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击乐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打击乐教学活动指导策略
(一)意义:
打击乐器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打击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又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组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达到良好的审美体验。在活动中,幼儿手,眼,脑,心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敏,聪慧。
(二)特点:
打击乐器演奏是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活动。由于幼儿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拿起乐器就喜欢敲敲摇摇,因此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相对于舞蹈、唱歌等其它教学活动而言更难组织。对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一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有准确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还要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另外就是幼儿要有日复一日的音乐生活经验,只有二者合一才能真正达到打击乐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让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三)教学策略
1、幼儿园打击乐活动教学法。幼儿园打击乐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整体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总谱法(简谱和五线谱)、指挥法、创作法。根据幼儿园的幼儿年龄特征,我们最常用的是变通总谱,它是针对总谱法而言的,由于通用总谱法的认知方式和过程比较复杂,幼儿在学习中的记忆负担又太重,变通总谱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而产生的。在幼儿园普遍运用的变通总谱有:动作总谱、图形总谱、语音总谱。
动作总谱:主要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配器的总体布局。设计师可以使用身体节奏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甚至滑稽动作。例如:《大中国》、《木瓜恰恰恰》。在使用这一图谱时,不要将太快、较难的动作安排在较密集的节奏型上。
图形总谱:主要使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现配器的总体布局。设计师时可使用几何图形、类比性图形、形象简化图形或通用乐谱符号。根据歌乐曲的内容选择相似的物体或图形来代替,这种图谱比较形象,幼儿比较喜欢,易于接受。例如:《木瓜恰恰恰》,老师就可以选这水果的图片,来作为节奏的演示;又如《巡逻兵进行曲》的演奏,老师以杂技表演的故事情节形式展现给幼儿,形象的杂技演员图谱给幼儿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看着不同的演员表演,幼儿很快就能掌握乐曲的节奏,这种形象的图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更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语音总谱:主要用语言表现乐器的布局。所用的语音可以使有意义的词或句子,也可以使象声词或无意义的音节。例如:《土耳其进行曲》语音总谱。语音总谱的词或句子一定要有趣、容易上口。
三种变通总谱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还可以有多种设计法。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创造就意味着冲破旧的模式。这些总谱往往被综合起来使用,正如在教学中我们会综合使用到总谱法、指挥法、创作法。单纯孤立的使用一种总谱、一种方法的情况在教学中是很少见的。结合今天的教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2、打击乐教学的程序及方法
导入引起兴趣
欣赏或进行简单的节奏活动,初步感知主旋律的情绪、风格和基本拍子。
模仿学习或创作变通图谱的具体内容(小的孩子应从模仿开始)。
在熟练掌握总谱基础上,进行分声部徒手练习。练习时重点要求倾听、配合。
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可以部分改变配器方案,但每一次改变方案,教师都要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发现变化。
教师指挥进入多声部乐器演奏
鼓励幼儿指挥,加入情感的进行演奏。
3、进行打击乐教学的要点
教育目标
对于一次集体打击乐演奏活动,具体应划分成三个方面:第一,音乐素质发展要求。第二,学习素质发展要求。第三,做人素质发展要求。也就是说要从技能技巧、行为习惯、同伴合作、演奏乐器等方面考虑,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小班打击乐活动要求幼儿认识常用乐器,学习正确使用方法,能随音乐节奏进行简单的四分音符节奏的敲奏练习;中班则要求幼儿能正确使用乐器,学习看指挥或图谱进行演奏,学习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也可以让幼儿尝试分声部的节奏练习。大班幼儿则要求幼儿认识并会使用多种乐器,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能主动探索乐曲的节奏;学习四分、八分音符节奏的综和运用;并能根据的歌、乐曲的音色、长短音的特点匹配相应的乐器进行配乐演奏,鼓励幼儿学做小指挥。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常规
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开始演奏前,按教师指令或手势准备好乐器演奏的姿势。演奏结束时,要将乐器放在大腿上。在结束活动后要让幼儿学会整理乐器。
活动进行的常规 演奏时眼睛要看指挥,注意倾听音乐和他人的演奏。在交换乐器时,要把乐器放在椅子面上,在和同伴进行交换,坐下后轻拿乐器放在腿上。
打击乐器演奏的座位安排
半圆形和单马蹄形、双马蹄形、品字形、满天星形。其中,马蹄形是刚开始学习轮流演奏时较理想的座次安排方式,便于幼儿演奏。
教师指导打击乐器演奏时的特殊技术
哼唱曲调的技术 由于幼儿初学演奏时跟随音乐比较困难,用教师哼唱曲调的方法是乐曲能跟随幼儿的演奏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的哼唱要规范真确,可以使用唱名法,哼唱的速度要与幼儿最舒适的演奏速度相一致。音色或节奏型转换前要放慢速度或用动作、眼神、音量来暗示。节奏语言提示技术 教师应善于使用节奏语言提示技术,因为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节奏乐的教学,例如在节奏X X X X X X X X ︱,教师的提示,提醒分组演奏的幼儿做好准备。
弹性控制教学进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如果发现幼儿理解指示或掌握技能有困难时,就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放慢速度、拉长程序,让幼儿真正舒适的理解和掌握。相反的情形,教师就要加快进度,压短程序,让幼儿能够满足跳起来挑战的愿望。
以上几点是幼儿园开展打击乐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幼儿节奏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活动就能够完成的,是需要老师利用日常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时机进行培养。
4、从节奏入手,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语言节奏练习:
从小让幼儿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不仅容易,而且富有生命力。节奏的联系应该遵循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组合节奏。语言的节奏练习可以从词组、短句,比如:我爱 爸爸 和妈 妈也可以过渡到他一问一答式的,例如:小 朋友 你们 好 陈 老师 你好 啊。在歌曲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先让幼儿学习歌词,在学说歌词时,我们也要根据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来念歌词,增强音乐节奏感,同时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在幼儿能较熟练掌握语言节奏的基础上,在大班我们经常会指导幼儿学习多层次的语言朗诵,即两声部的语言节奏朗诵。例如《悯农》、《小熊过桥》等。
动作节奏练习
