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能与电功三疑三探模式教学反思
电能与电功三疑三探模式教学反思
刚刚上完一节研讨课,静下心来想想整堂课的得与失。通过自己的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三疑三探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提升。
首先在设疑自探中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目标提出自探问题,在课本中找到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答案。然后,在解疑合探中进行小组合探进一步解决在自叹中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给出展示评价表格,全班学生开始分小组展示并分小组给予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回答与评价进行评判。最后,有让学生质疑再探的时间,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针对不懂得问题得到解决。在最后,教师的练习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已经解决。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在质疑再探过程中,学生的疑问过少,还是自己的想法过少。在运用拓展过程中,学生自编题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出新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培训要有待加强。
第二篇:电能与电功教学反思
《电能与电功》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深感存在的不足之处真是太多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全堂课应用普通话。
2、眼花了,嘴笨了,脑子反应慢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大大降低了。面对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更不要说还手了。如,有学生说“核电站发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自己对这种说法有些怀疑,但自己又不能马上判断到底是对还是错,所以给出了学生一个含糊答案,“也可以是核能转化为电能”。
3、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把这节课的知识再条理条理,感觉有些乱,胡子眉毛一起抓,重点不够突出。
4、认识电能表时,没有让学生认识一下电能表的实物,感觉有些遗憾,主要原因是思想右倾或懒于去仪器室拿。另外,对电能表上的一些参数的意义没有进行重点强调、提示,如:2500r/KW.h,10(20)A,电能表的计量单位。
5、针对性练习巩固太少了。这节课知识比较少,也比较简单,应该通过10-20个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学生仅仅做了5个题,很难得到提高的效果。
6、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果能够把一些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会更直观,学生会一目了然,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一些。我原计划在“电能与电功”这个环节中,通过幻灯片展示几幅利用电能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认识和体会电能的用途以及电能的利用是通过电能的转化来实现的;在“认识电能表”这个环节中,再通过幻灯片展示电能表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电能表的外部构造,了解电能表上每个参数所表示的意义;但自己又怕麻烦,想省事,所以忽略了多媒体的使用。
第三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如何更好地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开 展 课 堂 教 学
赤土店镇初级中学 课研组
三疑三探的概述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主要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公民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 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学会归纳创新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 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想学、会学、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切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应包括对知识的运用拓展环节,所以用八个字更能全面地涵盖这一教学模式的全部过程,即“三疑三探,运用拓展”。?
第一步:“设疑自探”。是指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归纳梳理问题,从而形成需要解决的“主干”问题(即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它方式独立自学探究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
第二步:“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对于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作解决。?
第三步:“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节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第四步:“运用拓展”。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如果学生编题达不到目标要求,教师要进行补充,在检查运用情
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反思和归纳 如何正确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疑问与探究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设置自探问题层次不清,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问题太碎、太杂,或太大、太空。要么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要么思维跨度太大,缺乏递进性,学生难以接受。二是自探走过场,时间安排不足。三是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唠唠叨叨,使学生不能专心思考,要么漠然视之,认为学生自探与己无关。
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一是提问与评价。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二是讨论。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教师在学生自探的过程中巡视发现的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也要讨论。
讨论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探的基础上进行,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三是讲解。如果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则予以讲解。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抛开设疑自探中的问题,重新设置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讨论。二是教师怕学 生自学解决不了问题,按自探提纲从头到尾重新讲解一遍,换汤不换药。三是提问回避学困生,怕浪费课堂时间,仅让中等以上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回答一遍了事,掩盖学情。四是试图烘托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讨论。五是小组讨论人员不固定,发言无序,时间没保证。
质疑再探: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中等以下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还是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范畴,只是从不同侧面去提,这时让其他学生回答,实际上是起到了深化学习目标的作用。对于优等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超出书本知识,但教师还应先让其他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种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教师再解答。如果连教师也解答不了,应坦诚说出,师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等其他途径共同解决。
如果开始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示范引领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教师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不是再给学生预设问题。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学生无疑可“质”,教师即转入下个环节。二是教师质疑代替学生质疑。三是学生一问,教师一答。四是教师课前对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没有充分的估计和预测。
拓展运用: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
