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体验为导向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探析
百色高级中学 韦荣金
【摘 要】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强调师本位来灌输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出现抵触心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实现。以体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内心情感体验和情感升华,可以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激发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体验导向 思想政治课 有效性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B-0034-0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注重生活体验;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提升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体验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然而,传统应试考试下的教学评价方式衍生出来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整个教学活动中除了知识本身外的其他因素,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过程性和学生行为思想的体验性,从而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狭隘的认知主义直接联系在一起,使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陷入知识目标教学的樊笼里,违背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除此之外,新课程改革仍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在高考面前,考试成绩和分数的量化评价还是考核学生学业的主要标准和评价方式,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还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上,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感、生活、个性体验已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体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的现实意义
以体验为导向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行为及个性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真正意义上体现思想政治课程德育的价值功能。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像是教师将要装载知识的容器,被政治教师不断地往里面填灌知识,不论学生的喜好一味地输送,满堂灌输没有体验、没有行为互动,学生完全没有主体地位,更不用说个性体验和自由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学生感到政治课十分枯燥乏味,也由此产生厌学甚至是逆反心理。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发展严重受制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在以体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的有效参与和行为体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障,学生得以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个性体验和发展中去了解和掌握知识,以生活体验增强对知识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被激发出来,在情感上自愿地产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逐渐觉得思想政治课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及课程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创建交流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以体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其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模拟或现实情境中进行情感、行为体验,教师和学生都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去体验应有的角色。体验导向教学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正感受身份的平等性,个性发挥的自由性及以知识体验活学活用性。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处于一种轻松的互动而且平等的和谐关系之中,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源于体验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应关系的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人在台上、所有学生在台下的“二元结构”方式。而体验导向是“多元无界”,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成为教学活动中“特殊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解惑。因此,作为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在体验过程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发挥探究式学习方式,调动他们参与体验活动的积极性。这种关系使教师有效了解和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判断,给予他们足够的宽容与支持。因此,体验导向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平等互动,实现双边情感体验,共同成长发展,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互动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优化学习过程。在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知识,课堂下学生在不停地划重点做笔记,但最后仍一头雾水,一知半解,课堂收获非常有限。这种教学方式侧重于教师授课目标的任务性,只注重教师对知识内容讲解性,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与喜好,也忽视了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需要的理解、反思和体验。这样一味地灌输,只能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远离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本来目标,造成教学有效性降低和学生的反感。而体验导向的教学方式恰恰相反,它强调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理解、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讨论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知识,体验知识情感。这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知识的有效转化,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以体验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量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地将思想政治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自己树立起自己愿意饯行的道德品质素养和道德信念,提高教学的德育效果。
二、优化以体验为导向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
体验导向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障碍,但是它也随着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而得到不断地推广和发展完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去促进体验导向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率。
(一)精心创设教学设计,以多样化体验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体验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的主要区别是体验导向教学跳出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唯一性,采取多种体验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激活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以及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学习过程应用自己个性化的认知体验去提升和构建新的知识和情感,并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形成新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目前教学实施过程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方式值得我们去推广运用:一是情境体验法,就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主题,巧妙设计出相应的活动体验情境,让学生在自己实际已有的知识和生活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视角去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在活动情境过程应用到所学知识去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达到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讨论式教学体验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或者小团体进行自己讨论或主题辩论,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相关问题的讨论、辩论情境中获得亲身亲历的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民主平等意识。三是回归社会实践的生活体验法,就是让学生回归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学习到的知识,关注社会问题,不断增进所学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让所学知识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
(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这一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应该建立基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有效激励进步的评价机制。因此,寻求一种能表现学生思想发展、教学体验过程与知识行为结果相统一的评价方式,是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的愿望。而采用以实质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够改变过去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的评价方式,把应试成绩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跟踪分段评价,实质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能够客观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过去实质性结果量化的评价方式,学生和教师被束缚在课本知识内容掌握和讲授上,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行为以及个性情感的形成与提高,机械化和固定式地判定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结果。这种评价方式是不科学、不完整的,它没有看到学习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态度和思想动态的进步和变化,只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显然不能正确全面反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改革意识,促进教师自我角色的转变。无论是新课程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还是体验导向教学方式中让学生有更多体验的要求,教师的主导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它是体验导向教学方式过程中教师自我角色转变成功与否的关键,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体验导向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效果和实践指导。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创新教学模式,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全面深入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具体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反思、学习、领悟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形成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以适应体验导向教学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学习各科知识,以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应对现实教学的需要,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综合化和多样化的知识内容。只有跨学科掌握一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够在体验导向教学中以全方位的思维和灵活多样的课堂体验形式来呈现课堂教学,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增强自身素质,不断完善体验导向教学方式,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第二篇: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
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
【摘要】未来,以适应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素养发展”模型,将逐渐代替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应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高中政治学科的新课程教学必须摒除改革的表层化现象,走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度理解的教学,以实现“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的价值追求。本文仅就“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作一简要的解读。
【关键词】高中政治;素养发展;深度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15/02/36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3-0036-03
在基础教育追求“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当下,“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一轮教学转型的方向。应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趋势,包括政治学科在内的新课程教学要逐步走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度理解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学力提升与人格陶冶”的目标。本文仅就“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作一简要的解读,与同行分享。
实施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需要明晰3个问题:首先要想清楚,政治学科为何深度教学?其次要弄明白,何谓政治学科深度教学?再次要善探索,政治学科怎样深度教学?
