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勇敢——管建刚《写一个人观后感》

时间:2019-05-13 03:5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作,是一种勇敢——管建刚《写一个人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写作,是一种勇敢——管建刚《写一个人观后感》》。

第一篇:写作,是一种勇敢——管建刚《写一个人观后感》

写作,是一种勇敢

我总觉得上好作文课的关键就在于上好作文指导课,只有让学生了解了如何去写,他们才能写出好的作文。然而我未曾想到的是,面对指导课相对空洞的讲解以及含糊的表述,学生未必能真正学会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在网上观看了管建刚老师的《写一个人》的作文讲评课教学视频后,我对写作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在课堂的伊始,他展示了几位学生的作文内容,这些作文或是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如“此人乃一知识分子,我遇到不懂之处,她都能一一解答”。或是表达得极生动并富有情趣,例如“这是一道极其难的数学题,害得我差一点‘脑浆迸出’”。管老师对他们的作文写法及内容给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写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新鲜的表达。

然而这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管老师提出的“画蛇添足”病。针对“他这人,要形容,用一个字就够了,这字便是“媚”,不过,可要注意,他可是个男性哦!”这句话,管老师提出,口头语和书面语是不一样的,“他”这个字已经说明这是个男性,因此后半句便是画蛇添足。“她就是我的暴力同桌——叶子锐。可是为什么说她暴力呢?倾听我细细道来吧!记得那个中午„„”看到这句话我也没能一下子找出它的问题所在,而管老师的点拨却使我豁然开朗:点出了暴力同桌,便可直接讲事例,因此可以改成“她就是我的暴力同桌——叶子锐。记得那个中午„„”用管老师的话来说:“多简洁!”

是啊,我在自己写作或是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似乎都犯了这种画蛇添足病却不自知,反而总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写详细些,再详细些„„看来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还需要多加注意才行。

管建刚老师这节作文评析课鼓励学生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管老师提出:“写作是一种勇敢”,“要坦荡,真诚”,“做写作的君子”,“把所有的他(同桌)都写到作文里去”;并结合学生习作的实际,剖析了勇敢写作的效果,增强学生了“写真事、说真话、表真情”的信心。

我的作文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多加以探索,才能让孩子们真的“能写”。真正的写作文,是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的喜怒哀乐;真正的写作文,是一种勇敢。

第二篇:管建刚谈教育写作

管建刚谈教育写作(4)

管建刚谈教育写作(4)

江苏吴江实验小学 管建刚

写,给你带来最好的“读”

现在开始,马上写

常有老师说:“我读的书不多,写文章,那不是给人家看笑话嘛。”“我也想写,只是肚子里没什么理论,写不出像样的东西。”不少老师认为,自己不会写文章、写不出好文章,一个重要原因,读的书少,理论书更少。好像只有大把大把的理论书装进肚子里了,才能拿起笔来写。

很多老师的写作才华,就此被绑住了,一辈子也没挣脱出来。读书不多,为什么就不能写?理论不多,为什么就不能写?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条件成熟”,才能动笔?

好几年前,一个同事手头有10万块钱,要买100平米的房,那房要20万,差了整一半。同事说,再挣一年,亲朋那里借一点,不用贷款了。一年里,同事一家三口挣了5万,手里有15万了,房子却涨到了30万,又差了整一半,一半的基数还变大了。很多事情,不是要等到所有的条件成熟了才能去做。等你心中的所谓的条件都成熟了,“条件”本身又涨价了,你又得去等“条件”了。

英国青年科莱特,考入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青年,叫比尔·盖茨。一天,盖茨找科莱特商议,咱们退学吧,开发32Bit财务软件去。科莱特摸了摸比尔的额头,说:“你没发烧吧,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那怎么可能?”

