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合集]

时间:2019-05-13 03:4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 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

第二篇:2012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2012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和要求编写的,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于2012年9月起正式使用。

教科书的编写,设计了“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你知道吗”“思考题”等栏目。在“例题”里着力教学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经常使用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与策略等,是课堂教学传授数学知识的最主要板块。“试一试”一般紧接着例题编排,或是例题所教学的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扩展,或是例题教学的知识、思想、方法的首次具体应用以及变式应用,总之是例题教学的继续、延伸。“想想做做”里编排与例题密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活动中深入体会并理解例题所教学的知识内容,初步应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起到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作用。“你知道吗”体现了教材内容设计的弹性,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如数学史料、数学背景材料、简单的数学游戏等供学生选择阅读,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数学知识。“思考题”体现了教材的因材施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难度稍大、要求稍高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在研究并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数学发展,包括思维与智力的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良好情感与坚强意志的形成。

教科书不是直接给出许多静止状态的数学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理解或发现知识,不断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指向一个个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是教材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教科书设计了“茄子”“玉米”“豆荚”“白菜”等四个大卡通,还有“萝卜”“辣椒”“番茄”“蘑菇”等四个小卡通。大卡通代表教师形象,和学生互动,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有时安排学生活动引发他们动手、动口,有时直接告诉学生知识为他们做必要的解疑„„小卡通代表学生形象,与学生交流,有时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方法,有时说出自己的困惑、疑问或困难,有时说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成果„„教材里的大卡通能够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示教师如何教、如何组织学生学,提示教师哪里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所在。教材里的小卡通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一般状况,他们可能怎样想、会怎样做,他们能做些什么、困难在哪里。课堂教学应该把教科书里的大卡通与小卡通的互动,以及小卡通之间的互动变成现实,形成有趣、活跃、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现实。

一、关于全册教学内容编排的一些说明

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一共编排十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大致能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依次是“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分别让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数物体的个数,比物体的长短(高矮)或轻重,把若干物体按比较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三个单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之所以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头,主要原因有三个:① “数”“比”“分”都是学生在幼儿时期进行过的活动,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前教育时往往要进行这些活动,已经有了最初步的活动经验。把“数”“比”“分”等活动作为教材的起始内容,有利于数学学习和幼儿活动的衔接,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过渡。② 观察、计数、比较、分类是数学教学经常开展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具有这些活动的经验与能力,将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把这些活动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是开发并积累学习资源,有利于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的形成。③ 在这三个单元里没有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没有读、写、算的练习任务,寓数学思想方法于有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有利于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第二部分是第四单元到第十单元,本学期要新授的数学知识都在其中。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2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初步教学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在“统计和概率”领域教学简单的分类,包括分类的作用和方法。在“综合和实践”领域安排了“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次活动。第三部分是第十一单元,在期末有重点地整理一学期所教学的数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复习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就本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编排,再做几点说明。

1 把20以内的数分成两段编排和教学,先是“认识10以内的数”,然后是“认识11~20各数”。这样编排有两个原因:首先,认识10以内的数和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不同。在认识10以内数时,数字“0”“1”“2”„„“9”的认、读、写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而认识11到20各数时,十进制计数法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把10以内的数与11~20各数分开教学,有利于突出各自的特点与重点,保障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其次,与认数相关的计算教学内容不同。教学10以内的数,要教学加法和减法。而教学11~20各数,本册教科书里只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暂时不进行相应的退位减法的教学。把10以内的数和11~20各数分开教学,方便了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

2 第七单元“分与合”集中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册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的又一个特点。10以内数的组成是十分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直接关系到10以内数的概念的形成,以及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小学数学历来很重视这个内容的教学。以往的教科书习惯地把10以内各数的组成,与这些数的意义、读写编排在一起教学,每一个数的教学几乎都是“数数——认数——读数和写数——数的组成”的过程。这样编排固然是可以的,但往往是反复较多、推进缓慢,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本册教科书把2~10各数的组成集中起来,单独编排一个“分与合”的单元,有以下好处:① “分”与“合”是基本的数学思想,“合”能导致加法或乘法,“分”则导致减法和除法。集中编排“分与合”的教学,能让学生较好地感悟“分”和“合”的思想,为以后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打下基础。② “分”与“合”是基本的数学学习活动,10以内各数的组成可以在相应的摆学具活动中抽象出来。集中编排“分与合”能使教学精力投放在操作学具及其数学化的上面,给学生较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逐渐提升操作能力和思维水平。③ 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就需要相当充分的练习。集中编排“分与合”,有利于加强练习,在练习的形式与方法上有更加新颖、合理的安排,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④ 集中编排“分与合”的教学,减少了10以内数的认数内容,有助于认数阶段加强数的意义的教学和写数练习。

3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一)”里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此之前,教材没有教学平面图形的安排。现在的编排是,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种平面图形。这样的编排,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在日常生活的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物体(三维立体),平面图形(两维图形)是对立体的面的表达。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从粗放到细微”,他们首先看到的是物体,然后才会注意立体上的面。也就是说,先感知到的是“立体”的存在,后感知到“面”的存在。所以,教科书先编排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再编排平面图形的教学,是遵循儿童认识规律的选择,便于教学。另外,本册教科书只限于直观认识四种立体图形,不研究它们的面和棱。即使学生没有认识平面图形,也不会影响对立体图形的学习。

4 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减法的初步含义,加法、减法的计算,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等三部分内容。教科书把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有机结合、交叉编排、同步推进。这样编排的主要原因是,加法和减法既是两种不同的运算,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可以说,不懂得加法很难认识减法,懂得了减法能够深一层理解加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分成几次循环,螺旋上升地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通过“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的有序提升,逐渐凸显加法和减法的含义,逐渐沟通加法和减法的联系,能够较好地促进概念的形成。再说,计算10以内加法一般想数的“合”,计算10以内减法经常想数的“分”。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有条件同时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经常把加法和减法结合着练习,也有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教科书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运算意义、运算方法的教学结合起来,因为运算意义是理解数量关系的前提,运算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生初步领悟了加法、减法的含义,就有条件体会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就可以及时应用于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反过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所以,把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的计算、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三个内容结合起来的教学,是一种科学的安排。

5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学生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与正确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进行大数笔算的水平。教科书里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加法通常有两种编排,一种是把这两种计算内容分开,先教学进位加法,后教学退位减法。另一种是把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结合着交叉编排,先教学“9加几”和“十几减9”;再教学“8(7)加几”和“十几减8(7)”;最后教学“6(5、4、3、2)加几”和“十几减6(5、4、3、2)”。这两种编排各有道理,也各有缺点。本册教科书采用前一种编排,第十单元里只安排“20以内进位加法”,把退位减法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教科书里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开编排,能使教学轻松一些、顺利一些。首先,可以利用“思维定势”加强进位加法的计算思路。如计算9加几时,一般把“9凑成10”,转化成相应的“10加几”。这样的计算经验可以迁移到8(7)加几,以及6(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上面。其次,将“两个数相加,调换它们在算式里的位置,和不变”的经验,应用到一个较小数加一个较大数的算式上,可以想那个较大数加较小数的得数是几。因为较大数加较小数的计算已经在9、8、7加几时教学了,学生应该掌握得比较好了。再说,经过充分的练习,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以后,再教学退位减法,就可以利用加法算减法,有利于化解退位减的难点,使减法计算既对又快。

