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提起写小学数学论文,一直是困扰着我的问题。看到论文这两个字,总是将深奥,高不可攀等词语与之相联系。在教学中,时常有思维的火花,可是,一想到论文写作的难以操作,便放弃了念头,于是,有些的想法也便紧跟着夭折。读了这三篇关于小学数学论文写作的文章,我改变了原先对论文写作的观点,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将感悟总结如下:
一、我们教师可以写什么样的论文?
说实话,原先对于论文的概念,并非很清楚,而对于写什么类型的论文,也是知之甚少。通过读这几篇文章,对于这几个问题有了真正的认识。
我们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其成果大部分是以教研论文形式体现的。教研论文不像科学研究论文那么严格,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概念,它大体包括以下六类:
1、教学改革与实验的论文;
2、教学理论介绍;
3、教材分析;
4、教案与教学实录;
5、教学心得体会与经验介绍;
6、习题分析。其中第1类属于报告;写第2类文章目前对我们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主要是第5类文章;第6类则是比上述几类层次更低一些的文字材料;但以上6类只要写得有理有据,我们都统称为教研论文,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要明确。另外教学论文可分为调查研究、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专论、随笔、杂谈、反思、案例、学术报告、科技论文等多种类型。有时一篇好的教案,一篇好的课堂实录,也是一篇教学论文。
二、如何写数学论文?
读这几篇文章,对于论文写作的格式,步骤,我有了清晰地认识。1.确定合适的选题和角度
教学论文的选题有大有小, 有难有易, 必须从实际出发, 适当确定。太大了, 力不胜任, 难以完成, 会挫伤写作的积极性;太小了, 轻而易举, 不费力气, 不利于用己的锻炼提高。2.定好论文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标记, 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 具有画龙点睛吸引读者的作用。因此, 标题要内容具体、反映中心、用词精当、长短适中,但是,也不可为了哗众取宠而故弄玄虚。3.安排好论文的结构
在安排文章结构时, 一是要围绕主题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 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根据需要适当安排, 做到层次分明、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二是要正确反映事物的规律, 就是说, 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和事物的内在联系, 必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4.写好提纲
5.按照提纲撰写初稿
提纲只是文章的一种预想, 一个轮廓, 不可能对每个细节都考虑得那么周密、完善。写作中如果发现观点或材料的某些细节与原来提纲的设想不吻合, 就应该核实材料的真实性,必要时要对相关的论述进行修改;如果发现有些观点或材料不恰当或者不确切, 就应该中止写作,重新收集材料,重新审视自己的论点。
三、什么样的文章是一篇好文章?
学会了写论文,便不得不考虑,如何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一篇好文章。陈洪杰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点:文章的切口不宜过大。
求大、求全,是现在一线老师很突出的一个问题。第一个策略就是:小切口、大手术。第二点: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有各种各样的变式,要警惕。表现之一:片面的理解。表现之二:对新词的崇拜。表现三:新形式的错误组合。第三点:要有鲜活的例子。
例子是叙述的起点,是理论的例证,是智慧的载体。——而事物在更大层面上的内在联系,往往用例子比用道理更容易说明。
第四点:要贴着例子去说理。
第五点:好文章要有开门见山、直来直去的文风。
总之,高质量的论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写出来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学科教学知识,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积累。相信,只要坚定信念,勇于钻研,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一定会走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技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学生既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又是这一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典型课例,有效地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使数学教学更具感染力。
记得刚担任一年级的数学科时,翻开教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小的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学并学好数学呢?
这个看似简单问题却有更多的问题不得不让我深思:怎样让学生“学会”转化为“会学”?怎样让老师不是授业者,而是学生学习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课堂的主人?
一、注重学生的自学
1.教师进行角色的换位转变。
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应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同时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兴趣的培养。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数学情感就是数学对象作用于学生认知心
理时,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对认知对象的积极关注、思考和研究。同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要把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教育置于教学的全过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主动参与性,采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根据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表达和交流。
4.赏识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
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
在课堂上对同学的交流及时地进行点评,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二、注重学生的展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为了督促教师们实践课堂改革,学校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
1.小班内展示
通过讨论、互相讲解,合作完成基本问题的掌握。同时重、难点、本组内的疑惑等知识记录在本子上。
2.小班之间交叉
每个小班都存在各种不同不样的问题,各小班派代表大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此,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小组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增加同学们对这一节的兴趣。
3.全班交流
面对疑惑时,全班提出,学让生运用教师教会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强化训练。教师在此期间,应注重:引导学生有序的语言表达及组织语言的能力;抓准学生发言的疑惑点,进行及时点拨,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针对知识的重难点、关键点进行点拨。让同学们的合作“出成效,有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也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师生交流方式比较单一,个性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则可以加大实施的力度和深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例如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采用图文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可以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进行自我调控,教师也可通过服务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
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又是灵活的,只有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教学由“教知(教懂)”变为“练能”意味着常态大扭转,我们需要改变思维,学会新的操作,形成新的习惯!让“练能”造就新课堂!
