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优秀、满分作文(12篇)[推荐]
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评卷等级作文(12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心近,自然来
你是否沉浸在电视网络上获取全球天气的便利中,却早已遗忘庭前静观云卷云舒的坦然乐趣?
你是否醉心于轻点鼠标即知万千生物的进化历程、纲目属种,却不曾细嗅蔷薇的暗香浮动?
你是否偏安于水泥森林的一隅,满足于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远地观望着自然,却未想过挣脱这高科技的牢笼,与天地同呼吸、共起舞?
我们的心啊,不知不觉中已经远离了自然。当自然仅仅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幻影,它便抽离了我们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机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将一颗心放逐自然,让它流转于乡野田园、茂密森林、高山溪涧、渺远天际,心贴接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谓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华而成的万物灵长,有什么理由脱离自然这生命之泉的源头呢?于是,屠格涅夫潜入深邃的广阔森林,心与林中生灵的脉博一起跳动,他所感知到的,不仅有生机勃发的四时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畅——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猎人笔记》,不知要比当下数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鲜活百倍,纵使所见所感难逾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谓心近,自然的真谛便会随风而来,滋养你心,而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正在于此。
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们运用现代科技观天象识地理探究万物奥妙无可非议,然而这些科技越是入侵着生活,我们切身回归自然的时间与精力越少,便越难深入体会感知自然的全貌。当今时代,提倡与自然之间的心近,更是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台湾学者的《田园之秋》 此。脱离了自然的人,疏远了自然的人,肉体逃避了自然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入过分掠夺自然的怪圈,从而被自然的愤怒吞噬。心近,自然来。有美景须自去看,勿将科技当成你惟一的“眼睛”。心贴近自然,自然方会用他的怀抱拥抱你、迎接你,让你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唯有这样,方可让目之所及,变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58分(理论论证、语言优美、字迹工整)
2、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通,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少,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给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法,也无法抵抗科学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学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56分(思辨能力较好)
3、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做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了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却。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54分(思路清晰 内容充实 语言流畅)
4、走近香山之命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的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的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便鞋子上沾满土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室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地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中就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他们却给他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她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电视与电脑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小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之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又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52分(有联想 文情并茂)
5、用心感受,自然近在咫尺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漫步林间,能观草长莺飞,枝叶枯荣,可无法细说万物之性。打开电视,轻点鼠标,可知万物原理,可无法身临其境。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在我看来,身临其境,用心感受,即便不知万物原理,自然也并不遥远。
看来山峻岭,清流激漓,即便你不懂山的形成,你却能用心感受山的巍峨,水的灵动;看万花红遍,绿荫环绕,即便你不懂花的种美,树的生长,你却能用心感受花的甜美,树的奉献;看繁星闪烁银月悬空,即便你不懂星星的距离,你却能感受黑夜的神秘与趣味。由此可见,如若心有自然,心系自然,虽不知万物进化理论,却能感受自然的魅力,自然的灵魂。自然,近在咫尺。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获得身心愉悦。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你贴近自然,你会收获不少意外的惊喜。当你与家人朋友出外旅游时,因为有清泉叮咚,你会收获趣味;因为有雄伟瀑布,你会叹为观止;因为有虫鱼鸟兽,你会惊喜不断。当你在自然给予你的一切中享受,当你被自然亲切纳入怀抱之时,你是否有发现,即便你不懂鸟性不懂花语,你却已经与自然如此贴近?你是否有发现,是自然带给你的喜悦与惊奇,让你觉得自然其实并不遥远?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苏轼被贬黄洲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自然的雄洋壮立,使他认识到人生短暂,何必难为自己?才会有他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嵇康喜爱竹林,喜爱竹林中悠闲的雅士生活,是自然的清高秀丽,使他拥有竹子般正直的性格,不愿与世同流合污。我认为,我们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力量,吸收到的精华,能使我们的涵养进一步提升,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而这一切,难道懂得万物表面的原理能比得上吗?
