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映潮 谈阅读教学之要义 真语文须真教实练
谈阅读教学之要义 真语文须真教实练
余映潮
实实在在教课,尽心尽力为师。这应是本次真语文活动石家庄站与会者对余映潮老师的一致印象。和现在某些哗众取宠的公开课、示范课相比,余老师的课堂气氛很是平静,然而却满含韵味,丝毫不显沉闷;教学设计板块清晰、目标明确,采用的都是常见的教学手法,然而却更具高度、更有深意。达到将木剑运用如宝剑的境界,靠的是教学之真功夫。为了将教学之真功夫授予人,余老师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结合丰富的教例谈了自己对阅读教学的一些探索。本期我们辑选了余老师讲座的精要内容与课堂实录的精彩片段供读者借鉴学习。
什么是真语文课、好语文课?我总结了这样五个字:“实”——实实在在地利用课文增加学生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能力;“精”——精选教学内容,进行精读训练;“美”——审美,品美,美读,美写;“活”——教法灵活,内容灵动,活动充分;“丰”——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下面结合具体的课文,从三个方面来谈怎样达到这五个字的标准。
紧扣文本,研读教材
教材研读是每位教师最基本的功力,语文教师的第一水平就是读出课文的味道。因此,教材研读关系到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教材研读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五点。
清楚文章章法。就是欣赏并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以及特别的表现形式。例如《变色龙》,第一句话就让人物出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他的新的军大衣出现在广场上,然后小狗出场,然后赫留金出场,一个一个人物出场了,于是故事就开始了。小说的一般规律是先让人物出场,在一个地方集中,然后展开故事。人物的出场是小说表现极其重要的方面,无论怎样写都必须让人物出场,教师对于这个阅读经验就需要知道。
多向理解文义。不是简单地把一篇课文概括一下、粗读一下就完了,而是要从各个角度来理解文义。例如《蚊子和狮子》,别看那么浅显的文章,有些词的含义是非常难解释清楚的。拿最后一句来说,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不料”这两个字的意味很难阐释清楚。对此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多向理解课文的大义。
编制语言卡片。所谓编制语言卡片就是把需要教学的字、词、句、段提炼出来,有选择地渗透到教学里面。例如《珍珠鸟》的语言积累卡片:四个层次、雅致词语、状物美句、动人哲理,这些语言积累非常丰富。教师这样读课文,才能发现其中的真谛,用来训练学生,增加学生的积累。
欣赏文章手法。这个层次就更高一些了。任何文章都有手法,都要从手法的角度来观察、欣赏,形成更有魅力的、更让学生觉得有兴趣的教学资源。例如《社戏》,里面有一个情节是找船。本来去看戏是很平常的事情,很容易做到,但是这里偏偏把找船设为了困难,为什么?为了有波澜。小说就要讲究一点微波,就要讲究一点曲折,因此在这里要写得复杂一点。教师这样利用
课文,就能够让学生学到真的知识,发掘很多美妙的东西。
整合教学资源。就是发现这一篇课文里面有哪些内容可以用来组织活动。例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可以提取这些能力训练点:概说故事内容、划分课文层次、重新拟议课文标题、用朗读表达文章的意味、提取全文的关键词、用成语评价人物形象、对三问三答的表达作用进行赏析、语言欣赏特别是对“笑”字进行评析等,这都是教学资源。教师只要从这些教学资源里面提取3个就是一堂好课。
研读教材有以上一些过程,或者有这样一些感受,教师研读教材的标准越高点,收获也就会越丰。
精心整合,巧妙设计
教师在课文研读的基础上,提炼出有效的教学资源,接下来就要整合这些教学资源,利用它们来巧妙设计活动,形成对学生的训练。有了精心的整合和巧妙的设计,就不会囿于某种所谓的模式,更不会不知作为,无法掌控课堂,导致学生像蚂蚁一样到处乱跑。
首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为什么要重视教学思路?因为教学思路表现教师的教学技巧,一般而言,如果教师缺乏比较好的技巧,课题教学就会直接铺展开来。如果有了教学思路,教学程序会很清晰,每一步都有特别的训练任务,然后每一步的活动会发生变化,使课堂更灵动、更有新意。这就是研究教学思路的意义。以板块式教学思路为例,教学内容是整合过的,每一块都是一次训练。板块式的思路内在含义表明,每一块都是一个微型课,因此
讲究思路清晰,讲究手法在各个环节里面都有变化,讲究学生活动的丰富性。其次,要以知识积累为基准。积累要丰富,一个人的成长充满着积累两个字的因素,没有积累,这个人的知识就是一片荒漠。教师要在课堂上讲究积累,切勿把希望放在预习上,把希望放在课外做什么导学。45分钟的时间是很珍贵的,必须把它用好,必须强调学生的积累。教师设计每堂课,都要以知识积累为基准,自觉地要求自己利用课文顺势渗透知识教学、语言教学,使学生在训练中有收获,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情商的学生。
最后,要保证课堂活动的时间。课堂上需要给予学生比较长的活动时间。只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他们才能够耐心地、安静地学习,完成教师交给的训练任务。例如,设计让学生仿写句子的环节,不给两三分钟的时间学生怎么写得出来呢?写这样的句子有难度,不能够催学生,不能够逼学生,或者课外写好在课堂上读,必须是当堂训练当堂写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课堂活动的设置和时间安排。
注重训练,提升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和“能力训练”这几个字有矛盾的地方,就是常常把课当成课来上,就课文讲课文。这样的教学,教师问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大多都能回答,那没有什么价值。有了实实在在的训练活动,学生的学习就会有难度,能力才会有真正的提升。
当堂训练。为什么把当堂训练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现在有太多的糊涂做法,大量侵占学生的课外时间,布置各种课下预习、练习作业。教师的本领到哪
里去了呢?一定是要追求当堂训练,这才是效率。任何模式也好,任何教学艺术也好,评判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在同等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量。有的两个课时让学生预习充分展示,有的用一个课时,这样的比较是不公平的,必须都用一个课时来看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当堂训练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在做语文的事,应该引起关注。
