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范文模版]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课前导入
一、师:一腔热血换来带罪之身,半年革新却是流放之因。蓑笠遮不住他的傲然正气,风雪吹不散他的悠悠文思。永州十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心头酝酿,在他笔尖流淌,他纵情山水,寄情山水,又忘情山水,他开创了山水散文之先河。他就是------生(齐):柳宗元
师:千年之后,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铮铮男儿,走进他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读明文意,风光旖旎
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那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如鸣佩环?这样的音韵美,得益于文中大量的四字美词,我们一起找出来体味一番。哪位同学发现了?
生:如鸣佩环
伐竹取道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师:通过合作,我们找的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们一起读一遍,体会音韵之美。生:齐读
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有的词在文中出现过两次,却有不同的意思?哪位同学找出来了? 生:清、可、差、从
师:眼光准确,有没有同学能够分别解释一下呢? 生:解释
师:你的预习非常全面扎实,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巩固知识。
师:那读文章先读题目,这篇文章题目与我们刚刚学过的哪篇文章很像? 生:《桃花源记》
师:“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是不是就是记录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三、景语言情,乐耶?忧耶!
四、师:那下面我们自读文章,追随柳宗元的脚步,你游览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篁竹—潭水—石底—树木—游鱼—溪流(板书:竹、水、石、树、溪)师:试着用自己的话给这些景物加一些修饰语,比如,我游览到了茂密的竹林。生:清澈的潭水 生:如鸣佩环的水声 生:千姿百态的石头 生:青翠的树木
生:自由自在、活泼的鱼儿 生:蜿蜒的溪流
师:看来同学们依次游览了这么多优美景物,欣赏到了小石潭旖旎的风光。作者是这是按照什么顺序呈现给我们的? 生: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是空间顺序的什么顺序? 生:游览的顺序
师:这就是游记写作中常用的手法---移步换景。
师:我们追随柳宗元欣赏到了这么秀美的风光,那有人说: “柳子的山水游记,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借山水写心境,抒情怀。”我们再来细细品读1、2段,仔细揣摩你游览到的景物,说说你透过这些景物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起点:揣摩景物,来体会作者的快乐)
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我从(字、词、句)中,看到了,这(景物),那与小石潭偶然邂逅后的柳宗元是多么。
师:如:我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中,看到了小石潭的周围树木青翠,绿藤缠绕,这树木充满生机,那与小石潭偶然邂逅的柳宗元该是多么的快乐啊!师:哪位同学来展示?
生: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看到了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这鱼儿多么自由自在,那与小石潭偶然邂逅的柳宗元该地多么轻松啊!师:仅仅写了鱼儿自由自在吗?通过“空游”和“无所依”看到水怎么样? 生:水澄澈
师:潭水已清到透明的程度,简直使人不觉得有水的存在了。
师:鱼儿自由自在,水又是那么空明澄澈,在这样的环境的感染下,柳宗元内心自然会放松、愉悦的。在这里老师再给大家几个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梁)吴均
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北魏)郦道元
自己读一读,有没有发现与“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位同学还有发现?柳宗元继承了这种“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师:我们接着去探寻从哪些景物描写中读到了作者的快乐?
生:我从“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看到了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这景色多么安静啊,那与小石潭偶然邂逅的柳宗元该是多么快乐啊!
师:不仅出水的透明澄澈,除此之外,阳光直照水底,我们联想到此时的天气如何? 生:风和日丽的美好天气。
师:晴朗而且无风,在此风和日丽的天气,又有美景相称,愉悦之感油然而生。
生:我从“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看到了鱼儿一动不动,忽然又像远处游去,好像与游玩的人互相取乐,这景色多么灵动,与小石潭偶然邂逅的柳宗元该是多么快乐啊!师: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实际上是作者内心快乐,通过移情,写出了鱼之乐。师:我们经常说情景交融,用这样出色的方法描写出如此美景的柳宗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七嘴八舌):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乐!
师:“乐”很恰当,因为眼前的景用一个最通俗的概括就是? 生(齐):美!