诚然,有人认为懂得物性更重要。不可否认,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我们可现清楚了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然而,这一切却只停留在表面,你未曾用心去感受自然,你亦未曾得知自然的真谛,所以这样,自然只会“越来越远”。
嗅一嗅花草的清香,感受清风的灵动,融摸水的温润,你便会窕尔一笑,用心感受自然,你会发现,自然,就在身边。
51分(语言优美 用到“身历其境”)
6、亲近为主,科技为辅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幅外国艺术家的画,一个人靠坐在一棵树下,周围风景迷人,而那个人却打开笔记本电脑浏览屏幕中其他的风景„„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说,我们现今的时代早已不能脱离网络及各种电子产品,一旦某天,全世界的电子设备都失灵、无效了,天下将大乱,我们一下子从现在退回到远古时代。
所以有人说,我们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这句话我不敢完全肯定,我分明看到这类美好的时代正在侵噬我们的一部分生活。全因我们太依赖科技了。
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的技术探测着大自然,也就有不少人掌握着其中的方法。但这些人当中一旦抛开设备,亲临大自然,却连“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日常口诀都一无所知。他们终日生活在科技里,以为科技将他们与自然衔接得亲密无缝,孰科锁在屏幕里的仅仅是虚像。更何况,天气预报也常常不准,他们只是被科技圈住了罢。
归根究底,人类本身就是自然属性的。人生于自然,死亦归于自然。所以人类不能离开自然,更别想通过科技来感知甚至是创造自然。
想要了解自然本身,人类就必须亲自探索它。科技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刨深点也算是自然的产物,有许多事还得由人类身体力行,科技永远只是人类的辅助工具,所以不能全凭科技拉近人与自然。
其实,自然离我们很近,然而再近的世界也有可能因外物的干扰而被我们忽略,就如贴近大自然却通过电脑屏幕欣赏大自然的那个人。不知电脑的成像能给我们带来多清晰的画面,但电脑一定不能将自然还原地最真实。亦不知电脑收录的鸟语花香有多逼真,却知那永远都是机器制造出的声音。若想与自然亲近,就切莫让科技代替了我们的耳朵与眼睛。
亲身体验为主,电子信息为辅,不要让自然之美锁入屏幕,但要科技之花开在自然之土。
46分(内容不够充实)
7、到外面去走走
如今都市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各种便捷的工具,有各种娱乐设施、通讯工具,我们喜欢呆在高楼大厦的空调房里,用电子设备浏览外面的世界,到外面去走走吧!去感受空气的清新,大自然的美好。
炎炎夏日,我们一如既往地上班、上学、下班过后少有人说:“我们去打一场球吧!”大多数人都选择回到家坐在电视机或者电脑前,看看新闻,玩玩游戏,如此结束自己平淡的一天,世界那么大,你真的有出去看过吗?
现在社会科技非常发达,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可以上网快速的查询任何资料,却忽视了宁静看书的惬意。我们通过手机与他人交谈,渐渐地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亲密美好,到外去走走,去感受一下今天的天气,享受阳光照射到你身上的光芒,找一个下午,坐在草地上,翻一本书看看,过一个惬意的下午。
我们生活条件远远优越于以前,却少了爷爷奶奶儿时的那份快乐,他们在田间打闹,赤脚左奔右跳,无一不是大自然带来的纯洁的感受,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失去了正是最单纯的快乐。
比尔盖茨的微软,乔布斯把我们带到智能时代,时代不断进步着,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真正看到的却越来越少,我们追求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什么时候我们能稍微放慢我们的步伐,感受自然。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这正是人们压力大想要逃避的表现,当我们把心静下来,偶尔到外面走走,去看看,去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去享受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的确比我们光在屏幕上了解有用得多,一步一个脚印,切实地走过,我们的视野会更加广阔,心灵会更加纯净。
到外面去走走吧,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人的一生如此短暂,应该用心去体会一下周围的人,身边的环境,花其实很香,阳光很好,雨后会有彩虹,你能看、听、闻感受到一生。
43分(思路清晰 论证不够 语言平淡)
8、知其名不如感受其实
孩提时,当我们感受到一种新的感觉,看到新的事物,都会问父母这是什么。
当我们对事物感到新鲜时,并不会只知道其名字,更多的是我们真正的体会。故知其名不如感受其实。
经济发展迅猛,人们在感叹大自然的美时,又苦于自身的无知,当我们漫步林间,观鸟而不知其名,看树而不知其属,不禁感叹自身离大自然远矣。所以有人足不出户却熟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徒演化。那他们离大自然就近了吗?非也,知其名却不知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远矣”。其无异于纸上谈兵。更何况我们接近自然又不求完全洞悉,只是寻求心灵的慰藉,从而释放心灵。足不出户洞悉一切,其实只是了解一片虚无罢了。亲身感受,才是对自然的亲近。
世间其它事物何尝不是如此。老子所言的“道”,朱熹所指的“气”何尝有准确的定义?正如古人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习也是如此,不知其实而盲目学习,死记硬背等便是学习大忌。只知名不知其实的学习只是生搬硬套,不会提升自身素养。交友也不例外,倘若只知道其学术惊人却不接近与其交往,不过只是他人的评价,自身永远也不会体会到,那么人类的摸索精神也会消失,故知其表面不如深究其实质。
然而,知其名而不知其实的现象不绝如,更有人引以为傲。“足不出户知天下”是很多人对自己“通晓天下”的傲言。可现实不是如此,不亲身体会,会知道中华大江南北美食的美味吗?不亲身体会,会知道德国“大闸蟹横行霸道”,美国“鲤鱼泛滥成灾”的壮观吗?不亲身体会,会知道玛雅文明的渊博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种“通晓世界”是虚假的,因为亲身感受其实,才是真正的了解。
金立群曾坦言读书与学习是用心来体会。而她的女儿金刻羽从小就贯彻其父的思想,不断地亲身体验,亲身探索。也因为这种观点,金立群如今为现亚太行掌门人,金刻羽成为伦敦最年轻的教授。
