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学困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困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灵璧五中
胡
迅
素质教育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不言而喻。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成败,不能仅仅体现在少部分优秀生上,而应当体现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上,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
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发育都很正常而学习结构长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广泛吸取课堂上的信息,常常回避思维性的问题,很少举手发言,懒于动手记录,课堂参与意识较差。
学困生参与意识差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从学生自身来看,文化课长期的成绩低下,心理受压抑,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自卑感较重,有话不敢说;自控力较差,思维开小差,对品德学科不感兴趣,不善于获取课堂上的各种有用信息,心中无话说。从教师方面看,由于品德学科课时少,师生交流的机会少,部分学生与教师的私人感情相对淡薄些,有话不想说;根本的原因是由于部分品德教师教法传统、手段落后,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没有话可说。
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呢?
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因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犹如一条彩带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融进了师生的情感,增加了新的动力。初中阶段的学困生,比一般的学生有更多的羞愧和恐惧,他们的心理更脆弱,经不起风吹草动的打击,品德教师要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要做他们的慈母、良师、益友。这种爱表现在课上,也表现在课下,更表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之中。课堂上,老师的一丝微笑,一句夸奖,一个抚摸都会使学困生心里热乎乎的;课下,老师的一点点询问和鼓励,都会使学困生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存在;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你能给他一次雪中送炭的帮助,他们将会终生不忘,所有这些都给他们课堂参与增添了无比的力量。
教师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俗话说,尊重是爱的别名。马卡连柯也说过:“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尊重。要尊重学困生,首先要相信他们,允许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尽情地表达,善于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虽然他们的观点与优秀生相比有一些差距,他们的表达语无伦次,他们回答的内容“满锅稀饭没有几个豆”,虽然他们的回答会给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一些麻烦,但是老师要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要善于从他们的回答中寻找“精华”,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表杨,使他们的心理有一定满足,为今后更多的参与“壮胆”。
二、广泛收集贴近学困生和他们感兴趣的事例,是开启他们思维大门,引导其参与课堂的金钥匙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每一个理论观点或者是通过大量事实归纳得出,或者是用大量事实进行证明。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理论浅薄,理性推理也不成熟,因而品德课教学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讲事实,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道理。然而,品德课教材是面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学生,列举实例大多与当地中学生的距离较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生兴趣不浓,因而对启发学困生的思维,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为此笔者每备一课,都要尽力结合教材内容寻找发生在学生自身或其身边的一些实例,真正实现实例与学生的“零距离”。如在讲解“我国的环境问题”时,我引导学生介绍其周围的河流、空气和白色污染状况,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责任感,而且能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调动学困生的思维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然而,与教材内容“对接”的身边事例不可能堂堂都有,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也能大大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参与,因为学困生的普遍特点是“猎奇”心理十分明显,每当他们遇到感兴趣的事例,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优秀生都高。此时,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分层次、小梯度的设计问题,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是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根本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特点是理论性较强,内容不像其他学科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据本人调查,在初中所有学科中,对品德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人数比最低。作为品德教师要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要让学困生自然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肯定要付出比其他学科更多的精力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些做法,一是优秀生和学困生的位置合理穿插,相间排列,课堂讨论时,科学分组,而且各组成员明确分工,这样,在发挥优秀生“传、帮、带”作用的同时,能充分调动学困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小组发言时像读议教材、举例论证等层次要求较低的内容,应引导小组推荐学困生发言,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能力,使学困生在小组中讨论的知识入脑入心,可引导他们轮流上台进行演讲。二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现代化手段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而且还能更全面、更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因而能为学生创造课堂参与的外在条件。如在讲授“科教兴国战略”时,我播放了我国“神舟五号”上天和国家主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奖的科技人员颁奖的现场片段,不仅大大地吸引了他们,而且还引导了他们认识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激发了他们发愤学习的热情。在讲解“子女赡养扶助父母”时,我自制了发生在中学生身边的不孝敬父母的漫画,引导他们讨论分析,促使了学困生思维和觉悟的共同提高。三是积极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学困生面似表情木然,但内心仍有其兴奋的火种,教师如能为其创造适宜的条件,这点火种也有可能燃起熊熊烈火。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大部分理论都与中学生比较贴近,学生多少都有感触,而且不同的学生所感触的内容和形成的认识肯定有所不同,教师应巧妙地利用这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激发学困生的热请,如写论文片段,开学生辩论会等。也可引导学生课外进行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将调查结果带到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如在讲解“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时,我就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其周围适龄儿童、少年的上学和交费情况,让其在课堂上介绍调查结果,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而且体会了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初中思想品德课调动学困生参与课堂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本人只是做了一点积极的探索,愿我们共同携手,用老师一颗炽热的心多靠近学困生的身旁,使他们僵硬的身躯尽快软化,以饱满的激情参与课堂,最终达到一个目的,学困生尽快地转化和提高。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2.研究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品德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去,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5.“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背景、主要理论依据、常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邵刚中学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初一至初三的全体学生以及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六、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4)。
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3)、撰写开题报告。
(二)、理论研究和实践完善阶段(2011.4—2012.12)。
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学校“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4)、研究“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课件、交流材料等。经验材料等。
(三)、形成成果阶段(2012.12—2013.12)。
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形成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中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报告)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3、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生活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4、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2、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课题组成员由市教研员,学校教师组成,他(她)们来自于教学一线,使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4、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学校重视
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十、研究小组人员情况及任务分配情况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韩勇
课题组成员:李涛、施学武、朱海蓉、耿芙蓉、陆占恒、徐建福、陈文军。
2、人员任务分配情况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韩勇: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施学武: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陆占恒:负责“生活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
(4)、韩勇、施学武:负责对学校“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及研究对策。(5)、耿芙蓉、陈文军:负责“生活化”教学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小组
负责人:韩勇
2011年1月6日
第三篇:浅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 要: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将学生培养成知识型人才,更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摆在教学改革面前的重要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学生;教学改革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成绩,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常常将思想品德课教学置于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将基础知识传授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常常采取“课堂上空讲大道理,课下学生识记要点”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教条内容,不知道这些内容在生活中有何用处,如何使用,甚至有些?W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会产生这样一种误解: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矛盾,所学到的知识无任何用处,只需要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无需做过多探析。这种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知识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型人才,更是创新型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改革,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创新意识培养落实在教学的点点滴滴。
