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时间:2019-05-13 04:0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第一篇: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执教了多年的语文教学,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第二篇: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我们经常看到或亲自体验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学校或教研组组织的许多观摩课、公开课、集体备课、汇报课把一堂课上得不伦不类,说它是第一课时吧,我们又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但从课的起点看呢──学生当时对文本是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说它是第二课时吧,可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又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但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从教师的小结也让人感觉到无疑这是第二课时。这样的课,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群运动员在环形跑道上,在“啪”的一声枪响后,本来应该围绕环形跑道跑,结果大家都离开跑道,四散奔跑。这种观摩课、研讨课或者优质课,它的危害性是比较大的。它会给我们一线老师许多误导与困惑:一种是,第一课时能这样上!另一种是,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识字、学词?作业?拓展?

我个人认为,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师缺乏明确的课时观所致。我们说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该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与板块。例如第一教时,从我们的家常课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脉,应是它的份内目标。而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当然这些固有目标与板块(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有效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习字词,交流感知;切入重点,设置悬念)会因年级不同而各有侧重。如对低段而言应以识字学词为重点,慢慢学会理解,适当渗透欣赏;对中段而言,以理解为主,适当进行品评;对高段而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向欣赏、品味课文语言,学会表达过渡。我这里对每课时固有板块与目标的明确,是为了提醒老师们,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不按教学规律办事。

需要注意的是,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第三篇: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特级教师 朱 瑛

时下,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就整体而言,在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推进,但是由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前阶段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非语文、泛语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什么叫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什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对前两个问题余文森先生在《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已有具体阐述,本人无力超之,对后一问题,余文森先生与诸多专家在其文中也多有论述,但本人也想就此问题谈点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我认为,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课时观,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有人说,目前阅读教学的问题是:一个模糊、两个无度、三个一样。

一个模糊是:教学目标模糊:让人看不出这是哪一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两个无度是:综合无度,拓展无度;三个一样是:读的形式几乎一样,出声朗读;课型几乎一样,前几分钟是第一课时,后面像是第二课时;第三个一样是低、中、高教学手段几乎一样。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把第一课时上得不伦不类,说它是第一课时吧,我们又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但从课的起点看呢──学生当时对文本是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说它是第二课时吧,可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又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但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从教师的小结也让人感觉到无疑这是第二课时。这样的课,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群运动员在环形跑道上,在“啪”的一声枪响后,本来应该围绕环形跑道跑,结果大家都离开跑道,四散奔跑。这种观摩课、研讨课或者优质课,它的危害性是比较大的。它会给我们一线老师许多误导与困惑:一种是,第一课时能这样上!另一种是,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识字、学词?作业?拓展?

记得有一次到区里面听课,下课后听到这么一段对话:(对话的两个人,一个是当时执教的老师,一个是那个班的任课老师)

“×老师,你好,我是刚才和你一起学习的那些孩子的语文老师,你执教的《月光曲》像《月光曲》一样的美。”

“谢谢!”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

“请讲。”

“这篇课文,你就这样教完了吗?”

“哦„„不是的。”

“那你觉得我第二课时该带孩子们学点什么?怎么做呢?” “这个„„”

“你觉得,你的教学设计科学吗?课时容量合理吗?”

“今天是公开课,所以我把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拿出来了。”

“你把肉心都吃了,我怎么办呀?”

“不好意思,打乱了你的教学,其实„„其实平时我也不这样上!”

好一个“平时我也不这样上!”那么现时“为什么这样上?”如果平时那样上是给学生看,是为了学生,那么“现时”这样上是为了给谁看?是为了谁?

