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读心得点滴
教“读”心得点滴
姓名:马 利 娟
学校:中牟县韩寺镇五里岗学校
教“读”心得点滴
语文是百科之母,阅读是语文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把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当作阅读教学最基础的遗患,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在要求学生多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巧读,使他们初步掌握读书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吟诵朗读是理解文章的钥匙。古人学语文,主要靠读,在读中求解。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学,依然把“读”放在首位,可见,“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一篇文章,一个启示,一则新闻„„都是通过“读”,明白其理,通过“读”发现问题,又通过“读”和“想”去解决问题。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读中求认识,求理解,求运用的过程。
朗读教学中学生各种方式的朗读,都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一种严格的训练。从教的方面说,学生的朗读是对教的一种反馈。对于这种反馈,教师必须及时作出评点,必要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矫正,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朗读的效果。要紧扣训练目的,每次朗读之前都要明确的要求,学生的朗读是否达到要求,这是评点的重点。学生对课文的条理性、逻辑性、语言词汇的丰富性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和理解程度都可以从朗读中表现出来,结结巴巴,添字丢字,拆词破句,平平淡淡地朗读,绝不可能建立在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而琅琅爽口,顿挫跌,富有感情的朗读,正表明学生已体会出课文内容的内在韵味。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略读
速度是阅读技能的三大基本要求之一,而要改变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略读是罪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略读,是指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着重文章的中心或主旨大意,不要过于注意文中的细节和个别疑难词、句,甚至段落。从整体入手阅读文章,抓住关键词,像主语、谓语、宾语,文章标题、引号、斜体字、黑体字、大写字、划线部分、过渡词等,以意群为单位,采取意群和关键词结合的阅读方法。
二、精读
即细心的读。一般采用朗读或默读。这个环节的掌握是把一个个音节读成词、读成词组、再读成句子,读出词与词的联系,读出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关系和长句的断句处理。如小学第六册语文教材刻本《基础训练》“阅读”题中“他在包裹上/用中文和英文/清清楚楚地写上了/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是记叙文,通过细读要了解到文中的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对课文内容有详细地了解,能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三、感知
即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教“读”方面的感知,具体归纳为如下两点:
1、默读深思,掌握作者的思路。
学生从口读到默读深思,反映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开始对默读很不习惯,一读就出声,因此要耐心训练,逐步提高要求。学生在阅读前,教师可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例如在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为了启发学生掌握中心,在学生默读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董存瑞为什么要托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由于问题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认真读书,大多数学生基本理解了手托炸药包是当时的情况下唯一的方法,表达了董存瑞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这一中心。
2、阅读课文时要做到入境入情。
朗读课文,要做到入境入情,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篇篇都是一个调子,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指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正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反复阅读体味,吃透全篇的主旋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要使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的基调是一个“悲”字。读时软读轻读,读出悲调,才能激起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对资本主义的强烈愤恨,表达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和怀念,有力地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总之,只要教师能正确引见,深入挖掘教材的蕴涵点,讲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够提高。
第二篇:心得点滴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心得
Abc
因为有了目标,大山才有了无怨无悔的奉献,小溪才有了一路欢歌的追求,鲜花才了拥抱春天的激情,松柏才了扎根悬崖的坚韧„„。学习“哈尔滨49中的秘密武器”之后,感觉到这些招数的确大家都在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素质我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因此,组织好实验教学对学生学好生物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心得。
一、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是通过多种感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学生在观察时,①首先提出目的和任务;②拟定计划;③按计划认真仔细观察;④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物体上。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在该实验中,还应该强调在撕取洋葱内表皮时要小块的,如果太大块,在盖盖玻片时,容易产生气泡,影响观察等。
二、对每个实验,应让学生找出重点、难点,同时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思考并注意关键问题,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有了思考的内容、有了讨论的话题。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在课外教师指导兴趣小组的活动,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小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既发挥了实验小骨干的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对比观察