此环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师拟题训练运用。教师首先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情况。检查反馈的原则是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学困生本人说出错误的原因并纠正。基础性习题解决之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检查反馈原则是中等生展示,中、优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答错者本人说说错误的原因并纠正。二是学生拟题训练运用。如果学生所编习题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则进行必要的补充。三是反思和归纳,具体操作是学生先说,教师后评。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编拟习题不能牢牢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关注拔高题,忽视基础题。二是怕学生编题编不到“点子”上,浪费时间,干脆不让学生编。三是不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充分表达的机会,反思归纳都是教师“一言堂”。
另外,根据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还可以增删或调换某个具体环节,进行灵活运用。
第四篇:《电能与电功》教学反思
《电能与电功》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研讨课,总结一下得与失。
1、本节课有两个重点内容:
一、电功、电能的概念;
二、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教材的安排,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通过自己的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恰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具有创新的物理实验突出了本节课的亮点;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的再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电功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并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最后是巩固和联系。这样的安排可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流畅,但缺乏的就是创新和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这样的重新设计:在讲电功、电能的概念分析到电功的实质时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可引起哪些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光、发热;或发生化学变化等等,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的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做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的大部分外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采用对比机械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讨论,自然而然引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2、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转都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
本堂课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多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板书设计过于简单,这种失误,往往只注意了课件的精美,而忽略了板书。这也
是以后我应该注意的问题。
2、梳理学生的猜想时显得经验不足,我想这也许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可能是一种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灵活处理的问题,所以我应该把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增强课堂应变能
力。
3、这节课的内容,表面看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教学中发现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不能用知识拓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来讲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从现象的分析人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点本课做得不够。至于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多过
深。
4、在探究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过分地强调了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而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探究有些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了。课后我觉得探究前应做好两个工作,首先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猜想,不至于他们杂乱无章,没有边际的乱猜,起不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创设情景时,我可以通过两个灯泡的亮度使学生体验到电流做功的大小不同,从而猜想电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设计实验表格,使学生注意实验记录,得出结论,避免了他们实验时不知道做什么,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这样的引导,同学就能通过实验成功地测出一些有效的数据,并能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出实验结论,可以说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知识的达成度也很高,注意了课堂的时效性。课堂应该是有控制的开放,探究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探究,所以根据我们的学生特点怎样做好引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达成一定的知识目标,又能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第五篇:三疑三探反思
在运用“三疑三探”过程中的反思
从2007年开始,我县在教育战线上推广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先是理论的学习、测试、接着是专业的引领,名师的引路,再接着是人人试上此模式的课,一直发展到现在,不仅要求本县的老师会上此模式的课,而且还辐射到中原地带。使临近的县市的同仁络绎不绝的来西峡窗口学校参观学习。也使西峡一批一批的年轻教师成为名师,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如今”三疑三探“已作为西峡的教育名片而声誉中原。作为一名普通的而且年过半百的就是虽然觉得这套新的模式易学,但不易操作,课好备,不好上。自己虽然也随着大气候,听课试讲,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对于“三讲与三不讲”不好把握,对于升级版的小组合探时间把握不好。对学生质疑再探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学生的编题指导不够到位。总之对学生过多的包办,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小看了学生创新能力。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科学”,自己走出去听了西峡名师的课,也听了本镇和本校名师的课,自己觉得非常完美、无可挑剔。然后让其他教师一评,也有许多不足,所以对于本人而言,应尽量得多阅读文本,多看“三疑三探”教学光盘。多听骨干教师的课。力求在教学中少一些失误,多一些亮点。
也许是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实施新模式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没有形成。这从传统的心理特征看,只要是封闭保守,不愿表达,多顾虑他人的褒贬,以谦虚为美德,不敢张扬自己的个性。这实际上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及教师本人的原因。“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大脑中没有问题这是教育的悲哀,也使教师在教学中的败笔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物理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坐发现苹果落下来,他就问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不落在别处呢?于是经过研究,发现了地球引力。所以在近年实施“三疑三探”过程中,质疑再探环节自己基本上在走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变现在学生只学“答”不学“问”得状况。真正实现从教师“教学”到“教学生学”的思想转轨,实现学习方式由单一接受到发现创造的根本改变,实现由传道授业走向人才的催生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创新型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目标。一句话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转变教育观念。
总之,虽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己应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不断学习,力求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