我个人认为,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师缺乏明确的课时观所致。我们说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该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与板块。例如第一教时,从我们的家常课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脉,应是它的份内目标。而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当然这些固有目标与板块(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有效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习字词,交流感知;切入重点,设置悬念)会因年级不同而各有侧重。如对低段而言应以识字学词为重点,慢慢学会理解,适当渗透欣赏;对中段而言,以理解为主,适当进行品评;对高段而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向欣赏、品味课文语言,学会表达过渡。我这里对每课时固有板块与目标的明确,是为了提醒老师们,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不按教学规律办事。需要注意的是,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课标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象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上《给予树》,在让学生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就急于问学生“你认为课文中有哪些给予?”学生因为对课文不熟,任凭教师怎么启发,也只能发现“金吉娅对陌生小女孩的给予。”却怎么也猜不出老师想要的“妈妈给予孩子们。兄弟姐妹相互给予”。而为了让学生说出这两种“给予”,一节课上,这位教师带着学生一会思考,一会交流,一会看书,一会反馈,绕来绕去,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结果学生还是不能说到点子上,最后教者只好自己说出答案。这个例子告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或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让“言”与“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亲密、深刻、流畅和完整。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样,两个人从第一次接触到最终结婚,总得有个过程。总是从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中慢慢产生情感,那种“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方式一般只能产自作家笔下。同样道理,如果你让学生仅仅是初步接触一下文本,还没有读通读顺,就急于进行对话,作深度的交流,教学效率肯定不行。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那种学生与文本只打了个照面,就开始进行直奔重点的阅读,就开始“超越文本”,作“拓展性的阅读”,甚至脱离文本进行“空中楼阁”式的对话。

三、既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

大家知道我们的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当然,掌握了言语内容利于学习言语形式。但不能在掌握了言语内容后丢弃了言语形式,也就是不能得意而忘言。而目前的许多阅读课,多以“得意”为主,恰恰是“得意”而忘“言”,也就是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正如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所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他还说:出现这种重人文轻语文、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老师们对“语文”性质的理解偏差。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崔峦老师的话,谆谆告诫我们,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立足工具,又要弘扬人文;既要得意,也要得言。那种“拔出萝卜必定带出泥”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因为在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任何一方都不能把另一方作为购买正商品时的馈赠品。

记得在《人民教育》06年第10期上,围绕《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闫学老师和王晓春老师就“人文精神与语文知识”──“到底该教什么?”的话题展开了数个回合的辩论,诚如编辑所言,这样的争论不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的翻版”。当然这个话题令不少语文教师听得耳朵起茧,但这个话题在改革进行到今天重提,其意义仍然非比寻常,因为它从一定角度折射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的问题,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相融无痕问题,这也是目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我们仔细研读两位老师的观点,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王老师关注的是形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形式(他的写作冲动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形式(为了使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你写什么内容?怎样写的呢?)──形式(你现在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你们能像林海音一样,把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下来吗?)。形式──形式──形式──形式,从头至尾,关注的是言语形式──怎样写。闫老师提倡的是:内容(走进童年的记忆: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呢?)──内容(体味童年的往事:设计的问题是“童年的往事很有意思,你觉得哪些事很有意思呢?”)──内容(触摸氤氲在文字中的思绪,设计的对话主题是“淡淡的伤感,深深的怀念”)──内容(走进心灵的故事,学生深情朗读课题,教师朗读一首小诗),整个教学过程是内容──内容──内容──内容。从内容到内容,始终关注的是言语内容──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在“从形式到形式”和“从内容到内容”的单极思维左右下,两位教师虽然认同“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的基本性质,但却没有在按纳对方的基础上调整自我教学,而是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割裂了“二者的统一”,沿着自我的方向继续前行,走向极端,从而使这场本该富有建设性的讨论,落入“有争无果”的境地。

有人问,那么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同构共生的基本思路究竟是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的支点在哪里?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怎样才能相融无痕?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提高效率?我个人认为,学习一篇课文,可以从“内容──形式──内容”入手,也可以从“形式──内容──形式”入手,但不管是那一种,都要求我们在教学操作中,既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表达了什么,更要让学生领悟到课文是怎样表达的;不仅要有“读”的训练,更要有“写”的思维。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言语形式的妙处,领悟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努力实现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而不能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更不能把“内容与形式”看成是两种教学模式,他们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动态关系,互为载体,相互渗透。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我们当然要了解内容,但主要目的不仅在于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的铃铛,怎样想剪骆驼的毛等等很有趣的事;不仅在于体会氤氲在文字中的思绪,体会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的感情;更在于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童趣的,怎样运用词句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的。