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中,教会学生对比观察上表皮和下表皮,上表皮细胞排列更紧密一些,更整齐一些,气孔较少,而且紧挨着栅栏组织(栅栏组织像一排栅栏),这样,学生在实验中就会有针对性,便于观察,从而减少盲目性,且印象深刻。
四、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五、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速度上的差距。对待这种现象我的做法是:划分实验小组时要根据以往了解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速度特别慢的小组再进行强化指导,或把他们落下的个别次要步骤“演示”完成,以帮助他们在实验结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应讲清楚道理布局严格要求,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规范化操作。另对某些实验,允许各实验小组在结果上出现一定的偏差,但实验步骤非经允许不得更改(除探究性实验外)。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操作并且会影响实验结论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到补救办法,以防学生一错再错,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此外,在实验完成后必须进行总结,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这样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总之,只要老师功夫深,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学习生物课的浓厚兴趣,有助于他们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精、求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009、3、12
第三篇:读《教海漫记》心得
读《教海漫记》心得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精粹,是于永正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永正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读了此书,我受益匪浅。
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于永正老师懂得宽容。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爱,也是一种艺术。于永正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正是对学生的爱,使他“吃一堑,长一智”,成为一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
从于永正老师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看,于永正老师的教育观是渗透着、浸润着深深的爱的现代教育观。爱,使于老师产生了智慧和力量,使他的生命变得更充实。一位哲人说得好:“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离自己越远,渗透别人越深,就越幸福。”
读完此书,我掩卷沉思:按于老师的才华,本可以另谋高就,但他安贫乐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境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以于老师为榜样,默默耕耘、不断创新,教出自己的特色。
写于200(789)?
第四篇:读《教有所思》心得
读书心得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而感
李镇西,乐山人1958年生,从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现在执教于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出版有《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其中《爱心与教育》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和中国教育家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奖,本人憎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对李镇西,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可以说对他一无所知,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由得对他心生敬意,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真诚,用自己的爱心,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而且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成就了一番事业。
《教有所思》这本书收录了他从从1999年到2003年底之间的一些札记,整本书分为六个专辑共56篇文章,每篇文章不长,包含的内容也很广泛,很多都是寻常琐事,但却折射出作者的理性与思考,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国家社会的关切,对教育的热爱,对师长的敬爱,对学生的关爱,很多篇文章都在我心中引起共鸣,也给我极大的震撼,抚案掩卷,思绪良多,读完以后感触颇深。
由于书中文章较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仅就作者在书中的几个观点谈点自己的感受。
一、关于教育理想
作者是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书生,在好几篇文中都提到了教育理想。
谈到理想,经历过物质极端匮乏时代的人都有体会,那是一个只谈“理想”的时代,在我们忍饥挨饿的时候我们还一心要去解放全人类,什么困难都可以用精神和理想去战胜,大谈“理想”到了极至,假崇高、伪圣化便应允而生,最后“理想”被抛弃。也许是对假大空教育的厌恶,而今天仿佛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人不谈理想或者说没有理想,作者在《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中写到“今天甚至我们的一些教育者不但抛弃了教育应有的崇高与神圣,也抛弃了孩子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理想注意和浪漫主义,有的只是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儿童的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与鸟儿嬉戏的云彩,在少年的心灵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和纯正,没
有了童话与梦想,没有了对善的一往情深的追求与呵护,以及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和向往”,于是出现了轼母、杀父忤逆之行,可以这么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教育正在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
那么作者心中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呢?在《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中,作者讲了《论语》中的一个事例:有一天孔子与其弟子聊天,孔子问其弟子的志向时,子路等踌躇满志地大谈治国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为然,随后孔子问曾点:“点,尔何如?” 曾点从容不迫地应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情不自禁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这是孔子与其弟子关于理想的一段对话,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色:“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从孔子对曾点的赞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所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就是人与人(师与生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正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可见追求和谐是我们从古到今共同的理想。
