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时间:2019-05-13 04:2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第一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专门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范畴,也是各门学科教学必须贯彻落实的教学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提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其次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比如,在课堂上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进行德育渗透。

儿童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又要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三方面的工作是交互进行。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负责任的使用信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其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而教师的师表美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改善道德教育效能。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使学生也养成了类似的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电脑(尤其是网络)知识以迅猛的速度介入中学生的生活,它对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的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夹杂一些泥沙,尤其是网络道德问题接踵而至。如何充分利用其健康向上的精华,摒弃其消沉陈腐的糟粕?试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提醒学生谨慎交友

初步调查、粗略概算,中学生中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上网率达90%左右,而且目的不明消遣成癖。如使用不文明语言、不守诚信、相互欺骗,甚至网上早恋等。这样使得家长忧愁满怀,因噎费食,一味杜绝运用网络知识;老师伤透脑子,不免百般卡关,至使学生与家长老师对立学习成绩下降和厌学。我在教学中采取和家长配合得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教育学生谨慎交友,教育学生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得网络道德观。运用网络知识得目的明确,学习电脑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高涨,其他学科得学习也齐头并进了。

二、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学习

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他们就会“迷航”。因此,我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有益有害信息,教会他们提取信息,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明辨是非,让他们认识自己使用网络的偏差,缜密思忖“为何用?怎么用?”的问题每周的电脑课不多,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尤其是品尝到对奇谈课程有助的滋味后更加加强本科的学习力度,也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三、努力规范网络行为,切实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电脑时,经常出现“不正常”行为:如通过网络强行控制他人计算机,随意删掉别人的东西,扰乱他人学习和工作。这种行为的潜在危害很大。我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让他们逐步具有去伪存真的能力,使其网上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给他们提供一个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网络天地,让他们愉快学习,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研制正确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迈向正确的轨道

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的。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随时把握,及时引导,可以向学生呈现蕴含人文、道德、社会的案例或问题情景,让他们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发扬其优点,克服其不足,还可以评促学,以学带评。最终落实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预防、关怀或诱导。

电脑知识的创造性可以催生学生的现代观念,丰富性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超时性为学生扩大了交往面,互助性培养出了众多的“活雷锋”,平等性为学生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形势的飞速发展,电脑知识用途的日益广泛,使我们意识到不掌握电脑知识,将是新一代的“文盲”即科盲。一个科盲充斥的国家,是要落伍的,是要被动挨打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电脑课教学,而且让德育渗透到电脑教学中去。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广东省五华县水寨中学信息组 万汉彬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道德 责任感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激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第二章实现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我县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 题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五华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通过对五华县二十五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二、立学生成材之志

成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在信息技术课渗透立志教育。其一,合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其二,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实况,提供我国购买软件的(尤其是付给微软的)信息;其三,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立志为国争光。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WPS2000时,应该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向学生介绍裘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和“破国际通用密码算法”的山东大学信息安全所所长王小云女教授,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三、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信息网络开始普及的时候,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网络的负面作用

1.网络传播的跨文化特性冲击了学生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联网将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计算机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大聚合成为可能。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上信息的自由度已经超越了文化、政治、军事、经济、地域、民俗等方面的绝大部分限制,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状态。

2.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传播信息垃圾数量多,而且网络传播信息垃圾难以控制。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3.网络传播的伴生品毒害了学生的心灵。网络空间到处充满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就应运而生,它像毒品一样,极大地毒害学生的身心。网络沉迷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沉迷(过分迷恋在网上建立的友谊或爱情或与其他的异性交往,并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色情沉迷(沉溺于网上的X聊天室或网上的色情内容)、网络强迫症(过度迷恋于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过度迷恋网上免费派送)、信息超载(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浏览搜索过多的资料或数据)、计算机沉迷(强迫性地在计算机上玩游戏或对某方面进行了编辑或攻击)等,网络沉迷的危害极大,中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轻者使学生精神颓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重者导致学生精神失常甚至命丧黄泉。

(二)网络道德的培养

在学习《网页制作》和《网络安全》时,我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1.网络传播中急需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在了解网络运用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

