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浅感

时间:2019-05-13 04:1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余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浅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余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浅感》。

第一篇:读余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浅感

读《有效教学十讲》第一讲//第六讲的后感

单甲完小——赵治梅(2013-12-19)

通过半学期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对教师的教学驾驭能力有很多好处,如:可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对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有一定的作用。这本书是余文森教授经过二十多年的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全书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一个是“课堂教学”,一个是“校本教研”。对我们站在教育教工作的人来说是有必要读的。

“课堂教学”主要围绕:新课程背景下课怎么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哪些根本的区别?课堂教学怎么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怎么处理?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高效、优质的教学?如何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怎么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等问题,余教授旁征博引,用一个个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校本研究”主要围绕:校本研究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教师怎样形成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教学工作方式?什么样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同伴互助怎么由形式走向实质?如何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互动发展?教师怎么上课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述。

我虽只是先陆陆续续、粗略地将本书读了一遍,也写了这十讲的心得,收获颇多,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下面将余教授的“教学十讲”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简洁概括如下:

第一讲主要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定位就是“发展”,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地教学。

第二讲主要讲教学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亮点,它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教学的难点,它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新课堂呼唤:高水平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相结合。

第三讲主要讲三维目标,三维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不是“三种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阶段

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三维目标整合的理念(不是简单的叠加)。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四讲主要讲教学情境,现在的公开课几乎是到了“无情境不上课”的状态。情境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情”,一个是“境”。你要把他的“情”激发出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把那种“境”创设出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情境。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简单的说,生活即是“汤”,我们的教学应该把知识融入到情境、融入到生活当中来进行,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第五讲主要讲教学关系。教学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教和学的关系。师生建立共同发展的、以对话为特征的教跟学的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关系。余教授强调: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第六讲主要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第一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第二条,“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第三条,“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这三条铁律是余教授经过二十多年学习、实践和研究出来的教学铁律;第一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学生先独立阅读与思考,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第二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老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第三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本铁律具体体现,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

学习型教研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第七讲: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和问题反思

新课改的成绩和问题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是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的统一体,对于成绩,必须给予肯定,对于问题,同样必须给予正视。如: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性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第八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一改传统教学的被动性----“要我学”,变为现在的主动性---“我要学”。一改传统教学的依赖性----“依靠老师”,变为现在的独立性---“我能学”。第九讲: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充分发挥“三要素”的整合作用,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第十讲: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种基本类型即:教学型研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

教学型研究以教为着眼点,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溶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

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

学习型教研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第二篇:读余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浅感[推荐]

读《有效教学十讲》浅感 程学高 2011.5.30 四月底又网购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购此书的理由有三,其一,因本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浅薄,急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其二,在学校大小会中,邢校长在进行专业引领时,时常谈到“专业成长”、“高效课堂”等话题;其三,在众多教育专业素养书籍推荐中也有此书。

《有效的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经过二十多年的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全书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一个是“课堂教学”,一个是“校本教研”。

“课堂教学”主要围绕:新课程背景下课怎么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哪些根本的区别?课堂教学怎么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怎么处理?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高效、优质的教学?如何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怎么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等问题,余教授旁征博引,用一个个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校本研究”主要围绕:校本研究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教师怎样形成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教学工作方式?什么样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同伴互助怎么由形式走向实质?如何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互动发展?教师怎么做课例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述。

这个月我陆陆续续、粗略地将本书读了一遍,也采用摘录和概括的方式写了十则读书笔记,收获颇多,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下面将余教授的“教学十讲”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简洁概括如下:

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定位就是“发展”,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地教学。

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

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亮点,它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教学的难点,它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新课堂呼唤:高水平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相结合。

第三讲:三维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不是“三种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阶段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三维目标整合的理念(不是简单的叠加)。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四讲:教学情境

现在的公开课几乎是到了“无情境不上课”的状态。

情境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情”,一个是“境”。你要把他的“情”激发出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把那种“境”创设出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情境。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简单的

说,生活即是“汤”,我们的教学应该把知识融入到情境、融入到生活当中来进行,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第五讲:教学关系

教学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教和学的关系。师生建立共同发展的、以对话为特征的教跟学的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关系。余教授强调: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第一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第二条,“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第三条,“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这三条铁律是余教授经过二十多年学习、实践和研究出来的教学铁律。

第一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学生先独立阅读与思考,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

第二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老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本铁律具体体现,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

第七讲: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和问题反思

新课改的成绩和问题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是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的统一体,对于成绩,必须给予肯定,对于问题,同样必须给予正视。如: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性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第八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一改传统教学的被动性----“要我学”,变为现在的主动性---“我要学”。一改传统教学的依赖性----“依靠老师”,变为现在的独立性---“我能学”。第九讲: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充分发挥“三要素”的整合作用,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第十讲: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种基本类型即:教学型研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

教学型研究以教为着眼点,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溶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

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

学习型教研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第三篇: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

平易的表达 深刻的道理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

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是一年以前的事了。今天想起来依然还饶有兴趣。

余文森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在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尽管我是一名专门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教研人员,有一定的教育理论需求,但平常读书,我依然对艰深的理论书籍有一种畏惧心理。不是我拒绝深刻,而是里面的道理和一些晦涩的表达的确太费脑筋。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不一样,这是一本拿起来能够一口气读下去,但又能给人很多启发,带来一些真实促动的书籍。

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的绝大多数观点都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成为我的精神食粮。但在这些观点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

