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步教学”法课堂模式解读(试行)
“五步教学法”课堂模式解读
(试行)
“五步教学法”课堂模式:导--探--拨--练--延
一、导——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分钟内)
写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才能紧扣读者的心弦。上课也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他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上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
(一)、课堂导入的方法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导入也必然不同。常见的导入方法有:
情景创设导入法、悬念设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谈话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审题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社会事件导入法、科学史料导入法、类比导入法等等。
(二)、课堂导入的要求
1、要突出一个“新”字
要在“新”字上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喜欢新,因此,导入时注意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要精心设计,要做到形式新颖,别具一格,要能抓学生的心。切忌千篇一律。
2、要突出一个“奇”字
在“奇”字上引起学生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想象的大门。在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少,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的特点,并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启发性的提问、娴熟的演示、美观的板书、新颖的教具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要突出一个“特”字
学生喜欢动脑筋,想问题,因此,教师在导入时要善于抓住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每课导入具有特色,这样就能很快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本环节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导入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醒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内)
(一)、自主学习(5分钟左右)
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给学生出示练习题目,定位自学内容,提出自学要求。教师给学生所布置的自学任务或尝试练习不宜多,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按照自学要求,阅读文本,独立思考,尝试练习。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通过巡回查看和个别询问,找准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暂时不能讲),为“后教”作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5分钟左右)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分组可2人一组,可前后4人一组,可5-6人一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交流前,小组成员可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小组讨论必须遵循讨论程序,保证人人参与。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要深入组内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亮点和存在的困惑。
(三)、展示交流(5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核心。要求各组学生代表展示交流本组的学习情况,方式可以采取口头、书面、实物、板演、肢体表演和多媒体演示等方式。最后形成班上的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同时还可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收集交流中反馈的问题或认知缺陷等信息,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通过展示交流,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在智慧的对撞之中,开启思维,生成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拨——精讲点拨、互动释疑(文科:8分钟左右,理科:6分钟左右)
1、精讲点拔
课堂教学中的精讲点拨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艺术。通过 教师精讲点拔可以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精讲”贵在一个“精”字,就是要求教师只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对学生已经会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点拔”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指点和启发诱导,揭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之正确认识问题并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因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精讲点拨”,讲究方法。
(1)、点拨要适当,首先点拨的角度应恰当,符合问题本身的性质和要求,符合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并点到学生思维卡壳的关节上。其次是点拨语言应精炼,言简意赅,能准确表达寓意。
(2)、点拨要适时。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可以说明点拨所应掌握的时机。教师的点拨,应不早不迟,恰逢其时。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认识发展到似懂非懂,想说而又不说不出来的思维状态时予以点拨,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点拨过早,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点拨过晚,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师的点拨一定要适度。常言道点而不到会而不发,点之过度会越俎代庖。点拨后仍应存疑,不是直揭谜底,而是教给学生继续探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认识的方向,并能从中获取更多知识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2、互动释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精讲点拔的同时,要注重创造问题情境,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质疑、释疑、生成。
此环节妙在适时点拨、适当点拔、适度点拔,贵在精讲点拔,巧在情境中点拨、点拨中互动、互动中生成。
四、练——巩固训练、归纳升华(文科8分钟,理科:10分钟内)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情,从不 同角度,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如:同桌互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等),从而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1、巩固训练。教师设计不同的题型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针对性训练。要求:一是练习题具有层次性(有梯度,由易到难)、典型性、多样性、创新性和生活化;二是训练形式要多样。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如语文、英语等学科可采用问答、背诵、默写、听写等训练形式;数学、科学等学科可采用做检测题、实验等训练形式。训练题目的呈现可以投影展示,可利用练习册,也可以利用导学案。学生答题形式可笔答、板书、口答、抢答等等;三是训练时间要充分;四是训练题目要应标,即练习题要对应、回访学习目标;五是做题要限时。训练的形式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作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2、归纳升华。学生汇报展示练习成果,生生、师生相互评价,对于在练习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或学生助教适时进行规范指导,达到内化巩固知识的目的。
五、延——拓展延伸、成果分享(6分钟左右)
(一)、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拓展延伸应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它应立足教材,也可超越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中要找准学生的“学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寻求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拓展,使课堂因拓展而流光溢彩,使学生因拓展而学有所获。在教学中,通常通过以下几条途径进行拓展延伸:
1、利用对知识的归纳进行拓展。巩固已学知识,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设置开放性题目进行拓展。开放性题目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加强对开放性题目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3、增强学科联系的方式进行拓展。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可以找准这些关系作为我们拓展的出发点,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实现学科整合。
4、理科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进行拓展。在理科的学习中一题多解的训练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多方思考,充分领略知识的结构以及各种解法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技能水平,还会促进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灵活性。
5、在易错知识和疑难点上进行拓展。让学生在甄别中加深印象,尽可能地走出“似是而非”的阴影。
