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十讲》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3 04:1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教学十讲》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教学十讲》读书报告》。

第一篇:《有效教学十讲》读书报告

关注学生,关注个体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浙江省临安中学 赵秋芳 内容摘要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从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处理教学关系、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校本研究四角度,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十个方面,为我们突破课堂教学的困境,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 关注个体

有效教学,是每个教育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分析,一个个深入浅出地讲解,道出了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忙碌一线的教师来说,真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余教授的十讲感想把沉睡在教师心中的梦想与激情激发起来,让教师和学生在充满灵性的课堂中学会构建精彩!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愿景。

一、这是一本值得研读的著作,它的特征和贡献在于:

(一)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凸显有效性

1.深刻认识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是本书的主题,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者的共同追求。

围绕着有效性研究,第一讲、第二讲、第六讲阐述了具体内容。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等方面展开。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从新课程为什么凸显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从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等方面展开。

2.正确处理教学关系

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围绕着如何处理教学展开。第三讲三维目标从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怎样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展开。第四讲教学情境从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什么意义;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等方面展开。第五讲教学关系从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教师的态度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等方 1 面展开。

3.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多种学习方式

主要体现在第七讲和第八讲中。第七讲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从第一方面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第二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第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第四方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等方面展开。第八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

4.倡导校本研究

主要体现在第九讲和第十讲中。第九讲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分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第十讲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是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

(二)指导性强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有效,有效又在于课前的准备及课中的智慧。余文森教授在此书中用丰富的案例,浅显的语言,诠释了打造有效课堂的方式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

1.明确什么是有效地教,什么是无效教学,便于教师把握

有效的教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首先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综合性得以发展;其次发展应该着力于“最近发展水平”;第三发展的机制有两种,预设性的发展和生成性的发展,两者都要关注;第四发展的时间,要树立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第五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本人也应该得到发展[1]。

余教授梳理出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五个表现:第一三维目标的割裂;第二教学内容的泛化;第三教学活动的外化;第四教学层次的低下;第五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对立[2]。

第一、三维目标的割裂,特别是如果离开了学科和知识,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那么这个过程、这个方法就没价值,“贴标签”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不是从教材内在去提炼、升化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弥漫式的、渗透式的,最佳境界应是“润物细无声”式。

第二、教学内容的泛化,新课程在老师身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用教材教,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甚至跟其他学科进行相互的渗透和关联,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但是,这又可能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特别是过多地强调联系生活、一味地拓展延伸,学科本身特有的价值得不到突显。

第三、教学活动的外化,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学生自主建构,教师的价值引导,是教学的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合作不能是走过程,而应该是分享彼此的经验、思考和智慧;探究有形无实,有探究的程序、形式,但是却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缺乏思考深度,这就是有人批评的课堂教学有温度、无深度。

第四、教学层次低下,维果茨基把学生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都应该由学生 自主来解决。

第五、预设跟生成的冲突;生成太泛,无边际、无中心、无关键,就不是有效教学。2.指导教师优质教学的方法,便于教师实践。

关于“怎样从无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余教授指出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从“闷课”走向“活课”,让学生动起来,让教材也变得活起来;第二、学生是否在进行优质学习,五个方面可考察: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要倾听、发表、互助)、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教的五个维度: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有文化品位。

并指出实际对策:第一、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清晰,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二、注重学科特色;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交流讨论,要强调深度;第四、提高教学的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来教;第五、预设跟生要统一[3]。

二、我的个人体会

怎样打造有效课堂?通过此书,我做了如下概括:让“有效课堂”理念深入自己的思想灵魂,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时刻准备好课堂预设,对课堂生成要机智地应对,让生成符合孩子心理,贴近文本主旨。让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中得到综合地再现,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自然地达到“三维目标”。创造积极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通过认识学生、认识学科来实现对孩子的真正关注。

(一)关注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我们提高有效教学的根本前提。

关注学生,关注个体,这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没有这做指导,所谓的有效教学就不能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和境界。我们的课堂,必须让孩子成为主人。