十年后,科莱特成为Bit领域的博士,比尔·盖茨则进入了《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又过了几年,科莱特成为博士后,比尔·盖茨成为美国第二富豪。几年又过去了,科莱特认为自己能够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比尔·盖茨已经绕过Bit软件,开发出Eip财务软件,速度比Bit快1500倍,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比尔·盖茨成了世界首富。

作家刘燕敏看到这个故事,感慨道:“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存在着这么一个真理:对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他也许得永远等下去。”我读了这个故事,也想说一句:“一边做一边学,效果最好,速度最快。”

不会写,不要紧,写起来,写着写着就会写了。游泳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理论、技巧全装进肚子里,再去学“游泳”的人,那叫书呆子。那样的“书呆子”去学“游泳”,比没看过什么“游泳”理论、技巧的人,学起来未必快;搞不好,淹死的那个,就是满肚子“游泳理论”的仁兄。

写自己的,不东施效颦

费老师是一个常喊“缺理论”的人。我对费老师讲,没有理论不要紧,要紧的是,你有没有故事,教学故事、教育故事。费老师又说:“我没什么教育故事,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老是有很多教育问题解决不了,或者解决得很不满意。”

“干嘛要写成功的故事呢?”我纠正费老师的错误观念,“不要老盯着你做得好的教育故事,完全可以写你的教育失误、教育失败呀,那也很有价值。”

一次,于漪应邀谈她的成长。于老师从头到尾,谈的是自己从教以来的教育失败,在场的人都很震撼。哪天我是不是也要写一本书,专门讲我的教育失败的故事,书名就叫《我的教育失败》,那将是本很好读、很好卖的书。

一线老师的教育写作,和大学教授的教育写作不一样,和教科院的专家的写作不一样。在大学教授、教科院专家那里,或许理论很重要;在我们一线教师这里,重要的不是理论,重要的是每天发生的成功的、失败的、快乐的、烦恼的教育故事。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理论,重要的是思考,对自己的教育故事有自己的见解,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不要理论的“武装”。大白话,大实话,心里话,有什么不好?我就喜欢读,身边的一线朋友,都喜欢读。倒是那些满脸严肃的理论文章,一线朋友大都丢在一边,懒得去碰。

别跟我说“我没有思考”。只要你拿起笔来“写”,“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思考的姿态。换句话说,只要你拿起笔来“写”,你就已经进入了“思考”。

我对费老师说:“不要丢了我们的长处──故事,不要东施效颦学人家的理论。”

费老师依然不服:“评职称要论文,教育故事不算。管老师你老讲故事,我的论文怎么办?

我看过老师们的职称论文,很震惊,震惊于老师们论文八股气息的严重。腐尸般的八股论文,我读得很难受。以为这是真正的教育写作的话,那真的完蛋了。前不久,应邀担任小学生作文大赛的评委,十一二岁的孩子,满口的老气横秋,满口的哲学话语,那个难受!我说:“为什么要让孩子去说这样的话呢?为什么不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故事呢?”同样,我们一线教师,为什么不把教育写作的重心,转向写自己的教育故事,用故事来说话,用教育故事代替教育论文呢? 当然,我没有力量改变体制下的“官样论文”,我只是对费老师说:“只要你有10个精彩的教育故事,我确保你能提炼出一篇精彩的、真正意义上的一线教师的论文。只要你有100个精彩的教育故事,我确保你能出版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一线教师的专著。”

教育故事,我们的长处,每个人都能立马上手。写着写着,你或许发现,自己的思考好像总停在这个水平线上,总在皮上挠,挠不到里面去;写着写着,你或许发现,自己讲故事的能力还有缺陷,还得往前走一步。那我要恭喜你,你已经有了大的进步,你已经自动自发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注意,是你“自己”在“写”的时候,“自己”发现的,这比专家看了你的东西,指出你的问题所在,要宝贵很多、很多。

“写”,然后“知不足”

“写”,然后知“不足”,更可贵的是,知道“不足”的具体位置。不写,只知道自己有“不足”,永远不知道“不足”的具体的方位、具体的“点”。所谓的“缺理论”,只是你的想当然。君不见,好多发表出来的文章,没有多大的理论;君不见,好多发表出来的故事,我们身上也有,只是没有写出来,或者写出来了,没那么好读。

哦,你的问题在于,写得“不好读”。

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你再去阅读,你会发现,你的阅读好像“水滴到了海绵上”,而不像以前那样,胡乱地翻翻,“水滴到了蜡油上”。

为了写好《不做教书匠》,我查阅了大量的励志类书籍;翻阅杂志,只要是与我所写的内容搭边的故事、警句,我都会摘录下来。写作《不做教书匠》的一年里,我读了上百本励志书。写作,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阅读呢,大大丰富了我的写作,加快了我的写作。