知其名而不知其实,人只能在表面的世界徘徊,知其实,人们可以熟悉万物本源,活得有味。故知其名不如感受其实。
40分(离开了感知自然)
9、保护自然
在一次又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一次比一次便捷,一次比一次美满,物质生活也一次比一次丰富,但人们在享受这种肉体的满足时,似乎忘记了我们从哪来,是谁一直哺育我们。而我们却仿佛理所当然,一次又一次的去破坏它,从而去满足我们。“足不出门知天下事。”打开电脑,轻点鼠标,我们可以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知道生物的纲目属种,知道一天内的最新新闻。还可以利用社交软件跨洋进行视频聊天,但我们似乎都忘记了,你可以上知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感受不出五千年的文化乐趣,你如白科全书一般知道生物的纲目属种,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你知道一天内发生的所有事情,可以与远在他乡的人们进行聊天,却不知静观云卷风舒和朋友相会的乐趣。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我们共同的家“自然”。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命,给我们带来了知识,我们却不懂回报,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着自然,孰不知,我们在远离着自然。
我们坐在家中,吹着空调带来的阵阵舒适,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开垦树林,把一幢幢高楼建在自然一块块伤疤上去,自然尽管在默许你们的开垦,但自私的人们却不知,我们正在自取灭亡。我们必须保护大自然,不能将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
爱因斯坦说过:“我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便是将核导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迪生也将死后所有财产设立了一个闻名的奖,其中也有一项和平奖,因为和平减少了战争,同时也保护了自然。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去保护它,去爱护它,而不是去破坏它,远离它。我们国家也在倡导绿色GDP,发展绿色的、健康的产品,仿佛这个世纪都离不开保护自然。同时也要多去感受自然,去捕捉大自然的一点一滴,这样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我们的修养。
我在书在看到过一句名言:“世界上最无私的东西便是太阳,无论你地位高低,无论你财富的多与少,它都会无私的照亮在每个人的身上。”同样,大然自也无非是这样,我们要多去亲近自然。
38分(没有从感知自然写 审题能力不强)
10、似近似远
社会上的人、事、物,并非就能一眼看出,一眼看懂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似乎很雄伟,又似乎很渺小,令人看不透。
看着电脑中,鸟儿像能说会道的小女孩,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不受任何拘泥,跟着鸟儿们戏说今天发生的小故事。可是现实中,不自由的东西太多,让我们无法发展自我。自由,似近似远。
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不仅想起浩瀚的大海,而且想起劳苦的母亲,自从上了高中之后,与母亲聚少离多,母亲就像浩瀚的大海一般,包容着我,理解着我,体理着我。母亲,似近似远。
看着电视中的天气预报,是那么的生动形象,是那么的„„却不由想起天灾人祸,可是却不能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帮助他们多一些,那怕是那么一点点,伸出援助之手。天灾人祸,似近似远。
看着夜晚,闪闪发光的星星,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放眼望去,那颗是最亮的,像征着梦想,像征着拼博,朝着那个方向,星光大道,不拼不博,高三无味。梦想,似近似远。
漫步脚底下的草地,看着蝴蝶飞过每一朵花上,小狗和小猫在草坪上开心的玩耍着,没有任何忧虑、烦恼,又有谁能听我诉说我心中的苦闷呢!好像就只有我在烦恼着,苦闷,似近似远。
看着电脑里的电视剧,各种肥皂剧,剧情„„人与人之间的人,永远隔着玻璃门,看似透明,其实暗藏勾心斗角,在现实生活中,能真心相待的,又有几个呢?请善待他人。人心,似近似远。
人、事、物或是、非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结果完全不同,用不同的途径去感受自然,体验自然。
似近似远。
36分(只扣“远近”,没写自然)
11、近处的美
我们的心总想得到更多更美的东西,想奔跑去更遥远的地方,但是,我们忘了,其实美景却在近处。
季节的轮回就像个精灵,叮咚打破了冬天的尘土,带来了满地春的景象,我们漫步林间,常看一地春草在发芽。在这个清晨里,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我想去远方,打拼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曾经想过离开父母,想得到一丝自由,想逃跑,想脱离父母的魔掌。
小时候,我总是寂寞,永远没有要好的小伙伴与自己到公园玩耍,因为我,从小可以说没有童年,父母总是跟自己对以后你要成为一个事业的人。所以从小我就要学习很多东西,奥数,是我最讨厌的一门学科,那时候我只有几岁,却要我学自己根本学不会的课目。回到家,我不敢说起自己在班里的事,我不想父母觉得自己是一个无用的小孩,那时起,我跟父母的心就越来越远„„渐渐地学会一个人,喜爱跟坏小孩一起玩,不想上学,不想回家。每当我看见其他父母带着自己的宝贝去游乐园的时候,我心就特别的失落,我的父母呢?忙于工作,忙于应酬„„
时光的流逝,让我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中,岁月的洪流让我看到了父母脸上的皱纹和头上渐多的银丝,看到父母那双勤劳的手,我内心都说不出话来。岁月让我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爱护身边的人。那时候,我读书辛苦,但成绩总让父母忧心,有一次无意中在父母的门外听到他们的对话,说:“别让孩子补习了,这些年我们都做的太过份,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听到父母的话,我真觉得小时候,自己真错了,总想尽一切方法远离父母,总做一些错事让父母难过,还把父母的心一次一次的伤害,把我们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总渴望离开父母后,自己更能更自由更高兴,心里总想着远处的风景,而忘记了近处的美。
