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收获在宽容之后》教学反思案例
下午放学时间到了,我想抓紧时间改余下的几本作业,于是让课代表下发批改后的语文试卷,我随后就到。
刚到教室门口,就有学生告诉我:“老师,唐义光的试卷不见了。”
“刚刚明明看到过唐义光的试卷,怎么一会儿就不见了?”我在心里嘀咕着。为了慎重起见,我让学生在教室稍等片刻,自己跑到办公室去找,结果一无所获。试卷是放在一起的,在发下去之前,我还曾看见过他的试卷,怎么会不见?这让我感到事态严重:是无心拿错了,还是有人搞恶作剧?
全班同学都留下来了。
“有没有谁不小心多拿了一份试卷,不小心塞进自己的书包里?你们仔细找一找吧!”
学生开始查找有没有错拿了别人的试卷。值此之际,有一位学生悄声告诉我:“老师,上午说要发试卷时,颜骥文就说要多拿一份回去,可能被他拿了!”
“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多拿试卷么?”
“他怕回家后家长打他,于是拿一张比他考得好一些的试卷回去好交差!”
虽然目标锁定了,但我怎么也没想到会是他——一个非常老实的男孩子,平时话语不多。我本想上前亲自去检查他的书包,但是理智让我没有这样做。于是我让同学们放学了,唯独留下了他。当然我也对没拿到试卷的同学进行了安排。
把他叫到办公室后,没有斥责,没有批评,更没有向他询问是否拿了试卷的事情,而是让他拿出自己的试卷,告诉他哪里的知识掌握得好,哪里的知识还存在着缺漏,哪里是由于粗心而导致失分,哪里是的确没有弄懂,并给他进行讲解。讲着讲着,只见他涨红了脸,轻声地说:“老师,对不起,试卷是……我……拿的!我怕爸爸妈妈看了我的成绩很失望……”
“你能告诉老师,老师觉得你很诚实,能知错就改。而且老师也觉得你是一位懂事的同学,怕爸爸妈妈失望,其实,老师觉得你很有上进心,知道成绩没考好,对吗?”
他点点头,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你能为我保守秘密吗?我不知道如果同学们知道了这件事会怎样看我。”
我向他承诺不会告诉别人。
事后,我与他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在分数面前有时还要理解孩子,不光是斥责,更重要的是点燃他学习的信心,为此,我们还给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在平时的教学中,当他取得成绩时,给他充分的肯定,有时摸摸他的脑袋,有时给他鼓励的微笑,有时在作业本上写一些肯定性的话语,有时还故意给他一些不太难的题让他去解决。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渐渐地,他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没想到一件无心的错事因宽容却成为了孩子进步的源泉及不竭的动力。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对孩子的错误,用宽容来处理,定能育成片片绿荫!
[反思]
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来查试卷是否真的在他的身上。的确,严格要求学生,才可能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他们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均未成熟,常在生活、学习中出现一些偏差,所以教师给学生留有一份自尊,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恰是治疗学生思想疾病的良方,同时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强思想感情的交流。英国教育家密尔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完整健全的教育,能教育人以公正、技巧和宽大的胸襟来处理各项事情。”面对学生的错事,我们应心平气和地帮助他们认识缺点和错误,提高他们鉴别是非的能力,我们这种宽容也并非姑息迁就和袒护,实质是教育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这样起到“和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达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
这虽然是个教育的小案例,但是我觉得应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分析。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是个社会性的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壮大,家庭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大量存在,用分数来衡量孩子,对孩子管制严格,有的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久而久之,在这种管教之下,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摧残了学习的主动精神,这与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们一直以来热切关注的话题。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既要为教育事业所呈现的喜人局面而满怀欢欣,也不能忽视存在的一些问题。因为,即使是一个细微的问题,也将会对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二篇:在宽容中收获