6、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通过贴近现实生活方面的问题,拉近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是课堂“高效”的有力保障,教师只有悉心研读教材,紧密联系好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真设计出“有效”的拓展延伸,才会让课堂如“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样,收获不一样的精彩,从而让教学达到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妙境界。
(二)、成果分享
成果分享是本课堂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总结,要求教师多让同学之间互相分享学习收获和学习感受等,忌教师包办自我总结。本环节设计必须根据学情、教情灵活选择不同方式,通常可通过总结概括、分析比较、创设悬念、首尾照应、回顾反思(这节课,你觉得你自己有什么收获?学了这节课,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你想提示同学们应注意些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等方式进行。
成果分享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此环节虽然有法,但无定法,因需而用,贵在得法。在教学中,要让精彩的课堂小结、成果分享架起师生交流对话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第二篇: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解读
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解读
上学期,我校开展了高效课堂的创建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初步总结出具有我校教育特色的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这是我们持续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以来结出的第一枚教学教研硕果,下面我从其基本思想、基本教学流程、基本特点、注意问题、重要意义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基本思想
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以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的身上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命状态,注重学生的自学,对学和群学,以导促学,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实现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都能学得好,都能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做奠基。
二、基本教学流程
(一)目标导学
教师有效、简洁导入新课,准确展示学习目标,导引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指导学生结合自我学情,预先考虑自我达标程度和方法,学得有的放矢。
(二)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上的自学目标和提纲,参考自学方法指导,围绕导学案自学教材,或利用参考书、工具书、学习资料来获得新的知识,重点自学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不必求全。
(三)问题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了十几分钟后,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对学或群学,交流自学成果,梳理章节内容知识链,合作探究自学疑难点。
(四)反馈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学成果,小组间互动评价,全班交流解决小组疑难问题,教师察言观色,适时加以指导、辅导和追问诱导,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精讲巧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达标应用
达标应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测达标的过程,达标应用中的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能力提升题,中等的学生有中等的目标,差一点的学生有基本训练题,从而使达标应用习题须面向全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善于发现问题、完善自我、展示才能的机会,测学时间每一节课不得少于10分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堂完成、力争人人达标。
三、基本特点
1、关注学习目标的清晰化。
制定学习目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要学什么。目标不仅要具体,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课组)目标要求、章节(课例)预习提示和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要求来确定,而且要重点突出,明确学习重点,但不要面面俱到,避重就轻。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读得明白,弄得清楚本节课到底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
2、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化。
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将学习的重点前移,规定了自主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上学习采用的问题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疑解困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主动参与成了学生的一大特征。
3、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合、分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去抢学生的活,要善于把皮球踢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做好主持人,注重问题生成,根据课堂学情不断调整课堂。
4、保证师生互动的有效化。
五步导学中教师要有效落实教师的导,保证师生互动的有效化。
1)指导学生的自学。要善于结合具体自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
2)指导学生的交流。积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争取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并形成共同的学习成果和共性的问题。
3)诱导学生的质疑。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诱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4)引导学生的小结。要善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小结活动的引导,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5)辅导个别学生。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态度、方法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5、关注学情反馈的及时化。
教师要做好课堂的观察者,随时关注学生,及时把握学情,学情反馈做到心中有数。
6、把握知识点拨的关键化。
把握“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三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
7、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课堂教学要创设生活情境,再现还原生活实际。
8、关注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9、把握教学策略的综合化。
10、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五步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还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因为更多的是鉴别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后续的学习提供预测,所以不能反映出该同学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状况,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产生的错误认识。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与分层评价,例如,课堂提问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回答也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予以准确评价,看到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是否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师教学是否发扬民主,教得是否轻松,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等等。
四、实施五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要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改变原有角色,变权威性的知识拥有者为学生情感的反映者、学习知识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变讲为导,努力将“导”定位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在自学、质疑、议论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开窍,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消化知识。
2、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五步导学进行因时施教、因材施教,特别关注优生和学习困难生。
①在低年级或模式试行初期,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没有形成自学的习惯和掌握自学的方法,教师可拿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带着学生探讨学案中自学环节的问题,探讨他们研读教材的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之后,再借助“导学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②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在要求大多数按学案完成自学任务的同时,要加强对学习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较弱的学生的帮扶和指导.