2.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技术和道德要求的宣传教育。让中学生全面地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使其懂得利用网络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促进创新;重要的还要使其了解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懂得网络是一个人们共享的社会,也需要规则和美德。

3.培养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和道德自律能力。①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合理利用电脑游戏。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不文明的网上行为,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4.树立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的法制意识。要让学生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养成在信息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5.培养学生鉴别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自觉选择正确信息,抵制黄色信息、反动信息、封建迷信信息以及各种低俗、下流的垃圾信息的侵害,让学生自觉意识到维护信息活动正常秩序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6.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利益的信息道德观念。让学生知道个人的信息活动应以不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为原则,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名誉权、财产权、知识产权,不使用未经授权的信息资源,不随便在网上发布别人的隐私,信守社会公德,不损人利己;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资源共享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7.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务与责任观念。要让学生全面理解信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慎重在网络公共场所表达个人观点与看法,不发布或传播有害信息,不能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更不能有意传播虚假信息误导他人。

8.倡导道德自律。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和行为习惯,将社会对信息行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层次的信息道德境界,由他律走向自律。加强网络德育,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电脑网络知识,提高了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避免了学生使用网络的盲目性。

四、责任感的培养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FLASH时,我做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远离网吧,珍惜前程”的动画,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1.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只有一次,而中学生正值一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因此,应该倍加珍惜,要让这朵生命之花开得更加鲜艳,平时要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要做有危险的事情。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一副健壮的体魄是学习和将来工作的根本;对自己的时间负责,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过去的时间就不再属于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良好的言行造就良好的品德,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品行,加强自身的修养,才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前途负责。

2.对别人负责。人是社会的组成因子,每个人随时都要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现代社会最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观念,社会才变得融洽、和谐。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尊敬老师,对同学负责、对老师负责。

3.对家庭负责。家庭是养育自己的摇篮,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家庭负责。作为学生,以最好的成绩和表现向家长汇报就是最好的负责。

4.对集体、社会、国家负责。作为学生,首先遵守班规、遵守校纪校规,做一个合格、守法的公民,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有修养的公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立志为改善自己和改善人类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课中,针对不同类的学生,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根据学生信息素质、能力分层。第一类: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不懂的学生。就从基础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演示与实践、任务驱动;第二类: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我采用交流、互动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三类:经常接触计算机,甚至是高手。我给一定难度的、实用性强的任务,给学生自主权,着力培养这类学生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提高他们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信息创新能力;让他们带动一、二类同学共同学习,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4(2)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分层。如:有的学生喜欢制作动画,有的学生喜欢制作网页,而有的学生喜欢玩数据库„„。在上机课时,我采用兴趣分组,让每位学生在各自兴趣组中合作、交流,提高创新学习的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个性。

这样,学生们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探讨中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需要我们认真深入的探讨。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解决。例如,人们一般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品德老师和语文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与信息技术老师更是“不搭界”的。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下面就试从四方面来阐述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习惯可使人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机房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培养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建构其道德品质的主体,德育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引导并促成教育对象道德的发展。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刚上完课的机房(或专用室)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这样的状态对下一节来上课的学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营造这个场所。造成上述局面原因有:在专用室上课,班级的约束力小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由于贪玩(电脑)而离去匆匆。我们能否使学生不匆匆离室?比如准时下课并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我们能否让学生感受到在专用室上课更需有约束力?能否使学生树立起维护班集体形象的责任感?答案是无疑的:完全可以。比如固定座位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不断提醒学生发挥主人翁及小组的协同作用,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总之,无论如何,我们要在下节课的学生来时看到的是一个整洁的机房,看到的是电脑完好,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我们也应带领学生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应及时地把卫生问题(有的同学把垃圾塞到隐蔽处)、不按程序关机等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育并引导他们自律自理。

还必须认识到,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文件管理”和“文件存盘”的教学就蕴含着培养学生分门别类地管理文件、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实现这个目标,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每个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环节中自身的表率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构建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任课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在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要避免乱放炮,乱批评现象。

必须认识到现在的网络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原因在于:

1、青少年喜欢新鲜、好奇,特别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2、网络中能充分展示自我;

