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课题3 水的组成》一课有感--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学习
观《课题3 水的组成》一课有感
---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度全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
琼海市嘉积第三中学
王冬容
2016年10月20日有幸聆听和观摩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在当天下午第2节听广西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参赛选手施德宝老师的一节优质观摩课《水的组成》,现将听课感受总结如下:
一、注重挖掘化学发展史的教育价值
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本节课利用发展史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探索水的组成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体会到科学家们探索真相的执着可贵精神;同时认识到水不是一种元素,体会到通过实验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育人的作用
上海制定《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率先响亮地提出学科德育,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坚持“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只有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如:本节课通过微课学习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来获得水的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而推出水的组成。在这过程施老师抓住育人的契机,教育同学们要坚持探索,不然真相与我们擦肩而过,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做学问要不断地坚持研究和探索,其实真相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学习到水的组成等知识和方法,还学习到坚持探索真相的情怀,体现出教书育人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有些课堂知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今后可能不会再接触了,但是老师育人的情怀可以影响大部分学生的一生,所以育人比教书还要重要。教书是教师的中心工作,但绝对不是全部工作,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教学手段实现育人的目的。育人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生分组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北京大学严宣申教授说:“化学上的规律、理论都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查。因此离开了实验就不能成为化学,更谈不上学习化学。”可见,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本节课将教材中水的电解实验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透过实验现象看本质,体验归纳总结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增加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我国文坛巨人郭沫若说得好:“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本节课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孩子,游戏的主题是物以类聚,将游戏分为四个小组,混合物小组、单质小组、氧化物小组和其他化合物小组。每一个同学手里都拿着一种物质(用化学式来表示),根据物质来找你是属于哪一个小组的,同学们重新组合坐在一起。此时,有一个男生拿着二氧化碳却不知道坐在哪里?掀起了本节课的高潮,同学们欢笑一堂。同时为课堂教学找到学生的盲点,服务于课堂教学,在其他小组的帮助下,这位男生找到属于他的地方。这样的设计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游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在游戏中学,主动地轻松快乐地学习。
五、教学具有深度,学生思维绽放
本节课施老师挖掘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思维得到绽放。如:在水的组成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学生虽然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学生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思维的碰撞。又如: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判断酒精中含有哪些元素?学生根据水的合成和水的分解两个反应中利用元素观的观点分析水的组成的这个方法,成功地推出酒精的组成,酒精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教师追问:怎么样验证酒精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呢?
学生1:先用干燥的冷空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迅速往里倒入澄清石灰水、学生2:你怎么知道是生成的水珠还是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呢?
学生3:不一定一次性实验,可以分开两次实验进行。先用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再用一个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学生的思维在教师设计具有深度的问题中得到绽放,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六、渗透化学观念---元素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如:在本节课中施老师通过水的合成和水的电解正反两面去揭发水的组成,顺其自然地渗透元素观,学生的头脑中立马闪现出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再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推出水的组成,学生懂得运用元素观的观念去解决问题,再应用到解决酒精的组成做好铺垫,从而更好地渗透元素观。
七、个人思考
1、不善于捕捉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精彩的课堂根本离不开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对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处理既反映了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又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体现。
如:老师问:“酒精中含有哪些元素”有一个学生说:酒精中不含有氧元素,应该是其他化合物。在这环节中我个人认为在这里应该展示出酒精的化学式,再让其他同学起来评价这个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理由。制造新的认知冲突,捕捉好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合物和氧化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调整课堂教学,巧妙利用和发挥好生成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高。
2、没有及时处理生成性资源,解决学生的困惑
课堂永远是一个开放的、变动的世界。课堂教学过程永远既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又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然而,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是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以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引起犯相同错误的其他学生的注意,更可以加深其他学生对生成性资源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是本节课并没有及时处理生成性资源,而是置之不理。
如:学生分组实验后分享交流环节,此处生成性资源有 生1:两极都有气泡
生2:燃着小木条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时有微弱的爆鸣生 :生3:将带火星木条放在正极产生的气体时复燃了
生4:燃着小木条放在正极产生的气体时木条熄灭了,重新用燃着小木条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时结果燃烧了。
这个环节中第四组的实验现象与其他三组的不同,此时老师没有处理生成性资源,学生存在的错误并没有及时地得到解答,而是施老师说科学家是经过不断探究才能成功的,所以少数服从多数。我个人认为,确实是科学家经过不断探究才能成功研究出水的组成,但是教师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此处的知识。在这里本身就有很多优秀的资源可以利用,有四组学生实验,只有一组不一样,说明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基本理解,可以利用这四分之三的学生帮助这个小组解决存在的问题,正确理解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及其验证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和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又可以加深四分之三学生的理解。
又如:在验证酒精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的环节时,学生纷纷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场面很激烈,我久久不能忘怀。学生1:先用干燥的冷空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迅速往里倒入澄清石灰水、学生2:你怎么知道是生成的水珠还是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呢?
