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学反思:摔倒之后
幼儿园教学反思:摔倒之后
今天早上体锻时,钱钱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没想到,雨彦、非非等几个小朋友却哈哈大笑着跑过去压在他的身上,旁边的孩子见状也纷纷效仿。我赶紧走过去,把压在最下面的钱钱扶起来。本来想向雨彦、非非等压在别人身上的小朋友发火,可又想,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这样做只是觉得好玩,并不了解被压孩子的感受,因此也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简单的批评几句效果未必好。我开始思考解决的对策,正好这两周是“学雷峰爱妈妈”小广播,每天都会讲一些雷峰叔叔帮助人的故事。吃完饭后,大家又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听小广播,今天的故事内容是雷峰叔叔看到一个老奶奶几天没吃东西,他就把自己仅有的一个馒头给了老奶奶吃。听了故事后,我问孩子们:“你喜欢雷峰叔叔吗?为什么?”
“雷峰叔叔看到老奶奶没东西吃,就把自己的东西给她吃,自己却不吃。” “雷峰叔叔帮助老奶奶。”
我首先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接着,我请孩子们再听一发生在班里的故事。我把上午发生在钱钱身上的事讲了一遍,我并没有说出钱钱的名字,并请小朋友想一想、说一说你摔倒有什么感觉,别人再压到你身上有什么感觉。
“压在下面的小朋友该喘不上来气了。” “把他压在底下多难受呀。”
“小朋友那么重,该把下面的小朋友压死了,就找不到爸爸妈妈了。” 孩子们和气的话语中道理讲得很明白。我又问:“要是你,你会怎么办?” “把他扶起来。” “问问他有没有摔伤了。”
“我们要像雷峰叔叔帮助有困难的人。”
……钱钱说:“我今天摔倒了手都疼了。”孩子们讨论的更热烈了。我看到,在此过程中非非一句话也没说,但脸上的表情分明写着自己的悔意。
孩子们是否明白了该怎样做了呢,于是我就注意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观察。浩闵想妈妈了,晨晨就掏出自己的餐巾纸给她擦眼泪;乐乐的鞋穿不上,简兮就蹲下使劲地帮他穿鞋……孩子们开始愿意帮助别人,愿意同情和关爱身边的朋友了。
可见,在小班,当老师发现孩子们存在行为问题时,再不能让孩子亲身体验行为结果的情况下,通过故事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还是比较有效的。
第二篇:当爷爷摔倒之后作文
当老爷爷摔倒之后
清晨,我和爸爸走在街道上,正准备出去吃饭,但见一群人纷纷围在马路边觉得很奇怪,便走过去看了看……
“看,那有个老头子,要不要去扶啊?”
“你没看过新闻吗,很多老头老太都故意摔跤,然后让人去扶,还说是扶的那个人推到他!”我和爸爸仔细一听,听到了这些谈话声,莫非……我赶快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躺在地上,手里握着拐杖,正痛苦的喊着“扶我一把啊!”可是每个人都在一旁观看着,丝毫没有想去扶老爷爷的动机。这时我想到了许许多多新闻上透露这些老头,老太借助别人的宽容心骗钱。突然我又想到了《一周立波秀》里周立波说道:“一些老头老太摔跤时,要扶他们却一无所失的话,那就拿出一手机或相机对这老头老太问道:„不是我把你摔倒的吧!‟,当他们点点头时,就去扶她(他)。”周立波这样说,既给了我们好方法,有讽刺了社会上的老头老太的“恶习”。看着这位老爷爷,痛苦的模样,人们都不敢行动,我也是。终于一位中年妇女“挺身而出”,扶起老爷爷说:“你没事吧!”老爷爷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拄着拐杖,说道:“谢谢!”就走了。这时,人们议论纷纷,有的怪自己没有去扶;有的不屑一顾的说这位老爷爷心地善良点而已;有的却嘀咕着,自己是不是太不善良了。
人群渐渐减少,我和爸爸也走出了人群,我想:其实他们的这些举动老头老太都能理解,却有憎恨某些“同胞”,要不是他们的“壮举”或许生活中,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当老奶奶摔倒后……
“哗啦啦„„”大雨像断了线的珠子,下个不停。我打着雨伞向外走去。
突然,前面不远处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摔倒了。我若物其事地从老奶奶身边走了过去。这时一个小女孩从我身边跑了过去,溅了我一身泥点,这可是我今天刚换的新衣服啊!我回过头正准备骂她几句。却看见了那个小女孩在扶那位老奶奶。老奶奶站起来,和蔼可亲地抚摸了一下小女孩的头。笑了笑就走了。我看着老奶奶渐渐消失的身影。
