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认识教学设计说课稿

时间:2019-05-13 03:0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的认识教学设计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的认识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一篇:0的认识教学设计说课稿

《0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第30页的例题,做一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3.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0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0”的两个含义与“0”的书写方法。

教学关键:初步理解0的含义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我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总是及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学法可归纳为:

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㈡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说学情简析

我们教学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于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5各数,而且都是用数的方法来认识的。同时一年级的孩子对0的认识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对0表示没有也有一些直接感受,但对0表示起点的感知很少,并且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给予他们充分的足够的感受、体验的时间和机会。

四、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童话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而在童话世界、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一)、创设童话情景,给数学插上五彩的双翼

孩童时代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在童话中,学生能找到现实中没有的东

西,神秘、有趣都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在这里,孩子们的眼里平凡的现象往往会变得非同寻常。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猴子吃水果”的故事,学生们激情投入。

1.从“小猫钓鱼”的故事中,他们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他们也明白到:如果像小猫咪咪那样做事三心两意就“一无所有”了,有的学生还联系到学习上,如果学习不专心也会什么知识也学不到了。

2.从盒子里倒硬币,逐步领会0表示一个也没有的意义,并通过对具体事例的研究发现数学的内涵。在通过教师表彰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奖励其笑脸等等一系列实例来说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与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做到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

因此,在课中我先设计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老师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遥控、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让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要富有挑战性。根据这些特点我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例如:巩固练习第2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全结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

《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0的认识”及练习四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想像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系系相关。

教学重点:认识“0”,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0”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教学关键: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0”、理解“0”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数字卡片、笑脸卡片、硬币和装硬币的盒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情境引入: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猫妈妈钓到几条鱼?(2)小猫钓到几条鱼?(一条也没钓到)你知道他为什么没钓到吗?(因为他三心二意做事不认真不专心,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做事认真专心的好孩子,能做到吗?)猫妈妈钓到2条鱼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小猫一条也没钓到?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可以用“0”来表示。今天我们就到数字王国里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生活情景,探究新知

(一)“猜硬币”游戏-----------认识0表示一个也没有

生活中有好多关于0的故事,现在请大家听一听,猜一猜,这个盒子里装了几枚硬币?用哪个数字表示呢?请大家注意听。(教师轻摇装有硬币的盒子,发出声响,学生猜 生:2枚 生:1枚 ……

师:盒子里到底有几枚硬币,用几来表示呢?我们打开看一看。(教师到处盒中的硬币,放在手心)生:1枚,用1来表示

师:现在呢?再猜猜看。(教师使劲摇动盒子,听不到任何声音。学生私下猜测)生:0 生:盒子里一个硬币也没有 生:我认为用0表示

师:打开盒子向外倒。真的一个也没有。是0个

师:同学们猜的真好,尤其是杜芙蓉、张娜同学上课表现一直非常好,老师奖励给她们每人一个笑脸,老师手中现在还有笑脸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生:用0来表示,表示一个也没有

(二)举例:有关0的实例

1、老师拿出一支粉笔,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老师现在把粉笔放进粉笔盒中,问现在老师手中还有粉笔吗?没有用什么表示呢?(0)

2、在生活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自己举例,点学生说一说)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一)找生活中的0 老师竖起2根手指,让学生说是几(学生读“2”);再竖起1根手指,学生说是几(学生读“1”)。师:老师握起拳头,我一根手指也没有竖起来,这时我指头的个数可以用几表示。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0”?那么,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他东西表示“0”吗?同学们真聪明。刚才我们举例说明了生活中能用0来表示的事物。大家回忆一下还在哪见过0?(让学生尽情地说)

(二)0表示起点

1、直尺上也有0,请你拿出直尺看一看。原来直尺上也有0,你找到了吗?只给同桌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直尺,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右边数字越大,也就是说,数越大,离0也就越远。

A、从0到1是一段,用数字1表示;从0到2是两段,用数字2表示;从0到3是三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4是几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5呢? B、刚才我们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0还在1的前面,那这里的0还是表示没有吗?那0还可以表示什么?人们在用直尺量东西的时候,都是从0开始,0在这里表示什么?(起点)。用直尺量东西,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也就越长。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点,“0”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在赛跑时跑道的这个位置可以用0来表示?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比赛跳远。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课中操

(三)学习书写“0”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像什么样吗?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0像圆圈吗?

生:不像。0没有那么圆,有一点长,有一点扁,像个椭圆。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给0编首歌吧。学生自由编儿歌 听老师的儿歌: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2.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0”

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 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右上角,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还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在下线接触在中间偏

左部位,在向右上拐,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在桌子上写一个0。3.打开书描红29页,比一比看谁描写的美观整齐。

(四)0的加减法

又是一天,妈妈又带小猫咪咪去钓鱼,又飞来一只蜻蜓,小猫咪咪又放下手里的鱼竿去追蜻蜓。结果小猫一条鱼也没掉到。猫妈妈钓了三条大鱼,他们一共钓了几条鱼?