在宽容中收获
自古坊间就有“严师出高徒”的俗语,想来“严”就是指“严厉”了。但是我觉得对学生的“严”也要讲究方法。特别是我们老师,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和方式,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教育。刚过去的一学期我兼管政教工作,负责学校广播宣传工作。刚接手广播室时,里面脏乱差,经过我两天的打扫和调试设备,一切终于正常了,看着整洁的广播室,看着自己多日辛勤劳动的结晶,心理满是喜悦。可是好景不长,干净的广播室又开始变脏了。我发现使用设备的小广播员们卫生意识不很好。要说这些小广播员都是从全校的每一个班中选出来的,应该都算是班级里的精英了,可当我看到这些学生这样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心理非常生气。
一天一个小男生在播音时,由于天太热,就用纸巾擦汗,可是每次擦完了不是随手放在桌上,就是随手扔在墙角。我发现时,人却已不见了,只见几个纸团留在那儿。我想:“这些学生怎么这样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有一天下午放学,我看到有一个小广播员在广播室里。我就说:“你们经常在这里广播,要把地板拖一下哦!”他直接回复我:“地已经很干净了,不用拖了。”我说:“这是我平时拖的,要不那来这么干净?你们经常在这里使用设备,周末你应该把地板拖一下哦!”他说:“没有拖把。”我说:“拐角那边有,你可以去拿。”只见他走后再没见回来。后来的几次,他总是推脱不去拖地板。每次叫他,他都借口推脱,看着他的样子,我可真拿他没办法。
虽然我心理非常脑火,但我却不好说出来,因为这些小广播员都是另一位教师选拔的,这下可难为我了。
看着这些学生,我不能发火。因为我知道,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特别是处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小学生,犯错误是他们的权利。学生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童年的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所以我当时也没有立刻批评他。当然“宽容并不等于放纵”。所以我必须想一个办法来改变他们,保持广播室长久的整洁。
五月份,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他的班级需要录广播操磁带,于是他主动找我请我帮忙。我想:“机会来了。”于是就说:“可以,我帮你一次,但是你欠我一次——拖广播室的地板。”他这次终于爽快答应:“这没问题。”当我下次再看到他时,他已经开始主动去找拖把,然后把广播室拖得干干净净。我没想到仅仅是我帮了他一次,他就自觉的帮我把广播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他的带动下,其他成员也开始自觉打扫卫生了。看着广播室又恢复了干净整洁的样子,我想我的教育目的达到了。
有时候我想,宽容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当学生做得不是很好时、或者做错时,我们教师不要过于严厉的批评学生,我们要学会宽容,要善于引导学生。
狄更斯说得好:“宽恕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一种崇高的美德。宽容,应是教师的一种事业追求;容错,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真诚地容忍、巧妙地善待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学生
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我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也收获了师生认识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对话,更收获了智慧、人格和创新!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德育工作是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为教师,平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以,现代的严师不仅仅是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是懂得现代教育理论、懂得教育心理的老师。
从宽容中,我收获了热爱劳动的学生;从宽容中,我知道做一名好的教师,应该学会懂得宽容学生,懂得关心学生,懂得现代的教学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多一些宽容,就能多一些宽松,多一些成功。
第三篇:《收获成功》教学反思案例
一、案主资料:
案主姓名:江波(化名)性别:男
年龄:17岁籍贯:湖北
学校:秭归县职教中心班级:04机电(1)班
辅导时间:2005年10月16日—2006年5月10日
个案来源:2005年10月16日早餐时,该生用铁撮箕把他人砍伤致其住院,班主任调查时他极不配合,态度恶劣,并威胁受伤者。班主任将其移送到学校心理咨询室。
二、主要问题概述(由班主任送来的案主以前写的11份检查,以及班级民主生活小结归纳。)
1.该生自我约束力差,组织纪律观念淡漠,常有、抽烟等恶习,曾多次打架。
2.作为学生却不把学习当回事,即使是专业课也无所谓,经常无故迟到,动辙请病假在校外瞎逛,考试时睡觉或在试卷上写歌词,成绩无法统计。
3.性格异常,易冲动,并有自残行为(曾用小刀在手腕上划出血痕,并留有一道道伤疤)。