顿时,我已经呆呆地站在那不动了,并羞愧地低下了头。我的手摸着那火辣辣的脸,心想老师不是给我们讲过要助人为乐呀!可我呢?却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哎!真是不应该啊!我怎么能把老师的话当作耳旁风呢?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帮助他人的小学生。
第三篇:于新春励学演讲录:摔倒之后如何爬起
于新春励学演讲录:摔倒之后如何爬起
2011青少年学习论坛 在京圆满结束。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学习的价值——为了孩子快乐地成长”。平盟教育总裁于新春先生应邀做主题报告,以下为报告全文:
每次论坛,我总是要求在最后讲,因为前面的嘉宾往往会给半小时能讲三小时不带喝水的。轮到我这,就快到吃午饭时间了。于是我就不用多讲了,因为,我不敢保证自己讲的能如午餐那般开胃,我害怕自己讲的让大家反胃。我没有准备系统的发言材料,即席尽快讲完,不影响大家的午餐。在座各位都是职场中的精英人士,但无论您职业做的怎么样,那都是有时效的,官场有任期,商场有周期,这些都会有变化,但无论如何,有一个角色你想变都变不了,而且这个角色几乎不能失败,因为我们承担不起失败的代价,这是个什么角色呢,就是家长。家长是你一辈子辞不掉的职位,推不掉,辞不掉,出问题没有人能替代起。你可以辞掉老板、炒掉老公,但估计你肯定没想过这个孩子我不要了,不想当妈了。当然,你对孩子特别生气时的气话或冲动暂时性的心里活动不在我说的范畴内。
我们有的家长往往认为:我孩子不行就不行,反正我还行,将来也不靠孩子。你不靠她,她往往就会靠您,躲都躲不了。而且,家长无法给孩子建设一个真空,她得在她的环境下面临竞争。你只能给孩子臂膀,但给不了孩子港湾。有的家长可能说不在意孩子的成绩。你不在意算你开明,可是周围环境在意。比如我见过一个孩子,我问他,你这么喜欢和别人玩,在班里也大小是个领导吧,结果他说:这辈子估计我都当不了班长什么的,因为我学习不好。不到十岁的孩子,给自己这辈子都下结论了,听来不可思议。这就像权力不小酒量不大的干部一样,无论平时多么威风,一到酒场就歇菜了,没谁听了。其实,学习,就是竞争,这个环境他躲不掉。很多人会说,西方怎么样,但这时候,我要说的是中国的资源和人口比例会导致很多事就是靠比较出的优势。
我从来没有发现,哪个孩子是天生不能学习的,这就如孩子出生,没有天生不能哭的一样。虽然我不赞成孩子多玩游戏,但我认为,我们的老师还真得多研究多看看游戏,我们需要搞明白的,为什么陈天桥、史玉柱他们能把我们孩子时间抢过去,他们凭的是什么?我很佩服他们。他们抓住了孩子的心。我有时候跟家长说,如果孩子玩游戏,你跟他以写完作业为前提代价,恰恰就是无形给孩子在心目中把学习降低一格了,有点哄着孩子给糖吃的意味,把游戏当成糖了。游戏和学习,有个共同点,迷宫比较多,弯子比较绕,为何孩子一边被游戏里的情节绕得晕头转向还冒着被家长打击的压力乐此不疲,而对学习这些弯子不想绕呢?孩子不爱学习,不能怪孩子,怪谁,怪社会?这太空了,找不到具体责任人,怪老师?老师是有责任,可是孩子几年下来,老师一批一批的,你能怪张老师还是王老师?孩子不爱学,不是因为知识本身的问题,是教授知识的人和教授方式出了问题。孩子有学习问题,不是孩子有问题,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及格的家长,没有学习出格的学生,只有不合适的老师。如果孩子课外补的是课,如果跟学校还有重复,那怎么不令人生厌。我发现,很多孩子其实是爱动脑的,很多孩子喜欢象棋围棋,那种思考,难道不比做一道压轴题更困难,但是孩子仍有进发的动气和勇气。为什么,是因为下棋的方式使人有驱动力啊!求知是人的天性。减负不是不学习,是减少不必要的复杂环节,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使孩子更爱学习,学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一个人,能把索然无趣的事搞得津津有味。那是本事。是谁把学习折腾得这么无趣?我有时候去登山,有时会做一些比较思考,发现在动植物群体中,只有人把学习当成负担,厌学、逃学,怵学,学习成了负担,成了家长们操心的大事。很多其他动物,能生存发展下来的,几乎都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也就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有很多动植物濒危,为何濒危,除了咱们人类没好好对人家以外,跟这些动物的适应能力不够也不是没有关系。
