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金彰小学数学研讨课总结
下路镇金彰小学校数学研讨课总结
付祥生
一、活动目的
为了迎接县教委课改合格学校工作组检查,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践行“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减负提质。立足于校本教研,加强常规教研,夯实基础,增强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为下路镇数学课堂技能大赛选拔人才,检阅课改成果,特举行金彰小学2014年秋季数学课堂研讨课。
二、活动情况
本次数学课堂研讨课要求45岁以下的数学中青年教师全部献课,45岁以上的数学教师自愿献课的原则。一共有6节数学研讨课,全体领导和数学组全体教师参与。参与研讨课的老师都积极主动备课,能按照要求顺利完成本次研讨课。最后通过五个评委最终评出了两个一等奖和四个二等奖,学校给获奖选手颁发了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一名谭玥清老师在下路镇数学赛课中以绝对优势获得了第一名。紧接着在10月24日在下路小学进行了片区复赛,由于比赛评委和评分规则等不利因素,最后以0.04的微弱劣势屈居第二名。说实话本次赛课实在是憋屈,在所有听课者的眼中,谭玥清老师的优势明显,不管是个人素质,还是在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是授课课堂理念的体现,无不高出一截,最后出现这样的结果实在是感到惋惜。这次活动达到了“以
研促教,以教促研”的活动目的,初步展示我校近年来数学课堂改革的一些成果,也体现了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和艺术,也看到老师们近段时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状态。
三、本次数学研讨课亮点
1、老师都自如的运用“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教学,课堂结构完整,时间分配较合理。我们县进行课堂改革的金钥匙就是小林主任的“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也是谭平主任上台能信心百倍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教育科研这块有自己的专家和团队,这也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推手。“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符合当前我们大家一致推崇的,或者叫一致认可的课程观。“读、思、练”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三个字的主体是学生,读是学生明确目标,自读感知,明晰疑难;思是问题探究,究合作研讨;练是达标检测,反馈补救,拓展延伸,模仿创新。整个模式的主人是学生,老师只是整个过程的引领者,是课堂的导演,主角是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当前所提倡的课程观。在本次活动中,基本上所有的课堂都做到了这一点,做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情景中去探究知识,形成技能,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霸主”,把权力和戏份多部分交到了学生手里。课堂的结构完整,有情景导入、有新知识的探索、知识的巩固练习、知识拓展延伸、最后总结。时间分配合理,做到简单的不讲,一般的简单提示,典型的做到精讲,提高了课堂
效率,体现了高效的课堂。
2、老师在利用小组讨论时,体现了有效性,不再是形式上的讨论,小组合作性得以凸显,这是我们平时分组讨论长时间留下的成果。合作探究研讨是我们实施“读、思、练”课堂的法宝,也是大家所倡导的学生探索新知,形成技能的主要方式。以前我们在评价一节课时,就一定要看看有没有小组合作研讨,有没有自主探究。很多时候老师是被迫安排了这个环节,以体现对读思练的有效运用,以体现对新理念的运用。其实往往都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学生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动,小组合作研讨显得空洞没有实质的价值。还有讨论时问题的设置也很有讲究,有没有研讨的价值所在,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研讨吗?合作研讨是学生在单独无法完成,或者单独完成所需的时间很长才会启用的小组合作研讨。所以说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们一定要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一节课问题太简单了,不会是好课,过于肤浅,显得没有深度,对教材的挖掘和延伸不够。如果设置的问题太难,整节课必将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肯定也不是我们评委眼中的好课。这次活动中六年级一班,也就是晏小龙老师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问题的设置难易程度,合作研讨时机把握恰当,班上研讨氛围浓厚,分工合作有效。这也可以看出这个班的平时的教学当中对小组的利用非常之平凡的,小组分工合理得意彰显。还有谭月清老师的课在这个环节的设置也颇有心得,不知道老师还是否记得,在讨论平行线时候,有一个题,就是一组线不在同一平面上,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其中之玄妙,当时课堂就哑火了,谭老师就启动了研讨,恰到好处。一节课必须要有沉思的存在,要有思考的片刻沉寂,在问题面前你仿佛能看到学生思维在教室里不停转动,在寻找出路,在寻找问题的答案,不同思维火花在不停的碰撞,激烈的碰撞,碰撞得小脸通红。也就有我们说一节好课的其中之一好,其中之二就是小手高举,三是小嘴伶俐。如果你做到了这三点就是一堂真正成功的课,我们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平时也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做到,小手高举,小嘴伶俐,小脸通红,那你就是顶呱呱的。
