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优点
计算机模拟实验在高中物理平抛运动中的应用 随着教学的一步步改革,物理的实验地位显得更加突出。但是使得物理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你有很丰富的物理知识、实验的操作技能等。所以说一节完整的课当中想用实验加以修饰使得本节课更加完美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此时计算机技术逐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文字、声音、图片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出难点,启迪思维,引发兴趣,进而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面以平抛为例浅谈一下计算机模拟实验给物理教学带来的方便。
一方面,将现代技术合理地溶入普通物理实验中,既可体现现代技术的作用,使学生学到并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又不影响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过程清晰明了、直观方便、实验精度高。既缩短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代实验技术的距离,又可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
另一方面,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必将带动师资建设、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带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新突破,信息技术与各种常规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必然会促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教师去积极探索,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课题研究。
三是有助于满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最主要的内涵要求,为此,需要改变实验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和教材本位而忽视学生本位的倾向;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验证、传授以及作为训练实验技能的手段而忽略过程与方法、能力与科学素养培养的倾向;改变单一拼盘式课程结构形式,构建与实验教学自身规律和能力培养定位相适应的分阶段、分层次、阶梯式的模块化教学新体系,改变并淘汰一些现代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过的实验内容、方法和设备,补充一些代表当代物理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技术;改变千篇一律的封闭式、固定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个性化教学,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挥自身潜能各特长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四是提高了实验效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改进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利用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可以攻克实验的难点,扩宽实验内容,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及应用,同时,实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的效果,也为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计算机教学管理、计算机模拟和仿真、用微机控制实验过程或采集实验数据等计算机辅助系列,在实验中被广泛地运用,如“黑体辐射”、“全息照相”、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部分演示实验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真实的、直观的现象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理解原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以中学里有限的实验条件很难做到良好的演示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在演示实验中可以获得这样一些支持:⑴利用实物投影把一些较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使一些水平面上的实验不用学生围到讲台边就可以看到。例如水波的衍射现象。⑵把一些本校无法完成或者是课堂上无法做的实验通过视频录象播放给学生看。例如,汽车在启动和急刹车时乘客的状态反映(惯性现象)。⑶利用动画演示,展示物理过程,把一些抽象概念实体化。例如圆周运动中,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就可以做成动画,让学生看明白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方向始终与加速度方向垂直。将多媒体技术与演示实验相结合为师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不仅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参与,加大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充裕的讨论、动手操作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第二篇:物理实验教学中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一、主题与背景: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科学学习领域中明确提出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通过“探究认识自然现象——形成科学概念和规律——运用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应注重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形成结论等环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真正理解科学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测小灯泡功率实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和重要知识点,课堂教学中如何探寻一种适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本课例所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教学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我校正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旨在以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自我反思、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专业研究人员的及时参与。以“三实践二反思”的形式,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学行为的改进,改进教学过程,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下述课例的实践与分析,使我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二、实践过程:
第一次实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体验和认识
第二次实践: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次实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意识增强
第一次实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体验和认识
教学设想:
在平时教学中,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学生都做过,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根据电功率的数学关系式:,就能得到小灯泡的功率。教学中教师提出三个探究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在计算机仿真电学实验中进行连接。演示操作过程,特别是平时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是学生的弱项,此时,在仿真电学实验中,可以很直观地解决连接以及动态变化情况。另外,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接线柱的连接,量程的选择都可以有正确的操作过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有用数据,并通过计算,测出了小灯泡的功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验操作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也碰到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如何进行数据处理,电功率与这些数据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等等有待解决。
教学反思:
第一次实践后,教研组开展了教研活动,在区教研员指导下进行反思,认为三个问题同时进行设计、连接、采集数据、经过运算解决探究内容容量大,坡度不够,探究不深,学生的印象不深。另外,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操作时间不足,在实践操作中反映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次实践: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对第一次实践课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新方案针对学生实验的不足,调整了教学策略,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讨论,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学生面对方案的可操作性的互助讨论和质疑,尤其是增加了知识的迁移内容,强调了各种设计方案中数学关系式的引入及处理,让学生通过深入讨论、评价,切实提高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一:某一小灯泡标有“,” 字样、电源电压为6V、电键、电流表、标有“5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现一电压表15V一档被坏(0—3V一档可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段1〕
师:在小灯泡额定电压为3.8伏中,电压表15伏一档被损坏,怎样测定小灯泡功率。
生: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师:方法很好,一开始就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点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电键时,滑动变阻应放在最大,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超过3V,不能直接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师:怎么办?
