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王涛
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王涛
正宁县宫河小学 甘肃正宁745306
摘要: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教学首先是他们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但当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方法指导不够,教材挖掘不够,教师“导向”不够,师生合作不够等四个方面。针对这些缺陷,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促进教学改革,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完成育人任务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当前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生命的潜力,使课堂教学生成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充满好奇心和对智慧挑战的刺激,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的发挥和体现。然而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受陈旧教育思想的束缚,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一些学校的教学工作,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的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为终极目标的教学体系,“教师、学生、课本”三个中心始终在教育的时空范畴内运转,这不仅导致了人格塑造的畸形化,而且还忽视了课堂的“活性”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随着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年代后文革以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络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1]P1。这一传统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也不断的在深入发展,不论是从教师教的方面,还是从学生学的方面都具有超长的稳定性。教师受制于教科书,学生受制于教师,这种一环扣一环的模式,扎根于千千万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之中。总之,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埋没了课堂教学的“活性化”,更严重的是抑制了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束缚了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文化知识没有通过教和学的活动过程而获得新的生命力,课堂教学成为非生命载体知识的简单转移或搬运过程。
要使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我们首先必须从传统课堂教学为什么缺乏生命活力着手:
(1)重视过程教学,但创新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够。
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播过程的实质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过程。而传统课堂教学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在知识的传授上一直侧重于教师讲授,学生静止的接受那些满意的结论。从创新学习的角度看,面向过程动态地掌握知识才具有创新的价值。所谓面向过程,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基本含义,更重要的是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相互联系,掌握相应学科知识的点、线、网交织构成的知识结构,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认识结构。如:关于《乌鸦和狐狸》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并不是让学生死背课文,而是巧妙的通过学生身临其境去模拟狐狸和乌鸦的对话,让学生认真体会,观察,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2]P43。
(2)重视了教师“问导”而“导问”不够。
矛盾、困惑的智力背景,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探求倾向,因而在教学中,每一位老师都能够设计大量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起到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序上还起到了让课堂“活”起来的作用。
但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绝大多数老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样片面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提问,很难把握或者说往往会忽略学生 的个体适应性,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引入到“探索—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就是老师“导问”的本质。
(3)重视了对教材的处理,但深层次的挖掘不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说:“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3]P87。比如:一位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处理,他紧扣文章的题眼和文眼“讽”,以点带线、连点成线,避开教材的表述程序,按“为什么讽”——“怎样讽”——“讽了以后怎样”来处理教材,这样的创新处理,就突出了重点,让学生按一条新思路来感受教材[4]P44。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照本宣课,没有创意,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诱惑力。所以,我们对教材应进行深层次的创新处理,使它变成活的知识。
(4)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但多向交往不够。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单向交往的模式,后来的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单向交往模式,不能反映教学活动的复杂特质,因而他们提出教学的双向交往活动论,它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并且也有力的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模式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之后,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5]P61。
经实践证明,多向交往较之单向交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即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彼此交往,相互质疑,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产生链式反应,课堂活动小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我们应重视多响交往。
面对上面的这些不足,我们何以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创新教学是焕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前提。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教学生命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未来人才最基本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新的将课堂设置为学生主体活动的课堂,活动是儿童的一种个性品质,它贯穿于人的一生,包括身体活动的主动性、认识活动的主动性、情绪情感的积极主动性等,反映在人身心的各个方面。课堂教学中,创新的设置情景,组织学生活动,不仅使课堂充满活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是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的生长与生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其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互交作用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教学中都要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前提。在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成师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需要教师和每个学生都应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做到“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的发展方向。对学生而言,首先是对自己学习有定位的认识,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地位,使自己真正的充当学习的主人。