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优秀学生在出色地完成本身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做教师的小助手,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伴。让优秀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让差生在一个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合作小组或班集体中,与其他同学同步学习。④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有待激励的学生,把导学问题中简单的重复提问的问题留给他们,迫使他们调动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变依赖观望为积极投人。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中上生,使各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通过肯定、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或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更加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⑤要及时对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进行及时检查辅导,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每位学生都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案要求完成学案任务,力争堂堂清。
3、要加强合作学习组织建设。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学生所处的学习组织是否坚强有力有很大的关系。要加强合作学习组织建设,首先要抓好学习小组长的培养.尽快让他们能胜任主持小组学习的重任。其次,要求每人要明确在本组中的角色定位,主动承担各自的学习责任和义务。
4、要注意利用情感保障学路。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自学,是一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事情。让学生把学习任务当作一件令人愉快的礼物来接收,就需要对学生实施情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鼓励,多创造成功机会,有意识让孩子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始终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一起去体验获得新知后的喜悦,获得主动学习的动力,不断强化他们探寻、研究的兴趣和意识,引导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5、注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会不会学,是不是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生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也要克服消极等待的思想,特别要克服不敢放手的保守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采取慢慢来的做法,而要在一开始就舍得花时间、花力气对学生严格要求,进行培养和训练。要引导学生开展自学训练,且要坚持一段时间,不能时导时停。值得注意的是,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也不能长期依赖于学案指导。指导是为了不指导,最终要让学生丢掉学案这根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6、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才能胜任“导师”的角色。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导”得主动,必须要导在学生主动学习上。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要具备这种主动导学的本领,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五、重大意义
多年来,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单一的、一元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唯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被激活。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思维活动的主体。
①“五步导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②“五步导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并真正有利于教师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价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还处在起步阶段,可能还存在某些不足,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因而需要说明的是,模式是灵活的框架,我们的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允许有变式,主张各学科教师在五步导学的基本框架下根据具体教情和学情创新出一些“自选动作”,从而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高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过渡:那么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呢?我们教师应如何作为呢?导学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抓手。
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备课方案(试行稿)
一、导学案的含义
五步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二、编制导学案的目的
1.方便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被形象地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
2.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课堂动态生成情境;
3.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结合。4.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学习的分层次和个性化,体验知识的“超市自选”。
三、备课指导思想 以五步导学案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与成长。把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根植其内,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把教、学、做联结为一个过程,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四、备课思路
五步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在备课中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五、备课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传统的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如何教”,而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导学性原则:“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
3.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所以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单化。”
4.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5.实用性原则。导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在编写导学案时要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合乎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6.规范性原则。导学案虽然具有学科特点,但从导学案编制流程、导学案的基本组成、格式要求、容量要求等方面要统一规范。
六、备课要求
1、五步导学案案应该具备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
2、五步导学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五步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4、五步导学案应提供不同层次的作业。
5、五步导学案应按照目标导学、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反馈提升、达标应用的模式备课,可体现某个环节的创新性、但不可走样。
七、备课模式
按照五步导学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进行:
人人备课--------集体研讨--------自我微调--------课后完善
八、具体方案
(一)人人备课——形成草案。备课组长按照学科组的统一要求,安排好每周的每一节课的备课时间,学科组内的每位教师人人备课,教师个人确定几本参考资料,提前一周完成备课。备课中,要求每个教师精心、充分备课,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弄清所备教学内容在本册、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节课或本单元的重点、考点和能力训练点,并就此设计教学三维目标,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设计导学的内容和思路;思考是不是设计了切合实际的,贴近学情的导学方法、导学思路以及创新点、德育点;是不是设计了合理的达标应用习题;对于教材上没有或该要的内容,教师要不要研究性地去补充,在哪些环节和思路上我们还存在疑虑和障碍等,使每个教师带着问题初步形成了融入自我教学思想的导学草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一人主备,其他人依赖的集备弊端。