6 本册教科书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求剩余”的减法问题。根据《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与要求,从三个方面改进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第一,注重问题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在学生生活和活动的范围里收集富有数学内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用图画、对话、图文、表格等多种形式呈现问题,以此吸引学生,激发解题兴趣;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完整的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二,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如第八单元的例1既教学加法的知识(含义与算法),也教学加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例2既教学减法的知识,也教学减法的应用。配合这两道例题的“想想做做”里有一些“看图写算式”的练习题,既在练习加、减法计算,也在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单元的其他例题和许多习题,也都具有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这双重

教学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教学相结合,是“双赢”的安排:一方面赋予加、减计算具体的含义,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建立运算的概念;另一方面增加了应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从中能感受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第三,在第八和第十两个单元里,细致地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如理解题意,先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看懂图意,把教科书上的算式写完整;然后让学生用三句话说出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并自己写出算式解答问题。又如分辨条件和问题,先在实物图里“数”出已知信息,体会需要解答的问题;然后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图画里的信息,区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最后在图文结合或对话的情境里找出条件与问题。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固江中心小学:王海萍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下面我将从整体和部分两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套教材的分析。

整体上,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课程标准,编写特点和体例,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0以 内的数、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解决问题方面: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2、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情感与态度方面:

1、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编写特点与体例

1.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基本依据,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例如:在上册的教材中,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和“分类”两个单元。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探索,理解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

5.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6.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

数与代数:上册有数一数、1-5的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下册有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它们的关系犹如上楼梯,层层递进,步步加深。

空间与图形:上册有比一比、分类、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种表四个单元,下册有位置、图形的拼组、认识时间三个单元。比一比、分类和位置这三个单元相对独立,认识物体和图形与图形的拼组可以穿插起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学习图形的拼组提供了前提,做了铺垫。

统计与概率:上册的统计与概率穿插在实际生活中,以《我们的校园》一个简单的校园生活实例渗透了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而在下册有统计这一单元系统地归纳的统计的知识。

实践活动:上册的实践活动渗透在每个章节中,下册却有找规律这一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学习的乐趣。

部分说,以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为例,从单元地位、课标依据、单元分析、课例解读四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单元。

1、单元地位: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标依据:本单元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已学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利用生活中人民币使用的实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单元分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阶段。由于人民币的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是一样的,学生学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后,再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就不会感到困难,更有利于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和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与学法―――

(1)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凡是学生能讲出的要让学生自己讲。

(2)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人民币的面值,感知人民币的功能。

(3)要适时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

4、课例解读:以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爱护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物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重、难点:

重点:认识各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考点:能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以及元角之间的进率。

教学处理策略: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故事导入。(从前有个爱提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提问题了:“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创设情境,以故事导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认识人民币。

(1)讨论交流:出示各种面值的模拟地币,让学生讨论,你是怎么认识它的,它有什么特征?你能给这些人民币进行分类吗?

(2)汇报结果: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在学生介绍和分类的过程中,大致有两种分类:A、分成纸币和硬币;B、按元、角、分来分类。这时教师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3)探索交流: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分别有哪些?通过问题映衬故事,回答故事中所提到的问题。

(4)购物游戏:创设小商店的情境,进行一次小小的购物活动。如果只给你20元钱,你打算买哪些物品。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由于学生有认识人民币的基础,因此,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可以进一步认识人民币。而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通过学习,完成课本48页做一做第1题和练习九第1、2题。

(2)最后学生畅谈收获。

巩固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1元=10角关系的理解,体会数学与实际活动的联系。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造型-表现” 领域使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的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线描、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美术创作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形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设计-应用”领域实质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总教学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美人格。

课题:课前交流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师对学生的学前情况进行大致的了解。

2、通过交流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学生在入学前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师生进行自我介绍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小学生与幼儿园的小朋友的不同,懂得自己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2、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年龄、爱好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我叫x x x,今年几岁,家住哪里,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最喜欢什么颜色,最经常用的绘画工具是什么。

三、学生介绍自己认识哪些绘画工具,曾使用过哪些绘画材料进行过表现。

四、师简要介绍美术课的特色,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重要养成多观察的好习惯,提出希望和要求。

五、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随意在黑板画出形象,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反思:

一节课的交流,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减弱了一部分学生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的陌生感,课堂气氛融洽而热烈。

课题:

1、神奇的口袋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主要的美术工具和材料。

2、能选用其中一样美术工具或材料进行自由、大胆的表现。

3、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教具准备:

1、毛笔、水粉笔、油画笔、蜡笔、油画棒、铅笔、钢笔、水彩颜料、水粉颜料、橡皮泥、剪刀、宣纸等美术工具和材料。

2、收集由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教学重点、难点:

加深对各种美工材料的认识,可选用其中一种材料进行创作。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

教师事先把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放在一只口袋里,让学生通过猜和触摸的方式依次说出里面放的都是什么东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了解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不同性能、特点,对于一些常见的、易于演示的工具,教师给与简要示范。

四、示部分美术作品,师生共同探讨作画工具及特点。

1、中国画

2、水彩画

3、版画

4、素描

5、雕塑

五、教师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体会工具和材料的性能。

六、组织学生讲评自己的作业,并学会试着评价同学的作业。

七、教师小结本课学习情况。并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整洁。

八、课后拓展:

寻找当地可以用来绘画、雕刻、拓印、拼贴、编制的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进行尝试性得美术创作。课后反思:

教师手提一神奇的口袋进教室,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争先恐后得想加入猜或抹的游戏之中,兴趣极为浓厚。但大多学生数学生学前仅仅接触过水彩笔、橡皮你,对其他的绘画材料一概不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行有意识的欣赏引导,以加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对各种画材的兴趣。

另:刚入学的学生对课堂常规还不能认识,应给与引导。

1、神奇的口袋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绘画工具或美工材料进行自由大胆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不同的绘画工具的不同绘画效果,体验乐趣。

学具准备:

水彩笔、水粉笔、彩笔、油画棒、蜡笔、橡皮泥、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所带工具情况,将学生分别分组,个别学生也可自己自由练习。

二、欣赏讨论

教师出示部分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讨论绘画的内容、使用的绘画工具、材料。

三、师生共同交流绘画内容 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想画什么,怎样去画?会使用哪些绘画材料?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即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四、学生自由作画,教师巡视。指导重点:

1、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

2、学生的坐姿。

3、作业本的正确使用。

4、个别行动慢的学生的指导。

五、作品展示

展示每组作业,教师引导观摩,让学谈谈观摩感受,并表达出来。

六、组织学生清理卫生,宣布下课。课后反思:

虽说课前对绘画的材料进行了一定的引导和强调,但学生还是较常规性的拿来了彩笔,这与他们以前课堂印象有关,而我在课堂上所需要的百花齐放却没了影踪,今后的教学中是否可以在安排材料事先让学生举手同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强调比较合适呢?