一、高中政治学科为何要深度教学
1.深化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应然追求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选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还在“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从国际教育变革的态势看,以适应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素养发展”模型逐渐代替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因此,基础教育只有依据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其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当前高中政治课虽在进行教学改革,但教改中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依赖考纲导致知识教学的碎片化和机械性、忽视能力培育,知识教学过于表层化,教学过程的发展性不足;学习方式变革的形式化、教与学关系的对立化、课堂缺乏生命的立场和发展的立场;缺乏情感深度、智慧深度、交往深度;教学过程中,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呈现出“结构性沉默”的现象。因此,深化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政治课教学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必将成为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应然追求。
2.破解以“粗放低效”为表象的教学困境的实践探索
目前,“聚焦课堂,有效教学”已成为一线政治教师教学的共识。但在“有效教学”的追求过程中有两种现象应予以正视:一是成绩有效背后的兴趣缺失;二是教学有效背后的教育缺失。教学方式的“粗放低效”,带来的是教力与学力反向增长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政治课教学缺少了“根”与“魂”。
要破解政治教学“粗放低效”之困境,就必须改变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指向。课堂教学应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的最终目标瞄准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在教学实践中要着力进行以“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心智发展为主要课堂样态”的探索,师生间“教”与“学”关系的重心最大可能地向学生转移。也就是说要实施深度教学,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逐渐学会和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有机联系和理性分析,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进以“能力生根”为目标的学习方式的教学转型
2009年7月,英国教育战略学家巴伯(M.Barber)提出了一个“良好教育WE”的模式:WE=E(K+T+L),其中,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方式”,L代表“领导才能”(包括领导自己和他人),E代表“道德品质”。这一模式启发我们: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正确的目标,方向不正确,教学绝不可能是优质的。
课堂教学方式向深度教学的转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核心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深度教学给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借助丰富的知识与思维能力,能够发现意义,建构并运用知识。培育学生在21世纪里生存所必需的高阶认知能力――“学习与革新:4C”,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协同”(collaboration)与“创造性”(creativity)。针对这一要求,教学就不能是浅层次、符号式的,必须要潜心探索实施深度教学的新策略,让政治课教学更好地来助推学生学习的“能力生根”。
二、何谓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
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具体化、整体性、综合性、操作性、渐进性”等基本特征。“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界定,为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发出了信号,标志着我国的课程发展和教学方式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它的“基础性”,其作用在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奠基,其最根本的价值是育人。因此,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坚持德育为先,渗透价值观教育,建立“立德树人”新体系;坚持能力为重,培育核心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根本宗旨为我们凸显政治学科教学的“深刻”、重建具有“深度学习”特征的“深度教学”课堂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1.深度教学的基本内涵
深度教学(deepteaching),是相对于传统的仅侧重于教材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的记忆性、机械性教学而言的,是指能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度理解的教学。即: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既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学,又强调思想情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深度教学,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相对于知识的内在构成要素而言,知识教学不停留在符号层面,丰富教学的层次,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是密切关联的,“深度教学”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深度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状态、关注学习者对知识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关注学习者自身对学习意义和知识的协同建构。
2.深度教学的理论依据
深度教学是由知识的性质和内在结构决定的。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中说过:致力于传播知识的教育,对于什么是人类知识、它的机制、它的价值、它的局限及其可能导致的错误和幻觉等问题毫无所知,毫不关心,这是非常令人担心的!因此,教师拥有的知识观和教学观会直接影响深度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深度教学的知识观:知识的本质是逻辑、思维和意义。客观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客观事物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的。“客观知识”在进入教育活动之前,是作为“公共知识”并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我们的学科教学不只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公共知识,而是要通过多元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建立个人知识。只有具有了“个人知识(individual knowledge)”的意义,才能真正具有发展价值,才能站在智慧的立场和高度上审视和把握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教会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用所学的政治知识思考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对一些社会问题能够提出质疑,甚至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知识是教学的对象,不是教学的目的,而知识的理解才是教学的根本基础。深度教学就是要克服单一的知识记背默,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一知半解的问题。深度教学是依据知识的“依存方式”和“成立条件”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够深度理解。知识有特定的依存方式,它必须有背景依存:自然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逻辑依存:逻辑过程、逻辑方式、科学方法;经验依存:种族经验、个体经验。知识的加工与获取还必须具有三大基本条件:即信念条件:人对知识的判断与接受;证据条件:知识赖以形成的事实依据、逻辑依据等;真理条件:知识存在的意义增值。
(2)深度教学的教学观:教学即发展、能力为导向。知识好比是一面镜子,通过知识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并改变自己。“改变性”即发展性。知识分“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元认知”知识四种基本类型。与此对应,学生必须经历“了解与认识、理解与探究、操作与体验、反思与感悟”四种基本学习方式。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动态生成的互动关系。“教”与“学”在时间序列和质的规定性上不存在先后的优劣之分。深度教学是以知识理解为载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学习、建构意义、成长发展的过程。
