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四
真爱的教育
教育需要爱,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甚至过分的强调爱对教育的影响力,把爱当成了教育中包治百病的良药。一度听过很多教育中爱的故事,一个问题学生,因老师的爱而被感化,最终成为优秀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其实一个人的内在心里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都具有稳定性,即使外部条件有了某些改变,人的心理在表层也可作出一些调节,但是其深层是稳定的,表层的一般调节不会影响到深层的稳定,表层的调节,尽管是真诚的,但过不多久就会被深层结构的反调节所消解,这说明孩子的内在心理结构是非常稳定的,老师对学生的一次教育活动只是对孩子稳定的心理表层做了一些调节而已,因为内在结构的稳定性具有很强的反调节能力,一次教育的表层调节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会被反调节回来。我就想他们怎么就会创造那么多爱的奇迹呢?老师送学生一支笔,一个书包,带学生回家吃一顿饭,就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这样教育也太简单了吧。
今天再读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还是被先生那种大爱无声的教育情怀所感动,所谓深入骨髓的爱就是先生那种春风化雨,片语入魂的爱吧。先生没有强调爱的教育,但在他平实的叙述中,一个个发生在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中,我们却能体会到他对学生那种真正的深入骨髓的爱。
先生认为教书与育人并重,他认为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出一个好人,或者能让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就算是不枉此生,如果让国家少一个坏人,或让某人的思想少一点假恶丑的成分,同样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贡献。为了这个信念,他关注一切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研究出多种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方法,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探索学生心灵世界那广阔而又迷人的天地,在哪里破解教育的难题。为了这个信念,他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后进生,他认为后进生上进心的幼苗弱小而枯黄,有的还常常被压在石头底下,才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同情。因此他研究激发后进生内心被压制的真善美的东西,使这些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占据上风,从而使他们进步。对于后进生,先生指导驾驭大脑这部机器,讲用进废退的规律,讲记忆的窍门,观察的方法,思维的规律。指导他们用好自己的时间,和他们一起制定上学的路上背单词的计划,让他们出试卷,让他们帮助老师改试卷,指导他们写日记,在他的班最差的学生3年中也写了22万字的日记,让这些后进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宿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幸福感。不正是本着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呵护,对成长的敬畏,使他不放弃一个学生吗?喜欢梅洪建老师的这句话:“畏入了骨,才是教育的真爱”。说的就是先生的这种爱吧。
我们现在的教室里学生的比例大多都是呈金字塔式的吧,而我们大多数老师关注的都是塔尖上的学生,对于处于底层学生,我们是否关注过他们的心灵世界,是否关注过他们的成长历程,是否关注过他们的内心需求呢?我们有从内心发出的对他们的呵护,敬畏和尊重吗?我们给予他们存在感和归宿感了吗?或许我们认为我们严格要求他们,让他们努力学习,提高他们的成绩就是爱他们。但我们有考虑过我们给他们的是他们所需要的吗?会使他们幸福吗?我们有考虑过我们这样做真的是爱他们吗?我们不是在以爱为借口在把我们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吧,那么我们带给他们的或许就是一场灾难。
教书与育人并重,现代教育更是提出了“先学做人后成才”的教育口号,这样就使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相应的“让德育教育贯穿课堂始终”的教育理念也应运而生,也对我们老师的工作有了特殊的要求。
尽管我们没有享受任何来自国家和人民的特殊津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不是知识的贩卖者,不是技能的展示者,我们面对的是有情感、有思想、有灵魂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冰冷的机器。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做的是培育,养育的工作,需要倾注感情,而工业做的是操作和技能的工作。精心养育我们面对的每一个生命,呵护他们的成长,静待他们开花、结果是一个慢的过程。因此德育教育也就是一个慢的过程。
喜欢梅洪建老师的这句话:“当德育教育的灌输性取代感受性的时候,德育本身就出了问题,当德育的瞬时性取代人性的复杂性时,德育过程就出了问题,当德育的道德性尚且不明白的时候,德育本身就成了荒谬。”先生的德育工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先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尊敬呵护生命为前提,而不是理论的说教,不是制度的约束。