4.屡教不改,在班级中影响极坏。2005年6月曾因打群架等违纪行为而受到记大过处分,班主任建议学校开除该生。
三、背景资料
(一)家庭背景(案主姑姑到校讲述)
父:39岁,纸厂下岗职工,无业游民,吸毒,亲戚避之如瘟神,系案主的法定监护人。
母:36岁,与案主的父亲于三年前离婚,已改嫁,是案主目前的主要经济依靠。(案主母亲结婚时还未达到法定婚龄)二人离婚时,孩子判给了父亲。
案主平时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但奶奶总是抱怨儿子不争气,媳妇心狠,孙子可怜,对案主有些溺爱。另据了解,案主初中只读到初三的前半学期,后半学期装病在社会上混,参加中考时只凑了个人数。
(二)社会背景
1.社会环境
案主居住地系移民前老县城,曾是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对于班内其他学生来说,知识面开阔,接受新鲜事物多,比如网络、社交等,但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家教的匮乏、隔代亲的溺爱、破碎的家庭造成其心理与社会格格不入,社会的阴暗面被其心理放大,社会抵触情绪严重。
2.学校环境
学校系职业教育学校,生源主要来自于农村山区,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同时专业课教师在管“道”方面稍有欠缺,故对于案主来说,不良习惯尤其是初中阶段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并没有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案主越陷越深。少数没有主见的学生的盲目追随使得案主更加放纵,违纪的时候能有心理满足,吆五喝六的感觉能让他忘掉家庭的不幸。
四、个案诊断
(一)需要的不满足
1.归属和爱的需要的不满足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提出的人类五种基本需要之一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它是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出现的高一级的需要。
对于案主来说,破碎的家庭造成其父爱、母爱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反,父亲的游手好闲、母亲的改嫁抛弃,更加造成其心理压抑,就像迷途的羔羊一样孤独无助。
在爱的需要缺失后,无家可归的他急需对群体的归属满足,个别学生的追捧使他与群体之间的距离更大,绝大多数学生的厌恶助长了他与群体的对立情绪,故行为放纵就不难理解了。
2.自我实现需要的缺乏
由于案主初中就没有念完,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文化基础知识不足,专业课的学习就更加艰难,学习中无成功体验使得他无处宣泄情感。相反,作恶之后的快感刺激他变本加厉,纪律的约束对他来说完全不起作用,受处分之后使他变得更加无所顾忌。
(二)性格特征的异常
案主所出现的易冲动,伴有、打架不计后果、自残行为等都表现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以及理智特征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存在较为严重的障碍。
五、心理辅导与矫正过程
辅导策略: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二是矫正其性格特征中的非正常特征。
(一)开家长协调会
时间:2005年10月16日
参会家庭成员:母亲、姑姑、案主、班主任
会议内容归纳:
(1)听取家长意见:母亲痛哭近半小时,要求再给学生一次机会;陈述案主小时候聪明、听话,现在自己生活不易,并对案主父亲声讨(目的是唤回案主的良知,使其学会理解和宽容)……
(2)学校处理意见:一是支付受伤学生的医疗、营养等费用(帮助案主树立责任意识);二是留校察看,考虑到家庭状况的特殊性,暂不把案主推向社会(案主表情异常);三是签定家长教育协议,由于案主姑姑离学校较近,委托其每周一次到校共同教育(适当满足案主对亲情需要的满足)。
第四篇:收获,在“意外”之后
收获,在“意外”之后
那是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我和三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父母的疼爱》一课。
这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中的第二课。教参上列出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体会家庭的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
课前,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对学生的家庭状况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备课时,我一度犯难。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五六个大人护着宠着,蜜罐里泡大的他们能体会父母长辈的养育之苦吗?知道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吗?曾经有人评价这一代孩子是“最没有责任感的一代”,要让他们体会到父母长辈的疼爱,并落实到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又谈何容易。再说,每个孩子的家庭是大不相同的,怎样使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感受到父母长辈的爱„„一个个问号在我的脑海中此起彼伏。思忖良久,我决定,这节课先从歌曲欣赏开始,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揭开教育主题,等学生进入状态、打开话匣之后,再过渡到讲一讲在家里真实发生的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最后通过家庭情景剧表演,教育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
