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反思与体会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反思与体会
建华镇初级中学 王东鸿
作为教师,课后与同事交流时经常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在这里,我就结合本次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一些自己反思与体会。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针对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意义。
(2)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4)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
1、提问要讲究目的性原则
为什么要问。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针对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通过此设问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性质,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2、提问要讲究启发性原则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3、提问要讲究新颖性原则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4、提问要讲究全体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三、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1)激趣式提问
恰当的提问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扔下的一块巨石,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生](有少部分学生轻轻地说)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生](争先恐后)
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 [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2)启发式提问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用分割的思想启发学生获得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的教学片断:
[师](用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分割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及n边形得出公式后)“大家还能再用分割的方法,得到这个公式吗?”
[生1]: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所有内角和为180°。由于以点O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从中减去,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欣赏的眼神)
[生2]:“老师,我们有第三种方法”。
并走到黑板前画图讲解,只见她在黑板上画了图,又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O,然后向各顶点连线,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所以这些三角形所有的内角和为(n-1)180°,由于所有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顶点都在点O上,组成一个平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减去,因此,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1)180°-180°,即为(n-2)180°。(掌声)[生3]:“我第四种方法有了!”另一位同学快步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多边形,在多边形的外边取了一个点O,然后从点O向各个顶点连线,这样就可以得到
(n—1)个三角形,这(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n—1)180°,其中多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应减去。n边形的内角和就是:(n—1)180-180°=(n-2)180°(长久的掌声)。
反思: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3)新颖式提问
例如,在“求矩形面积的最值问题”专题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周长一定时的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是什么情况? [生]正方形的时候!
[师]若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 [生]很多同学根据原有经验,马上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 [师] “那么最大面积是多少?”
[师]“老师如果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设计出一个面积大于400的长方形呢?”
[生]情绪高涨,迫切地希望知道我的结果。
[师]“如图,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12,另一边长为36时,长方形的面积为432,大于400。”
[生]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寻找比432更大的。
[师]“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到底是多少?我们应该怎么求出这个最大值呢?” [生] 60÷3=20,最大面积s=202= 400.带着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了如下探索过程: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60x=-2(x-30x)=-2(x-30x+225)+450=-2(x-15)+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这个信息与原有的知识发生了冲突,在学生脑海中激起了思维的浪花,从而把知识的甘泉注入到他们的心田。
(4)诱思式提问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探索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乘法公式—平方差》的新课导入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一则“请你评判”的故事:
张三租了李四的一块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土地,有一天李四找到他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5米 另一边增加5米,继续租给你,你也不吃亏,你看如何?张三立即点头应允。
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张三,你会答应吗?请说明理由。
感受:通过故事情境中“张三会不会吃亏”的分析(多项式乘法的回顾),诱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生活问题转变成我们熟知的数学问题,这一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当然,高效能的提问类型有多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策略,不同的提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能。日常备课时,倘若我们能依据教材资源,结合自身实际,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精心设置每一个问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收到预期的成效。同时,倘若我们还能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的习惯,及时总结自己在问题设置、提问过程、提问效能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并能不断加以发扬和改进,那么,我们教师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挖掘,我们的专业就会得到主动创新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氛围就会更加和谐。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一)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
(二)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三)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
——惠农区初中数学小研究方案
有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确实,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随着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地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去探索与实践的。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反思
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目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这样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影响了教学效果。
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
提问时叙述过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例如,讲一元二次函数性质时,教师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
4.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5.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6.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7.提问针对性不强,浪费了问题资源。由于教师没有充分了解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表现在批发作业没有认真分析记录、课堂观察缺乏敏锐性等,造成了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让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来回答,没有让这个问题的作用发挥到最佳。
8.个别教师热衷于学生集体回答问题,表面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却掩盖了课堂的真实面目,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性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启发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答案,学到知识。
3.适度性原则: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
4.兴趣性原则:教师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5.循序渐进性原则: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6.全面性原则: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创新精神。
7.五优先原则:即先提问后点名;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先激励后更正。
8.讲究容量:根据心理学原理,观察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两、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教师提问的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9.发展性原则:课堂提问还应遵循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 维能力的原则。
三、本专题的研究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2.数学课问题的有效性设计。
3.数学问题情境的创造、难易程度的把握与提问对象的链接。
4.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5.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有问可问、有话说完。
6.考虑数学问题发问的顺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本专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研究,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提问水平,继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本专题的研究,使教师的提问能比较科学地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3.通过本专题的研究,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开拓,适当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专题的研究,能初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巧妙提问的新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5.通过对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个案研究、分析,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巧妙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影响。
四、本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一)研究的措施。课堂提问如同教学活动本身一样,有着久远的历史,教师的“问”是学生“答”的前提,教师应提高提问的质量与提问的艺术。但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缺乏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进行研究和探索,没有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我制定了以下研究措施。
1.数学课问题设计:要有一定难度,要有探索性,兼顾广度。2.问题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要用心关注学生的一些非语言的暗示。3.态度诚恳,善于发现学生回答的闪光点。
4.随机应变,帮助学生随时改变角度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5.及时追问,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