师:景美人乐。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啊? 生:拍照留念。流连忘返。
师:那时照相机还没发明,柳宗元没得拍,那他是不是流连忘返?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不是,从“不可久居”可以看出来。师:对!那“不可久居”什么意思?“可”是大约的意思吗? 生(齐):不可以长时间的停留。不是,是“可以”!
师:对,这就是一词多义。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
生:因为“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坐在潭边,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寒气透骨,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师:这种忧伤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生:以其境过清!“以”的意思是“因为”。
师: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是什么变了? 生(齐):心情变了。
师:是啊,其实景还是那个景,只是我们的心情变了,眼中的景也就变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柳宗元的心情是由乐转凄。(板书)为什么看着眼前的美景,柳宗元的心情会发生了变化呢?
生:因为柳宗元被贬官了!
师:柳宗元被贬官,他能高兴么?你了解的柳宗元是什么样的人? 生:胸怀大志,心系天下苍生。
师:他胸怀大志却被贬官了,心情不好。开始心情还好着呢,看着美景怎么一会就突然转变了? 生:他觉得自己和小石潭相似。师:怎么相似?
生:小石潭有优美的景色却没人欣赏,他是一个人才却无人赏识。
师:你像一个演讲家,说得真好!小石潭这么优美的景色无人来赏,柳宗元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不但得不到赏识,反而被贬成一个无事可做的柳州司马,他的境遇和眼前的小石潭很相似。刚才这个同学把二者的相似点抓得很好,由小潭美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柳宗元眼前的美景都变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柳宗元眼中的景不再优美,而是怎样的? 生:凄清!
师:这个词捕捉得很好。从哪个词可以表现出柳宗元的感受? 生:忧伤,人忧伤!师:明明去了去了几个人? 生(齐):六个!
师:六个人,怎么说寥寥无人?那是他自己特别的郁闷,得不到赏识,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此时的感受应该是? 生:孤独寂寞!
师:“人忧伤”准确还是“人孤独”贴切? 生(齐):孤独!
师:景凄清,人孤独!(板书)说到孤独,我想到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齐背一下。生(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注意这首诗里有两个字,一个是“孤”,一个是“独”。当时柳宗元被贬幽州,心情是格外的孤独,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景为情生”。同学们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么?(生一时无语)师:举个例子,比如说:秋天了,刘禹锡满怀豪情,他看到是什么样的景? 生(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师:漂泊天涯的游子马致远看的是什么样的情形?
生(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师:同样是在秋天,因为心情的不同所以看到情景不同。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齐):春天。
师:鸟语花香的时候,但是在饱经离乱之苦,忧国忧民的杜甫眼中,是什么样的? 生(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正确。同样是春天,谁能说两句表现心情好的时候眼中的景象诗? 生:杜甫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诗句说的极好,作者却张冠李戴啦!这是《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作者是? 生:白居易。
师:同样的季节,看到的不同的景象,原因何在? 生(齐):心情不一样。
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兼济天下,独善其身
师:被贬后的柳宗元,其实,大可以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但他没有,他始终认为革新并没有错,是朝政过于黑暗和腐败,他依然关心百姓疾苦,心系天下。
在永州,他“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像屈原写《离骚》一样,书写了寄托自己深沉的愤慨的《永州八记》。书写了抒发渴望统治者了解民间疾苦与自身有志难申的《捕蛇者说》等篇章。彰显自己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理想,以及自己从未低头的革新精神。
在柳州,是他人生最后一站,仍然放不下他的政治抱负,他所作所为,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的:“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由此,你用什么词来形容柳宗元呢?给他写一句点评吧。
示例:柳宗元,柳宗元,你是高贵的,你处于人生困顿和政治窘迫中,你对山水的凝望中升华出了自己傲人的生命光彩。
小结: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他们也像柳宗元一样怀有一颗赤诚之心,他们物我着色,不忘初心。他们忧伤孤独却又心系民生;他们无奈于浊世却又洁身自好;他们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却又无时无刻不忠于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他们用手中的笔书写着闪耀生命价值的诗文,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文学财富,更是精神食粮。
五、小结全文,力争成诵
师:这节课我们跟着柳宗元一起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学到了这些写作的方法技巧,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近失意、郁闷却不颓废的柳宗元,在音乐声看着大屏幕上的美景,朗读或者背诵,盘点收获。生:(齐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下课!谢谢同学们。
第二篇:《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 2014 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6300)段岩霞/执教、整理/崔雪梅、郭莉莉/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 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新的辉煌。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生倾听并订正的读音和停顿如下。)①乃/记之/而去。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师:查字典了吗? 生:没有。
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师:对。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第1段写了篁竹、小潭、树、藤蔓。