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训练的核心是动,幼儿用动作表信心月的节奏变化,虽然提倡让幼儿运用多样化的动作来进行练习,但是动作节奏一定与老师要求的节奏相一致。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来带领幼儿练习节奏,比如餐前活动、饭后的活动、散步的时间等等,老师利用“请你像我这样做”的游戏就可以完成。根据幼儿打击乐水平,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创造性
生活中,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常见的、可发出声音的、与自己所持乐器相同或相近的物品。发动幼儿从家里找来各类废旧材料:小棒、铁制小棍、铝盒、易拉罐等,将陶制的小猪装上硬币,充当打击乐的“沙球”,两个圆形木板钻出洞为“响板”,废旧自行车铃充当“碰铃”,废旧礼品盒中的圆筒配上小棍为“响筒”,饮料罐的铝盖穿上铁丝圈冒充“手铃”,还可以制成木鱼、串铃……。各种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在琴声的伴奏下,孩子们拿着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演奏熟悉的《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看星》《铃儿响叮当》《鲜花开》《洗手帕》等,幼儿的父母平时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和孩子一起制作乐器,开“家庭自制乐器演奏会”,从而使幼儿在开心、自豪中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
总之,打击乐演奏活动是发展幼儿多种能力的积极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幼儿参与积极性高,幼儿在这种氛围中,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得到更好的发展,每一次的演奏活动都会让幼儿和老师获得成功感。以上是自己在教学中的学习实践体会,还有待于与各位同行切磋探讨,再接奏乐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有益经验。
第二篇: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的心得体会
这是一本幼儿园专业成长丛书,是广州华南示范大学的袁爱玲老师的著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一线的教师,因为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是到策略,但是等我随便翻了几下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总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多,我最害怕看到这些理论的东西,怕看了半天还是一字半解的。但是当我认真的翻阅这本书时却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理念都有一个个我们日常教育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非常的有帮助。《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本书由导言和五章内容组成。导言“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导出的是本书预设的理想与目的,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这是作者希望幼儿教师达到的新的认识起点,这也是读者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提出了实现本书所指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新的“生态环境”保障。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第四章“幼儿园各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从多种纬度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分类且就主要类型的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五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试图以新的评价标准来保障以上指导策略的落实。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这一章节的认真阅读,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策略方面有一个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基本分为导入环节、高潮环节、结束环节,书中对这些环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设计的更完美、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运用了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简洁性等策略会使我们的导入更加的有教育价值,书中还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等,这会让我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提高。在第四章节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非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及集体活动的不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能过分的干预,要按幼儿各种不同表现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指导时的耐心、细心时非常重要的,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启发幼儿思考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指导实践工作有着更直接的引导,我也会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内容付诸于我的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其作用帮助我的工作更具有效性同时也提高我的教育活动指导能力。其他章节的内容我同样也不敢怠慢的进行了研读,学习其中的策略经验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后实施在我的工作当中,争取让我的教育实践工作全面有效的展开。
幼儿园教育指导活动学习后反思查找问题是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学习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成为老师们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山东女子学院的朱海琳教授指出集体教学是教师围绕活动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全体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但当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时,我们就有些手忙脚乱了,既想照顾到每个孩子,又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我的集体教学活动遇到的问题,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形式,轻内容,失去活动本身的内涵。作为一名工作不满一年的我来说,每次上课都想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但常常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在中班《找相邻数》这一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准备了10个小动物、10座小房子,让幼儿给小房子装门牌号,然后找邻居,继而引出相邻数这一概念。但在活动中,孩子被我营造的过分夸张的情景所吸引,对我所讲的内容兴趣不大,甚 至说出“7比8大”等让我很伤心地话,辛辛苦苦准备的课就“浪费”了。
二、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孩子对活动提不起兴趣。每次上科学时,孩子都等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但我都却很头疼,尤其是实验课时,想让每个孩子都动动手,又怕孩子秩序混乱,出现安全问题,那就适得其反了。在中班课程《寻找空气》中,孩子要做给气球打气、往水盆里吹泡泡、蜡烛熄灭3个实验,虽然实验前我三令五申地讲述实验要求,可开始时,我看着这一组,就顾不上那一组,但孩子们还是兴致勃勃的,但我的心一直悬在半空中,生怕有的幼儿操作不规范,发生危险,所以,第二次时,我只找几个能力强的孩子上前面来和我一起做,其他孩子在下面观察,效果可想而知。