在深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转化,让“公共知识”经过学生的思维加工,进行自我建构,形成具有个性化意义的知识。学生只有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即符号所内隐的“逻辑、思想、方法和意义”时,才能把握和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新旧知识的重组与融合,形成学生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转型,在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过程中,其根本的作用不是“告诉”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励”学习热情、“引领”处事方法、态度、价值观以及综合能力。
3.深度教学的价值追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本质决定着政治课深度教学的价值定位与追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本质,有三个视角: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基于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应以“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作为它的价值追求。
政治课深度教学,教师要引领、培育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从前文分析可知,学生要获取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原理”的知识,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创设信念条件:即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判断与接受;其次是创设证据条件:即提供能证明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正确的事实依据、逻辑依据;再次是创设真理条件:即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学生生活实际发生关联,赋予静态的知识以新的时代内涵,使知识“流动生成”与“意义增值”。学科知识,唯有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意义和价值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把舵”,知识的“自我建构”才有可能。
政治课深度教学,教师要提升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必备的“关键能力”或称之为“核心能力”。我们学科教学所要提升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包括创造力和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是思维能力运作的表征,是思维能力的外化结果,它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课深度教学,教师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发展以核心素养为根基,又通过具体的学科采用“特定学习方式”培育而成的。政治学科教学要达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政治课怎样实施深度教学
实施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必须处理好“课改”与“改课”的关系:“课改”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改课”是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在教学转型中探索两者的契合点,让高中政治课教学呈现出“高效率、高效益和高品质”的课堂新样态。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明晰深度教学的基本理念
通过上文对知识性质、结构等原理分析,有助于确立如下教学思想:零散的知识是构不成能力的;一切学习效能低下的教学,都属于表层教学;教学不能止于知识,而要进入思维。基于此,深度教学应:为意义而教,即学习的意义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正确的意义理解,对学习活动、方法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对学习过程有较强参与度;为发展而教,即学习的自我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强调学生自觉建立学习内容与自我人生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的自我反思;为成果而教,即学习的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强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活动及其内容具有正确的意义理解,学习过程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有效率、有收获、有成就。
2.把握深度教学的课堂特征
在深度教学的基本理念的引领下,建构起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范式,而这种课堂教学将是:理解性的课堂,不是灌输性的课堂;建构性的课堂,不是接受性的课堂;反思性的课堂,不是表演性的课堂;探究性的课堂,不是纯知识性的课堂。
3.进行深度教学的策略探索
明确什么是政治学科的深度教学和政治学科为何要深度教学,关键是为了采取务实策略用心去推进高中政治学科的深度教学。我们在深度教学的课堂形态转型实践中,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普适性策略:即引领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结构导向学习的教学策略(深度教学的基础性策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深度教学的根本性策略);二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几种教学范式:即单元整体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切块拼接教学(具体的教学范式和方法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作介绍)。
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是“真正的教”与“真实的学”的和谐统一。教师的“教”是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它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的建构、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树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能感,给教学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与高效。
参考文献:
[1] 贡和法.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5(5).[2]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 贡和法.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J].新课程研究,2015(5).[4] 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5] 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6] 王红,吴颖民.放慢知识的脚步,回到核心基础[J].人民教育,2015(7).(本文写作过程中还参阅了郭元祥教授的讲座课件《深度教学:理念与策略》)
(编辑:胡璐)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汇总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在丘广辉主持人的领导下,教研组秉承“立足教研,服务教研”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示范、交流、研究的平台,同时也让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2015年安徽劣质奶粉坑害儿童事件的曝光,我国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说明有关的理论观点,同样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关例子也可随手拈得,闹得沸沸扬扬的联合国改革,我国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只要我们有心,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生活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许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四)开辟“时事论坛”,高一高二每堂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等。
三、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如,学习“公司的经营”这一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而学校所创立的丘广辉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我们青年教师多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专题讲座、通过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更深的反思,从而不断探索,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篇二:新课改下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发现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形:一是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课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满足学生感官刺激为目标的教学倾向,还美其名曰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二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这些值得提醒广大一线教师。
一、“吹气球式”课堂教学
