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假设和设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教法一:以读激趣
全篇文章只有第5和第7两个自然段较长,也较难读,又是全文的重点,叙述了为什么选择书的理由和读书的方法。
上课时抓这两段,激起学生读的兴趣。我首先引诱孩子去读:“你们都预习过课文吧?老师也读过,发现5和7两段特别难读,总读不好。你们感觉呢?”学生有回答“好读”有回答“不好读”,我继续:“那我们来个比赛,我们用3分钟来练习一下,等会儿比比,看谁读得好。”
经过练读,我请了一个有些困难的孩子,他读的较好,于是让其他孩子帮老师读:“他读得真好,老师有些害怕,谁能帮我去跟他比比?”接着我请了几个与他差不多的孩子读读。孩子们兴趣很高,注意力集中,目光精锐,害怕输了比赛。第二次,我请了一个中上的孩子,他读得很流利,其他孩子想胜了他比较困难,但是大家还是一丝不苟地读了下来。不行的,就用一组跟他比,经过一翻擂台,孩子们掌握了这两段的内容,落实了重点。
教法二:质疑解疑
文章就是用设问的形式出现,那么我也用这样的形式最简单的去上。朗读完后,我说:“给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给题目加个为什么。”孩子们谁都会:“为什么走遍天下要用‘书’为侣?”“是呀,为什么呢?书中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谁能边朗读边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
孩子们很快地去读课文了,我轻轻地鼓励他们:“这个**真不错,能边读边划出自己有想法的句子。”“那个**也很好,还在旁边写上批注。”“**真是有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读完了整理自己的理解,思考刚才的问题。”„„
在孩子们讨论交流中理解了“书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深入地让孩子们理解书与朋友和家的真正关系,因为孩子们在讨论的时候,说的比较散,但观点又重复:书就是朋友,朋友不管见多少次面,总会发现不一样。对于“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这样的句子的理解学生应该还是一知半解。我愿意是因为它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我并不能完全清楚它。这样,学生在这个段落的思路还是理得不够清晰。对于落实难点有了障碍。
教法三:仿写
读完课文,对作者为什么走遍天下书为侣有了认识,还掌握了他的读书方法。那么,如果让你选择,在外出旅游走天下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呢?按照课文,仿写一段话。
学生的思维比较扩散,有的说:我会选择照相机,将祖国美丽的山水拍摄下来,有独具风格的黄山奇松,有风光迷离的桂林山水,有景色秀丽的西沙群岛„„,捕捉美好镜头,就靠我着摄像机。
有的说,我会选择一个MP3,倾听所有音乐,即使一首歌曲听上一百次,有什么关系,我可以想象作者作曲、作词的样子,歌声的赞美。
有的说,我会选择一个手提电脑,更方便我的外出,疑问全不怕。„„
学生的想法很奇妙,但是对于具体的理由并没有展开详细描写,有点孩子也选择书为伴侣,可是,句子写法上并没有脱离文中的影子。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并不能做具体的点评和指导。
其实,我知道,一课一得,我们并不能要求自己所有的课堂都那么精彩,但是却不能让自己的课堂失去光彩,失去了吸引孩子的焦点,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不幸了。
第二篇:《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他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并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学生不喜欢读书的症状,本文是一篇有教育性的课文。
一、成功之处:
1.质疑铺垫,读中理解:
学生熟读课文后质疑,作者为什么以“书”为侣?“书”给作者带来什么好处?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汇报,老师相应的进行指导。学生在质疑中抓住重点并理解了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感受: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作者认为“书”是自己的“朋友”“家”,学生体会后畅谈感受,激发读书的欲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想一想自己是怎样读书的,效果如何。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书提到的读书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了好的读书方法,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这点效果很好。
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感到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是朗读指导不到位。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2.还有就是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检查,让学生的预习起到作用,落在实处,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篇: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第一堂语文教研课,我选择了一篇短的散文《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比较简单易懂,可正是简单的文章要上的出彩也不容易。40分钟下来,我由一个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冷静下来,细细回味,感触很多。
一、语文课应该以读促悟,而不应该是教师支离破碎的讲解。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而且尤其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为重要。可是真正上起课来,发觉自己领会到的只是皮毛而已。课上,我给了孩子们读书的时间,但我清楚,那只是为了读而读,是做给人看的读。草草读过两遍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进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我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内涵,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包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想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或许是因为看得太多,所以我想得就渐渐的多了,竟然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既想让学生读懂课文,又想讲课堂的容量增大一些,事实证明,这样的备课是失败的。在文章的重点部分,学生读得不够,而且感觉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对于文章的内涵体会得就不到位,现在想想,就是缺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所致。