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总结的教育学

时间:2019-05-13 04:4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己总结的教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己总结的教育学》。

第一篇:自己总结的教育学

教育学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道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堆受教育者的身心世家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基本形式:<1>学校教育 <2>通过各种知识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等)是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3>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4>自我教育

3、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4、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5、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的内容:西周时期的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的教学内容:《四书》《五经》

6、社会主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

7、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8、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是法国的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0、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对于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1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尤以教学原则突出: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12、西方第一步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13、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他是以“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14、“白板说”是由英国的哲学家洛克提出的。

15、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他的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16、杜威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17、义务教育是全体国民的基础教育,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

18、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他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发展的期望,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身心发展等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规格和要求。

19、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卢梭。社会本位论: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

20、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1978年。我国宪法中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想结合,手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2、素质教育的内容: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到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23、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两全即全面发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25、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他们的关系。

26、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最早颁布的学制是“壬寅学制”,其后是“葵卯学制”他的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7、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2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9、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30、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是: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31、学生的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人身自由的权利。

32、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3、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主要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地位及其发展规律的看法。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采取何种态度与方法的出发点和依据。其核心是教育者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过程、智力及其人格上的差异和影响。

34、教育历史上的“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3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36、教师是受过专门的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

37、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8、教师职业的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证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

39、教师职业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职业,其职业的劳动特点是: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40、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结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4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42、现代的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3>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43、师生关系是指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44、师生关系的内容是:<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市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市互相促进的关系。

45、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46、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本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和态度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因素。

47、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48、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加强自身修养。

49、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50、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结合的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1、中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和实验法;练习法。

5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3、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帕克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以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当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想教师回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是时间证明,这样就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脱离教师指导和组织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54、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是:<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2>以“课时”为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事面对全班学生上课。<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哥哥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55、课的类型: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根据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6、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57、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58、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按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59、课程: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配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音乐课程等。60、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

61、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62、我国中学德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文明礼貌教育。63、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就是所谓的知、情、意、行。64、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道德体验法。

65、德育的教育途径:教学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实用的形式;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66、班级管理,就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67、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68、班级管理的改革发展趋势<1> 班级管理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2>重视中学生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的共同管理。<3>教师的影响力将由传统的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度。

69、班主任是学校委派具体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其基本任务是在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质量以及身心发展的水平。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决策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人员,是班级的核心,对班级的发展和建设发挥着主导作用。70、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2>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3>班主任是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

71、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了解和研究中学生的情况;加强集体教育,建设班集体;重视个别教育,做好转化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72、班集体是指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教育力量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班级群体,它一般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骨干力量,良好的几路车、舆论、班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的、智、体、个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的学生群体。

73、班集体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目标、组织机构、人居关系、班风和日常活动。

74、班集体的培养应该做好的工作:<1>确定班集体的共同目标<2>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3>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4>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5、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程标准范围和学科课程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76、课外活动主要包括:课外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活动。

77、中学课外活动的内容: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78、中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群体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79、中学课外活动的要求:课外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课外活动要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二篇:教育学重点(自己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教育规律: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认识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3、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4、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公元前6世纪—16世纪)我国:《学记》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孟学派乐正克撰写 欧洲:《论演说家的培养》昆体良

(2).教育学独立形态的形成阶段(16世纪—19世)标志: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它是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1861年,英国,斯宾塞,《教育论》;梅伊曼,“实验教育学”(4)..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每个目标分为不同层次,由低到高排列。布鲁纳,《教育过程》命题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5、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6、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7、教育内容: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主要体现在: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阅览室、校园等)中。

8、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未来教育

现代教育的特点:6点:普及性、多样性、科学性、发展性、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统一、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发展所制约 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非生产性、专门化、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近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9、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10、影响人发展的基本要素: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1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目的制定、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影响教育财政状况、影响受教育的权利、反作用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3)文化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人口因素、地域环境......1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的传递、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十分重要,它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发展

14、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于联系2)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教育是一种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15、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1)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

16、义务教育的含义、时间: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义务教育法》做了修订,九月正式实施 义务教育法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证的公共性事业。第四章 教育目的

17、教育的目的:广: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18、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9、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社会本位论:那托尔普、涂尔干 20、我国教育的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我国古代教育目的:孔子:培养“君子”“贤子”;孟子: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明人伦”“大丈夫”近现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中国:我国教育在50-60年代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第五章 教育制度

22、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性学制

24、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1904年初,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北洋政府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统称“六三三制”,延用到建国初期。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25、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学校教育改革趋势:

1、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义务教育与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 第六章 课程

26、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7、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关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教科书又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8、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的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29、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30、课程改革的六个主要因素:1)转变课程功能2)优化课程结构3)更新课程内容 4)转变学习方式 5)改革考试评价 6)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 第七章 教学(上)

31、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32、教学的意义:1)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3、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34、教学课程的理论发展:

1)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思孟学派的《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一片教学论专著苏格拉底,“产婆术”,分两个阶段:诘问,助产2)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赫尔巴特,教学有不同于教育的特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席勒,把明了分为两个阶段,组成了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席勒的学生赖因(五段教学法):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合、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3)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4)我国新时期教学过程性质的论争:主要观点(认识说、发展说、交往说、价值说、多质说)

35、教学过程的性质及规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具有: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36、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结语 第八章 教学(中)

37、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知道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8、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得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性质特点:目的性、双边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的和任务、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特点、教师自身素质、教学环境

39、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述为主:讲授法 谈话法 读书指导法 讨论法 观察感知:演示法 实际操作: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研究法

讲授法优缺点及基本要求:优点(发挥教师主导地位,节约教学时间)缺点:(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3)讲究语言艺术。语言清晰等 第九章

教学(下)

40、教学组织形式:指未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分为: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41、班级授课制优缺点及特点: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便,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学科 特点:以班为人源单位以课时为时间单位 以课为活动单位 优点(5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帮助、相互竞争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 便于系统的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5 能够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4点):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4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获得。

4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5个):备课(基础环节);上课(中心);作业的布置和修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

常见的分类有以下三种: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式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44、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第十章 德育