学习好的孩子有共性,学习不好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我孩子很懒,”“现在的孩子都怎么啦,”每天,我都面对这样的家长问题。其实,不能说是孩子怎么,是我们变了。人的动力。就是一些朴素直白的动机促动我们前进。我最早的记忆在我在上小学之前,5岁或6岁吧。一次经过我们村子人家门口,闻到米香,那是真的原汁原味的香,不是现在添加剂的香。他家的锅离门口很紧,我就钻到人家屋里,手伸到人家锅里,偷了一口米饭塞到嘴巴就走,手烫嘴烫。那家是从南京下放到我们村里的。因为我很饿,在还未成人的思想状态下,我当时做出了偷吃的决策。现在的孩子不是肚子饿的问题,不是温饱问题,是怎么消化问题,是怎么不被添加剂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家长对此就不注意研究,往往习惯于拿自己当年和现在的孩子比,越比越失望,越比越伤心。我们不能拿现在孩子的外在条件跟我们当时比。我们只能在现在的条件下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次一位女士替她朋友的孩子咨询学习,那天是我的接待日,问我,你的对手是谁,我毫不客气地指着一个人的鼻子,这个人,就是我自己。我们有时候到处去寻找对手,其实答案就在自己手心,正如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手里攥着钥匙到处去找钥匙,手里拿着手机到处去找手机那样。我们常态式的思维常常导致把对方培养成对手,把朋友培养成对手。这正如我要说的是,我们做家长的经常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啦怎么啦”,而没有认知到,自家孩子的学习最大对手其实是自己,一个人的学习,更多的是跟自己比,不光跟自己的过去比,还要明天的我跟今天的我比。很多人,仅仅看到,我要比昨天进步,其实,还有一点更重要,就是明天的我比今天的我前进了多少。如果自己跟自己比,是不断的进步,那你跟别人比,又怎会退步呢?快乐学习,为何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因为我们把快乐弄丢了。比如说,重复学习,不讲方法,不能培育孩子追求的乐趣、求索的动力。
励志教育很重要,但励志不能仅仅告诉孩子你很棒,这么多家长为孩子不棒而忧心忡忡,我们上来就说你要告诉孩子你很棒,这可行吗?励志教育当然要激励孩子,但激励不是让孩子突然激动“啊,我原来很棒”,励志不是给孩子画个顺境,画个美景,而是不回避挫折,但又要挫而不折,孩子的成长,一定不能缺挫,但又不能折了。我以前对“劳动最快乐”这句话有不同看法,怎么劳动很累还有快乐,后来逐渐明白,你要快乐,就要尽可能多挣一些钱,尽可能多让别人认可自己,尽可能健康少生病,说白了,就是要多做事才能实现这些,而要实现这些,不用力还真不行。“劳动”这两个字,都有“力”。连现在流行的“给力”这个词,也是强调力啊,这个“力”,跟劳动也有关联啊。今早开车路上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六点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也听到“给力”这个词,以前人民日报也用过,这说明官方认可这个词了。估计要用到中考高考的作文中,不会算错词。霍金先生最近说了,人只有一辈子,干得好也没有天堂可上,干得差也没有地狱发配。我理解的意思是人没有往生也没有来生,只有今生。霍金这句话,贡献很大,对那些这辈子想放弃等待来生再努力的人是个提醒。对于那些这辈子干不好怪自己有往生原罪的人是个纠正。人的一生,能够留下来的只有思想、财物和子女。对于咱们普通人而言,不能设想也来本论语流芳百世,金钱也是数字而已随时会变化消失。最能够掌握的其实就是孩子,也就是说,孩子的教育,是做父母的不能承受失败的任务。除了付出,我到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什么讨巧的办法能够使自己的人生得以丰收。成功无法复制,人生也没有直线。人的一生中,以自己为主角的场合,出生,庆生,婚礼,这些场合主角往往有所表示。但也有一个礼,主角是不发表意见的,那就是葬礼。有很多事情是要自己到棺材别人再落泪的为好。但有的人很着急,要提前预支公众的赞美,比如说裸
捐。这就像信用卡,提前把你对我的赞美给消费掉,至于以后能否捐或者捐多少,还真的不好说。在这些场合,一般都是被说好话的,尤其是葬礼,出生时是预祝,婚礼时是期待,葬礼时是总结。人的一生,就是由吸奶水、撒泪水、出汗水、喝墨水甚至有时候还有别人的唾沫水组成的,汗水一定要比泪水多。摔了跟头,摔完后接着走。很多事情是没有唯一答案或终极答案的,比如说,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会想着这个问题。一般是两类人想得多,一类是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吃喝没问题,到了玩乐阶段。另一种就是还在设法解决温饱问题的,正在奔着小康的人很少有时间想着这个问题。有的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比如说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成功。还有的问题是我们等不到答案的,比如宇宙之外是什么,也许有答案,但咱们以区区几十年之身,其实是等不到的。比如说,我们还能获60年的话,21600天,每天我花一块钱吃根冰欺凌的话,两万块钱花完,我也就拜拜了。