生:第1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生:第3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师:有没有写源头? 生: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第4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师:你后一句说得很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我们写游记时可以学习本文,按照“游览的行踪”来写。有景处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师配乐范读全文,生鼓掌。)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听出了大家对我的肯定,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说明这里是生机蓬勃的,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师:我非常认可你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大学者王国维的话,你的阅读面真广。
生:我从“心乐之”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生: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作者参加政治运动被贬,虽然他看见这些景物时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他心中还是有些忧愁的。师:你的感受非常丰富。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倾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她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是忧伤的心情? 生:具体说第1、2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3、4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三、品读体验审美的快乐
师: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品景悟情。请同学们细读第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以批注的形式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屏显。)我在“下见小潭”的“见” 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幽访胜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满足的快乐!试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过程中,与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快活啊!生:我从“心乐之”一句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水拍打着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生:“隔篁竹”这个“隔”字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的快乐。
师: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快乐。
生:我从第2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读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乐。
生:我从“水尤清冽”这个“尤”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访幽境意外发现的快乐。师:“尤”是什么意思? 生:“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凉。
师:这是我们翻译的意思。如果是柳宗元在心里说的话,是不是这样说———水格外清凉。生(摇头):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啊!多么清凉的水啊!
师:你还原得非常好!我们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屏显。)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生:第一个空填“啊”,第二个空填“呀”。师:你结合原文说一说。生(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啊!水尤清冽呀!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哇!水尤清冽呀!生:我觉得第一个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现意外之情。师:变成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咦?水怎么这么清凉啊!
师:其实让作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不仅仅是水。请同学们结合第1段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还原作者意外的惊喜和感叹。(屏显。)从“如鸣珮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
师:老师先来。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水和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怎么这么清凉呀!我借用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往下接。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很小。师:很小?怎么小? 生:可以整块石头为底。师:那你再梳理一下。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块石头为底,这么小。
生:我已预料到岸边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石头千姿百态。
生:我已预料到会有树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青树翠蔓遮掩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动下垂,竟然如此美丽。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水在拍打着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块石头。师:这真是一份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快乐。最关键的是这份快乐是怎么得来的? 生:他是自己发现的。
生:他自己创造了这份快乐。
生: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创造的,亲自“伐竹取道”探索体验到的。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快乐。(一女生动情朗读第1段。)
师:从你的语气语调我感觉你已经沉浸其中了,但是有点小瑕疵。生:“青树翠蔓”,应该是读“wàn”。
师:还有一点,她的语速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 生:我觉得应该有的地方快点,有的地方慢点。
师:对。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意见:描写动态的语句读得稍快一点,描写静物的语句要读慢一点,句尾再拖一拖音。你来试一下?(一男生朗读,投入情感,但读错两处。)
师:你的句尾读得很好。我们把刚才读不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男生再读,声情并茂。读完,全体学生自发鼓掌。“蒙络摇缀”的“络”还是读成了“lào”。)
师:还是有一点小瑕疵,不过没有关系,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注意,蒙——— 生(接):络(luò)!
师:这次读对了!我们一起来,青树翠蔓———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师:为你的勇敢坚持鼓掌!刚才那位同学从“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无所依”看出了什么? 生:自由自在。
师:对!自由自在的闲适和快乐。那这里仅仅是写鱼吗?