课题:大家都来做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小石子、沙子、瓶盖、易拉罐或一些体育用具,集体排列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对现有材料的感受联想并进行造型表现。教学难点:积极自主的发散性思维引导。

教具、学具准备:体育用品、日常小用品或废弃材料(如小石子、沙、瓶盖等)、小绳子,提前通知学生搜集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围圈坐下,欣赏相关材料,教师做造型思维引导。

1、呼啦圈(圆形)

平面排列:花、气球、太阳、甲虫等,请同学说说还可以排出什么图形?清两名同学到中间选用现有材料各排列一种图形。

立体造型:用绳子火电先头将呼啦圈做不同捆扎组合,可组成多种造型形式。

2、羽毛球拍(长条形)

可做多种平面图行排列(花瓣、飞机、昆虫翅膀等),学生可做不同形式的组合尝试。

3、易拉罐 以上造型思维引导以现有材料中较大的器具为主,因较大的器具在图形中占主导地位,较小的财老则根据构思自选,视其形态可做点或线,配合较大的材料灵活使用,注意形象的色彩搭配,立体造型可添加悬挂物,使造型具有动感。教学语言应该用二用以懂得口语化语言。

二、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每4——6人为一小组,各组选取自己喜欢的材料,对造型方法、内容进行讨论,并做尝试。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作品,并以小组位单位开展评比(自平、互评)教师不同的创造性思维给以肯定,鼓励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活动中适当对各组进行指导。

三、教师对造型活动进行总结,表扬学生的参与、互助协作和竞争精神。

四、各组将造型材料整理归位,教师将学生带回教室。

五、课后拓展:

1、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课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得练习。

2、再排列时,要大胆想象。造型的内容,材料的应用更丰富更广泛。

课后反思:

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课,那种围地而座的新鲜感,给课堂增色不少。由于一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小,思维及动手能力较弱,一节课时间略紧,立体造型难度虽大,但学生对立体造型却尤感兴趣,所以,如果将课时增至两课时,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个别忘了带材料的同学,急中生智跑到甬路上捡小石子拼摆形象。他们不甘落后得求知意识的确让我好感动,至于没带材料,刚上学的孩子也是正常的,今后多想办法让他们记住才好。

课题:

3、彩线连彩点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2、3、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点和线。了解点和线是基本的造型元素。

能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或材料进行点和线的美术活动尝试,体验乐趣。

教学重点:用各种绘画工具、纸材料创造并感受各种不同的点和线。教学难点:认识基本造型元素———点和线。

教具准备:绒线、彩色纸条、绳子、钮扣、糖果、珠子、彩色水笔、油画棒、手工纸。

学具准备:彩色水笔、或其他美工材料。教学过程:

一、常见的线材料,线材料变成点材料。

1、教师出示常见的线状材料,请学生认一认、说一说他们的名字,并指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形状都是瘦瘦长长条状的东西。不同点:不同的材料有的只、有的弯曲、有粗有细、颜色不同。)

2、教师将纸条揉成纸团,把纸条、绒线和小绳子剪成段和碎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再是长长的、变成一点一点的。)

3、将这些小点点摆一摆又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线(如:项链上的珠子)。

二、寻找生活中的点和线。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点和线?找找教室里的点和线,找找自己身上的点和线(教师展示其他的点状物和线装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点和线:钮扣、石头、按钮、太阳、眼珠等;教杆、电线杆、电线、头发、毛线、小草的长叶子等。

三、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一组将手中地点状物和线状物进行组合拼摆。

四、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组的作品和别组的作品,教师给与总评。

五、课后拓展:

尝试在同一内容中用单线、涂色及剪贴各种不同形式表现物体形象,体会不同得画面效果。课后反思:

生活中的点和线可以说是多得举不胜数,虽说课前已进行了观察安排,但学生所举得例子实在少得可怜,而且受实实在在的线的影响根深蒂固,思维开阔方面有一定的局限,今后在教学中还要多强调观察、想象与创造。

3、彩线连彩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各种绘画工具、纸材料创造各种点线,进行平面没书设计游戏。

教学重点难点:点和线的组合,画面的色彩处理。教具准备:彩色水笔、油画棒、手工纸等。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中提到的点和线

二、绘画中的点和线

1、体验不同的笔,画出不同的点和线。

不同的笔在画纸上画出的点和线一样吗?分别试一试彩色用彩色水笔、油画棒等工具在纸上涂涂画画,看看不同在哪里?

2、画家画里的点和线

教师出示几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理解画家也用点和线来作画,比较一下这些美术作品里的点和现有什么不同?

3、自己制造点和线连成画

你能画出或剪出不一样的点和线,并联成一幅画吗?我们自己也来创造各种各样的点和线,连成美丽的画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笔、材料,综合运用,随意造型)

三、作业展示与评价

1、说说自己创造了些什么样的点和线,并欣赏同学的画。

2、想一想,点和线在自己的画面中重要吗?如果没有了点和线画面会是什么样得呢?

四、教师引导学生收拾好学习用品,并处理好卫生。课后反思:

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某种知识与技能。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互动中即锻炼了交往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课题:淅沥的小雨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用一组较有方向行的线条来表现雨滴。

2、回忆雨中得人物、事物得特征,并将他们表现出来。教学重点:用各种绘画工具表现下雨的场面。教学难点:学生思维的启发。

教具准备:雨具、有关雨景的图片、录像。学具准备:彩笔、纸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安排学生观察与中人物、景物、动物得特征。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教室中提前准备的雨具,包括形状、颜色等。

二、引导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并交流雨中事物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在雨中,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小动物们又怎样了;树木、花草有没有变化;汽车开过积水得路面会出现怎样的景象等等。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将自己观察到的与众不同的雨景表述明确。

三、观看录像、图片

师生一起探讨其中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将录像和图片中的景象与自己看到的惊醒比较,发现不同点。

四、学生之间交流意见。

五、宣布下课,并安排好下一节学习用品。课后反思:

与学生一起探讨下雨得话题他们尤其感兴趣,课堂内容充实、有趣。课后拓展:让孩子们观察在下雨的日子:有风的时候,雨滴会怎样排列;当你站在窗口或门口看外面的雨景,你觉得哪些地方的雨滴看起来很清楚,哪些地方看起来不明显,那时为什么呢?找一找,天上落下来的雨都流到哪里去了等等。以次为下一课的绘画习作做好了准备。