曾听说过一句话“世界并不是没有美的东西,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该立刻行动,去寻找近处的美,去感受近处的美,感受人生中最美的一道风景吧!
30分(写“美”偏题)
12、学会选择
选择电视可知全球天气,但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快乐;选择轻点鼠标来知生物,但却无法嗅到选择到林间才能嗅到的花果清香„„这就告诉了我们:学会选择。
学会选择。
吴仁宝,原华西村的党委书记。在别的党委书记选择安然度过任期时,他选择了带领全村的党员、村民一起奋斗的道路,终将华西村打造成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为什么吴仁宝能收获成功,因为他学会了选择。藩石歧,中国区SOHO的董事长,在26年前在他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他选择了最困难、最痛苦的一条,终成就了现在的她。正因为藩石歧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才会有26年后的他的出现。
这就告诉了我们:学会选择,便学会如何通往成功。
学会选择。
许家印,地产界著名的人物。在别的地产商只守着地产界时,他选择了收购恒大。在别人嘲笑中,恒大,国足重新站在世界人的眼前,令昔日嘲笑的人无话可说。如果许家印不学会选择,那么他便不可能成为国足的救世主。禇时健,昔日的烟草大王。在他能保外就医时,不选择在颐养院颐养天老,而是选择承包山地种橙成为“励志橙王”。假设禇时健没有选择承包山地种橙,那么他也不会收获人生第二次的成功。
综合所述:学会选择、便能迈向成功。
在现今浮躁、追求金钱利益的社会中。许多年青人好高骛远,盲目追从。不懂得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从师范毕业回乡后,便选择留下来办希望小学。在别人选择离乡时,她便选择播下春天希望种子,为国家培养栋梁。
在一番选择中,帝国将相成其伟大国业;迁骚人成其绝美的篇章,诗句。正因陶渊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才能成就他偏爱菊,成为名垂千古的隐士;正因李白选择远离官廷,才能成就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情壮志。
选择不同的领域去感知自然,你便会有不同的感受。
30分(写“选择”偏题)
第二篇: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昨天,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微博]优秀作文与专家点评。高中学生、家长[微博]和老师可仔细品味,特别是点评部分。作文评卷组负责人表示,今年广东语文高考的低分作文问题主要在于文章中存在空白、抄袭。不过,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一般不给零分,“只要有写标题就不是零分,都能得1~2分。”这次公布的几篇作文是高分、优秀作文,但都不是满分作文。
昨天,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优秀作文与专家点评。高中学生、家长和老师可仔细品味,特别是点评部分。
作文评卷组负责人表示,今年广东语文高考的低分作文问题主要在于文章中存在空白、抄袭。不过,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一般不给零分,“只要有写标题就不是零分,都能得1~2分。”这次公布的几篇作文是高分、优秀作文,但都不是满分作文。
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考语文作文平均分比去年略高,去年约为38.38分。今年作文评卷的导向是鼓励学生原创。(文/记者陈翔 通讯员粤考宣)
用心观察与记录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到家快递大哥送来我在淘宝华海家园淘的服务器电源时看着快递的笑脸,翻看这几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和一个笑脸。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专家点评
一语中的——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
标题清楚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迅速透过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发现照片的本质,即“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它的功能在于记忆和记录。文章以辩证的眼光,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并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拍摄者应“用心体验”和“用心记录”生活,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就能够“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文章内容完全符合题意,而且立意颇为深刻。作者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举了一正一反两个生动事例,来印证自己对拍照“真正目的”的领悟过程。文中多次出现“用心”一词,紧扣标题。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并有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文面整洁。
(邓环)
第三篇:201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优秀满分作文6篇
201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优秀满分作文6篇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篇: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
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徐珊
第二篇: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
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
本文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