生:还写了小潭的小。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因为一个小潭如果能够数出其中的鱼有多少条,这说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话,就数不出来了。
生:还写了潭水的清澈。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好像看不到那些水似的,这说明了水的清澈。师: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写水的清? 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竟然能够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师:你用了一个词很准确,就是“竟然”!因为通常状况下,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但是———
生: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头上的鱼的影子。
师:对!看不到鱼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的黑影儿!在这里,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吴均和郦道元“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而且更进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鱼纤细的黑影来衬托水的明亮澄澈。观察更细致入微,情思更细腻动人,后来苏轼就学了去,用在了《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一起来回顾。(屏显,生齐读。)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动人的景色呢?老师把这一段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请一名女同学读一读,大家静心想象。(屏显。一女生朗读。)清澈的日光里 几条鱼儿在打盹儿 静静的鱼影 抹在石底 似淡淡的水墨
忽然你飞走了 是我的笑把你惊醒 还是
你惊醒了我的梦
师:我得感谢这位同学,我打的是“日光”,她读的是“目光”,我感觉她的改动更有情致。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我感觉柳宗元是在悠闲、悠然的心境下,看到这细微静谧的景色的。生:此时此刻,他清净、悠闲、愉快。生: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屏显。)(男)潭中鱼/可百许头,(女)皆若空游/无所依,(男)日光/下澈,(女)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女)似/与游者/相乐。(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
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 生: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师:“悄怆”是什么意思? 生:“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师:“凄”和“寒”缘于什么?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旷,没有一个人。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即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 生: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是所有的人都不懂他的心吗? 生: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 生: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请一名同学读一下。(屏显。)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他们思想上同气相投,同声相应,然而其思想和政治主张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孙昌武《柳宗元评传》)师:从这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除崔氏二小生外,吴武陵、龚古和柳宗玄是懂他的。他们都是被贬谪的,他们的思想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师:所以说,这不只是个人的寂寞,而是思想的孤独。那作者的心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生:“潭西南而望”的“望”。
师:能不能把“潭西南而望”的“望”换成“下见小潭”的“见”? 生:不能。我感觉“见”隔得比较近,而“望”比较远。
生:我觉得“见”是不经意间见到的,而“望”是努力地、极力地向远处看的感觉。师:“望”是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如果说“见”是一种无意无心的行为,那“望”则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下见小潭”的“见”让我们读到的是——— 生:意外收获美景的喜悦。
师:而这个“望”字则寄寓了一种期盼。
五、拓展还原作者的人格魅力 师:当柳宗元“西南而望”“环顾四望”时,心里会想起什么?期望什么呢?(屏显。)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柳宗元壮年被贬,在永州无实职无官舍,寄居在冷清昏暗的龙兴寺内。但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妻子早亡,爱女夭折,到永州不久,老母又离开人世。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柳宗元始终认为革新本身并没有错,是朝政的黑暗和腐败,使他的抱负难以实现。他始终关注政治和民间疾苦,写下了大量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文,如《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
生:他可能会想现在朝政是否昏暗,人民的疾苦是否有人管。他期望人民的疾苦有人能解决,也希望有一位明君发现他这样的人才。
生:他期望统治者可以接受他的思想,他可以为国效力,抒发他的大志。
生:他可能会想到他死去的妻子、夭折的爱女和不幸离世的母亲。他期望他的家庭重新团圆。
师:其实他自己的家庭已经没法团圆美满。生:但是他想让别人的家庭团圆美满。
师:所以,他是希望“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他想利国利民,他想改变黑暗现实,他要实现政治理想;可是路尽途绝!尽管如此,他仍象“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屈原,背依永州秀丽的山水,饱蘸永州清冽的泉水,写下了这些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滚屏显示柳宗元作品。)吟咏山水,抒发胸中郁闷和心中理想: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游黄溪记》 《渔翁》 《江雪》 《愚溪对》 《囚山赋》 《起废答》 《吊屈原文》
关注现实,关心民瘼,表达政治思想: 《田家》 《捕蛇者说》
《送薛存义之任序》 《封建论》 《非国语》 《天对》 《天说》 „„ 师:“将生活中的痛感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感,将生活中的折磨转化为艺术中的享受”,这就是柳宗元,一个用审美的双眼捕捉美丽、传达快乐的文学家,一个不能忘情于现实与政治的痛苦的政治家。他对永州的山水“深有所爱”,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真实袒露自己寄情山水抚慰心灵的快乐与忧伤。他为自己煮出了一壶清香的好茶,也为后人奉献了千年的清香。让我们背熟课文,用一生来慢慢体会柳宗元的景与情。下课!