(3)深入挖掘教材,使知识“活性”化是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内容,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发的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科学的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巧妙的将相关学科知识引入教学,使静态教材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比如,讲《二战》一课,就可以在整个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来一个比较大 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等充分展示二战的重大损失,让学生在惊讶中寻其历史根源,这样把学生至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就适应了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移,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6]P44。(4)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是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出发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方式。改善课堂气氛,是开展愉快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所谓言就是语言手段,身就是非语言手段。如表情、姿态、手势等,教师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及情感的感染。因此要吸引学生,就要做到:
语言要表达清晰、简练、准确、生动、有趣,语气适中,讲课有人情味,有感染力,避免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讲课是生硬刻板的说教,相反,使学生感到很亲切,心理得以放松,听课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
对于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听课注意力不能持久,而且“注意”本身就具有起伏现象,因此要想不断吸引学生,就要根据讲课需要,适当做一些必要的手势动作、设置情景、组织活动游戏,使整堂课扣人心弦,让学生感觉到生命的运动,尽而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抓住问题,采取措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仅仅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性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相关,而且还与哲学、艺术相关。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育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参考资料:
[1]叶澜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 报告文集[R]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2][4][6]郭胡海 “重点中学课堂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现状探析” 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0.3 [3]祝平和 《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10 [5]张俭福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时报(郑州)
1997.6
第二篇:《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读叶澜教授的《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方面:
一、灿烂的微笑,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二、抑扬顿挫的语言,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课堂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必将使你的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三、幽雅的教态,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我们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生活。每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教师都应该主动走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让课堂教学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成为孩子们主动、活泼发展的广阔天地。那么,你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你的人生也将会熠熠生辉。
第三篇:关注课堂教学人性化 焕发生命活力
关注课堂教学人性化 焕发生命活力
响水县陈家港中心小学
张文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掘、展示自我,发现生命的灵动。
一、通过多元的评读 发掘学生的灵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在苏教版第十一册《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的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教者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
再如,《夹竹桃》一文中由夹竹桃产生的幻想,老师首先进行了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读,随后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有“环游宇宙的飞船”,有“神奇的海底世界”,还有“夹竹桃仙子轻盈的舞姿”……教师便鼓励大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桌。再来听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涌动着灵气与个性。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层面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悟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个性化体验的遵循也是多元的,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体验去自由读课文;对词语的理解也大可不必照搬词典,一字不差的熟记,只要大概意思了解,会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就行了;对语句的理解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讲的有理有据,都可以接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可以让学生深山一段反思体验的语段……例如教学《蒲公英》一文时,学生对于蒲公英的三种不同做法作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要听大人的话,有的认为应该有创新精神,要敢于闯。学生在相互据理力争中,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并且在争论中逐渐明白了:生活中需要听从大人的话,因为他们都是普遍的,为大家着想的,但生活中也需要敢于创新,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不过不能盲目从事,要懂得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课堂上要是能够让学生敞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的话,相信课上就会有智慧的火星或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那么,学生也会在相互争论、相互探讨、相互吸收中获得真知,得到共同的提高。
二、利用人文的平台,展开合理的想象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在语文课中,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还是以《夹竹桃》为例,当学生对韧性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教师通过“悄悄的,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们想起了很多很多……”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徐虎;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有的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还有的想起了今年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人说起了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
如苏教版第五册中的《第八次》,同学们读到布鲁斯王子接连打了七次败仗,自己又受了伤,躺在磨坊里唉声叹气的时候,教者让学生进行“实话实说”,“说说如果你就是布鲁斯王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有的说“如果我是布鲁斯王子,我会非常伤心,再也没有信心去抵抗”,也有的说“我会觉得十分羞愧,没有脸面再去见自己国家的人民”,还有的说“我不把侵略者打败,决不罢休”……一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真实的情感。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在众多的资料中,我就选择了一张苹果横切的插图,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尔后又以这一幅插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孩子们的思维闪动着智慧的火花,绽放出了许多绚丽的色彩,他们的思维又一次经历了洗礼。