课题:淅沥的小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用绘画工具表现自己所见所想到的下雨得情景。教学重点、难点:绘画姿势的纠正,思维的启发 学具准备:彩笔、彩纸、材线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小结(以引导学生说为主)

三、引导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想表现雨中的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他在雨中?同学之间交流。

四、欣赏课本上的美术作品,启发想象。

五、学生自由采用材料进行表现

建议学生将想要表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并要求学生能将画面的最重要的部分涂上颜色。涂色时如时间允许,可让孩子在画面上不留空白,这样,涂出的色块较饱和更有助于孩子们感受色彩。(绘画时,鼓励学生养成将学习用品放整齐的习惯。要换用另一支笔时,现将原来的那只笔放回盒中)

六、作业展评

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画面内容,交流感受。课后反思:

有一些东西说出来可能容易,真正让他们画下来可能有一定的的难度,学生往往只表现了小雨点,而雨中的建筑、树木、小动物等一概被省略了,也就是说,学生的表现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主动的思维培养应是每一堂教学的关键。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养成善观察,既勤于动口又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课题:5闪光的烟花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材料的不同效果。

2、引导学生长使用线材表现烟花,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指导学生学会安全的使用剪刀,并注意执笔姿势及环境卫生。

教学重点:各种画材的应用与体验。教学难点:烟花的感受、表现。

教具准备:彩纸、绒线、各种烟花的图片。学具准备:彩笔或彩纸、绒线、胶水等。教学过程:

一、烟花的认识、理解

1、播放一段有关烟花的录像,教师提出问题:烟花的形状变化万千,但他们有一定的相同点,请同学们找出。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烟花从中间向外放射。

2、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说说他们的形状象什么,并请几个学生上台画出自己的感受。再请学生对所画的烟花进行评价。

二、创作表现烟花

1、烟花的形状丰富多变,要如何变?教师可在学生画的烟火上进行再创作,有的加点粗、有的线加长,有的线弯曲,线一多一密就成了面,在加点星星点点,让学生领悟点线面的大小、粗细、长短等可以让烟花的形状发生各种变化。

2、学生都了解烟花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在夜空中闪闪发光,把夜色装扮得十分漂亮。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创作出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烟火?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法:有各种动物造型的烟火、有太阳、月俩、星星等造型的烟火。

三、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创造

1、欣上书中范画,请学生找出不同材料制作的各种烟火。

2、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烟火?你会怎样做?

3、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烟花的画面。

四、学生进行创作

教师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五、学生作业展示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作业讲评,用简短的语言大胆报答自己的真实感受。课后反思:

烟花也成“烟火”“焰火”。烟花有平地小烟花和空中大烟花两类,学生对这两类烟花都不陌生,因此 无论是交流还是在绘画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创作时也根据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了尝试,尤其在交流过程中有了较好的铺垫,最后的作业展示更是令人兴奋不已,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然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观察,多联系,多思考,在生活众多发现美的存在,加强审美意识的训练。

课题:6美丽的印纹

课型: 造型*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用手、树叶等有纹理的物体初步进行印纹练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2、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手、树叶等印纹创造肌理效果,并有意识的进行画面组织。教学难点:

纹样的创造发现和组合。教具准备:

大白纸、水粉颜料、不同树叶、图例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边听轻音乐)。

二、导入:

1、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心来发现手上得纹理,教师用手沾上颜料,往白纸上一印,出现漂亮的手纹,导入课题:美丽的印纹(板书具有纹理的字)。

2、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白纸,让全班学生粘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上台按印。让学生体验印的乐趣,并让学生简单的表述自己手上得纹理的特征及手沾色彩、按印的感受。

3、让学生讨论并说说除了手可以引出纹理以外,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印。

三、布置作业:

分小组合作,用手、树叶、瓶盖等进行印纹练习。

要求:

1、团结合作。

2、注意卫生。

3、比比哪一组印得最美丽。

四、学生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五、展示每组作业,引导观摩,让学生谈谈观摩感受,并表达出来。

六、配乐展示教师制作的各种美丽的印纹,请同学们整理卫生,结束本课。课后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周围物体上得纹理,并能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敲印,组织好画面。学生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在我的激发下大胆想象,兴趣极佳,大多数学生都大胆表现了自己喜欢的形象,甚至有的学生不仅仅上台将黑板上的大白纸印满,还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真实的再现了美术课堂中所应体现的一个“活”字。但学生课前颜料准备不够充分,课堂卫生也不是很好,作为任课教师还要加强指导。

6、美丽的印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学会自制图章,进行拓印,学习形式美的原理和感受造型的乐趣。

2、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刻制图章的技巧及拓印的方法,让他们大胆、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具准备:

橡皮擦、地瓜、水粉颜料、刻刀、图例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

让学生唱唱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欣赏用图章拓印的作品。

(一)欣赏用图章拓印的作品,感受用图章拓印的艺术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思考:

1、看到的印纹与上一节课的有什么不同?

2、这是怎样产生的?

三、教师出示几枚图章,引导观察并请几位学生上台沾上颜料印上,看看出现了什么,激发刻制图章的愿望。

四、示范刻制图章,强调难点和安全。

1、在橡皮擦或地瓜切片上画出图形。

2、沿着描绘好的图形把不需要之处刻去。

五、指导拓印:

1、把图章沾上各种颜色进行拓印。

2、用排列或重叠等各种方法拓印,发挥想象力,印出一张有意思的画。

六、学生练习,教师进行实际指导并积极的投入到制作之中。

七、展示作业,引导观摩。

让学生表达观摩同学作品的感受。

八、小结并整理打扫卫生,宣布下课。课后反思:

学生有了第一次的敲印体验,这一课让他们亲自来制作表面有凹凸不平的印章,非常有兴致。尤其学生准备的水果或蔬菜等又较容易进性刻制,最后的作品效果也不错。课`下可以再做引伸,鼓励学生尝试做成美术作品。

课题:

7、纸风铃 课型:设计*应用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物品。

2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添加、裁减、组合等方式将它们设计成风铃。

3用剪(撕)贴、绘画等方式来美化风铃。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简易的风铃并进行美化。

教具准备:

范作、图片、制作步骤图以及几枚大一点的针。学具准备:

剪刀、浆糊、彩纸、彩笔、彩线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二、对比导入

1出示彩色的纸杯,与白色的纸杯对比,思考:哪一个比较美?为什么?

2想想办法,如何把白色的杯子变成美丽的杯子——画、剪、贴。

三、教师随堂演示用各种方法装饰纸杯。

四、教师引导学生每人装饰一个纸杯,可以用剪、贴、画等方法制作。

五、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风铃的声音。并展示风铃实物。教师提问:

1风铃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 2寻找共同特征——用绳子串起来。

3展示学生制作的小纸杯,“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怎么来做?”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结论。

六、欣赏教材范图:听学生观察思考图中范图有什么特色?