三、语言不精练,浪费孩子的时间。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开始活动前,要求老师把自己该说的话锤炼的非常准确、简单。但在《找相邻数》的“找朋友”这一游戏环节中,贴着一样数字宝宝的幼儿抱在一起,我随口说“你们这是一样的,是双胞胎”,以致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双胞胎”上,而忽视找朋友这件事。同时“虎头蛇尾”这一习惯也让孩子对所学内容把握不住关键点,导致我总是机械地重复重难点,让幼儿非常疲惫。针对上述发生在我身上的问题,同班老师和徐园长都很着急,帮着我分析原因,让我一次次的演课,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给我点评,让我的确获益匪浅。就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 首先,重内容,形式灵活,丰富活动内涵。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确实适合幼儿园孩子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尤其是数学这么抽象的内容,但这只是为我们更好地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服务,不能忘记这个基本点。所以在开展实际活动时,要理解、尊重幼儿,以适合他们的形式和他们欢迎的方式,去组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在第二次执教《找相邻数》时,我从本班孩子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合理的设置最近发展区,淡化情境的影响,让还在操作前,我都先示范一次,这样既提供范例,又鼓舞孩子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跳一跳,能摘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良好的常规为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变为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只有纪律的保障,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自由的快乐。因此,在同伴老师的指导建议和我自己的观察下,与陪伴老师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并且严格执行,对于违反的幼儿,严厉批评教育。同时,对于实验课的开展,我也继续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过程中,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及时和陪伴老师同时指导,保证幼儿体验到实验的快乐。最后,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合理安排活动。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这就是教师语言的独特魅力。具体来说,教师的语言要平实、幽默、机智、激情、激励。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演员,而且是个演讲家,应该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孩子乐意且热烈地盼望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总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所以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会组织出更优质的活动,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本书通过对对传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反思,阐述了幼儿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未来的方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各科知识都在急速生长,知识的淘汰率和陈旧率非常高,因此,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了多久就不行了。一个世界以前,如果一个人中学毕业,他的知识可能够一辈子使用,而现在不同了,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如果5年内没有输入新的知识,已有的知识可能已经陈旧一半了,甚至更多,这也正是“终身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的历史背景,现在人们已经对构件学习的社会的必要性达成了公式,幼儿教师教育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被提到一个日程
良渚云华歌罗桥分园 章忠英
这是一本幼儿园专业成长丛书,是广州华南示范大学的袁爱玲老师的著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一线的教师,因为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是到策略,但是等我随便翻了几下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总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多,我最害怕看到这些理论的东西,怕看了半天还是一字半解的。但是当我认真的翻阅这本书时却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理念都有一个个我们日常教育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非常的有帮助。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
本书由导言和五章内容组成。导言“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导出的是本书预设的理想与目的,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这是作者希望幼儿教师达到的新的认识起点,这也是读者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提出了实现本书所指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新的“生态环境”保障。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第四章“幼儿园各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从多种纬度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分类且就主要类型的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五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试图以新的评价标准来保障以上指导策略的落实。
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这一章节的认真阅读,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策略方面有一个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基本分为导入环节、高潮环节、结束环节,书中对这些环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设计的更完美、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运用了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简洁性等策略会使我们的导入更加的有教育价值,书中还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等,这会让我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提高。
在第四章节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非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及集体活动的不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能过分的干预,要按幼儿各种不同表现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指导时的耐心、细心时非常重要的,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启发幼儿思考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指导实践工作有着更直接的引导,我也会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内容付诸于我的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其作用帮助我的工作更具有效性同时也提高我的教育活动指导能力。其他章节的内容我同样也不敢怠慢的进行了研读,学习其中的策略经验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后实施在我的工作当中,争取让我的教育实践工作全面有效的展开。