3、网络满足了独生子女渴求友谊的特点;

4、网络满足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总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强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投进网络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很好工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要注意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要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德育素材和可以探索的途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巧妙运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课时,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的现象时,就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与现实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例如,申请过多的电子信箱、申请个人主页后只在期限将过时才予以更新或者自我“访问”以增加点击数,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后才将它们全都删除,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立一个无人光顾的论坛等等,这都是对有限的网络资源的浪费。要使他们懂得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此外,老师还要及早组织并鼓励学生自己做网页建网站,最好办一个班级网站,使他们有目的的上网。班级网站的建立,使他们交流的时空大大拓展了,因而,要注意设一些共同的话题,告诉学生,这个空间需要他们应用所学技能去维护,才能增进同学的友谊和班集体的凝聚力。事实证明,不少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师指导下建立了班级网站,学生上网的第一站多是本班级的主页,尤其是放假期间,更是每天必览。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使用道德教育是多么重要。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有“四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就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必须注意,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直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少有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他们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的。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通过小组活动,学习者相互间随时解决学科学习上的问题,就可使学生意识到团体合作的好处,意识到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可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克服困难,随时解决问题,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也可以逐步消除;通过上课时同学相互间的交流,能使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笔者就曾用此法,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注意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让他们通过交流、讨论,集体来完成。一些诸如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计算机应用的资料、某些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并出版班级小报,反映其它学科的学习问题等。这类任务既有趣味性,也有一定难度。而且,它促使学生利用计算机分工合作,努力实践。教师只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互相联系,互助学习,就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团队风气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四、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做跨世纪人才的志向

传统观念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德育渗透与立志、理想的教育是难于挂钩的,认为这纯是技术教育课,立志与理想教育只是政治或文史类学科的任务。其实不然,信息技术课也能渗透立志教育。其一,可结合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其二,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实况,提供我国购买软件的(尤其是付给微软的)信息;其三,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立志为国争光。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WPS2000时,应该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裘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总言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第二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信息技术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本文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以及网络德育出发,来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将学科与德育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 教学 学生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或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那么,对于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了每个信息技术教育者急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本人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来谈一下如何将德育更好地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从师资队伍出发

要使学科教师能按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的寓德育于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渗透意识,并且要在教学上认真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把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同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提高自身德育渗透意识。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连续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不仅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理论、德育理论,积累各种德育教育所需的资料和素材,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切实保证。同时,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信息道德和网络道德修养。

2.落实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的。把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在每学期计划,每一课时的备课中,德育目标均要有具体体现。

3.优化备课活动。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改革纲要,根据计划,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不仅要备好大纲、备好教材,在每课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德育渗透目标落实,敏锐抓住教学内容中进行德育的闪光点。除此之外,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落实。

4.改革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多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多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上可多采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等,同时还可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让学生各自取长补短,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

1.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产生爱护计算机设备,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形象。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最后,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教师可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并且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也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

2.加强学生网络道德,严禁侵权行为,提倡作品原创性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可借鉴和利用的东西很多,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可参考网上信息,但不可照抄照搬,不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在学习利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和学习制作网页时,可以从网上获取素材和参看已经有的作品,给自己一点启发,但切记不要照搬作为自己的东西。再如,有的同学就将其他同学做的作品更改一下名字占为己有,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每制定一项任务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主题范围,学生可根据主题内容,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对于尽量体现原创性的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而对那些照搬照抄的侵权行为要进行强化教育。一段时间后,学生作品提高了原创性,同时对自己的作品保护意识也会得到增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何况,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精神。比如,在教学中对于某个问题或任务可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来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部分作品的完成要求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多种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

4.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比如,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他们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再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时,要尽量是选取与时事相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有自己的评论。如:在制作电子板报和网页时,可以以“环境”、“奥运会”等作为主题。这样他们不仅能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搜集、整理资料和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很多意义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培养了某种意识和素养。