3、是开课时目标导学性较强,学生上课就明白了今天的学习的任务,自学的戏份多了,基本做到了先学后教。现在我们所倡导就是学生先学老师后教,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大家都知道自己去探索感知形成的知识牢固,也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这不是把学生放在月亮坝下读书吗,那样学生会很吃力,而且很慢,怕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我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目标导学性要强,开始就要学生清楚我们的任务在哪,目标效果要怎么样才算完成,这样学生在固定有效的目标面前会打开引擎,全速前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探究新知,形成技能,掌握方法。在这里又要提到晏小龙老师的课,他开课就把本课的教学知识目标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今天就是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目标方向很清晰,出示练习题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
这种形式相当好,也就是我们初中教学最常见的导学案。
4、注重知识的探究,遵循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由因到果的推导过程,这样形成的知识与技能很牢固,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推理的习惯养成。作为一个授业者,知识的传播,形成规律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我们要清楚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老师们都做到了由浅入深,从简单的例题入手,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教导学生,把知识有效的传播到学生手中,注重了知识的探究,遵循了知识的形成规律,不是一开始就抛出我们的解题方法,而是有自读质疑,明晰疑难,经讨论研究后,总结出方法和法则。
5、课堂体现了朴实的教学风格,没有形式主义,注重课堂的有效性,真实性,生成的东西多了。课堂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草草,把整个课堂设计得花枝招展,形式上的东西少了,注重了课堂的有效性,高效性,课堂的教学显得很朴实,真实感很强,我们的课堂就是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表现突出的有巫华淼的,谭月清老师的课堂。做到了当堂训练,达标检测。
四、本次研讨课的不足
1、大多老师准备不足,体现在对课堂的环节不熟悉,对课件的设置目的性不明确,更有对本课教学目标不是很明晰的,我们这节的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将是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我们将怎样去实现这些目标。
2、备课不足,备课我们要备教材,备学生,根据之前的思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呈现在课堂上。大多课件
是在网上下载的,不错很好,我们要利用好网络资源。但是我们要学会处理,网上下载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我班的学情,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去其糟粕,吸其精华,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导致有得内容没有上完时间就到了,很多环节的设置又显得多余。
3、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很好,一个不爱表扬,或者不会表扬学生的老师他的课堂不会有太多火花的出现,在公开课这种紧张的情况。课堂更容易弄成一堂死水,不管教师怎么问,课堂也不会有一点涟漪。当然你的精彩就无从说起了,教师是整体课的导演者,什么时候应该有争论的潮点出现,有思考的静寂,有练习的舒缓,这完全是教师一手掌握和操纵的,所以怎么去调节值得大家思考。
4、对教材处理值得商榷,我看了有几个老师没有用书本上的例题,其实也可以,你自己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合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其实我看了你所出示的例题,也不尽完美。我希望大家还是要利用好我们的教材,我们教材是通过举国专家之力,集思广益的智慧结晶,每一个问题的呈现和条件载体都是通过仔细推敲的。而且都是环环相扣,例题接着是做一做,试一试,后面是习题,所以大家一定要利用好。
总之,我们这次活动总体上还是成功的,虽说这几节课的成色不是很高,但在很多点和面都值得总结,我们在研讨课已经是常态的了,大家从容淡定,处事不惊,落落大方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本次活动中看到了我们中年教师在教学
生涯的一些思考和努力,孜孜不倦的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辛勤的耕耘着,默默的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向你们不辞辛劳的精神和朴实认真的工作作风致敬,你们辛苦了,向你们学习!也看到了年轻教师的成长,看到了年轻教师的可塑性,看到你对集体荣誉感的执着追求,也看到了我们金彰小学以后的希望。同时也感到了集体的力量,我们每次活动都得到领导和全体教师的鼎力支持,我说实话我倍感欣慰,我也对一直以来支持我工作领导和老师说声谢谢!