第三篇:《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通讯)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5第7-8期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 段岩霞/执教、整理
崔雪梅
郭莉莉/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新的辉煌。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其他同学倾听并订正读音和停顿。)①乃/记之/而去。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生1: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师:查字典了吗?
生1:没有。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生2: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师:据许慎《说文》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1:作者在第一段写的是篁竹、小潭、树、藤蔓和鱼。生2:在第一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生3:还有第三段的 “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师:那有没有写源头? 生3: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3: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4:第四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5: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6: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师:你后一句说得很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我们写游记时可以学习本文,按照“游览的行踪”来写。有景处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我认为大家应该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生机蓬勃的,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师:我非常认可你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大学者王国维的话,你的阅读面真广。生2:我从“心乐之”可以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生3: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作者参加政治运动被贬,虽然他看见这些景物时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他心中还是有些忧愁的。
师:你的感受非常丰富。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倾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她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4: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是忧伤的心情? 生4:具体说第一二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三四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三、品读体验审美的快乐
师: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品景悟情。请同学们细读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以批注的形式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
我在“下见小潭”的“见”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幽访胜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满足的快乐!试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过程中,与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快活啊!
生1:我从“心乐之”一句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水拍打着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师:这是一种发现的快乐。生2:“隔篁竹”这个“隔”字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的快乐。师: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快乐。
生3:我从第二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读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乐。
生4:我从“水尤清冽”这个“尤”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访幽境意外发现的快乐。师:“尤”是什么意思? 生4:“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凉。
师:这是我们翻译的意思。如果柳宗元在心里说的话,是不是这样说——水格外清凉。生4(摇头):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啊!多么清凉的水啊!
师:你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生5:第一个空填“啊”,第二个空填“呀”。师:你结合原文说一下。生5(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啊!水尤清冽呀!生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哇!水尤清冽呀!生7:我觉得第一个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现意外之情。师:变成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7: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咦?水怎么这么清凉啊!
师:其实让作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不仅仅是水。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还原作者意外的惊喜和感叹?(屏显交流句式)
从“如鸣珮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
师:老师先来。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水和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怎么这么清凉呀!我借用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往下接。
生1: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很小。师:很小?怎么小?
生1:可以整块石头为底。师:那你再梳理一下。生1: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块石头为底,这么小。
生2:我已预料到岸边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石头千姿百态。生3:我已预料到会有树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青树翠蔓遮掩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动下垂。竟然如此美丽。
生4: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水在拍打着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块石头。
师:这真是一份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快乐。最关键的是这份快乐是怎么得来的? 生5:他是自己发现的。
生6:他自己创造了这份快乐。
生7: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创造的,亲自“伐竹取道”探索体验到的。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快乐。(一女生动情朗读第一段。)
师:从你的语气语调我感觉你已经沉浸其中了,但是有点小瑕疵。生8:“青树翠蔓”,应该是读“wàn”。
师:还有一点,她的语速是不应该改变一下? 生9:我觉得应该有的地方快点,有的地方慢点。
师:对。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意见:描写动态的语句读得稍快一点,描写静物的语句要读慢一点,句尾再拖一拖音。你来试一下?(一男生朗读,情感投入,但读错两处。)
师:你的句尾读得很好。我们把刚才读不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男生再读,声情并茂。读完,全体学生自发鼓掌。“蒙络摇缀”的“络”还是读成了“lào”。)师:还是有一点小瑕疵,不过没有关系,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注意,蒙—— 生10(接):络(luò)!