当然,我们在教学操作中,不管怎样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平衡,但具体到每一节课,在言语内容和形式之间总会有所侧重,好在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与其前后无数节语文课构成一个完整的语文教育整体,只要我们坚持“内容──形式──内容”或“形式──内容──形式”的规律,有言语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意识,我们就不必担心被人批评为重视了一方而忽略了另一方,否则我们不但不能从“言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解放出来,反而被其所累。

四、要有教师的有效指导

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为没有指导的学习往往是盲目低效的、狭窄割裂的、缺乏生命力的。教师有效指导的意义在于教师发出的信息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会对学生产生正效应的影响,而不是背离教学目标,甚至自相矛盾的负效应。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拿课堂教学中大家都很看重的朗读指导来说。(说到朗读指导的有效性,不得不说朗读要求的层次性,因为我们的指导必须根据不同年段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知道低段的读有三个层次:读准(要达到朱熹说的要求“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通──读懂;中高段的读也有三个层次:读通──读懂──品读(诵读)。品读(诵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老语)。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也就是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就是周晔;朗读《望庐山瀑布》,我就是李白。朗读指导有没有效果,我们首先要看要求有没有落实,目的有没有达到。如:我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或课文。那么,由于老师的指导,学生原来读不准的,后来能读准了,原来读不通的,后来能读通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优秀教师,为了指导学生读好一个字音、一个词、一个句子,不厌其烦,反复指导,又是示范,又是领读,直到这个学生读准读好为止。)我们说,这种指导就是有效指导,如果学生经过指导,朗读质量上没有什么提高,那么这种指导就是无效的。

朗读指导的有效性,不能仅仅从朗读的水平、质量上看,还应该扩大范围,丰富其内涵,如对课文的理解,对重点句的品读,一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读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了;还有学生通过读,领悟了作者的意思,并在对话中把领悟到的意思暴露出来,那么这种指导我认为也是有效的,这是其一;其二,学生是有差异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只能达到读准、读通、读懂的水平,你就不要提高到诵读、欣赏的水平。其三,读必须与悟紧密结合,清代学者唐彪说“读而不看,不能默坐沉思,以求其深,岂能得文中巧妙乎?看而不读,文不能熟,其弊又与读而不看者等也。”静思默想利于学生体悟其义,酝酿情感,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时的朗读指导(片断)

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很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有个逗号,可老师为什么停了那么长时间呢? 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子炸死了,心理很悲伤,所以停了很长时间。

生:志愿军说到这里心理很难过,说不下去了,所以停了很长时间。

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也就能读准了。

于老师的指导从范读与感悟入手,让学生体会读中停顿所包含的情感,很朴实,无花样,但是读的感情,读的思维却向纵深发展。

由此可见,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它要求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朗读指导如此,对话、练笔等都亦如此。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远不止上面提到的策略,还有专家们提出的: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2.精心进行教学设计;3.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4.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5.创设大问题背景,实施有效对话;6.适度拓展、坚持练笔等等,限于篇幅与水平,草就于此,就教于方家。

第四篇: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本文试着从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有效组织课堂、设问、及时进行教学评价、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等方面,探讨了新课标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课堂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专业成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贯彻和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本人以为:广大教师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提升语文课堂内涵,实现教学相长。以下即为本人的些许思考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平时的积累而渐进的,以致语文学科常被多数学生无辜地视为众多学科中的“鸡肋”。他们以为: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枉然,不可能取得什么进展了。这样,多数师生也就采取了较消极的学习策略。再加上社会普遍功利意识负面作用影响: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大差不差;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去学其他学科更见效;只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的分数而已,而真正热爱语文的学生不多等等导致衍生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中突出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钟启泉教授认为:“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高效的教学就是就是要竭力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一句话,有效性课堂教学应该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进展、有收获,有提高。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指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语文知识、文化、文学、审美、情感和思想、人文素养等等都获得了“成长”,培养了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作为主课,又是高考必考科目,对考生的升学总成绩影响举足轻重,是一门举足轻重的基础学科。由于高中语文知识博大精深,主要靠学生平时积累,试题灵活性、弹性较大,因而学生应试成绩的提高相对其它学科较慢。再加上社会普遍功利意识负面作用影响: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大差不差;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去学其他学科更见效;只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的分数而已,而真正热爱语文的学生不多等等导致衍生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中突出的

