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评价要点讲解
重庆市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评价要点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当前的教学任务,正确确定学生通过 课堂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 ,数学能力,以及理 性精神等方面应获得的发展。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准确而没有歧义, 具 体可测量,使目标能起到导向的作用,成为评价教、学结果的依据。2.教学内容
正确分析所教内容各部分知识的本质、地位及与相关知识之间内 在的逻辑关系,包括对所教学的知识(数学概念、原理等的本质及 其深层结构的分析;对如何选择、运用与知识本质紧密相关的典型材 料的分析;对如何从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 将学过的知 识自然融入新情境,以旧引新,以新强旧的分析;对如何围绕数学知 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 有计划地设置问题系列, 使学生得到数学思维 训练的分析,等等。
3.教学过程
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 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序, 循序渐进;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 保持知 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 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 “问题系列” , 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 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数学本质, 建立相关知识 的联系。
精心设计练习, 有计划地设置练习中的思维障碍, 使练习具有合 适的梯度,提高训练的效率。
恰当运用反馈调节机制, 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 为学 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
4.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 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其中,信息 技术的使用注意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实践性等。
5.教学效果
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 性精神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6.专业素养
(1数学素养。准确把握数学概念与原理,准确理解内容所反映 的数学思想方法,准确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性。
(2教学素养。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有效激发学生的数 学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 贯彻启发式教 学思想,恰当把握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指导的“度” ,具有良好的教 学组织、应变机智。
(3教学基本功
① 语言:科学正确、通俗易懂、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② 板书:正确、工整、美观,板书设计系统、醒目。
③ 教态:自然大方、和蔼亲切、富有激情与活力。④ 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工作操作技能。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
数学教学评价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测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种种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对照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及个性发展水平,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出价值判断,进而调整、优化教学进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的目的在于,总结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帮助教师诊断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便更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培养教师反思能力和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自觉尝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知识。通过同事之间的评价活动,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引发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教学研究的文化氛围的手段。
一、基本理念
在具体的评价体系中,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
1.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的通过评价使教师更多的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学的信息,及时了解教师自身在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表现;诊断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凸现的重要教育理念,评价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既要重视认知成分,也要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关注教学的环境、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求知欲、学习的过程的心理状况的同时。关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取的数学经验和发展能力,要及时反馈学生数学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3.关注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沟通,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在评价的主体上体现多元性,在评价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
二、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行为,引导评价对象向预定数学教学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对数学教学具有指导意向的作用。
(二)全面性原则
数学教学评价必须具有可信度与可靠性,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考虑制约评价的各个要素,把定量测量与定性评估综合起来,进行科学分析,得到切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结论。
(三)可行性原则
要求在对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评价时,其内容和标准应明确、具体,不能含混不清或不可
初中数学教学评价
1捉摸;要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保证被评价内容的可测性;要简化评价程序,这是实施方法的实用性。
(四)层次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对学生的要求上要有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实施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在教学过程中,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互相参照,互为补充,减少评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增强数学教学评价的可靠性和公平性。
(六)反馈与调节原则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和判断,并把获得的结论不断地反馈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以调节和改进数学教学。
(七)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把数学教学评价的标准、原则、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地进行自我评价,这样会不断地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三、评价内容与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2.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发展的水平。
3.表述准确、具体,准确使用刻画知识与技能与数学活动水平的目标动词。
(二)教材的处理
1.正确分析所教内容各部分知识的本质、地位及与相关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包括对所教学的知识(数学概念、原理等)的本质及其深层结构的分析;
2.选择、运用与知识本质紧密相关的典型材料的分析;
(三)教师教学方式
1.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景,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做好了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正确教学方法。
2.把主要事件和精力放在重点的关键性问题上。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问题系列,使学生得到数学思维训练的分析。
3.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并能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恰当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4.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学生间的互动过程,(1)重视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质疑问难;(2)充分估计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地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
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高水平状态;
(3)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恰当把握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指导的“度”,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应变机智。
(四)学生学习方式
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关注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引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
2.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统计观念、合情推理、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与初步的反思能力。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问题解决)过程的机会。
3.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五)教师基本功
1.教师语言科学正确、简练,示范性强,富有感染力。2.板书设计合理,正确、工整、美观。3.教态自然大方、富有激情与活力。4.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5.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工作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使用注意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实践性等。
(六)教学效果
1.大多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
2.全面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3.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七)教学反思
1.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若没有达到其原因何在?有何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2.基于学生的反应,你认为本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新的数学知识?