上课时,教学按照我的预设顺利进行。果然,音乐一放出来,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面露喜色。“这首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也会唱。”几个胆大的孩子当场喊了起来。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神情,我心中窃喜,这正是我要的效果,干脆,来个顺应民情:“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唱这首歌吧!”音乐声再次响起,孩子精神饱满,歌声洪亮。
“老师,她刚刚没唱。”踩着音乐的最后一个节拍,“小快嘴”发言了。她叫香,是个没有母亲,只有养父的女孩。教室里一片安静,同学们都睁大眼睛注视着我。
“同学们,她是一个不幸的孩子,没有母亲。但她又是幸运的,有一个疼她的父亲。”我想通过我的诉说唤起别的同学对她的谅解,同时提醒她,她还有一个好父亲。
“哦——”孩子们仿佛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我灵机一动:“我们也来当回词作家,把歌词改一改,世上除了妈妈好,还有谁好?”
“还有爸爸好!”
“还有爷爷好!”
„„
“我们来唱唱你认为最好的人。”我提议。这一次,除了洪亮的歌声,还多了一些嘻笑声。我注意看了那个女孩,她仍旧紧闭双唇,由原来的端坐却变成了趴在桌子上。我心中充满疑惑,她今天是怎么了?
课有条不紊的进行到第二个环节——讲一讲在家里真实发生的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由于课前我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回家向父母了解自己小时候的事,所以讲故事活动非常精彩:有的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一家人外出郊游的愉快情景,有的介绍自己生病时,爸爸妈妈是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还有的讲述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吃肯德基的故事„„我不断地走到各小组去倾听同学们幸福的故事,分享大家的快乐。有一个叫郑瑾的孩子别出心裁,讲述了妈妈怀胎十月的那一段故事:“为了能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我,妈妈每天步行上班,爸爸把烟也戒了„„”她还例出了一串令人震惊的数字:“在我一岁那年,我看了10次病,妈妈给我洗了几千块尿布,我吃掉270多只苹果、300多只鸡蛋,吸了几万毫升奶粉,拥有二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玩具。我1岁那年,爸爸妈妈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往日各自最自豪的美好时光。只有那个叫香的女孩一言不发,似乎连听的兴趣也没有。我走到她的身边,轻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是不是不舒服?”她连头都没抬起,只是默默地摇了摇。这时旁边一个小组有人站起来说:“老师,她家里穷,没啥说的。”“还骗我们说她有一个好妈妈。”另一个同学补充道。她一下子扑在桌子上,小声地抽泣起来。哭声并不是很大,却足以惊动那些正沉浸在幸福回忆里的孩子们。大家都把狐疑的目光投过来,有几个人开始窃窃私语。此时,我的心突然一颤,这该是一节充满爱的课,她却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教室里原本热烈的气氛骤然凝固了,天哪,我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一时间,我慌了手脚,不知该是先把课停下来安慰她,还是继续上课。稍顷,我决定采用最传统的办法——“下课后再说”。我说:“香,老师知道你一定有难过的事,不过我们现在正在上课。等下课后,我们再谈谈好吗?”她哽咽着点点头,竭力制止了自己的抽泣。
接下来的家庭情景剧表演她也没参加,其他孩子说的说、演的演,热闹非凡,仿佛都忘记了她的存在。
丁零零,下课铃声终于响了!课后,我急忙跟香单独交流,她低着头,小声地对我说:“老师,对不起!同学们不知道我没有妈妈,我一直骗他们说我有一个疼我的好妈妈。”
“对不起,对不起,老师不知道。不然,老师绝对不会说的。你能原谅老师吗?你放心,别的同学老师会去跟他们解释的。”我慌不迭地道歉——尽管为时
已晚,但起码能让我心里好受点。