1.关于三维目标关系的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余教授引用了把三维目标比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的比喻,指出了“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的意识”。同时,指出三维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哪个维度是显性的、哪个目标是隐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很多新教师或者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将“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门别类的表达;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清晰地辨别出他们的哪些教学是在完成三维目标中的哪种目标。他们把三维目标弄成了三种目标,目标达成不是渗透性,整体性的,也从不区分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三维目标被活生生地、机械地割裂开来。

2.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表达。余教授引用了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观点。江先生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

三、还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些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百分之百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第二个阶段是“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第三个阶段是“相对独立阶段”,学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如果老师过渡包办,就不是促进学生发展,而是阻碍学生发展了;第四个阶段是“基本独立阶段”,不要老师教,学生一般能读懂75%,此时如果老师还讲系统性、全面性,仍然事无巨细、全包全揽,教师就会感到“怎么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适得其反;第五个阶段是“完全独立阶段”。然而,反观我们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就不加区分地从“极端控制”走向了“极端放纵”。小学一年级与高中三年级的课堂基本上没有了差异,甚至还正好颠倒。一年级的课堂开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高三的课堂老师仍然生怕学生没学懂,把学生当成毫无理解能力的白痴(虽主观上出于好意,但实际上就是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哪怕是一个细小的、浅显的知识点都要反复讲解。

3.关于情境创设的误区的表述。情境教学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教学也特别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观察中,却常常发现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虽然煞费苦心,但却显得特别“矫情”,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有时就是一种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个噱头。在这里,余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分别是“形式化情境”、“假问题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谜式的情境”、“电灌的情境”等,对于余教授指出的误区,我认为是一针见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实说,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生动的表述。余教授是一位经常深入课堂的教学论专家,尽管他使用的语言很平易、很朴实(不像是我们很多教育学者显得那么“高深”、“渊博”,将一些本来很有血肉的教育现象或实践,抽象成连自己都理解困难的教育理论),但他所表达的道理却很真实、很实在,对一线教师也最有启发!这样的教育专家才是真正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了起来,使用普通老师听得懂的语言,表达教育的真实。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专家!

温江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张光伟 2011年6月

第四篇:宗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模版)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抚松实验中学

宗春汁

暑假里我认真的品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但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四讲教学情境,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结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及自己在工作中的亲身体会,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与体会:

《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讨论的是教学情境,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分别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价值;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其中在分析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价值中,作者利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情境的价值。书中是这么说到德国一位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由此可见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记得我在讲15.1.1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课时榆树村修建了一个蓄水池,已知蓄水池的长2米,宽2

465米,高2米,你能帮忙计算出这个蓄水池的容积吗?当时学生很快拿笔列出示子并开始计算,算了一会后说太麻烦,那有没有书写更简练的形式呢?怎样计算呢?学完本节课后你就能很快书写出结果了,但是学生都很兴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第讲“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中提到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反思和探究。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虽然每上完一节课后我都及时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总结,但我恰恰没有养成及时把反思形成书面材料,过一段时间后印象不深刻了。看完《有效教学十讲》后我明白了应该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要一日三省其身。养成写反思的习惯。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在教学的过程,我一定要好好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时我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把我们的教学过程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要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学习,争取在学科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在备课、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第五篇: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

余文森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在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的绝大多数观点都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成为我的精神食粮。但在这些观点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

1.关于三维目标关系的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余教授引用了把三维目标比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的比喻,指出了“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的意识”。同时,指出三维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哪个维度是显性的、哪个目标是隐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很多新教师或者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门别类的表达;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清晰地辨别出他们的哪些教学是在完成三维目标中的哪种目标。他们把三维目标弄成了三种目标,目标达成不是渗透性,整体性的,也从不区分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三维目标被活生生地、机械地割裂开来。

2.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表达。余教授引用了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观点。江先生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

三、还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

要经历一些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百分之百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第二个阶段是“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第三个阶段是“相对独立阶段”,学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如果老师过渡包办,就不是促进学生发展,而是阻碍学生发展了;第四个阶段是“基本独立阶段”,不要老师教,学生一般能读懂75%,此时如果老师还讲系统性、全面性,仍然事无巨细、全包全揽,教师就会感到“怎么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适得其反;第五个阶段是“完全独立阶段”。然而,反观我们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就不加区分地从“极端控制”走向了“极端放纵”。

3.关于情境创设的误区的表述。情境教学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教学也特别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观察中,却常常发现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虽然煞费苦心,但却显得特别“矫情”,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有时就是一种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个噱头。在这里,余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分别是“形式化情境”、“假问题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谜式的情境”、“电灌的情境”等,对于余教授指出的误区,我认为是一针见血的,非常中肯的。

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生动的表述。余教授是一位经常深入课堂的教学论专家,尽管他使用的语言很平易、很朴实(不像是我们很多教育学者显得那么“高深”、“渊博”,将一些本来很有血肉的教育现象或实践,抽象成连自己都理解困难的教育理论),但他所表达的道理却很真实、很实在,对一线教师也最有启发!这样的教育专家才是真正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了起

来,使用普通老师听得懂的语言,表达教育的真实。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专家!

下载读余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浅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余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浅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盘点了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及对问题反思,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六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六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六讲主要讨论教学的规律,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分别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知新”—......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八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八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八讲分析了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包括了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创新性等八大......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盘点了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及对问题反思,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九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九讲 《有效教学》的第九讲主要讲的是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以及专业引领。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的......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十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十讲主要讨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问题。校本研究即校本教研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一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一讲 前段时间,参加了瑞安市科学年青新教师的交流会,其中翁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几本书,比如《有效教学十讲》。这部书是大夏书系·有效教学的系列书,其......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讨论的是教学情境,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分别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价值;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