3.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及能力是否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范围内?你是怎样做出判断的?
4.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与预先的设计方案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没有事先设想到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有它的合理性;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及时?评价的激励功能发挥如何; 6.有哪些令你最为难忘或最为遗憾的教学情节?这些令你最为难忘或遗憾的教学情节是否为偶然现象?原因为何?是否含有一般的规律?由这些情节产生了什么感悟、体会等;
7.整体上看来,你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是否协调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
为应该如何改进?重新设计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课堂评价量化表)(见附件1)
附件
1新课程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课题:
学校:任课教师:年级:年月日
注:
1、本评价为模糊评价。A表示达标;B表示基本达标;C表示未达标。
2、优秀课:A
等级数占80%以上,且C等级数不超过5%。不合格课:C等级数超过30%。合格课:介于“优秀”和“不合格”两者之间。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2.刘兼、黄翔《数学教育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辽宁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第三篇:数学教师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
数学教师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
一个数学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怎样结束,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
1、怎样吸引学生
课程计划制定者基于社会的、数学的、学生的未来需要,提出了学校数学的目的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切并不完全是学生兴趣所在,所以,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教师除了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战胜学习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以外,还必须想方设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
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国外有些教科书是在采访和调查了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后才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途径和形式,希望学生对它产生好感,想读、想了解。我国最近出版的教材也在向这样的方向努力,力求贴近学生的现实。但是,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于各地校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作到吸引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吸引学生的主要方式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字:联系、挑战、变化、魅力。所谓联系就是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挑战自然是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一题解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类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吸引学生。变化是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讲授的语速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中来的手段,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等,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精神需要,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
2、怎样启发学生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学生,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增加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的栓住,没有机会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疑问,遇到新问题常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不具有启发性。
启发学生的关键有以下几个字:定向、架桥、含蓄、揭晓。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任务不明确当然难以完成好任务。美国匹兹堡大学有一本用于师资培训的教学案例中,搜集了这样一个案例。这堂课的内容是探究各种集中量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的定义。两个执教教师准备用建构主义的思想,不直接教给学生这些定义,而是给每个学生小组写一组数据并标明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是多少的卡片,让学生自己通过制作图表、归纳、再用其他卡片检验的方法。得出这几个量的定义。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相同,课一开始,教师用了约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讨论什么是“发现”,怎样发现数学。然后教师出示一张卡片的样张,告诉学生每一组都会得到这样的一张卡片,要求学生作两件事:一是用方格纸画出每一组数据,写下自己的发现,写下这四个概念的定义或者有根据的猜测。然后,教师再次提醒学生寻找线索和模式。可是,课上最初的几分钟都出现了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情况,这恐怕和两位教师都没有作好“定向”就匆匆进入探究活动有关。其实,学生很有可能不清楚既然卡片上已经写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而要他们给出猜想。于是教师不得不再一次地说明任务,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明确任务以后变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路作好准备,教师了解在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哪些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景,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
这里要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
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得到结论,形成思路。以学生学习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为例。学生常常对怎样分常数项凑一次项感到困难,有一位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两道题:()内填哪些整数,便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为学生在每道习题中只需要先注意常数项和一次项中的一个,分别体会到“分”和“凑”的含义,所以容易理解用“十字相乘法”的思想方法,原先的困难也就被分解了,变的容易克服了,其教学效果一定会优于教师示范辅以学生大量的操作。
探究完毕,教师要记住将学生原先想做而不会做的正确做法,想说而不会说的正确想法用精练的语言重述或者重写一遍,这样做能够梳理学生的思路,明确正误,提示示范。
3、怎样提问学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时地得到教学的反馈,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形式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数学。
对所提问题的设计是提问质量的关键。一个新知识刚学完,为了达到及时反馈和强化的目的,教师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简单的问题不具有多少思考性,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较好的班级和学习内容有相当难度的课,大部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热烈的讨论和争辩,学生会觉得问题问得比较有深度,教师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馈。在课堂上还要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
