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近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它显示着无比强大的策略,它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实现素质教育主体性;能减轻老师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它具有诸多优势,因而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但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发挥其最佳效益,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讨的永恒话题。
随着校园网的投入使用,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有“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感觉,下面就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望方家指正。
如前文所述,多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实现了许多原来在语文课堂上难于达到的效果,然而,它并不是语文的全部,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它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借助的一个桥梁、一个中介,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主要起辅助作用。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多媒体使用的问题上首先必须把握好一个运用的度,必须贯彻“需要就用”、“自然和谐”的原则,用得“准、巧、活”,而不让人感到教师这节课就是为了应用多媒体,多媒体语文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教师在课件制作、课堂结构设计、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多注重实效,少搭花架子,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突出学科特征,体现文体、课型特征。
听、说、读、写、品味语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这些特征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要有很好的体现,决不能以视听代替朗读,以视听代替训练,以视听代替讲解。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要找出最佳的切入点,以体现出各种文体的、课型的特点。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特别是课文的阅读、理解与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但选入课本的有些课文,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太多可理解的知识背景,学生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联想,指导朗读,品味语言,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材中《哪咤闹海》、《赤壁之战》等课文,我利用已拍成的电视剧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接,做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中,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生活积累,思维呈散乱状态而不能深入理 解课文时播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强于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转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来得更直观形象,带着在视频文件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学生再读课文,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能转化成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学生的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鉴赏和再创造活动中来,随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课后在网上搜寻与课文相关的素材,为课文分析做准备(教师提供网址)。
有些诗歌小说存在生活体验缺乏的问题,说明文同样存在不能理解的问题,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件,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正因为此,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即使文章的语言再准确,也不可能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或事例。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侧重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观察,展示事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从结构、功能、用途等方面说明事物。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获取了准确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时,我先播放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配以朗读和示意图的视频文件,不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赵州桥设计的科学、施工的巧妙,而且纠正了学生因科技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认知不足,比如桥长和拱长的区别、道路有无坡度等。之后,我又组织学生通过网上查询石拱桥相关资料,开展交流,获得了巩固知识和拓宽知识的双重目的。
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灵活、容量大的特点,上好作文课、练习课、复习课、活动课等。
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境,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
三、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语文多媒体课堂不能“以机代人”,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真实、自然的情趣交流,在学生心中机器永远是机器,机器的赞美与教师的一句表扬在学生心中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己所长。如善于朗读还是善于写作;善于激情还是善于理性分析,并与多媒体紧密结合,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不同的教师展示出不同的教学特色来。
四、教学环节过渡自然
语文课中各种电教媒件如何使用才能用得恰到好处,使整个课的教学环节流畅、自然,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进行巧妙的设计。
通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不 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有了喜人的变化。我也深切体会到:
1、把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教学各自优势进行有效整合是进行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导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的学,使学生会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是学生拓宽视野的引路人。
3、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上,学生在拥有大量素材的条件下,才能使课堂活动起来,课后适当安排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供学生继续学习,才能达到知识迁移的根本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强大优势,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仍处于一种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使用者,应该敢于尝试、探索,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南漳县武安镇白龙中心小学 尹松刚老师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本文论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多媒体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如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在哪里》创设情景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再用一系列的配音图片(如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中各种昆虫的混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
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各种云的形状,但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字,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到了相应的图片,并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一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段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荔枝蜜》作为题目,而不用《蜜蜂》作为题目呢?他还写了哪些文章?作品的主要风格是什么?他的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从作者的这篇文章或其他作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答案,去探讨问题,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或提示。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 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材
第三篇: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范文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进入网络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这时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新的教学情景的设置,新课的巧妙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进行教学时,考虑到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和图形较多,怕学生感觉到难,于是我精心制作了一份课件,在课件的开头以一些常见的生活实例的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进而我把握这个机会,继续展示了正态曲线及其变化,让学生在变化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成功地把知识点贯穿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双曲线的教学时,先借助几何画板作出已经学习过的椭圆的图形及将要学习的双曲线的图形,然后让学生结合图形各椭圆的性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想猜想双曲线的性质,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其性质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直线的斜率》的教学中,有一道题是“已知两点
、,直线
过点
且与线段MN相交,求直线
的斜率
的取值范围.”,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先画出线段MN,再过点
画直线
,度量直线
的斜率,拖动直线
上的一关键自由点,直线
绕着点
转动,使直线
与线段MN相交,让学生观察直线
的斜率的变化情况,很容易得出答案,同时根据演示,找出斜率的变化规律。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三角函数的图象、圆锥曲线、简单几何体等等,用多媒体研究问题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如函数图象的平移,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CAI的演示,以及旋转几何体的得法等等,都让学生能更直观理形象地接受和理解。
四.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传统的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学生很少主动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设问题,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例如在介绍“平行六面体”的概念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展开平行四边行的平移过程,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五.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精神
辅助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例如在算法的教学中,如果没有计算机的话那么算法程序的教学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借助多媒体进行本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算法语言写得正否正确,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数学知识竞赛、兴趣小组等,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想,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与交流。