七、布置作业:两人一组制作一串(2-----4个为一串)纸风铃,要求形式新奇,有个性。

八、巡视指导:及时指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九、课堂总结:展示学生作业,自评互评。

十、布置课后作业: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风铃?用什么方法是你的风铃响起来。

课后反思:

“叮铃 叮铃”动听的风铃声实在让学生兴奋,能在自己的努力下,将白色的纸杯进行美化,并制成自己喜欢的风铃,那可是表现自我的大好机会。这种将绘画与制作溶为一体的课,可以充分的让学生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更实现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课题:

8、鱼儿游游 课型:设计*应用

造型*表现 课是: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的形式表现水中游动的鱼及周围环境。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鱼儿。教学重点:

1、通过动眼、动脑、动嘴扩大学生视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连贯的语言能表达能力。

2、以兴趣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争使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3、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互爱,体会集体的力量。教具准备:

各种颜色的布和毛线、盛有金鱼的鱼缸、范画等。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欣赏介绍鱼的vcd录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鱼的外形结构、鱼身上的花纹。

二、引导启发、感受:

1、(用实物当教具,学生兴趣更浓)教师将学生分小组,每组分别将“缸”里养上最美的鱼,并且,要让鱼儿生活在优美的环境里。教师引导学生谈话:你见到过最美的鱼儿是什么样的?它在水里是怎样游动?你可以模仿一下吗?

讨论:那些材料是可以放进水里的?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将你的鱼儿打扮的更漂亮 ?

2、欣赏——总结——准备

欣赏书中的海洋世界,指导海洋里的鱼数不请。欣赏学生的作品,理解自己想到的鱼是什么样,就可以做成什么。

三、动手做一做,变出鱼儿来

指导学生配合好组长收集需要的东西,各组简单说一下自己的制作方法,教师以鼓励性的语言增强他们的信心。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作品,各抒己见

1、各组展出各自的作品,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教师适时表扬)

2、教师鼓励学生和其他组学生交换作品,结为友谊组。课后反思:

蓝蓝的海水,美丽的小鱼,长长的水草,是孩子们乐于表现的内容。两节课的创作,学生们得思维以达到了正常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深深的打动了我,甚至我也想拿起笔来尽致的表现一下我的感受。我深深的感受到,与孩子在一起,思维是清澈透明的,我喜欢这种感觉。

但是有极个别的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他们敢想敢说却不敢去做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想改变这一切的首要选择是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

课题:

9、我在空中飞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拓展儿童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在空中飞得情景。

2、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知道人在空中看到的东西与站在平地上看到的不一样。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儿童多方面、多角度想想“我在空中飞”的情景。教学难点:

运用综合材料综合探索表现“空中飞”。

教学准备:

1、教具:图片、录像带、作画以及手工用的材料、工具。

2、学具: 水彩笔、油画棒。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谈自己到哪儿旅游过,都看到了什么景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欣赏表现祖国各地美丽风光的图片或录像,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3、教师引导启发:祖国这么美,这么大,你们肯定希望能到祖国各地欣赏祖国美丽迷人的风光。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何才能实现愿望?

4、小组讨论。

5、出示课题:我在空中飞。

三、讲授新课

1、教师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怎样才能飞起来?

2、小组交流。

学生畅想:

如果我有一对翅膀,就可以了。如果我变成氢气球,就好了。

如果我变成神仙,或者能腾云驾雾的话,多好啊!如果我坐在鸟身上,就可以了

如果我„„

3、再讨论

你想与谁一起飞,飞的时候你们会看到什么。这时候看到的东西与你站在地上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4、教师归纳

四、作品展示

大胆想象,富有创意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在表现“我在空中飞”这一主题的时候,可先让学生将“我”及“我”的好朋友放在画面显著的位置,可以用绘画,亦可用拼贴加添画的方式来表现,再将“我们”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六、作品交流

1、学生自我展示。

2、教师组织优秀作品展示

3、师生评说那件作品的想象力最丰富?

七、课堂小结,整理课堂所用的物品。

八、课后探讨

1、收集宇宙的资料,探讨人在空中飞行的可行。

课后反思:

能让自己飞起来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本节课

`

我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大胆表现,使每一个的愿望在畅想中都得到了体现。

课题:

10、我的新朋友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心学校的新同学,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2、引导学生用绘画、拼贴和立体制作等方法为新同学画一幅肖像画。`

3、通过绘画,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新同学的外貌特征,并大胆自由的运用绘画、拼贴和立体制作等方法为同学绘制肖像。教学难点:

同学外貌特征的把握,背景的添加。教具准备:

不同风格的名家肖像画。学具准备:

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互相观察,并对同学的外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

二、引导

教师出示其中一位同学的照片,请同学们猜猜“这是谁?”“为什么是他?”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画肖像画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的道理。

三、观察讨论

“假如让你画一幅肖像画,你会选择画谁?你在绘画过程中会注意到哪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本班同学,选择好绘画对象后,对同学的外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通过描述让学生懂得画肖像画要抓住写生对象的脸型、五官、发型等与别人不同的特征。

四、欣赏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画家肖像,引导学生观摩不同风格的名家肖像画,使学生懂得画肖像画既要找抓人物特征,注重色彩和线条的表象力,又要体现自己的风格。鼓励学生能大胆、自由的运用绘画、拼贴和立体制作等方法为新同学绘制肖像。

五、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材料进行创作,教师热情的投入指导、创作。

六、展示作业,总结评价

1、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说说你认为最成功的地方?

2、你觉得哪一个同学的作品最好?为什么? 在下一次的作业中,你准备做哪些努力?

3教师及时鼓励有点滴进步的同学,同时提出要求,促进发展。

七、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好工具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宣布下课。活动延伸:

1、欣赏更多的名家肖像画。

2、试着用多种方法来绘制自己周围的亲朋好友。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能积极的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展开大胆想象,通过观察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新同学的外貌特征。在欣赏活动中,更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感受。在绘制过程中,能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自由的运用绘画、拼贴或立体制作等方法为同学绘制了肖像画。最后的课堂评价更使课堂气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课题:

11、花儿送老师

课型: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为了配合第十九个教师节的到来而特意设置的。意在通过学生制作的花儿献给敬爱的老师,表达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导学生能根据节日,适时的借助于手工制作,表达自己的情感。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设计、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几块彩纸、几块花布,甚至几根草、几片树叶、几根羽毛、一张挂历纸都可以制作成精巧别致的花儿、或贺卡。

教学重点:确定送老师合适的礼物。教学难点:礼物的制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二、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导入:

9月10日就要到了,这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我想同学们都会知道它应该是什么节?(教师节)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想到了这一天会怎样想我们敬爱的老师奉献自己的爱心,但我帮你们想到了一个最好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智慧的双手亲自为老师们制作一份礼物,好吗?