文章开篇简单点出慈善的意义后,顺势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紧接下文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并举晏阳初的事例以佐证。最后,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为愿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 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比较遗憾的是,文中一些长句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证较薄弱,不够丰富有力。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陈一平
第三篇: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
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
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点评】
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
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第三段,运用了两个事例,作者从受助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流动的价值。第四段从反面例子入手,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作者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不足的地方是用例略有不当之处,可以选更恰当的例子。另外,第四段的反面例子写得略嫌仓促,分析未够透彻。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胡家俊
第四篇: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
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
【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据较充实,论证较有力。文章从作文题提供的第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即:“做慈善,应该维护他人的尊严。”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主要采用了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维护受捐助者尊严的重要性和效果。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还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说明了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受捐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还能够联系现实,在肯定当前一些人善举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劝告做慈善的人应该放下架子,小心呵护受捐者。全文思路清楚,论证较严密有力。结构较严谨。
全文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心,对正确慈善和提升慈善质量有较深入的思考,与那些说空话和套话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文章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个别语句表达不够准确顺畅,如第二自然段。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周小蓬
第五篇: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 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
【点评】
此文伊始,紧扣材料,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转,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可谓审题精准。文章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相较于陈光标,微尘团体的行善不是伤害而是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文章接着分析受捐心态,依然采取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文章指出,意气用事,盲目拒绝,并不代表所谓尊严、傲骨,正确方式应该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用自己的善意回报社会。文章着意发掘此例证蕴含的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立意深刻。此文结尾,以浇水施肥喻示施受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观点辩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得当。但此文亦存在一些瑕疵,如“挤走骨气”的表述不准确,傲骨与回报之间的逻辑关联略显牵强,还出现一个错别字“拙”,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李永中
第六篇: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要评议就要表态,要表态就要言说理由。这很考功夫,思想深不深刻就在这理由上。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
今年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考生可因事议论,写成类似于时评的文章。材料反映的又是三个家庭对捐助的态度,也可以说材料是观点(态度)型的。面对几个观点(态度),可以比较一番,论说孰高孰低。对观点型材料,这种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过评判别人的观点妥否需用同一个衡量尺度,而且这个尺度属正面价值体系,如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等。此乃关键所在。此文是这个方面的典范。质已胜。