优点越多的人越能面对自己的缺点,学习越好的同学越能发现自己的提分空间。而我,无知的时候老把自己当成已知,少知的时候常把自己当成先知。记得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有一篇文章中有个词叫“心旷神怡”,我读成tai。我读本科的时候,还是没有克服错别字问题。那时候家里很穷,需要去借学费。当时去我的一个表亲家里,有个表弟,他当时看电视,就问电视里的那个歌唱家叫什么名字,我下意识地说叫“彭丽爱,很有名的”,我把“媛”说成爱了,现在还记得表弟近20年前的不解眼神,他当时说,表哥,我只知道有叫彭丽媛的,怎么还有彭丽爱啊,我都忘了当时是怎么解释的,好像说她们是姐妹俩。缺知不可怕,就怕自己无知。估计,这位表弟对我不会有什么好印象的。最近在我们的bbs.edujiaoyu.com里有个帖子,很有意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故宫犯错不可怕,就怕故宫没文化。这事对于我也是一样,承认自己错了太难了。有的事坚持,代表是自己的坚定,有的事,坚持又代表自己固执。当我们常把该说对不起的时候说不好意思,其实这反映了不爱承认错误是我们的本性。有人会说这是习惯,其实,习惯往往会选择更简洁的缩写啊什么的,不好意思,是四个字,比对不起还多一个字,怎么能是习惯呢。上面说的是人不大会主动承认错误。接着说说,这个事又反映出自己的虚荣心。十年前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个菜市场,当时去买菜做饭,第一次去一个鱼摊处买鱼,摊主是一位老大爷,第一次,我就跟他侃价,他说他那是不讲价的,买过一次,就熟了。后来,我都是先到他的摊位,跟他说先给我准备条鱼,帮切好,我先去别的菜摊买蔬菜,再到他的摊位把鱼拿走,从第二次开始我就不跟他讲价了,他要多少钱就给多少。每次交钱的时候,大爷就跟别上他的儿子和儿媳妇说“这人很实诚”,我当时不大了解实诚的含义,总之感觉不是贬义词把。每次我都很虚荣地走了。
人生犹如考试,也是从填空题做起,我们先把自己的头脑填点东西。有了点自己认知,再做选择题。我们时时面临选择和被选择。我们经常面对的不是单选项而是多选项。生活最难的也是多选项。如何在职业和家庭之间选择平衡,如何把自己事业和照顾孩子协调好,这都需要不断地选择再选择。而阅读理解,没有谁拿到一道题目一点都不通的,但为何得不了高分,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正解,而是有误解,类似于我们在经常误解别人的同时也老认为被别人误解。而大的综合题或者说是压轴题,已经不是考察片面的题目了,要想得高分,就要整合知识体系,需要融会贯通才行。这正如生活的顺或逆,往往不是偏题难题怪题,也很难猜题押题,只能靠提高能力。
在孩子的学习中,分科制度可谓是职场人生的最初次选择,是高考志愿的朦胧区分。但我本人,就是分科制度的困惑者。1988年我读高二分科,那时我数学和物理好,但化学不好。文科呢,哲学学得还好。当时,志愿将来当官。那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说我们是未庄。那时候,信息极度贫涩,想找本青春期生理卫生那样的书都很难,而且往往都是手抄本,当时自己也算极度主旋律的人吧,当时就知道叶利钦,当时好像还是莫斯科市委书记吧。现在看当年的日记,里面都是后悔对昨天玩了半小时进行检讨之类的。暑假回家,也是猫在家里看书。我的父亲当时就骂我,说你也不下地干活。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就施肥过有限的几次。干活干得很差。我的中考,是通过一次考试被我们省重点录取的,也就类似于现在的中考签约吧。当时,是第一次去我们县城,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是一个迷雾的早晨,也许跟这个有关吧,我后来在县城的高中读书三年,一直是转向的。男人的情绪虽然不是按月出现的,但也会有周期的。这个周期,不一定定期,但总会有期,我在很多时候都夸大自己的定力,而没有认知到自己的问题。在高二分科时,因为想当官嘛,就下意识地选文科,后来又盘算,说当时当官的清华毕业的很多,大家看看,20多年前清华就有这特点了。于是,我又改为理科,记得到理科后,当时还安排我当个体育委员。后来,感觉不行,还是读文把。因为我改来改去,学校的政教主任,把我叫去训话,说你怎么能这样那样,其实深入来看,就是因为不知读文还是读理嘛。考大学当时是抱着必上的,假如考不上,家里也没钱啊,而且面子也没有啊,北大没敢报,当时想,报厦门大学的,那时候,又听说厦大消费比较高。正巧有一年去我家临近一个乡镇叫邵店去赶集,买了一本书,叫人体生物钟万年历,于是,出版社是写的山东大学出版社,买回家后,连书的出版社名字都看,书是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的,于是后来就报了山东大学。