集体训练。把更多的时间放到所有的学生身上,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躁动。有些教师无论教什么课都以小组合作为活动方式,这就走上了极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永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那班级到哪里去了呢?辩证的思维到哪里去了呢?此外,小组活动里面一定有弱势的学生,他们是陪着人家说、陪着人家听,他们没有自己背书的时间、写字的时间,没有圈点勾画的时间。崇尚集体活动就是把时间安排在每个学生的身上,课堂才会有大量安静的训练时间,这样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读书、思考、写字。集体训练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秘诀。道理很简单,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
语言训练。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门课程现在的定义发生了变化——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因此我们要把语言训练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读写听说各个环节、各种手段都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学习《赵州桥》,由“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个句子出发,换一种说法: 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并且是我国的宝贵遗产;再换一种说法: 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开展这样语言能力训练,整堂课就立刻活了起来,而且学生在学用语言,也很有兴趣。
精读训练。课堂活动一定要有思维含量,让学生能够深深地进入文本,然后教师利用文本训练学生的能力。比如概括能力、划分层次的能力、品词论句的能力,以及阐释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的能力等,这些都属于精读训练。例如,小学语文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中有句话:“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这个句子为什么好?这就是精选内容,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阐释能力,开展有力度的训练过程。没有能力训练的语文课一定是浅层次的,一定是喧闹的,自然也是意义不大的。
动笔训练。动笔干什么呢?做听讲的记录,做读书的笔记,对课文进行旁批,以及完成微型写作的任务。例如小学语文课文《鲸》,给学生6分钟的时间写百十字的科学小论文,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标题——“我来告诉你鲸不是鱼”,学生写得很带劲。因为课文字里行间到处都写着鲸不是鱼的信息,把它们提炼出来就能够写出一篇小学生的科学小论文。不动笔,学生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分散,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因此要有动笔训练。
抓文本,巧设计,重训练,如果能够这样实实在在地做,就是真教学,真语文。
第二篇:余映潮教学语言艺术例谈
胡亚莉
内容摘要: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其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堪称我国语文教育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本文以“建议你这样——《散步》教学实录”为例,对教学过程中的过渡、教授、点评以及小结四个方面的语言进行分析,展现其精湛的教学语言艺术。
关键词:余映潮 教学语言艺术 《散步》
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其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堪称我国语文教育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漫步在余老师精心营造的课堂语言之中,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这里有巧妙自然的过渡,有凝练精确的板块小结,有细腻深入的教学讲解,还有让人信服的点评。下面以“建议你这样——《散步》教学实录”为例,谈谈余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艺术。
一.过渡:言之有序
板块式教学模式是余老师的独创,也是他教学艺术的最大特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板块式教学语言的过渡,成为了他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散步》中“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品味语言”这三个富有诗意的板块,既体现了每个板块的特色,也体现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有序性,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始终,流畅自然。
其次,余老师还通过巧妙的过渡性语句,提出相应板块的问题,让学生自觉地展开学习。如:“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看似建议性语句,其实是余老师语言的精髓之处。学生在创设的宽松氛围中,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主动性,通过理解、品味来达到对课文的掌握。
除此之前,在余老师的课堂上,也会发现一些平实的过渡性语句,比如说“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这个环节,我们就学习到这。下面„„”这样简单性的过渡句,照顾到了各个环节的连贯性,也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下个环节,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利用时间,让课堂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二.讲授:言之有导
讲授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还得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余老师是这样带着学生进入“朗读课文”的模块中的:
师:老师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第一步,你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因此这个时候的朗读应该是带点微笑,好像在欣赏《散步》,我自己写出的《散步》,我要朗读它,我要修改它——作者在修改自己的文章。