45、德育概念:也即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46、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能动的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47、德育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贯彻要求: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疏导原则(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机会的进行教育),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48、德育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园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

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 第十四章 班主任

19、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公正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

21、班主任素质的培养: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2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学生的劳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第十五章 教师

23、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专业性 1)复杂性:首先,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其次,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再次,教育过程是复杂的。最后,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无论从哪个方面出发,教师的劳动都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必然会对教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

2)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师范习性。3)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活动必然会有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历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积累。4)专业性:现代教师劳动的专业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国民制度重心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的转移,而不断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迅速发展。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桃李满天下”

24、教师的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教师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机智(教育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结构: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 4)教师的人格特征:理解学生;和谐相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望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学习,自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25、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26、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

27、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8、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

29、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关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虽然师范教育对专业化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许多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良好品质与才能主要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其成长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专业成熟,即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因素:社会环境 学校文化 个人经历 自我更新 30、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3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32、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近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论述题

1、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答: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2)规定学校教育的性质(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德育现实:一是德育目标相对滞后,二是教育内容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三是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四是教育方法单一,五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社会现实往往与学校德育目标相异。

1、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我个人认为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德育排在“德、智、体、美、劳”之首,可见其重要性。一个人如果道德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一点,他至少会有所作为;但如果其他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弱甚至是差,那他就会危害社会,能力越强,危害越大。同时,国家治理社会的手段主要是法律和道德,二者的职能和调整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无法约束或约束不到的地方,只有通过道德来约束,所以党和政府才提出以德治国。从这个角度说,道德能力是基础和前提。同时,道德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道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理状态的调节,当然,毫无疑问,一个人的道德能力的形成,是其养成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首先,中小学生大部分是六七岁至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变化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理解事物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较弱。使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三是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2、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3、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4、试结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答:含义: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或低劣的素质。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背景的现代教育。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3)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必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5、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艺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6、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答: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b、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c、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有:a、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b、人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的儿童期是未成熟的时期,教育能够帮助儿童达到成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

7、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教育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8、试论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答: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 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 ⑴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⑵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⑶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⑷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9、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答:(1)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2)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浓厚的兴趣、先进的价值观、良好的性格,(3)高尚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和同事之间的友好协作。(4)深厚的知识基础。包括高深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5)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教学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进行教育的能力、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6)具有适宜的教育行为。包括民主的管理风格、合理地运用规则与奖惩、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的作用。

10、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答:原则的含义: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3.举例,略。

11、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12、联系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答: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使教育向理想化方向发展。

第三篇:自己整理教育学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第一节

一、新课程改革(1——5)

1、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2001年。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教育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2、确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成为新课改的首要任务。

教学理念:(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发展性的人、学生是独特而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丰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道德与人格的升华、加强学生能力与方法的培养](3)提出昂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组织生活化] 教师角色转变:⑴变管理者为组织者⑵变主导者为引导者⑶变传授者为合作者⑷变教师表演

二、全面发展(8——12)

1、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导手段就是-------因材施教。

2、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一)个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

(二)个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充分发展

(三)个人的“个性”充分发展

3、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1)因材施教是全面发展的前提。(2)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归宿。(3)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的整合策略⑴从全面发展着眼,从因材施教着手⑵扬长避短,促进发展⑶灵活教学,和谐育人

第二节

二、校长与管理人员的管理(14——15)

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⑴教学管理中的示范者⑵教学工作的指导者 第三节

一、教学常规管理制度(18)

1、简单地说,教学管理制度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来下定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2、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常规由教学组织工作的常规和教务行政工作常规构成。教学组织工作的常规包括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课外辅导、学生成绩考核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务行政工作常规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总结、听课与评课、检查与评定、业务学习、教学研究等相关教学工作的明确规定。

二、校本研究制度和培训制度(19——20)

1、校本研究制度应体现出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在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为研究目标,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基本要素,以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为基层单位,以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以课例、案例、论文为主要载体等特点。

2、新课改吧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主阵地。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全体教师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的在岗培训是其突出特点。校本培训一般是由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原则、培训措施、管理方法等几方面构成。

四、学生评价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24——26)

1、学生评价制度:传统的评价制度存在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忽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多种弊端,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新的学生评价制度,是从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的,能发挥出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的过程性评价;

2、教师评价制度: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是以提高教学效能为主要目的,它存在很多的缺陷,如片面追去升学率和考试成绩,阻碍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难以促使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新的教师评价制度,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其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构建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2)构建多元化教师评价参与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的共同原则:方向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人文性、民主性。

第二章 第一节

二、课程得概念(30)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时期,8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意义的课程开始出现在我国。在西方,课程最早由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

2、杜威认为课程是活动。泰勒认为课程是经验。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潜在课程。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关心知识的传递。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发展主义课程论,美国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方式课程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活动课程是从兴趣和需要出发,以经验为基础,有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法国卢梭提出,美国杜威和克伯屈发扬。

综合课程也称广域课程或者大范围课程,即综合性的学科课程。特点有:符合儿童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助于增强有助于增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知识的人为割裂,帮助学生,整体的综合的认识世界。有助于减负。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潜在课程也称环境课程、隐性课程。它是在学校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但又对学生的成长和知识增加、情感的培养产生影响。集中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二节

一、课程规划(32——35)

1、课程规划包括课程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课程改革、建设发展规划及具体实施步骤等。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它体现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由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实施。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在课程方面的具体化,教育的目的只有通过课程目标才能体现出来20世纪以来课程理论认为学科目标包括了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现目标三种,课程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其对象学生体现出来的。

3、课程设计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遵循时代性、适应性、环境性、评价性和教本性等原则。

4、课程结构是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5、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二、课程组织与管理:(35—36)

1、课程管理的概念:课程管理概念的代表性观点:课程管理及教学管理,课程管理主要是对课程编制的管理,课程管理即课程工程。课程管理是一种责任和权利,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而言,是中央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进行的决策、组织、领导、实施和评定的过程;广义讲,就是中央、地方、学校、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对课程施加影响的过程。

2、课程管理的任务:新课改中明确规定由统一课程向三级课程转变,同时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任务。

⑴国家层面对课程的管理包括规划课程,制定课程政策,确定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课程标准,试行课程评价。