三、创设自由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诗情
课堂中,教师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诗意的环境,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如《夹竹桃》一课的导入部分“麻烦哪位把大家带入作者家的美丽小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情境;读完全文,教者通过“我们看此时的夹竹桃,它已不再平凡,它的片片绿叶流淌着缕缕诗情,它的朵朵鲜花包蕴着点点浪漫”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话语,又欣赏了一首歌咏夹竹桃的古诗,激发学生放飞诗情,体验诗情,还语文教育人文性。于是像“白色的夹竹桃像一朵朵小雪花,正在飘落;红色的夹竹桃像一簇簇火苗,正在跳动。白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向白云妹妹的房间,红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进太阳公公的宫殿”之类的美文从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来,学生们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再如《灰椋鸟》一课结尾的“浩淼太空,精彩世界,有多少事物值得我们去爱,去歌咏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神奇的笔,去描绘美丽、歌颂崇高吧”,寥寥几句,点起了学生创作、抒情的欲望,像《野菊花》、《黑母鸡》、《小山羊》之类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再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妙评也为课堂增添了情趣。如教学中,当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完课文时,“啊!谢谢你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当学生说出富有个 性的答案时,“你可真是个思想家呀”,当学生的回答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时,“今年的‘金话筒’奖应该属于你”……正是这些富有人文性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如教学《槐乡五月》时,带领学生到槐花盛开的地方,观察槐花的样子,闻一闻槐花的香味,看一看槐花飘落的场面,请农民伯伯做一些槐花食品让学生品尝等,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可以丰富体验。结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的感悟深,发言热烈,写出了不错的小诗。
总之,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者更应关注的是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
第四篇: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作者:朱重林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3期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础途径则是教学。为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校以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课程标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双主体教学”的教改实验,大力改革课程教学,探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为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营造舞台,让课堂教学达到生命主体的充分发展,凸现了主体性、自主性、差异性、愉悦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显,创造性解放,充盈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的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主体性:优化教学过程,强化主体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发展。总结出的基本模式为:
①教师活动:
②学生活动:
③认知心理:
要不拘泥于这一模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允许对模式中各个环节进行灵活的删调和增补,有效避免模式的程式化。
1.教师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是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主要体现在定向、引导、点拨和评价,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努力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学生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循导学读”,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关注培养学生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做到“三有”和“三多”。
三有:课前有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预习,师生共同讨论研究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和想法;课中有交流表达的机会,课中多采用分组讨论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后有个别表达的机会,对课堂上存有的疑惑,在课余时间可以继续与个别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养成有问题就讨论的良好习惯。
三多:多一些自学量,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看谁想得快,做得好;多一些审题时间,就是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不会解题到掌握解题规律,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多一些操作量,不论从思维的发展,还是从课堂节奏的张驰结合、动静搭配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主性:重视自主参与,促进自主发展
“双主体论”强调对学生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要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这个中心,优化教学方法和结构,把“读”、“讲”、“思”、“动”挤进课堂。
1.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不读熟不开讲。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体验感情,训练语感,让学生充分参与阅读实践全过程,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要把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披文入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产生共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春”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教师引读:春天树醒了(生读文中描写树木的句子,以下依此类推),雪化了……小鹿跑出来了……春水涨了……原木淌着……之后,让学生围绕“醒、化、跑、涨、淌”引发想象,拉近学生与小兴安岭的距离。
2.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是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交流自己的感想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例如,提供“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的机会,让学生对重点词、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品个够,议个透。在议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中找到根据,发现学生的疑难点,进行点拨、归纳、梳理,“峰回路转”,让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潜移默化的议论品评中自己感悟教材、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尝试语言,并逐步学会运用语言。