她走后,我的心一直不能平静,这迫使我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节课。细想整个活动过程——我从积极创设情境出发,先从情感上去感染孩子,让孩子融入到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父母的疼爱,再通过小品表演落实到实际行动。从表面看,教学设计合情合理,孩子们也是一直激情满怀,但是,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这个叫香的女孩在这节课里并没有感受到爱,而是伤痛!当别的孩子揭发她没唱时,我不经细想,用“爱的语言”揭穿了这个小女孩美丽的谎言,一丝丝撕开这个孩子用心层层包裹的伤口,让她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为了渲染感人的气氛,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忽略了这是一个心灵受创的孩子,打碎了她用心编织的梦,给我的教训是惨痛的。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课堂的互动也不应该仅凭教师的主观判断,而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现实和内心体验,——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然,教师的良好出发点取得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作为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当别的孩子指责她骗人时,当别的孩子说她家没钱时,当别的孩子自顾自表演情景剧置她于不顾时,我又做错了——错失了一个教育孩子做人要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良机,错失了一个帮助她走出没有母爱阴影的良机。这个女孩不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案例吗?不就是一个鲜活的课程资源吗?如果我能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她哭的时候,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她你会怎样想?假如你就是她的母亲你会怎样做?先从情感上理解她,化解对她的误会,再动员全班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制定为她献爱心的方案,并落实到行动,让她真切地感受到同学的关心和老师的关爱,对其他孩子来说,也可能会是足以影响一生的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让我们牢记:教育是爱,爱是艺术。
第五篇:教学案例7:成功在1009次失败之后
教学案例7:成功在1009次失败之后 【案例呈现】
有一个人,一生中经历了1009次失败。但他却说:“一次成功就够了。”
5岁时,他的父亲突然病逝,没有留下任何财产。母亲外出做工,年幼的他在家照顾弟妹,并学会自己做饭。
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对他十分严厉,常在母亲外出时痛打他。14岁时,他辍学离校,开始了流浪生活。
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加了远征军。因航行途中晕船厉害,被提前遣送回乡。18岁时,他娶了个媳妇。但只过了几个月,媳妇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娘家。20岁时,他当电工、开轮渡,后来又当铁路工人,没有一样工作顺利。30岁时,他在保险公司从事推销工作,后因奖金问题与老板闹翻而辞职。
31岁时,他自学法律并在朋友的鼓动下干起了律师行当。一次审案时,竟在法庭上与当事人大打出手。
32岁时,他失业了,生活非常艰难。
35岁时,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头上。当他开车路过一座大桥时,大桥钢绳断裂,他连人带车跌到河中,身受重伤,无法再干轮胎推销员工作。
40岁时,他在一个镇上开了一家加油站,因挂广告牌把竞争对手打伤,引来一场纠纷。47岁时,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三个孩子深受打击。61岁时,他竞选参议员,但最后落败。
65岁时,政府修路拆了他刚刚红火的快餐馆,他不得不低价出售所有设备。66岁时,为了维持生活,他到各地的小餐馆推销自己掌握的炸鸡技术。
75岁时,他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转让了自己创立的品牌和专利。新主人提议给他1万股作为购买价的一部分,他拒绝了。后来公司股票大涨,他因此失去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83岁时,他又开了一家快餐店,却因商标专利与人打起了官司。88岁时,他终于大获成功,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他,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他说:“人们经常抱怨天气不好,实际上并不是天气不好。只要自己有乐观自信的心情,天天都是好天气。”
【案例点评】
乐观向上、对人生充满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是人们承受并战胜困难、挫折的心理基础。本案例介绍了肯德基的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的人生历程。他的一生可以用坎坷波折来概括,但他面对人生的各种打击、困难、失败,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一次次站立起来,凭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他终于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教学建议】
本案例可用于第一节第二目“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中“人生态度”之“乐观”要求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