(二)集体研讨——形成共案。在集体研讨时,学科组教师人人拿出草案,供同科老师参考,并轮流进行五步导学说课,说教材学情、导学目标、自学提纲和方法、导学过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然后全组讨论学习目标是否具体、恰当、可测,自学提纲是否要点清晰,自学方法是否明确可行,问题探究是否有序有效,反馈提升时如何进行指导、辅导和追问诱导,是否实现了精讲巧拨,达标应用问题设计是否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能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体商定后确定导学共案,最后由一人执笔整理出五步导学共案。集体研讨是备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其目的就是为了发挥团队优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克难攻坚,达成共识,共享智慧成果。
(三)自我微调——形成个案。
集体研讨后的导学案在使用前,任课教师要有思考,须再优化,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知识结构、个性气质等方面,并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认识基础,层次差异和思想水平等情况,进行微调,从而在众人智慧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再创新,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我个性特色的个案,并将其应用教学实施中,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这种个案不要求执教者一定写在导学案上,只需做到心中有数,有备实施即可。因此任课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五步导学案备课与使用不走样的情况下,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全面的发展。
(四)课后完善——形成新案。
导学案实施后,教师还要针对课堂中发生的现象作生成性分析,就导学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如课堂导学是否灵活有效,教学组织是否有序,课堂氛围是否和谐等等,并记录下来,即教学反思。并调查搜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效果,据此反馈来刷新自己的观点,最后把自己的课后反思和学生的反馈集中到备课组,集体交流、归纳、整理、订正,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科学高效的导学新案,作为下一次集体备课的参考资料,从而更好地改造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实践,体现五步导学教学模式下五步导学案的使用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九、导学案编制的基本规范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因此导学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概括地讲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编写程序、统一基本环节、统一课时容量、统一编写格式。
十、导学案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好一份科学有效的导学案,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因此,“学案”设计要做到“一个中心”、“两有”和“三性”。“一个中心”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两有”指教师设计学案时要“心中有人,目中有纲”。“心中有人”指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考虑学案怎样导学生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目中有纲”指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方法得当,层次分明。“三性”指设计的学案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科学性和主导性,探索性指学案设计的问题是真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解决的问题。科学性指学案设计的问题要科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又要符合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主导性指学案的设计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有效学习,特别是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1、以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的身上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命状态。
2、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注重学生的自学,对学和群学,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实现让所有学生都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都能学得好,都能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做奠基。
二、实施细则
(一)做实五步导学
1、目标导学
备课组精心备好《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后,教师根据学习难度系数,确定课前自学或课堂自学形式,如果章节内容学习难度系数较大,可在教学前一天发给每一位学生;如果章节内容学习难度系数较小,可在课堂教学时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根据《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所学章节内容具体学习目标,导引学生结合自我学情,预先考虑达标程度和方法,学得有的放矢。
2、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上的自学目标和提纲,参考自学方法指导,重点自学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不必求全。如果有困难就解决一部分任务和内容,不懂得难解决的做好标记,完成课前自学,然后进入课堂自学,整理出自我学习疑难点,课堂上的自学环节是不少于10分钟的,做到精心自学,有目标的自学,老师则在学生自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方式。并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指南针”,针对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老师加以梳理、归类为导学做好准备。
3、问题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了十几分钟后,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对学或群学,交流自学成果,梳理章节内容知识链,合作探究自学疑难点,此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老师提出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不同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最后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整合归纳,预备反馈提升环节时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4、反馈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学成果,小组间互动评价,全班交流解决小组疑难问题,教师察言观色,适时加以指导、辅导和追问诱导,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精讲巧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展示,是学案教学实施的核心。因而教师心中即要明确展示目标: 1)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其他学生的听讲、更正、补充、拓展,实现对知识的再一次认知。2)通过展示,尽可能的将学生在预习、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暴力出来,以待修缮。3)通过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个性化的展示,使劲可能多的学生从中提样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生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又要把握展示的基本要求,做好反馈展示活动: 1)要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展示的全过程。
2)展示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认真听讲、更正、补充、拓展。
3)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及时点拨、总结、拓展、调控和激励作用。
4)展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相互鼓励,积极创造团结和谐的展示氛围。5)展示汇报完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结论。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回答,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归纳,思想让学生生成固化,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几个问题:易学、易懂的一带而过,事先应做好充分准备,对展示重、难点适时地加以必要说明,以引起学生的足够认识;重点、难点展示时教师适时引发交流,适当点拨;教师在精讲点拨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这是教师主导的关键发挥,学生学习的质量保障、三维目标的达成都依靠它来实现,所以说点拨启发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智慧精心点拨、巧点拨,点拨到位。
5、达标应用