⑵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主要是制定国家课程的实施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制定地方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⑶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任务主要有两项: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

第三节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39—40)

1、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最早出现英美等国家。(1)校本课程的概念:由各级学校的老师基于学校的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家课程与教学目的,结合学校内外的环境和资源,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四个特征:补充性、自主性、民主性、实践性。第三章

第一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48—49)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精神发展。(2)专业知识的发展。(3)专业技能的发展。

2、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修养、专业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49—50)

1、美国学者富勒提出教师关注的四阶段发展模式: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

2、柏林纳则根据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归纳为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等五阶段。

3、费斯勒将教师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50—51)

1、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途径:(1)教师教育改革。(2)校本培养。(3)反思与交流。(4)专业发展学校。

第二节

一、新教师的发展特征

(一)适应专业角色的转换(51—53)

1、新教师是指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在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

2、新教师的角色转换:⑴角色认识与角色体验的冲突,⑵教师效能感低,⑶树立角色价值观。

(二)完善专业能力的成长(52—53)

1、能力结构失衡 ⑴教学技能生疏 ⑵人际交往能力很弱,2、年轻的优势 ⑴思维的新颖性,⑵对工作的投入。

二、新教师成长指导(54——56)

新教师成长指导:新教师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人际关系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指导

(1)组织环境支持:①资深教师的示范引领。②组织针对性的入职教育。③建立区域性教师交流网络。

(2)自身努力。①经行职业生涯规划。②多层次教学反思。③终身学习。第三节

一、成熟教师的发展特征:(56-58)

1、特征:⑴教学能力成熟 :①备课效率高,②教学相长,③课后反思意识突出。

⑵专业精神感人。

⑶高原现象困扰发展。教师职业“高原”现象:是指个体职业发展到某一顶峰状态时候,出现停滞,甚至有可能以缓慢下降的现象。

二、促进成熟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59-61)策略:(1)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①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②以带促教双赢。(2)构建能力为本的培养模式。

①成人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菜单式”的培训内容。②能力提升的成长周期决定了培训方式的综合性。(4)帮助教师应对高原效应。①引导教师正确归因。

②减轻教师负担,保障专业发展时间。第四章 第一节

一、释读校本教研的内涵:(68—69)

1、三方面含义:1)校本研究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的实际问题,针对性的展开教研性工作,为学校教育发展服务。

(2)校本研究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究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3)校本研究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史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研究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2、内涵: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所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创建特色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对校本教研案例的解析:(69—70、74)

1、教研的三大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2、校本教研的四个过程: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具体展开为: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反思。

3、校本教研的整合模式:说课模式。(1)说教材。阐明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本册教材或者本章书的地位记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2)说教法。阐明本节书用到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要到达的目的及其理由。(3)说学法。阐明本节书要教给学生的方法以及选择方法的理论依据。

(4)说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思路设计及其依据,各教学时间的分配和相关教学法及其采用的教学手段的依据,板书设计、及其依据等。

三课一反思模式。⑴说课。说课的任务是要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其理论依据是什么?⑵看课。执教教师的上课和教师同伴的看课如何看,看什么?⑶评课。即对一堂课的评价。⑷反思。

四、制度化校本教研的确立:(75—76)

制度改革深化:围绕校长创建学习型校园。课例研究的惯常化。师师互动—形成互助空间。三种对话方式的融合。

第三节

二、教师教学理论修养与提升:

(一)教师教学理论修养的内涵:(80—81)

1、教师的教学理论修养:教学理论修养和教育理论修养。

2、教师教学理论修养的科学体系:学科教学理论是教师教学理论修养形成与发展所必需的。教师对其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⑴明晰学科教学论课程的目标定位及内容选择。⑵洞察学科教学论与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的关系

3、以学科教学理论为基础,教师在现实教学还要形成一系列具体性教学理论修养:⑴教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意识反思。⑵主动的教学创新。⑶孜孜以求的教学交往。⑷敏感的教学研究。⑸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能力。

4、教师教学理论修养提升之路:○1读书 ○2实践----反思

三、教师教育理论修养与提升:

(一)教师教育理论修养的内涵: ﹝85—86〕

1、教师教育理论修养的关键是一种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动态化的教育人格的生成,核心就是围绕师德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养成,其中教师的教育德行是整个教育人格的重心。教育德行是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格特质化的品质。教育德行包括:教师的善。教师的公正。教师的责任感。

教师的角色体现:教师即促进者。教师即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由学校型教师转变为社区型教师。

(二)教师教育理论修养的提升之路:〔87〕(1)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

(2)自我修养是实现教师德性的根本。○1教师教养:教仪,教态,教行。2教师涵养:情怀,风范,操守。○第四节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90—91)

1、教师的创新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教师教育创新能力结构性内涵由背景性要素和技能性要素组成。技能性要素包括教育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

2、两大要素反映在教师身上就是具体的教育创新素质:⑴先进的教育观念,⑵完善的认知结构,⑶独特的个性特征,⑷艺术性的教学技巧,⑸较强的扩展能力,⑹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

3、这些素质表现到教学实践中具体的教学行为是:⑴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⑵课堂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⑶参与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⑷承认差异,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

第五章 第一节

二、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101—102)

1、德育的内涵: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与法律修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几个方面。

2、学校德育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做人教育。心理教育。责任教育。

三、德育原则:102—105

1、德育的原则有(1)知行并重原则。(2)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原则。(3)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①发现与收集问题。②恰当选择问题。③研究问题或事件。

⑷贴近现实的原则。⑸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德育中应注意:①在环境上创立学生愿意接受的积极的心理氛围。②在德育模式上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模式。③在师生关系上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关爱和尊重的合作型师生关系。④在德育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如启发式教育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四、德育方法:105—112

1、榜样示范法。⑴正面榜样。⑵负面榜样。

2、情感体验法。⑴积极输出感情。⑵给学生以感情之港:积极接受并理解学生的感情。(要注意几个要求:①注意保密。②认同并理解。③要角色互换或换位思考。④学会倾听与体验。)⑶避免受日常情绪的影响。⑷理解教学内容的情绪并恰当运用。⑸一切以爱学生被出发点。⑹积极合理地利用表情。