好吧,按照老师的建议,各自开始用中速大声地、深情地朗读,开始——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开始大声地、深情地朗诵)
师:好,再来读,(大屏幕显示)“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角色都集中在波澜里面。哪里是波澜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这个故事就是开始了„„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这一部分就是故事中的波澜。
好,开始吧,你就是这个几个角色,孩子是孩子的语调,“我”是“我”的语调,妈妈是妈妈的语调,好,开始读起来!(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师:好,再来读: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好像你是带着深深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先酝酿一下感情,过一会儿哪几位起来,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一段,好像你是在给人家作示范一样。
(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师:好吧,哪几位给咱们作示范朗读,这个时候你就是小老师了,请举手。好,请你!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来看,余老师是在给学生进行导“读”,用他的话来说应该是“美读”。他认为“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所进行的朗读,一定是诗意的朗读。”余老师细腻的语言化指导,教会了学生怎么读,读出怎么样的味道。学生不仅能够读出作品所带有的淡淡的诗味,同时语言各方面的技能训练都得到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仅是给学生行为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策略。余老师这种引导行为,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像这样的指导不止一处地出现,在品味语言板块中,也渗透着这种教学语言艺术。在此不一一列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实用的技能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在实践中受益。
三.点评:言之有拨
如何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东西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余老师来说,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激励性鼓励,比如“真好”,“对,很好”,“是啊”等等这些肯定性的词句。更重要的是,他会在学生的思路的基础上继续点拨,提升主题,达到教学效果。品味语言板块有这么一段:
生4:我找的是第7节的“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表现了母亲一开始没有听从“我”的话是因为非常喜欢小孙儿,“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的“摸摸”也表现出母亲对小孙儿的疼爱。还有,这个“吧”字,写出了母亲的语气,整句话表现出一家人亲情的温暖。
师:对,这里还有一个很漂亮的细节,作者说——妈妈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但是作者说:走大路!妈妈这个时候没有听他的话了,说“还是走小路吧”。——这样一位老人,她是温柔的,同时她对小孩也是非常关爱的。所以这个细节也是很有意思的。
生5:我找的是第6节的那一句“一霎间,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一家人负有很大的责任,就是让全家人都开心地度过每一天,所以,这一句话就体现了他责任重大。
师:是啊,责任重大!作为中年人来讲,沉重的责任必须背负!中年人一定要背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亲情也好,真情也好,责任感也好,在这篇文章里表现的就是两个成熟的生命——他和他的妻子,一定要呵护好下一代同时要非常好地善待上一代。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余老师的语言既注重了学生“文本意识”——爱和责任,也关注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呵护下一代,善待上一代。余老师在点评中,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爱”“责任”“善待”。“点”中有“评”,“评”中有“拨”,“拨”中传“意”,这种点评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汲取。
四.小结:言之有力
板块式的教学,就有板块式的小结。他用精妙的语言,总结每个小结的内容。第一板块理解文意中,余老师建议“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在老师相机点拨后,学生们一个个争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这一个世界的分量”,“生活之美”,“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小路亲情”等等,最后他给了一个总结:“你们看,我们都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单、明确、有情味,还有画面感,有故事感,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这样小结,既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示范性答案,也做到了教学中“收”与“放”结合。
第三板块中,余老师对于品味文章语言给出了一个方法上的指导,重点关注“句子”,品味其“造型美”,“情趣美”,“蕴意美”。结语他说道:“所以读这样的文章我们就感受到了语言美。同时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这样美的人,这样美的事,这样美的意味要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板块的小结也是这一节课的结语,语言概括而有力,完美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引领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提高。平实中见绮丽,美读中品诗意,收放中显升华。这样的教学语言艺术,值得我们去借鉴。
参考资料:
1.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第25-3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余映潮老师谈小说教学艺术.