浅析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注入式教学 做过幼儿老师的人都不难发现。幼儿教育的方工仍采取一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教几遍,小朋友跟读几遍,然后小朋友整齐读几遍;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讲,小朋友在下面听,然后做作业。”这种教学过程太机械,缺乏引导和启发作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从而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就拿我们熟悉的舞蹈课来说吧,老师在教幼儿练习舞蹈时,只是把碟片放出来,让幼儿欣赏一遍,然后跟着自己,一个一个动作的模仿,边学边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学完后,配上音乐跳几遍就OK了。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动作要领讲解,也没有让幼儿熟悉舞蹈动作示范,幼儿只是为了跳舞而跳舞,并没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舞蹈,更别说他对这个舞蹈过程中体会到多少快乐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不仅存在于幼儿园教育中,也存在我们每个幼教者的身上,还存在各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认为这是我们幼教行业应该深刻反思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a、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材料只限于光碟、卡片、挂图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儿操作材料也贫乏,教师上课只靠一张嘴和几本书,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气氛不活跃的状态。B、师资缺乏。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很多幼儿园经常更换老师,造成老师流动性扩大,促使幼儿教育出现空缺与托尾,而且还有一些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两教一保,这就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师每天对着几十名幼儿,而且是形影不离,再加上月、日工作计划的拟定,哪有时间去更新教学方法。C、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会跳、会唱、会写、会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们脸上也会光彩照人了,但他们并没有想到对于一个三至五六岁的孩子是一种多么不良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力了。
2、教学内容欠规范化 在教学上出现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按照《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来说,一日的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学那样形式化,更不得随意性的上课,讲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数幼儿园存在一种相同的情况:都不以游戏的形式来上课。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室内识字、算术、写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加上户外游戏活动的欠缺,完全把小学教育提前教育了。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学化现象的主要原因:a、行为规范上,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守纪律,少玩少动。幼儿的天性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然而教育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B、在知识学习上,灌输知识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有用的人,却没有考虑到给孩子增加的无形压力。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心理,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a、使用权幼儿形成不良的习惯b、促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c、阻碍了幼的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个容器,什么东西都往里而塞,强迫他们学这学那是不行的,应该让孩顺其自然的发展,在玩中学。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视学习品质的培养 就现状来看,不管是公办、民办、还是私办的幼儿园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开设识字、数数、背诗、唱歌、跳舞等课程,开设外语班,他们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行为来考评幼儿教育成效,来向家长交差,却忽视了幼儿学习品质、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幼儿教育品质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学习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反复强化建立稳固的动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于,并且自动化。却没想到,幼儿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却被无形的知识压力抹杀了幼儿脸上的天真灿烂笑容。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A、娇惯 孩子是家中的宝,“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显而易见,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干什么要什么,就一定要得手,否则就使性子大哭大闹,家长们见到孩子这样,心痛时,就会满足他们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霸道,以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儿园后,他们好认为“什么都得听他的,得让着他”,如稍有其不顺意,便哭喊攻击,这种行为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教学过程也受到影响。B、替代 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动手。这种过分溺爱的现象,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过这么两种情况:孩子已经上学前班了,连脱胎换骨衣服都不会,如果老师不帮助的话,就以哭了事。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上幼儿园,不肯自己走进课室,要家长抱进课室。想想下,孩子的独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们连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来到幼儿园,老师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家长,帮他们改正种种不良习惯。然而,有些家长还是一手包揽,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做不来,不愿让他们动手。很难想象,如果继续这样教育下去,孩子的未为会是如何?他们又是将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呢?这就可想而知了。C、过渡保护 “捧在手心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句话就说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长辈的心肝肉,心头肉。一部分家长总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们扫除障碍,容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来说吧: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模式,人员较多,幼儿与幼儿之间总会有一些小摩擦,总会不经意之间碰到摔伤,一旦出现问题以后,有些家长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师指责一顿,或者对着做错事的幼儿大吼。