第三篇:读《小学数学》有感
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
寒假,读了《小学数学教师》 这本书,读完后使我感受颇多。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挚友。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据了解,这本书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作为一名教师,我爱数学,我爱教学生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吸引我去努力探求问题的答案,成为贯穿我的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与能力的获得是永存的。因此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正反应了上述要求,数学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数学教学将更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
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就像其中的一篇《变一变,数学更好玩》---以“报数游戏”的教学为例,这一课我刚好上学期上过,我只先和学生玩了一会,就直接说出取胜的方法,但刘老师整堂课都在和学生玩,并边玩学生边说边想,最后学生自己归纳出取胜的方法,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们学得水到渠成,他们玩出的是自己的智慧!刘老师说在“玩”中教数学、学数学是学生体验数学、喜欢上数学的好办法。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让孩子看到的数学不是一张严肃的面孔。在教学上,留给学生的作业就是做玩具。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的作业可以不必那么机械,只停留在读读写写上,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动起来,玩起来。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单元时就让学生回家设计校园的平面图,可以渗透学生的智慧和快乐。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要找《小学数学教师》;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我也要找《小学数学教师》;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更是要找《小学数学教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数学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第四篇:读《小学数学教学论》有感
读《小学数学教学论》有感
前些日子我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感触很大。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复习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下面我想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我想前面四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邱学华创造出来的,其实在去年我曾看过《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这本书,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并以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进行。
我认为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另外,我们在上课时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 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自主地看书,收获会很好。
以上是我的一点儿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各位同仁们能对这本书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教学上,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第五篇:读《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有感
读《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有感
[马博士观点分享]
1、在美国,我对小学教师和教学观察得越多,就越发的激起了我的好奇,即使是专家教师,绝对有信心的富有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他们似乎并没有全面的小学数学知识。奇怪的是,中国的小学教师比美国的小学教师能更好的理解数学。
2、马博士通过案例“两位数减法”“多位数乘多位数”等,细致的比对了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对帮助自己国家孩子掌握算法也各有优势。
3、中国教师在分数除法的计算中显示了分数知识明显比美国教师扎实得多,中国教师了解分数和其它数学知识之间的丰富联系,并能在不同数之间熟练换算,另外还了解分数除法的模型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模型是如何联系的。美国教师在做分数除法时没有那么多的考虑,他们的理解只有一个感念来支持——整数除法的等分模型。从而他们不可能对分数除法的意义产生概念性的描述。
4、教师学科知识和他们的描述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美国教师倾向于用现实世界的例子来描述分数的除法。中国教师使用的话题范围广,但较少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毫无疑问,把学校数学学习和学生的校外生活联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学懂数学。然而,现实世界本身无法产生数学内容。无论一个人关于学生生活的知识有多么丰富,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强的动机要把数学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没有他所要的表达的扎实的数学知识,他仍然不可能产生概念上的正确描述。„„„„„„„„„„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用巨大影响的“小册子”向我们展示:中国的数学教育并非全无是处,以致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抛弃传统。相反,中国的某些长处往往自己都不认识。本书对中美老师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中国的教师知道的更多些,有什么能比这个更简单的?本书的关键思想不是中美教师间的比较。本书的核心是马博士对两组不同理解的性质的分析。中国教师更容易形成“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马立平一开始提出了美中小学教师在内容知识和理解方面的差异的原因,但是关键是关于理解的思想。她开发的数学理解的思想,所强调的是知识的各个方面,是更有利于教师向学生讲解重要数学概念的能力的。他提出了理解的四个性质——基本概念、关联性、多元表征、纵向的连贯性——为教师掌握那些用于理解和指导学生思考所必需的数学内容,提供了有效的基本结构。书中看似探讨数学教学实践,但同时也关注了那些教学和教师教育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者强烈主张,未来的教师要展现出他们拥有教授学生所必需的教学内容知识。马立平的工作应当指导政策制定者来推动评价的发展,促进未来的小学教师达到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而不是那些肤浅的程序和法则知识。在中国,教师的工作还包括花时间和提供支持,来精心钻研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探讨,这些对教师的工作是绝对必要的。美国教师在教学日没有机会进行集体探讨,因此可能会教授了多年也没有加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相反,中国教师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能有不断学习的机会。
通过马立平的阐述,我深刻理解一位合格的数学老师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与教学预设并不矛盾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出现时,教师应顺势而为,果断地调整教学策略,放弃预先准备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实际。这样做不仅能使教学预设和生成性浑然一体、自然顺畅,还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及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材应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学案,不应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教条,教学活动应做到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特个性的教学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应尊重学生的求知热情和独特见解,教学应是师生相互沟通与启发、互动共享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师教生学、以教代学的单边活动,应努力开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局面。教师以从容的态度、灵活的机智,去化解、启发和引导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实践去磨炼。教学的真正价值,是在学生思维处于愤懑状态或者一时犯错之时,教师有效地加以引导,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达到更高的学习境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起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起来越深,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资源和信息。对此,教师要区别对待,对学生基于文本生成的独特见解,教师可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加以提升,对于那些即兴闪现的智慧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适当鼓励,对于部分错误的信息,教师也不应一味批评和打压,以免损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错误信息也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反馈,反映出学生在知识上的漏洞,教师应宽容学生的错误,及时抓住契机,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知识构成。实践出真知,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方案,而把目标教学机械化、任务化、封闭化,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一位好的老师,不但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适合自己教授的孩子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适时调整。一位好老师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调整航线,使船不偏离航线,稳稳当当的航行在大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