3、习惯养成法。

4、沟通交流法。⑴真诚与学生交朋友,主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⑵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并让学生认识或体验到教师的关心。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用情绪感染学生。⑷语言柔和、循序善诱、有的放失。⑸牢记沟通交流的目的。⑹注意沟通交流的双向性、民主性。

5、争辩讨论法。

6、自我教育法。

7、情景模拟法。

8、无意识教育法。⑴精心组织活动,⑵优化环境,⑶尽可能避开学生自己,⑷恰当选择素材。

9、夸张矛盾法。⑴通过夸张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⑵显现结果。⑶采用矛盾的相反的行为。

10、奖惩规范法。⑴有效批评或惩罚。⑵有效赞扬或奖励、鼓励。

五、有效德育的途径: 112-114 有效德育途径。德育课教学,学科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家庭与社会,日常生活。

第二节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开设: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概述:115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指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教育性活动的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专门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矫正性功能。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指南: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20—12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⑸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鼓励化倾向。

第六章 第一节

一、理论概述:

(一)教学计划的概念:125 教学计划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各方面活动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一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

第二节

一、理论概述:

(一)备课的概念:129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二)备课的内容:129—131 备课内容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即备教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其中着重: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问题设计、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练习设计、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三节

一、理论概述:133 说课是指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辅助手段,以讲述的方式,向听的对象(如领导、同事、评委等)就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述说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的设计和设计的理论依据的过程。

三、操作程序:135 说课的操作程序: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重点与难点的处理,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第五节

一、理论概述:139

1、探究教学:是以学生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二、实际操作:140—141 实际操作包括:⑴创设情境,质疑问题(三到四分钟)⑵自学探究,释疑质疑(六到八分钟)⑶实践探究,体验升华(十三到十五分钟)⑷点拨解难,形成解释(六到八分钟)⑸归纳总结,迁移创新(三到五分钟)。第六节

一、理论概述:141

1、听课与评课介于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的中间关键环节,听课可探究课堂教学现场的真谛,评课则是打开教评相长的通道。

2、听课的特点与规律:听课是一项技能,听课具有目的性、指导性、理论性与情境性的特点,听课者在听课时要遵循一定的要求。

3、评课的内容主要从目标—过程—效果等三维度展开评价,遵循原则:实话实说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激励性原则、艺术生原则。

二、实际操作:144 听课的操作:做好听课前的充分准备(心理准备,教育教学理论准备,资料准备)听课时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结合。

评课程序:授课人以陈述方式自我剖析。授课人与听课者互动点评。教师或专家概括评价。

第七节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144-145

1、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交流、参观培训等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方面存在的经验及失误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的过程。

2、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师的教学反思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教学反思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章 第一节

一、教育评价的内涵:154

1、教育评价的概念最初由泰勒1930年提出。并于1965年在美国国会通过,得到合法化。

2、一般而言教育评价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特点:⑴教育评价是一个活动过程。⑵教育评价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⑶教育活动中的评价者与被评者是统一的。⑷教育评价注重对资料的解释。⑸教育评价是一种反馈—矫正系统。⑹教育评价要涉及对教育价值的判断。

3、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采取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通过系统的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类型:154—156

1、教育评价的基本类型.(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3)、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4)、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5)、需要性评价、可行性评价和配置性评价。(6)、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三、教育评价的功能:156—157

1、教育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2)、调节功能。(3)、激励功能。(4)、教育功能。

2、教育评价的基本程序(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

(3)、教育评价的总结阶段 第二节

二、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161—163

1、奖惩性教师评价的特点:⑴面向过去。⑵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⑶标准是统一的,预设的。⑷强调量化(追求客观化、准确性)方法,多采用外部评价,注重结果。⑸主要为了区分优劣,收集信息、下结论为主旋律,相对时间短。

2、奖惩性教师评价的弊端:⑴容易使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⑵不利于教师工作的反省、改进和提高。⑶导致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片面性。⑷有碍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⑸与现代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3、发展性教师评价发源于英国。

4、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特点:⑴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目的。⑵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⑶强调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动态监控。⑷强调全员参与。

5、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比较:不同之处。⑴激励机制不同,⑵评价的功能不同,⑶评价的目的不同。

6、教师评价改革的趋势:⑴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表现是提倡教师自我评价;⑵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⑶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⑷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三、教师评价的实施

(一)教师评价的内容 163

1、教师评价的内容有教师素质发展评价和教师职业行为评价,教师工作绩效评价。

2、教师素质发展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评价。

3、教师职业行为评价是对教师承担各项工作的数量、态度和完成工作时所采用的手段的评价。主要包括工作量、备课质量、上课质量、作业辅导质量、课外活动、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教研科研、德育工作、协同工作的。

4、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效果评价、教育教学成绩评价、教学科研成果评价。

第三节

一、对学生评价的基本认识:167—168

1、学生评价的类型:诊断性学生评价。形成性学生评价。终结性学生评价。选拔性学生评价。

2、学生评价的特点:强调了评价功能的形成性。重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重视评价类型的多样性。

3、学生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全面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二、学生评价的实施:

(一)学生评价的内容:168—170

1、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学科学习评价和学生基础性发展评价。

2、学生的基础性发展评价包括道德品质评价,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发展评价,交流与合作水平评价,个性与情感发展评价,运动与健康领域评价,审美与表现领域评价。

3、学科学习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学科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是学科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学科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以教育部制定的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难题易错题(自己总结)

高等教育学-难题易错题集锦

单选

1、理想的教学计划要处理好诸多关系,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C A.要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B.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C.处理好学年制与学分制的关系; D.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2、我国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调控力度的方式是()。C A.间接调控; B.宏观调控;

C.间接的和宏观的调控; D.直接调控

3、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做到()。B A.追求同质化; B.避免过度综合化;

4、根据教学关注阶段论的观点,年轻教师初上讲台一般关注的是()。A A.自我表现; B.学科内容; C.学生反应; D.物理环境

5、大学教师的()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1+1>2的功效。D A.沟通能力; B.教学能力; C.研究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6、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主要取决于()。D A.经济因素; B.文化因素; C.市场因素; D.政治因素