因为设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提的问题应明确易懂,不能太大,让学生摸不着边际,如果需要,可以将这样的大问题改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若干个小问题。所提的问题应该表述的很清楚,避免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给解决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所提的绝大多数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发问后教师要适当停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评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必须尽快辨明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不适应?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不畅通?还是班级的学习风气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
当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中的一种,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教师怎样问学生,其实另一方面,即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发问也很值得关注。为此,教师首先要经常鼓励发问的学生,还要教学生一些产生问题的方法,比如,认真观察式子、图形或数据,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概括出某些猜想,这些尝试将已有的问题、结论推广到另一类似的其他情景,提出某些猜想,这些训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4、怎样管理学生
专心于学生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有些教师在上课铃响后不急于讲课,而是用几秒钟的时间,环顾全班,示意学生集中注意力。这种短暂的沉默也常用于治理涣散的课堂气氛,教师略带生气的眼光能制止一些不守纪律学生。不过,这种缄默的管理适用面很窄,大多数情况还需教师口头干预。比如,一位学生给出一个离谱的回答,其他学生不禁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能附和,应尽快寻找原因,是学生没听清楚问题?是学生发音不清晰引起大家误会?还是学生上课不专心,走了神?如果发现错误中
有合理成分了,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为学生补台,让大家都受到教育和启发。有时,教师自己也会犯些错误,如果是较严重的错误,那么教师除了立即改正外,还应真诚地向学生们道歉,展示数学工作者严谨求实的美德,切忌以势压人,强词夺理。
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运用“小步子”的模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跟得上;有的教师则寓教育乐,让学生完全投入于有趣的活动中;还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变式训练,带领学生品尝数学家解决问题时的喜悦。象这样学生也不会去违纪。
5、怎样引入和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时,教师通常都要绞尽脑筋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一般说来,一个导入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个任务中的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有一位教师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第二天,教师让学生考老师,只要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就一定能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都想难倒老师。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导入了新课。这是一个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圆满的完成了导入的四个任务。教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教师,以引起学生的注
意;从考不倒的经历中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的强烈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业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加强了新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的点题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问题式导入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它既是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
除了以游戏、实验和观察等活动产生悬念和问题的引入方式外,还有一种主要的方式就是教师的讲授。比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着手问“做一锅汤,要知道味道好不好,怎么办?“旁敲侧击,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他们将要学生的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引入,可以开门见山说出课题。
6、怎样探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过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的现实和数学现实中有哪些与本质类似或有联系;也推导过公式和定理,对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烦,哪些思路是捷径胸有成竹。有些教师就曾因为随口说出“那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而盲目地与学生一起探究,结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对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环节的节奏。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再进入真正的探究,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清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以掉队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任务阶段宁慢勿快。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象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以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做一题多解的探究奇思秒想不断涌现,这时往往最难控制教学的时间,不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 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类似:“学习园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有过的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
除了完成教师安排的探究任务,学生自发地发现可探究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也很重要,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教师的备课和应变能力要高。
7、怎样巩固
光听不做、不讲、不练、不背、不经常地复习,就算听懂了也会忘记,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新知识的探究、操练和复习中都会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以加深、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巩固和强化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加强记忆和反思。首先应利用记忆规律,无论在新知识的探究阶段,还是在巩固和强化阶段,教师都应该设法帮助学生记忆,减少遗忘。巩固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反思。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使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成为待学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用带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再组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综合理解,降低知识的记忆量,促进记忆。