猫妈妈去买菜,把小猫咪咪自己留在家里,到了中午猫妈妈还没回来,小猫咪咪已经饿了,于是他拿起桌子的鱼就吃了起来。现在桌子上还有几条鱼?吃掉的、拿走的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四、精讲释疑,应用实践(课后完成)

1、练习: 看图,你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摆小棒,说算式。

a、摆2根小棒,然后拿掉2根小棒,桌面上还有没有小棒?怎样列式?“0”表示什么?

b、摆4根小棒,然后拿掉4根小棒,桌面上还有多少小棒?怎样列式 ③学生自编一道得数是0的算式。

2、书本练习:① 左边荷叶上有几只青蛙?(4只),右边呢?(没有)把左右两边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只,怎样列式? ②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1只也没有,把没有青蛙的荷叶拿走,求还剩多少,怎样列式? ③想一想 口算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它会出现呀?(当一个也没有的时候,可以用0表示)当数字们一起排队的时候,它要排在哪呀?(排在第一个,因为0表示起点)2.你能用0说一句话吗?

3.课外延伸:0还有很多很多的作用。0在温度计上表示什么?下课后大家可以再去查查找找。如果找到了可别忘了告诉老师。让老师也增长点见识。

《0的认识》教学反思

上完了《0的认识》,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数0的含义比较宽,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同的应用就体现出0的不同含义,所以我注重通过多种素材,创设为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数学题材,经历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让学生自己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0”的主要含义,并尽可能地给孩子思考与表达的机会,体现“大组合”课堂的理念。

1.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在引入时:我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迅速的明确0的第一个含义:一个也没有。并适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收获。

2.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因此,在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根据生活实际,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设计时我想学生越找越多,但在课堂上学生却只能找到数字上的0,没有预期的效果好。

在练习设计时的本意是:教师引导――半扶半放――完全放手,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尽量让学生说出预设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改理念,把课堂中时间与空间真正的还给孩子!

认数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0的认识》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但是在起点的理解中,还不够透彻,应该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了解“0”的两种含义,在体验中学习这一内容(0的意义)的必要性。

第二篇: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课题

圆柱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组成及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侧面与底面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生:圆柱体实物、圆柱体罐头盒、长方形硬纸板和小棒。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请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

教师小结:我们在认识一种立体图形时,通常从两个方面研究它,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课件出示圆柱体实物图。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

⑵多媒体课件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教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思考,交流。

复习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立体图形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的导入,使圆柱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怀来县东暖泉中心校刘世芳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自主学习,了解圆柱的组成部分及特征

(三)、合作探究,理解圆柱底面与侧面的关系。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五)轻松游戏,拓展延伸

(六)自主小结

(七)作业布置

1、引导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加以强调。

2、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吗?

3、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1、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看看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3、设置问题障碍,激发探究热情:是不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长方形就可以围成一个圆柱呢?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一个正方形吗?什么条件下是一个正方形?

1、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请标出来。

2、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3、下面的哪个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

4、解决问题:母亲节快到了,小丽为妈妈准备了节日礼物,她找来了一张长31.4厘米、宽25.12厘米的硬纸板,想为妈妈做一个漂亮的圆柱形礼品盒,可是她不知道该准备多大的圆做底面,你能帮帮她吗?

1、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硬纸板和小棒,把硬纸板的长边粘在小棒上,然后快速转动小棒,说说自己的发现。

2、如果小棒粘在不同的位置,旋转得到的圆柱会一样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对圆柱有了哪些认识? 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圆柱体。

⑴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体实物,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的方法,了解圆柱的组成部分和特征。⑵交流学习结果。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想象,猜测,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观察,交流。

学生继续运用罐头盒上的商标纸,展开,围上,反复几次,观察发现圆柱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小组内订正。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课下完成。

这一内容比较简单,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对下面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勇气。

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降低难度。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我通过设置问题障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来理解、掌握学习的难点。这三道题都来源于教材,它们恰好对应了这节课的三个学习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一个回顾。

这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这个小游戏来源于教材,在此对它的内容进行了拓展,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即面动成体。同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作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变动笔为动手,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板 书 设 计

圆柱的认识

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底面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圆 高无数条所有的高都相等

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圆柱底面周长 宽=圆柱的高

教 后 反 思

“圆柱的认识”主要包括三部分教学内容,即圆柱的直观认识、圆柱的组成及特征、圆柱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相关的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的设计,我依据教材,又对教材内容有所拓展和创新;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讨论、探究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充分考虑了几何知识直观性的特点,运用实物,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通过动手操作,设置问题障碍,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较大,对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存在一些困难。今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力图求精。

《圆柱的认识》说课材料 怀来县东暖泉中心校刘世芳

一、说教材:

“圆柱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节教学内容。教材分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编排了这部分内容,即圆柱的直观认识、圆柱的组成及特征、圆柱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相关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而且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柱进行了直观的认识,教材通过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对圆柱更深层次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组成及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圆柱的特征是学生学习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底面之间的关系,运用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是一个飞跃。所以,我把理解圆柱侧面与底面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学生准备:圆柱体实物、圆柱体罐头盒、长方形硬纸板和小棒。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结合“空间与图形”这一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新知,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请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然后教师小结:我们在认识一种立体图形时,通常从两个方面研究它,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2、课件出示圆柱体实物图,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然后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同时教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三个意图:其一,复习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其二,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立体图形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三,新课的导入,使圆柱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自主学习,了解圆柱的组成部分及特征

1、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体实物,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的方法,了解圆柱的组成部分和特征。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教师用课件加以强调。了解圆柱的组成和特征,这一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他们交流学习结果的时候,我运用赞赏性的语言来激励 他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对下面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后,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吗?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能会用尺子去量圆柱两个底面的直径;可能会把其中的一个底面画下来,看另一个底面是否与它重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以学习者的身分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及时的评价,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学生加深印象。这样设计在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

3、圆柱的高是指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它必须是垂直于两个底面的线段的长度,这样的高有无数条,而且每一条高都相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所以,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三)、合作探究,理解圆柱底面与侧面的关系。

1、请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看看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由于剪开的方法不同,各小组得到的图形也可能不同,可能是长方形,可能是平行四边形,还可能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但无论是哪种图形,通过割补的方法都能得到一个长方形。在此,顺便引导学生回顾圆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充分感受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3、设置问题障碍,激发探究热情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那么是不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长方形就可以围成一个圆柱呢?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发学生对圆柱底面与侧面关系的思考,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学习,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围在圆柱上,再展开,反复几次,仔细观察。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汇报学习结果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4、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圆柱底面与侧面关系的同时,继续发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一个正方形吗?什么条件下是一个正方形?这个问题的提出在于引导学生对圆柱底面和侧面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再思考。

总之,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我通过设置问题障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来理解、掌握学习的难点。(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请标出来。

2、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3、下面的哪个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 这三道练习题都来源于教材,它们恰好对应了这节课的三个学习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一个回顾。

4、解决问题:母亲节快到了,小丽为妈妈准备了节日礼物,她找来了一张长31.4厘米、宽25.12厘米的硬纸板,想为妈妈做一个漂亮的圆柱形礼品盒,可是她不知道该准备多大的圆做底面,你能帮帮她吗?这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服务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对思考细密周到的同学,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肯定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对他们的学习活动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五)轻松游戏,拓展延伸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硬纸板和小棒,把硬纸板的长边粘在小棒上,然后快速转动小棒,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即长方形快速旋转起来可以得到一个圆柱体。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小棒粘在不同的位置,旋转得到的圆柱会一样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小棒粘在长方形的长边、宽边或者对称轴上,会得到大小、形状不同的圆柱。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在旋转的过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这个小游戏来源于教材,它出现在认识圆柱特征这一部分。因为它与圆柱特征的学习内容关系不大,所以,我对它出现的顺序进行了变动,对它的内容进行了拓展,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即面动成体。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自主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发言,说说这节课对圆柱有了哪些认识。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形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总结的习惯,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

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圆柱体。

这个作业,从内容上,是针对学习难点而设计的,比上面做礼品盒的问题更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从形式上,变动笔为动手,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探索精神,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对于这个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既可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从做工的精致与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还可以评价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依据教材,又对教材内容有所拓展和创新;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讨论、探究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设计与说课材料的要求:

2010至2011学年第二学期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数学、科学四学科举行了说课比赛,请你校参加各学科说课的教师根据说课的内容编写成该课的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与说课材料的纸质档案于2011年8月29日交教研室小教组各科教研员,并将教学设计及说课材料的电子稿发送到邮箱lj1428@163.com。

第三篇:长方体认识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师:杨明义

教学要求 :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用具 : 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7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145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 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正方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等。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2.练习五的第2题。3.练习五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口诀: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教师:杨明义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七、(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认识的教学反思

教师:杨明义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和价值。

第四篇:圆的认识 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节课通过圆的认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因此,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的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骑过的自行车,有一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观的认识。另外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对圆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增强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将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我顺势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并思考一下圆有哪些特征,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是探究新知环节,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这是学生会有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用三角尺等等,我顺势引出运用圆规画圆。先用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指出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在画图过程中,我让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刚才的画图,我会展示几份学生用圆规画的圆。并提问:为什么都用圆规画圆,圆的大小都不同呢?这跟谁有关呢?(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

接下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概念。我会让学生将名称标在自己画的那个圆上,标注圆心(o)、直径(d)、半径(r),并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同学画的圆,带着“为什么圆的大小不同、同学说的半径又是什么”等疑问,学生很好奇地自学教材内容,并在图上标注名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及时巩固了知识。

结合画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半径和圆心。

并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半径决定。)那圆的位置呢?(由圆心决定。)