写《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知道,不能光把做法罗列,还得把“做法”背后的东西讲出来。我讲不清楚,写不明白,只好去读“作文教学”的理论书,哎呀,这里有一句和我的做法相吻合的“理论”;哈哈,那里也有一句和我的做法相吻合的“理论”。一边读,一边找,一边乐,嘿嘿,读“理论”也可以如此快乐!“读”的背后有着那个“写”的等待,再枯燥的书,你也能“读”下去。很多老师读“理论”,枯燥,晦涩,读不下去,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上,枯燥地去“读”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的东西,越读越泄气,越读越烦心,只好对不起那本书,拜拜了。

一线的我们,不是要有了一肚子的理论,才能写作;写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去寻找相支撑、相呼应的理论,这样,一边写,一边读,“读”的东西,很快和“写”的东西,调和起来。这么“读”,有很强的“功利性”,可这里的“功利”是个中性词,不是贬义词。因为“功利”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原动力,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我以为,工作后的阅读,绝大多数就该有指向,有目的,有“功利”。套用“二八定律”:二分自由散读,八分目的性阅读。

求学时代的阅读,可以漫无目的,可以遍地开花,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工作之后,我们已经失去了漫无目的、自由漫步的时光。工作需要时间,谈恋爱需要时间,结婚了,照顾家庭需要时间,所剩的时间,不允许我们胡天乱地。“写”而后“读”,它针对困惑的、需要的,从而节省出大量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写”给了我们最好的“读”的指南。

这样的阅读,不只发生在老师身上,各行各业都有。从事营销的人,营销中看了很多“营销书”,一边做“营销”,一边读“营销”,书里的“营销智慧”转化为自己的“营销行动”,越读越有滋味。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的人,看的大都是网络编程、计算机原理,一边读,一边应用,“读”“用”结合。

人过中年的吕老师,民办教师出身,人踏实,肯干,学校要他管后勤,电脑维修一块,也带着“管”了。某人的电脑坏了,他自己琢磨,琢磨不过来,上网查,看书学,一年下来,所有的人都惊奇地发现,他已经把“电脑维修”做得挺专业了。

前面有个“用”牵着,“读”的效率高了。“用”了,有成效了,“读”的兴趣也高了。

“写”,带来的另一种“读”

“写”而后的“读”,“读”的不只是人家讲了什么,不只是拿一点人家的“招”。前头有个“写”,你的“读”,会琢磨人家怎么“写”的,怎么“讲”故事的,怎么归纳的,怎么提炼的,为什么“故事”到了他们的笔下,编辑青睐,读者喜欢?

我称这样的“读”,叫“专业的读”。我们去看摄影展,看出照片上的意思、意境,可以了,不错了。然而,作为一名摄影师去看,还要琢磨人家是怎么把“意思”“意境”,用“光”和“影”表现出来的。摄影师的“阅读”,就是“专业的读”。摄影师为什么能“专业的读”?他一直在“摄影”,有了“摄影”的实践,再“读”人家的作品,你的心眼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写”里,还藏有另外一种“阅读”,“阅读”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部好电影,第一遍,你关注的是电影的整体的故事,关注的是起伏的情节,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纷,以及后来的结局;第二遍,你会关注起细节来,你会关注到第一遍没有关注的东西,第一遍“没”看到的东西;第三遍,你或许会关注起电影的表现手法,或许会领悟到导演别出心裁、匠心独运的地方。读文章也是。第一遍,主要关注内容、情节;第二遍,或许会关注细节;第三遍,或许关注语言、关注表达。

多次的“阅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味”,其中的精华。我们的教育实践,也需要几次的“阅读”。第一次的“阅读”,我们处在教育事件、教育实践、教育故事之中,往往没法看清自己的行为高明在哪里,不高明在哪里。

“写”的时候,大脑的放映机慢慢“回放”现场,你或许发现了自己的教育智慧,这些教育智慧经由笔的传递,在你的大脑皮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智慧由此深入你心;或许你发现了自己的教育缺陷,这些教育缺陷经由文字的剖析,在你的大脑皮层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教育缺陷由此转化为“教育经验”,你由此知道了教育的“沟”和“坎”。

有的时候,写着写着,又把前面写好的东西,删除了,从头再写,从头再“读”自己的教育行为。写好一个故事,要多次“读”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将自己的教育行为里的纹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种阅读,谁也无法替代,只有你才能“读”到自己脑子里的“书”。正是这个意义上的“读”,让教育写作充满了唯一性,谁经常出入于这个“唯一”,谁就能变得清楚起来,敏锐起来。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提到教师发展,就要提到教育反思、教育写作的一大内在的、隐秘的原因吧。