巩固和强化的常见方法是解题,教师设计安排的题目有剃度,不过解题应不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习题,有时也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法比单调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8、怎样结束
尽管有时因为没有控制好教学节奏,教师不得不草草收场,但其实这一阶段仍然是一堂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归纳和小结,再突出重点内容,提醒学生要注意或避免的错误,赞扬在课上表现突出的学生和他们的思想方法,起到回顾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将学习适当引申,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利用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带出下节的课题,埋下伏笔。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
一、目前语文教学讲解中存在的问题
讲解技能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并且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私学”和柏拉图的“学园”,延续至今。它之所以一直受偏爱,是由于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简捷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可以方便、及时地向学生提 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弄通想懂;讲解为教师 传授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总之,准确、流畅、清晰、生动的描述,循循善诱、层层推理、点滴 入微的讲解,可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听者欲罢不能。可见,熟练地掌握讲解技能,合理而巧妙 地运用讲解技能,可以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可以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所以,熟练地掌握运用讲解技能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然而目前,在语文教学的讲解中还存在不 少的问题。
1、讲解条理不清,思维混乱,没有明确的讲解结构。
讲解知识,讲述课文,应该有合理的结构和思路,这种结构和思路,既是对知识或课文的合理的组合和解 析,又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教师讲解的知识,清晰高效地存储进大脑中。可是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这种现象就是讲解的随意性。往往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想怎么讲就怎么讲。知之甚 多的知识随意发挥,知之不多的知识乱发挥,在不重要的枝节上大讲特讲,而关键的知识点却轻描淡写,甚至 没讲到。这样的讲解,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抓不住要领,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2、讲解的知识不准确。
例如,文言中出现的“妻子”,有些教师讲成妻子和儿子。再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讲成说明文中只要 有数字,也不论这些数字用在什么位置,作用如何,统统说成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又如,把《苏州园林》里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讲成是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等等。
由于上述问题,就有必要认真研究讲解技能。
二、什么是讲解技能及作用
讲解技能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智力发展,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类教 学行为。
我们把这个定义进行分解,就发现这个定义中对讲解技能的作用包含着三个意思:1.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 法。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新知识、新概念和新原理。2.促进学生的智 力发展。语文的讲解,常常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课文的思维过程,而分析和掌握的过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力)和实践能力(如运算 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等),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并结合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美感作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审美情趣。通过这样的分解,我们 便初步理解了讲解技能的作用。
三、讲解的特点
其一,在(知识传授的)主客体信息传输中,语言是主要媒体。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是讲解得好的 前提。这就说明语言在讲解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培养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就是要“想”好“为什么说?” “对谁说?”及说明的意向与要点;培养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编码:梳理),就是要注意储备口语词汇,懂 得语法规范。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也就是要善于运用语言、语调、语速、语量的变化表情达意,令人爱 听、使之动听。其二,信息传输由主体传向客体,具有单向性,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根据这个特点,在讲解中要注意以 下问题:1.讲解要生动、形象。2.讲解要精练,起到点拨的作用。3.讲解要和听说读写结合,要和训练结合。把信息传输的单向性变成信息交流的双向性,这样才能克服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实践机会的弊病;才能让学 生在教师讲解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才能让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通过练习变为自己的并转化为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讲解的效果。
四、讲解技能的应用要求
如何在讲解中达到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审美情趣,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呢?我认为,应 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要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课程,由于人的思维是运用语言进 行的,所以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所以,我们语文课教学的讲解,就 是要教学生领会,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应当落实在 语言上,语言形式和这种语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上。不然就不是语文课。
2、要有明确的讲解结构。
在认真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按知识结构之 序,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形成清晰的讲解框架。这样易使讲解条理清楚,引起学生的 思考。例《死海不死》,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后,再根据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 化的关键问题,以形成一个这样的讲解框架:
①死海的地理位置?
②死海的表面特征?
③死海的本质特征?
④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⑤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⑥在说明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什么作用?
⑦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能不能说是数字的准确?