达标应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测达标的过程,达标应用中的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能力提升题,中等的学生有中等的目标,差一点的学生有基本训练题,这样才能够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成功的体验,都有进步。不能搞一刀切,用“统一要求、统一训练”代替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达标应用习题须面向全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善于发现问题、完善自我、展示才能的机会,测学时间每一节课不得少于10分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堂完成、力争人人达标。
在这个环节,并不强求一律,快手会得到拓展,慢手会得到帮助而提升。对于导学案上“达标应用”部分的题目,力争做到当堂批改,当堂反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质量,及时矫正易错点,并举三反一,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做细课后管理
课后管理是《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实施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后管理做的好坏关系到一节课的完整性和高效程度。
1、盘点反思:课后反思包括“学后反思”和“教后反思”两个部分,学生写学后反思,老师写教后反思。一节课结束后,老师要指导学生盘点课堂,对本节课或本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反思,落实课程标准,归纳主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达到学有所得,一课一写。学后反思用平实的话,写一写自己的得失,可以写自己的成功之举,可以写瞬间灵感,可以写学法收获,可以写思想困惑……写中有学、学中有思、思中成长。由此,让学生学会及时回顾反思,培养概括、归纳能力。学后反思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写,也可以放在课后。老师要对学生的学后反思做及时的评价总结。
2、整理督学:课后管理中老师不仅要求学生盘点课堂,写好反思,还要指导学生整理、巩固导学案,然后收齐上交,由小组长做认真批阅,最后教师审阅,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全盘把握课堂学情和教情,对学困生及时跟踪辅导,做到监管到位、反馈及时,确保每个学生学习任务“日日清”。同时对课后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认真总结积极改进,写出深刻的教后反思。课后管理主要包括当天检评作业,当天反馈改正,当天课后反思,堂清、日清、周清。三、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使用要求
(一)、对学生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案内容认真进行自学,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学案中基础部分,然后可以作提高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力争自行解决教学案上的学习目标,并能发现自己在课堂中面临的困难、难点,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老师提高。在完成学案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
2、导学案上的作业力争独立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要与同桌和同组同学主动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3、导学案上要写清自己所在班级和姓名,便于老师课后管理的查证和反馈。
4、导学案上字体书写要一丝不苟,完成导学案时要求学生使用双色笔,蓝色钢笔,让学生完成导学案时使用;红色油笔或铅笔,在课堂上其他同学展示后或老师点拨后,学生补充完成或纠错时使用,并及时在导学案的后面写上学后反思,不得敷衍了事。
5、每隔一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有序。以备复习时使用。
(二)对教师的要求
1、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的作用,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2、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炼、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3、要做到“三必讲”、“三不讲。
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所以,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与“合”是学案运用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必讲”即学习方法和技巧教师必讲,多数学生不会的必讲,出现原则性错误的必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能小组合作学会的不讲,能借助工具书、资料、网络等渠道学会的不讲,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4、无论上新课还是上复习课必须使用《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否则不准进课堂。
5、教师要结合本班学情和自己的能力,根据学科特点,有创造性地使用《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上课,不能死扣导学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避免把新课上成习题处理课。
6、在学案导学实施的不同阶段,教学方式要有区分。
就整个实施过程来讲,一般遵循五步导学的顺序。但在低年级或模式试行初期,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没有形成自学的习惯和掌握自学的方法,教师要带着学生一起看书,教授他们钻研教研教材的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之后,就可以借助学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7、整理成册
年级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三)其他使用要求
1、教师必须在学生自学预习后检查导学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2、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后,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4、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四、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使用评价标准
1、看学习目标设置是否具体、恰当、可测。
2、看学生学习是否主动,学习气氛是否浓厚。
3、看学生活动时间是否充足,参与面是否广,参与人次是否多。
4、看学生的达标率是否高。
5、看课堂是否朴实、丰实、愉悦。
五、注意事项
1、《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是导案和学案的统一。所以既要有导案的必要环节;又要有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提示,有精要的分层设计的练习,题量要少而精,知识覆盖面要宽,适宜迁移。
2、《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操作要灵活,注重实效,切忌生搬硬套。
3、实施《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后,要确保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善,任课教师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积极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
4、班主任要协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以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同伴互助。
5、最大限度地发挥《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效果。
6、整理成册
年级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第三篇:五步三查”——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基本模式,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国名校共同体在总结以杜郎口为首的各成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课改初期易遇到的普遍问题,而设计的一个具有课改推进普适性的高效课堂基本模式。“五步三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让教师少走弯路,缩短课堂“临帖”的周期,从而为打造特色高效课堂服务。
一、“五步三查”基本模式结构说明
(一)“五步”: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
(二)三查:课堂上的三次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在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
二、“五步三查”基本模式详解
第一步:独学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1.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导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2.新课导入。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独学。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需要说明的是,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独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状态之所以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励了学生自学。
4.第一次学情调查。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基础类题目),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这也就是“三查”中的第一次学情调查。