2014年10月
重庆听课情况汇报
付祥生
我校三人参加了2014年全国生态课堂教学展示暨小学名师高效“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究会,活动为期两天时间,在重庆市九龙坡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举行。这次参加活动的人并不是很多,只有近七百人吧,他们都来之重庆周边区县。也许是研讨活动时间安排在周日,很多人都不喜欢的时间罢了。出席本次活动有几位耳熟能详的名师,如浙江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的“享受课堂的倡导者”虞大明校长,北京东坡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王文丽老师。还有浙江湖州市的全国特级教师,浙江省首届高访学者,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和美语文”语文的倡导者盛新凤老师等。还有几位年轻的重庆本地的一线教师与几位名师同台献课。说实话本次听课收获不多,现将一点粗浅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什么是“同课异构”。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确定这一主题,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
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感受异曲同工之妙。
2、对教材独具匠心的处理。虞大明老师所执教的五年级《牛郎织女》课堂中,我感受到虞大明老师对教材的独特处理,精妙无比,主要体现在目标点位的不同。如果是上过这篇文章的老师我想一般会把文章的教学目标这样定:知识技能目标,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我们上的时候就是让学生说说有哪几个情节,或者要求拟上小标题,以便讲故事,再说说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个思想。我想是我们处理这节课的一般认识和处理。而虞大明老师的教学目标则主要聚焦在以“讲好故事”为目的,利用重要情节,加深理解、感悟:初步学会“幻想奇、抓重点、悬念巧、娓娓道、添想象”地讲好故事。重点落在了讲故事的方法,我们怎样才能讲好一个神话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讲好了,其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亦到达,关键是交给了学生讲好一个童话故事,或者编写一个童话故事的主要要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有就是对几个环节的处理也实在精妙,如老牛和牛郎的对话,模仿神仙说话的声音,真的是妙趣横生。如在还原织女被抓现场织女的真情呼救,实在是栩栩如生,仿如亲临现场。给我的感受专家就是专家,学术实在是博大精深,听他的课就像享受一顿大餐,每一碟都津津有味,且碟碟味道不
同,都那么的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3、教学PPT的变化。我们现在本地看到的优质课,什么展示课,PPT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PPT的颜色耀眼夺目,且设计复杂多变,动画音响充斥着整个课堂,现场看起还是光鲜热闹,我沉下心想一想,我们要从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知识的沉淀上讲,也不尽正确,值得商榷。这几年听课越往上走,就有一个共同的感受,PPT设计普遍简单实用,色彩单一且朴实,很多完全选用白纸黑字的色调对比,没有背景图案,即使有背景图案也是显得那么低调,不在是课堂加色彩的添加剂。一切的一切以便学生思考出发,简单实用,快捷方便,我在想,这也是课堂本色的凸显,我们教室里的老师,学生,三尺讲台,黑板,粉笔,一本书,是我们构建课堂的主要因素,也是我们从事教学的经典构件,不管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我认为最简单的最直接的就是知识传播的最好方法和途经。
4、教师基本功的重要性。如果说教学是技术加艺术,那么这种技术和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上面。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讲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于教学工作的质量具有决定的作用。讲课的基本功可以概括为三个字,这就是讲、写、作。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讲,一位优秀教师上讲台后用不了多少话就能吸引住学生,这就叫基本功,这就是艺术。讲好课的前提:一是精神面貌,二是感情投入。是语言要求确切、明白、简洁、通俗、优美、形象。写,字不太漂亮,那么工整还是能做到的。要是教师的板书东斜西歪,学生写字则“龙飞凤舞”,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所谓演,顾名思义就是指动作,动作集中体现在教态上。主要表现在眼、手、身的动作上。
在名师的课堂在,他们的基本功无比强大,语言简洁,无断句残句,粉笔字工整大方,动作演得潇洒漂亮,不管是生成和预设的处理都基本都趋近完美。同作为一个授业者,我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我也真诚的希望大家一定要在这块有意识的下点功夫,花点时间,毕竟我们已是老师,传道授业可能是我们一生不变的职业,我们又何必不做一个会写,能讲,善演的好老师呢?