正如先生所说:“我们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学生明白了,也会说了,提高了道德认识,这不是一件难事,但让道德意识过渡到道德习惯却不容易。”因此先生让学生从自我分析意识开始,引导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感受到完善的人格的重要性。有了道德意识,再引导学生将自我完善的意志转化为自我完善的行动,引导学生将战胜自己,完善自己的意识转化为行为,让学生享受到战胜自己的欢乐。然而正如先生所说:“短时间道德意识的教育与一两次道德行为的训练都是不难做到的,但德育不同于智育、体育,在于反复过大。要巩固已形成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就要在培养道德习惯上下功夫。”因此先生从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爱国习惯入手,把德育寓于教学之中,让学生真正的把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转变成一种道德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了学生自己固有的道德品质。也就让社会多了一个好人,或者多了一个思想少了一点假丑恶成分的人,也就是先生所倡导的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教育理念。
从先生的叙述中我们没有看见长篇大论的理论灌输,也没有看见意志的强加,时时处处先生说的都是:“让学生意识到,让学生感受到”,这不正好是对梅洪建老师那句话最好的印证吗?先生之所以能够做到成功,我想还是源自于他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爱。源自于他伟大的教育情怀。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为什么会给我们无力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教育的悲哀。我们很多人都见过或者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对一个学生一连一两个小时的说教,试图打开他的内心世界,然而却没有任何的果效。我们还可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遵守了我们对他们的道德约束,然而环境一变,我们要求他们遵守的行为习惯就不能遵守,例如我们学校上次去远足的时候,一走到路上,很多学生就开始随手扔矿泉水瓶、扔碎纸。这不都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出了问题,抑或已经成为了一种荒谬。
做德育工作,我想我们应该从根出发,就像梅老师说的,贴着地面出发,遵循人性复杂性的规律,像先生那样,唤醒学生内心的意识,让他们感受到真善美带给他们的幸福,并且还要贯穿我们的教学始终,这也许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但却是最贴合教育规律的过程。
第二篇: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翻开这本书的代序便已经深深吸引我了。魏老师通过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来讲述了为什么愿意教书以及在教改中的一些方法,实例。开篇第一章第一节就讲述了他与学生一起定下来的“课堂六步教学法”。1定向: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2自学:因为目标明确了,自学就会快很多;3讨论:经过自学,遇到难题的就四人一组进行讨论;4答疑:分组讨论,仍没有解决的,交由全班学生,全班无法解答的再由老师解答。5自测:即自我测验。测验方式不同,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重点自己出题。6自结: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魏老师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方法。第一章都讲了一些他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这些方法很好,虽然自己不能遇到这样一个好老师,但是我可以努力去成为这样一个老师。
我记得第一天去听我的指导老师的课,我说班上有些同学整节课都没有认真听,都在乱动,老师说,那些人一般都成绩不好是最差的学生,我知道这么下给他们下定义不好。却又没有有利的话去反驳她。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差生也可以变好,在老师的帮助下,因为他们缺的是思考,动手,习惯等问题。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过早的去否定他,而是应该努力去帮助他们。改变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批评,但是现在很多的老师都难以做到。希望看了这本书能给自己提个醒。
作为教师,我们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是为了只单纯的教给他们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学知识的方法。本书中谈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自学。怎样去激发呢,老师为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1筛选实用的信息:除了课文中选择的名篇,还要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用的。比如心理学知识,现代科技发展情况,以及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2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来决定怎样读,怎样写,怎样说,怎么上课怎样考试,让学生充满 自己是学习主人的自豪感。3创设一个竞赛情景,竞赛能使学生的大脑机器处于高效的运转状态,提高自觉效率,对学习充满兴趣,充满愉快。4经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紧密相连的。引导学生们正确对待成绩,上容易的文章,就让差生来讲,让他们体验到自学的欢乐。
教书育人,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教书而不育人。本书中说了几条为什么要育人的原因 1首先是个人心理上的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好人,和他们一起都是满满的自豪感,正能量。如果世界上要是全都是好人,人生该是有多么的幸福!所以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可以去培养一批有品德的人,从而让这个社会越来越好,这是作者几十年来驱使他做教师的欲望,我希望我自己今后也以此为奋斗的目标!