尽管最后事出有因,家长也接受了老师的道歉,可是由于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变得不讲情理,变得更无理限闹,孩子们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种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撑职工腰”。这一现象,使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目中无人,胆小怕事。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开展幼教知识宣传活动 幼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全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幼儿、教师、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比如:开设一些专门的幼教知识讲座,或者电视专题讲座,让家长和老师都同时参与这些知识或专题讲座,从中吸取经验,及时教育我们的孩子。幼儿园应多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与老师多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和缺点,全面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园还应开设幼教宣传栏,帮助家长摒弃传统的知识观念。通过如此种种方法,让幼儿形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让他们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人。B、提高幼师整体素质水平教师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体。据了解,我镇有一部分幼师尚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取得任教资格证,政府部门应引起重视。首先,教育局应提供培训机会,使那些有识之士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其次,应该让教师走出去,走出幼儿园,到其他幼儿去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结合,每班配备一名保育员,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又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钻研课题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多订阅幼教专刊,供教师参考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与深索,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开创崭新的幼教局面。C、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师队伍 无意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原来是做什么的?幼师。怎么现在不做了?幼师很好呀”。听到如此问话,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了,为什么有的幼师会放弃幼教事业,谋求第二职业,这就是幼师的保障问题了。同一样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任教资格的教师,幼儿老师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为什么工资待遇没保障,同属教师行业,同样要求德才兼备,要上岗证,要为人师表,为什么不能拿相当的报酬?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工种每天超八小时上班时间的,还不能分心,背负着巨大的责任,管一群人的吃喝拉撒,玩好学好乐好,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力,却拿千来块的工资,还要担心被投诉?“尊师重道”不应该只存在学校教育,而且还要存在于幼儿教育,幼师应该与学校老师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幼师把青春献给了幼教事业,到最后连医疗,养老的问题都还得自己解决,更别说个人的发展了,连生活都成问题了。曾经有人提过这样一句话:“学前班的老师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工作,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未必胜任学前教育的工作。”确是如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考虑儿童的教育,幼儿园的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幼师的合法权益,使她们更加专心热忱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D、逐步优化幼教环境,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 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所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一,但应该都充分利用起来。活动室,户外活动场所都应该逐步趋向规范,.各种工作室,环境条件都因该符合相应的要求。减少为幼儿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政府部门应多少给予帮助,使其逐步完善,尤其是教学设备方面,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观看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发现、创作、交流,体会活动的快乐与成就感。以上是我对我镇幼儿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也许写得不够全面,分析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相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届社会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下,在各位幼教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幼儿教育会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孩子们也会更加全面地得到发展,成为祖国未来的优秀人才。
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实施问题解决方案问题情况
行动研究的成果展示以及相关的研究报告的撰写一直面临两种危险:一是满足于“小故事”而导致研究报告过于“随意”而失去“研究”的规范;二是为了追求研究的“规范”而丢失了行动研究的魅力。出色的行动研究报告往往在“规范”与“故事”之间权衡。它既显示行动研究的规范过程,又显示行动研究自身的个性和特点。
一、从“规范格式”开始 就中小学教师而言,部分教师之所以愿意做研究而不愿意撰写研究报告,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套路,以至于他们感到为难、退缩。对于这些教师而言,他们需要专门的关于如何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训练。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技术并不困难,对某些教师来说,也许只需要花费少量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技巧。
教师研究最好先严格练习行动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等到熟练掌握了行动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之后,再逐步自由写作、自由发挥。否则,教师很可能因为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而丧失行动研究的信心,也可能因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而败坏行动研究的名声。行动研究报告虽然有多种风格和风度,但经典的行动研究报告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问题与假设”;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结果与讨论”。这三个要素实际上是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形式。经典的行动研究报告之所以接近实验研究报告,原因就在于:行动研究原本就是“准实验研究”。也就是说,当行动研究者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时,最好先阅读和参考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规范格式,然后,通过对教育实验研究的规范格式的模仿,逐步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