总体上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现在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模式,教学流派诸多,课堂的改革主要是教学方式和知识价值观的取舍的变革。沉积几千年,传道授业解惑的仍是我们师者的不变职责和追求。在不抵触大原则下,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能做到高效,有效的把知识传给学生,都值得我们给你竖起大拇指!我希望大家在教学时要勤学习,肯探索,善反思,多总结,少走弯路,多走直线,以一种活乐高效的教学风格完成教学任务。
以上就是本校重庆听课一点拙见,说得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2014年10月
第二篇:小学数学研讨课总结
数学组教研周总结
2010年12月3日数学教研组公开设两节研讨课。第一节是钱宏亮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可能性》,“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但金高兰老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精心设计教案,通过游戏引入,利用学具与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分小组摸球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收到了好的效果。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的基本理念。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上课的主要尺度。本课的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二)教材处理得当。
钱老师对教材“可能性”这一节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较好。这节课,他对知识讲授准确,教材处理得当,教法选择接受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过程做到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突出了重点表现在:学生能准确判断出某些事件发生的确定和不确定现家。突破了难点表现在:学生等可能性的思想来判断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三)教学程序清晰。体现在:
1.他在教学设计时,有一定的思考性和独创性,有一些活动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和脉络都很清晰。
2.课堂结构安排合理:钱老师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这节课的: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衔接自然,时间分配较为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先进。表现在: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为学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改变了只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
2.灵活运用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传统的好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五)教学效果好。体现在:
1.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投入.学生在课堂教
1学中按老师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发展。
2.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学生受益面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由于“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分完美的。这节课存在两点不足。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在板书设计上可采用板书、实物和图形相结合,使主要内容展示得更清晰。
2.建议把课件中出示的“比赛规则” 改为“游戏规则”,因游戏不一定公平,而比赛对每位参赛者应是公平的,要体现公平性原则。
第二节是纪姗姗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使我感想颇多。首先我从整体上谈谈我个人的一点观点。这节课,纪老师着重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动手拨一拨等教学活动来让学生认识钟面和认识整点时刻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自我探究、自我评价的精神。我觉得本节课有较强的生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知识层层深入。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儿童在学习过程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所以我们做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更要注重学习的连贯性和知识的层次性。而纪老师在本节课中就注重了这一特征,她在教学过程中先创作教学情境故事引入观察各种各样的钟表,观察自己手中的钟表,比较动手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汇报认一认、拨一拨等这样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她这样设计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知识的掌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二、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课标》中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课中纪老师设计了“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图”让学生用今天学的知识说一句话,如:老师七时上班。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复习了认识时钟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以至用。
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这节课,纪老师力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重在关注他们的参入学习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与习惯,如积极的学习态度,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欣赏别人。
总之,教师在研究中思考,在研究中锻炼,在研究中探索,在研究中成长。教研周是教师课堂教学施展的平台。是教师成长锻炼的舞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活动将更丰富,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
第三篇:小学数学研讨课活动交流总结
数学研讨课交流活动总结
冯三中心小学:罗应秋
为了探讨小学有效教学规律,推广小学有效教学经验,进一步推进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于2013年11月28日举办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整个活动的过程也是严格按照“选题、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总结”六个步骤进行。