三、抓好网络德育

1.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育人优势

网络时代确实已经来到,而且学生对于上网也乐此不疲,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育人的优势。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和推荐一些健康和有价值的中学生网站和论坛,如:中学生在线、中国中学生报等。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了上网以后,可让学生设立自己的电子信箱和QQ号码,利用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谈心。这种交流方式会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与老师在地位平等的情况下谈出自己的心里话。还可互建家校电子信箱,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学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一些不足,这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网络技术育人优势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于发现、利用,其实网络对于中学生也不完全是“陷阱”。

2.做好学生上网心理辅导,提高他们选择能力和免疫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虽然上面提到网络技术在育人方面有它的优势,但要真正让学生在网上接收的信息有“利”无“弊”,作为信息技术课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工作就是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可告诉学生现阶段他们不能盲目花太多的时间泡在网上,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上网也必须是有一定的目标,比如:查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素材、获取有价值的最新信息或进入一些健康的聊天室或参与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论坛,以提高自己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警惕他们要特别注意不要掉入网上一些美丽的“陷阱”里,因为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由暂时没有法律法规和有效调整和有关机构的有效监管,它带给人们信息的同时网络陷阱数不胜数,防不胜防。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网络的超时空性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快捷方便,OIC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倾诉。因此,网上交友是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网络并非一片净土,稍微不留神就可能掉进网友所设的陷阱里。大多数同学在网上几乎袒露的是自己的真实姓名和一些情况等。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教育学生牢记不要在网上发布任何不想让人知道的个人隐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3.注重网络环境下的情感教育

网络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学习环境下情感教育对于拓展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方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要改变重“知”轻“情”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本注意教育思想;其次,将情感教育纳入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教学体系中,并研究相应的实施模式;最后,需要优化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加强学生情感参与。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探求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可结合处,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同时要把握度,遵循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德育教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使之成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颖.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吴刚.信息技术教学呼唤道德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4).

[3]鲁洁,王逢贤. 德育新论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薛维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和学科教学的灵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除了领导和班主任的高度重视外,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既教书又育人,在教书中育人,是每个教师神圣的责任,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牢记师德,不忘渗透。因此,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必要和必须的。

一、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教学环节中,通过每一件小事溶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关爱他人的教育、刻苦学习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等。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如:拉键盘抽屉不要用力过猛,或乱敲键盘、乱按鼠标,开机和关机一定要按照程序进行,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然而生硬的教育效果不是十分的明显,我在微机教学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一些学生将鼠标球卸下,有的学生将鼠标粘到桌上,有的学生将键盘划破,不按正确的方法关机……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闭计算机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使学生明白这样做的道理,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我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这样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爱护机器设备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

作为信息技术课这种综合学科,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灌输教育,而是让学生有深切的感受。其次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及时性与形象性。教师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所以我们必须抓好课堂中的每一分钟,每一个问题,特别是道德素养方面的问题,这个过程要渗透到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作品以及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最忌生硬。把信息道德融入到任务设计中去。在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是最常用的,任务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所以一个好的任务能够起到多种作用,不但可以理顺教学,给学生以动力,同时只要好好设计各种任务,就能起到各种不同的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布置作品任务时,要有选择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word文字排版》教学中,让学生对《八荣八耻》这篇文章进行排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画图》,让学生去画一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作品,渗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设计一些好人好事的作品,在学生作品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习了powerpoint幻灯制作后,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网页制作可以引导学生建一个有关中国传统美德介绍的网站,把优良传统渗透到信息课中。把中国人民优良的美德。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尊重他人,拾金不昧,这些耳熟能详、妇儒老幼皆知的美德,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去。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德育的内容包括互联网与德育工作、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互联网与校园文化等方面。将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到网络中、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将思想教育的内容上网,运用网络这个载体拓展德育工作;另一个方面,建立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计算机教师、思品课教师协调配合的网络德育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辨别信息真伪教育,自我防范教育,信息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通过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内容和开展丰富的活动,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观。从而树立健康、合理、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

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其次,整合各种力量进行德育教育,网络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的危害性又是最大的,所以,我们要重视网络教育,而它必须从小抓起。特别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给他们介绍各种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教育他们不要去做。最后,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在教学中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信息教师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春芽网、儿童园地、雏鹰网、中国少年在线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教学中信息教师可以把这些网站点制成一个学校学生上网的导航,避免学生无意中点出不适合的网点,在教学中信息教师也可在服务器中安装一些反黄软件,限制一些网站,同时,也要正面从思想教育方面让学生认识网络的负面性,从多角度杜绝不良因素。