7、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蔡元培主持制定的新学制影响了整个国民时期的高等教育,此学制是()。B A.《大学规程》; B.《壬子癸丑学制》; C.《大学组织法》; D.《修正大学令》

8、教师管理的根本问题是()。A A.激励教师勤奋工作; B.营造和睦相处的氛围; C.提升教师学历; D.提高教师待遇

9、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B A.实现素质教育;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加强理论教学; D.注重实践教学

10、为替代“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国际组织有时采用的概念有()。B A.中学后教育和成人教育; B.第三级教育和中学后教育; C.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D.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

11、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B A.苏格拉底; B.费希特; C.洪堡; D.范海斯

12、“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是()。C A.中世纪大学的特色; B.哈佛大学首创的原则;

C.洪堡提出的办学思想; D.我国古代书院确立的原则

13、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处于()。D A.精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15%)B.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C.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15-50%)D.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多选

1、以学科或专业为基础,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AB A.高等教育; B.专业教育; C.职业教育; D.基础教育

2、激励应遵循的原则有()。ADE A.多样性原则; B.物质性原则; C.多多益善原则; D.递进性原则; E.协调性原则

3、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是()。ABC A.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B.师生教学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 D.更加强调间接知识的学习

5、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类型和方式主要有()。ABCE A.教学性服务; B.科研性服务; C.综合性服务; D.社会性服务;

E.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和高新技术产业6、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高校课程改革出现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趋势,实现途径主要为()。BCD A.增设职业性课程或专业; B.开设大量选修课,或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

C.运用新信息技术,使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 D.开设自由研究课程,使课程形式多样化;

E.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7、美国学者博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观,认为学术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四种形式,分别是()。ACDE A.发现的学术; B.讨论的学术; C.综合的学术; D.应用的学术; E.教学的学术

8、《高等教育法》对高校领导体制内涵的规定,包括()。ACD A.党委集体领导; B.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C.校长负责; D.民主管理和监督

9、专才教育以往多见诸于()。BE A.市场经济国家; B.计划经济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美国; E.前苏联

10、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特点有()。ACDE A.专业性; B.学术性; C.合作性; D.实体化; E.直接性

11、依据基本职能定位,高等院校可划分为()。BCD A.综合性院校; B.研究型大学; C.教学型院校; D.教学兼研究型院校

12、多媒体课件按功能主要可以分成()。ABC A.讲授模式; B.自学模式; C.讨论模式; D实验模式

13、哈佛大学心理学斯登伯格(Sternberg)认为,优秀的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以下哪些判别特征()。ABD A.知识的差别; B.效率的差别;C.态度的差别; D.洞察力的差别

14、关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教育; B.一个好教师应既是研究着又是教育者;

C.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 D.教学与科研很难两全其美

15、高校规章制度对学校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C A.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协调与规范功能; B.在思想与行动相互转化中具有中介功能;

C.有助于促进高校科学管理; D.有利于高校领导发挥个人才能; E、有助于发扬学校民主

16、大多数社会学家认同专业的三个属性是()。ABC A.专业应该是正式的全日制职业; B.专业应该拥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

C.专业应该向它的客户和公众提供高质量、无私的服务; D.专业应该由行业外部制定规范标准

17、教师职业在“圣者化”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B A.官师合一; B.僧师合一; C.教研合一; D.教管合一

18、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考虑的因素有()。ABCD A.学习者; B.行为; C.条件; D.程度; E.因果

19、脱产研修的高校教师培养形式实现的形式通常有()。ACDE A.进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培养; B.特殊培养; C.做国内访问学者; D.出国进修; E.学术休假

20、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核心是()。ADE A.按需设岗; B.公开招聘; C.平等竞争; D.择优聘用; E.合同管理

21、目前,我国高校已经普遍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其内涵是()。ABCDE A.按需设岗; B.公开招聘; C.平等竞争; D.择优聘用; E.合同管理

24、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原则有()。ACDE A.培养人才与研究开发相结合; B.学术价值和知识创新相结合; C.全面投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D.需求导向和技术推动相结合; E.放宽搞活和严格管理相结合

25、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应注意()。ABCD A.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B.科研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

C.实行科研任务的承担主体由集体转向个人; D.管理上有层层负责制转为由以个人为主或以课题组为主的科研新体制; E.应加强行政管理

判断

1、任何类型、任何层次的大学都有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对

2、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错

3、高校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不仅体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体现在创造新的职业上。对

4、高校的战略实施比战略规划更重要。对

5、质的研究倡导“教师即研究者”,目的是使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错

6、教育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大学起源于商朝的“右学”。对

7、教学大纲是高校课程的总体规划。错

8、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被管理的对象。错

9、“大学科技园”的问世标志着大学基础科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模式。错

10、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是科研成果的转化。错

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对

(高校培养目标)

1、对于高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BCD A.培养目标体现为一种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标准; B.培养目标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

C.培养目标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 D.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

2、高校培养目标的定向作用是指()。B A.高校培养目标对教育活动起着支配、调节和控制作用; B.高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的发展方向起着一种制约作用;

C.高校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D.高校培养目标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价值标准

3、高校培养目标的评价作用包括()。CD A.高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的发展方向起着一种制约作用; B.高校培养目标对教育活动起着支配、调节和控制作用;

C.高校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D.高校培养目标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价值标准

4、高校培养目标的作用包括()。ABC A.定向作用; B.调控作用; C.评价作用; D.引领作用

5、高校培养目标主要有哪些层次?()ABC A.国家层次; B.学校层次; C.专业层次; D.社会层次

6、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依据有哪些?()AD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的统一

7、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依据是()。A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政治决定论

(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的基本能力是()。B A.沟通能力; B.教学能力; C.研究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2、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A A.终身学习; B.教研结合;C.创新实践; D.反思经验

3、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是()。B A.终身学习; B.教研结合和创新实践;C.提升专业知识; D.反思经验

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有()。ABCD A.终身学习; B.教研结合;C.创新实践; D.反思经验; E.教学相长