5.独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⑴纪律要求。高效课堂一般不做硬性的纪律要求,以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宜。人的心灵只有处在高度自由的状态中,才有可能是思维敏锐的、活跃的,才有可能具备创造力。当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有一个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作为课堂评价的一项来引导促进。
另外,对于独学在家庭中完成的情况,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导致独学效果不佳。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有效地课堂学习评价和小组建设来引导促进,加强管理。
⑵问题入手: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资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独学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导学案中的基础类题目,要求人人过关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分层次设计各类题目。
⑶双色笔标注:对于经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
⑷向组长汇报。当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由组长向老师报告独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一旦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便可以自我控制,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6.独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⑴关注学习状态。在独学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境由心造,相随心生”。真正的入情入境的独学行为,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而高效课堂上之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便更好地展示自我,为小组争光。从这一点来讲,展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⑵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教师要明白,对待同样一个导学案,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独学的时间有快有慢,独学所完成的内容也有多有少,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搞好分层学习,分层达标,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⑶适时点拨指导。考虑到学段的特点和自学能力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独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进行学法的指导、点拨。但尽量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学法指导,以减少对学生独学的干扰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⑷点评小结。通过巡查把握学情,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可以就学生独学的状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
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首先通过同质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并藉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对学生的要求:
1.先对学。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后群学。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3.深入探究。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点同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往往是教得学生没有问题才算成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造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
(二)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同独学环节的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一)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
“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创生性”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一堂课缺乏动态生成性,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也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狂欢”。
(二)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内容的层次不同。
小展示是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的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在本环节将得以展示,我个人认为好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像《学记》中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具体体现在:点拨、追问、即时评价等。大展示过程中力求达到课堂的动态生成效果,从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来讲,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展示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第二次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四)对学生的要求
1.展示的基本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⑴问题性:所谓问题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一般在大展示环节不展示导学案中比较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已经在小展示或者之前的学生独学、对学或者群学中解决完成。
⑵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比如在分工上可以有人负责解题步骤或基本思路、有的负责解题方法和疑难解析、有的负责规律总结和问题拓展等等。
⑶互动性:所谓互动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⑷创生性:所谓创生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了生活性、生成性和生命性的课堂。一堂课缺乏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若没有动态生成,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课堂,更不会有“生命的狂欢”和心灵的震撼。2.展示行为常规要求
⑴聚焦问题
① 准备动作要快、静、齐。减少准备的时间。无论是展示者,还是听展者,都要迅速进入状态;
②聚焦时要避免学生“平行站位”,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置,不影响听课。
③班额较大的班级,由于受空间限制,尽可能减少无谓的走动,前面的同学要做到不遮挡后面同学的视线。
⑵对展示学生的要求
①展示者提前进入预定位置,上组展示评价完,自己迅速到位,不耽误时间。
②展示者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时要用教杆等必要教具,侧身讲解。做好展示的导入,结语及组间过渡。
③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对展示内容要熟知,鼓励拓展性展示,不做无效展示,要把展示内容组织成展讲语,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本宣科。
④展示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规范,切忌啰嗦,准确把握展讲时间,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⑤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淋漓尽致,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感染人的效果。
⑥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板面设计要合理、规范、美观。为了节省时间,板书一般可以放在群学或者小展示时进行。
⑶对听展者的要求
①站位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
②坐要端正,不能伏案托腮;站要直立,不能抱膀搭肩,要做到拥而不挤。
③认真倾听,听展时要闭口,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
④听展者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⑷展示中的质疑对抗
①展示环节中,在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
②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③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彰显个性,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④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⑸展示中的评价
①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切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