1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许多学生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语文教育,但其语文基本功底差,根本谈不上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不仅没有体现出工具性的特点,没有达到工具性的目的,没有培养出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素养。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是完全一致的。

作为坚守在语文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本人深深的感到:“再也不能这样教、再也不能这样学”,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必须正面高考制度是种客观存在,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从目前的研究与实践来看,语文教学要从保证、提高有效性入手,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积极探索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得语文课受学生欢迎,语文老师受学生欢迎,吸引广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并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益尝试。

1、精讲巧练、严密组织。

教师上课若随意,课堂练习活动组织无序,放任自流,想到什么讲什么,教学情节颠来倒去,教学活动松松垮垮,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课堂上看不见任何有效的操练活动,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表面是全体学生参与,实则出现图形式、凑热闹、放而难收的低效局面,造成了教学时间无情、无效流失,毋庸置疑,这样的课堂是少、慢、差、费的课堂。

把每一节课准备好,深挖教材,精心设计,并严格执行,力争上好每一节课。上课过程中竭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质疑、讨论、创造的平台。在长期的探索中,本人以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将每节课45分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0分钟的读说训练,15分钟的导读点拨,10分钟的质疑答疑,10分钟的巩固训练。

2、问题引领、激活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认为: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的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他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感体验。当学生面对某一问题情景时,这一特定的事物环境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究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的运用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从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者。

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所设置问题注意要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对鲁讯先生的《祝福》小说的鉴赏,高中生普遍受自身的性格、经历、学识以有语文素养等影响,加上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和语言张力,易造成阅读中困难,解读任一文学作品虽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麦克白。由此本人以为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鲁讯先生的《祝福》时,可考虑提出系列问题: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现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请大家找出并作简要分析;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的命运的动词吗?祥林嫂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祥林嫂不是改嫁给了贺老六,为什么没有改称“贺大嫂或老六嫂”而始终称为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疏漏?还是他的有意之笔?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通过创设如上系列“小步距”问题富有激活性,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如上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会有助于激发学生

兴趣。学生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分析解疑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自觉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真正实现读文—品文—赏文。

3、讨论介入、有效引导。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自学之后,把心得体会、看法意见或对疑问的解答写成书面,作好交流准备;然后组织交流,先小组,后全班,既可推选代表,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发言,认真倾听,作启发性的总结发言,对有创新性的发言给予赞扬性评价,对不能“自圆其说”的意见指出其不足。甚至有时可以让各种意见并存,互相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文本。

本人在教学曹禺著名的话剧《雷雨》时,先安排学生欣赏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的部分,然后提出思考问题: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学生讨论发言。认为周朴园不爱鲁侍萍的理由有:“在大年三十的风雪之夜赶走了鲁侍萍和他们刚刚出生三天病得奄奄一息的儿子” “周朴园为什么说是你的第二个儿子,难道这不是他的亲生骨肉”“双方相认之后,周朴园想到的是鲁贵有可能就此事进行敲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却不是三十年前伤透了心三十年中吃尽了苦的鲁侍萍”“周朴园留恋金钱地位,抛弃爱人幼子”;认为周朴园爱鲁侍萍的理由有:“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来”“你的第二个儿子不是已经抱走了么?这表明这件事周朴园当时可能并不知情,周朴园每年都记得鲁侍萍的生日,如果没有真爱只有愧疚很难做到”“周朴园真爱鲁侍萍—至少三十年前这份爱是真挚的,周朴园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连鲁侍萍都说‘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鲁侍萍离开周家后周朴园费尽心机培养他们的大儿子周萍,难道不是这种爱的延续吗”等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通过学生踊跃发言,学生进行讨论、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在进行讨论过程中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合作,在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过程中深入思考文本、感悟文本,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思维得到有效训练,形成了对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周朴园的人物性格及其复杂的人性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走近戏剧文学、初步学会“品”戏。