5、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是()。ABCD A.角色多样性; B.工作神圣性;C.劳动创造性; D.成效滞后性; E.发展渐进性

6、心理发展阶段论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以下哪几个阶段?()ABCD A.自我保护期; B.墨守成规期;C.尽责期; D.自治期; E.自觉期

(高校组织特征)

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是()。ABCDE A.学术性;(本质)B.分散性;(结构)C.模糊性;(目标特征)D.二元性;(权力)E.复杂性;(管理)

2、高校组织的目标特征是()。B

3、A.学术性; B.模糊性; C.二元性; D.复杂性

4、高校组织的结构特征是()。B A.学术性; B.分散性;C.二元性; D.复杂性

5、高校组织的权力特征是()。C A.学术性; B.模糊性;C.二元性; D.复杂性

6、高校组织的管理特征是()。D A.学术性; B.模糊性; C.二元性; D.复杂性

7、高校组织的本质特征是()。A A.学术性; B.模糊性; C.二元性; D.复杂性

8、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一般有以下形式()。ABCE A.直线组织结构; B.职能制组织结构;C.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D.平衡型组织结构; E.矩阵式组织结构

9、规模大、学科全、层次高的高校一般倾向于采用的组织结构是()。D A.直线制组织结构; B.职能制组织结构;

C.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D.矩阵式组织结构

(教材)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ABCDE 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相关的本专业专著; D.相关的学术杂志; E.相关的学术网站

2、我国高校课程表现出的基本形式有()。ABC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D.课程方案; E.课程目标

3、教师以课时或课程内容为单元而编写的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称为()。D A.讲义; B.教科书;C.教学大纲; D.教案

4、规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和学年编制、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主要教学活动等的指导性文件是()。A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D.课程方案

5、高校课程的特点是()。CDE A.基础性; B.职业性;C.高深性; D.前沿性; E.专业性

(课程)

1、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A A.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B.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C.高标准的教材建设; D.配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2、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是()。B A.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B.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C.高标准的教材建设; D.配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3、国家精品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体现了宽、厚、精、新的原则。对

16、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有()。ABCDE A.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B.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C.高标准的教材建设; D.配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E.加大投入和创新管理机制

4、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ABCDE A.适时原则; B.完整原则; C.经济原则; D.实践原则; E.量力和满足原则

5、狭义的课程评价是指()。D A.对课程方案制定过程的评价; B.对课程方案制定结果的评价; C.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 D.对课程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价

6、广义的课程评价涉及到下列哪几个方面?()ABCD A.对课程方案制定过程的评价; B.对课程方案制订结果的评价; C.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 D.对课程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价; E.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自学法)

1、关于讲授法的缺点,叙述正确的有()。ACD A.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 B.不利于课堂的管理;

C.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所学知识; D.记忆效果差,尤其是时间较长的讲授课

2、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A A.讲授法; B.多媒体教学法; C.讨论法; D.案例教学法

3、案例教学的优点是()。ABCD A.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B.扩大学生的实际知识;

C.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D.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写教案涉及知识的难点时,应重点考虑的知识有()。ACDE A.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 B.自己深入研究的领域内的知识; C.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D.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 E.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

5、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对学生的需要作出敏感反应?()B A.讲授法; B.讨论法;C.多媒体教学法; D.案例教学法

6、哪一种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终身学习习惯?()C A.讨论法; B.多媒体教学法;C.指导自学法; D.案例教学法

(高校战略)

1、高校战略规划的核心是()。B A.战略分析; B.确定战略目标;C.实施战略; D.评估战略

2、高校战略管理过程一般包括()。ABCD A.战略分析; B.战略制定; C.战略实施; D.战略评估与控制; E.战略转移(实施)

3、高校战略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明确评估目的; B.制定评估标准; C.选取评估指标; D.组织实施评估; E.进行战略分析(管理)

4、高校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是()。A A.办学特色定位; B.办学类型定位;C.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D.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5、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校定位的核心,也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错

(名校)

1、高校课程改革中,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的主要特征是()。B A.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 B.跨学科选课;

C.通过复合课程将文、理学科融为一体; D.加强基础,淡化专业

2、高校课程改革中,牛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C A.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 B.跨学科选课;

C.通过复合课程将文、理学科融为一体; D.加强基础,淡化专业

3、高校课程改革中,筑波模式的主要特征是()。A A.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 B.跨学科选课;

C.通过复合课程将文、理学科融为一体; D.加强基础,淡化专业

4、柏林大学主要的办学特色是()。BD A.开门办学; B.学术自由;C.服务社会; D.教研结合

5、我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五阶段论是()。A A.学、问、思、辨、行; B.学、辨、问、思、行; C.问、学、思、辨、行; D.学、问、辨、行、思

6、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C A.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B.自由讲学;C.教师强调讲授法; D.自由听讲

(教育质量观)

30、根据教学是否为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做了充分准备来判断教学质量,这种教育质量观是()。C A.外适质量; B.个适质量; C.内适质量; D.控制质量

31、主张教育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这种教育质量观是()。B A.外适质量; B.个适质量; C.内适质量; D.控制质量

(课程理论,学习理论,课程观)

1、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有机联系。对

2、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A.利文斯通; B.贝格尔; C.施瓦布; D.布拉梅尔德

3、主张高校课程内容应是经典学科,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的课程理论是()。A A.永恒主义课程观; B.改造主义课程观; C.科学主义课程观; D.结构主义课程观

4、符合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有()。ACDE A.课程过去、现在、未来都应该是“不变的学问”; B.课程的核心在于改造社会; C.提出了“阅读百部名著”的计划; D.是对学校课程功利主义的批判; E.注重培养人的理性

5、主张大学要培养学问家和科学家,促使大学课程专门化的课程观是()。C A.永恒主义课程观; B.改造主义课程观; C.科学主义课程观; D.结构主义课程观

6、科学主义课程思潮对大学课程带来的变化有()。ABD A.促使大学内容学问化; B.促进大学课程向结构化转变;

C.促进大学课程以问题为导向; D.促进大学课程更加专门化; E.促使大学课程注重经典

7、科学主义课程观提倡螺旋式课程组织及发现法教学。错(结构主义)