设计意图:明确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初步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接下来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将三个圆剪下来。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一折。(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

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并量一量。通过画图、测量等活动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设计意图: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在作业布置环节,我会大家思考两个问题:(1)餐桌为什么做成圆形?(2)为什么这些都称为圆桌会议?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希望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圆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如:餐桌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周上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同,这意味着每个人夹菜距离相同,对就餐的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圆桌会议更是体现公平的理念;这也是对圆的本质属性更高层次的体验。

七、说板书设计

通过设计合理、明了简结的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圆的认识

圆有圆心、直径和半径,其中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直径)确定圆的大小。

同圆中,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以上为《圆的认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圆是小学数学惟一一个曲线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探索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首先通过找圆、看多种画圆的方法、自己画圆、感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接着通过用圆规画、用尺量来教学圆心、半径、直径,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最后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能正确画圆;初步利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理解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对圆的思考

《熊出没》

师:这一天光头强他又想要砍树了,所以他就蛊惑熊大熊二和他进行推木头比赛。他要是赢了就可以砍1000棵树。请看:他会赢?

生: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熊大选的是圆形的木头,而光头强选的是三角形的木头,所以熊大会赢。师:为什么?

生:……

师:在这些木头里你看到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

师:圆和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生:圆是曲线图形,他们都是直线图形,相同点都是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熊出没》,激发学生研究圆的兴趣,在兴趣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二、初步接触圆

师:你们见过圆吗?找找看?

生:举例

师:那你们知道圆的由来吗?

师:早在我国古代《周髀算经》中就记载:“圆出于方”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出示《周髀算经》“圆出于方”动画。

师:那么我们今天用什么来画圆呢?你会画圆吗?试试看呢?

生:圆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圆的历史了解,唤醒学生的对“圆”的已有经验,促动并激发学生“动手”画圆的探究学习,做好教学的衔接与迁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三、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受事实,积累体验。

1.在黑板上画圆

师:在数学上有专门的画圆工具。老师带来一个圆规,请同学们用眼睛仔细看许老师画圆的过程,用你的头脑仔细思考老师是怎么画圆的?

(学生观察并思考)

2.师:看明白了吗?你能在自己的练习纸上也用圆规画一个圆吗?

(学生画圆,教师捕捉学生生成的资源)

师:大家已经成功的画出一个漂亮的圆,有的没画好,没关系,这是我们第一次用圆规画圆,刚才看了一下,主要有两种画圆的方法。(展示:1.旋转圆规一周。2.旋转纸一周)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画圆的方法和老师刚才在黑板上画圆的方法,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带着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生:我认为相同点:先确定一个点,用圆规的一边固定在这个点上,另外一边一边旋转。师:这样旋转?(挨在一起演示)

生:圆规的两个脚要分开一些

师:说的好,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生:老师的只能旋转圆规,我们既可以旋转圆规也可以旋转纸。

师:因为黑板好旋转吗?所以呢,不管在黑板上画圆也好,还是在纸上画圆也罢,都要旋转一周才可以。

3.操场上画圆

师:我们刚才在黑板上用圆规画了一个圆,在自己的练习纸上也画了一个圆。如果我们要在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怎么办呢?我的圆规还行吗?先自己想一想。在和同桌交流。师:我们先来看一下体育老师是怎么画圆的(播放体育老师画圆视频),边看边思考,体育老师画圆的方法和我们画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在空中画圆

师:不着急回答,思考和比较各种不同情况中画圆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看了体育老师画圆的技能,现在许老师也想表演一下,仔细看我是怎么画圆的?

(教师演示画圆)

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在4种情况中画圆的过程,画圆的地点在在变,画圆的工具也不一样,但是都画出了漂亮的圆,仔细想一想,这4种情况有什么相同地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先确定一个点,绕着这个点旋转一周!(灵活补充)(相应板书)

我们发现:第一、确定一个点,第二、确定一段距离,第三、旋转一周【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已然成为许多老师的共识和追求。但是如何有效地实现,却是个难题。因此在画圆这个环节上我摒弃传统的“动起来”画圆形式,而是让学生经历各种画圆的方法,感悟和理解画圆的基本原理,并在这些基本原理中渗透圆的基本元素,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对圆的进一步了解。四、命名圆心、半径,形成核心概念

师:在数学上,这个点称为圆心,这段距离称为半径。如果我们要在圆里画一条半径,从哪里开始画?

生:圆心(演示1.短2.长)

师:画到哪里?

生:从圆心出发,正好画到圆上。这就是半径。

师:回顾一下,刚才画圆的四个情况,你能找到它们的圆心和半径吗?