小说,典型地表现生活的叙事文学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创造性构思的艺术,综合地有创意地运用表现手法的艺术。
小说教学及其教学研究的内容博大深刻,在本节这短小的篇幅中,只能做一点勾勒性的工作。研究小说的教学,先要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内容
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为了让我们透彻地知道,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这种教学基本内容的研究最好用分层次的方法进行归纳,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取舍与组合。如: 1.从小说的文体教学的内容来看,其教学的内容可分为这样四个层次: 二为理解层次。从小说阅读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课文的内容层次,课文的结构特点,课文的情节发展步骤,小说的要素在文中的体现,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课文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语言的品析及课文中词句的含义,以及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把握小说的主题等。
三为欣赏层次。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如: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注意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注意精彩细节的欣赏以及欣赏小说的结构手法与特点等等。
2.从一篇课文来看,在常规的教学中,小说教学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为理解层次。它包括: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小说要素的辨识,情节的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整体理解,描写方式的辨识,字词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表达作用的阐释,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等等。
二为赏析层次。它包括:主旨的理解,线索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鉴赏,语言艺术的欣赏,构思艺术的品味,人物塑造手法的品析,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的评价,读者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表达,等等。
第四篇:何谓懂得语文教学【余映潮】(定稿)
何谓懂得语文教学
余映潮
做热爱语文教学的好老师,一定要懂语文教学。
什么叫做懂得了语文教学?懂得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以阅读教学为例,笔者认为,如下五点至关重要。
第一,要懂确保语文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的多角度的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这是阅读教学所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
深入细致的课文研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奠。对课文研读的领悟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只有确有心得的阅读才能成就有质量的课。
中学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
课文研读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而且更是一种艺术。从常规的视角去分析课文,从一般备课的角度去理解课文,都可能不会有精致的结果。教师对课文的研读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
课文研读要深究一个“内”字,即着力于课文的内容去进行研读。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用课文内容印证非常多的“文学知识”: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情节,细节;背景,场景;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波澜,巧合;虚实,抑扬;伏笔、照应;详写,略写;顺叙,插叙……从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导学生阅读。
课文研读要勾联一个“外”字,即课文可以牵连出很多课文之外的知识。研读《行路难》,得弄清楚什么是乐府诗、乐府古题、典故、映衬、警句、炼字、炼句、诗眼等,以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文研读要坚守一个“细”字,细细地品味,细细地欣赏。读《夸父逐日》,如果注意到文中的分号与句号,便能够立即感受到本文的情节结构。你会发现,《夸父逐日》37个字中,有故事的开端:夸父逐日;故事的发展: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故事的高潮与结局:未至,道渴而死;故事的尾声:弃其杖,化为邓林。37个字中,有波澜壮阔的英雄故事,有永恒的雄壮与悲壮。
课文研读要讲究一个“美”字,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会感到它的美妙绝伦:首联语势豪迈,总领全诗,高度赞美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写山,写红军对山的征服。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全联用语新奇,境界阔大。颈联写红军对水的征服。“暖”字温馨,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尾联抒发喜悦之情。诗的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如果能确有心得地进行课文的“精读”,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教学上便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反过来说,一位连教材、课文都无法进行独立阅读、欣赏的语文教师,是一定设计不出有训练价值的语文课的。
第二,要懂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任务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知识的积累。
积累,就是打好基础,丰厚底子。
语文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与知识积累,那叫什么语文教学?学生如果没有或缺少语言积累,将如何追求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约20次直接提到“积累”一词,其中关于语言积累的说法也多次出现。高中课标的力度更大一些,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积累优秀散文中的名言佳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学语文“积累”教育的重视。
那什么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积累”呢?