四、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渗透信息道德。

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的一种途径。像班会课上让学生进行“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的辩论;“用电脑画你最敬爱的人”比赛;用幻灯片制作反映家乡、学校的好人好事,经常组织有关网络、时事、科技类的知识竞赛;通过班、队会交流上网心得;通过小广播介绍小经验;举行“网络安全”的专题讲座等等有益的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中已经渗透了信息道德教育。若长此以往,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课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个陌生而有趣的广阔世界。上好信息技术课,可以帮助学生周游世界,自由翱翔,极大地扩大知识领域。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既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的新内涵,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素养,达到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形成的目的。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姓名

张丽华

作者姓名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

邮件:heikouhong001@tom.com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显突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难题。本文从结合课堂常规、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偶发事件和结合网际交流四个方面对小学中合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德育

信息技术

渗透

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我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好习惯终身收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建构其道德品质的主体,德育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引导并促成教育对象道德的发展。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套鞋套进机房;刚上完课的机房(或专用室)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这样的状态对下一节来上课的学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计算机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营造这个场所。造成上述局面原因有:在专用室上课,班级的约束力小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由于贪玩而匆匆离去。我们能否使学生不匆匆离室?比如准时下课并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我们能否让学生感受到在专用室上课更需有约束力?能否使学生树立起维护班集体形象的责任感?答案是无疑的:完全可以。如要求学生进入微机室时用鞋套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套在脚上;按照学号对应机号入座,每台机器配有一本登记簿,进入微机室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3.协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我命题为“我爱校园”成果展示。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本次环境教育活动的一些资料、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成果展示,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每一小组积极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效果非常好。

再如:在兴趣课引导学生学习完《网页制作》之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文字处理,图片加工,表格制作、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内容筛选、音视频作品制作等众多的知识、技能,而每位学生对于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如果让学生单独制作,即使完成也难有精品,学生对各制作环节的把握度也难完全理解更难有对作品质量的高要求,甚至于应付敷衍了事。但是如果让他们共同完成这项综合性任务,在合作中他们能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既有利于各展所长,又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据此,我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把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揉合进不同的组别,要求他们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网站的设计、制作和发布。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各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起来,搜集材料,版面设计,文字录入,图像处理、色彩建议„„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精心制作,许多好建议,妙点子不断涌现,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版面清晰美观、富有时代特色的网页展现在眼前 „„ 不但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的个性也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4.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结合偶发事件,及时进行品德教育

在机房上机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如能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遇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所教的六(1)班有同学说自己的文件被别人删除了,我就找到这位删除别人文件的“高手”,并不急于批评他,而是把他的文件给删了。下课后,他就找到老师说,老师,该管管咱们班的人了,你瞧,整天尽乱删别人的文件。我就抓住时机问他,你删过别人的文件吗?他说,老师我都是跟他们闹着玩的。我马上说,我也是和你闹着玩的呀,你急什么?将心比心,同学文件都在你们班的共享目录里,你为了好玩,别人也一样着急呀,恶意删除别人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东西,可是违法的呀。后来,我还围绕这件事组织了交流讨论,让这个同学专门谈了他的感受,尤其是当他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时的心情,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较好的思想教育。

四.结合网际交流,强化学生网络道德

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要注意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此外,我们可在校园网上设立论坛,学校的校园网的论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由讨论的场所,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小学生与Internet”这样一个论坛区,在这个BBS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倾诉的空间,在虚拟的环境中拉近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学生有许多心里话不愿当面倾吐,在BBS中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更好地对症下药,提供最佳最有效的网上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共同配合教育,使网络成为熏陶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会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有心栽花花满枝”,相信信息技术会在教育这块沃土上遍开德育之花。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显突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难题。本文从结合课堂常规、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偶发事件和结合网际交流四个方面对小学中合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渗透