1、选题:研究课研究的内容要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同时新课程正处于改革阶段,较处于成熟的教材是四年级以下的教材,内容、资源都很丰富,从人员上来看,年轻教师有活力,更快于接受新的理念,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确定由王国先老师承担此次研究课任务,内容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2、备课:首先由教课教师备课,吃透教材的重难点,根据我们研究的课堂模式,制订课堂步骤,再由备课组长把关后,备课组进行研讨每一个环节,深入细致,环环相扣。
3、上课:分别在三个班进行了试讲,每一次试讲后备课组进行分析,再试讲。20日面向全校讲课。
4、评课:评课是研究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次研究课活动我们进行了大大小小共计6次评课,有年级组评课、备课组评课、教研组评课以及学部教导处组织的集体评课。
5、反思、总结:反思,简而言之思考过去——清思路,找问题,寻出路,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不断积累提高。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每位教师都从客观、主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写出了总结。每一次研究都需要反思而行,行则再思,思则再行,以便逐步改进提高,不求完美,但求突破。
当然,由于我们目前还处在尝试阶段,实践操作起来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老师在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把握不够好;教师的过渡语言不够简洁,不能把学生引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老师还不能超脱具体的问题,从思维的高度给学生点拨思路;小组长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研组长研讨课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教研组长研讨课活动总结
学年伊始,济宁学院附小科苑校区在发展的道路上又展开了新的画卷。为了浓厚学校的研究氛围,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微笑科苑的办学理念,2014年2月28日至3月6日,科苑校区数学组组织了教研组长研讨课活动。
活动中,首先由低段的王组长和高段的贺组长执教了两节精彩课例——《估计》与《24时计时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讨活动两位组长都力求精益求精。在备课的过程中,她们一次又一次地与组内老师一起研讨,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教案、学案。其他老师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备课,听课,体现了浓郁的研究氛围。同时,此次活动也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全程参与听课,评课。
随后,两位组长又针对要研究的课题组织了评课活动。在活动中,老教研组长乔老师分别就两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做了细致的分析。在谈到《24时计时法》时,他说:教学环节偏慢、紧凑度不够、课的内容单薄、不能大胆放给学生探索是老师们在课堂中存在的通病。对于《估计》这一课例,强调教师们要大胆创新,走未走过的路,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形成独特的风格。在随后的环节中,其他各位听课老师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讨论异常激烈,使青年教师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活动,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今后的教学之路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精心研究教材,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蓝图已绘就,蓄势欲待发。相信以此活动为契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微笑科苑的办学理念储备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五篇:数学教学课例研讨总结
数学课例研讨总结
课例研究就是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以及个体的自我反思以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它依据教师个人已有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行为,寻找自身的差异不断改进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
课例研修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国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课例研究”的阶段:“策划与准备”阶段、“实施与反思”阶段、“梳理与提升”阶段。“策划与准备”阶段具体任务有组建课例研修小组并分工、定主题和课例、定关键词、查找文献资料、制订课堂观察表。“实施与反思”阶段具体任务是确定课例研修形式、开展“三课两反思”、做前测和后测。“梳理与提升”阶段具体任务有找出课例研修报告的基本要素、撰写时选择“关键事件”、撰写时有效地使用文献资料、写好报告的“结论”部分、明确报告的字数。
课例研究通常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帮助教师学会怎样去做,达到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目的,引导更多教师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改进常态教学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课例研究就成为了教师学习的认知支架,是教师们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研究起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作用,它能够增长我们的实践智慧,使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课例研修与我们的平常的教研活动是有区别的,平常我们往往只关心课怎么上,板书怎么设计?提哪些问题等技术问题,缺乏从理论层面上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风格加以分析与思考,因而就不能高屋建瓴地从整体把握教学设计。进行课例研修可以让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理论,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例研修这种培训的活动形式是以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问题的解决为指向,以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目的,既可以迅速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又可以使培训的效果及时体现在新课程教学效率提高上,因而受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训练的方式。初识“名师课例研究”,不知其究竟为何?通过参见此次活动,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使我明白了其真正内涵: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这样的概念易于理解,其操作模式也易于把握: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搞清了这些,不禁使人心中豁然开朗,这就是“课例研究”。回想我们以往的教研课,与之相比,课例研究不仅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更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其互助互学的教研过程,更使大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而今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成功也将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