我呢,是一个到了坚持,坚持到坚定,因为,我初中阶段就给自己确定这辈子要办的十几件事,其实,别的事,我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当中有一项,就叫一定要去北大读书。本科毕业后,一方面想挣点钱给父母用,当时还在想,我要逼着自己,如果发展起来就到北京,发展不起来,就认命了。于是我去南京工作了四年。当时是这么想的,选个地方了解社会,于是不去政府,去什么呢,大学不愿意,企业自己还看不上,正好江苏省直部门发起新办一份报纸,后来和上海、安徽、浙江三省区联办,我在那四年。那四年,接触了一批专家学者。因为也在沿海地区工作吧,我发现,大学教育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但是,中小学教育确实问题重重。很多当地的企业老板当时跟我说,很后悔年轻时候没有好好读书,因为不读书做小老板还行,但要做大老板,就有瓶颈了。当时帮我介绍工作的一位前辈有两个孩子,学习不好,当时为了能促使前辈尽快帮助我联系工作,我就不断地抄一些作业啊试题啊寄给他们。后来,工作第二年,我就报考北大,英语差了几分,没上。是第二次考上的研究生,我上的是北京大学,研究发展中国家问题。当时,读研三年还在外面不断地兼职什么的,给我的最大感觉,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我们当时学了一个词叫发展经济学,其实,我得出一个结论,发展经济学不能从经济上找根源,教育才是鸿沟。发展经济学根源的问题来自于发展教育。我有时候很怀念在北大读研时的时光。现在印象中还有一年雪天,中午大雪,我去学五食堂买饭路上,路边一同学,脚穿拖鞋,身穿西服,正在雪花下和一人探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有一个现象,不光有趣,就是,父母重视教育的家庭,孩子也更重视学习。这跟我们当年不一样。也就是说,教育的差距,已经在家庭之间越来越显现。现在,很少有人问你家存款多少住多大的房子,但是,问或被问孩子在哪里读书工作这个话题就很普遍了。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如果一个家庭,大人下班孩子放学回家,晚上能各学各的,偶尔还开个家庭会议,重视家规家训,一般家教也较好,这样的家庭吵架的不和的也比较少。
讲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大家经常强调一个人的能力,能力的核心是什么,大部分人都赞成是竞争力,包括我本人也提出一句话:学习能力是第一竞争力。那么,什么叫竞争力,把自己贴在墙上,把别人挤在墙角;把别人踩在脚下,迈开自己的脚,这些都难以叫竞争,也难以成功。竞争,更多地是跟自己争,不是跟别人争,是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进行竞争。竞争,更多的不是你死我活式的排他性竞争,而是做大竞争。有很多人问我,现在辅导机构这么多,你们平盟比人家好在哪里。我说,我们不是比别人好在哪里,我们发自
内心地尊敬任何一家辅导机构,我们不是研究别人怎样,是研究孩子需要什么,家长期待什么,未来的竞争要储备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们不是跟别人比赛上不上市,我们不能发明什么,如果说做什么,来自于我们要应对孩子的根源学习问题,促进孩子的自我学习可持续能力的提高,平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学校,不是一个补课机构,也不是一个补习机构,不是常规的一个个零碎知识点的补课或补习,不是单纯重复学习或提前学习,不是上课,而是在研究每一个孩子具体的问题和特点,倾听家长的期待和要求,帮助孩子解决他自己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使孩子自觉学习、爱上学习、学出能力。我们不是直接给你分数,而是促进你孩子挣分数的能力,现在辅导的目的是将来不需要辅导,给孩子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促进驱动力,这就是我们的定位。
在孩子的学习上,我们难以避免走弯路或绕路,开明不等于放任,放心不等于放手,说到最后,希望没有影响大家的午餐胃口。没有天生学习兴趣盎然的孩子,也没有天生不爱学习的孩子,培养出来的感情不用私奔,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也不会逃学,在孩子的学习道理指引上,做父母的我们不能霸权,但更不可弃权,没有哪个孩子耽误得起!
第四篇:《享受掌声之后》教学反思
记得那是一次公开课,上课的班级是八年级(6)班,学习的内容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平等待人》,阶梯教室坐满了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但我对自己相当有信心,因为我对自己的学生一向都很信任。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我的设计思路顺利地进行着。