师:这次读对了!我们一起来,青树翠蔓——
生1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师:为你的勇敢坚持,鼓掌!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从“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无所依”看出了什么? 生1:自由自在。
师:对!自由自在的闲适的快乐。那这里仅仅是写鱼吗?
生2:还写了小潭的小。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因为一个小潭如果能够数出其中的鱼有多少条,这说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话,就数不出来了。
生3:还写了潭水的清澈。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好像看不到那些水的,这说明了水的清澈。
师: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写水的清? 生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竟然能够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
师:你用了一个词很准确,就是“竟然”!因为通常状况下,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但是——
生4: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头上的鱼的影子。
师:对!看不到鱼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的黑影儿!在这里,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吴均和郦道元“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而且更进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鱼纤细的黑影来衬托水的明亮澄澈。观察更细致入微,情思更细腻动人,后来苏轼就学了去,用在了《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一起来回顾。(屏显,生齐读。)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动人的景色呢?老师把这一段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请一名女同学读一读,大家静心想象。(屏显。一女生朗读。)
清澈的日光里 几条鱼儿在打盹儿 静静的鱼影 抹在石底 似淡淡的水墨 忽然你飞走了 是我的笑 把你惊醒 还是
你惊醒了我的梦
师:我得感谢这位同学,我打的是“日光”,她读得是“目光”,我感觉她的改动更有情致。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1:我感觉柳宗元是在悠闲、悠然的心境下,看到这细微静谧的景色的。生2:此时此刻,他清净、悠闲、愉快。生3: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男)潭中鱼/可百许头,(女)皆若空游/无所依,(男)日光/下澈,(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女)似/与游者/相—乐—。(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
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 生1: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师:“悄怆”什么意思? 生1:“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2: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用高淑娴的话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师:“凄”和“寒”缘于什么? 生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生3: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阔,没有一个人。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 生4: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是所有的人不懂他的心吗? 生4: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 生4: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请一名同学读一下。(屏显。)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他们思想上同气相投,同声相应,然而其思想和政治主张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孙昌武《柳宗元评传》)师:从这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5:我觉得是除崔氏二小生外,吴武陵、龚古和柳宗玄是懂他的。他们都是被贬谪的,他们的思想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师:所以说,这不只是个人的寂寞,而是思想的孤独。那作者的心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生6:“潭西南而望”的“望”。
师:能不能把“潭西南而望”的“望”换成“下见小潭”的“见”? 生7:不能。我感觉“见”是隔得比较近,而“望”比较远。
生8:我觉得“见”是不经意间见到的,而“望”是努力地、极力地向远处看的感觉。师:望是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如果说,“见”是一种无意无心的行为,那“望”则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下见小潭”的“见”让我们读到的是——
生9:意外收获美景的喜悦。
师:而这个“望”字则寄予了一种期盼。
五、拓展还原作者的人格魅力 师:当柳宗元“西南而望”“环顾四望”时,心里会想起什么?期望什么呢?(屏显。)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
柳宗元壮年被贬,在永州无实职无官舍,寄居在冷清昏暗的龙兴寺内。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
妻子早亡,爱女夭折,到永州不久,老母又离开人世。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柳宗元始终认为革新本身并没有错,是朝政的黑暗和腐败,使他的抱负难以实现。他始终关注政治和民间疾苦,写下了大量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文,如《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
生1:他可能会想现在朝政是否昏暗,人民的疾苦是否有人管。他期望人民的疾苦有人能解决,也希望有一位明君发现他这样的人才。
生2:他期望统治者可以接受他的思想,他可以为国效力,抒发他的大志。
生3:他可能会想到他死去的妻子、夭折的爱女和不幸离世的母亲。他期望他的家庭重新团圆。
师:其实他自己的家庭已经没法团圆美满。生3:但是他想让别人的家庭团圆美满。
师:所以,他是希望“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元元”,他想利国利民,他想改变黑暗现实,他要实现政治理想;可是路尽途绝!尽管如此,他仍像“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屈原,背依永州秀丽的山水,饱蘸永州清冽的泉水,写下了这些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滚屏显示柳宗元作品。)
吟咏山水,抒发胸中郁闷和心中理想: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游黄溪记》 《渔翁》 《江雪》 《愚溪对》 《囚山赋》 《起废答》 《吊屈原文》
关注现实,关心民瘼,表达政治思想: 《田家》诗 《捕蛇者说》
《送薛存义之任上》 《封建论》 《非〈国语〉》 《天对》 《天问》 „„ 师:“将生活中的痛感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感,将生活中的折磨转化为艺术中的享受”,这就是柳宗元,一个用审美的双眼捕捉美丽、传达快乐的文学家,一个不能忘情于现实与政治的痛苦的政治家。他对永州的山水“深有所爱”,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真实袒露自己寄情山水抚慰心灵的快乐与忧伤。他为自己煮出了一壶清香的好茶,也为后人奉献了千年的清香。让我们背熟课文,用一生来慢慢体会柳宗元的景与情。下课!