4、课堂训练、反馈巩固。

5、整合教学资源、确保优质高效。

教师运用多媒体促使视听结合,深研教材,找准疑点、难点,制作出优秀的课件,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可取的方法。而计算机多媒体教育在此方面得天独厚,CAI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在教学《守财奴》一文时,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关吝啬鬼的资料并加以整理,且阅读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了解相关的故事情节。然后课前投影展示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莫里哀——《悭吝人》—阿巴贡—“我找不到我的钱呀,跟着就把自己吊死”;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不还我钱,就割你肉”;果戈理—《死魂灵》—泼留希金—“为了拾一些钉子,我累弯了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人生就是一场交易”。李健吾先生曾评价说:这四个吝啬鬼都写得非常好,其中最生动最逼真的、可以说是吝啬鬼中的吝啬鬼的就是葛朗台。那么,葛朗台究竟是一个怎样贪婪、吝啬的形象呢?这样,通过凭借鲜明对比,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具有感知的时效性、共同性和统一性,强化了学生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上开展课堂教学,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扩大了语文课堂教学容量。

俗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本人相信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凡是有利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实践都去尝试,激活语文课堂,赋予语文课堂真正的开放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 在学业上有进展、有收获,有提高。他们的语文知识、文化、文学、审美、情感和思想、人文素养等等都获得了“成长”,培养了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必将迎来新课程改革的累累硕果。

综上所述,打造只能适应解答各种语文题型的学生,绝非多数语文教师所愿。但在当前考试制度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得为学生准备好应考“敲门砖’’,在应考复习阶段通过各种模拟训练既系统地复习了各个知识点、打造了学生的应试技巧,又注意利用朗诵来促进学生的知能迁移、切实提高其语文能力。

第五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反思目前的语文教学主要有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游离。不是说没有目标,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不分重点和难点,这样反而使学生难与正确把握目标。

2.教学手段单一。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仍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为主,未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占绝大部分时间,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4.师生交流与沟通还不够。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的影响,与学生之间的课余交流较少,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还不够了解,对于学生的兴趣、情绪变化等了解不够。相应学生对于教师同样也不够了解。这样使得语文课堂效率低下,众所周知。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做到更加有效,应该引起语文老师们的反思。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应该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

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关键在课堂教学的基点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达到一个应该达到的水平层次。所以学生的学是主要的,教师的教也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如何“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教,怎么教,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理解需要来确定。而现实中,不少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会怎样”或“是怎样”解读的,而是自己应该怎么去“教”,这必然会导致教与学的脱离,却没有成效。

比如,有教师教《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为“开庭审判焦母”,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1、开庭。

2、法庭陈述,原告陈述理由,被告陈述申辩理由。

3、法庭分调查和辩论几个阶段,一一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

4、继续法庭辩论(有证人推翻证词的,有向司法人员行贿的,有指出对方作伪证的等等,逼真地进入了一个法庭现场)。

5、陈述。

6、休庭,合议庭合议,讨论裁决。

7、宣布判决结果。

面对这样一堂课,我们不禁思索,这还是一堂语文课吗?是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吗?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的吗?脱离了语文本味,忽视了学生需要的语文课堂究竟还要走多久?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或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们要关注它的有效性。笔者主张:首先,让学生乐于活动,获得积极体验,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然后通过教师悉心指导,让学生善于活动,这是提高有效性的保证。最后,通过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这是提高有效性的落脚点。

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针对这一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想,这一变

化是可喜的,但是,如果我们将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去关注它的有效性,最终是浪费时间,就不能达到“以活动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就违背了“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最终会影响到一代学生的质量。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老师因此就将课堂活动落脚在了学生合作探究上。