2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带给学生金钱,名利,地位但是我们带给他们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今后我们才能有去拼搏的人生方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最宝贵的财富。
3人民的需要:经常会有人说那家的孩子真乖呀,真的听话啊,很懂事啊。这些言论都是对学生的品德作出评价的。人们都喜欢品德好的学生,既然这样我们应该对培养品德好的人,品德不好的人,人们都不愿意和他们一起,那我们为什么不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使学校少出一些品德不好的人呢?
4国家利益的需要:一个国家,品德高尚的人越多,人民便越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便会越安定安宁,生产的工作效率就会越高。我们都能感到现在我们的国民素质还是不高,那我们更应该从小就培养好国家需要的品德素质高的人,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越富强!
5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学习的工具,便为学习服务。掌握工具不是目的,利用语文这一工具才是目的。没文化很可怕,有了文化心术不正,才更可怕。6提高语文成绩的需要:那些教语文成绩高的老师都很懂得育人的方法。就算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我们也需要育人。
作为老师我们不可能一直都是顺风顺水,肯定会遇到很多难题,面对这些难题魏老师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有了这样的认识,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能更好的去面对困难。
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选择积极向上的角色去面对困难,你自己的心情也会变的很好。有时候自己就会是一个很悲观的人,总是把自己陷入无限的痛苦与挣扎中,其中的滋味不好受,现在大了,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现实,我们更需要自己作为一个积极者,这样我们才更容易成功。
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一个人每天工作量不足,有充分的剩余时间没法消磨,便只能用闲思、忧伤、牢骚来消耗掉剩余的时间。抢工作的人呢,每天过得充实。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自我更新,几年过后便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笑对人生:一位积极乐观的班主任,笑对人生,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使学生也成为积极乐观的人
这本书还有很多写的很好的地方,谈到的方面也很全面,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与学生相处,都谈了很多。我的思想还不开阔,不能全面的理解分析其中的教育原理。但是这种好书值得我们多读,精读。多去品味其中的教育方法,对以后作为老师的们定能受益匪浅。
第三篇: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
俗话说:“成功的背后肯定有艰苦的付出,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做一个在教学方面有成就的老师来说,付出就会更多,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感觉魏书生成为一代教育专家是必然的。因为魏书生老师不仅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用心教书,在培养学生方面不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做出了各种努力。现在感觉到做魏书生老师的学生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也是很荣幸的。因为做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不仅能学到课本知识,而且还能了解到到课本以外的国家国际大事,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长了才干。而且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比如《教学工作漫谈》第四辑能力训练这部分讲的就是魏书生怎样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工作当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培养了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记忆能力,提高了注意力,培养了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并且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反思我的教学工作,课堂上教学比较死板,思路不是很开阔,没有给学生讲过任何国家大事,更没有灌输过国际关系。课堂上讲的只有数学的那几道数学题目。学生学得沉闷费劲,所以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到了初二下学期两级分化非常明显,问学生学不会的原因:“从幼儿园数学成绩就不好”:“小学数学就学不会,成绩很差。。。”有时候我告诉他们说:“初中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知识联系不是很紧密,只要你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一样也能学好数学。”可是我说归说,学生还是照样学不会。这让我很是着急。
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运用,然后再进行总结归纳,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当我看到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中,15分钟大扫除结束时,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也做了一次实验,情况是这样的。周五一般情况下,学校都要进行大扫除,有一天的周五,上午我就告诉高钰堃,安排一下大扫除工作,标准是让每个人都有活干。下午到校后就开始干,结果用了15分钟,这说明只要把事先把事情安排好,咱也可以高效完成工作。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总是一直揪着学生的小辫子不放,让学生写保证,学生写完保证了还担心学生不能做到,做班主任的一直像一个警察一样看着学生学习,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依赖性极强,看不见老师就不知道学习,没有一点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所以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效果很不好。再看看魏书生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自学能力有多强,没有老师在学校,自习课照样很安静,语文课堂照样上,学生都能学到很多的知识,老师在学校,课堂上老师不讲课本而是讲一些对学生的思想有用的课外知识,或者是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每一个老师都想达到的境界。