广义的解释是:从显性和隐性的角度,在语言储存、能力培养、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狭义的解释是: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存,丰厚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更高层面的意义上对“积累”进行了反复强调。
1.“积累”是作为“素养”提出来的。课标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节中说道:“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积累”是作为“策略”提出来的。课标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这一节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3.“积累”是作为“基础”提出来的。课标在“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4.“积累”是作为“目标”提出来的。课标“总目标”的第七点说道: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5.“积累”是作为“要求”提出来的。课标在“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6.课标也并没有在“评价”中忽略对“积累”的要求。它在“评价”这一部分中说道:“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样的不厌其烦,这样的强调力度,表现在课标之中,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与提醒:语文教学要非常关注学生的积累;不注重积累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
第三,要懂语文教学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形成、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一个人的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课堂训练中培养出来的。
就课文教学而言,无数的话题与无数的讨论只是集中在“教懂”二字上,我们几乎不研究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能力。
其实,“教懂”课文不是目的,培养与训练能力才是目的。
文章是教不完的,一个人有了阅读能力,才能解读无数的文章。
在初中学段,如果大面积的语文教学都能够关注如下所列阅读能力的训练,那就真正说得上是高效阅读教学:
(一)基础辨识能力
1.辨识各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2.辨识各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
3.辨识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4.辨识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5.辨识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6.辨识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7.辨识说明的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
8.辨识论证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9.辨识小说的要素:人物形象(主人公和次要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0. 辨识各种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二)基本分析能力
1.分析各种文体文章的整体结构。如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2.分析文章的层次,分析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顺序。
3.分析文章某个部分或某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思路、顺序、主次、详略。
(三)整体把握能力
1.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
2.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
3.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点。
4.整体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
5.整体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
6.对某个文段的各个方面内容的整体的、多角度的把握。
(四)概括提炼能力
1.对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大意、主旨进行整体概括。
2.对文章的要点(如段意,层意)进行概括。
3.对文章的写法或思路进行概括提炼。
4.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
5.对文章的某种表达规律进行概括。
(五)语言品味能力
1.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文段。
2.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句的深刻含义或言外之意。
3.品味词或句或段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六)文学欣赏能力
1.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能对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予以辨识,理解,分析,欣赏。
2.对文章的语言进行赏析,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与欣赏,对文章中的景物或环境描写进行欣赏,品味文章内涵,欣赏文章美点。
3.对诸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联想、先抑后扬、铺垫映衬、巧设悬念、正反对比、正面侧面、明线暗线、实写虚写、详写略写、巧用修辞等表达技巧有敏锐的感知与得当的欣赏。
(七)感受评价能力
1.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
2.评价文中的人物,结合语境表达自己的看法。
3.探究文章的难点,表述自己的见解。
4.结合文中的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八)阐释解说能力
1.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再说明(或解说,或解释)和再表达(或下定义,或画表格,或作图形)。
2.对文章,文段,文句的含义进行说明。
3.对一切阅读品析活动中的“答题”理由进行说明。
可以说,目前大面积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懒散的教学,教师不愿意下力气、不深入细致地研究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就是懒散教学。
第四,要懂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实践”一词一共出现了40次。
频率之高,次数之多,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强调,突现了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还有两句话值得品味:
1.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两句话的“眼”分别是“大量”和“广泛”。
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点示出来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是大方向。据此,在课堂教学方面,从理念到手法,从教案的整体设计到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应该而且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
这就是所谓的“学生活动充分”。
“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的语言学习、技巧习得、能力发展、思维训练的学习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这种境界能够表现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尚,同时又需要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来形成熟练的教学技艺。
设计与组织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要注意两个“关键”词。
一是“种类”,二是“层次”。
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要多。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思考比较充分阅读比较深入的品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用成“块”的时间来进行想象、探究或创造的活动以及学生独立进行的长时间的读写活动等,这些都是可以合理地进行设计与组织的。
学生实践活动的“层次”要高。例如,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课与课之间的多角度比读,长篇课文的信息提取,课文阅读中的话题论证,课文学习中的美点欣赏,从课文中学作文,发现与提炼文体写作的规律等等,都是具有一定能力层次与思维层次的实践活动。
如此去做,就是关注到、落实了有质量的课堂训练。