8、主张高校课程应注重反映各学科领域的基本结构,高校教学应着重传授各门学科特有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的课程理论是()。D A.永恒主义课程观; B.改造主义课程观; C.科学主义课程观; D.结构主义课程观

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郝钦斯; B.阿德勒; C.布鲁纳; D.贝格尔

10、提倡发现法教学的课程理论是()。D A.永恒主义课程观; B.改造主义课程观; C.科学主义课程观; D.结构主义课程观

1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对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并不适合高校课程领域。错

12、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D A.行为主义学习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3、主张学习是个体随意志、情感对事物自由选择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C A.认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4、主张学习是动物和人在活动中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获得或改变行为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A A.行为主义学习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5、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B A.行为主义学习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6、主张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A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兴趣决定论

17、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政治统帅论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ABC A.高等教育的现象; B.高等教育的问题; C.高等教育的矛盾; D.高等教育的规律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AC A.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B.全面推行教育产业化; C.促进国际化; D.加强行政化

3、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BC A.自由化; B.终身化; C.国际化; D.行政化

4、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调节力量是()。BCD A.国际因素; B.市场调节; C.国家宏观调控; D.高校自主办学

5、高等教育的内涵是指()。BCD A.培养实用型人才; B.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

C.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D.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

(研究)

1、运用教育理论对教育具体实践面临的调控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即()。B A.基础研究; B.发展研究; C.理论研究; D.应用研究

2、既有理论性又有技术性,即把基本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中介是()。D A.基础研究; B.发展研究; C.质性研究; D.应用研究

3、关于院校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E A.目的在于立足本校、服务本校; B.是自我研究; C.是管理研究; D.是咨询研究; E.是应用研究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有()。ABCDE A.学术责任和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B.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C社会效益和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D.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的原则; E.个体研究和集体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5、按研究的性质和功能分,教育研究有()。ABC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发展研究; D.实验研究;E.理论研究

6、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研究方法是()。A A.行动研究; B.实验研究;C.院校研究; D.叙事研究

7、不属于行动研究类型的是()。A A.调查研究; B.科学的行动研究;C.实践的行动研究; D.批判的行动研究

(大学生权益)

1、不属于大学生权益特征范畴的是()D A.规则性; B.专属性; C.法定性; D.私有性

2、大学生的身份权包括:()。C A.生命权; B.人格权; C.荣誉权; D.身体权

3、大学生的人格权包括()。BCD A.身份权; B.生命权; C.身体权; D名誉权

4、大学生权益就是以其学生的身份且主要依据教育法律规范的规定所赋予的权益。错

(学习策略、过程)

1、根据比格斯的研究,学习动机可分为三种类型:工具性动机、内在动机和成就动机,这三种动机分别对应于哪三种学习策略?()A A.再认策略、意义策略和组织策略; B.意义策略、组织策略和再认策略; C.再认策略、组织策略和意义策略; D.意义策略、组织策略和目标策略

2、哪一种学习策略会实现在学生看来与高分相关的任何目标?()D A.再认策略; B.意义策略; C.目标策略; D.组织策略

3、基本的学习过程有哪几个阶段?()ABC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迁移阶段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记录阶段

(教育基本规律)

1、教育的基本规律涉及到()。D A.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C.教育与技术发展的关系; D.A和B

2、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D A.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B.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C.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D.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绩效考评)

1、教师绩效考评的首要原则是()。A A.客观公正; B.分类考核; C.注重实效; D.科学合理

2、绩效考评具体可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

3、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程序一般包括()。BCDE A.进行考评总动员; B.组织构建; C.教师自评; D.集体评议; E.结果处理

4、教师绩效考核应当遵循如下原则()。ABCD A.客观公正; B.分类考核; C.注重实效; D.科学合理; E.量化为主

第五篇:教育学总结

教育学 绪论

1、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2、《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3、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预时孙摩 课内外结合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4、教育家及其著作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学形成的标志。英 洛克《教育漫话》 法 卢梭《爱弥尔》

德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西方通常把赫尔巴特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英 教育学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5、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奇 主张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6、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苏联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美 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7、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

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法国的乌里、洛不罗

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阿普尔、吉法国的布厄迪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的世俗性、教育的国际性、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的革命性

2、根据《教育规划纲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3、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八项任务: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六是发展继续教育;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5、六项改革任务:

一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二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四是改革办学体制;五是改革管理体制;六是扩大教育开放

6、六项保障任务: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保障经费投入;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四是推进依法治教;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推行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六是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提出了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a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作用 b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c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d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二)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a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b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c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d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制度e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f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三)积极突进教育现代化

a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教育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b教育现代化的内容: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

A内发论-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

B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第三章

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B遗传因素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C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2(辨析)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3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B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C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加速人的发展 发掘人的潜力 提升人的价值 健全人的个性

(三)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第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第四章

1教育的目的是把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2社会本位教育的目的论的观点是:

A,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B,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C,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D,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

3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简答)

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简答)

A、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B、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

C、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D、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填、简答)6素质教育的实施:(可能性低)

A、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B、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C、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D、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E、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F、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G、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 H、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7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A、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B、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素质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D、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与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五章

1、教育制度的内涵:

A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家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B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西方现代学制的三种基本学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3、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 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教育基本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他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宪法”,是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

《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 5月1日实施 5教师应当依法执教:

首先,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 再次,教师应当具有自觉地法律意志,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6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7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a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b热爱教育事业c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d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e具有教学能力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的专业特点(简答)

第一,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专业工作是为社会为人类谋利益的社会活动。第二,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工作需要许多专业知识技能,这也是作为专业训练的基础。第三,专业训练和资格。

第四,专业自主。指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也就是说,它有自己的专业权力。第五,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第六,专业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通常有三种情况和类型:高于型,相等型,低于型。2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极重要)

(一)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广泛的知识文化基础;良好的人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二)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可以作为考察是否为合格教师的标准)

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的知识;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①爱国守法 ②爱岗敬业 ③关爱学生 ④教书育人 ⑤为人师表 ⑥终身学习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立足实践 面对现实;持续提升 崇尚先进;自我反思 自主发展