②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③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
⑤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五)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不是指传统教学中的课堂驾驭能力)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
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学记》中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这个表达比较贴切。概括地讲,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追问、点拨、引导、启发和评价上。而不是讲解、讲授上。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2.适时引导点拨。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或者迂回不前的质疑对抗甚至偏离主题的拓展延伸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类现象更为普遍。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一环节易犯的错误是缺乏耐心和等待,容易“抢权夺位”,即过早地抢学生的话语权,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入传统教学的惯性里去。原本即将到来的精彩生成往往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里。
3.即时性评价。教师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即时性点评。
4.备课预设很重要。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作相关的预案准备,预设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即使这样,也同样会出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更好地促使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去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作为教师也不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讲坛圣人,真正回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真正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回到座位整理导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学案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导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3.第三次学情调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进行的是第三次学情调查,教师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三、“五步三查”基本模式效能分析
1.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实现了“活”与“实”的统一;
3.实现了“动”与“静”的统一;
4.实现了“放”与“收”的统一;
5.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6.实现了“主体”与“主导”的统一。
四、几点说明
1.要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 “教学合一”的文本。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导学、导练、导结。在高效课堂上,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注重学习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导学,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2.“五步三查”基本模式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性模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课堂环节上会略有调整。比如,课型如果是单元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展示和达标反馈,从而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如果是预习课型,就可以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
3.五步三查基本模式就五个步骤的时间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学情作提前预设,但是在课堂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三查”来实际把握学情,从而对时间做出适当的调整。
4.“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
5.高效课堂的课堂管理与评价,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这里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说高效课堂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它是个系统工程,带来了理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文化等一些列的改革。所以要求老师要在“做中学”,在“学中研”,在“研中做”。
第四篇:“五步三查”——活力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
“五步三查”——活力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
活力课堂“五步三查”教学基本模式,是以杜郎口为首的各成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课改初期易遇到的普遍问题,而设计的一个具有课改推进普适性的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让教师少走弯路,缩短课堂“临帖”的周期,从而为打造特色高效课堂服务。
一、“五步三查”基本模式结构说明
(一)“五步”: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
(二)三查:课堂上的三次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在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
二、“五步三查”基本模式详解 第一步:独学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1.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导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2.新课导入。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独学。活力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需要说明的是,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独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
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
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状态之所以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励了学生自学。
4.第一次学情调查。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基础类题目),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这也就是“三查”中的第一次学情调查。
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首先通过同质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并藉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1.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
“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创生性”是指从展示的价
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一堂课缺乏动态生成性,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也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狂欢”。
2.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内容的层次不同。
小展示是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的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在本环节将得以展示,我个人认为好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像《学记》中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具
体体现在:点拨、追问、即时评价等。大展示过程中力求达到课堂的动态生成效果,从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来讲,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展示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3.第二次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回到座位整理导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学案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导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 生以后的复习。