这样就形成了清晰的讲解框架,易使讲解条理清楚,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些课后练习已是一个清晰的讲解框架,就可以采用课后练习来完成讲解内容。例《谈骨气》。
讲解框架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包括思维的起点、逻辑进程、思维结果。思维的起点最重要,也就 是讲解的“突破口”。在确立讲解框架时,首先要选好突破口。其次是在逻辑进程中,抓好点,抓能实现目标 的关键点。
3、要把握讲解的度。
讲解的度是由语文知识之序和学生的实际决定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讲解知识处在这个语文知识之序的点和 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讲解的难易深浅,这样的讲解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讲《这不是一颗流星》,这是初中第一册的第一课,处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家庭生活与语 文的关系,它要学生体会怎样用语言来表现细微但却感人的人间亲情,这时,如果我们忽视这一切,而引导学 生去理解记叙文的要素等等,这样的度的把握就不够充分了。
再如《谈骨气》,属议论文,处在初中第二册第七单元上,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议论文,这一单元的重点 是让学生理解议论中的记叙的作用,倘若这时,我们便大讲特讲论点、论据、论证,则不合时宜了。总之,不宜讲得过深,那样学生便难于理解,也不能讲得过浅,不然,学生又会因炒冷饭而提不起兴趣。
4、要把握讲解的时机。
应该把知识的关键点,或者解决知识困难的环节,放在这样的时机去讲解,即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给学 生创设一种愤悱的状态,让学生处于一种最渴望得到知识的境况中时再讲,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悱,不悱不 发。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让知识的关键在水到渠成的时候讲解给学生,这便是抓住了讲解的时机。例 如:有一位老师在讲解《中国石拱桥》时,先要求学生不看书,而按照黑板上的赵州桥挂图,用准确的词说明 桥与拱的位置,学生讲,老师就按学生的说明画出桥与拱的位置图,结果,学生总说不准确,又非常想说准确,这时老师让学生看课文“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样,学生就体会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5、讲解要有启发性。
不能把知识灌给学生,而应该通过讲解,给学生设置思考的点和线,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例:有一位老师,教《孔乙己》时,发现学生不理解孔乙己的可悲性格,他就注意用启发性的讲解,如他 提出,小说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者这里用“大约”、“的确”两个自相矛盾的词,是疏忽还 是另有深意?这样一启发,同学们就开动脑筋,寻找答案。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分析的:“小说以‘大约孔乙己 的确死了’这句话,作为这个悲剧的结局,‘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因为从孔乙己当时的 境遇来推测,可以断定他‘的确’是死了。但对于他的死却无人过问,因此作者又用‘大约’这个词作了不肯 定的假设,说明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死活无人过问的可悲人物。”
6、要善于使用例证。
例证是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手段。比如学到《曹刿论战》中的“衣食所安”,“所安”的意思是什么呢? 可运用前边《木兰诗》一课学的“所字结构”的知识来理解。
例证能将熟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举例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举的例子与新概念之 间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逻辑联系,并对此联系要作透彻的分析。
7、注意形成连接。
清楚连贯的讲解是由新旧知识之间、例证和原理之间、问题和问题之间恰当的连接构成的。在讲解中仔细 选择起连接作用的词或短语,说明上述关系,使讲解形成完整的系统。
例:在学了《什么是生态系统》后,接着要学习《大自然警号长鸣》,比较两篇文章的文体,以此来导入 《大自然警号长鸣》,使文章与文章之间形成连接。导入语是这样的:比较《大自然警号长鸣》同上篇课文《 什么是生态系统》,可以看出,上篇课文是说明作者对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理解,因此是说明文;本文则不然,虽然用许多笔墨说明对生态的理解,却是为了提出主张,有浓厚的议论成分。认真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提出 了什么主张。从以上讲解可以看出,起连接作用的词是经过仔细选择的,很恰当,使讲解形成完整的系统。
8、会进行强调。
强调是使讲解清楚、成功的重要技术之一。要强调重点或关键内容,要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新知识结构作 透彻的分析。
①可以用讲话声音的变化强调。
例如《陈涉世家》中,“车六七百乘”的“乘”加重语音进行强调“乘”的读音和意思。
②用身体动作的变化强调。
例:讲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的区别,用拍桌子这个动作强调拍桌子是动宾短语。
③做出标记进行强调。④直接用语言提示进行强调。
⑤运用概括和重复进行强调。
⑥通过接受和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强调。
⑦要重视获得反馈和及时调控,在调控过程中进行强调。
在讲解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留意学生的非正式发言,向学生提出问题或给 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收集讲解效果的反馈信息,弄清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及时调整讲解的程度和方式,以达 到教学目标。比如,讲语法知识,教师观察学生呆呆的望着老师毫无表情,就可知学生未听懂。做练习时错题 较多,也可知学生未懂。再如,复习修辞手法时,教师讲“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些同学就说,怎么又说 是说明方法呢?根据学生的反馈,讲清比喻既是修辞方法,又是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它们的特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
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或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收集讲解效果的反馈信息。
五、讲解技能的原则
1、符合语文教学法和语文特点的原则。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思维课。设计语文课的讲解必须落脚到语言和语言形式,体现出语文课的工具性和 思维性的特点。
2、符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的原则。
讲解如果只是教师单一的活动,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解如果不和提问结合不和训练结合就很 可能限于枯燥,讲解本身再不具备启发性,那就很难使学生的头脑动起来。
讲解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讲解本身必须具有启发性,必须和 提问、训练结合起来,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3、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
学生的认知应该是有序的,是循序渐进的,那么,语文的讲解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要贪多求全,一味求难求深,在什么时段讲到什么度,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4、符合完成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原则。
课文的每一课书都涉及着很多的内容,同一篇课文,小学上,中学上,大学还在上,然而,各个学段的讲 解度却不一样。如果我们面面俱到,这样的课就只能是晴蜓点水,浅尝辄止。语文讲解的设计,必须要围绕教 学目标进行,与具体教学目标不符合的内容应大胆删去毫不可惜,而对和目标紧密相联的内容则应讲深练透,这便如俗语所说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5、符合紧扣教材的原则。
我们有的老师讲课,只要根据教材的一点就开始随意发挥,而且发挥得离教材越来越远。那么学生究竟学 什么呢?