第四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身处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林语堂说过: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古代的文人墨客为排遣心中的失意,常常寄情山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反复读书
1听读课文: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2读重点字词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4解题:
(1)游记与记游(2)《江雪》释情
5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6分段读课文,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7(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活动二:自由发现
1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2师对生进行点拨与总结(大屏幕显示)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活动三趣味欣赏
(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
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 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比如说“潭水是‘清冷’ 的”。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活动四:由此及彼
余应潮老师的《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向浩老师的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
江城子
读《小石潭记》有感
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
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小石潭探幽
碧纱藏小影,隔绿闻珮音。青翠拂石岸,蒙络缀坻屿。日光澈潭底,佁鱼乐忽翕。斗蛇遥探源,差互明灭几。竹树四幽合,心神皆寒凄。境清寥游兴,恕己复奉壹。
(三)教师总结:
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第四个活动由此及彼。“趣味欣赏” 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一千年,一文人,一次美丽的邂逅;一石潭,一身影,一次黯然的神伤。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写一篇《小石潭记》的读后感,300字左右。或者写《小石潭记》导游词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江雪》:孤、独
写法: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赏析:清
第五篇: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从文体上看,本文首先是一篇文言文,然后才是一篇游记性散文。基于此两点,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用自己的视角来品味小石潭,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领会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学习目标】
一、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通过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授课过程】
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齐声)喜欢。
师:一次畅快的旅游能让你们收获到什么呢?
生1: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生2:在旅游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游时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师:的确,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而行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今天我们要和唐代代文学家柳宗元先生去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一个小石潭。板书课题、作者。
(情景导入,让学生从自身旅游经历谈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叩响生字之门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义。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的通顺、流畅。
学生自由阅读,标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屏幕显示初读要求)
师:让我们在初读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请同桌帮我们解决,现在同桌轮读,纠正字音。
生生轮读,纠正字音。
老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注音)
生推选代表范读课文,其余学生以流畅度为标准评价。
生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互读、范读、评价、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
三、叩响词句之门
师:在同桌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屏幕显示译文要求)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用横线标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师:同学们,把自己在译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交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吧。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解决译文中的疑难。
全班交流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难词句。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小组合作的成果如何。我来读,你来译。(屏显重点词句的翻译。)
学生正确而流畅的翻译句子。老师强调特别注意“西”“可”“犬牙”“以”等实词的意思。
从检查的效果来看,老师要适时纠正学生在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不足和误区,并适当评价此环节小组合作的情况。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发挥小组合作这一大优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再次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上“信”、“达“、“雅”。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梳理行程
师:现在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手中的笔想象成一部DVD,而你自己就是一位摄影师,请把握好你的镜头,理清柳宗元领我们游览的路线。
师范读课文,生梳理行程。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时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他并没有在此过多停留,反而将我们带到了四面竹树环合的潭上,他想小憩片刻,没想到这里不容他久留,他“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看来,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四、驻足赏析
师:但这种走马观花的欣赏大家对小石潭的印象一定不很深刻,那就让我们放慢我们的脚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欣赏小石潭。请调动你的感官,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用散文的语言将你看到的景色描绘出来。
生描绘自己看到的小石潭美景。
师:让我们把自己欣赏的美景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组1:我们组想来欣赏潭中鱼,我们想“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呢!”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真聪明!那你们能体会柳宗元当时的心情吗?