2.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3.第三次学情调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进行的是第三次学情调查,教师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三、“五步三查”基本模式效能分析
1.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实现了“活”与“实”的统一;
3.实现了“动”与“静”的统一;
4.实现了“放”与“收”的统一;
5.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6.实现了“主体”与“主导”的统一。
四、几点说明
1.要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 “教学合一”的文本。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导学、导练、导结。在课堂上,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注重学习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导学,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2.“五步三查”基本模式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性模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课堂环节上会略有调整。比如,课型如果是单元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展示和达标反馈,从而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如果是预习课型,就可以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
3.五步三查基本模式就五个步骤的时间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学情作提前预设,但是在课堂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三查”来实际把握学情,从而对时间做出适当的调整。
4.“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
5.课堂的课堂管理与评价,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这里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说活力课堂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它是个系统工程,带来了理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文化等一些列的改革。所以要求老师要在“做中学”,在“学中研”,在“研中做”。
第五篇:“五步三查”——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
张海晨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基本模式,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国名校共同体在总结以杜郎口为首的各成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课改初期易遇到的普遍问题,而设计的一个具有课改推进普适性的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让教师少走弯路,缩短课堂“临帖”的周期,从而为打造特色高效课堂服务。
一、“五步三查”基本模式结构说明
(一)“五步”: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
(二)三查:课堂上的三次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在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
二、“五步三查”基本模式详解
第一步:独学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1.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导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2.新课导入。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独学。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需要说明的是,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独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
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
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状态之所以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励了学生自学。
4.第一次学情调查。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基础类题目),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这也就是“三查”中的第一次学情调查。
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首先通过同质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并藉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1.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
“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创生性”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一堂课缺乏动态生成性,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也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狂欢”。
2.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内容的层次不同。
小展示是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的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在本环节将得以展示,我个人认为好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像《学记》中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具
体体现在:点拨、追问、即时评价等。大展示过程中力求达到课堂的动态生成效果,从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来讲,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展示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3.第二次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回到座位整理导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学案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导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3.第三次学情调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进行的是第三次学情调查,教师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三、“五步三查”基本模式效能分析
1.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实现了“活”与“实”的统一;
3.实现了“动”与“静”的统一;
4.实现了“放”与“收”的统一;
5.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6.实现了“主体”与“主导”的统一。
四、几点说明
1.要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 “教学合一”的文本。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导学、导练、导结。在高效课堂上,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注重学习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导学,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2.“五步三查”基本模式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性模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课堂环节上会略有调整。比如,课型如果是单元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展示和达标反馈,从而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如果是预习课型,就可以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
3.五步三查基本模式就五个步骤的时间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学情作提前预设,但是在课堂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三查”来实际把握学情,从而对时间做出适当的调整。
4.“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
5.高效课堂的课堂管理与评价,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这里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说高效课堂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它是个系统工程,带来了理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文化等一些列的改革。所以要
求老师要在“做中学”,在“学中研”,在“研中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