生活因网络而变得精彩,学习因信息技术而变得更轻松。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必将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应用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不能够充当放映员,要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能够自制教学软件(课件)当然好,不过要提倡合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来“打天下”,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创课堂教学新模式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新热点,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在这种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要让你所教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语文作为人文化极强的一门学科,更是如此。因为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单纯的语言讲述,多媒体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等,所展现的色彩鲜艳、音色悦耳、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图画、动画等,使学生仿如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无疑更能调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
在教学《民族英雄戚继光》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戚继光抗倭》的影片。屏幕上显示出戚继光指挥军队大败倭寇的片断。播放完后,学生很想知道:戚继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接着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戚继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很快就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现精讲,突破重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他要求我们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使他们在这种发现时感到自己的进步,但是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达到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作用。
在教学《麻雀》一文,理解“母爱的伟大”时,我运用动态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只老麻雀为了救自己的幼儿,奋不顾身的从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飞落下来,并嘶哑的尖叫着且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用身体掩护着幼儿,和猎狗进行一场搏斗,但猎狗被它吓退了„„此时,学生感触万分,“无声胜有声”,不用老师讲解学生已明白这就是世间伟大的、无私的母爱之情。
再如教学《小草之歌》一文,理解小草的作用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他也是运用影片——洪水导致的家毁人亡和满天弥漫的大沙尘暴的自然灾害的两个片断,来说明课文中小草可以击退洪水和锁定沙丘的作用,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这远比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一窍不通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诱发思维,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使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多媒体动静结合,声图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第三自然段讲到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学生一下子对水泡的形状、变化、颜色、冒出时的声音都感到单调、乏味,学生只是理解文字中的内涵,没能亲身体会到潭底的水泡是如何像珍珠?因此,在教学时,一位老师用课件演示水泡从潭底里慢慢冒出来的过程及动听的旋律。把学生“带到”珍珠泉边,学生仿佛在珍珠泉边的境界当中,脑海里突然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珍珠泉里的水泡像珍珠一样美丽!这位老师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从潭底里冒出来的水泡,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感受。学生想象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学生通过观看课件能想象出珍珠泉别样的景色。这样,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丰富内容,拓展知识
想学好语文,积累是关键。教材只供于教师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学会去阅读课外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掌握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但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却无法达到这种境地,尤其是在农村小学,阅读面狭窄,只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在教学《民族英雄戚继光》一文最后一个环节——拓展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戚继光一生简介的短片。从短片中学生了解到了: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主张练兵之要在先练将,强调将官必须进行德、才、识、艺修养,倡办武庠(军校),从实践中锻炼、造就精通韬略的良将。戚继光戎马一生,抗倭战功卓著。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巧妙地打击倭寇。镇守蓟州,修城筑堡,分路设防,有力地抵御蒙古骑兵。他带领的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 为“戚家军”,等等。使学生了解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再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破坏情况,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学生对课外知识也很感兴趣,认真地看各种有关环境的信息,对如何保护环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之,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的辅助功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2002年4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渤油三小 覃锦丽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
4、儋州市新州镇中心学校 吴加柱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5、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高琴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中心校 余美庆
摘要: 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个重要标志。我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的平台,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速度、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从教17年以来,我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下面谈谈我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学。
1、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提高预习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这一环工作要抓住做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例如教学部编版的小学语文第二册中古诗《赠汪伦》时,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诗人李白,对于李白孩子们很陌生,也不知道李白为什么写下这首诗以及桃花潭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一连串的问题阻碍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这时如果通过网络查找,取得相关信息,孩子们课上学习显得特别容易,能理解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运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朋友中,孩子们也学习向朋友表达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自己心中有数。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2、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有效突破重难点
2.1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生命的课堂,是孩子感兴趣的,是孩子特别需要的,只有课堂里的学习方式真正发生内在的改变,学习才会变得非常有意思。
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坚持学习的时间不长,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们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例如在拼音教学时平舌音和翘舌音难以区分“z”“zh”、“c”“ch”、“s”“sh”,我把字母中的“h”变为红色孩子们很快就能区分字母的区别,并把字母中的“h”设为闪烁孩子们被这一动画吸引,从而把孩子们的目光转到课堂上来,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识字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单调的,要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目的,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识字教学更是如此。打破“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了勇于创新。教学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多采用一些游戏方式,如让孩子比赛谁摘得苹果苹果多?用变魔术的方法教学“口、日、田、目、中”,孩子们对信息技术手法感到十分新奇,纷纷举起高高的小手。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就好。
2.2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有效延伸教学空间
小学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内容又很难感知,我们可以应用现代媒体来缩短学生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知识的局限,思维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而运用电化教学来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感知,这时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里面的奥妙。
例如教学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中《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为历史,孩子对历史背景缺乏了解,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圆明园美丽的景色 昔日的圆明园-原创-高清视频-爱奇艺http://)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配上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加以朗读,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而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怎样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在学生了解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后,通过放映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百度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段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3Kz5maj5pFE/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文章相对单薄的内容,我们通过视频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
3、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更加体现学生自主性
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捉鱼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部编教材第二册《四个太阳》一课中,文中小男孩画了四个太阳,我选择一个太阳教学,让学生习得方法,另外三个太阳孩子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太阳学习,孩子们立刻兴趣高涨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不足。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
有人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只有我们教师在实践中,认真地去研究、探讨、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牢记“扬长避短,发扬光大”的宗旨,真正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真正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和巨大潜力,使其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200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2、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成《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29):98-98.
4、高红霞《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J].山西教育(教学).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