另外,“学生活动充分”也讲究形式的雅致、丰富与灵动。一定不要将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永远机械单一地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甚至单调与僵化到连“小组”活动的人数都永远不变的地步。
有的地方,有的学校,有的班级,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长年累月地相对而坐,面面相觑,这也是一种悲哀。
形式大于内容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课堂教学。
第五,要懂语文教师要有教学技术,要用艺术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读写教学。
对于教学艺术,人们有如下一些说法:
教学艺术是娴熟的教学技术。
教学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鼓励的艺术、影响人的艺术。
教学艺术是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特征的艺术。
笔者以为,从“教学”二字来看:
创意优美、角度新颖、细节生动、手法巧妙、激趣益情、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设计技巧与教学技巧就是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具有美感、富有情味、因势而异、省时高效的高层次教学技术。
教学艺术的特征非常鲜明。
特征之一:创造性。
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具体体现。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时代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的指导;二是教师自己的勤于钻研、善于思考与勇于实践。教学思路设计的创造性,离不开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理念的支撑和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的研读与处理。
特征之二:审美性。
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性首先就是审美的创造。因为审美的创造,因为美的力量,教学艺术才能够益趣、益智、益情,才能够更好地激趣、激智、激情。缺少美感的形式与内容谈不上有着这样的艺术力量。我们常常说某节课好听、好看,就是因为它的美感。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既表现在教学的整体策划上,也表现在教学的局部之中,更多地则表现在教学细节上。细节之美闪现出教学艺术美的亮点,细节之美的汇聚形成了教学的整体之美。
特征之三:实用性。
各种形式的教学艺术都应该而且必须能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所喜爱、所欣赏、所运用,不能引起教师共鸣的教学艺术往往只是空洞的纸面上的“艺术”。所以,在实用性、普及性上多做一些有益于广大语文教师的工作,让教学的艺术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带来的是无数具有魅力、富有情味的语文学习课堂。
教师的教学艺术,造福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教科院]
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杨再随教授讲话摘要)
清歌满屋:崔峦老师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当这一观点推出以后立即在中国小语界掀起了一个“倡简”风暴。清歌以为这一观点正好说明了语文课要清除掉非语文的东东,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堂教学不再花拳绣腿,让语文在务实,踏实,现实中走进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没有必要使其复杂化,可充分借鉴传统语文的优势与当代先进理念相整合,提升语文课堂生活的质量。近日,有幸看了杨再随教授的讲话心中很兴奋,积存很长时间的一些关于“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疑问被解开,故推荐本文以飨各位看官。
一、平平淡淡教语文
《现代汉语辞典》对“平淡”的解释是“平常;没有曲折。”本文拟改其意而用之。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
平淡为真。返于自然之色,归于纯净无欺。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跟文本、跟学生作平等的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和学生作真诚的交流。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平淡致静。教师心静如水,学生雅静无声,不讲奢糜,不求浮华。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这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即所谓“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欧阳修)。
平平淡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平淡之中,有时也会奇峰突起,有奇思妙想,有神来之笔;有时也会峰回路转,有曲径通幽,有柳暗花明。
平平淡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又如苏轼所言“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可见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要求更高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平平淡淡更像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二、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不要因为语文的综合性强,把什么都“综合”了起来,也不因为语文和其他方面的关系、联系很多和什么“结合”、与什么“统一”很多,结果把自身也“综合”掉了、“‘统一”掉了,使语文本体淡化了,削弱了,甚至销溶了。
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画面太多、音乐太响)。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鉴于此,语文课要“消肿”“减肥”,化繁为简,消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所以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抠“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再次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言其少也、精也。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也要重提“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炼,讲精华,讲精髓,画龙点睛,提要钩玄,要言不繁,惜时如金。当然也要求学生的问答简明扼要。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的现象,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
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炼,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三、扎扎实实教语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记得老一辈特级教师袁瑢执教《少年闰土》,文中有“秕谷”一词,学生查字典回答:“秕谷是干瘪的谷子”。一般来说,到此为止就够了,可袁老师又问学生:“能不能说秕枣啊!” 学生答:“不能”。袁老师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秕字是禾旁,是专用来形容谷子的”。解释一个“秕”字,增长了多少见识啊!
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这既是学生思维、想象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过程由各个环节组成,随着教学进程,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迂有错误要及时矫正,迂有遗漏要随时填补,发现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要随机应变,充分开掘利用。不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仍按“预设”,一成不变,也不要虚晃一枪,虚以应付。由于语文学习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回旋反复,有时需要重槌敲打,有时又需要“轻拢慢撚”,有时甚至需要以退为进。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穿针引线,因势利导。
实,不是僵硬死板,应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使语文教师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四、轻轻松松教语文