三、讨论:

分组讨论:给老师什么样的礼物最合适?学生开始讨论,教师巡回听取意见。学生讨论结果:送小礼物是用来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根据赠送的时间和对象来选择不同情调得作品,暂定送老师自制小工艺品、花、贺卡等。

四、教师指出本课时学习作花,出示花朵数种,让学生选择其中喜欢的个别花儿,请学生研究做法后向老师汇报。教师根据情况给予辅导。

辅导重点:百合花的制作方法:

1、准备一张约十五厘米的正方形彩纸;(老师已备好)

2、对折:方形对折、成角对折,打开。

3、按折纸鹤的方法折叠;(折纸鹤的方法学生已经基本掌握)

4、最后调整:用铅笔卷花瓣,用双面胶固定。

五、学生开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收拾整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制作,帮助学生调整形状,组合好作品。

七、谈感受:

学生根据一节课的创作谈体会,也可以谈自己的疑惑或不足。课后反思:

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的兴致很高,应加强手工方面的训练。

课题:贺卡送老师

课型:设计*应用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贺卡,即锻炼了各种能力又节省了开支。

2、制作精美、设计独特的自制贺卡,送给自己的亲爱的老师,凝聚了一片深情厚意。教学重点:贺卡的制作方法。教学难点:多种工艺的不同手法。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讲授贺卡的意义:贺卡是用来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根据赠送的时间和对象来选择不同情调的作品。

2、讨论自己曾经见过的贺卡。

3、展示贺卡的样品,介绍贺卡种类:

按赠送时间和对象来区分,有: 生日卡:接受贺卡人生日前夕赠。

节日卡:各种节日(新年、圣诞、春节、教师节等)前夕赠。

友谊卡:朋友、同学离别前后联系感情时赠。

按贺卡的页数区分:

单页卡:只一页贺卡,两面使用。

双页卡:一页卡片对折后成双页,一般使用两至三面。

多页卡:一页卡片分散三份正反折后成三页,可使用多面。

按制作手法区分:

镂空法:在封面上开出多种多样的小天窗。

布贴法:用各种色布剪贴成纹样。

纸贴法:用各种彩色纸、挂历纸剪贴纹样、文字。

拼贴法:用各种材料如羽毛、树叶、花瓣、蝴蝶标本、毛线等废弃物制作图案。

绘画法:用水粉或水彩笔等绘画工具把图形画出,或采用喷绘法制做。

4、贺卡设计要点:

1)确定使用时间、对象后选择折法; 2)确定图案纹样及文字; 3)选择适宜的制作方法。

三、实习作业: 一)布作业要求:

1、根据教师讲解,结合参考资料用白纸绘制草图。

2、设计的同时确定折法,把草图的定稿用透明纸绘制后拓印再卡值的适当位置。

3、选择制作手法并考虑下一节准备的材料。二)教师辅导学生设计:

1、检查图案及美术字的设计,协助学生完成构思,确定纹样。

2、提醒学生保持卡片纸的整洁。

3、及时表扬构思新颖、有所创意的设计。

四、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创意,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一)表扬并展示形式、内容较好的设计。

二)布置下一课时的工具材料,可采用其他方式继续设计贺卡。课后反思:

学生的作品虽说写满了幼稚,但却充满了真情。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当老师的幸福。

课题:

12、我做的文具 课型:设计*应用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尝试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体验进行文具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在生活与艺术的联系和互动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美化和表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丰富创造性思维,引发对文具造型的兴趣。教学难点:文具的造型、装饰。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实物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文具投影片断,激发学生兴趣。

2、说说你所认识的文具的名字。

二、说一说,想一想,比一比。

1、出示几种文具,让学生说出文具美在哪里?

2、想一想怎样才能做一件文具?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3、出示造型、色彩皆佳的文具盒造型或色彩有缺陷的文具,让学生来对比。

三、欣赏文具,讨论做法。

1、欣赏各种媒材制作的文具。了解手工制作文具的艺术特色,懂得制作文具的材料是多样的。

2、看看自己所带的材料,四人一组讨论课做什么文具。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想一想,排一排

把各小组得作业排起来,组织同学相互参观,点评。组织做买卖讨价还价的游戏。

六、小结

文具是我们日常的学习用品,但使用我们的双手制作出来的文具,就成了小艺术品。可以玩,可以欣赏。在平时,只要大家多动脑筋,随手就可以做出漂亮的玩具。课后反思:

一节小小的手工制作课,却隐藏着好多的大智慧。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课题:

12、我做的文具

课型:设计*应用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橡皮泥表现各种文具的形象,提高学生立体造型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能设计出造型新颖,色彩鲜艳的文具。教学难点:创造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部分卡通形象的文具用品。(实物投影展示)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师生共同回顾上一课学习的内容,重点放在材料和制作过程上。

二、探究新知:

教师展示富有生命力的卡通形象,引导学生欣赏,并考虑除了上一课的材料外,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文具。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小结学生回答情况。

三、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用橡皮泥制作的玩具,师生共同分析制作方法。

1)先要想好自己要制作什么样的文具。2)用搓、捏的方法做出大体形象。3)用色彩丰富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文具。4)注意文具上装饰部分的制作。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个人的认识理解,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和不惑。

四、学生分组进行橡皮泥文具制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指导重点:

1、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材料上的协调。

2、鼓励个别胆小的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3、提醒学生注意文具的大体印象的制作与创造。

4、引导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和地面卫生。

五、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展示作品,并让学生评选优胜小组。教师进行小评并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要多进行练习,重点引导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六、布置下课要准备的材料,宣布下课。课后反思:

有了上一课的练习,加上课后的观察,学生的制作兴致更高了。他们不但制作出常见的文具,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大胆想象,制作出了自己认为在将来最好的文具。

课题:

13、会动的小纸人

课型:设计*应用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纸张的可塑性,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2、学会会动的小纸人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渠道探究会动的小纸人的特点及制作方法。教学难点:探究纸弹簧的制作方法。

教具准备:纸弹簧对比较具、小纸人一个,纸弹簧作品若干,纸弹簧作品,手工材料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示课题:

1、观察小纸人的变化(捏住后松开弹起),发现小纸人的特点(会伸缩、会摇晃)。

2、问题讨论:小纸人会动的部分在哪里?它像什么?给他起个名字(纸弹簧)。

二、探究如何制作纸弹簧

(教师发给同桌一个两头一样大小得纸弹簧)。

1、感受纸弹簧的弹性及活动的特点(摇一摇,捏一捏)。

2、通过观察或拆开老师发给得纸弹簧,探究之弹簧的制作方法并尝试做法。

3、请个别的制作成功的学生介绍做法,并要求同桌之间相互帮助。

三、进一步探究制作小纸人。

1、对比观察自己制作的小纸人和老师制作的小纸人有什么不同。(老师制作的小纸人一头大一头小,学生制作的小纸人两头一样大)

2、思考:为什么制作小纸人的弹簧需要一头大一头小?自学课本找原因并添加小纸人的头和胳膊(提醒学生添加部分如何讲究技巧才能做的又快又好)学生共同研究解决。

四、学生开始制作小纸人,教师巡回指导。指导重点:

1、纸弹簧的制作。

2、小纸人其它部分的添加。

3、制作过程的安全、卫生问题。

五、欣赏作品: 请完成作品的同学将自己制作的小纸人放在台上展示。

六、延伸

1、会动的纸玩具那几个部分用纸弹簧制作完成的?