余教授说,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所以我们要从认识学生开始。[4]余教授在书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学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向师性”和“独立性”。细细想来确实如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尤其低年级孩子,更是想要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得到老师的夸赞。学生的潜意识里的这种向师性,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教师好好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对学生是一种非常好的督促与鼓励。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种“向师性”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更要向我们的学生学习,严于律己,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不要让学生丧失了“向师性”。向师性一旦丧失,教育学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余教授告诉还我们,学生都有一个共同心理---无论自己的成绩好与坏,希望得到老师特别的关爱与照顾,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想让老师多看自己一眼。学生如果感到某个老师对他有偏爱,他心里会偷着乐的。对学生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关爱的目光,一句温暖的话语,满足了我们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这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确实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认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具有独立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依赖性或者依赖感,但是不管学生怎么依赖老师,也不管学生怎么缺乏“个性”,每个人都具有独立性[5]。学生是独立于老师之外的完整的一个人,不论身体、大脑,不受任何人的支配与左右。学生学习要靠自己的感官来学习、思考,消化、吸收知识,增长自己的智慧,教师想替代也替代不了的。教师只能引导、鼓励学生学习、观察、思考。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学生生身上,意识不能强加,知识也不能强加。学生学习也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希望老师多讲,自己可以解答的问题就不希望老师多提示。这样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了解学情,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学生需要老师做提示,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要再抱怨课时不够,内容多,讲不完。

教师要在备课时下功夫,就一定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哪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孩子从出生起,就有很多东西是通过他独立学习而得到的,不是我们学校交给他的,而且即使是学校交给他的知识,也需要借助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才能被他真正领会和掌握。

教师千万不要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抑学生的独立要求,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

了解了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是我们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二)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是追求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钻研教材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教学永恒的主题。任何不钻研教材、不把握教材的教学都是盲目的。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任何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我们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来钻研教材。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

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有了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还要备学生,即必须研究学情。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不尽相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所以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对掌握较差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尽自己所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收获,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关注学生,关注个体,让自己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改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书中提及的观念、做法、建议、以及教学中容易被老师忽视的问题很多,我们如果在教学时得以重视、借鉴,必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2][3][4][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秋芳:

你好。我很不忍心和你说,“这次的文章不能通过”,因为我知道你很忙,但真的很遗憾,我没法让你通过。有这样几个问题我必须和你说:

1.“摘要”应该是你文章的主要观点,但你的摘要只有对余文森教授著作的介绍,而没有你自己文章的观点。这不符合要求。

2.写文章必须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必须有材料支撑。我们常常说,写文章就是用各种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能够立得住的,这就是所谓论证。但是,你文章的“

一、(一)部分”却没有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换句话说,文章的各部分标题和材料之间似乎并没有显著的联系。你可以再认真地读一读自己写的文章,看看标题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你在标题下只是非常简单地说了这本书各讲的大致内容,人们并不能从中感到这些内容和你的标题之间的关系,也不能体会为什么你就能提出这样的观点。

3.写读书报告,不要简单地分成“内容介绍”和“个人体会”两部分,这种写法不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做法。

4.文章中的每个标题应该好好推敲,因为它起着“引领”读者的作用。更要提及的是文章的标题后怎么可以用冒号呢?

其他的一些问题我以“批注”的方式直接写在了文章的边白部分,供你参考。读研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在职读书需要学习者付出相当的努力。你和益君都很认真,这是让我非常欣慰的事情。也许正因为此,我才一遍一遍地和你们交流(我知道,有的老师并没有这样做)。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可以由不知到知、不能到能、不擅到擅。当然了,这会使我们双方都很辛苦。

为了让你更好地体会读书报告的写法,我找了一篇刊物上的文章供你参考,相信你能从中体会出读书报告究竟该怎样写。

顺祝好。

马兰

第二篇:新闻理论十讲读书报告

《新闻理论十讲》

——读书报告

张艺真

作者简介: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汉族,籍贯江苏省通州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

内容简介:《新闻理论十讲》是陈丹力教授理想状态下最适合中国本土的新闻理论教材。摒弃传统教材八股文式的写作方法,用第一人称,直白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在浅显易懂中由浅入深地了解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十讲:新闻与叙述事实、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大众传媒的职能、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宣传学、舆论学。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新闻报道内涵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一本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同时是了解新闻专业的基础读本。

合上书本,第一印象,与之前读过的一些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式截然不同,陈力丹教授没有用那些抽象的论述,而是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来阐述新闻,让我这个本科不是新闻的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了很多,正如作者在“写在前面”中所说“不说套话,可能是本书的特色”。读完本书,认识颇多,对新闻学的认识又提高了一层。