尽管行动研究报告的“原型”是实验研究报告,尽管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同样包含了“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和“结果与讨论”三个部分,但是,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还是在某些细节上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一)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问题与假设”这部分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简要的文献综述”和“研究的假设”等三个要素。(1)问题的提出。比如,研究者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学英语,英语成绩低下。(2)简短的文献综述。已有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已经解决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研究的假设。研究者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形成自己的研究计划或研究假设。比如,将传统的“听说领先”英语教学变为“听领先”的英语教学,这样做的假设是:“听领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于是,行动研究的主题就显示为:“听领先对学生英语成绩和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包括“过程”、“方法”和“研究的工具”等三个要素。(1)报告该研究的时间、地点、人物(被试)等研究“过程”。在哪个年级哪个班做的行动研究,该班级有多少男生和女生。该研究持续了多长时间。之所以需要详细地报告时间、地点和人物(被试)等“研究的过程”,是因为,研究者需要让公众相信该研究是在某个真实的地点所做的真实的研究,而不是虚构的、伪造的研究。(2)解释具体的改革的“方法”,详细报告研究者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或方法。比如,在展开“听领先外语教学对学生外语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这个课题研究时,研究者需要详细地解释这个“听领先”的外语教学方法有哪些具体的革新措施,它和传统的外语教学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元素。此外,研究需要报告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分枝”和“循环”。这些分枝和循环使行动研究的过程呈现出哪几轮研究。(3)说明收集资料或解释资料的工具。研究者一般采用“试卷”的工具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后所发生的变化。除了“试卷”之外,研究者也可能采用“访谈”或“问卷”的工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后所显示的差异。
(三)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研究的结果与讨论包含“学习成绩的变化”、“学习兴趣的变化”、“预料之外的结果”等三个要素以及对相关结果的讨论。(1)学习成绩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可以通过研究之前的考试成绩(前测)和研究之后的考试成绩(后测)的对比显示出来。为了增加解释的说服力,研究者可以利用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多视角的分析。比如,前测与后测的“平均分”的对比分析;前测、中测与后测三次测量所显示出来的“平均分”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及格率”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优秀率”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男女生成绩变化的对比分析,等等。(2)学习兴趣的变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可以通过访谈或某种特制的问卷显示出来。行动研究当然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探察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教育领域中的人(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等)的情感(比如学习兴趣)往往很难被测量。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日记”或“周记”中写下自己对于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改革)的体验和感受。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感受纳入研究的结果与讨论的范围。(3)是否出现了预料之外的结果,并对预料之外的结果进行讨论。
三、走向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
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在“叙述”的过程中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尤其当研究者将学生的访谈内容或学生日记的体验纳入行动研究报告时,行动研究报告则显示出“叙事的行动研究”的风格。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传记”式的、口语化的叙事文本。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也就是说,行动研究报告虽然可以采用量的方式,收集必要的数据并做必要的统计分析。但一般而言,行动研究报告最好采用简单的“百分比”做简单的统计分析,然后大量采用“教育事件”、“教育故事”来描述行动研究之前和行动研究之后的变化。评论 |
第三篇: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总结
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总结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
在本书中的所有内容中,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书中讲述了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自然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准备性原则,为我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提供了导向,其次书中还提供了八种观察幼儿的方法与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可以对应一种情况,为我在实际教育活中提供了指导。
第四章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匪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和集体活动的不
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过分干预、不能千人一面、不必始终如一,而是应该按幼儿各种表现不同进行帮助,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指导幼儿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以幼儿个人的兴趣爱好为主,启发幼儿思考,在小组活动时引导幼儿明确小组活动目标,充分认识、挖掘、利用“小组共同体”的教育作用,鼓励幼儿自由结组、自行分工,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矛盾冲突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对我今后的教育指导实践工作有着更直接的引导,我也会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内容付诸于我的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其作用帮助我的工作更具有效性同时也提高我的教育活动指导能力。其他章节的内容我同样也不敢怠慢的进行了研读,学习其中的策略经验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后实施在我的工作当中,争取让我的教育实践工作全面有效的展开。
第四篇: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
专题小结——《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
沈丽芳