生:……

【设计意图】:

并不急于总结方法,而是融巩固与探索为一体,给学生留足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画图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半径和圆心,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5种画圆的方法同时呈现,让学生观察、概括,体现了教者不只在教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苦用心。

五、理解半径和圆心的作用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现在请你在纸上再画两个圆,看看会不会比刚才好,(指导画圆注意事项)

师:接下来继续画两个圆,但是这次画的两个圆的情况要和第一次不一样,按照以下要求:1、画两个圆标出圆心和半径

2、要关注两个圆的大小关系

3、要关注两个圆的位置关系

4、注意多种情况

师:有的同学已经想出第三种情况,和第四种情况。请在每一组前面标上序号。仔细看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

生:第三个圆

师:如果半径越长会怎么样?变短会怎么样?

生:变大、变小

师:说明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位置呢?

生:半径和圆心

(可以利用白板,两个圆直接演示,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白板教学的优势,学生经历圆的放大与缩小,感悟半径的作用,再利用动手操作,学生能直观看到圆的位置变化和圆心相关,再一次在潜移默化中触动着每一位学生的思维。

六、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师:很好!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

师:这样吧!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一点小小的建议: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研究报告中,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学生汇报结果。

研究报告

名称

数量

特点

两者关系

半径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量的,生2:折的师:有没有要补充的?(同一个圆内)圆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非常全面,还记得古代的周髀算经怎么记载圆的吗?圆出于方,如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你知道半径是多少?直径呢?

【设计意图】:数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成过程,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生成直径的概念,并主动去探索直径的数量和特点以及和半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

七、全课总结

师: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视频

师:有什么感受?

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教学反思】: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这节课我们把多媒体和其他传统手段有效结合,力求找准最佳作用点进行有的放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教学画圆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两段录像。第一段在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播放,通过展示一个完整的画圆过程,为学生提供清晰地、正确的画圆方法,为学生独立用圆规正确画圆奠定基础;第二段在介绍用线绳画圆时播放,通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的过程,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到用线绳画圆的实用价值。

在研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时,当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圆中半径可以有许多条,在此基础上没有充分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同一圆中,从圆心到圆上可以发散出无数条线段。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学生体会到同一圆中半径有无数条,感受初步的极限思想,对于圆的对称性研究没有展开。

《圆的认识》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

【目标预设】

1.在观察、画图、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通过观察、画图、比较、猜想等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美和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图

教学难点: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1

一、新课导入

提问: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他们漂亮吗?这些物体上有什么图形?(学生上计算机点出圆)(板书课题)

提问:你在哪里还看到过圆吗?(学生纷纷回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篮球图片

提问:你认为它也是一个圆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指出: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不是一个圆,但球的切面是圆形。

2、引导学生说出圆与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区别?

以前的平面图形是由线段首位相连围城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3、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圆。

列举,盘子,硬币,瓶盖,自行车。

大家知道自行车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而不是方形的吗?学了这节课我们就会明白了。

4.尝试画圆

师:但圆的美,光靠看是不够的,咱还得动手来画。因为,画圆的过程,正是我们体会它的特点、发现它的美的过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画一个?

学生拿出老师发的纸,用自己的方法画圆,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方法多。好,开始!

展示1、选一个小组展示所画的圆,并汇报画法。

(投影2个不同的)这两个圆一样吗?我怎么区别它们?

你有什么好办法?

找出圆心标出O1,O2

他们大小一样吗?怎么区别他们?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不一样,线段OA是半径(r)

你觉得用什么工具画圆最方便,最标准呢?(圆规)

5、介绍圆规构造(同时出示圆规实物与圆规课件)

在画圆时,我们通常会借助一个专门的工具,那就是圆规。

对照实物圆规介绍结构。

(2)师示范画圆。

边讲解边演示圆规画圆的方法

第一步:把圆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板书:定长)

第二步: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板书:定点)

第三步: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板书:旋转)

强调: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重心放在针尖一脚上;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3)尝试画圆

讲述:现在请你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分别定为2和4cm,按照老师演示的方法自己试着画两个圆。

(4)介绍圆心、半径和直径

讲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学生标出圆心)

讲授: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学生标出半径)

提问:那你有没有发现圆规两脚间距离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比较后发现,圆规两脚间距就等于半径)

讲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学生标出直径)

(5)巩固练习:练一练第1题。(教材P97)

三、深化感知圆的特征(教学例2)

剪下一个圆,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

1.认识半径特征

(1)比一比:

给大家10秒时间,看谁在自己的圆中画的半径最多!

追问:还能继续画吗?能画得完吗?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半径有无数条,同时课件出示“无数条”半径)

(2)量一量:

提问:用直尺量一量这些半径,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半径都相等)

(3)议一议:

追问:你们手上圆的半径和老师黑板上圆的半径长度相等吗?什么情况下半径的长度才相等?

(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2.认识直径特征

(1)猜一猜:

提问: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这些直径都相等吗?(学生迅速反应: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它们都相等。同时课件出示“无数”条直径)

(2)谈一谈: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对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有哪些认识?