一、创新教学模式,改进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只凭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就可以将基础的知识内容“满堂灌”给学生,在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宰对学生发布命
令,学生只需要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上,将教师讲解的内容一一识记即可,无需做过多的探究。加之,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习惯于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讲一些高大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常常在课上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教师在讲些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消退。如此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要怎样改善这种教学现状呢?我认为,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有很多极具开放性的教学形式值得我们借鉴,如“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这些教学形式都注重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因此,我们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不妨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求采用诸如此类的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自由的进行自我表达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进而提高知识探究的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进行“保护环境”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能呈现一个具有探究性的情境,我常常会利用小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课前准备一杯纯净水,一节废电池。当学生看到我拿着这些东西进入课堂的时候,纷纷猜想这节课要做什么,探究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2)教学伊始,在学生期盼的目光中,我将电池放到水里,并提出问题:这杯水被污染了吗?学生议论纷纷,整个课堂氛围很活跃;(3)随之问学生如何检验这杯水是否被污染,并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探究兴趣愈加浓厚,有的提出用检测仪检测,有的提出看小鱼能否生存……(4)在学生情绪被完全调动的时候提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保护环境,并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在课堂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精心创设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正是创新发展的第一步。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加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而且教师在讨论参与中也能有效地捕捉到学生的创造火花,并对其进行及时引导。
比如,教师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提问,一旦遇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掌握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就“怎么做”这一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的时候,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讨论式的小组活动中思维高速运转,这种方式可以使创新、发现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2.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教”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认为“只要自己教好,学生就能学好”,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教法上,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研究,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成了只有“教”、没有“学”的课程。事实上,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师教学的最终归宿。新课程改革不仅倡导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发生转变,还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在思想品德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严格遵守思想品德学科发展的规律,在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尽管初中思想品德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但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对其他方法来说更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所以,我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除了向学生传授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之外,还会在课堂教学中将具有发现、探索、研究性质的认知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其未来的实践发展打下基础。
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之外,我在教学中还会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内容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学完“维护合法权利”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上当受骗的经历,然后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最后由同学们讨论应该如何解决,解决办法的提出正是学生知识结构与创造思维发展的结果。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学以致用,还可以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总之,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基础知识,还要在知识讲解中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李玉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编辑 任 壮
第四篇: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
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
摘要:思品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一代新人的重任。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人品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叛逆的多发期。学生要是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性,慢慢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
自主学习
实践探究
思想品德这一学科不仅仅是纯知识性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它是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认识;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是磨练学生道德意志的必修课。
那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对刚刚接任初中思品课的我而言,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又面临着初中学科的考试改革。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既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想上好这门课难,究竟如何上好它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是上好一堂课的有力保障。老师要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
1、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得把这门课给学精了,教学内容吃透了,重难点明确了。需采用什么样的引导方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良好的发挥,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的知识面要广。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有所知晓,生活经验要善于积累。如:课余时间,我经常收集整理一些时事政治,生活案例和典型故事,以及学生耳闻目睹的事,把它充分利用到实际教学中,好对学生的理解,领悟有所帮助。能让学生通俗易懂,且乐学。假期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学习,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
3、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学内容,它是上好思品课的必要条件。图片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就好比精心打扮一个人的外表,就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夫。
4、老师要有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会用所学知识灵活多变的上好每一堂课。可见,加强教师业务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材施教
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进行设计创新,思路清晰,环节清楚,教学重难点突出,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只有教师熟练掌握所教内容,明确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另外,思品的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后又为现实社会服务。初中生又是人生第一个崭新的起点,他们正处在思想品行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差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内容与社会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事例来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经验。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也许另有原因”时,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读课本里一个个小故事,然后,分别让学生来归纳。我根据学生归纳进行整理,得出教学重点: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不要斤斤计较;学会善待他人。学生学习课本内容后,再谈谈自己身边或亲身经历的内似事情,这时学生兴趣高,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连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这样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既激发学生的热情,又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上好思品课的重要途径
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调动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兴趣,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备教材、备教法,而把学生这一主体地位给忽视了。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学习者。因此,教师应先确定好本堂课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这堂课要学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为实现此目标,便会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与诱惑作斗争”时,我设出以下三个问题:
1、生活中不良诱惑有哪些?