我们的教学应该紧扣教材,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使是有适当的发挥也应该以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的原则。
6、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说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获,讲解也是如此,教师应设计出以最简捷的方式引导 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案。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我想,语文课就再不用拖堂,也再不用补课了。
7、针对性原则。
讲解的设计必须符合针对性原则,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讲解,其次是针对 教材的实际,设计出符合课文所处于知识体系的某一个位置的讲解,再次是符合教师本人特点,设计出尽可能 发挥教师长处的讲解。总之,讲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使我们的讲解 技能的水平得到较快的发展。
第五篇:微格课数学教师基本技能--讲解技能
微格教学数学教师基本技能之讲解技能
一、讲解与讲解技能(讲解是什么,讲解技能,讲解优缺点及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向学生描述、分析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讲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为讲解。
讲解又称讲授,它是运用语言对数学知识进行剖析和揭示,从而充分剖析数学事实的外在条件和内在结论等要素,描述数学事实的内涵,揭示不同问题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领会,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
讲解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讲解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行为方式。讲解技能是教师应具备的诸多的教学技能中最基本的、运用频率最高的,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技能。讲解技能是教师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表达感情、传播思想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教学行为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进度,且具有信息传输密度高、知识面宽等特点。正面的、系统的讲解可使学生少走弯路。
讲解技能有两个显著地特点:一是教学媒体的单一性——以语言为唯一媒体;二是信息传递的单向性——由教师传向学生。
讲解的优缺点
优点:
1、使用简洁方便,经济实用。只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掌握得好,就能灵活方便的运用讲解技能。操作简单,不需要其他教具。
2、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讲解,教师最容易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展示在学生面前,最易把学生的思维引导着沿着教师的教学意图进行。从而最易实现对教学进程控制,把握教学进度。
3、信息的传输量大,省时省力,高速高效。由教师精心组织,可将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出来。可使学生认知过程减少盲目性,从而使学生高速高效的获得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愿意运用讲解技能。
4、系统性强。教师可以把知识分为几部分,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概念、原理等系统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理论。
5、重点突出,抗干扰性强,对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可以反复强调,大量举证。帮助学生理解,从而避免了枝节问题的干扰。缺点:单纯地运用讲解技能,也有明显的缺点。
1、其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讲解时,学生处于单纯地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长时间讲解易使学生不能抽出更多时间主动进行数学思维。
2、单纯的讲解信息通道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因此,信息保持率不高,记忆时间不长。
3、不利于因材施教。因为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在讲解时只能照顾大多数。对于尖子生和差等生照顾不够。
4、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技能的获得只有通过练习,而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只听不练,讲是无法形成技能的。特别对于数学认识结构的建立来说,学生没有独立的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是难以建立正确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
5、教学反馈不易掌握,反馈信息把握的不全面、不准确。尽管教师力图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反馈信息,但所获得的信息毕竟是不全面、不准确的。显然,单纯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长时间单纯地运用讲解技能会使课堂教学走入满堂灌的歧途。
为了避免上述缺点,提高讲解的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同时运用提问、板书、演示、电教等多种技能,使这些技能与讲解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技能群,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讲解技能的教学目的
讲解技能的教学目的指的是讲解技能的教学功能。从宏观上讲,讲解技能的目的与教学大纲的目标体系是一致的;从微观上讲,每节课的讲解目的与教学目标也是一致的。因此,讲解的教学母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授知识、解难释疑
2、引导学生、启发思维
3、传道育人、培养品质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讲解技能
(1)数学的概念讲解
概念讲解需要针对学生理解概念过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切勿面面俱到或讲解过细。在进行概念讲解的时候要清楚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便更好的设计讲解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明确数学概念的形成性概念与同化型概念。形成性概念主要是根据概念形成的过程进行定义,例如:函数、反函数、函数单调性、圆锥曲线等等。这类概念的文字定义比较长,设计的数学名词与术语比较多,需要我们对该概念的文字定义相当熟悉。同化型概念主要是某一概念的一个特例,运用一个更大的概念来定义一个小的概念,也就是内涵扩大,外延缩小的概念。例如:用四边形来定义平行四边形,有三角形来定义直角三角形,有数列来定义等差数列。这类数学概念是上一级概念的特例,我们要明确这一概念对上一级概念而言所具备的特点或者行驶就能够把概念讲解清晰。