学生3:不一定一次性实验,可以分开两次实验进行。先用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再用一个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在这环节中学生产生了质疑、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互动中产生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因而学生的思维得到绽放,令人赞叹!同时,令人思考!学生说,你怎么知道是生成的水珠还是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呢?学生的想法很好,但是施老师没有等学生发言之后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里,我个人认为,等学生激烈的交流之后,教师再进行正确地引导,在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是学生不知道的是澄清石灰水中本身就有水,所以不是水而是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让学生知道在这环节中一次性验证也对,二次验证也对,但是大胆质疑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也正因为有大胆质疑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这里施老师不说,学生肯定认为只能二次验证实验才对,可能是生成的水珠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教师要及时地处理课堂中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加深学生对错误知识的理解。
因此,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我想,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还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他们的亮点,还要发现他们理解的偏差,再因势利导,才能更好地教学。总之,非常荣幸地听到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优质展示和观摩课,不仅目睹优秀教师的风采,学习他们的亮点,还能促进我反思,一箭双雕。以上是自己的个人思考,如果有说的不好地方,望提出来,让我在你我的交流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九里堤小学欧琴
2013年10月12日,我心情激动的来到空军礼堂观看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幸聆听了几位名师的课,感触颇深。其中吴正宪老师讲授的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共分为六个层次:
1、读懂情景图。
2、筛选数学信息。
3、发现并提出问题。
4、分析解决问题。
5、建立数学模型。
6、解释与应用。
看完整节课,深刻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1、读懂情景图后,请孩子们说说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这样的问题不难,很多孩子都能回答,但是有些很激动举手的孩子只回答他看到了哪些颜色,看到了哪些小动物,为了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老师一般会让他坐下,然后继续抽问还有哪些数学信息?但是等下次问有哪些数学信息时,这些孩子还是会激动地举手回答出一些显而易见的事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遇到,但是一直不知道如何解决。而吴正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回答完颜色或者有哪些动物的孩子先站着,听下位孩子回答的数学信息,然后让他说说听了的感受,孩子会觉得她说的比我说的详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吴老师实时指导:你只看到了数学的窗户,而他推开了窗户,看到了里面多彩的数学世界,并鼓励大家都要勇于推开窗户,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听得我在一旁都深
受触动。
2、在分析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时,吴老师提到了一个词语“感觉”。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让孩子看黑板上的板书,然后问孩子们:你们有发现了吗?齐答“有发现了!”抽生起立,支支吾吾答也没法把发现说清楚。其实他们可能是知道一些了,用吴老师的话说,通过看板书,他们已经有一点“感觉”了,但是具体什么感觉,他们也说不出来,那就让他们保持这种感觉,不用互相说出来,利用练习本把感觉写出来,根据板书再写几个类似的算式,写好后自己整理,反复的深化感觉后,他们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发现描述出来。
我们的课堂其实是朴实而简单的,但是我们要像吴老师那样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建构,当遇到各种困难时,要停住脚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把问题不断验证,深刻剖析直至推出结论。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学有所成。
第三篇:参加2016年全国化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感想
关于参加2016年全国化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感想
2016由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化学课堂展示和观摩暨化学教学改革研讨活动10月18-21在四川成都举行。我镇6位教师参与了学习,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本次活动内容包括四个课堂比赛:现场上课,现场说课,录像上课,录像说课。来自全国的180多名参赛选手“身怀绝技、各领风骚“向我们展示精彩绝伦的课堂比赛。身入课堂中的我,如浴春风,感叹收获颇丰。不得不从中反思自身的不足与寻找努力提升的方向。以下是我的一些新认识:
一、从新课程理念解读化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即教师在课堂当中,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合理设计引导,让学生在课堂的海洋中游畅,获得知识形成学科思维从而达到学科价值目标。新课程理念要求化学课堂是如何的呢?是具有时代性的,不是老套的;有社会性,不是与社会脱节,也不是应付考试的;有先进性,不是落后的;有人文性的,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人文的熏陶,情感得到升华的;有理性的,客观的,感受到科学严谨庄严的。怎样的课堂算是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呢?
