单元的《变脸》、《音乐之声》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复述方式进行复述训练。
上面所列复述的类型是最基本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复述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具体使用,要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对不同对象不同的内容做不同的要求,不能笼统行事。
二、理清复述教学过程
复述教学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我们应该把握其教学规律,根据这些规律进行教学。根据实践体会,笔者认为要注意一下几点:
1、复述对象要确定。
复述教学应该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所以让学生进行复述的内容也应当有选择,是不是所有的学习过的课文都可以进行复述活动?笔者认为,只有具有复述内在条件和因素的课文才能作为复述的对象,才能要求学生进行复述训练活动。那么哪些课文应作复述的材料?一是凡是课后练习中指出要求复述的课文,都是复述的基本材料,而且一定要落实;二是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或结构较完整、思路清晰的课文可作复述的材料;三诗歌、抒情散文不宜作为复述材料,因为它们的内容基本比较短而且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不容易理解。在复述对象的选择上,笔者认为要根据训练的复述类型进行复述对象的选择。比如,艺术性复述,应该选择有声有色,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结构完整的内容。
2、复述的要求要确定
我们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活动要求。复述教学也不例外,对于复述教学来说,复述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无异于是有帮助学生的复述活动的“亮相”的。对于“复述”,提什么要求?一是正确地表达课文内容但不改变课文内容的原意;二是要抓住重点和难点,主次分明,有取有舍;三是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四是语言规范,讲普通话;五是态度端庄大方,要做到以势助情、以情感人等等。当然,根据复述内容和学情可以适当的提出不同的要求。
3、复述的要领要把握
复述的基本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熟读课文,切实理解课文的内容;二是要依据课文内容,编写复述提纲。编提纲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等,又是进行有序复述的依据。复述提纲要根据复述内容的难易,更主要的要根据复述训练点来确定编写详细提纲或简单提纲,或全文提纲又或段落提纲;三是找重点词和关联词等复述的联系点;四是要重新组织语言,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4、复述时间的安排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运用时机,才能取得最佳的复述效果。那么什么时候复述效果最佳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一是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或预习效果时可运用;二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运用;三是课堂讲读教学到一定阶段,为反馈整体教学效果可以使用复述。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生发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就会表现的积极主动,自然训练有成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妨设计生动形象的活动,以此来加强复述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力求用自己精彩的表演和惟妙惟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表演,学生对课文内容,对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得更深刻,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又如:导游。一些参观游览文章,大多按照参观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记述了游者的所见所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这类课,教师适宜引导学生用导游的形式进行复述训练。如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理解了各个景点的特点,指导学生以一个现场导游的身份,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依次说出每个景点的特点。这样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条理性,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复述训练形式还有很多,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合适的复述形式,长期训练,定能丰富学生语言,增强语感,活跃思维。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重视复述教学的重要性,也要强调复述教学的形式,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篇:初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新站中学2008、1
2初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新站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是一门外延极广的学科,生活即语文,“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在中考所占比分较重(120分),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称。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从呱呱坠地就开始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共9年,语文都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初中就要接受检验,社会、学校、学生对此都寄予了厚望。但从历年中考成绩来看,绝大多数对中考语文成绩不十分满意。
语文考试的成绩,主要取决于长期的积累。但从考试规律来看,后期的复习也很关键。初中语文后期的复习是对前几年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梳理、总结,最终归纳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点及其解题技能、中考应对策略。目前我们一些教师和学生到了初中,对语文复习感到头疼,比较盲从,方法单一,不容易找到兴奋点,教师往往按照惯性思维定式进行教学,没有探究在新形式下初中语文复习的应对策略,导致复习效果不太理想。
目前,国内对初中语文复习课的研究比较笼统、肤浅,没有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性不强。因此,为了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复习课的教学规律,提高复习效率,进一步提升我校办学质量,我们提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这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呼唤;并且可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仅限于普通中学初中的语文复习课。语文复习课是指完成了初中教材规定的三年内容后进行系统梳理的复习课。
三、研究目标
1、关注初中教师、学生在复习阶段的心理状况,提高初中教师、学生的抗挫能力和上语文复习课的兴趣。
2、探索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规律,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建构初中语文复习课操作范式,为其它学科的复习课提供借鉴。
四、研究内容
1、初中语文复习课的目标设定:根据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提出有意义、有针对性、有成效的教学目标,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内容。
2、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语文复习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思考合探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初中语文复习课的学习策略:在初中语文复习课阶段,学生学习心理、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
实施优化的复习课教学策略后的收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4、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评价: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行为的优劣、教学效果的丰瘠,需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必要内容。
