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的体会
实施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的体会
重庆永川南大街小学 唐家业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而新课程、新教材能否有效地展开,则取决于教师的主动参与。理解一门新课程、新教材、一种新教法,就意味着要建构新的教学生活。我学校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学科是选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国家教育部2002年5月颁布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编写的。为了了解这期教材的编写基本理念、目标、及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师用书和学生课本,认真的进行了阅读。在此,我谈谈实施《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中的体会。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我先谈谈平时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作为刚接触品德与生活课的我遇到两个的问题:一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有哪些不同?二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到底该怎么进行?我想“品德与生活”课与以前的“思想品德”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它们目标的不同。品德与生活课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这一特点。品德与生活课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几个方面的分目标,但实际上这几个目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关注多了,想办法去了解,就获得了有关这事物的知识和技能。在这过程中,儿童对这事物的兴趣、情感态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形成的各种习惯等几个目标的达成是同时进行的。而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有的时候是把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目标是割裂开来进行的。在这一点上,过去和现在的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教学时,一是,在落实目标方面要到位;二是,教学活动不能随意性。根据课标要求,由于品德与生活要体现生活性和活动性,老师不但要注意活动的形式,而且要很好地把握活动的目标。我上《平安回家》这一课。该课以及该课所在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并懂得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个目标很重要,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这一社会性)。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交通标志画出自己记住的图案,由此扩展认识,让学生知道各种交通标志代表的意义,说出自己应该怎样遵守。然后做活动性游戏,“红绿灯”进行实践。
老师如果按照教师用书提供的活动照搬,根本就没有去想该活动设计的目的意义何在,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在教学中要加强目标意识,结合教学,我想提出以下四点:(1)了解课标,建立课标理念。(2)把握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弄清单元目标的落脚点。(3)备课的时候,可根据课标和单元的目标,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预设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确定为教学目标。(4)教学中的活动首先要围绕目标来设定,活动实施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5)教学中可能会生成新问题,老师要及时根据目标灵活处理。这样,既可以生成新目标及时解决,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总之,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首先,与以往的品德课不同,我们的目标是多维的、综合的。其次,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我们教师再创造、再设计的自主权,再加之,我们的这门课程提倡回归生活,关注儿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我们的教师的确有必要,而且需要认真负责地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不是简单地读懂了教参文本上所提示的目标,而是要内化它。其次,明确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导向。脱离目标,或者说目标落实得不够深刻,就必然无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也必然会停留在浅表层次,无法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
二、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
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师要认真理解教材和运用教材。从教材的编写上看,思品教材是以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向学生讲明一个道理,学习一种精神,是启发学生对问题和人生进行思考。所选材料存在滞后性,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而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生活课内容及呈现方式与过去的思品课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教材,解读教材。实际上这就是学习课程标准,备课前必须要做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给我们呈现的是范例和话题,教材中的图和文字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建构的一种示范,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再创造。要搞清楚教材给了我们那些信息,分别提示的是什么,要展开什么样的话题进行讨论。教材还给我们留有空间,它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提问、句子省略及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要结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例如,人教版一上第 17 页上《画画你的好朋友》这一课。