如果我不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如果我不是一味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而是给孩子深悟文本的时间,也许孩子们自身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二、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今天的课堂使我深深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园地。我是引领者、点拨者,却不应该是包办者。在以前的讲课中我真的知道,自己讲得过多,但就是找不到症结所在,就是不知道根源在哪里。现在想想,就是我把自己放错了位置,我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生怕他们出现偏差。可是我应该知道,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我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学生的感受,用自己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
三、课堂的灵活性。也是因为课前准备的不充分,其实,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也想到了读过书的学生,会跟着课文的内容走,或许会贴着书这方面的内容来交流,但实在是也没有想出更好的,所以我仍然没有修改导语,也没有将过渡语设计好,以至于在学生交流书中的内容的时候,我甚至有种不安的感觉。我想在教学上自己还是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要多多学习。
第四篇:《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第一堂语文教研课,我选择了一篇短的散文《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比较简单易懂,可正是简单的文章要上的出彩也不容易。40分钟下来,我由一个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冷静下来,细细回味,感触很多。
一、语文课应该以读促悟,而不应该是教师支离破碎的讲解。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而且尤其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为重要。可是真正上起课来,发觉自己领会到的只是皮毛而已。课上,我给了孩子们读书的时间,但我清楚,那只是为了读而读,是做给人看的读。草草读过两遍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进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我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内涵,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包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想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或许是因为看得太多,所以我想得就渐渐的多了,竟然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既想让学生读懂课文,又想讲课堂的容量增大一些,事实证明,这样的备课是失败的。在文章的重点部分,学生读得不够,而且感觉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对于文章的内涵体会得就不到位,现在想想,就是缺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所致。如果我不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如果我不是一味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而是给孩子深悟文本的时间,也许孩子们自身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二、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今天的课堂使我深深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园地。我是引领者、点拨者,却不应该是包办者。在以前的讲课中我真的知道,自己讲得过多,但就是找不到症结所在,就是不知道根源在哪里。现在想想,就是我把自己放错了位置,我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生怕他们出现偏差。可是我应该知道,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我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学生的感受,用自己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
三、课堂的灵活性。也是因为课前准备的不充分,其实,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也想到了读过书的学生,会跟着课文的内容走,或许会贴着书这方面的内容来交流,但实在是也没有想出更好的,所以我仍然没有修改导语,也没有将过渡语设计好,以至于在学生交流书中的内容的时候,我甚至有种不安的感觉。我想在教学上自己还是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要多多学习。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五篇:《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常读常新,历久弥新
陈泉汐
这篇文章,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将书比作朋友、比作家、比作故地„„也在课后拓展中让学生仿照例句想想,还可以将书比作什么。在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一关键语句,我采取联系比较策略,顺势让学生将书翻回刚刚学过的《窃读记》一文,虽然每天七彩晨光都要将这篇重点课文读一遍,上课时也反复研读过,但是,学生在接受老师的统一授课时,一定有些自己独特的发现没有机会表达,或者思路一直跟着大多数人在转,少了时间自己独立去发现,所以,在课上,我给大家时间,重温《窃读记》,除了我们研读的重点段落和语句,你还能有哪些新的发现,帮助自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孩子们很认真地浏览一遍课文,很快,有同学找到了——“花花绿绿”这个词,一下引发了同学们的质疑,“花花绿绿”一般是用来形容衣服的,怎么用来形容“书”了呢?原来,我想是因为书的种类很多,李程欣同学马上回答道,因为每次我去书店看书,书架上的书封面包装都不一样,颜色各异,所以看上去真的就像“花花绿绿”一样。多好,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这不是在上一篇新课文,而是在“复读”一篇旧文。“常读常新”,孩子们都恍然大悟,确实,读书,就像吃饭,细嚼慢咽和狼吞虎咽的结果,真的不一样。原来自己也能做到——“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多少遍。”于是,我鼓励孩子们,每次七彩晨光,我们反复读一篇文章时,千万要多睁一只眼睛去看,去发现,当我们每次都有新发现时,就是把这些文字真正内化成知识的时候,而不是没有目的像无头苍蝇一样的,乏味地读,这样只能浪费时间和口舌。所以,“常读常新”,才能“历久弥新”。这是本课中,最大的亮点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