首先这本书让我们明晰了一些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讲“新闻与叙述事实”为我们区分了新闻与舆论、新闻与宣传的概念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新闻的定义,而我国则是以陆定一先生的观点为依据。在新闻的定义上,陈力丹教授指出,中国新闻学关键词存在着“政治与学术的二元对应”的现象,如果对此不加以分辨,很容易用政治话语代替学术话语,导致概念的混乱,该书第一讲引出“新闻”概念的时候,首先指出:常用的“新闻宣传”“新闻舆论”是政治话语。然后分别对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进行辨别,一开始就厘清了新闻概念的学术内涵。因为我之前是学法律的,四年的法科学习让我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一种法律判断上,想当然的认为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既定的概念,而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开始出现新闻学的思维方式,明白在新闻学的领域,“新闻”一词定义起来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容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定义出来的新闻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可以分别从新闻的功能、价值出发来定义新闻,或者我们还可以面向新闻界,面向社会大众,面向学术界来分别对新闻做出定义。其中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客观性并不是一回事,并且运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进行论述,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有闻必录就是新闻客观性,看了陈力丹教授的论述方觉我是多么的浅薄!这得益于作者对于概念的不同应用范畴、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含义进行了区分,因为理论必须首先得在概念上明晰。例如“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民主与自由、法制与法治,所指均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乱用,“新闻民主”之类更是说不通的概念,以此纠正那些在新闻理论中随意使用、似是而非的概念。

另外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讲是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书里讲了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分别是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型、哲学上反不可知论的出现、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文中提到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新闻从业者要客观的,不带偏见的报道事实,但我想,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也就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新闻客观性是不存在的。

还有第七讲新闻法,读完这一讲我内心是有很大触动的,中国的法律体系非常庞大复杂,法律资料可谓卷帙浩繁,但纵观我国新闻立法的历程,却找不到一部规范新闻记者和媒体的《新闻法》,这不紧使我思考造成我国新闻法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书中提到世界两大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英美法系中可以找到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些案例和习惯法,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它们大部分都有《新闻法》,只有少数国家没有,而中国应该就属于这少数国家之一,虽然中国的法律是自成一体具有“中国特色”,但却是在大量借鉴大陆法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别的大陆法系国家都有《新闻法》,唯独中国还没有出台?陈力丹教授在书中提到了五条难以出台的原因,我认为我国的新闻立法之所以这么搁置下来,主要是因为1989年之后政治环境有一些变化,政府更强调社会稳定,而有人认为新闻立法可能导致不稳定。那我国还有没有必要进行新闻立法呢?作者并没有提到这一点,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集会、结社和出版等自由。这是很好的原则和规定,但是这些原则具体实施起来很难,这样,《新闻法》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是体现宪法精神、落实宪法原则的法律。所以说,新闻法对于大陆法系国家来说,其地位之高超出我们想象。新闻立法的重要价值在于,可以通过这样一部法律管理新闻界和与新闻界相关的社会领域,赋予新闻界以采访、报道、评论等权利,也让新闻界承担一定的义务,防止它对社会和公民个人造成损害。

通过对陈力丹教授的《新闻理论十讲》,我对新闻学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以前一些混淆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明白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要尊重事实遵守职业道德和新闻法规,更要学习陈教授对学问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和探索精神。

第三篇:第四讲读书报告

耶林:为权利而斗争

第一章法的起源

斗争对法的重要性——以对假说的批判来论证法的起源

1.①法的概念在客观和主观的双重意义上被应用。客观意义上是指由国家适用的法原则的总体、生活的法秩序;主观意义上是指对抽象规则具体化而形成的个人的具体权利。但不论哪一种情形,法都必须通过斗争这一手段获得自身的存在并得以主张,斗争是法的生命。②法的目标是和平,而实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法必须经过斗争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不仅只是来自国家权力的努力,更是来自全体国民的努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进行斗争,经常的情况是一些人归于享受与和平,而其他人则归于努力与斗争,然而和平与享受只能是斗争的产物,斗争才是法的实践。

2.①在法的实施上,毋庸置疑,国家对法秩序的维护是通过对不法侵害的斗争进行的。关于法的成立,有关于法成立的萨维尼——普夫达学说,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观念,认为法同语言的形成一样,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结果,其有机的内在发展以学问与交易为支撑。然而,这两种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法的发展方式与语言艺术有着极大的差别。萨维尼的自然形成说含有政治准则不能被人折服的极端宿命的错误,而普夫达的习惯法理论则是对习惯真义的完全误解,事实上法是一个实力概念。