其次,形成性概念讲解的要点:(1)掌握概念形成过程的固定句式(2)帮学生总结概念形成的要点或步骤。
最后,同化型概念讲解的要点:(1)抓住概念的特点与特有形式(2)运用恰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2)数学的习题讲解 新课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性质、公式等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仍然有不小的难度;习题课教学中,就是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讨论以及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总结归纳出运用基本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从而开阔眼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课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3.1、讲-练结合法
“讲-练结合法”是习题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详细分析和讲解,总结归纳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在此基础上给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进一步总结出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解题能力。3.
2、讨论-归纳法
对于一些问题,学生解答时很容易出错,这种情况下,可以用“讨论-归纳法”进行教学,即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暴露出各种错误思路、结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3.
3、分析-讨论法
“分析-讨论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某一具体的数学问题,边分析、边讨论,逐步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当问题有一定难度,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会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时,可以用“分析-讨论法”。这种方法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并能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思路、方法,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4、板演-评议法
“板演-评议法”是教师选择典型问题,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把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暴露在全班同学面前。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评议,充分肯定其正确的分析方法与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这种方法,通过板演能检查出板演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议,能及时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析和小结中及时地指导学生总结习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中常用的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通过评析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用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3)数学的证明讲解
1、四个注意
(1)注意:①公理是通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而都承认的真命题;②公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
(2)注意: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一般选择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真命题作为定理,可以以它们为根据推证其他命题.这些被选作定理的真命题,在教科书中是用黑体字排印的.
(3)注意: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上,必须经过证明,才能作出真实可靠的判断.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如果只采用测量的方法.只能测量有限个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是相等的.但采用推理方法证明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那么就可以确信任意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
(4)注意: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①论据必须是真命题,如: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和巳知条件;②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证的真实性;③论据应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2、逐步渗透数学证明的思想:
(1)加强数学推理(证明)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做到,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学过的概念和命题,即进行语言准确性训练;能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论证语言,如“因为„„,所以„„”句式,“如果„„,那么„„”句式等等;提高符号语言的识别和表达能力,例如,把要证明的命题结合图形,用已知,求证的形式写出来.(2)提高学生的“图形”能力,包括利用大纲允许的工具画图(垂线、平行线)的能力和在对要证命题的理解(如分清题设、结论)的基础上,画出要证明的命题的图形的能力,后一点尤其重要,一般通过图形易于弄清命题并找出证明的方法.(3)加强各种推理训练,一般应先使学生从“模仿”教科书的形式开始训练.首先是用自然语言叙述只有一步推理的过程,然后用简化的“三段论”方法表述出这一过程,再进行有两步推理的过程的模仿;最后,在学完“命题、定理、证明”一单元后,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进行多至三、四步的推理.在以上训练中,每一步推理的后面都应要求填注推理根据,这既可训练良好的推理习惯,又有助于掌握学过的命题.