当前语文教学,师生都感到负担重。广东某地一位教师写信给我说,班额大,作业多,师生不堪重负,考试频繁,加之统考,压力太大。他呼喊:救救老师,救救孩子!但愿这不是普遍现象。为何老师负担重、不轻松、不开心,有教育体制的制约,尤其是考试制度的羁绊,也有学校自身的问题。就语文教学而言,要求太高,任务太多,挤得满满的,填得死死的,作业多多的,哪有多少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堂课而言,也是铺天盖地,倾盆大雨,教师气喘吁吁地牵着学生走,学生匆匆忙忙地跟着教师跑。我认为,为了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学习,要留下空白,留有弹性。所谓留下空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名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所谓留有弹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势,能伸缩自如,进退有节,开合有度。一是由浅到深之间的弹性,使全班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都能自由选择,自主发挥;二是从一种思路到多种思路的弹性。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并梳理学生解决疑难的思路,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完成从一种思路到另一种思路的转换;三是从一元结论到多元结论的弹性,学生阅读文本,是重新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要鼓励探讨多元结论。轻轻松松学语文,并非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自己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
果能如上述四点,我想,这就是语文本色,或称之为本色语文。刘勰说:“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刘勰《文心雕龙》)。的确,人生有尽,知识无涯,在有限的人生里,去穷尽万物之奥妙真是太难了。还是凭着天性,顺乎自然去做吧!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与时俱进
第五篇:何谓懂得语文教学【余映潮】(本站推荐)
何谓懂得语文教学
余映潮
做热爱语文教学的好老师,一定要懂语文教学。
什么叫做懂得了语文教学?懂得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以阅读教学为例,笔者认为,如下五点至关重要。
第一,要懂确保语文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的多角度的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这是阅读教学所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
深入细致的课文研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奠。对课文研读的领悟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只有确有心得的阅读才能成就有质量的课。
中学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
课文研读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而且更是一种艺术。从常规的视角去分析课文,从一般备课的角度去理解课文,都可能不会有精致的结果。教师对课文的研读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
课文研读要深究一个“内”字,即着力于课文的内容去进行研读。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用课文内容印证非常多的“文学知识”: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情节,细节;背景,场景;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波澜,巧合;虚实,抑扬;伏笔、照应;详写,略写;顺叙,插叙……从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导学生阅读。
课文研读要勾联一个“外”字,即课文可以牵连出很多课文之外的知识。研读《行路难》,得弄清楚什么是乐府诗、乐府古题、典故、映衬、警句、炼字、炼句、诗眼等,以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文研读要坚守一个“细”字,细细地品味,细细地欣赏。读《夸父逐日》,如果注意到文中的分号与句号,便能够立即感受到本文的情节结构。你会发现,《夸父逐日》37个字中,有故事的开端:夸父逐日;故事的发展: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故事的高潮与结局:未至,道渴而死;故事的尾声:弃其杖,化为邓林。37个字中,有波澜壮阔的英雄故事,有永恒的雄壮与悲壮。
课文研读要讲究一个“美”字,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会感到它的美妙绝伦:首联语势豪迈,总领全诗,高度赞美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写山,写红军对山的征服。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全联用语新奇,境界阔大。颈联写红军对水的征服。“暖”字温馨,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尾联抒发喜悦之情。诗的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如果能确有心得地进行课文的“精读”,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教学上便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反过来说,一位连教材、课文都无法进行独立阅读、欣赏的语文教师,是一定设计不出有训练价值的语文课的。
第二,要懂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任务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知识的积累。
积累,就是打好基础,丰厚底子。
语文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与知识积累,那叫什么语文教学?学生如果没有或缺少语言积累,将如何追求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约20次直接提到“积累”一词,其中关于语言积累的说法也多次出现。高中课标的力度更大一些,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积累优秀散文中的名言佳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学语文“积累”教育的重视。
那什么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积累”呢?
广义的解释是:从显性和隐性的角度,在语言储存、能力培养、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狭义的解释是: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存,丰厚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更高层面的意义上对“积累”进行了反复强调。
1.“积累”是作为“素养”提出来的。课标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节中说道:“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积累”是作为“策略”提出来的。课标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这一节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3.“积累”是作为“基础”提出来的。课标在“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4.“积累”是作为“目标”提出来的。课标“总目标”的第七点说道: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5.“积累”是作为“要求”提出来的。课标在“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6.课标也并没有在“评价”中忽略对“积累”的要求。它在“评价”这一部分中说道:“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样的不厌其烦,这样的强调力度,表现在课标之中,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与提醒:语文教学要非常关注学生的积累;不注重积累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
第三,要懂语文教学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形成、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一个人的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课堂训练中培养出来的。
就课文教学而言,无数的话题与无数的讨论只是集中在“教懂”二字上,我们几乎不研究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能力。
其实,“教懂”课文不是目的,培养与训练能力才是目的。
文章是教不完的,一个人有了阅读能力,才能解读无数的文章。
在初中学段,如果大面积的语文教学都能够关注如下所列阅读能力的训练,那就真正说得上是高效阅读教学:
(一)基础辨识能力
1.辨识各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2.辨识各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
3.辨识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4.辨识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5.辨识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6.辨识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7.辨识说明的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