2、纸弹簧还可以制作其他造型吗?教师展示其他用纸弹簧制作的作品:龙、毛毛虫等,让学生认识纸张的可塑性。

3、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纸弹簧:手电筒、自动笔、弹簧秤、床垫、沙发等。

七、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怎么学?向谁学习? 课后反思:

1、本课的问题集中在纸弹簧的折法上,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2、开放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在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交流中不仅锻炼了交往能力,同时让学生懂得了学习的途径式多方面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态度、情感价值观也得到发展。

课题:

14、繁忙的交通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马路、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形式,通过想象大胆表现繁忙的交通情景。

2、引导学生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意义。

3、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采用画、撕贴、拼贴等多种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教学重点:积极动脑,大胆想象,画出繁忙的感觉。教学难点:画面的遮挡关系,车辆的塑造。教具准备:汽车图片,绘画材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讨论自己所见到的交通景象,尤其从上午到校路上的见闻谈起,让学生意识到忙的感觉。引出课题。

2、讨论:交通怎样才显得繁忙,为什么繁忙?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情况,并由此引导学生上大街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并懂得这样做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知道班级纪律。

3、师生讨论:大街上的交通应画哪些内容?

4、展示立体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小结:他们的特点是有前有后,有的还能分出近处的静物、中间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多种层次。这些景象是如何立起来的呢?

三、出示本课时作业任务,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指导重点:

1、大马路上繁忙的景象的表现。

2、各种汽车的表现方法。

3、其他形象的添加。

4、汽车、景物的遮挡关系。

四、学生谈创作感受或疑惑,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小结。讲评部分作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绘画表现仪式。课后反思:

本课时引导学生讲自己较常见的繁忙的交通现象。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既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见闻,又让学生懂得了遵守交通的重要性,同时又使学生懂得了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纪律的重要性,可谓是一举两得。学生的绘画内容也丰富多彩。

课题:

14、繁忙的交通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处理好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遮挡现象。

2、整幅画面的表现处理。教学重点:

如何画出与别人不相似的画面或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画面遮挡关系得的表现。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讲评作业:

引导学生将作业进行互评,并能指导对方的不足。教师选取部分作业进行讲评,在讲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大胆表现是画好画得第一部。

三、讲授新课:

1、绘画中的前后遮挡

教师先站在讲桌前面,问学生是否看到了自己的脚?教师站到讲桌后面,问是否还能看到老师的脚?学生回答看到的现象。问学生绘画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教师要求同桌之间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一种方法先画前面的内容,另一种方法画后面的内容,交流感受。

3、教师出示有交通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进行表现。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甚至画出自己从没见过的汽车或想象中的繁忙景象。

四、学生接着上一课时的内容继续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

1、画面主要内容的体现。

2、在跟学生的交流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画出自己印象中的汽车。

3、印象中的汽车或想象中的汽车的塑造。

五、作业展示:

引导学生到台前利用事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业设想,其他同学可以给与评价。

六、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应该说,学生开放的思维在本课时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看着学生们的创作,我真的有些怀疑——难道他们的可塑性真的这样强吗?尤其一(1)、一(7)班的学生作品,真的让我感到为应有这样的孩子而自豪。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了解他们的需要后再予以启发,我想教学效果会更不一样。

课题:

15、乘上列车去画画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选用画、撕、多种形式进行造型活动。

2、引导学生关注并欣赏祖国得大好河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欢得景色进行画面表现。

教学难点:对生活中得美好景色得爱好及具体表现。

教具准备:风景图片及名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引导阶段:

1、师生共同探讨自己曾经游玩过的美好景色。

2、通过观赏图片或录像资料,让学生知道祖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表现兴趣和欲望。

3、教师出示课前画好得列车,启发学生想象成上列车到祖国各地区观赏、画画的情景。

三、发展阶段:

鼓励学生先用自己喜爱工具材料,通过画、撕、剪、拼贴等造型表现出自己对工具、人物、景物的想象。在作业过程中激励学生要无拘无束的大胆、自由的表现。热情的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

四、学生开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重点:

1、鼓励学生积极的动脑筋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采用与众不同的造型方法。

2、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与同学之间交流、合作或请教老师。

3、画面中主要的物象,可以大胆得进行描画。最后再添加环境部分。

五、展示学生作业。

1、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画面向同学展示,并将自己的画面描述给大家。

2、督促学生收拾好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较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课后拓展:

让学生收集自己游玩过的名胜古迹或自己身边的景色变化的图片,并养成善于表现画面的愿望和习惯。

课后反思:

学生交流过程中的描述非常精彩,这种有意识的交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更给学生养成了观察得好习惯。绘画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画面生动形象。这种形式的绘画内容,给学生的思维注入了活力。今后应加强引导。

课题:

16、童话里的小屋

课型:设计*应用、综合*探索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选用不同的材料,通过看、想、撕贴、泥塑、绘画等方法,进行房子的造型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引导学生感想敢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完成作业习惯,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学重点:

以多种材料,大胆想想,自由绘制不同的房子。教学难点:

房子的造型设计与色彩装饰。

教具准备:彩纸、剪刀、浇水、油画邦、彩色水笔、橡皮泥。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去、巧引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想听吗?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在听故事的时候,一定是边听、边想,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还要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好吗?

在寒冷的北方,一到冬天,经常要刮大风、下大雪,厚厚的积雪把

整个森林的树枝都压弯了腰,不过森林里的小动物在雪地里玩的可开心了。有的在滑雪,有的在打雪仗,还有的在堆雪人玩得高兴极了。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吓的小熊、小狗、小猴等许多小动物都纷纷往家里跑,小兔子跟也在其他小动物的后面跑啊跑,可是跑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家的房子不见了,小兔子伤心的呜呜的哭了起来。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兔子什么哭了呢?他家的房子为什么不见了呢?谁能说一说?这时候,小动物们听到小兔子的哭声,纷纷都从自己家里感到小兔子身边,关切的问它:你为什么哭啊?小兔子伤心的说:“我家的房子被大风刮倒了,我怎么过冬呢?”小动物安慰它:别哭了,别哭了,我们给你想办法。同学们,你们说,小动物们会想出什么样的办法帮助小兔子过冬呢?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童话里的小屋——《小动物盖房子》。

二、引导分析,启发想想。

1、探究:小动物要帮小兔子建一座小房子,这种乐于助人的想法是很好的,值得大家学习。大家要知道,建房子首先要游设计图纸、小国土、房屋模型,可是小动物们都没有学过美术和建筑设计,所以小动物不知道该给小兔子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小动物出出主意,想想办法,设计一个外形漂亮、色彩艳丽的房子呢?那么到底该怎么设计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同组互说想法,组长纪录。

2、讨论:1)首先了解房屋的结构,房子有几部分组成?(屋顶、窗户、门)。

3、你准备给小动物设计一个什么形状的房子?可进行大胆想想。(学生讨论后,教师知名回答,要求在同一组的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三、欣赏作品,拓展思维:

1、师出示作品,请学生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帮小动物进行房子造型设计的?他们分别运用了什么材料?