6.以学生为中心,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7.课堂基本遵循让学生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老师;先激励、后更正的基本顺序。
8.设计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测试表、量化表,配备与提问相关的测试题等。
9.拟写实验报告,概括、总结中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本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状态下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一边解决问题。可进行问卷与访谈得到客观材料,制定总体方案和每一个行动的具体计划,请优秀教师或专业人员对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发现新问题然而进一步确定下步计划与行动方案,在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步骤中循环往复,真正把“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研究、不断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五、专题研究基本步骤
完成本时间约为一年,具体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确定研究主题,拟写实施方案。
1.开展专题研究的前期调查、访问、检测等工作。从教师、学生等多角度收集信息及深入分析,重点分析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
2.宣传动员,使教师建立起一种追求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氛围,以点带面,激起全区数学教师的研究热情。
3.探索制定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测试表、量化表等,思考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切入点等,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具体实施。
1.根据本专题研究方案作具体研究。
2.建立与本专题配套的数学课堂提问模式。
3.充分利用惠农区中学数学教学QQ群,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不断积累各学校的研究成果、心得体会、成功及失败案例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4.通过对教师课堂提问进行量化,既提出了多少问题?有几个是无效提问?低效提问?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否是最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这个问题该让哪个层次的学生来回答?甚至具体到这个问题究竟该让谁来回答才能发挥这个问题的最佳作用?是否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这个问题是在学生的“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从而来判 断这节课中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数据来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1.对本专题的行动研究作总结与分析。
2.通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和分析。3.全面搜集和整理资料,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撰写专题研究报告。
六、有效性课堂提问的研究设想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拟在实践中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探索。
(一)课前准备
1.备教材要“懂、透、化”
“懂”,就是要充分研读课标,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 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瓶颈(是运算能力、是思维方法、是学习习惯、是学习兴趣等)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收放自入。
3.备问题要“准”
在备透教材、备实学的基础上,再来设计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切入口要准。暨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有经验的教师提问,问题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而且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
(二)课中实施 1.突出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2.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育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既然问题不多,或者老师自问自答,那么学生就只好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失去思辨的机会,成为“填鸭式”教学的又一范例。
3.掌控节拍
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
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按照心理学研究理论,提问一般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不马上重复问题或请学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问题。总之,掌控节拍的实质就是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只有使学生经过自己的酝酿和思考,回答、讨论时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才会不断涌现。4.及时反馈
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设问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继续设问成为可能。
从学生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这样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通过分享,引导全体同学发现思辨之匙,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纠正探究的偏差,从反面提醒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纠正偏差,提高效率,使课程的学习更加立体、丰富。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能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调整设问的方向和方法,使问题的展开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同时学生各具特色的“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如果对他们的答案没有合适、及时的重视,恐怕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过程中丢失很多这样的“宝贵财富”。
(三)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课后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课堂提问,总结得失与成败,对整个课堂提问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使自己设计与实施课堂提问的能力越来越强。
七、思考
如果说教育教学工作是“教无定法,有教无类”,那么是否也可以说“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所谓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 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他所需要的发展。以上只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设想,是否成熟还有待于实践验证,希望能与同行位切磋,并与大家一起进行探索,真正提高数学课堂实效。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教学设计方案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确实,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随着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地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去探索与实践的。
一、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二、有效性课堂提问的实践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探索。
(一)课前准备
1.备教材要“懂、透、化”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3.备问题要“准”
在备透教材、备实学的基础上,再来设计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切入口要准。心理学认为,人的谁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有经验的教师提问,问题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而且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
(二)课中实施 1.突出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2.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育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既然问题不多,或者老师自问自答,那么学生就只好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失去思辨的机会,成为“填鸭式”教学的又一范例。3.掌控节拍:
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按照心理学研究理论,提问一般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不马上重复问题或请学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问题。总之,掌控节拍的实质就是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只有使学生经过自己的酝酿和思考,回答、讨论时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才会不断涌现。
4.及时反馈
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设问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继续设问成为可能。
从学生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这样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通过分享,引导全体同学发现思辨之匙,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纠正探究的偏差,从反面提醒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纠正偏差,提高效率,使课程的学习更加立体、丰富。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能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调整设问的方向和方法,使问题的展开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同时学生各具特色的“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如果对他们的答案没有合适、及时的重视,恐怕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过程中丢失很多这样的“宝贵财富”。
(三)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课后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课堂提问,总结得失与成败,对整个课堂提问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使自己设计与实施课堂提问的能力越来越强。
总之,如果说教育教学工作是“教无定法,有教无类”,那么是否也可以说“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所谓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他所需要的发展。
第五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动力。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现对此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调整教法,增强教学的适应性,任何优秀教师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逐步成长起来的,作为教师要善于自我反思,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要有勇气正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经常审视自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应学生的要求,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对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非常有益的。
1.经常对教学进行自我反思,紧跟数学发展的最新形势,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明确教学反思是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不断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资料和现象进行优劣比较、价值判断或提出改进意见。
2.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回顾与小结,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模式,努力完善数学教学。
3.善于与同行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把成果应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根据数学本身的发展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通过不断学习,顺利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进教学实践,使自身素质逐步提高并向高层次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自我检查中修正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中根据数学本身的发展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