这一学期我决定跟着梅宏建老师学习当优秀的班主任,一改以前的工作作风,在教室里不再大声批评任何一个学生,做什么事情都和学生商量着做,每天先管住自己的嘴,不要随意说话,只要一说话就说一些有正能量的带有鼓舞人心的话。刚开始学生不习惯,由于我由严厉变得慈爱,学生就肆无忌惮的说话,或者进出教室,我看到这些不说不问。有一天下午我对学生说:“我现在身体很难受,原因是我每天看到大家在学校里不知道学习,我心里很着急,火气很大,但是不能发火,我就一直往下压火,一直压,压到现在肚里很难受。”我说后,第二天早上学生大有改观,学习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看来在学生面前适当示弱是有效果的。
由于我的改变带来学生的成绩下降,但是我必须尽快调整我的教学状态,用最大的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我发现优等生的成绩进步了,就在教室里面大力表扬进步的学生。并引导学生树立期中考试的目标,并出示奖励方案:“奖励所有进步的学生:即只要有进步就发一张奖状。”也许这个奖状吸引了学生,期中考试成绩有了提高,全班62个学生有42个学生取得了进步,这又一次给我表扬学生的理由。
在管理自习课方面,也曾想效仿魏书生老师的方法:使用说话接力本。由于操作不当,或者没有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与配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花样,比如:纪律班长忙的一节自习课没有学习,看见这个说话,把接力本给这个学生,登记完姓名说话时间,这个还没有登记完毕,另一个学生或者更多的学生说话,发现一个接力本不够用。还有一次自习课,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说话,纪律班长给他接力本,他拒不接受,理由是我没有说话,我在问同学问题。纪律班长硬给他,他就给仍在了地上,遇到这种情况我做班主任的感到这个方法不适合我的班级。我必须寻找一个适合我班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再好的管理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个使用范围。就是魏书生老师说的:“再好的方法,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失去效力甚至产生副作用。”
魏书生老师对于学生犯错误方面采用的方法也是很多的,比如有写检讨变为写反思,由写反思再改为写明说明书,后来又变为写心理病例,还有犯错误唱歌等方法。看看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方法,再想想我的教学方法,一辈子不改变,可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无论学生怎样变化,我的教育方法就不变。像这样的教育理念根本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速度,也违背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一段对于学生犯错误,我采用做思想工作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作出适当的惩罚。
对于学生课间操不跑操问题,我让体育班长惩罚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对于不写作业的同学,我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逼迫学生写。
我想:“做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佩服老师。崇拜老师,感恩老师,对老师充满敬畏感。只有这样做,老师说的话,学生才会听,老师的教育方法,学生才会接受。学生是未成年人,思想上不成熟,经常犯错误,需要老师的担当和理解。”有的老师不能看见学生上课迟到,只要有学生迟到就大发雷霆,批评学生很长时间,把每一个学生都批评烦了。所以学生都会很反感这个老师。还有的老师不能容忍学生犯错误,学生一犯错误就对学生消灭性的轰击。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越来越逆反。不要说教学成绩了,连平时的课堂教学任务都难完成。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有耐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不懂事的孩子来教育。学生不喜欢学习是有原因的,学生不跑操也是有原因的,说明他们都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果认识到了,他们就会自发的学习与体育锻炼。
网上流传学生群殴老师的视频,评价也是很多的。有的说现在的老师是高危事业,还有的抱怨现在的未成年保护法,都是在同情老师的遭遇。我的观点是:“因材施教。”对于那些道德品质恶劣的学生,不要再要求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应该先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孝敬老师。做老师的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学生考试,这不是要他们的命吗?他什么都不会已经很难过了,很自卑了,如果你把他们逼急了不发疯才怪呢
第四篇: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这学期我接了四年级四班,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班级,调皮捣蛋的男生很多,很多同学自控能力差,我感觉好像在教一个一年级班级。我需要在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的引领下掌握一些好的教育方法,使班级纪律、成绩、行为规范更新换貌,促进班级成长。理论方面的学习是必须的,我在图书馆借阅了《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掌握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精髓。