五、研究的阶段与方法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9月—12月):调查学习阶段。本阶段主要针对2006届初三学生语文复习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尽量多的学习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把握国内外在此领域中的研究动态,为课题研究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2月):探究思考阶段。本阶段主要针对调查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总结、提炼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并反复揣摩,推敲,形成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第三阶段(2011年1月—7月):策略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将总结、提炼出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在2007届初三学生的语文复习课教学中具体操作,并不断反思,矫正,以求更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
第四阶段(2011年7月):总结研究阶段。本阶段将先前研究的内容归类,整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进行结题。延伸研究阶段。如果本课题如期结题,其研究成果及其影响的效益将在本阶段进行具体考量,针对2010届初三学生的语文复习课的学习效果,将作更为全面的论证,以求其科学性、实效性。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法、比较法、总结法。
六、人员分工
负责人:霍凤祥:形成研究成果,进行结题
主研人员:李清军 范艳秋 姚丽 郭娉婷 佟永刚 蔡希武
王廷正 王百强
新站中学2008、12
第五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甘肃省礼县城关镇东台九年制学校
陈继选
【摘要】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解开语文教学之谜的关键,是中学语文教学提高质量的突破口。新课改背景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使阅读教学的行为模式得到最优化。
【关键词】 农村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已是语文教学重点内容,它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概括、表达等综合能力。阅读是人生必备一门学科,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它。因此,加强语文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尤显重要。而农村学校阅读教学效率较低,教师感觉教课认真,且花费了很大气力,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却十分缓慢,让教师困惑。
首先,在农村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课外书籍较少,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量不够,因此学生对阅读能力表现在一下几点:
一.学生心理方面的表现:
学生面对阅读有惧怕心理,害怕阅读,害怕自己会做错,束手束脚,自信不足。部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茫然彷徨。
二.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表现:
学生分析能力较弱,不能准确的分析问题,往往出现答非所问或答题不严密,逻辑性不强。分析不准确因而导致其余环节也不够准确,甚至错误。有部分学生分析能力较好,但归纳概括能力较差,因此,仍旧会出现失误或差错。
其次,针对学生的表现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行为,要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失败,从尝试中收获,从失败中进步。良好的心理是我们干好一切的关键,要克服心理障碍,就必须多练习阅读,多从练习中汲取成功的养料。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断学习,使自己有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面对困难,正确的面对人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注重学生的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已是当今教师常谈的话题。阅读教学已是农村初中多数语文教师赔感伤神的课题。当然教师应该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学生,相信他们会成功的。要注重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环境,让学生感悟内容。如《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伐竹取道,下见小溪。”教师应从位置、色彩、声音、光线等方面引导,让学生感悟美景,领会文义。又如《社戏》一文,学习是教师可用视频材料引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现在的社戏,从而更容易的搞懂文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阅读。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活动,如即兴表演、场景模拟、人物对话、编演短剧等,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毛泽东曾说过,不做笔记不读书。做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略读,让学生扫除识字关。粗读,让学生快速了解主要内容。细读,让学生仔细反复琢磨,领会文章意图,分析文段。精读,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上剖析文章的主题,文章在写作方面的技巧,我们要学习借鉴那些内容。习惯是养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坚持引导,一学期内使学生形成这种习惯。
(3)形成自主阅读模式
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开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让学生从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入手,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步骤,阅读细节,注意事项等。略读、粗读、细读、精读的方法。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模式。
(4)形成合作探究阅读模式
注重感受,发散思维。要突出发散思维, 注重个体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进行创造性阅读。《语文新课标》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对课文内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决定以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除教科书和参考书提供、教师个人和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外, 还将产生师生互动的新知识, 师生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阅读主体-----学生的自主性, 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教师要做构建学生新知识的助产婆,引导不同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写出各自的读后感受。这样在师生互动的交流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注意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时刻调整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阅读教学则是这一门艺术的源头,我们要“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最终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阅读学》北京出版社.2、夏云陶《阅读教学应找到与学生的契合点》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4、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彭志忠.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 1998,(02).6、韩继宏.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宁夏教育 , 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