音乐欣赏,是一种有意识地反复倾听音乐的活动。理解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但是,孩子对音乐理解能力十分有限,虽然他们能对生动形象、节奏鲜明的乐曲有所反应,但绝对不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策略去引导孩子感知音乐的内在魅力。在享受的同时去分析、理解和表现。适宜的策略运用能使孩子徜徉于积极愉快的情绪之中,对陶冶孩子的情操、开启孩子的智力,特别是为孩子终生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老师的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所在。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而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创造与表现的过程。音乐欣赏活动不仅可以愉悦幼儿的情绪,启迪幼儿的智慧,发展幼儿的思维,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然而,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实施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音乐作品的选材、指导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把握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困惑一: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目标的确定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本身的审美特点,而是偏重认知。内容的选择往往忽视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偏重技能。在策略的组织上往往忽视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索与创造,而是偏重单一的模仿。
困惑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语过多、控制过多„„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往往被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或是在欣赏过程中出现“蜻蜓点水”、“表面文章”的现象,幼儿游离在音乐之外„„教师对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创设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师幼共同在欣赏中探索音乐的奥秘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
困惑三: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误:欣赏是“由外向内”的输入活动,创造是“由内向外”的输出活动,两种活动似乎不存在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关系,这就忽视了活动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
困惑四:目标的确定、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等,使活动处在失控的状态,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会出现哪些问题?为不同年龄段幼儿提供怎样不同的音乐作品?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引导与支持,幼儿才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如何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不同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与表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以达到丰富审美、陶冶情趣、开拓思维、启迪智慧的目标,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旨在让教师充分认识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特点和表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形成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价值的准确判断,归纳、梳理、总结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整合,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开展的两个前提条件 条件一:教师音乐素养的提升
作为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自身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素养是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前提。许卓娅教授曾经指出:教师素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与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教师的音乐素养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活动。如,对音乐欣赏作品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情绪情感和表现手段,辨别作品的基本结构,掌握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线索,分析教材的重难点,选择适宜的策略„„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条件二: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
教师要注重创设心理学习环境,它都能调动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给每个幼儿创造发展的空间,让每位幼儿都能够体验到成功感,形成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倾向性。这就对教师所提供给幼儿的欣赏作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作品,使幼儿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品质。
三、幼儿音乐欣赏欣赏作品选择的两个切入点
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来源于她们在音乐欣赏作品的吸引下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选材是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基础。切入点一: 为幼儿选择的音乐作品应该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有较好的音质。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丰富多彩,如,可以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关于自然界的、表现幼儿游戏的、以及学习生活的等等,可以是歌曲或是乐曲,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它可以扩大幼儿的艺术视野,丰富幼儿的音乐欣赏的经验。
切入点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可接受水平、兴趣、心理需求等来选择形象鲜明、结构清晰、风格多样的作品,并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到远、循循循渐进的原则。例如,从声乐曲到器乐曲、从有情节有角色的乐曲到抽象的幻想的乐曲等。有外国乐曲《玩具兵进行曲》、《啤酒桶波尔卡》诙谐、有趣,中国二胡独奏《赛马》奔放、形象适合幼儿来欣赏、感知。中华民族乐曲《金蛇狂舞》、外国名曲《胡桃夹子》等欢快活泼、诙谐有趣,富有丰富的内涵,让幼儿对乐曲结构、乐曲风格、音乐的表现力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加幼儿的音乐经验、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组织策略的三个关键点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这样确立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说,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幼儿掌握艺术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幼儿在自由、宽松、自然地艺术活动中感受艺术、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是用适宜的方法策略,让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和认识音乐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的已经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点一: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增强对声音的敏感、对音乐的兴趣