该课以及该课所在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同学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不相同;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这个目标很重要,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这一社会性)。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学生根据同学的特点猜猜他是谁,让学生根据同学的特点圆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等活动,由此扩展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外貌不同、性格不同、思维不同、审美不同、价值观不同,营造了很好的学习研讨氛围。老师在这氛围中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探讨:“我们该怎样对待别人的不同?”这一目标话题。像这种情况就很好地落实目标,找好了目标的落脚点。现在教材的呈现形式和以前的确有很大的不同。在很多方面,让老师产生了困惑。特别是“怎么让教材回归到生活中”,这是一个难点。这涉及到教师如何解读教材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总结如下几点:第一,教材是范例,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复制教材。特别是体验性活动,它具有很强的具体性、生活性和本土性。因此这就意味着,我们不是教教材,不是简单地备教材,而是回归到生活中,回到儿童的生活中。所以,解读教材时,需要教师的着眼点是儿童这个主体,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第二,教材中的弹性空间,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需要参与教材的意义建构。它也是我们尊重每个儿童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关注儿童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表现。教材对儿童来说,是开放的和生成的。教材,不再仅是用过的旧物品,而是凝聚着儿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体现着儿童创造性的作品集。第三,教材和师生的关系,是一种意义关系,也是一种对话关系。教材文本中所提出的问题,是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一起要面对的和思考的。教室中的儿童在分享教材中的儿童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也在激活着自己的思考,丰富着自己的认识。教室中的儿童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提升。这才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这学科的特点。
三、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方面,现在问题比较多,难度也比较大,也是老师们的一个困惑。活动的设计及其有效性是一个问题。现在,似乎存在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好像不设计活动,就不是新课程了。的确,读懂了教材,应该怎样来设计教学中的活动呢?这个环节很关键,也是老师们感到困难的地方。我认为设计教学活动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紧扣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第二,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三,活动设计要注意还原生活。不要简单地只从表现形式上去模仿教材中提供的参考活动,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要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设计活动时要还原到学生生活中去。如,在设计《我们的校园》这课的教学活动时,不但用了教材中提供的活动,而且还结合本校的小喇叭艺术节、小喇叭体育节、小喇叭科技月等学生生活中的活动材料,来设计教学中的活动。第四,活动设计时,要预设活动中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因为同一个活动,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同的问题,老师要尽可能多地预设会产生的新问题。在解读教材和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教材的开发者,需要将目标、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效果、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等结合起来。就活动而言,我想能否从这几个方面把握:(1)活动的必要性。确认是否一定需要一个活动设计。(2)活动的目的性。活动是需要符合目标,但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活动只是一个中介和载体。我们通过活动体验的分享,是要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现在不少老师偏于活动的形式和手段了。(3)活动的有效性。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愉快的,也是思考的。(4)活动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教材上提示的一些活动,我们不一定照搬,但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借用其形式、方法,或者借用其内容,改变形式和方法,易于操作。
四、关于教学实施
教学的实施最主要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践我们的教学活动设计。从目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我们觉得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大家注意。首先是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不仅要进行教学中的组织和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一定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收者。我们要把自己真正地作为课程的资源,与孩子们同学习、同体验、同探讨。构建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种心理的支持,师生共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这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老师在上“我爱我家“这一课时,她就带上了自己九岁时一家人的照片,和孩子们一起讲述家的故事,家的点点滴滴。这时,她已经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把自己的感受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师生一起融进了感人的课堂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位老师在上“规则在哪里“这一课时,她与学生一起收集资料,共同活动,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也倍感亲切。