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大多数时候只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学生得到的是暂时性的知识扩充和解题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试过后大部分还给了教师。我们称之为“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即学生如同“气球”,在学习期间,教师不断地对着“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其冲出去,即参加各类考试;不论冲得远还是近——考上或考不上,冲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完了,学生脑中仍空空如也。这是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的。这些教师一般采用这样的讲解策略:首先检查学生过去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然后呈现新的内容,并使用大量的时间予以讲解;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新的学习内容;最后布置较多的作业来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课型下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既让教师自身得到成长,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以杜绝“东施效颦”的不良现象。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构想。
二、“洋葱式”课堂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5篇高中政治教学反思5篇 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采用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极力营造热闹的教学氛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却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多为头脑中的快乐体验。我们把他称之为“洋葱式”课堂教学,即如果我们将教师的教学形式一层一层剥去,始终不会出现有价值的“内核”。换句话说,只见各种形式的轮流上场表演,不见真实的教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因此,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师们能够脚踏实地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有些老师认为教科书厚、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标规定的课时太少,实际上这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师仍逐页逐句照搬教科书,加上一开始试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科书时,担心高考,不少老师“旧鞋”之外套“新鞋”。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篇三: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www.xiexiebang.com end#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8、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9、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10、层层追问——发散思维。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11、逻辑推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记忆。
12、带问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四:高中政治公开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着眼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调控,以达到对不良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的改善和优化,不断加深对学生学习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现在,反思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能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本人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探索有关教学的理念、方法、目的以及教学心态等方面的问题,将教师的“会教”与学生的“会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感性经验而不进行理性思考,那么他原有的教育理念及不当的教学行为就很难改变,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教学工作的20次重复;如果不从经验中进行教学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或许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反思的主要策略
根据反思的内容可分为: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方法与技巧反思、教学心态反思等。
1、反思教育理念。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不足,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与否。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而工作热情又很高,那么对学生的伤害往往就越大,正是“好心办成了坏事”。因此,当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传统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其绝对权威地位不能受到半点挑战,学生的一切活动均需围绕教师这个“圆心”作等距离运动,不能越雷池半步,因而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完全被抹杀。学生只是被看作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教师在“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作为一名当代的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正在进行的前提下,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独特个性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这样才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理念,善待学生,少一点批评与指责,多一点赞扬与欣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本人前几年虽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但每年都有毕业的学生来校看望。原因就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岐视“差生”,相反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却能给予更多的关爱,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
2、反思教学方法与技巧。好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而教师的“填鸭式”教育,虽然也能使学生了解,但效果就有明显区别。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反思。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关键是看教师运用的是否得当,即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征以及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尤其要看是否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它不在于一堂课问多问少、讲多讲少、练多练少,而在于问、讲、练的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内在的动力,否则就难免不陷入形式主义。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需要教师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技巧来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本人在上《货币的职能》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讨论货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其次让学生总结;最后本人小结引入课题。那一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课后学生反应良好,本人也教得轻松。因此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3、反思自己的教学心态。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 日益增加,使得不少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伤害,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没有耐心;教学缺乏激情,呆若木鸡;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因此,对教师个人而言,外界的压力并非一时所能改变,关键在于自己要能以某种方式坦然面对压力和心理困扰,缓解紧张,学会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改变对事物、事件的评价、看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放弃或调整某些欲望、目标,以减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差距。心态平和了,功利性减少了,就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善待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是批评学生的方式也讲究艺术了,这样反而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意想的结果,真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本人刚开始走上讲台时,恨不得把自已所学的知识全教给学生,有时学生不能接受,经常埋怨学生,结果就可想而知。后来一想,凡事有一个过程,做事须一步一个脚印,心态调整了,上课的气氛开始好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也提高了,当年的文理科两班的会考合格率均在95%以上。