3.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1)我们已分别找到了半径和直径各自的特征,那么半径和直径之间还有关系?(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交流)

指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讲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吗?(课件演示并板书:d=2r,r=d/2)

(2)练习应用:(练习十七第1题)

4.认识圆的对称轴

提问: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有几条?在哪里?(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意见)

强调:对称轴是直线,最佳表述: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四、生活思考

课件视频出示:你能用数学的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交流)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圆的知识,你对圆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还有什么疑问吗?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六、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半径都相等

定长

直径都相等

定点

d=2r

r=d/2

旋转

教学过程21、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形?(师生举例,电脑演示)认识圆无处不在,感受圆的美。

2、学习画法: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讨论:画圆时应注意什么?如何才能让全班同学画出的圆一样大?让学生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画出圆。

3、概念介绍:如何称呼剪得的这个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心、半径、直径。)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彼此的看法,或者查查书本。(汇报交流)让学生画出圆的半径、直径;完成判断练习。

反思: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当我们“蹲下来”看学生时会发现:生活的经验,已经让他们对圆有所了解。所谓“零起点”是子虚乌有,是教育的谎言。我们应遵循实际,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教者的任务是引导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样把圆画得一样大小。关于圆的直径、直径、圆心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教者放手让学生说、画、完成相关的判断练习,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着概念、感悟着概念,最终理解了概念。

二、主动探究,实现新知的生成点;

1、关于圆你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将问题梳理,出示研究提示:①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有多少条半径?②圆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吗?半径长度呢?③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④任意连接圆上两点,哪条线段最长?⑤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反思:问题意识,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关健所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本节课,从学生的主体出发,提出自己对圆的疑问,同时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梳理问题。主体与主导恰当运用,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圆的特征。

2、(小组合作)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相信你们会有许多精彩的发现。

反思:小组合作的时间要保证,切务追求合作的形式和气氛。不能草草收场,教师要敢于“留白”,要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时空允许的情况下,用自已的脑子思考,用自已的眼睛看,用自已的耳朵听,用自已的手操作,用心灵去感悟。只有“静心等待”,教师才能在进行着表演的同时,欣赏到学生那更加精彩的表演!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而定)

发现1: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

(方法1:折。把圆片对折,可以折出1条直径。打开后,再对折,又能折出1条直径。这样不断地折下去,能折出无数条。方法2:画。从圆心出发,向圆上任意一点,都能画出一条圆的半径。(电脑演示,板书:无数条)

发现2: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都相等,半径也都相等。

(方法1:量。可以用直尺,量出半径或直径,发现它们分别都相等。方法2:折。可能把圆对折,折出一条半径,折出2条半径,如果再对折,圆的半径都重合,发现圆的半径是相等的。方法3:观察。)介绍数学史话:“圆,一中同长也。--墨子”

发现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

(方法1:量。量出半径和直径。发现直径是半径的2倍。方法2:折。折出一条直径,再对折,就是2条半径,发现直径是半径的2倍。方法3:讲道理。直径是从圆心向两边画的,而半径是从圆心向一边画的。)

如果用上字母,可以怎样表示?(板书:d=2r或r=d/2)(举例计算)

发现4: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直径最长。(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直尺量的过程。)

发现5: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如果我们把圆心定在黑板上,那圆就画在黑板上。把圆心定在地板上,那圆就画在地板上。因此,我们可以说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我们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拉得大,画出的圆就大。两脚间的距离定得小,圆就画得小。电脑演示)

反思:本节课关键要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的对特征的发现又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布卢姆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对话并不是拟定好的,要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只有还他们性灵轻舞飞扬的空间,教学设计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

三、积极应用,拓展新知的应用点;

1、智慧小博士

生活中圆到处都有。(小组合作)从下列生活现象中选择1至2个问题进行研究:

①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品种繁多,可无论哪种车的车轮都设计成圆形。这是为什么?车轴为什么都装在车轮的中心?

②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

③有许多营房,为了便于同各营房间的联系,指挥中心应设在何处?

④为什么马路的下水井盖都设计圆形的?为什么不选择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作为下水井盖呢?

2、小小设计师

(1)圆在生活中,不仅实用,而且充当着成为美的使者,装扮着我们的世界。(出示:阴阳太极。)演示它的组合图(由2个相等的小圆和1个大圆组成)。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4厘米,你能获得圆的哪些信息?

总结:古老的阴阳太极,为什么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话题。

(2)欣赏:圆--美的使者。(电脑演示)

(3)请你用圆形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美化我们的教室。

反思:圆,原本可以如此美丽!生活中的圆到处可见,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出现圆形?而并不是正方形、长方形等其它图形?种种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就可解决。运用所探究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更为美丽、更加广阔的空间。

《圆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和掌握圆的特点,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同圆内,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折、画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并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圆的特征,圆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

教学重点:

圆各部分名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新知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根绳子,它的一端系着一个小球,老师的手捏着它的另一端,现在老师这么一甩,你们看到小球运动的轨迹是什么图形?(教师甩小球,学生观察,在学生回答后,用课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圆)

【评析:直观演示甩绳成圆的过程,让学生对圆的形成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步认识圆的特征

师:那你们在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也是圆形的?