2、你们也带来了不同的材料,看一看、想一想,你们打所怎样制作房子?采用什么方法?(是画?还是泥捏?撕贴?)你准备用那些材料进行装饰或设计你所设计的房子? 小组再次讨论,互说想法或做法。共同交流。

四、设计制作,鼓励创新。

1、根据学生差异、能力、让学生自由选择拼贴、捏泥、绘画等方法,构思设计与众不同的房子,大胆创新。

2、学生练习,教师实施展评指导。(依据学生的能力,教室辅助指导,使每个学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五、展示作业,总结讲评:

1、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评价:让学生自由新上同组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2、各组推荐1——2幅作品上台展示,集体评价,评出“十佳优秀设计师”,讨论:你觉得那一个设计最有创意?为什么?

六、续讲故事,课堂小结。

没想到,同学们能帮助小动物设计出那么漂亮的房子,他们很高兴,夸奖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我想小动物们会按你们的设计给小兔子该一个既漂亮又舒适的房子。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有些同学遇到困难,我们就应该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和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

课题:童话里的小屋

课型:综合*探索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并锻炼学生利用废物进行巧制作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第五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六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识字和阅读,生字和课文全部加注了拼音。

1、“入学教育”共两部分,主要通过图画让初入学的儿童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重视用眼卫生并在实践中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动笔”的良好习惯,另外就是使学生从小学会爱惜学习用品。

2、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

3、识字,分2组编排,每部分每课都配有一幅情景图,这样按排不仅能使学生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文,共安排20篇课文,分6组编排,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14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305个,写字168个,课文部分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作业准的新点,具体表现在:(1)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2)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3)课后练习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背诵或复述,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

5、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语文园地,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习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6个练习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6、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二、教材的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如学拼音阶段就出现了短语、句子和儿歌,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内容和形式,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和学科的沟通与融合。

2、科学性

内容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常见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实行认字分开,多认少写。

3、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富有时代的气息。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爱国的主题;《自已去吧》体现了自主锻炼的愿望;《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关爱他人的品格;《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的教育因素。

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环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我会连”等形式激发兴趣、培养自信。

5、适用性

本册教材内容兼顾地方,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和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认对、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3)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

(4)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5)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在四字格里书写、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

4、口语交际:

(1)学会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愿意与别人交谈,声音清楚,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5)能看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名连贯的话回答问题。

(6)能按照图意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件。

5、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于读物中感性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5)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连、轻重。

(7)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分出角色朗读对话。

(8)正确地复述课文、语句连贯。

四、教学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8、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对语字的认识和积累。

9、重视范读、范写、范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结合范读、范说进行听力训练,结合范写,进行观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关于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共四幅图,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和“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

教学时,要把观察图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几幅图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讲述的材料,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讲述自己的感受。另外,根据各学校不同的实际情况,把观察画面与参观校园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初步明确学校常规,如:课堂上怎么坐、怎么举手发言、怎么读书,都要指导学生模仿图画练一练。

第二部分:关于汉语拼音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仍然把汉语拼音的学习安排在前面。这样编排,一是考虑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个识字的工具,就可以独立识字,这样便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二是考虑汉语拼音能够帮助方

言地区的学生正音,进而推广普通话,所以仍然把汉语拼音的学习安排在本册教材之首。这部分教材把学习的内容(拼音、短语、句子、儿歌)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每课都有一幅意境优美的情境图,借此图学拼音,培养观察能力,发展儿童语言,增强学习兴趣。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拼音,其次是识字,再次是儿歌。

第三部分:关于识字写字

识字方面:

本册要求认识的字400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本册教材的识字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汉语拼音识字,要求认70个字;二是在归类识字部分识字,要求认105个字;三是随课文识字,要求认225字。写字方面:

写字教学策略:写字教学要认认真真地指导,扎扎实实地训练。提倡每节课动笔。写字指导要有层次性和阶段性。

第四部分:关于阅读教学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要树立体验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拓展性阅读三种阅读教学观。

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还能读出感情来。要重视朗读指导,每次于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形式要多样,要体现层次性,还要注意范读,遇到长句子或难句子还可以带着读。第五部分:关于语文园地及课后练习

语文园地的特点:自主性,实践性,弹性。

培养学生的能力:认识能力,想象能力,辨析能力。

课文园地中的题目和课后练习的题目,主要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些题目可以合作交流。遇到难题可以向同学请教或一起讨论,做完之后同桌或小组交换评价,订正。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辅导,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要有的放矢进行指导。

第六部分: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们用口头语言,我说你听,你说我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双向互助的言语活动。口语交际的种类有话题式交流、活动式交流、想象式交流。

口语交际过程中,老师也是参与者,要用自已的语言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对交际的过程适时调控,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发现学生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感到交际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语病要及时纠正,尤其要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要体现由说得少到说得多,由说得不太好到说得比较好,由不愿说到喜欢说,想说的训练过程。

六、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进度安排

1周入学教育a o e I u y w

2周b p m f d t n l复习一

3周g k h j q x z c s Zh,ch,sh,r,4周复习二,ai,ei ,ui ao,ou iu

5周ie ue er复习三

庆祝国庆7周an en in un ,ang eng ing ong

8周复习四,一去二三里,口耳目,在家里

9周操场上,语文园地一,有趣的游戏,画四季

10周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

11周语文园地二,我们的画,静夜思,小小的船12周阳光,影子,比尾巴,语文园地三,13周这样做不好比一比,有选商场,14周菜园里,语文园地四,我会拼图)

15周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语文园地五

16我多想去看看,雨点平平搭积木

17周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画家,借生日

18周雪地孩子,小熊住山洞,19周语文园地六,小兔运南瓜 20周复习期终考试

下载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本站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

    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材分析(共5篇)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方面。本学期美术共20课,教材的内容充分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

    2018年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姜家小学 陈磊 一、 本册教学内容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测量,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杨各庄中心小学陈静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比一比(2)10以内数的认识(3)认识图形(4)合与分(5)10以内数的加、减法(6......

    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一年级七班。我们班有六十二个同学,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七班里绝大部分是外地民......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分析)[5篇材料]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主备人:王超 日期:8.27 一﹑ 教材分析 1﹑内容及编排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