文也胜。语言准确、简洁而又冷静,行文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分析温婉而到位,毫不强加于人而又让人信服。当然也有问题,最刺眼的是把“无味”笔误为“无谓”,但这些不过是白璧之微瑕。对考场作文谁又能吹毛求疵呢。
值得肯定的当然不止这些,如篇章结构就值得读者去体味,此不再赘言。总之,这是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考场作文,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语言、结构等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点评人:华南师大附中 高级教师 黄业泉
第四篇:2009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2009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一大早,厂长刚来到办公室,小李便窜了进来,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铁观音,谄媚地递给厂长,神秘兮兮地小声说道:“厂长啊,跟您商量个事儿,带我的那个师傅,能不能换成徐科长?”厂长大惑不解:“怎么?张师傅对你太严厉?”“没有的事,张师傅经验老到,技术纯熟,这样好的师傅应该留给小王。”“行,没问题。”
原来,小王和小李是新来的学徒,厂里分配了两个师傅,各自带领他们。原先厂里安排小李的是最优秀的张师傅,不知为什么,他竟要求更换。培训很快开始了。张师傅不愧是老手,他待小王严厉苛刻,做不好要求重做,哪怕只是一个小齿轮不光滑也要求重头再来;犯了错误严厉惩罚,不让吃饭是常有的事;除此之外,还要求小王看一堆理论书籍,理解吃透要点。小王每天累得满身大汗,一沾枕头便睡。相反,小李倒清闲自在,每天跟着徐科长进进出出,应酬交际,技术没学着多少,油水倒是捞了很多。小王看在眼里,纳闷不已。
一天,小王终于有机会找到小李,劈头便问:“你我都是学徒,为什么你学得那么轻松?”小李嘿嘿一笑,凑近他耳朵小声说:“兄弟,这你就不懂了。现在这个社会上,看重的是关系,不是技术。徐科长有亲戚是高官,我这几天跟着他见识了不少大人物,他还说等他做了厂长,就提拔我做副厂长,有人脉,有好的人际关系才是前途,这是常识,懂吗?”小李拍了拍小王的肩膀,晃悠悠地走了。
小王回去跟张师傅一说,张师傅怒不可 :“常识?狗屁常识!现在社会就是人人讲关系,人人攀关系,才滋生了一大堆不学无术的蛀虫,才导致真正的人才被埋没!不要听他胡说,国家需要的是技术,是人才,有过硬的技术才有前途,这才是常识。好好学吧。”小王点点头,继续每天起早贪黑的苦学生活。
一年后,培训结束,适逢国家需要高技术人才之际,优秀的张师傅做了厂长,在厂里掀起“学扎实技术,为国家效力”的热潮,小王以优异的理论成绩和过硬的技术操作顺利毕业,升任高级技师,月薪过万。至于徐科长,由于亲戚受贿被捕,自己也因为没有实际才干而下岗了。小李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只得重新从学徒做起。
厂里又分配了一个师傅给小李,培训开始当天,小李惊讶地看见迎面走来的竟是小王。莫非?“没错,我就是你的师傅,”小王凑近他耳边小声说:“还要告诉你,有真才实学才有前途,这是常识,懂吗?”小王拍了拍小李的肩膀,看着小李愣住的样子,开心地笑了。
【点评】
点评人:周小蓬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如此常识》是今年广东高考作文中少有的一篇记叙文佳作。文章通过两位刚进厂的年青人拜师学艺不同态度的故事,讽刺和批判了把拉关系、托人情视为谋求个人发展“常识”的人,揭示了按照这种“常识”行事的所谓聪明人,终究没有前途的道理。考题要求考生谈与常识有关的经历和看法,本文这样写就切合题意,主题鲜明,且立意深刻,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
这篇文章的形式和写作技巧也值得称道,首先是标题写得很有水平,用了一个“如此”就点明了全文批判讽刺的态度。其次,文章构思巧妙,以小见大;结构紧凑、严谨,前后呼应;作者对故事的起因、发生、发展、结局叙述清楚、精要,故事的结局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第三,文章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也颇生动、准确、传神。
2009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知之 行之 思之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点评】
点评人:胡家俊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
高考评卷在内容方面以“切题”为第一考察点,本文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作文,对“常识”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相对于众多考生对于“常识”的平面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筹的。
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把丰富的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实为不过。
当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运用古语时,记得不够准确。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应为“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还有“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原文来自《大学》,应为:“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致记得古籍的意思,尽管引用还不够准确,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阅读视野、文化底蕴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第五篇:2007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评分标准
2007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评分标准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考题透视】
一、关于作文题的命题意图