生:(齐答)高兴,快乐。
师:同学们不仅写的好,而且悟的妙,一句“似与游者相乐。”让我们体会到了柳宗元内心的兴奋与愉悦。(板书——乐)
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还有哪一组?
组2:我们选的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我们欣赏到“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树木写活了,这里的树木虽然繁茂,但不够坚挺,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这好像透出一种隐隐的凄凉。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组3:我们组想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的竹林溪水边驻足片刻。我们写的是“沿着小丘走了百二十步,匆匆的竹林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脚步,大家决定就此返回。此时,成片的竹香扑鼻而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传入耳际,叮咚的溪流驱走了我们的疲惫,那是窗前的风铃吗?那分明是一群翩翩飘来的仙女,她们身上的佩环似乎也难与这清脆的流水相媲美了。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
师:多有创意的描写啊!不仅让我们闻到了竹叶的清香,还让我们聆听了泉水的清脆,真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小石潭边,从你们加快的脚步声中,我们体会到了你们心情的迫切和愉快。我相信“心乐之。”也让我们和柳宗元的心拉的很近。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你们的作品?
组4:我们组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总结: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屏显——寓情于景)
板书:寓情于景
师:非常感谢大家精彩的表演,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这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
生: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所以他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他不忍独自品味那种孤独和无奈,他离开了。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在此我有必要把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告诉大家。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他逸逸而行,漫漫而游,他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秀丽奇特的地方,却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板书——忧)
让我们再一次重游小石潭,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也仔细品味柳宗元内心丰富的情感。
生齐读《小石潭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与文本有一次更为亲密的接触,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欣赏到的美景,很细腻,很生动。这里作者、读者、文本之间有了一种深层的交融,学生在品味中走进了小石潭,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顺势展示写作背景,突破学习目标二。)
结束课堂:感谢柳宗元,带我们去看了一个秀丽奇特的小石潭;也感谢小石潭,让我们体会了一个失意文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柳宗元的时代已经过去,让我们忘掉柳宗元的悲哀,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吧!
【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的情感。在教此文之前,我反复阅读文本,并认真研读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其他资料,也认真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要求,最终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下来。在授课模式上,我努力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悟能力。
从整体上看,我认为我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首先,从学生自身旅游的经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引导学生在自读互读中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又让学生在自译互译中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范读,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接着让学生品读文本,欣赏美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最后老师酝酿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坐在潭边环顾四周时所见景物的特点,进而领悟作者这时的凄凉悲苦心境。一前一后的乐忧变化,是全文的重点,我用课件展示了柳宗元创作此文时前的背景资料,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难点顺势突破。最后在学生齐读《小石潭记》中结束了本节课。
这次教学虽说经过精心的准备,力求有所突破,有一些优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互助学习决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学生在合作探讨中不仅仅是几个人簇拥在一起,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学生也应该在倾听,在交流,在反思,在纠正,在质疑,这样的互助才是更有效的。自己应该在小组互助的有效性上做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
第二:学生的自主也绝不是放任自流,课堂也不应该是天马行空,老师适时的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活动始终有一条主线牵制,这样才会让课堂向广度深度发展。我觉得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是有待提高。
第三:语文课堂展示的是学生的魅力和风采,做为老师,如果只是一味的倾听和肯定,这样的课堂只能说热闹,绝对谈不上精彩。我觉得自己应该准确把握“三讲三不讲”的尺度,中肯的评价,客观的点评,多种形式的引导和鼓励,让自己的语言更精炼,也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