(3)数学思想方法讲解
在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第一,在教材中充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蕴涵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时两者溶为一体(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需要教师在教材中认真加以挖掘。例如,对立体几何教材进行分析时,不仅要把握它的内容、体系、作用等,而且应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认识它的显著特点:将一些空间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去解决;利用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似关系,采用类比思想方法从平面图形的性质去探求空间图形的有关性质;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立体几何课程体系的公理化特点。再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历
史上就有几何方法、特殊值代入法、逐次逼近法、十字相乘法和公式法等;让学生从数学历史发展与演进的角度加以领悟。备课时不仅要明确章节和课时教学的知识点,还要列出知识与思想方法结合的交叉点。譬如,在讲高中《数列》中的数列及其表示时,采用公式法、图像法、递推法、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 思想等思想方法;在讲数列的通项公式时,结合归纳法、方程法、待定系数法、方程思想,转化思想等思想方法;在讲数列分类时,渗透分类思想等。教师在深刻分析教材时,就能够发现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能够及时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知识发生和应用两个阶段,前者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得到新知识的过程,包括概念的形成与概括、结论的发展与推导,数学思想方法的探求与思考过程等。后者指对已有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和方法的巩固和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实际上,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就是其思想方法发生的过程,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的产生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和培养的好机会,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主渠道。例如,讲授排列的概念时,教师不应直接把定义抛给学生,而应该通过提供现实生活中简单而直观达到感性材料,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实验得到答案,从中获得问题解决的初步体验,再从具体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概括出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抽象模式。
当然,有些概念本身就蕴涵着某种思想方法。例如,数的绝对值和算术根的概念中就蕴涵着分类思想,涉及绝对值和算术根的问题常须抓住零点分类进行讨论;复数相等的概念蕴涵着转化思想,即利用复数相等定义可以将复数范围的问题转化到实数范围内解决,等等。对于规律(定义、公式、法则等),也要重视其发生过程的教学,教师也应当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直观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识发现规律,不要过早地给结论,弄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充分的向学生展现自己是怎样去思考的,使学生领悟蕴涵其中的思想方法。例如:椭圆定义的教学就可以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抽象化的思想方法,可以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概念的提出过程、结论的探索过程和方程变形的思考过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运动与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以及等价证明思想。
第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实质是命题不断变化和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的观念性成果,它存在于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数学问题的探索与解决,都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数学问题的推广、引申和解决过程既是新的数学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也是数学思想方法深化的过程。因此,在数学问题探 索、解决的教学中,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对问题解决的统摄和指导作用,要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的习惯,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在解题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通过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解题示范,通过范例展现 自己是如何“想”数学,如何“做”数学的。也就是自己是怎样审清题意的,是怎样运用探索法诱发灵感,产生“好念头”的,是怎样对问题进行转化和变更的,是怎样通过解题进行回顾、概括形成方法和模式的,是怎样运用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的,等等。其次,在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开展反思活动。对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广泛联想,探求多种解题方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探索、猜想等良好习惯,而且还沟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四,在知识整理总结中概括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隶属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该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进行。由于同一内容可以蕴涵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思想方法又常常分布在许多不同的知识点里,从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体现出一定的“分散性”。这种“分散性”不仅符合数学思想方法的自身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感受、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分散”与“整合”是辨证统一的,注意到“分散”而忽略“整合”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字思想方法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因此,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整理的同时概括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途径。总结与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归纳、提炼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总结与复习的任务之一。知识的总结与复习是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深化、精练和概括,不能停留在把已学过的知识简单复习记忆一遍的水平上,而要促进学生努力将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和统领这些知识的的数学思 想方法系统化,从更高的层面系统地理解、把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从整体上去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展开、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怎样应用它,等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中学数学教学中讲解的技巧与注意
讲解技能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讲解前,必须明确讲解内容的范围、重点、难点以及与学生已知知识的联系,使讲解过程更集中明了,并且建立在一种知识发展的逻辑必然之中。学生学习的新知假如与其旧知无关,必然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
(2)讲解时,要在学生掌握的全部知识储备中将与解决面临的问题有关的部分抽取出来,作为引导、启发讲解的知识起点,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教师才作详细的讲解。
(3)教师要寻找讲解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讲解过程更有效率。学得轻松而又所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