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由话题作文逐渐演变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三元并存,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特别是新材料作文,在余闻的《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于《语文月刊》发表后,其关于新材料作文的高度评价引发了新材料作文训练和考查的热潮。但为确保课改顺利平稳过渡,广东省今年的作文题并没有选择考前大热的新材料作文,而仍然命制了已经考了九年的话题作文,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在写作能力的考查上,广东省今年的作文要求考生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写作空间大,能有效地区分考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导语的设置有助于考生理解题意和拓展思维,从而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考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从不同角度选材立意,运用记叙、抒情或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完成作文。另外,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广东省对错别字扣分的评分细则作了调整,以期促进考生端正书写态度,重视书写规范。同为话题作文,但今年的作文更为符合广东考生的实际,很简单的一段提示语,然后就是作文的要求。审题并不难,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话题平和。“传递”的话题没有“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么晦涩,材料没有2006年“雕琢心中的天使”的喻意性故事,提示语比2005“纪念”的材料更为简洁明了,既可写具体的传递,也可写抽象的传递,譬如一种精神、一种传统,只要在在传递范围内就可以。
高考作文评卷组长 陈妙云 教授在评点今年的高考作文时,认为这个作文的审题难度系数为0,理由有四:
(一)考生对于已经考了九年的话题作文的题型应该是比较熟悉的,这个平稳过渡也太平稳了。
(二)今年的话题只有一个词“传递”,清晰,简单,一目了然,即使水平较低的考生也不需要再从材料中挑选关键词,更不需要琢磨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内在的某种关系等等,就是一个关键词“传递”。
(三)考生对“传递”的理解应该都不会有什么困难,也不会存在什么歧义。
(四)提示语简洁明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分句主要提示了“传递”的两个作用,一是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二是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第三个分句主要提示了可以传递的内容。这种提示考生一般都能理解,不会无话可说。
出题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体现了评分标准的考查说明,因为在考查说明中没有一个审题难度的考查,在没有任何审题难度的前提下,着重考查考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考查的点比较集中,考生的竞争完全落在写作能力差距的高下。这种没有难度的考题对于考生来说,竞争的考查点也更集中了。
对评卷老师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几乎所有的考生都能写出二类以上的作文,如果不好好地品读文章而采用跳读的方式评卷的话,很可能给优秀作文也打一个平均分,造成对优秀考生的不公平。因此,要避免把优秀卷评为二类卷,要客观地落实作文的4个考查点,使优秀考生能脱颖而出。
二、关于“传递”话题的理解和把握
“传递”的意思是由一方传给另一方,没有必要要求考生一定要写完一方如何传,一方如何接,诸如此类有很多种变向,如在文章中只写传递一次的,是不是就比不上传多次的?为了解决评卷教师在评卷时的一些疑问,评卷领导小组就“传递”话题的审题解读作了如下归纳:
(一)“传递”的本义和引申义
“传递”的本义是指一方交给另一方。“传递”的引申义是很宽泛的,可以引申为传授、传播、传承、传送、传达、传告等等,只要有“传”的意思就行。陈妙云 教授还特别强调,凡在本义或引申义来展开话题,都应判为在话题范围内的作文。
(二)如何把握“传递”
从“传递”的含义来看,考生可以写“传”,也可以写“递”;从“传递”的内容来看,考生可以写传一个具体的物件,如一个苹果、一个茶杯、一张纸、一支笔等等,也可以写抽象的“传”,如思想、情感、态度、情绪等等,甚至也可以
写介于具体和抽象之间的“传”,如记忆、补忆、经验等等。总之只要考生是在写“传”,无论写传什么,都行,话题非常开放自由。
(三)从“传递”的次数看
考生写一次“传递”是可以的,写“传递”多次也是可以的,“传递”次数的多少并无优劣的差别,不能说写“传递”多次的文章就比写“传递”一次的文章优秀,关键要从作文的几个考查点看文章本身的水平。写“传递”一次写得好的文章,得分可以比写“传递”多次但又写不好的文章得分要高。
(四)从“传递”的关系来看
可以写“传”和“接”,如把什么东西“传”给某个人,某人把它接过来;也可以只写“传”,不写“接”,不要苛求考生。有“传承”的意思,也可以,不能说是偏离题意。
(五)从“传递”发生的原因来看
可以写主观性的“传递”,也可以写客观性的“传递”。什么是主观性的“传递”?就是主观上有意识地“传递”某一种东西,非常主动、明显地“传递”。还有一种是主观上没有传递,但让人客观上感觉到了“传递”某一种东西,特别是精神、意志、品质层面的东西。
(六)从“传递”的方向来看
可以写单向的“传递”,如祖辈—父辈—子辈—孙辈,或从左面传到右边,或从上面传到下面,总之是一个方向的“传递”;可以以写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递”如你传我,我传你,互动式的,或多向交错,展转曲折地传。
(七)从“传递”的话题角度来看
可以写为什么要“传递”,“传递”有什么好处,“传递”的目的、原因等等;可以写怎样“传递”,如前人留传下来宝贵的东西,我们如何把它“传递”下来,如最能体现广东特色的粤剧如何使它能够继续“传承”下来,能否引导人们多喝广东的王老吉凉茶;可以写谁在“传递”,粤剧不能只是老人们消闲娱乐的方式,还需要培养年轻人传承下去;还可以写“传递”什么,写“传递”的具体内容。总之,以上所列方方面面都视为在话题范围之内,没有优劣之别,没有必要评价哪一方面的立意更好,评卷时只要内容在话题范围之内,要把注意力放在对“传递”认识的深刻度、丰富性和创造性方面给予评价,同时着重考查考生对话题认识的表达水平、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
【评分细则说明】