2、不良诱惑会造成哪些危害?
3、我们中学生如何抵制和战胜不良诱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讨论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因势利导,采取不同形式和方法来出示目标,让学生既知道要学习什么,又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四、一堂课下来要有所收获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每位教师的评价与衡量标准都不一样,那么,一堂课里,学生是否有收获,是否发生了变化。主要从以下这四个方面看:
1、获得一点知识没有:这里的知识包括教材里的知识、课外获取的知识和老师补充的知识。一堂课中学生多少要获取一些新知识,如果学生一点新知识都没有学到,可以说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变化太小了。
2、得到一点感悟没有: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熏陶、感染。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案例等的学习讨论、交流。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和爱有点感悟没有。
3、懂得一点道理没有:学生从教材和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案例的分析学习后,明白一点道理没有。这个道理指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道理、科学的道理和人生的道理等等。
4、引发一点思考没有:课堂内容本身的内涵能引发学生思考,老师引入的事例和案例能引发学生思考,学习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大小事也能引发学生思考,还有对自己各种行为的反省等等,总而言之,只要学生课后有所收获,这堂课就算成功了。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新理念的要求。要上好思想品德课,还需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改进、完善。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只要自己心中有“爱”,爱生活,爱岗位,爱学生,爱敬业,爱钻研,就有动力去探究。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将来健康成长和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就是我要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责任编辑
刘智宏
2、肖锋,《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创新》〔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2010.3.3、王淑霞,《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J〕金色年华(下),2010.4.作者简介:
丁洪仙;性别:女;籍贯:云南省新平县;出生年月:1968年8月;学历:专科;职称:一级教师;单位:新平县戛洒一中;邮编:653405。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摘要: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创新才能有所提高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自觉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不可能离开课堂教学,而教师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思想品德课教师担负着双重职责,一是教书,二是培养德、能兼备的人才。还要注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帮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感到,要提高思想品德课新课教学质量,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个性化设计
思想品德课要大面积提高班级的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要有意识地缩小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每个人自身的基础和优点,尤其要关注特殊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需求,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是符合学生的实际为前提。教师应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意识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加赞扬,为其树立自信心。同时,善意地指出他们缺点,帮助他们制订提高学习的计划和学习的方法,从而促使他们取得进步,转困为优。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情感因素
初中思想品德课既包括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的内容,又包括反映社会发展、国计民生的内容,可以说,它与时代、社会、青少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教师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方面,利用教材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掌握知识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目的,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我们的目标。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有很多成长中的困惑,思想品德课本中就有解决学生很多方面问题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学习“做情绪的主人”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生活中丰富多样的情绪变化,明白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影响,从而正视自己的情绪变化,发挥情绪的积极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调查采访、参观考察、专题讲座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对课本知识的感受,增加社会经验,丰富人生阅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广泛运用,这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多媒体技术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教育设备的灵敏性与广泛性,为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将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从而改变了以往学生们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的情况,而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的氛围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拓展思维的深度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创新意识产生的导火索。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学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从而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时,有学生可能会问:一战后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他们的经济也腾飞很快呢?如果教师因为这是不在授课内容范围内的问题而不予理睬,或者横加指责,都会打消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导致学生再也不开口提问。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正确对待,尽可能地回答学生的问题,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
五、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具体做到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强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转变教学载体,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提高学习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原则,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节教案,评课互相指正教学中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和分析,不断改善提高。
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好教学资源
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现在思品课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指导学生建立起定向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自查等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最后由学生自己说清为什么。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发展,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教学中要善于“变”,真正的“教育”应当是经过处理的。我们的教学应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要突出“疑”,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疑问”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疑能激趣,疑能促思,疑能温故,疑能知新。从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首先是教学生好学、乐学、善学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开发运用好教育教学资源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时常会与到这样那样的意料之外突发的尴尬事情,教师必须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策略调控,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再精心预设的课堂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
七、课本知识紧密结合时代特点的实际,教师必须及时充实新的知识,开阔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思想品德课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顺应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作为科任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学习、关注社会、关注天下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开拓精神的养成,需要大量的、新鲜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源,是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要结合本校实际组织适当时事形势讲座、座谈会和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这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充电机会。想方设法增大现有政治教师的知识面、提供他们的信息量,是改变目前农村思想政治课落后状态的急迫而有效的措施。对此,教师要经常充电,利用多种渠道,如上网、电视、报刊杂志、培训会等,一是要增加教学理论知识,二是社会发展的时政知识,多留心、多用心、多记上心,随时关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事件,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轻松自如、才能让同行羡慕、学生佩服。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名思品课教师只有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符合学生的实际,使思品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高教学效益。而且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观,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抓住关键环节,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新课程改革开创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