在课堂进行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实话实说话平等”,请同学们说说他认为班级中最不平等的一件事情。同学们一下都炸开了锅,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课堂很是热闹。举手要求发言的人很多,看样子要是一一请他们说恐怕到下课也说不完。我只好改变方案,叫大家将自己心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不平等的事情写下来交给我,不需要署名。几分钟后很多同学都写得差不多了。我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你认为某些老师做得不平等,你可以找老师单独交流,也可以用写信等其他方式和老师谈心。”正当我说着的时候,有一位同学举手示意有话要说,我就请他讲。他说:“老师,你是八(4)班的班主任,你是怎样对待你班上学生的?会不会偏心呀?”这时,所有的学生都注视着我,刚才还是气氛热烈的课堂现在却鸦雀无声。他们需要我的回答!我犹豫了一下,公开课都是经过精心排练的,45分钟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得非常精确,整个过程都有严格的安排。对于学生这样的提问,事先我是没有想到的。如果我用最简单的话来回答学生的提问,可以保证这节课按照我的设计进行下去,但是,学生一定会很失望。看样子我只好硬着头皮接招了。于是就这个话题我说了很多。“在我的眼中没有因成绩的好坏而定的好学生与差学生这个概念,学生只有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之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等于好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不等于差学生。基础较好的学生,不求上进就是表现差的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你在进步,你就是好样的,就是好学生!例如考分最后一名的学生,下次考分名次前进了一名,那么他就是好学生,就是好样的。”说到这里的时候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当我说到我们班级的奖励措施时,我介绍:“我们班级的班费开支方面,为了避免班费只为成绩较好的同学服务,特为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设置进步奖。例如,如果某个同学从班级45名进步到了35名,那么我就给他发奖品,奖品的价值与奖给第一名同学的相同。在我们八(4)班,哪怕你的学习成绩是最后一名,只要进步5名就有奖励。”这个时候,教室里再一次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当我讲到“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公民,教师没有任何特权,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学生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我不就经常向你们请教某一个字在普通话里的标准读音该怎么读吗”,这时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随后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按照设计,这是不完美的一节课,但是,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这节课对于他们是完美的。
[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在我们多数教师的心中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了。但是,何时我们想到过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呢?我们所理解的民主与平等,学生是怎样认识的呢?由此我认识到真正的民主与平等一定是在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中体现的。有时我们自认为对待学生的方式是民主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激发起学生平等交流的欲望,学生依然是被压抑的,他们就享受不到平等交流的快乐。