点线面:教育写作的三个阶段

由“点”起步的我

我是农民的儿子,母亲不识字,父亲只上过两年学,家里没人看书、读报,也没有一本课外书。小学里,除了连环画,不知道世上还有报纸、杂志和课外书。读师范,数学一直顶呱呱。师范毕业,一心想当数学老师的我,阴差阳错地成了语文老师。

转眼,二十个年头过去,一个从小怕作文、怕语文的人,竟在语文的海洋里成长起来,先后在《人民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研究》《教师博览》等发表论文、随笔200来篇。

2011年4月,《小学语文教学人物》出了管建刚专辑;2011年10月,《小学语文教师》出了“管建刚作文教学艺术专辑”。2005年起,几乎每年出版一本书,《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在教育界还卖得不错,“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5本,也在小学作文教学界引起了一点反响。

以我当年的臭水平,要是有人对我说:“嗯,管建刚,将来你能写好几本书啊。”我一定以为,那人在讥讽我。

起初,我的“写”,小小的,一“点”“点”的,逮到什么“点”,就写什么,哪一“点”有感觉,就写哪一“点”。只要有东西写,笔不停着,隔几天,就能写出一个小东西。内容很庞杂,教育故事、课堂反思、教育批判、教育争鸣、教育理想,每天工作中、工作时、工作后,常想,今天能逮住个什么,写一个小东西。小东西不管长短,都力求成“篇”,能向各大教育报刊投稿的“篇”。

德育的,教学的;阅读的,作文的,写字的──当时我在一所“写字特色学校”工作,一个“中国字不中国”的人,居然是学校里唯一将“写字”论文发到《小学语文教师》上的人。

现在看来,这个逮住什么就写什么的,这里一个“点”、那里一个“点”的杂乱的“写”,对我的作用很不小。我由此每天都动了笔,磨了笔,磨“快”了我的笔,磨“尖”了我的笔,我的发现素材的敏锐的触角,我的语言的基本功,就是在这个时候,“磨”出来的。

那段时间,我处于强迫自己“写”的状态,强迫自己每天去发现“写”的东西,渐渐地,又是自然地,“写”,从工作之余的外在的附加,成为和生活中刷牙、洗脸一样自然的习惯。小孩学刷牙,你逼着他刷牙,他躲猫猫似的,能少刷一次是一次。刷牙成了习惯,哪天没刷牙,他“噌”地从床上爬起来,刷了牙,嘴里有了清新的口气,他才睡得着。“写”的习惯,也是这么回事。

写作辛苦吗?你去问打球的,打球辛苦吗?你去问打牌的,打牌辛苦吗?你去问拍戏的,拍戏辛苦吗?你要把一个事情做好,没有辛苦那不可能。然而,辛苦的背后,有一个幸福在等着你,那么,任何辛苦你都会觉得值。写作的辛苦的背后,有什么幸福?我以为,是“发表”。

每一次的发表,都会有人说,“管老师,你又发表文章啦!”“管老师,你好厉害啊,什么时候教教我!”我知道,那老师并没有真的要我教的意思,不过,你听着就是觉得舒服,自豪。大多数的写作者,都是在不断“发表”中获得了“写”的勇气和底气。若没有发表带给人的刺激,恐怕会有很多人在第一阶段就坚持不下来,被淘汰,被淹没。

第三篇:交流材料管建刚谈教育写作

交流材料管建刚谈教育写作

江苏吴江实验小学 管建刚

再加10%,你就是卓越教师

教师的“10%”是什么

老婆劝我买一双“耐克”。比起“特步”、“李宁”,“耐克”会舒服一点,然而,为“一点”的舒服,要付出两倍、三倍的钱,我不干。说起来,名牌只是精细了一点,精致了一点,精美了一点。这“一点”,不得了,为商家赢来了“五倍”、“十倍”乃至“百倍”的利润!