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我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好习惯终身收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建构其道德品质的主体,德育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引导并促成教育对象道德的发展。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套鞋套进机房;刚上完课的机房(或专用室)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这样的状态对下一节来上课的学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计算机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营造这个场所。造成上述局面原因有:在专用室上课,班级的约束力小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由于贪玩而匆匆离去。我们能否使学生不匆匆离室?比如准时下课并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我们能否让学生感受到在专用室上课更需有约束力?能否使学生树立起维护班集体形象的责任感?答案是无疑的:完全可以。如要求学生进入微机室时用鞋套套在脚上;按照学号对应机号入座,每台机器配有一本登记簿,进入微机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机器是否正常;上课过程中责任到人,如因人为因素引起机器故障的则全校通报并照价赔偿;上课时对吃零食或乱扔垃圾的同学进行全校通报;上完课后正常关机并把板凳安放整齐,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例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或者只关闭显示器而不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还必须认识到,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填好上机记录、关机并且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各种素养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1、法学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可通过实例(欢乐时光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可要求学生围绕“病毒”这一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主题讨论会。

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2.竞争意识

竞争,通常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各自努力,分出高低优劣,从而推动事物发展的活动形式。无论是放眼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还是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竞争可以促进优胜者更上一层楼,激励中游者后来居上,鼓励暂时落后者奋起直追,使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比如举行电子板报比赛;举行打字比赛;设计艺术字比赛;情景、主题思想绘图竞赛,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协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我命题为“我爱校园”成果展示。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本次环境教育活动的一些资料、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成果展示,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每一小组积极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效果非常好。

再如:在兴趣课引导学生学习完《网页制作》之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文字处理,图片加工,表格制作、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内容筛选、音视频作品制作等众多的知识、技能,而每位学生对于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如果让学生单独制作,即使完成也难有精品,学生对各制作环节的把握度也难完全理解更难有对作品质量的高要求,甚至于应付敷衍了事。但是如果让他们共同完成这项综合性任务,在合作中他们能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既有利于各展所长,又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据此,我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把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揉合进不同的组别,要求他们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网站的设计、制作和发布。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各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起来,搜集材料,版面设计,文字录入,图像处理、色彩建议„„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精心制作,许多好建议,妙点子不断涌现,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版面清晰美观、富有时代特色的网页展现在眼前„„不但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的个性也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4.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结合偶发事件,及时进行品德教育

在机房上机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如能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遇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所教的六(1)班有同学说自己的文件被别人删除了,我就找到这位删除别人文件的“高手”,并不急于批评他,而是把他的文件给删了。下课后,他就找到老师说,老师,该管管咱们班的人了,你瞧,整天尽乱删别人的文件。我就抓住时机问他,你删过别人的文件吗?他说,老师我都是跟他们闹着玩的。我马上说,我也是和你闹着玩的呀,你急什么?将心比心,同学文件都在你们班的共享目录里,你为了好玩,别人也一样着急呀,恶意删除别人的东西,可是违法的呀。后来,我还围绕这件事组织了交流讨论,让这个同学专门谈了他的感受,尤其是当他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时的心情,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较好的思想教育。

四、结合网际交流,强化学生网络道德 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要注意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必要的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因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案例,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此外,我们可在校园网上设立论坛,学校的校园网的论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由讨论的场所,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小学生与Internet”这样一个论坛区,在这个BBS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倾诉的空间,在虚拟的环境中拉近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学生有许多心里话不愿当面倾吐,在BBS中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更好地对症下药,提供最佳最有效的网上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共同配合教育,使网络成为熏陶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会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有心栽花花满枝”,相信信息技术会在教育这块沃土上遍开德育之花。

下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内容提要: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中,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各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开......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南县三仙湖镇下柴市中学王艳平 提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除了专门的思品、政治学科和学校的德育活动专题教育外,学校在日......

    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以《网上交个好朋友》教学设计为例 郑雷 指导教师 李伟问题与思索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实习教师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里,......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以让我们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跟时代的发......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摘要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样,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也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平、正确的价值......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澧县码头铺镇中学陈云 摘要: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有......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渑池县城关镇xx学校xxx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