对教学过程而言,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人人参与(包括教师的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种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达、创造潜能的发掘;对教师而言,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地输出,而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交流与合作意味着教师角色的根本转换: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我们又不能被它束缚。教学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它不同于工厂生产产品,囿于教学设计只会窒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细致安排一节课的每一分钟,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因此,严格按照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而进行的教学,是以教材、学科为本位而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体现。
第五篇:《对不起之后》教学反思
一次玩结构游戏,小宇动手拿了龙龙的玩具,龙龙执意不肯。小宇用力打了一下龙龙,手还没缩回来,嘴里已经很顺溜地冒出一句“对不起”,说完依旧继续和龙龙争抢玩具。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告状。我走了过去,龙龙像见了救星一样哭诉着说:“他抢我的玩具,还打我。”小宇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了。”龙龙满脸通红,鼓着嘴出入意料地冒出一句让人吃惊的话:“我打你一下,也给你说对不起。”顺势就要出手了。幸好我及时阻止,避免了一场“战争”。龙龙的这个举动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孩子发生矛盾时一句“对不起”真能解决问题吗?
从两个孩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对不起”这句话当成了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他们认为如果欺负了别的小朋友只要说了“对不起”,而另一个小朋友就一定会说“没关系”,接下来就没事了。在他们眼里一句“对不起”几乎是万能的。所以,他们才理所当然地一边做伤害别人的事,一边“对不起”脱口而出。
出现这样的情况,和我们处理幼儿矛盾时的方法有直接关系。我们教师普遍用的方法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就事论事,先批评引起事端的孩子,然后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该道歉的道歉,该玩的继续玩。我们只教会了幼儿说“对不起”,却没有教幼儿怎样才能不用说“对不起”。我们这样做不过是教会了孩子使用礼貌用语,而忽略了帮助孩子在交往中解决矛盾的能力。抢玩具事件中,小宇肯定知道抢玩具是不对的,但他还是抢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他缺乏自律。缺乏自律的孩子才会常说“对不起”。他们做事前从不想后果。
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不会明白“对不起”只是对被侵犯者的精神安慰,说句“对不起”,只能代表自己已经认识到了错误,并愿意改正,但对对方造成的伤害仍然存在。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幼儿明白,说了“对不起”以后,事情不是结束了,接下来,该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我们可以把这种精神上的安慰转化成幼儿能够明白的具体行动上的安慰,让幼儿看得见,摸得到,便于执行。如让幼儿帮助对方揉揉被打的部位、擦擦眼泪等等。这样,幼儿通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不仅有机会释放心中的愧疚,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渐渐学会在行动之前多想想行为的后果,这样对孩子才更有教育意义,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律,从源头上防止矛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