1.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圆。

2.师:老师这里也收集到了几种表面也是圆形的物体(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

师:对了,生活中处处都见到圆,为什么圆在生活中的用处如此广泛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板课题:圆的认识)

【评析:师生共同举例生活中的圆,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体会到圆形应用的广泛性以及圆与生活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的教育观念。】

3.认识圆的特征。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认识圆的特征,老师把刚才甩小球得到的圆用课件演示一遍。(教师用课件演示小球运动轨迹),看清楚了吗?那现在观察这个圆: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生:圆的中心点不变。(教师点击课件显示:中心点)

生:绳子的长度不变。(课件显示:定长)

生:球的位置变了。

师:对,球的位置变了,它都在圆的边上,这时它变成了圆上的点。(课件显示球变成圆上几个点及“圆上的点”几个字)

师:刚才还有的同学发现绳子的长度不变,那绳子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点的连线呀?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绳子的一端固定不变(中心点),另一端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无数个点,这些点连成了一条曲线。绳子的长度不变,就是中心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不变。

师:那谁来说说圆怎样的一种图形?它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课件显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学生说,教师引导并板书:圆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圆上有一个中心点,还有一条定长,这条定长都把中心点和圆上任一点连接一起。

【评析:用课件演示甩绳成圆的过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点把圆的特征清晰地展示,使学生对圆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师:通过刚才大家对圆的认识,你能利用课桌上的物体画出一个圆形吗?

1.学生借助茶杯盖、硬币等实物用描的方法画圆。

学生画完后,师问:现在你能告诉我,你所画的圆,中心点在哪里?

师:老师发给同学们的圆形纸片也没有标出中心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中心点?(生:对折)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老师发给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对折,1分钟看谁能对折几次?

教师拿起一位学生对折过的纸片,师:大家都折好了吗?圆的中心点在哪?现在请你把圆形打开,用笔在中心点点上一个小圆点。

师:老师将圆形对折的过程制成了课件,大家看看和你们折的是否一样?(教师用课件显示对折的过程,并点上中心点)

师:好,大家再观察,刚才在对折时,圆上留下了一道道的折痕,第一次对折的的是哪条折痕?第二次对折的又是那条折痕?请你用铅笔画出每次所折的折痕。(学生画折痕)

【评析: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等多种方式自己探索发现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当中,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做好铺垫。】

2、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所描出的这些折痕叫做什么名称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的学习资料,看一看上面是怎么讲的?

学生自学学习资料汇报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折痕相交的地方,叫做圆心。还知道它用字母O表示。(学生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圆心O)

师:你是怎么理解“圆心”这两个字的?

生1:圆的中心点叫做圆心。

师:还有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了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学生答,教师板书)

师:谁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一点。

师:圆上一点,可以是哪一点?

生:无数点(任意一点)。

师:还有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3:我知道了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r表示。(生说,教师板书)

师: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圆各部分的名称,请你在所折的圆中用彩色笔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圆心、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

师:同学们,在刚才甩小球所得的圆中,你知道哪里是圆心,哪条是半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原来“中心点”3个字改为“圆心O”,“定长”改为“半径r”)

【评析:引导学生运用自学的方式,自主获取数学知识,既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下问题:(1)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2)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生2:我发现所有的半径长度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生3: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4: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生5:d=2r

生6:r=1/2d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板书。

【评析: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数学知识得到共享,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不同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知识的火花。】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发现了什么新知?是怎样发现的呀?

【评析: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同时巩固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五、巩固概念

1.课件出示判断题: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2.为什么圆有大有小呢?为什么圆可以放置不同的地方?

3.课件显示动物赛车情境,提问: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

【评析:堂课练习可以起到查漏补缺,巩固新知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圆和掌握圆的特点,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开始,我利用一根绳子系者一个小球,然后演示甩绳成圆,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圆的形成过程,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利用旧知迁移到新知

圆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种平面图形。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圆与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最后总结出圆的概念。

三、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我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同时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等物体为什么要制成圆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灵活运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改造和整合。为了让学生理解“圆心”“半径”“直径”这三个概念,我首先用甩绳成圆的原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圆的形成过程;接着用课件将甩球成圆的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明白:手捏住绳子的一端就是圆的“中心点”,圆上有无数个点,“中心点”到圆上任意一个点的距离都相等(暂时称为“定长”);然后让学生利用对折的方法在圆形纸片上找出“中心点”和“定长”;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认识“中心点”“定长”在课本上的定义。

五、强调学生实际操作。

数学知识是非常抽象的,而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课堂上我安排了让学生看一看、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当然我这节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够;教师“牵”的还不较多,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教师对于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信息处理得不够敏捷、机智等等。

学习目标:

1.由生活经验出发,从图案中寻找并抽象出园,认识数学中的圆,感受数学的几何之美;

2.通过操作比较思考描述等活动认识圆心和半径的特征与作用,初步建立园的具体概念;

3.了解圆规的结构作用,通过尝试操作并归纳出画圆的方法,会用方法规范。会用规范的方法画圆;

4.会用语言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圆教学难点,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的圆

师:这些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从中你能找到相同的图形吗?