乔恩?戈登写过一本书,《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按乔恩?戈登的算法,名牌比大众品牌,只是多了“10%”。所谓的成功人士,只不过比平常的人多做了一点,深入了一点,超前了一点,这“一点”,不得了,为他们赢得了一个卓越的人生。

每个行业,都有那“再加”的“10%”。有些行业的“10%”,一眼能看出来。举重的,举到极限了,再加上1公斤、2公斤,那“1公斤”“2公斤”,即乔恩说的“10%”;登山的,登到极限了,再往前走5米、10米,那“5米”“10米”,即乔恩说的“10%”。

有些行业的“10%”,一眼看不出来。营业员的“10%”是什么,护士的“10%”是什么,官员的“10%”是什么,作家的“10%”是什么,真不好说。那么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的“10%”是什么?现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两个字:记录。

一天工作以8小时计算,480分钟,你要能匀出10%的时间,或者多付出10%的时间,即48分钟,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五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

叶澜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只不过根据乔恩?戈登的公式,算出了每天记录的时间而已。就这么简单。就看你能不能沉住气,记录三年、五年。

他们只比你多做了“10%”

从“平凡”到“卓越”,没你想象的那么远,也没你想象的那么苦,不过“再加10%”。很多老师教了二三十年的书,退休了,两手空空。二三十年里,每个老师都会有很多的教育故事,成功的教育故事、感人的教育故事、失败的教育故事、至今无法解决的教育困惑„„记录下来,它们会成为你我的成长宝典。

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师发给我短信:“管老师,你的书我都看过了,别人说你的点子多,我承认;不过,我的点子也很多啊,为什么你成了名师,我不能?”

这位老师很优秀,孩子到她班上,家长放心,校长放心。我想起了乔恩的“10%”,我回复:我只是比你多了“10%”。我把做的一个个零散的点子,记录下来,分类,分析,归纳,你没有。

著名教育记者、策划家李振村先生,说起山东淄博的常丽华老师,常老师每天让一个孩子带一张便条回家,几年下来,积了20多万字,几家出版社争着要出版。

常丽华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陈琴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韩兴娥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薛瑞萍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就是因为她们多了那“10%”,记录的“10%”。

身边的没有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老师呢?仔细瞅瞅,他们都少了那“10%”,记录的10%。

举重的,到了上限,再加1公斤、2公斤,挺不起来,真挺不起来了;登山的,到了上限,再往上走5米、10米,走不动,真走不动了。做老师,“10%”的记录,只要你愿意,拿起钢笔,敲起键盘,写上三五百字,都能做到。

每天三五百字,一学年算200天,近10万字,两三年,二三十万字。中国教育缺真实的一线故事、一线声音。这些故事、声音,专家很难真正了解。专家到学校,(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看到的故事、听到的课,多多少少都化过了妆,浓一点、淡一点而已,自然一点、做作一点而已。校园里扫地的阿姨,能见到最真切的教育现场,专家、领导很难见到。领导、专家走过教室,对着学生发脾气的,自然会收敛一点;板着脸的,自然会亲切一点。

真正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一线状况,在我们一线老师的手里、眼里、笔里。常丽华老师随手写给孩子带回家的便条,它的价值在于真实、真切,带着新翻泥土的清新。类似的事儿,无数的一线教师做着、做了,又随风散了。有心记录、保存下来的,太少、太少了。

拉斐尔的灵感之道

有一句话,就记一句话;有一段话,就记一段话;这个事儿只能记200字,那就200字,但是千万不要等。灵感这东西,从来不是等出来的,灵感是写出来的,你记啊记,灵感就一个个冒出来了。

这是大画家拉斐尔的经验。

不少绘画艺术爱好者,拜拉斐尔为师。拉斐尔说:“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灵感最重要。”弟子们问:“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灵感呢?”拉斐尔说:“你们快点将我的画笔、画板和颜料拿来吧。”弟子们惊问:“老师这么快就有灵感了?”拉斐尔摇了摇头:“我现在还没有灵感,但我相信,只要开始工作,我便有可能找到灵感。”

弟子们有些失望地给拉斐尔拿来了画笔、画板和颜料。拉斐尔手拿画笔,站在画板和颜料面前好几个小时也没落笔,显然,他根本没有找到灵感。弟子们累得快要打瞌睡了,拉斐尔终于兴奋地蘸上颜料,画了起来,很快,一幅美妙绝伦的画作便诞生了。

惊叹之余,弟子们问:“您画一幅画只用了几分钟,却在这里苦苦地站了几个小时,多辛苦啊!为什么不等有了灵感再画呢?苦站的几个小时,完全可以到外面玩,或躺在床上休息呀。”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大师都不是在灵感产生时工作的,而是在工作时产生灵感的。如果我不在画板面前苦站那几个小时,又怎么可能找到绘画的灵感呢?”