二、优秀化学课堂的几点体现
“化学课堂本身是深沉而无法逾越的美丽。“特级教师夏建华如是说。深沉即是有深度的,不是肤浅的。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师和规划者。用她先进的理念和高超的教学技术让课堂更加丰满充实。优秀课堂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导演,设计问题,让学生做,学生答,教师合适的理答,引导学生再说,最后达到知识的彼岸。比如河北石家庄十七中学尚晓娜老师的《燃烧与灭火》全程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将实验串联起来最终找到燃烧的三个条件。
2、教学方法合理,课堂表现力强,课堂组织方法得当。比如山东省博山中学的勒辉老师的《运动的水分子及水的天然形成》让学生用生活的例子比喻或者表演体现分子的运动形式,课堂氛围热烈有趣。
3、教学技术先进,与最新的科技接轨。能在课堂中使用云终端,无线投影,数字化实验等先进技术,培养学生做时代新人。比如宜昌市五家岗区教育教学研究所田鹏老师的《溶解度》让学生用电子作图软件对实验得出的几种物质的溶解度进行数据处理,新颖而有说服力。
4、课堂方法灵活,逻辑清晰,过程严谨,环节流畅。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中自由翱翔,如遇春风。如河南省安阳市第八中学朱莎莎老师的《分子与原子》,设计的问题逻辑严密,将她要准备的创新实验一个个地串联起来,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开阔眼界。
5、教案规范、严肃、完整地体现。体现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扎实的教学技术。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课堂设计师,应该有着最先进的技术,设计最好的课堂,在课堂当中我们需要正视一些易犯的错误。
三、在教学中教师易犯的错误
探究是化学课堂的灵魂。而问题的设计又是探究的线索。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几点错误:
1.问题思维层次设计不合理。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实际的层次不明显。设计的问题无效,低龄化。2.过多的追问降低思维水平。
3.思考没有时间。学生还没思考得出答案,教师就急于给出答案。应当给更多的讨论时间与耐心。
4.回答问题方式单一。齐答太多,或者单纯个别回答太多。教师理答无质量。
5.评价低龄化,物质化。单纯的表明答案正确或是不正确,甚至忽略学生看似无厘头的答案。往往学生的无理的答案可能催发课堂的开放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发射型思维。
四、针对错误的几点建议: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想方设法达到目标。丰满课堂。
2、提高教学效率:明确知识构建的过程。忌讳无效的构建过程。忌讳活动多,却思维肤浅,不能强调形式,把过程磨过去。教学应该是严谨的,散发理性严谨的光辉。
3、教学应变灵活。从变化中体现探究的曲折性,帮助知识的形成。、4、教学逻辑严谨,教材精简却寸土寸金,精华尽在,用心挖掘用好教材。
5、巩固练习,忌讳竞赛课与传统课两张皮。
五、参赛课题选择的几点原则
参与大赛的作品应该是体现新型课堂文化的作品。能够创建一个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的课堂。她是与传统课堂有异的,但不是肤浅流于形式的。主要体现于她合理的创新性:
1.实验的创新尤为明显。比如本次大赛中电子天平用在质量守恒定律,用硫酸铜检验产物水,自制氢氧原料电池带动电风扇运作,用TDS评价标准评价自来水资料,传感器等生物技术用在化学课堂中,体现学科的无界性。
2.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创新。以史诗贯彻课堂始终?一趟科学探索之旅?歌曲为线索?