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讨论,可小组讨论,可学生之间讨论,也可师生之间讨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几种耗时低效的讨论现象: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讨论,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三是讨论没有扣紧目的要求,成了“放羊”,听之任之,老师不作为,名为讨论,实为闲扯;四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要求,使得一些学生等、靠,自己不动脑,参与度不高。

“讨论追求的境界,应是学生求知欲高涨,心灵得到解放,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同学对话、师生对话中观点碰撞,对文本的理解、领悟往纵深发展。语言表达做到有序,有物,有理,有情,启发心智,令人信服。”(于漪语)如果合作探究讨论沦为形式,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活动效果,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习得”多少,才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最终参数。一堂课内,合作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段内安排合作讨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汇报都分别是谁,这些事情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安排到位,合作活动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三、课堂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如何改进课堂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对于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而言,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要使课堂作业有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1、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在一些老师展示的公开课上,要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有意的把课堂作业项目的难度编制得很低,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要么为了体现自主探究的精神,把课堂作业难度设计在负偏态的难度分布状态,超出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绝大多数同学失去了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学习的信心;或是作业编制没有梯度,没有考量学生的差异性,致使作业有效性大幅降低。

2、作业内容要立足“文本”。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进行精心编制,尤其是现在伪劣材料泛滥的情况下,教师更要明辨优劣,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决不能拿来就用。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总之,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我们的语文要达到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有效”。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优化除了从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课堂作业上进行优化设计外,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关注角度,有待于我们更多地探索。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教学方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有可尝试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

一、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语文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讲授需把握分寸

实际上作为我们老师都知道,要让学生从始至终精神高度集中听完45分钟的一堂课,基本很难。当然这也不仅仅是我们语文课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当中,这也要求我们老师具备十八般武艺。

①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课文的某些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②适当的在课堂上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延伸扩展。有些老师担心这样教可能会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实际上这不但不会影响你的教学,反而提升学生的兴趣,无形中让可能在一分钟前还在走神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比如我在上《金岳霖先生》的时候,穿插了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故事和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可能有些老师认为,这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课文本身比较简单,学生一看基本就能明白,穿插这些知识一个可以让我们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些知名人士,另外,学生感兴趣了之后,自然会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期盼。我记得曾经有学生说,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那么,你已经达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了。

三、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

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使课堂交流呈现多向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应摒弃某种狭隘功利的。

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我在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时带去一个红富士苹果,很多学生马上被这苹果吸引住了,都在猜今天老师怎么会带苹果上课,都带着一种好奇兴奋。实际上,这无形中已经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为语文课的开展打好了基础。一上课我就问学生,“这是红富士苹果,为什么叫’红富士”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对,这个品种经过了日本人的改良。上个世纪前五十年亚洲最好的苹果产自我们中国的山东烟台和陕西白水。二三十年代的日本教师拿着我们的苹果跟学生说:“想吃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苹果!想吃就去中国,占领了中国,我们就能敞开怀吃这样的苹果!”同学们,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军国主义教育!借口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唆使青年充当战争炮灰。日本军国主义是向哪个国家学的?自然过渡到德国。这个导入不仅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而且无形中也给现在的中学生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学生喜欢,效果也好,何乐而不为呢?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五、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

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载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认识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认识 ——— 听省特级教师孙老师的讲座有感 大木初中刘世化 11月5日,我们在房县实验中学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孙维娇老师、省骨干教师枣阳三中......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全五篇)

    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的语文老师来说,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感知和认识不清楚,以致于学习兴趣往往受到学生个性和老师的组织教......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大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可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母语的学习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之一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问......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五篇材料]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语文课堂教......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水田坝乡辛家坪小学周志勇暑期到湖北大学培训学习,授课教师中有一个叫董耀红的名师曾讲到:“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即追求平实、平常、真实的语文课堂 ,......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话题。如有说的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点课件......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微电园一小:*** 目前的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