高考作文是写给评卷老师看的,由他们给考生的作文打分。今年参加作文评卷的老师都是全省各地抽调上来的中学骨干或资深教师,其中有不少多年以来一直参与高考评卷,有着非常丰富的评卷经验。语文800多名评卷员中有560多人参加作文的评改工作,共24个小组,组长全部为华南师范大学中 文系的 老师。在作文评卷中,所有评卷教师必须认真领会作文命题意图,吃透评卷精神,并且严格按照高考语文“等级评分的标准”来评定每一位考生作文成绩。
和去年相比,2007年高考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有4个变化:
(一)增加了考查考生能力的说明
今年作文考查点的设计是很科学的,实际上是考查一个高中毕业生的人才综合素养的能力,又是培养人才很重要的指标。这4个方面的考查能力,是对选拔条件很好的指引,对评卷以及中学的作文教学很有指导意义,在评卷中每位教师应该自始至终把握好作文题的考查要求。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有特别表现的考生,这是值得培养的人才,应予鼓励。而2、3、4个考查点本身就是衡量考生写作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
(二)发展等级由12个点浓缩为4个点
发展等级的4个点分别为立意点、材料点、语言点和见解、构思点,这样评卷比过去12个点的操作容易多了。以前发展等级是没有单独专项设立评分等级的,今年这4个点又分成4个等级。凡立意深刻,材料丰富、语言表现力强和见解、构思新颖的就给10-8分;凡立意较深刻,材料较丰富、语言表现力较强和见解、构思较新颖的就给7-6分,依次类推。今年发展等级的变化使评卷的可操作性更强了。
(三)对考生作文的整体等级更加清晰
过去发展等级是不分等的,评卷时很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今年发展等级的变化使得作文的等级很容易就呈现出来了。评卷领导小组确定,一类卷为60-49分,二类卷为47-38分,三类卷为35-25分,四类卷为22-0分。在具体评卷时,根据作文印象,给它一个整体评价,先定等级,确定是一类卷、二类卷、三类卷还是四类卷,然后再分项给分。这样容易操作,容易把握,也比较准确。
(四)关于错别字的扣分说明
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关于作文错别字有明确的规定: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但广东省高考评卷时根据实际,做了一点小小的变动,就是作文中出现1-2个错别字不扣分,到第3个错别字才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错别字扣4分就已经封顶了。
作文等级评分细则明确了三个板块:基础等级50分,分两个板块——内容25分和表达25分。内容4个项目,以内容和题意为主;表达4个项目,以文体和
语言为主。发展等级10分,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者,即可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一类标卷作文】
薪尽火传
广东考生
曾经有个很有名的故事:一名病重的人对画家说,当藤蔓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我便要离开这个世界。于是画家画了一片绿叶绑在藤上。暴风雨过后,画家去世了,病人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画家,用他的画笔向病人传递了求生的意志,也传递了他生命的火花。
我想,所谓的薪尽火传,大概便是那么一回事。人的骨肉最终必会化为尘土,但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却可以递三世可至万世地传递下去。这便是人类伟大之处的体现。传递,是生命最热烈的燃烧。
有位革命者写过一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这正是精神传递的最好诠释。为什么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会有那么多的烈士们前仆后继?那一串数不清的名字,董存瑞、黄继光、丘(邱)少云„„这是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传递着革命的精魂。我们的眼前似乎看到无数的灵魂在闪光,但其实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民族精神,从我们的先辈的生命之薪传递下来的精神之火。民族精神之火需要传递,奉献精神之火亦要传递,因为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千百年来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传递下去,便是我们对它的责任。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中,还能有多少个丛飞?有多少个焦裕禄?多少个任长霞?是他们传递着这个火把,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薪柴去留住这些星星之火,然后传递予我们以及子孙后代。
也许传递一个口信,传递一封邮件,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传递一种精神,尤其是人类文明中最为珍贵的精神,却常常需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薪柴。
薪尽了,火仍可以传,仍不得不传。传递是我们生存的印记,是我们的生命在世界上(镌)刻的痕迹。而这些火,正是照亮我们个人甚至是整个民族前途的光源,失去了它们,前路便将陷入黑暗。
传递,是生命流逝的足迹,更是生命流转的证明。精神的火炬,需要生命的薪柴。
【标卷解读】
专家评分:24+24+10=58。即内容24分,表达24分,发展分10,总分58分。
【亮点剖析】
这是一篇写得非常成功的考场抒情性散文,有很强的文体特征。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烈们用生命之材薪传递民族英魂之火,然后又热情地讴歌了丛飞、焦裕禄、任长霞这些和平年代的英雄用他们的奉献精神作为材薪,留住了英烈们传承下来的英魂之火,然后又传递给了我们以及子孙后代。“传递,是生命流逝的足迹,更是生命流转的证明。精神的火炬,需要生命的薪柴。”结尾收束有力,画龙点睛。整篇文章写“传递”很清晰,切合题意,中心突出,立意深刻,内容充实,更可贵的是标题形象凝练贴切,在今年整个广东省高考作文标题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特别吸引人眼,突出地体现了考生较强的拟题和语言运用能力。本文引用了不少资料素材,材料丰富贴切,显示了考生平时就是一个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另外,本文散文的文体特征十分鲜明,语言表现力强,结构严谨,书写工整。无病句,文中两个错别字“邱少云”的“邱”写成“丘”,写出来,按照评分标准未达到3个错别字不扣分。“镌刻”的“镌”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