(思考讨论后)
生:能否把电压表先接在小灯泡两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3V,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也为3V。这时,可以移动电压表,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调节滑片,使电压为2.2V时,小灯泡两端电压为3.8V,观察电流表的示数为0.3A,就能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
提问二:某一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电源电压为6V、电键、电压表、标有“5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但手中没有电流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断2〕
师: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3.8伏,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2.2伏,怎样知道接有电路中电阻丝的电阻大小。
生:能否测出电阻丝的长度?
师:为什么要测出电阻丝长度,才能知道阻值大小?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p#
生:因为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总电阻为50欧,总长度为定值,只要测出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用比例的办法,就能得到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阻值。
师: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由电阻定律可知:。在(材料性质)、S(横截面积)一定时,R与L(长度)成正比。
师:能否写出关系式?
生:可以。
师: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生:(思考后)用刻度尺。
……
学生在不断探究思考后,想出了解决办法。通过解决测量接在电路中的电阻丝长度从而求出接在电路中的电阻。
提问三:某一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电源电压为6V、标有“5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二个电键、电流表、但手中没有电压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断3〕
师:怎样用电流表测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
生:是否能让电路发生局部短路。
师:怎样发生局部短路?
生:把电键并联接在小灯泡两端,第一次让电流表示数到达小灯泡0.3A时,闭合并联的电键,使小灯泡发生短路,测出电路中的电流。
师:接下来怎么得到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生:用电源电压除以电路局部短路时的电流,得到滑动变阻器接在电路中的电阻,乘以电流0.3A就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源电压减去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就是小灯泡两端电压。
师:还有其他方法得到滑动变阻器接在电路中的电阻?
生:能否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师:可以,二种方法你们都可以试一试。
……
教学反思:
第二次实践,重点放在学生讨论和进一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寻找理论依据,让学生懂得要解决问题必须有理论基础。可用最简单的工具(刻度尺)解决较难的电学问题。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会采集数据并能用数学表达式进行运算,但不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表格是实验数据处理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这样一种科学的归纳方法。
第三次实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意识得到了增强
教学设想:
在前两次实践基础上,我和组内教师就第二次实践课中存在的不足,又展开了分析及反思。大家提出,是否能就上过的问题再设置一些问题,设置些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扩大些积极思考的范围,是否让学生在不知道电源电压的情况下来设计实验的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探究意识,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思考题:某同学手上有一小灯泡标有“0.3A”字样清晰可见,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1.5A”,电压表一档 坏了,知道电源电压为6V左右,经思考后,想出一个方法测定小灯泡的功率。此题在实验操作时有许多探究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先讨论,设计出方案再在课内大家交流,共同参与实验,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最后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把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闭合电键,滑动变阻器处在最大值,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把电流表的示数乘以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得到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加上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能知道电源电压的正确值,随后可以用解决问题(2)中的方法,也可以用解决问题(3)中的方法,测定出小灯泡的功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表格或问题设计表格,通过数据的记录、整理,学生能从表格中看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能从表格中归纳出应有的结论,也学会了正确的语言表述。
三、总结反思:
第三次实践课是全区公开课。学生通过计算机仿真电学实验,进行分析讨论,观察现象,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实验方法中没有想到的问题,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及教师的演示,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听课的教师对这种边讨论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影响深刻,都认为值得借鉴。
通过三次实践和二次反思,我认识到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设置的探究性问题(或称为问题情景)、探究活动能否积极有效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这些要素:
1、选择探究内容,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基础。问题的提出要有思维的层次感及一定的认知坡度。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多渠道、多方位让学生进行探究,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3、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及时地解疑导拨,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不断地递进探究内容的层次,设置学生思维的坡度,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多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还会发现各种仪器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并不断地反思,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地过程中来。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p#
通过“三实践二反思”的教研活动,深深体会到专业研究人员引领所起的作用和教研组全体教师合作互助的教研活动的重要性,给我的教学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完善我们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乐学、会学”,在不断地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浅谈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五城中学李金有
本人所处的学校属于农村偏远学校,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试验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而物理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的一门学科,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实验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等的基本途径。因此本人在教学中想尽各种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现就谈谈我是如何进行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
(一)加强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验具有各自的特点,我根据不同实验类型、目的、任务和要求,灵活地、科学地、创造性地采用最适宜的教学方法: 1.观察——分析——总结法2.示范——练习——总结法3.引导——实验——分析法 4.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抓好学生分组实验的三个阶段:
1、实验前的准备阶段;
2、实验进行阶段;
3、实验后的分析总结阶段。
(三)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实验课题,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学生去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然后用实验去验证其方法和步骤是否正确和恰当,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将演示实验改为实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针对本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条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来。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在光学“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可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归纳,最后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
(五)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具体做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的有关数据测出来,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以上是本人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不知是否妥当,望老师和各位同仁指正,更希望能给出更好的建议和方法,更好的提高农村的物理教学。谢谢!