“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响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热爱你,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热爱你,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年复一年,教师就像从一条河的岸边接一届届新生上船,用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把他们送到理想的彼岸,让他们奔向远大的前程。”这是魏老师的一段话。这位来自东北的老师身上所闪烁的光芒,这句话一直环绕在我的周围,让我深深地反思和感慨。魏先生热爱学生也尊重学生,学生的一点进步,他都表扬,学生犯了错误,他也不直接批评,而是用唱歌、做好事、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等形式自我教育。他说:“做好事,起到了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也起到了分散学生犯错误的精力,将其导向真善美的疏导作用,起到了使学生发现一个新的更强大的自我的作用。而写心理病历,有利于使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魏老师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纠错方法,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幡然悔悟,弃旧图新。这就是魏先生爱的智慧,爱的艺术,更是班级科学管理的艺术。学着他,我也尝试了在家校互动网上给学生和家长发充满温情的短信息,通过这一手段及时给学生把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师生情感,在创建班级和谐氛围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家长和学生对于老师的用心良苦非常感动,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感情,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好转,班级纪律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魏先生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管理是班集体的骨架,班级是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绪,集体就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本着对这段话的崇拜和理解,我也立志作为班主任要科学制班,给班上的每一位孩子一个健康成长氛围,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自信心,于是我在班级发展计划中设立了《塑造班级好男儿》的构思,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实践,有时被学生极不争气的行为弄得我筋疲力尽,如今,当我再次细细品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一书,尤其是关于班主任工作这些章节时,我豁然开朗,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前所未有的轻松感,班级管理贵在反复和坚持,探索魏先生“班级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即在班级管理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其内在的潜力,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并人人参与管理,班主任的工作重点为培养好、用好班干部,大胆放权,做他们的顾问、导演。遇到他们工作上的失误,多分析、指导,充分信任、理解、支持,让班委各显神通,出谋划策。对照《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中的理论和举例,再次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我觉得在班级工作中,尽量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第五篇: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近来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从书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已经工作第六年,刚工作中的热情逐渐的减弱,而今有时候很颓废,对周围的一切不感兴趣,开始埋怨,气馁。其实想想最主要的还是要从改变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的方法少。所以说,人总要面对一个不尽如意的环境,总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面改变一丝,改变一毫。
处理犯错误的学生,几乎是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天的“必修课”。一般老师的做法,无非是先写检讨,在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请家长或行政处分。而写检讨,不仅检讨书是千篇一律,还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请家长或行政处分,容易使学生产生敌对情绪,激化师生矛盾。而魏老师却另辟途径,他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主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应该尝试让他们写说明书,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家长和老师先不要去批评孩子,让他们在说明书中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他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让犯有错误的学生写一写犯错误时的心理活动“说明书”,这样做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进行自我教育。
犯错误唱歌,犯错误写心理病历,犯错误做好事,犯错误写说明书。既帮学生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魏老师对犯错误的同学并没有以“惩罚”处之,而是以唱歌、做好事等来作为对过错的“补偿”。学生就是在“补偿”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是非观念。例如,有的同学为了“将功补过”,主动帮别人当值日生,主动帮同学解决困难。因为他认为参加值日劳动是光荣的,帮助别人是光荣的。由此看来,“惩罚”与“补偿”绝非字眼的差别及教育艺术的不同,它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教育观,从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育人效果。
《变“?”为“!”》主要是针对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而写的文章。原来在他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弯着腰,弓着背,眼睛离练习本很近;有的则偏着头写。他不是说:“请同学们坐直!”更不是严厉地说:“不许趴桌上!”而是幽默地说:“请把问号拉直,边成感叹号,好吗?”在这快乐的气氛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姿势。
魏书生老师的这本书,我还未完全吃透,相信它会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帮助我解除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