②法的变更的实质是其背后与现行法相联结的既得利益和新崛起的利益之间的冲突,当既得利益出于自我保护本能而进行猛烈抵抗时,斗争就是一种必然,其胜败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关系,斗争中法也只有靠摒除自己的过去,方得再生。这样,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就表现为探索、角逐和斗争,即艰苦的努力。这一点,不仅已被能够看得见的历史所证明,而且也同样适用于对原始社会的推论。总之,法是斗争的产物这一事实把国民和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法的诞生而必要的努力,不灾祸,而是恩惠。

第二章斗争是法的生命

斗争的缘起——斗争的目标——斗争是一种义务

1.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人的利益相对抗,因而权利经常处于被侵害和被抑制的状态下,斗争也因此而来。在国际法上,表现为战争,在公法上表现为革命,而在司法上则表现为诉讼。

2.当权力被侵害时,有斗争和逃避两种选择,他们都会伴随牺牲,要么是权利成为和平的牺牲,要么是和平成为权利的牺牲。作者以民事诉讼为例,说明了斗争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标的物的价值,更是对人格本身和法情感这一理想的追求和维护,诉讼也由单纯的利益问题上升为人格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斗争来说也是这样,不单是为了土地,更是为了荣誉和独立。

3.法需要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与不法行为进行斗争,权利人对权利的主张,不仅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和义务,更是对法特别是现行法的一种维护,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第三章为权利而斗争是对权利人自己的义务

主张权利是生存条件之一——例子和法情感——放弃权利的后果

1.人类不仅是肉体的生命,还有精神生存问题,其条件之一是主张权利。当生存条件受到亲侵害时,人就要通过对具体权利的主张进行保护。

2.刑事方面如盗窃和抢劫,不仅是对所有权的侵害,更是对法定权利的侵害,进而是对人格的否定;民事方面如拒不履行债务,特别是恶意的一种,是对权利的直接的故意侵害,因此必须通过主张权进行斗争,这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义务。法情感会随阶级,职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其反应还取决于社会因素,但是一切权利人都必须保护自己的权利进而保护精神

生存的条件,保护法情感。

3.因胆小怕事而放弃权利,上升到处世观,法本身将遭到破坏,在国际关系上则可能会导致国家的生存隐患,这是病态法情感的表现和产物,必须进行反对。

第四章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

法在主客观意义上的关系——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个人权利与法本身的一致性

1.具体权利只有在抽象的法规条件下才能成立,要从抽象的法当中获得力量以维护其本身的存在,反之,具体权利的实现和斗争又维护了抽象法的存在,是对法的一种守护。

2.权利人对权利的主张不仅是对自己权利的维护,是对自己的义务,而且在自己权利的范围内维护了法本身,他们的行动所带来的一般利益,已经不只是法的权威和尊严主张的理念利益,更是一种现实的利益,权利人通过法律维护了社会不可或缺的秩序。为权利而斗争的意义,从最初的自我私利,首先上升到对人格和法情感的保护,最后再上升到了对社会法理念的实现,因而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

3.个人权利和法本身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权利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了国民使命的协助者。保护和主张个人权利就是对法本身的保护和主张,而对个人权利的侵害,就是对法本身的侵害,因而为权利而斗争就是无法律而斗争。从罗马法来看,人民因权利受到侵害而激起的感情中,尽管有利己动机,但是道德的愤怒来自于法情感,是对亵渎权利的道德性抗议,从德语和拉丁语,从剧本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看,都是这样。当然,在后面这些例子中,作者又阐述了国家法律制度的不完备对法情感产生的不良影响,为法律而斗争变成了对法律而斗争。

第五章为国民生活权利而斗争的重要性

从为私法而斗争到为公法和国家法而战——法情感的培养

1.为权利而斗争的动机经历了从个人私利到人格伦理再到正义三个阶段,法情感也由此逐渐升华。当民族的权利遭到侵害时,能够为其进行斗争的人,只能是在私法上为其权利而进行斗争的人,因而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政治地位与其法情感的健全与否直接相关。