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是幼儿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因此教师力求捕捉到周围环境中,符合音乐欣赏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点上的“生活现象”,采撷环境、生活中声音,引入到幼儿的学习中,让幼儿感到声音的有趣、感受到声音内在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幼儿对各种声音的敏感性。
实例:中班《小鸡出壳》教师会让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敲击出自己发现的节奏、会引导幼儿用图谱形式再现不同的节奏„„
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发现、倾听这些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各种不同特质,如,高、低、强、弱„在重复、回忆、模仿中寻找适合的语言去形容、描述这些声音,如,优美、欢快、活泼„„提高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倾听声音”是欣赏音乐的准备,只有成功的欣赏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才是倾听声音的归宿与目标。因此,必须把倾听声音与欣赏音乐紧密而有效的结合起来。
关键点二: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创造力,表现对音乐的认识、音乐的意境
心理学家指出:个体在认识的过程中开放感知通道越多,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而对缺乏音乐体验实践的幼儿来说,更需要依靠各种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理解音乐。实例: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苹果与蛀虫》
音乐作品选自《挪威舞曲》,是一首ABA结构的乐曲,表现了苹果被蛀虫烂的美好景象。教师根据乐曲结构,设计了“苹果历险记”的游戏来帮助幼儿欣赏乐曲,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体验音乐作品的形象、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
实例: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玩具兵进行曲》
在音乐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音乐氛围,就是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布置的很是漂亮的场地,有音乐、有各种形象、各种形态的布绒玩具、大小不一的玩具盒的环境之中,这种氛围能够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玩具,可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跳舞、行进、„„与其他的伙伴一起游戏。教师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想象、创作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
我们教师会结合音乐作品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的渲染,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达到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的目的。
关键点三:欣赏音乐、积累非音乐知识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把握
幼儿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是运用已有的经验体验音乐的过程。因而注意积累幼儿的非音乐的知识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幼儿没有一定的认知、语言等经验基础,那么幼儿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围绕所需进行的音乐欣赏内容,来丰富幼儿的非音乐活动经验。
一是丰富幼儿有关的生活经验。在欣赏歌曲《蔬菜汤》之前,熟悉《买菜》的情景。在欣赏《蔬菜汤》歌曲之前可以通过图片PPT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三个种类的蔬菜图片。幼儿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小结各种蔬菜的特点。
二是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教给幼儿比喻句、拟人句、形象生动的形容词,欣赏优美的散文、诗歌,这样幼儿才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音乐形象。给作评语言的一个铺垫。
五、梳理、提升和挑战幼儿的音乐经验,开展有效的活动
1、幼儿倾听声音和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认识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使音乐欣赏活动具有了实际意义,真正体现出音乐的价值。
2、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中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殿堂,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而把握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探索有效地组织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们提高了对音乐的敏感意识和音乐与生活环境相融合的意识,提升了挖掘幼儿生活中、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在专题研究中教师不仅对幼儿思维发展和幼儿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重新审视自己并积极建构自己的音乐素养,逐渐培养其自己的音乐修养。
4、通过专题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把握住幼儿音乐欣赏学习的特点和发展线索,不断挑战幼儿音乐欣赏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利用,使欣赏教学的内容立足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教学方法、手段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并在观察分析幼儿表现的基础上,不断地梳理、提升和挑战幼儿的音乐经验,开展有效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五篇:大班打击乐活动
大班打击乐活动《森林音乐会》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尝试用打击乐器演奏音乐,在演奏中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乐器。
2、能根据音乐的结构及图谱,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看指挥轮奏、合奏。
3、能积极愉快的和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快乐。
活动准备:自制图谱,音乐《森林狂想曲》,圆弧板、铃鼓、木鱼,乐器卡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感受节奏 1.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一年一度的森林里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想要来参加音乐会,咦!到底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的呢?请大家一起听听音乐。” 2.分析图谱,掌握节奏。
(1)你听到了谁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音乐会的节目单吧!(出示图谱)(2)有谁来参加音乐会了?小青蛙唱歌的节奏是什么样的?(认识反复记号)小鸭子的呢?孔雀会带什么表演呢?请你学一学。
(3)现在彩排开始了,听好音乐来一遍吧!(幼儿第一次完整地演奏。)
二、借助图谱,配乐演奏。
1.进行“彩排”,设计方案,合作演奏。
第二次彩排就要开始了看看谁也来了(教师出示乐器)教师介绍乐器及演奏方法。2.师生共同讨论乐器分配的方案。3.根据乐器的分配方案,跟音乐演奏一边。4.交换乐器再来一边。
三、感受快乐,结束活动。
森林音乐会到此结束了,今天的演出太精彩了,看客人老师都给了你们热烈的掌声,全体演员们起立,谢谢各位客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