第四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作为一名基础性的课程,学好物理非常重要。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实验在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的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运用物理实验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真正发挥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通过进行物理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在物理课堂上运用好物理实验,发挥出实验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开展物理实验,以更好的发挥其实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这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所探究的问题,也是物理教学中需要噬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法的运用,体会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找到了运用实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好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的物理成绩较差,和他们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们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随着物理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越来越反感,最终会放弃物理学习。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对策。高中生虽然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差,对抽象的知识不能做出透彻的理解,但是,他们的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讲授物理知识,让学生获取直观上的体验,获得感性的认识。物理实验恰恰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设就安排物理实验,采用实验导入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被吸引,引发学生的思考,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知识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物理实验,以便于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物理知识。为了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在课下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实验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家庭小实验,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运用好生活素材进行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在物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物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把物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习物理,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际性,促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做出清晰、透彻的理解,从而提高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教师也要尽量运用好生活素材进行物理实验,通过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物理实验,能够使实验现象更直观,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把筷子插入水中的小实验。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过这个小实验,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生活中的物理随处可见,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做好实验教学工作,从而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容易。
三、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它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多种呈现形式,能够做到教学内容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物理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有效的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自从多媒体技术出现以来,就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也要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提高实验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实验,能够达到如下的效果:第一、加大了演示实验的实效性,演示实验大都是教??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由于种种原因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观察效果,而计算机技术对图象、图形有强大的处理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实体,变静态为动态。第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索,减轻学生实验操作的难度,提高实验效率。第三、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过程,弥补物理实验的不足。第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物理实验的范围,开阔学生眼界。第五、利用多媒体营造实验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在新课改下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教师一定要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优势作用。通过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做好实验教学工作,通过实验的运用,让学生更好清楚、透彻的理解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充满信心,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亮点”设计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亮点”设计 日照市实验中学
杨青春
于菲
一节流畅自然的物理优质课,总会有一些教学设计“亮点”让人耳目一新,津津乐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背后包含授课者在多次试讲后修改的冥思苦想以及同事们集思广益的智慧。没有哪一种思路是不用心的,哪怕是看起来很幼稚的想法,哪怕是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都常常会给授课者的创新设计带来有益的启示。