2.法情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培养国民的法情感就是培养国家的健康与力量。其培养不是学校的理论教育,而是把正义原则贯彻于生活的一切方面,不仅要有外在机构,更要有完善的适合法情感的制度,特别是要反对专制主义(专制主义对法情感的破坏首先是从对个人权利的侵害开始的,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不法行为。

第六章现代罗马法与为权利而斗争

现代法与法情感的要求相去甚远——罗马法的三个阶段——近代罗马法的发展与法学宿命的过错——斗争是法永远的天职

1.现代法与法情感的正当要求相去甚远。它所到之处是无的放矢,现代法的构成与健全法情感及其本质要求,即对人格保护针锋相对,而且它所衡量权利侵害的尺度只是外在性的物质价值,反映出来的是物质主义。其责任可归于罗马法。

2.罗马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其激烈程度上,完全漫无边际、不知制的罗马法法情感阶段,将主观上的不法和客观上的不法不加区别,一并处理;第二阶段是中期法上法情感有节制能力的阶段,将主观上的不法降格为客观上的不法来处理;第三阶段是后期帝政时代,尤其是查士丁尼法上的法情感的衰退萎缩阶段,将古罗马的法情感在私法中客观化,维持了帝政时代的国家力量。

3.近代罗马法的发展使得法与国民的法情感之间产生了大裂隙,法学犯了两个原理性的过错。其一是近代法学没有认识到对权利的侵害,不仅是金钱利益,更是对法情感的侵害;其

二是由此建立起来的证据理论,它保护了被告而侵害了原告,甚至摧毁了法律。

4.作者认为应该把为权利而斗争提高为义务,不仅是对个人还是国民,斗争是法永远的天职。

第四篇:有效教学十讲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 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19.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0.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21.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23.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小石潭记》中考测试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河北)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______________。(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二、(天门)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1.理解填空。(2分)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____________”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12.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

《小石潭记》中考阅读测试题

(二)三、(永州)

19.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1.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_______________的感受。(2分)22.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3.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5分)

四、(遵义)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伐竹取道 伐:__________ ②下见小潭 见:__________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 ④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8、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

五、(荷泽市)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 以其境过清()② 不可名状()11.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甲文: 乙文:

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考答案:

一、(河北)

5.(1分)柳宗元 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天门)

9.①大约(表数目不确定)②像蛇一样③使……寒④离开(每个词0.5分)10.B 1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12.①全石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 水(每空0.5分)1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3分)

三、(永州)

19.(2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0.(2分)B 21.(4分,每句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鱼)时而静上卜不动,时而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22.(2分)幽静。(1分)幽深冷寂,孤凄悲凉。(1分,语意相近即可)23.(2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即可)示例: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24.(5分)答案不唯~:写出相连的两句写山水的古诗词2分,能合理赏析3分。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四、(遵义)

16、①砍伐 ②看见 ③大约 ④冷清(每小题1分,共4分)。

17、①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②从石潭这里向西南方远望,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长蛇那样爬行,溪身或明或暗,溪水都看的清楚。(对一句给2分,共4分。)

18、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只要按照以上意思答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本题4分。)

五、荷泽市

10.答案:① 因为 ② 说出

11.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12.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13.答案: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第五篇:《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

余文森著

作者灵心慧眼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风景。

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

追求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幸福指标,有效性也是一样的。什么东西是有效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主要表现在哪里?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穿越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比什么? 第一,比谁穿得快。

第二,比穿越玉米地的过程当中,谁掰的玉米多。

考量学习的有效性的指标有: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儿童的学习不是他的全部。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高明的校领导、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解放儿童”!教育家陶行知就一直强调“解放儿童”!

如果一个孩子的头脑里面,学校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只占他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这个比例越小,那么这孩子将来肯定越了不起。

素质教育最核心的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体验:只有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的有效性最核心最本质的定位是:发展 发展的内涵,层次,机制,时间,主体

教师就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教学最根本的吸引力:教师不断从教学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

有效教学: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

缺乏教师引导的自主,是一种肤浅的自主,甚至是一种虚假的自主。

教学及其改革的三个层次:

1、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

2、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

3、优质教学 五个维度考查和分析是否在进行优质教学:

(学生)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教师)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有文化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清晰地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对他们的重要性,在尽量不影响学生分数的前提下,多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手,做好这个事情。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二讲 教学的生成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结合

新课程为什么凸显教学的生成性? 渔夫的故事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讲解的,思考的,预设的主动权。“学生式的老师“”“老师式的学生。”