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特点:

第一,尊师爱生 第二,民主平等 第三,教学相长 3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 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二 师生对话

第七章 课程

1(名词解释)课程的定义 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学科课程(名词解释)又称为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3活动课程 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

4综合课程

是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一门新的学科

5国家课程 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6地方课程

是指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7学校课程

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在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上网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8课程计划的定义 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9课程计划的一般原则:

1、注重课程水准的合适性

2、充分体现均衡性

3、具有充分的灵活性

4、课程计划本身机器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10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11学科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原则

保持基本要求;要有一定的选择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1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一,改变过于重视教育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章 教学

1、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教学是途径,智育是内容。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有区别的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智育的实施除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概括地说,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2、教学的任务: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③、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④、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展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主要靠以下三个方面,①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②强调学生自己的活动。③要依靠老师的引导与激发。

二、感知教材。

三、理解教材——理解是个体认识事物的联系即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活动。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四、巩固知识。

五、运用知识。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②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③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①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他是教学活动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够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盼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②学生是学生活动的主体

③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和相互影响的。

②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具备的条件有(辨析):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来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规律性的知识;从教学活动的结构来看,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参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从传授知识的方法上来看,应采用启发式教育。③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③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相统一。

5我国中小学基本教学原则及其运用(材料)

一、直观性原则。

基本要求:要正确的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要注重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3

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记》中提出“道儿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基本要求: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三、巩固性原则。

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含义: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基本要求: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有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五、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基本要求: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要求: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6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验与评定。7上好每一堂课的基本要求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灵活④学生主动⑤语言艺术⑥学生思维活跃。

8班级授课: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9班级授课的意义:①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10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自学指导法 11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12以实训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

13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是这类方法 1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法和情境教学法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名解: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话语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人们一般认为,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2德育的任务(简答)

德育任务是指学校通过德育为实现德育目标应肩负的工作职责。(定义了解)A、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B、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C、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D、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拼的能力和品德心理。3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4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矛盾是其运动的动力

矛盾:①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矛盾;②教师提出的教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的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③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6主要的德育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思想、新观念,同时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判断善恶的能力。

3、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方向性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劳动和自我教育中,既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二)知行统一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了解)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执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三)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重点)

基本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7德育的途径(简答)(重点)

(一)教学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外活动

(四)团队活动与集体活动

(五)班主任工作

(六)志愿者活动 8中小学常用的的与方法(简答)

(一)说服教育

(二)榜样示范

(三)指导实践

(四)陶冶教育

(五)品德评价

运用品德评价法应遵循以下要求: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二是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三是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四是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第十章

1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如何建立班集体):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2班主任定义: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填空)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 设立研究目标 转化后进生 4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平行性原则;民主与自主原则;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目标原则

5班级常规管理:班级组织纪律管理;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班级文档管理;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6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简答)(1)选题(2)制定活动计(3)活动实施与总结

第十一章

1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①教育性 ②实践性 ③可行性 ④适宜性 ⑤伦理性

2行动研究 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展开的研究

行动研究的特征: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 研究的循环性。

3叙事研究的特征:呈现事件情节 重视背景 突显个人 重视反思。4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

实物分析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行动中的具体方法 简述:

1、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如:建立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建立请假制度,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形成有效的班级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等(2)

班级环境管理和卫生管理,如:设立公物管理小组,由专人保管或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个人保管,并定期检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爱护公物公约,损坏者照价赔偿。健全轮流值日制度,以小组为单位负责清理班级卫生等(3)、班级档案管理,班主任要认真负责的完成学生成绩报告单,操行评语,学生档案、班级日志填写,保管和发放。(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班主任需要定期认真完成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以便更好的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使班级工作合理有效的开展。

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规律):

(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人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人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人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

(3)人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德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指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要求——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德发展

(4)人发展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身体机能的互补

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人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要求——首先,要求教育者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求教育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5)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每个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因此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辨析: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知识与智力是两个相关联而又不同的概念,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首先应认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一致性。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数学教学活动之中,认识活动当中,二者不可分。2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为智力活动开阔了广泛的空间、领域。3从发展智力对掌握知识的作用来说,智力发展又是掌握、开发新知识的工具。在数学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如果学生智力发展良好,反过来又会为学好新知识起更好的促进作用,这样才能形成数学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知识与智力的差异,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不等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它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与后天的勤奋、努力分不开,还与教师的引导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理解知识与智能的辩证关系,并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应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答:错误。因为(1)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2)一个国家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3.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答:错误。因为(1)教育现代化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2)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教育设施现代化的观点是片面的。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错误。因为(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2)5

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环境的配合,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发挥主导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答:正确。因为(1)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有效的途径

答:正确。因为(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也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2)教学是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品德的发展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四种品德因素培养使其协调发展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认识和评价,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是为了实现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培思想品德形成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所以品德的发展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3)德育过程应该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全面、和谐、协调地发展。辨析: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2、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5、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简答:

1、教育纲要提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教育纲要会出题)

2、简述教师的义务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5、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论述: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补充:

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2、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3、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4、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5、人心身发展的基本特征

6、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7、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内容

8、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9、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表现在哪几方面

10、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1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辨析:教学和智育的关系

12、教学的任务包括哪些

1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与规律包括哪些

14、辨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1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有哪些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7、简答: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名解:班级授课制度

18、简答:德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19、如何建立班集体

下载自己总结的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己总结的教育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总结

    第一章 1. 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 教和学的甲骨文常见写法? 3. 教育取代教和学成为一个基本概念是在何时 民国之后,正......

    教育学总结

    教育学总结 绪论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教育学研究内容: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研究方......

    教育学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①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

    教育学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

    教育学总结

    第八章教学(上)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1. 2. 3. 4. 5. 6. 7. 特殊认识说 儿童发展说 双边活动说 多质说或复杂说 认识-实践说 认识-发展说 审美过程......

    教育学总结

    ★学习教育学的理论和时间意义?1 掌握马克思注意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2 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 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4 教育学可为......

    教育学总结

    【教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有明确的目的、系统的内容、严格的组织。 【教学......

    教育学总结

    教育学 绪论 1、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2、《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