在《愧对先生——陶行之墓前随想》中作者讲到了陶行之先生的教育理想就是“真教育”,作者将这种教育思想的精髓概括为“民主教育”,这让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呼唤的“走向共和”,在1919我们就听到了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然而经过了87年,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还没有真正实现“民主教育”,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重建教育理想》一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在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教育的理想主义的核心就是民主教育。
把人当成人的教育,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在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仔细想来就是没有把人当成人,把人当成人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教育者即教师是人,受教育者即学生也是人,是人就应该尊重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这才符合人道,当今中国最需要的是现代公民,而不是现代臣民,对这点作者在《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也谈到:“我们的教育也不应该回避现实,更不能把学校办成乌托邦,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科学知识、生活的技能和生存的智慧,还应该给学生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所有“精神”都必须以人性为最基本的低线——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孩子善良而富有幻想的天性,这对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幸福的精神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于爱心
从文中我看到作者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这是作者承接第一个观点后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既然教育是对人的教育,那么对人首先就要充满爱,作者在前言中谈到:“我也不是参加工作伊始就能够如此将教育与生命溶为一体,但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份爱心,我便能很自然地与学生心心相印,并能感受到他们给我的爱,20年来,学生给我的爱很多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亲切的问候,眷恋的眼神,夹在作业本中纸条,每当我被学生感动时,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份爱我我必须报答”,(对爱的报答,往往想到的都是下对上的关系,有时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这一切是应该理所当然的,这就是缺乏对人的认识),为了报答童心,我尽量使自己的整个身心都与学生融为一体,我以为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教师变得聪明起来,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全部。因为有了爱,我就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门职业,如果仅是当成一门职业,那就会感到很累,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当成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对我来说,事业心不但源于师生情感,而且也源于我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乐趣、思考的乐趣、研究的乐趣、读书的乐趣、写作的乐趣„„。
爱是人类共同所拥有的情感,以前我们羞于说爱,更是批判“博爱”是什么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今天我们都知道了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勇于去爱自己所爱的,爱家人,爱朋友,爱工作,当然更要爱自己的祖国。谈到爱,我想到了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大都把爱当作实现人道的杠杆。
弗罗姆、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施密特是这个学派的几个代表人物,弗罗姆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在一起是弗罗姆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惟一共同点,弗罗姆写《爱的艺术》《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爱是人本主义的顶峰,是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甚至是一种崇高的宗教情感。
人生的意义在获得幸福,爱是幸福的状态,而获得这种状态又依赖于对某人或某物的爱。而且,爱改善人的状况,提供人生的意义,使人充分发展。
作者在谈到人生的意义时引用了一段文字,这是出自《晚霞消失的时候》中的一段话: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新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与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晚霞消失的时候》这本书我在十几岁时曾读,那时(1978年)刚好是思想在开放,当时就对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大的影响,对这段话也影象特别深。
三、做人的真诚
从书中也看到作者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作者最推崇的两个教育家就是陶行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一生追求的就是求真、务实,教育理想是“求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始终脚踏实地,立足与实践,真正面对学生的心灵,不唯上唯书,苏霍姆林斯基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联教育,虽然他的著作中没有出现民主教育这个词,但他无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先驱。
作者也很想求真,但现实很多时候却很无奈。
《陶行之墓前随想》一文中写到“愧对您呀先生,真教育是你的理想,您一生都追求真理,贯通真理,为真理而战,对一切形式的虚假教育充满了厌恶,你大声疾呼,为人须做真人,„„,但在今天现在的教育几乎无处不假,创收迎检作假、学生作文作假、公开课作假,三好学生作假、保送生作假„„先生,您在九泉之下能安息吗?”,在《万炮齐轰假教育》中讲到了了一个自己亲身参与的为应付上级检查而作假的事例,作者为自己经历过的种种造假而感到恶心,感到内疚与痛苦,但有无能为力,不过作者仍然希望自己能保持一个正直的心,在教学生作假后,他很诚恳地对学生表示歉意,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希望大家以后如果当上局长、厅长、部长,千万不要搞这种自欺欺人的所谓检查千万不要弄虚作假。
在谈到当前教育科研的伪科学时,列举了十种现象:(1)迷信权威,亦步亦趋;(2)课题崇拜,华而不实;(3)眼睛向上,追求时髦;(4)故作“特色”,滥贴标签;(5)说做各异,阳奉阴违;(6)冠冕堂皇,以售其奸;(7)论著晦涩,不知所云;(8)职称论文,虚假写作;(9)虚张声势,热衷炒作;(10)科研牟利,以饱私囊。