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人的发展具有太多的偶然性。

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预设。

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

1、缺乏深度的思考“有温度,没深度”

2、悟读变误读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误区:

1、刻意追求生成,违背生成的规律

2、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1、从教师方面讲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重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苏霍姆林斯基 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校心理

2、从教材方面讲

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较次,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和价值取向。

3、从教学方面讲 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1、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2、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

3、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讲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双基”教学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但是它用一个维度代替三个维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忽视了其他维度,这是它的要害。从根本来说,这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

“双基”----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从一门学科的角度来说,它就是这样的: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

怎样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的实质是关注人。关注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过程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两者是教学中一对重要的关系。

“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赞可夫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把每个学生 当人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宗旨,核心是对人的关系、对让人的尊重及对人的关爱。

第四讲 教学情境

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什么意义? 一个比喻:

德国一位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或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3、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教学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6、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

1、形式化的情境

2、假问题的情境

3、缺乏真情的情境

4、猜谜式的情境

5、电灌的情境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为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服务,少点形式化、低效化、没有意义的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2、注重形象性。

3、体现学科特点

4、内涵问题

5、融入情感

陶行知:“接知如接枝”

“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

奥苏泊尔“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第斯多惠:“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恩呢该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赞可夫“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第五讲

教学关系 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

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工作的落脚点,所以我们要从认识学生开始。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认为,学生具备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向师性

独特性

向师性:

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

2、学生有这样一个共同心理: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不论在哪一个班级学习,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班主任。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主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

老师的威信就是让学生产生真正意义的学生感,这是很重要的。只有让差生说你是一个好老师,那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独立性: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老师的头脑之外,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

4、除非有特殊原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

教师的态度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态度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语言,动作方式,眼神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 支配

冷漠

最可怕的态度

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依据教跟学是一种变动的、动态的观点,把教学分成几个阶段:

1、完全依靠老师阶段

2、相对独立阶段

3、基本独立阶段

4、完全独立阶段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对话的认识意义:

1、促使知识的增值“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2、活跃师生思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我喜欢语文老师,课堂上他是《百科全书》,课间他是《幽默大全》,课后他是《心灵鸡汤》。

第六讲

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一、先学后教

1、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教学

2、洋式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3、杜郎口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4、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

5、黎世法异步教学

二、先教后学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钱梦龙“语文导读教学法” 三主四式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浙江金华一中“学案教学法” 江苏东庐中学“讲学稿”

四、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新知识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

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掌握学习”的核心策略: 目标导向,反馈纠正,循序渐进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低、小、多、快” 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第七讲

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和问题反思 第一方面: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表现:

1、知识和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

2、过程和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学生们越记越复杂,越学越难糊涂。这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第二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

1、教材受到了冷落

2、为了情景化而设置情境

3、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

第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

1、强调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2、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即自主建构,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即价值引领

3、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又需要表扬)

第四方面: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现在的教学有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具体表现在:

1、对话 变成 问答

2、有活动却没体验

3、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4、课堂有温度却没有深度

5、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第八讲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一、主动性

学习兴趣

学习责任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在国内,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学习的状态„„儿童健康的、有活力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他必须处于一种主动的、自由的状态。”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三、独特性

四、意义性

有意义学习则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身体的、心理的,认知的、情感的,逻辑的、直觉的,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所以,有意义学习是一种发展人的学习。

四、交往性

交往的认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1、促使知识增值

2、活跃学生思维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

交往的心理意义:

1、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2、发展学生分享和利他性的品质

五、体验性

1、强调身体性参与

2、重视直接经验

3、重视感性因素

六、问题性

1、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2、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七、探究性

八、创新性

第九讲 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的三个核心要素。

第十讲 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

教学型教研

研究型教研

学习型教研

下载《有效教学十讲》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教学十讲》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体会 有人曾问我们,在你的课堂生活史中,你有过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时候吗?你有没有体验过课堂气氛很好的经历?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读了《有效教......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刘素萍 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越读越感觉得有“味”, 这书写的真不错!它并没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论和花哨架子,写的都是实......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这本书是余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体会 一、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但在以前我们只知为了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没有突出学习主......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江德小学 邵建宁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双凤中心小学陈刚 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

    有效教学十讲

    读《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八一学校曹忠萍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感受颇深。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