其次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没有用问题来统领了,学生也动起来了,但热热闹闹的课堂是不是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这些活动的有效性如何?这是值得十分关注的。我想,要注意的就是预设目标是否达成。如果离开教学目标的活动,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例如,在上“不一样的你我他”这一课时,学生给没有颜色的鲜花涂上了颜色以后,都贴在了黑板上,老师叫学生说说这些鲜花,一位学生说“五颜六色”,一位说“各式各样”„„,老师尊重学生,并对每位学生涂色的选择给于肯定,而不只是表扬学生回答问题这一反面。这项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语文课的的词语比赛,是要通过给花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而学生回答老师的答案也不一样,恰恰说明他们的感受也不一样,老师在活动过程中目标意识明确,所以他的表扬使每个学生都很高心兴,使活动的目标也能很好地达成。
五、关于学习研究方式(调查学习)
新课程、新教材提倡我们的教学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对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的教材中,品德与生活的学习方法比较多:我这里只谈谈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调查学习法。我觉得老师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调查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不要一成不变地按照书上的调查表来使用;二是调查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安全因素。总之调查学习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它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课时,就设计了一个“外出参观方案”活动。在学生学习这课以前,老师要求学生 上学、放学回家路上,观察交通标志,并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交通标志,学生很有兴趣去贯彻。在学生对一个个标志进行说明和讲述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我们遵守交通规则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的关系。还要教育学生要向生活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我认为不能出现“调查内容教师设计好,学生只是被动执行”这种现象。关键在于,没有确立问题意识。儿童还未产生“为什么”、“怎么会成为这样”这类问题和疑问,就开始了调查活动。也就是说,在调查学习开展前,要充分培养儿童探究的好奇心。我们希望教师在重视儿童的调查活动和体验活动的同时,重视由活动中生成出的问题、疑问和发现。让儿童在调查中学会思考。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教师要帮助儿童学会探究性学习,渐渐地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能积极关注,自主地观察和思考,形成具有社会性的思考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促进他们发展成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公民。同时,要根据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进行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
六、教学资源的开发
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所以,如何开发资源,或者意识到从生活中捕捉教学资源,是目前教师需要具备的一个素质。当然,对老师来说,也的确需要一个从意识走向自觉实践的过程。教学资源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教师观念转变的关键。这个问题,涉及到课程和儿童生活经验相连接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课程是为了生活,同时,儿童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学习道德,才能自觉地产生对道德的认同和实践。另外,正确理解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处理教材在农村和城市地区的适用问题。因为我们关注生活,这本身就超越了城乡差别,我们的差异在于生活的多样化,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是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引领儿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从小过有道德的生活。教材能为大家提供的是这样一个空间:师生互相倾听和对话;尊重彼此的观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我上《平安回家》这一课。该课以及该课所在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并懂得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个目标很重要,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这一社会性)。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交通标志画出自己记住的图案,由此扩展认识,让学生知道各种交通标志代表的意义,说出自己应该怎样遵守。然后做活动性游戏,“红绿灯游戏”进行实践。
充分利用教材的活动范例,并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教材和改编教材。如:在交了《校园铃声》这课后,学生上课了上课铃了才去上厕所,上课了书本还没准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间十分钟》这课时,自编了一首儿歌:“下课铃响了,课间十分钟。先把厕所上,再把水来喝。来到操场上,有的跳绳,有的踢毽,有的拍皮球,有的做游戏,大家玩得真高兴。”这样学生就明确了下课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上了课再去解便的情况没有了,课堂用书、工具也准备好了。学生并能根据儿歌编讲课内图片内容和根据自己活动的内容创编和增编儿歌。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教法培训体会
《品德与生活》教材教法培训体会
3月4日,我在市三小参加了《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教法培训,首先,马瑞珍老师做了一节二年级的《美化家园》课,并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进行教材教法培训,然后,杜玉玺老师又做了进一步的指导,这一次的学习,我收获甚多,体会如下:
收获:
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活动》,主要分为四点,分别为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奠基活动。马瑞珍老师做的《美化家园》这一课,通过编贴近儿童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中扔废纸、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扔馒头等行为产生的垃圾,教育学生保护资源,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同时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有废旧物品的再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发挥想象做沙发套、手套、笔筒、不倒翁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创意活动。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收效很大。
启示: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生活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把握自己,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把握课程目标,充分利用家庭与社会的资源,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建议:
让城里的优秀教师下乡给农村的孩子们多上几堂这样的优质课。
贾爱玲
2014-3-6
第三篇:一年级品德与生活
一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
一、选择
1、雷阵雨经常发生在(B)。
A.春天B.夏天C.秋天
2、在马路上吃完香蕉,香蕉皮应(C)。
A、扔进附近的垃圾桶。B、随手扔在地上
C、扔在人行道上。
3、保护眼睛,以下错误的是(B)。
A、坚持做眼保健操。B、用脏手揉眼睛。
C、连续看书一个小时,休息片刻。
4、口渴了,最好要喝(A)。
A、开水B、自来水C、碳酸饮料
5、保护环境,正确的做法是(B)。
A、折小树。B、不随地扔垃圾
C、随地吐痰
6、保护牙齿,正确的做法是(C)。
A、多吃糖果B、掉牙时用舌头舔牙。
C、按时涮牙。
7、春天在哪里(B)。
A、柳树发芽B、青蛙还在睡觉。
C、果实累累。
8、下面做法正确的是(B)。
A、乱扔垃圾B、认真听讲C、与同学打架。
9、新学期,我想(C)。
A、天天睡懒觉B、多看电视
C、上课认真听讲。
二、填空
1、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2、在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放鞭炮、贴春联等
习俗。
3、世界残疾人日是每年的12月3日。
4、两队白衣兵,形状像玉米,守住红城门,唇舌紧相
依。这个谜语的谜底是嘴巴。
5、水就像地球妈妈的乳汁一样,每个人的生
命都离不开它。
6、过马路绿灯亮时,我们可以通过。
7、儿童节是每年的六月一日。
8、苹果、橘子、香蕉、梨都叫水果。
9、青菜、萝卜、黄瓜、豆角等都叫蔬菜。
三、判断
1、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
2、小明放学后在马路上踢球。(×)
3、小树要用热水浇,用冷水浇不卫生。(×)
4、我们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5、红灯亮了,我们可以过马路。(×)
6、在公共汽车上,我们应该主动给老人让座。(√)
7、雷雨来了,我们躲在大树下。(×)
8、多吃零食可以帮助我们长身体,对我们成长有益。
(×)
9、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四篇:一年级品德与生活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2014年春季学期)
本学期承担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将该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工作中,尽职尽责。教学中,按照大纲要求,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认真钻研教材,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使他们养成了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树立了安全意识,形成了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
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生活技能。根据-1-
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节课的授课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并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勤劳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好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4年7月6日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知识点
1、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们走?
人的视野是有一定范围的。人在走动时候,近处的东西一会儿就消失看不见了;而远处的东西却消失得比较慢,走了老半天也仍旧看得见,就像跟着我们一起走似的。
比如:我们一边走路一边看月亮,就会觉得月亮在跟着我们走,如果停下不走,月亮也就停下不走了。月亮距离我们三十万多千米,高高悬挂在夜空,所以,我们无论什么时候看见它,都觉得它在跟着我们似的。其实,月亮是不会跟着我们走的。
2、为什么蒲公英果实会长毛?
蒲公英的果实会长毛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能够帮助种子传播,从而能够扩大蒲公英的分布范围,有利于这一物种的生存。
3、为什么我们会慢慢变老?
人类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子细胞老化。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自然衰老、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新鲜细胞的补充不足导致人体衰老,直接体现为皱纹的产生、皮肤松弛、斑点产生、身体机能下降、精神状况下降等。
而细胞的衰老和减少是由干细胞老化引起的。干细胞是各种组织细胞更新换代的种子细胞,是人体细胞的生产厂。干细胞族群的老化严重减弱了其增殖和分化的能力,新生的细胞补充不足,衰老细胞不能及时被替代,全身各系统功能下降,让人一天天老去。这就是人慢慢变老的最根本原因。
4、为什么井水冬天暖夏天凉?
地上和地下的温度不一样,这主要是与土壤传递热量的功能差有关。盛夏最热的时候,地面上热波不能很快地传递到土壤深层,只能慢慢地向下传递。地下层离地面近,最热期的到来和地上最热期的出现时间比较接近;离地面愈远,最热期的出现时间和地面相差愈大。同样,当地面上最冷的时候,冷波也不能很快影响到土壤深层,因而地底下出现的最冷时期要比地面迟得多,由于地面上最热的时候,土层深处清凉爽快,地面上最冷的时候,土层深处温暖宜人,因此井水和较深的地下水是冬暖夏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