四、杂谈
对老师的回忆,感谢老师的教诲,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对生活琐事的细腻描述,表
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亲情流露,对朋友的如水之情,更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在《儒学能够救中国?》中谈到儒学用来修身、齐家很有用,修身养性至今仍有很大作用,但却不要指望用儒学能够救中国。好与喜欢的关系,兴趣与责任, 一个人能够将工作与兴趣合二为一,经过孜孜不断的追求,那就会做出事业。
《表彰会的遗憾》(99页)为什么领导总要迟到,为什么主席台上座的总是领导,为什么不可以让主角代表上去座,为什么颁奖的总是领导,为什么不可以请其他行业的模范或是上几届的先进、学生家长来颁奖,为什么不设伯乐奖,为什么不献给乡村教师或贫困地区的教师先颁奖,为什么要对着摄象机宣誓好象是在对记者宣誓。
《若为自由故》吴晗,老舍,翦伯赞 陈寅恪(ke)285页,胡风,傅雷„„ 受传统“士文化”的影响,“士可杀不可辱”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听到这样的事,不知是现在的文化环境变好了,还是今天的文人更加适应这个环境了
《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
张志新,是引领我走出现代迷信的启蒙者 独立思考,是我从张志新那儿继承的精神遗产,张志新是以思想获罪,也是因为思想而被杀,今天的人们面对张志新遗像美丽的笑容,很多人是无法想象“十年浩劫”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时代,许多人庆幸那个令人诅咒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但张志新那双明亮而严峻的眼睛仍在告戒我们:警惕呀,人们,如果没有真正的民主与法治,我的悲剧同样可能在你们每个人身上发生
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国民的精神支柱,古代有道家儒教,朱程理学,近代有三民主义,今天是共产主义,但是无论是什么主义它应该首先在人道的基础上建立的,才能凝聚着国民团结一致,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而理想与信念要根植于每个民众之心,就必须依靠教育,所以教育是根基,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衰。
而最后我将这本书中的一些我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摘录下来,与大家同享:
思想的自由是人类发展的自由,思想的个性是人类精神的色彩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事业创造之心,教育应该更好地符合童心与人性 中国人重气节,西方人重生命。
平等不等于民主,但没有平等绝对没有民主
如果说,教育的浪漫主义是面对“过去”的教育,教育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在”的教育,那么,教育理想主义则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老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表达十二万分的遗憾。
第五篇:英语教学心得点滴
英语教学心得点滴
教学也是一种艺术,我也一直把这句广告词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要想作到更好,就必需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遗。
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同学们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初中阶段主要重视英语知识和语法的学习,而高中阶段则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对语言、文章的理解中,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死抠句子、死记语法,而要在交际用语、习惯搭配及语言的多变方面多下功夫。同时还要讲究学习策略,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目标,从一开始就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自己充满信心,学好英语。
在高中教学方面,我“遭遇”了新课程改革,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依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从新课程的理念看,当代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更应当是教学过程之后的反思者。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异位”解剖与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效能和修养。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不会反思的教师只能停留在新手的水准上。只有认真、及时地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水平来思考,我们才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在经过高一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之后,我得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思得、思失、和思改。思得: 首先,我想简单谈谈得之处。谈到教学,就不得不谈到教学方法,正如美国著名作家特瑞西·克伊德所说:“却使是最麻烦的孩子,也有迷人的特质”,在这届学生中我体会得很深刻。在英语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张不开嘴,下不了笔,一上英语课,耳朵成了摆设,正是我们所说的“三不能”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忽略他们,而是用已之长补已之短,我总是找到诸如:x x x学生虽然目前学英语有些困难,但他非常认真,瞧,他上课从不说话,而另一位调皮好动的学生,我却说,看,尽管背单词让他很伤脑筋,但他确实努力了,已经背会了1/3的单词,我不断寻找后进生的优点、长处,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同学最终在英语学习上没有取得良好成绩,但是他们从不讨厌英语,从不在英语课上捣乱,使我的教学顺利进行。
其次,我觉得对于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正确的态度是,尽可能设法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观点,抓住一切机会多听多说,并持之以恒。所以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经常向同学们灌输自觉实践的意识,抓住一切机会多听多说,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并持之以恒,水平才能提高。机会在哪里?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课内是基础,课外天地更宽广。同学们要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听说活动,不但要仔细听英语录音带和老师说的英语,而且还要仔细听其他同学说的英语。听懂之后必有反应,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定不要怕说错而闭口不言。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尽可能设法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观点,决不要未开口而先担忧。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设备(电化教具和电脑多媒体)也要用足用好。此外,也要充分利用课外英语听说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在第一个学期中,我利用课外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们欣赏短片《走遍美国》,风趣幽默、贴近生活的剧情不但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为提高英语口语树立了信心。学生都看得有滋有味,连平时不怎么喜欢英语的学生都会坐在教室里和其他同学一起收看。另外,我还鼓励他们课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录音带、录像带、CD、VCD、原版电影,各类英语演讲比赛和夏令营等活动学习的素材,强化自身周围的听说氛围。这种做法,使得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会利用手头的磁带主动去听了,遇到课文中不会读的单词也会通过磁带来学会读了。所以,这一做法还是比较成功的。思失:
一、新课标要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我虽有这一理念,大多数情况下能这样做,但这与现行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产生矛盾。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抢夺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如何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不断积累资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创设更多的情境。“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时候我也想把教学设计得不落俗套,也想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又苦于没有合适的素材。所以,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我打算有意识地多收集资料。多看报刊杂志,有意识地摘抄,多与同事交流等。
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驾御教材能力,调控课堂教学的智慧和能力。所以“备课也是备学生”。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既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件”。
四、进一步加强对中下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学期,虽在中下学生身上化了许多心思,学生学习的态度、习惯有所好转,但还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彻底养成。有部分同学审题不够仔细、严密,审题能力还须培养。有个别同学仍字迹潦草。思改:
这次新课改的试卷与往年不同,试卷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包括词法、句法、结构,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比较简单。强调语言运用,突出语言的交际化。考生要做好题,就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与课文挂钩很紧。给我们一个较大的打击,因为一方面考前指导的主要思想不是放在课文内容,而是强调词汇语法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和阅读能力和改错方法和规范,往NEMT题型的方向。另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问题,基础知识不过关,学过内容一知半解,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和今后计划: 1.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信息知道很少,同时大多是寄宿生,查阅方法也有限,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重要是阅读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策略,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经常对词汇进行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二、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三,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2.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 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充分利用好英语词典。在课前,我给出学生一些关于课文的重要语言点,让学生从词典中找出例句以及主要的用法。另外,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求他们找出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作上记号,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及时复习巩固。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下课后我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给我的教学工作提出意见,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这阶段的教学实践还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习的艺术重在激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学生提出合理要求,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获取成功,体验成就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力争创设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轻松与宽的教学心理气氛。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加强业务学习,培养幽默感和情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要精心创设育人环境,慷慨地把重新跃起再获成功的机遇献给孩子,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在集体中我很重要”。教师要精心策划,帮助孩子设计成功,勇敢地撞击成功,不断地追求成功。成功的体验会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成为不断进取的加油站。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不断取得成功。
总之,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终身习得的过程,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本着“为孩子的一生负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以饱满精神状态和满腔的热情展示语言的魅力。这样我们才能够打造真正的英语教学的优质课堂。要把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作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新课程共成长。“教后反思”这一活动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思”中学,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和创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名副其实的担当起宣传新课标的重任。以上就是我个人任教一年以来的心得体会。前路漫漫,学生的多样性和潜在性像是一个宝库有待我们去挖掘,发现和雕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要授以鱼,更要教授学生猎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功的教师的一个方面,而距离这一步,我还有很多路要走。不过我相信,我会尽全力作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