3.把“思”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学法研究,准确地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教法,引导学生参与认识、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在头脑中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选择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运用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开放性地去探索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4.把“动”的体验留给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能让学生动眼的地方,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思绪驰骋;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之处,一定要让学生去写……教师要把体验还给学生,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真正体验到“主动参与”的乐趣。如,在教学《要下雨了》第2~9自然段时,为了使学生弄清下雨前的三种自然现象,学习有关的自然常识,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让4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白兔、燕子、小鱼、蚂蚁的头饰,要求扮演者读出问话、答话、陈述的语气,边读边表演。之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自由表演,以读激情,自悟自得。
三、差异性: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发展能力
“双主体论”关注和承认差异性,不把“差异”当作包袱,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都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还学生以生动活泼,还学生以需要并具有发展可能和主动性的多姿多彩生命体的本真。因此,充分利用、尊重学生的特长,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逐渐成为学习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
1.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主空间,指导学生借助教材学会自学,使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如,教学《詹天佑》时,可以开宗明义,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提出本课的自学要求:①找出中心句并理解句意;②了解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③哪些词句跟中心句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要求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边看边想边划,边读边体会,遇到困难就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不懂就反复多读,再不懂就记下来,课上请教老师。这样,学一篇课文,教一种学法,持之以恒,学生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并能逐步做到无师自通。
2.重视合作交流。学生在全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小组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形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结论。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互相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尊重、沟通、包容、优势共享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四、愉悦性:转变师生关系,关注情感体验
教师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热情。同时,还要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难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做到“三化”:
1.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达到生趣、激情和引欲的作用。
2.问题情境动态化。在教学中,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能力水平巧妙设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尝试表演等方式,使静态的问题动态化,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形式化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狼和小羊》,师:“狼想吃小羊,想到怎样的程度呢?”生:“非常。”(师出示幻片,引导学生观察,把狼的神态描绘出来)生:“两眼直瞪瞪地盯着小羊,不禁口水直流”;生:“咧着嘴,龇着牙,翻卷着血红的舌头”;生:“牙帮咬得
咯咯直响,喘着粗气”……之后,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有关句子。这样,通过观察、想象、说话、朗读使抽象的“非常”具体化,而且理解得透彻。最后,通过放录音对动作表演加深理解,强化感受,训练语感。
3.问题情境现实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加强学生生活与课堂内容的联系,以使学生在具体形象、可感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如,苏教版第一册有一首优美的儿歌《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联系生活,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学生们都说得很好:夜空是星星的家;夜空是月亮的家;宇宙是飞船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蓝天是太阳的家;大海是浪花的家……
五、创造性:鼓励探究发现,培养创新思维
“双主体”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敢问、敢辩,努力营造适宜学生创造性思维表现和发展的精神环境。允许插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表述进行评述时,就允许学生插话,或对某一观点持有不同意见而进行质问或反驳。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学生,决不能训斥、挖苦、打击学生。
允许失败。课堂上,学生不活跃,不敢大胆发言,原因之一就是怕说错、怕失败、怕丢面子、怕给老师添“麻烦”。因此,扭转这种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探究,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见解。
允许标新立异。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萌芽除了有赖上述两方面创新氛围的营造外,还应提倡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标新立异”——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而不人云亦云。
2.重视“开放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放性的题型可分为:条件性开放题、策略性开放题、结论性开放题、综合性开放题。
条件性开放题。其特点是根据所给的结论,要求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获得这个结论的条件,对不足的条件应给予补充,对的条件应给予取舍。经常性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
策略性开放题。其特点是一般都给出了条件和结论,解题者应由条件去推断结论,或根据条件判断结论是否成立的策略是多样的。此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结论性开放题。其特点是只给出一定的情境,利用条件、解题策略和艺界的知识去分析思考,多方构思。此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双主体教学”注重开放和生成,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运行体系,不只关注“教和学”,更关注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人性创造的魅力。突出了以上的五性,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和创造,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主动、和谐、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五篇:《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读叶澜教授的《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感谢杜春贞老师,把叶澜教授带到我们面前。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方面:
一、灿烂的微笑,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二、抑扬顿挫的语言,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课堂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必将使你的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三、幽雅的教态,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我们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生活。每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教师都应该主动走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让课堂教学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成为孩子们主动、活泼发展的广阔天地。那么,你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你的人生也将会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