追问:圆在哪里?

2.揭题。

看来生活中的处处都有圆,今天就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认识圆。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1.提问:你会画圆吗?怎么画?

2.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1)媒体演示体育老师画圆的过程。

(2)提问:①体育老师用到了哪些工具?

②他是怎么画的?

追问:木桩的作用是什么?绳子换成橡皮筋行不行?绳子、小车的作用是什么?

(3)小结方法:固定一点,固定长度,绕一圈

3.老师在黑板上画圆。

(1)讨论交流。

老师也想用体育老师的方法画一个圆,如何用这些工具画圆?

追问: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老师演示。

(3)提问:钉子、线、笔的作用是什么?就是体育老师用到的什么工具?

(4)学生小结画法。

(二)认识圆心、半径

1.传授: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用0来表示;固定的长度叫做半径,也可以说是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一般用r来表示。

2.理解:这里的“圆上”、“任意”是什么意思?

3.追问: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是怎么样的?

4.沟通:之前方法中的的钉子和木桩就是什么?绳子的长度就是什么?

(三)用圆规画圆

为了更方便的画圆,人们发明了什么?

1.认识圆规构造。

课件介绍:手柄、针尖、笔尖。

2.尝试使用圆规画圆。

(1)独立尝试。

(2)演示、交流。

①你是怎么画成一个圆的?

②你在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

(3)小结画法:先定圆心,再定半径,最后旋转一周。

3.学生规范操作,尝试用圆规画两个不同的圆。

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四)新课小结

看来圆不单单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样子,它还有圆心和半径,并且我们发现使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三、巩固练习(学习单)

1.判断。

(1)在同一个圆里,有一个圆心,一条半径。

(2)半径越长,画出的圆就越大。

(3)圆的半径都相等。

2.操作。

画出半径为3cm的圆,并标出它的圆心和半径。

3.思考。

这里有三辆车,老奶奶坐在哪辆车上更舒服?为什么?

4.欣赏。

用圆规创作的美丽图案。

四、总结

第五篇:《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懂得把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把加数相同的算式、乘法算式和按群数数的方法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用按群方法来理解乘法运算的涵义,为学习乘法口诀奠定基础。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44页游乐场情景课件,以练习九的第2题为基本内容的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20~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朋友们到公园里见到过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画面。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适当给予启发引导:有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小火车,这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3.解决问题。

(1)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观缆车吊厢里有多少人?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二、新课 1.摆图形游戏。

谈话:同学们会用小棒摆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现在开始摆图形。[ 2.交流。

(1)摆好后,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2)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3)请各组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3.乘法。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说明: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3)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指出: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在6和3中间写上“×”,向学生说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再写“”。告诉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

④告诉学生: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18。

这个算式怎样读?(三乘六等于十八)4.尝试。

(1)请学生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5.小结。

学生完成了乘法算式之后,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

1.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九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加法算式可能出现2+2+2+2和4+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

法,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练习九的第2题。逐一出示乘法算式卡片,用齐读、分组读不同形式,让学生练习乘法算式的读法。

4.练习九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直接填书上。完成后同桌交换互相检查评价。

5.练习九的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图,确定图下面两个“()”里分别填写数几,再根据图意填写乘法算式和读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之后,同桌互相读一读填写的乘法算式,并互相检查是否全填写正确。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知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宫河小学 任珠霞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1、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2、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下载0的认识教学设计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0的认识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说课稿(5篇范例)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 2、 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知道1时=60分。 3、 使学......

    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光的色散》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光的色散》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五节内容,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了光的折射的基础上学习的,涉及到对生活中常见的色光和颜色等现象的解释,以......

    教学设计,说课稿

    三年级英语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说课稿 新密市白寨镇刘堂小学 丁亚娟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单元重点学习颜色的单词以及相关的句型。本课时是本单元中的第一课时,重点内容就是学......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教学设计 小河庄小学 高建欣 课题 Lesson 14 Would You Like Some Soup? 教学内容 1. Teaching materials 教材中的对话 A: Are you hungry, Jenny ? B: Yes! I’m very hun......

    教学设计说课稿

    《护士人文修养》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将要给大家展示的是《护士人文修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本次设计主要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

    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认识单双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一次“报名小站”活动中,幼儿从1开始报数一直到40,为了配合接下来的律动表演,扩大活动空间,我说:“请单数的小朋友向前走一步。”小朋友们......

    教学设计说课稿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常乐小学 李平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

    教学设计说课稿(推荐)

    课题:数列求和专题复习(二) 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 许国庆 本节课我说课的课题是《数列求和专题复习(二)》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学习目标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