当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教师去进行教学反思,如教师的专业知识等。对于政治学科而言,不少学生认为空洞的说教多,理论性太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尤其要灵活地处理好教材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即深奥的内容通俗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论的内容实际化等,才能使学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高中政治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
三、积极培养教育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适用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反思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反思效率,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以同事为鉴。把其他教师作为自己反思的一面镜子。通过对照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但不能照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并把它有机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否则,就有不伦不类之感。比如,本人在教研过程中,发现一位教师在讲解“保险”在职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使我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地方尽量采用一些可类比的东西进行教学。
3、以学生为鉴。把学生的反馈意见作为教师反思的一面镜子。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因为教师的工作最终还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切的归宿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上
第四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人们常说“经历就是一笔财富”,我认为人的经历再加上对这些经历进行过充分深入的反思感悟后才真正算是一笔财富。特别是身为一名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毫不夸张“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永远是真理。在近8年的从教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表现为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举例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举例是一门艺术,举例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每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最终的教学目的。为了更好地运用举例这一教学手段,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锁定教育性
高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的统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形成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思想教育性是政治课教学的本质职能,这就要求课堂举例时要锁定教育性,始终把教育性放在首位。
如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增设的必修模块《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生活现象,获得参与文化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鉴赏、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但最终的落脚点是教育引导学生深切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在感动中受到教育,暗暗下决心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的人。这堂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得到升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围绕启发性
教学过程不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选择精致而具有启发性的例子,这样才能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又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位教师在讲到商品的概念时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平时送给好朋友的生日礼物是商品吗?”“妈妈给你织的毛衣是商品吗?”“那我们每天享受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呢?”“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出卖加工净化后的罐装 1
空气呢?”在一环扣一环的例子提问中,同学们兴趣及高,积极思考,抢着回答,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概念自然就牢记心中。
三、结合时代性
政治课永远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国际风云的变幻,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变化,信息网络四通发达的今天为思想政治课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举例时根据教材观点结合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为政治课增添时代活力,有能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如安徽劣质奶粉坑害儿童事件的暴光,我国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些都可引入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说明有关的理论观点,同样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关例子也可随手拈得,象刚刚结束的六方会谈,闹得沸沸扬扬的联合国改革,我国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只要我们有心,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
然而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对所讲的内容了如指掌,包括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以及涉及到的一些争议观点,都要准确把握,另方面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留心收集各种资料,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最新观点、经济动态和有关数字、国内国外形势的热点问题和政治动态的最新消息,新的政治法规及社会重大事件。
举例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蜻蜓点水,应该锁定教育性,围绕启发性,结合时代性,除此之外还要科学准确、具有趣味性,促进互动等等。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区分不同的经济成分并清楚它们的作用。
(2)、正确认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2)、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三、学情分析
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学生不易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教师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的照片,(如阿里巴巴的马云,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成功人士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主体地位:
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设问: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设问: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设问: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探究: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三)、课堂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六、教学反思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课堂气愤较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但由于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预期效果不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