从一节精心备课的优质课中,可以看出课前精心备课的重要性,所以说备课是物理实验教学“亮点”的源泉。在此结合2011年日照市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的两个课题,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就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亮点”设计谈点见解。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设计
一个新课导入设计的“亮点”能使一节优质课成功一半。所以一定要在新课导入上舍得下大力气准备。
首先,导入的方式与情景要新、奇、趣,要贴近生活实际。若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他所学的东西是活的,是有趣和有用的,学生想学不好都难。
其次,导入要紧扣教材的重点,折射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在《透镜》教学中,有位教师的导入设计
就非常有创意:他把两只相同度数的温度计放在两种透镜的前方,并使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处于凸透镜的焦点上,然后用两个同样的平行光源照射这两个透镜,让学生猜想并从前方观察两只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都想知道为什么一支温度计度数升高而另一支示数几乎不变。又如在《生活中的透镜》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他把自己结婚的精彩瞬间放给同学们看,因同学们对教师的亲切感而导致对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兴趣,也自然的引出了要学习内容。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设计实验环节的引导性语言
教师合理的引导语言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活动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明确、条理,不要使学生听完之后不知所云,无从下手。例如在《生活中的透镜》教学中,有位教师对照相机的设计语言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观察照相机的成像有什么特点?”,语言很模糊,结果同学们不知道怎样观察和回答。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观察照相机成像的大小与倒正相对于物体有什么不同?”。很显然后者语言更加明确具体,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亲和力、鼓动性也是教学设计的“亮点”之一。
3.不知实验真面目,只缘身在“探究”外——实验过程设计
3.1要明确介绍实验器材与步骤。例如在组装照相机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因为教师介绍器材时的目的不清而把镜头安装倒了,不能顺利完成实
验。相反有些教师拿实物介绍使学生很明确各部分器材是干什么的,在介绍步骤时有位教师把各部分的组装过程分别用图片展示出来使每一步都非常明确,学生在组装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看看大屏幕,这样一来实验能够顺利完成,又提高了效率。
3.2应该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与领路人。要把课堂的探究体验真正交给学生,才能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3.3实验要便于学生操作。例如在《透镜》教学中,在探究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时,平行光源的选取就很重要。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直接让学生用激光笔操作,效果不是很好,而有些教师在激光笔上再加上一个分光器,这样一来平行光源就容易显示在白纸上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在白纸上直接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引导学生画出经过透镜的光路与焦点,能降低实验难度。学生探究过焦点的光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入射光线延长再与折射光线对比,学生就能加深对“会聚”和“发散”的深层理解。
3.4增加实验的可见度。让学生能够更清晰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以提高实验效果,这是实验教学“亮点”设计的重点所在。例如在照相机教学中让同学拍照来观察成像特点,有位教师别出心裁的用霓虹灯做了一个很亮的“6”字放在正前方让学生拍,学生都能很清晰的拍摄到倒立的“9”字,实
验效果非常明显又有新意。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位教师又用摄像头将学生的实验结果实时投放到大屏幕上,使此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如讲投影仪这部分内容时,有位教师让某同学在透明胶片上写出自己的名字进行投影展示,由于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因此很具有亲切感。并且字的倒正、大小可见度很大,这样一来很顺利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且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实验难点设计
以创新的思维把教学难点变成“亮点”。如在利用太阳光测水凸透镜的焦距时,类比平行于主光轴的特殊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为了找到焦点,利用阳光“点燃”火柴引导学生类比想到改变凸透镜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使光屏上的光斑最小最亮时找焦点。又如在放大镜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通过体温计读数和观察圆形鱼缸里的金鱼的实验,教师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向的对比观察来找到放大的液柱和金鱼,加深了对放大镜是凸透镜的认识。
5.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必须和必要的,精妙的练习设计也是“亮点”之一。练习数量要适当、精练,要紧扣本节课重点,要突出应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既能强化知识理解,又能够培养自己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做题而做题只会使学生变成做题的机器,大量的练习是锻炼不出学生的能力的,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完全相悖。
6.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亮点”设计的其它几个问题
6.1要突出课标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把新授课变成复习课,以防因教学的负担过重而平均用力,蜓蜓点水。《透镜》这一节的重点是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距的测量,在讲授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时,就不需要讲述三棱镜对光的折射以追求知识的系统性。
6.2探究活动的生成性很难被预设,只有在开放而又规范的气氛中才会不期而至。如在观察鱼缸里放大的金鱼来认识放大镜的作用时,有的学生已经回答出通过不同的方向观察的办法,教师就应该“痛心”舍弃自己原先预设的对比法。
6.3不能因过分重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而忽略了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多媒体课件只是使物理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有喧宾夺主之嫌。如果受制于信息技术,结果板书环节不要了,更减少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往往也会丢掉了他独特的教学魅力。
总之,充分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脉搏,吃透教材,充分考虑教师本人和教学环境的特点,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是对一节优质课“亮点”设计的必然要求。众里寻他千百度,“亮点”设计就在灯火阑珊处。设计出物理实验教学的“亮点”来应该是每一位物理教师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