8.辨识论证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9.辨识小说的要素:人物形象(主人公和次要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0. 辨识各种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二)基本分析能力
1.分析各种文体文章的整体结构。如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2.分析文章的层次,分析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顺序。
3.分析文章某个部分或某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思路、顺序、主次、详略。
(三)整体把握能力
1.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
2.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
3.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点。
4.整体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
5.整体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
6.对某个文段的各个方面内容的整体的、多角度的把握。
(四)概括提炼能力
1.对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大意、主旨进行整体概括。
2.对文章的要点(如段意,层意)进行概括。
3.对文章的写法或思路进行概括提炼。
4.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
5.对文章的某种表达规律进行概括。
(五)语言品味能力
1.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文段。
2.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句的深刻含义或言外之意。
3.品味词或句或段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六)文学欣赏能力
1.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能对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予以辨识,理解,分析,欣赏。
2.对文章的语言进行赏析,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与欣赏,对文章中的景物或环境描写进行欣赏,品味文章内涵,欣赏文章美点。
3.对诸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联想、先抑后扬、铺垫映衬、巧设悬念、正反对比、正面侧面、明线暗线、实写虚写、详写略写、巧用修辞等表达技巧有敏锐的感知与得当的欣赏。
(七)感受评价能力
1.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
2.评价文中的人物,结合语境表达自己的看法。
3.探究文章的难点,表述自己的见解。
4.结合文中的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八)阐释解说能力
1.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再说明(或解说,或解释)和再表达(或下定义,或画表格,或作图形)。
2.对文章,文段,文句的含义进行说明。
3.对一切阅读品析活动中的“答题”理由进行说明。
可以说,目前大面积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懒散的教学,教师不愿意下力气、不深入细致地研究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就是懒散教学。
第四,要懂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实践”一词一共出现了40次。
频率之高,次数之多,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强调,突现了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还有两句话值得品味:
1.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两句话的“眼”分别是“大量”和“广泛”。
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点示出来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是大方向。据此,在课堂教学方面,从理念到手法,从教案的整体设计到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应该而且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
这就是所谓的“学生活动充分”。
“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的语言学习、技巧习得、能力发展、思维训练的学习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这种境界能够表现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尚,同时又需要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来形成熟练的教学技艺。
设计与组织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要注意两个“关键”词。
一是“种类”,二是“层次”。
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要多。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思考比较充分阅读比较深入的品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用成“块”的时间来进行想象、探究或创造的活动以及学生独立进行的长时间的读写活动等,这些都是可以合理地进行设计与组织的。
学生实践活动的“层次”要高。例如,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课与课之间的多角度比读,长篇课文的信息提取,课文阅读中的话题论证,课文学习中的美点欣赏,从课文中学作文,发现与提炼文体写作的规律等等,都是具有一定能力层次与思维层次的实践活动。
如此去做,就是关注到、落实了有质量的课堂训练。
另外,“学生活动充分”也讲究形式的雅致、丰富与灵动。一定不要将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永远机械单一地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甚至单调与僵化到连“小组”活动的人数都永远不变的地步。
有的地方,有的学校,有的班级,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长年累月地相对而坐,面面相觑,这也是一种悲哀。
形式大于内容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课堂教学。
第五,要懂语文教师要有教学技术,要用艺术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读写教学。
对于教学艺术,人们有如下一些说法:
教学艺术是娴熟的教学技术。
教学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鼓励的艺术、影响人的艺术。
教学艺术是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特征的艺术。
笔者以为,从“教学”二字来看:
创意优美、角度新颖、细节生动、手法巧妙、激趣益情、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设计技巧与教学技巧就是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具有美感、富有情味、因势而异、省时高效的高层次教学技术。
教学艺术的特征非常鲜明。
特征之一:创造性。
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具体体现。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时代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的指导;二是教师自己的勤于钻研、善于思考与勇于实践。教学思路设计的创造性,离不开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理念的支撑和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的研读与处理。
特征之二:审美性。
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性首先就是审美的创造。因为审美的创造,因为美的力量,教学艺术才能够益趣、益智、益情,才能够更好地激趣、激智、激情。缺少美感的形式与内容谈不上有着这样的艺术力量。我们常常说某节课好听、好看,就是因为它的美感。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既表现在教学的整体策划上,也表现在教学的局部之中,更多地则表现在教学细节上。细节之美闪现出教学艺术美的亮点,细节之美的汇聚形成了教学的整体之美。
特征之三:实用性。
各种形式的教学艺术都应该而且必须能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所喜爱、所欣赏、所运用,不能引起教师共鸣的教学艺术往往只是空洞的纸面上的“艺术”。所以,在实用性、普及性上多做一些有益于广大语文教师的工作,让教学的艺术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带来的是无数具有魅力、富有情味的语文学习课堂。
教师的教学艺术,造福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