对于拉斐尔的回答,我们小语界的泰斗周一贯老先生也有过类似的阐述:

“很多时候,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那就老老实实坐下来,认认真真记上‘今天没有什么可写’。如是者三,你就会挖空心思去找到写作的素材,哪怕语无伦次,也要写上几句。如此坚持,总有一天,会越想越深刻,越写越流畅。”

周老的话,是过来人的话。当年,我也觉得没什么东西写。写着写着,敏感了,敏锐了,发觉能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现在缺的不是内容,而是记录的时间,只要有时间,就有记的内容。

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他的著作《没有国界的世界》《全球舞台大未来》《战略家的思想》享誉全球。他的《日本商业:障碍和机会》《民族国家的尽头》《看不见的新大陆》等书,也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关于中国经济的著作《中国,出租中》《力在中国》《中华联邦》,都在海内外经济学界,引发强烈震撼。

然而,大前研一是东京工业大学核工硕士,麻省理工学院核工博士,多年从事“核能开发”。无意中进入麦肯锡顾问公司后,不到三年,大前研一就出版了《企业参谋》,名震经济界。一个学核工业的人,一个从没接触经济学的人,所写的经济管理学著作,风靡全球,居然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大前研一说,记录帮了他的大忙。每次有公司前来咨询,成也好,败也好,他都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两年时间,积累了大量案例,稍加整理,便出版了。大概“企业咨询”这一行业,都守着“一根筋”,将“咨询过程”隐藏起来,生怕一公布,泄露天机,饭碗不保。大前研一的《企业参谋》,一下子为读者、为企业打开了一扇窗,看见了一个企业策划、企业发展的新世界。

记录,一味“普通”的药,谁都能用,你要能用,会用,不间断地用,就能出奇效。

第四篇:管建刚《写读史》读后感

阅读之思--读写促发展

作者:何婉

拿到2月份的《人民教育》刊登了江苏省的管建刚老师的“我的写读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读写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巨大影响。

一、谁说半路出家不能成为高手

管老师很谦虚地说:“我一个半路出家的读书人”,因为父母都是农民,儿时的读物便只是几本破旧的连环画,上了初中也就是知道《每周广播电视报》,师范时被老师问道课外的读物是什么,管老师的回答是不看课外书,这令老师很惊讶如何考上的。

其实,我想真正出于书香门第,拥有良好阅读环境的人并不多,那些嗜书如命的人小时候阅读读物也是特别有限,随着成长和环境的渐渐变好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自如的读书天地。

看过很多人写过的阅读史,包括像干国祥也说到小时候的阅读很空白,也是后来慢慢读出自己的味道。

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博览群书的人,但是我们这一地,尤其是农村上来的人,小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是玩、干活,就连学习也是挤出时间的。

但我想任何时候的开始都不算晚!如果“读”真的是成为一种生命的必须!读像空气,你不呼吸就无法生存,前段时间看到袁方正校长写的一篇文章“何以解忧,唯有读书!”读书的人多,能读进骨子里的人,保持终生阅读习惯的人不多!

二、以“写"促读,相得益彰!

管老师这样说到:

一年十二月,写着写着,肚子里的货不够用了,我便找书、找杂志,读散文、读小说,读得昏天暗地。读老舍,先生居然能将文字拿捏得随心所欲,提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读柏杨,他让我明白,写作这玩意,不用那么正襟危坐,完全可以闲散、老不正经。

现在想来,写作,最能焕发一个人的读书热情,写作能让人的阅读具有一种“专业感”,以至于我有这样一个观点:爱读书吗?写作去。

我想折射出这样一个观点,写,然后知不足,有了“写”,你才清楚自己哪里“不足”。管老师还说到自己的秘诀:你要“写”,“读”的背后,有个“写”的等待,再枯燥的书,也能读下去。

问题是,我们往往在孤陋寡闻的情况下,不敢写,觉得自己写的东邪干巴巴的。此时,不防先从“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开始,写着写着便有感觉,同时也能提高读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自己敏锐的思考力和独到的见解力!有了“读”的“写',便有提高了一个层次,能挥洒自如,博引旁征!