3.素材创新。视频、图片更具科学性,更贴近社会,更新颖,更理性,更具启发性。
4.更具人文性:用人文的素养升华化学课堂。由化学史贯穿始终,从知识的唯独上升到情感维度。5.信息技术创新。6.课题的选择撰改创新。
结语:化学教师应该是一个魔术师,而化学课堂应该是一场实验与创新的精彩纷呈之旅。能否胜任魔术师的角色,让观众有一场美的视觉盛宴,是需要教师有着高超的技艺和日积月累的底蕴的。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应该更加勤恳,更具求知欲,不断丰富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庞晓旭
2016.10.29
第四篇:观全国小学语文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石晶)
观全国小学语文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石晶
阳春三月,在“春的使者”招引下,3月15日至16日,我和吴永宁.刘丽、陈豪四人同行一起前往郑州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吴凤霞、陈延军、崔云宏等专家的课及讲座。两天里我的心一直激荡着、澎湃着,甚至可以说是震撼,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是如此美妙的享受。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所以想粗浅的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教学引导得法、精彩纷呈
这次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既有特级教师的精彩授课,又有专家独到的讲座,无论是吴凤霞老师的《我和祖父的》,还是陈延军的《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或是崔峦老师的《大自然的语言》,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专家们的教学让我深深认识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还必须要层次清晰,各部分要能很好衔接,使整堂课形成为一个整体。其次,教师在教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学生遇到难题时,怎样去引导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能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到底怎样。第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把握住文本中最值得带领学生推敲的字词、句子,然后巧妙地将这些语句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在“读、练” 环节中,培养创新精神。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简要总结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师生的付出与教学成果不成正比,学生语文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崔峦老师将其概括为九个字“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回顾我自己的语文教学,也的确存在自己费时多、学生收效微、自己和学生同样负担重的情况。但是,认真观看此次观摩会几位老师的课后,惊喜的发现他们的课全然没有了“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影子。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这几位老师恰当有力地拿起了“读”这把“亮剑”,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后表达,准确地解读了文本。印象最深的还是武凤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朗读,当引领学生读“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的时候,武老师别开生面的把这段话改成了诗的形式: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当屏幕上出现这些诗句时,学生们眼睛一下子亮了,那欢快的读书声深深感染了听课的老师们。不由得对学生,也是对武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就这样,当萧红的祖父用爱放飞萧红的心灵,给她自由快乐的时候,武老师用一种独特的方法也放飞了了学生们心灵,让他们自由快乐地徜徉在这充满生命的课堂里。
三、语文要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 在轻松自然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在他们的课堂中语文教学已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已走向平实与质朴,扎实和简单。尤其是崔云宏老师的《画家和牧童》,环节设计非常简单,在字词教学方面要做到严谨、精确,做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永远是语文老师的天职。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以悟来促读
反思四位名家的授课我还有一点困惑,他们的课堂缺失了学生合作交流,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功,大合作有大成功。”合作是走向成功之门的钥匙。合作交流能充分发挥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发思维火花,开启智慧之门,给学生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合作交流”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开放性学习的重要手段。纵观我校课改,正是因为有了小组合作学生才有优异的成绩,才有六年级毕业会考辉煌的成绩。
除了对语文教学上深深的感触外,就是我的语文素养还有限,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去了解一些大千世界,充足了电,挺直了腰杆站在学生面前。用知识的力量去守望童心。听课旅程虽然结束了,但那些精彩的课堂和老师们的经典语录依然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久久回味。重新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让我们的课堂“对教材的研读再更透彻一些;对学生的把握再更准确一些;对课堂调控得再更灵动一些。”
第五篇: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一课有感
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一课有感
李冬梅老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专题中讲到,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从课堂的气氛中感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收获,听完了专家讲座,又回顾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觉得受益匪浅,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课堂的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的调整、施用教学策略。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少,而在校学习课时少,所以遗忘很快,基本上上个周学的内容到下个周就忘得差不多了。为了能很快进入新的教学内容,我一般都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导入。
二、关于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与兴趣有一种直接的、本原的关系。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
学生的兴趣中。教师课前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采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熟悉的主题为背景,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进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内容。
但是,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比如李老师所讲的课堂动态生成问题,“课堂的组织与引导不仅要按课前的预设进行,更重要的是解决课堂动态生成。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都是由其他教师兼职,课程本身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教学得过且过,学生学习马马虎虎,基本上都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再讲,学生再练的模式,哪有什么课前预设,更何况动态生成?另外,农村教学设备简陋陈旧,教师本身专业知识欠缺,操作水平较低,也使得教学中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上课基本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没有丝毫的拓展。作为教师,在学习了专家讲座后,我觉得自己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只有自己能应用自如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随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让课堂的组织与引导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而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不要让它名存实亡,使农村孩子真正享受到信息技术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