因此,“读”与“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读中有“文章”

看过很多人写过关于谈“读书',有人主张读经典,感觉生命短暂,非经经典不读也,另外不是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有人尝到“随意读”,读本来就是一种休闲与放松,在乎过程,目的性太强的读似乎很累!

有人还特地把教师的读书结构列举出来,比如要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学科知识、文学素养、人生观思想观等等。

无可厚非,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一辈子很短暂,不可能读尽天下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犹如穿衣服,款款都很美,但只有适合你的那一款才是最美的。

所以读什么我觉得无需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前段时间父亲就说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看的书了,把自己喜欢的书反复拿来看就够了。钱理群说近代只需要读鲁迅、胡适就可以作思想的代表。周国平说过读有时候会干扰写,天才是不需要读的。

当然,这些大家的思想我们领悟不了,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从实际出发,我倒是觉得,教师的“读”不能太随意,有的时候不得不按照理论结构来走,不得不读一些枯燥的理论,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读懂学生,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杨绛在提到钱钟书的时候,说到“现在的钟书可以读点自己想读的。”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管老师是怎么读的:

工作后的阅读,绝大多数有指向、有目的、有功利。套用“二八定律”,二分自由散读,八分功利阅读。求学时代,可以漫无目的,可以遍地开花,工作之后,我们已经失去了漫无目的、自由散漫的机会,时间,不允许我们胡天乱地地瞎翻。

四、“读写”贵在坚持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读写,像雷夫所说“成功无捷径”!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这是一种“内化”,这才是思想上的拔节!

中小学精神家园的中心,回顾到底是中小学老师,所以教师读书也是一种责任!

如今,教师读书难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很多老师的上班时间被批改作业、专业后劲生所占据,上班中几乎没有时间拿来读书,回到家还要承担家庭角色。因此,中小学教师的身心疲惫让他们无法拥有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因此,能坚持下来就会成为少数,牺牲了很多才换来那宁静的一刻!

再来看看管老师是怎么做的:

15年里,我只看了三部电视剧,你要活得什么,就要拒绝什么。村小里所有的教育杂志,我看了个遍;看完了,去中心小学借,多数人借的,也都是小说、野史,只管建刚专拣“教育类”的,不是我喜欢“教育类”,而是我要写“教育类”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教师的阅读史,也是这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史。或许,每个人看到会有自己的看法,反正我被触动了!

最后以管老师的这句话来结束:

写写读读、读读写写之间,那不是我下辈子可以想见的生活,那是我下半辈子遇见的生活。

第五篇:有感于管建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2

教无定法,适者取之

——有感于管建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长滩中心小学

王根献

反复读着揣摩着“‘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对话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这篇文章,心里时而明了,时而困惑。时而因与自己有同感而自喜,时而又为其独到的眼光而折服。

曾几何时,人们把对课文的字词、句段的精彩分析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首选,更有着不断降低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来说明什么是“课标要求”。其结果呢?学生见了阅读类的作业要么不做,要么乱写一通,最好的也就是问问老师怎么写。学生越来越怕写作文,作文构思谋篇基本谈不上,抄作文却成了学生的最爱。语文教学似乎有些雾里看花了,不少老师有同感——教了这么多年的书,突然不知如何教书了。

管建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中所论述的观点,我基本是持赞同意见的。必定这一主张,把握住了课标的核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牵牛要牵牛鼻绳,语文素养的牛鼻绳——作文能力。课标中还提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见我们的习作教学并不是只是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也要授予学生必要的写作技能、技巧。要让学生的习作以好的构思好的文采取胜,因而学生的作文必须有“段感”“篇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教师阅读教学中解读出一篇文章独有的写作上的奥秘是应该的。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选择适用于学生、学生作文迫切需要的“写法”更是我们应追求的。当然我们无须篇篇如此,必定不同的“大家们”有着自己的主攻方向,而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的是博才众长,为我所用,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旧时,皇上取才,往往以一篇文章论定。而且这一制度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时到今日,这一制度并没有被摈弃,只是更完善了而已。管建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给予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带来的是福音。

下载写作,是一种勇敢——管建刚《写一个人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写作,是一种勇敢——管建刚《写一个人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解读——如是解读《变色龙》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解读——如是解读《变色龙》 小编说文本解读,最考验老师的功力。解读浅了,学生不买账;解读深了,学生听不懂;解读偏了,整堂课就南辕北辙了。我们看名师的公开课,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